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粤东提龄系族谱的证谱方法思考 bb;(gK;F
h?Nek+1'
粤东鍾谱的主角是“五龄公”(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本人的族谱属于提龄系,所以我的重点是讨论与兴宁提龄系有关的族谱,其他地方的族谱问题没有涉及,读者可举一反三去分析自己的族谱。按我的家系上溯,族谱的地域世代脉络可分为:上游的福建武平谱--→中游的兴宁提龄谱--→下游的七廷公谱;由于这些谱都是“1536嘉靖恩准”后的产物,当然不存在所谓“下游谱服从上游谱”或“新谱服从旧谱”的问题。本文是对过去几年自己学习提龄系族谱的归纳,既要评判自己曾经的认识局限和偏差,也要指出新旧族谱的根本问题——追溯造假和合谱造假,并提出证谱方法思考。 u7s"0f`
要讨论这个问题,需先了解一下我国的族谱发展的历史。 r\2vl8X~
mnjs(x<m
一、中国的族谱史 I [0!SIqY
'\"G{jU@
如果将有父子传承和世系记载的载体都叫“族谱”的话,我国族谱应该有四种:(1)皇家族谱。皇家即国家,它的正式名称叫国史;(2)门阀族谱。汉晋南北朝时期即隋朝之前,官员任命采用门阀世袭制,有官修的门阀世家族谱,为提拔官员和子女嫁娶提供依据。隋唐官员的任命采用科举选拔制,世家大族消失了,门阀谱也在唐朝消失了,世上再无门阀谱;(3)士大夫族谱。宋朝的上层士大夫觉得自己在权力上就是失去了世袭的新门阀,而且宋朝重用文官,高层士大夫便自编家谱,典型如欧阳修和苏洵,但只敢往上追溯五代,中下层官员和普通老百姓都不敢跟随,最多只能偷偷地做个“笔记”学习一下上层,不敢明着来。估计后来敢跟随上层编家谱的中下层官员会慢慢增多,但朝廷没有开禁,没有多少人敢“违法”,人数有限;(4)民间族谱,即老百姓族谱。这是明朝“嘉靖皇帝1536年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之后的伴生物。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姓族谱几乎都是1536年之后的“民谱”。据《锺史文选》,在1536-1667期间,锺姓人口众多的地方,如江西宁都、福建武平、广东兴宁等,都编了自己的族谱,《1667汀州谱》就是依据宁都谱和武平谱合修而成的。 "(`2eXRn
“1536年嘉靖恩准”,给中国民间族谱遍地开花提供了生存土壤,至今已有500年。钟姓在“1536”之前是否有士大夫族谱,不敢肯定,但据史,钟姓在宋朝没有如欧、苏那样的高官,估计不会有士大夫族谱 [ 注:南宋至明,有没有钟姓的中下层官员修了家谱,不敢断定;即使有也会少得可怜,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见过 ]。那么,钟姓谱几乎都是1536年之后的民间族谱,例如粤东提龄系族谱就是出现于“1536嘉靖恩准”之后。 (ChD]PWQ
6L9,'Bg
二、福建武平谱 z.oU4c
`Ye8
Q5v"]
统宗统系是当今粤东提龄系族谱的特点。因为提龄公之前的世系向上对接了统宗统系的“九十五世”武平谱,即世系上福建武平谱处在兴宁提龄谱“上游”,让粤东提龄系族谱也就实现了统宗统系。 0[T,O,y
在“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江西宁都钟氏和福建武平钟氏都各自编了自己的族谱。据《锺史文选》,清康熙六年(1667),由钟宗祚、钟白凤两宗贤牵头,从江西宁都和福建武平两地祠堂取得两地的族谱后,在福建汀州(今长汀)集合族人进行编谱(有没有请“谱师”帮忙? 尚不清楚,从谱中事件与外姓谱几乎相同的“模式化”来看,好像是有),通过追溯合并,完成了统宗统系,得出了“1接 --2烈 --3复 --4叶 --5气 …… 95‘象洞十四祖’等”的世系排序;这里,1世接公是钟姓始祖(他的父亲叫锺离眛),武平象洞的理公(“象洞十四祖”之一,与提龄谱有关)是第95世,这就是从接公到理公的“钟氏九十五世祖”的《1667汀州谱》。 RWKH%C[Yd
毫无疑问,《1667汀州谱》取代了原先的武平谱,也代表了武平谱。 5o)Y$>T0
清朝《1667汀州谱》是从春秋战国写到北宋后叶,完成了“统宗”;对其后的南宋、元朝和明朝,编谱的召集人钟宗祚和钟白凤却留下了(钟理1062 - 嘉靖恩准1536 =)500年空白都没有写,希望由各地自行对接上去(注:钟蔚伦先生的《钟姓史话》也是这样说的)。 据《2012锺史文选》和《2019中华锺氏宗谱》介绍,《1667汀州谱》在1724年还被雍正皇帝“圣谕广训”表彰,此事不管是真是假(我认为假的多,几乎没有真的可能),其目的是要迫使各地锺姓人遵“圣谕”自行对接《汀州谱》,以实现“统系”。就是说,《1667汀州谱》的“十四祖”为北宋后面500年空白提供了14个接口,可以让各地最终完成钟谱的统宗统系。 lCIDBBjy^
据武平钟春林先生2006《锺姓源流史》,生于1040年前后、曾经是朝廷官员的第94世“四友公”(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在北宋后叶因“元祐党事件”面临诛族的劫难,株连到他们的子辈、曾经在地方为官的第95世“象洞十四祖”被迫离开武平象洞四散外徙避难。 “象洞十四祖”就是:友文之子(毅、密、察),友武之子(刚、理、齐),友勇之子(裕、温、柔、中、正),友盛之子(发、强、庄)等共14人。《钟姓史话》说他们是“兄弟十四个,进士十三人”;加上“四友公”也是进士,父子两代18人有17个进士,在当时扬名福建“震动东南半壁”。《汀州谱》的这个安排,就是要让“象洞十四祖”—— 这些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四散避难的钟氏第95世的朝廷官员”,给南方各地锺氏提供了相当优秀的对接“接口”,1724年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表彰就成为了南方各地锺氏对接《汀州谱》的必然选择。 XNehPZYS
据《2005武平谱》:“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第95世理公生于1062年;粤东旧谱的五龄公之父,最先对接的正是理公(是否真实,后面再质疑)。 /,s[#J
那么,我们先看看武平谱(即《1667汀州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试举几例: ~"K,7sw!Y
(1)锺离眛是历史人物,楚霸王项羽的大将,大约生于-251年;钟谱称钟接是锺离眛之次子,故有谱称1世钟接公生于-223年。武平谱说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则接公与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1062+223)/ 94 = 13.7年,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见拙文《2016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8wK ~
i
(2)据钟光伦先生2019《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钟氏宋前无谱,宋史(如《宋代进士名录》)找不到这17个官员,所以17进士是官位造假。 &GhPvrxI?
(3)宋史中找不到17进士参与过“元祐党事件”的记载,“元祐党籍碑”也没有刻上17进士之名,证明17进士没有参与北宋末叶的“元祐党事件”。 uO6{r v\
(4)用现代人进行逆向推算,“四友公”应该是生于1250年左右(见《2021学习钟谱的汇报》所列举的用现代人钟春林、钟茂富、钟声望等三个宗贤推算友文、友勇、友武的出生年份的例子)的南宋中叶,没有可能参与北宋时期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2005武平谱》把他们安排成生于1040年前后,目的是要对标“元祐党事件”,这至少是不顾事实的年代造假。 <a(}kk}
《汀州谱》的问题说明,这是1667年清朝钟姓人的追溯造假,他们通过造假塑造出了比他们早大约20代(1667-1062=600年前)的“17进士”! W*N$'%
许多族谱显示,要造假人物和事迹,时人都只能让其发生在早二三百年前的古代,不对当代或眼前的事物造假,才不会露出马脚。1667年(清朝)的时人对600多年前的1062年(北宋)和之前的古人造假,当然就不容易被发现。时人对古人追溯造假,是明清各姓族谱的通病。 #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