CMviR<.
编者按:一家之言,但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N*6lyFcg
4fgYO]
鍾谱和其他姓谱一样,不是很早就有了,而是只有500年不到的历史。 BQF7S<O+
一、据《2011玉林鍾氏源流报告》和其他文章介绍,民间各姓族谱都是“1536嘉靖恩准”之后才遍地开花的。这证明1536年之前民间百姓没有族谱。台湾鍾研会的银昌先生藏谱数百,没有一本1536之前的旧谱,各地图书馆也没有1536之前的姓氏族谱,就是证据。民间各姓族谱,始自“1536嘉靖恩准”。 yd~}CF
据鍾敬和先生的《2012鍾史文选》,江西于都和福建武平,在1667年之前都编写了族谱。据《刍议》,广东兴宁的《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应该与于都谱、武平谱是这一时代(1536-1667)的产物。 XFJz\'{
1667年,鍾宗祚、鍾白凤依据于都谱和武平谱,编辑出版了“钟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1接-2烈-3复-4叶-5气-……95理”,据说《1667汀州谱》在1724年被雍正皇帝“圣喻广训”表彰。现代武平谱说“鍾友武公生于1040年,其儿子95世鍾理公生于1062年”。 D\ kd6
就是说,《1667汀州谱》把北宋之前的世系进行了“95世”的定型! 让赣闽粤桂的鍾谱提供了“上游”对接的接口。 /~}<[6ZGCY
二、兴宁岗背的《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世系上无法对接《1667汀州谱》,于是,兴宁《源流传》在“圣喻广训”的鼓励下,应该在1724后对接上了《1667汀州谱》,在理公后面接上了兴宁提龄公以下的世系。这就是清朝1724年之后的兴宁谱。即兴宁谱=汀州谱+源流传。 *^s^{0Ad
现代兴宁谱说“提龄生于1285年,文亮生于1316年”。结果让兴宁旧谱“理生提龄”在年代上无法与武平谱对接! g>;u} +lO
于是,为了让“兴宁1316文亮”对接“武平1062理公”,在他们俩之间,粤东各地谱就出现了三代说、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不断的填补和“完善”。 +GFK!Pf
三、兴宁周边的粤东,以及毗邻的赣南闽西,那些没有宋前世系,只有开基祖之后世系记载的家族,在1667或1724之后,又在兴宁谱后面续接上了,比如“七廷公谱”。即本地谱=汀州谱系+兴宁谱系+本地世系。 {-.ZFUZmT
其中,江西寻乌丹溪进士钟荣光在1863年对七廷公各系进行了第一次整合编修。1995年在龙川麻布岗进行了第二次续修。 h $2lO^
于是得到: c7f11N!v>b
《汀州谱》+《兴宁谱》+《七廷公谱》=现代粤东谱和赣南谱。 p$!Q?&AV/
我们通过对“七廷公”后代进行逆向推算,许多七廷公支系无法对接兴宁生于1316年的文亮公! V)#rP?Y
综上,对接是在年代上出现了问题。兴宁1285提龄公对接不上武平1062理公,粤东赣南七廷公各支系对接不上“兴宁1470七廷公”。 ]>H'CM4JR
必须看到,“兴宁生于1470的七廷公”以及他们前面的提龄公和理公,都是“1536嘉靖恩准”之前的人物,都是追溯的结果。“追溯+合谱”就造出了各地互不相同的谱系! lL6W:Fq@(
对我的上述探讨,大家能理解吗?符合历史吗?可以接受吗?欢迎宗长们指正。 Vm]u-R`{
鍾胜2022-8-5 zT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