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族、宗祠、族谱是研究解读四川客家历史、宗族社会及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欲深入了解四川客家,不能不对四川客家的姓氏与宗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uM'Jp?
K_-MYs.
一、四川客家姓氏 as_PoCoss
:,I:usW"
(一)四川客家姓氏概况 E+JqWR5
H7j0K ~U0
客家人人川始于清康熙,而盛于雍正、乾隆时,繁衍至今已有三百年左右,分布在巴山蜀水各个角落。有关清初以来四川汉族姓氏之记载,虽散见于各市县之方志,但遗憾的是内中尚无一专论客家姓氏者。现根据近年来对成都东山客家姓氏调查所得,并参照现已发表的各类相关调查报告作一综合介绍。 I!?}jo3
40<mrVl
根据调查统计,迄今已知的四川客家姓氏有:张、刘、李、王、陈、林、曾、钟、黄、周、谢、何、杨、朱、罗、叶、吴、范、廖、白、冯、邓、江、冯、彭、邹、魏、薛、萧、董、胡、巫、万、袁、郭、徐、卢、付、黎、温、翁、许、孙、欧、宋、蒋、苏、余、史、邱、练、骆、蓝、熊、孔、古、缪、龙、庄、卓、梁、程、蒙、包、佘、赵、汤、徐、马、唐、童、丁、施、颜、文、郧、高、贺、石、崔、田、常、谭、夏、秦、沈、向、乔、杜、易、毛、岳、任、孟、焦、陆、陶、韩、康、席、华、饶、焦、艾、尤、孟、邝、穆、贾、顾、柳、官、汪、聂、侯、费、艾、鲁、章、俞、庞、钱、邵、尹、曹、伍、吕、方、涂、姜、霍、段、葛、邝、庞、潘等,计l36姓。若进一步调查核实,其;最终姓氏估计可达l50位左右。在这批姓氏中,名列前20位的大姓有::张、刘、李、王、陈、曾、钟、林、黄、周、杨、谢、朱、罗、叶、吴、范、冯、廖、赖。:据有关报纸报道,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排名前20位的大姓依次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两相比较,四川客家前20位大姓中竟有l3位姓氏与之相同,其比例高达65%。 >dG[G>
OBAi2Vw
1.川西平原地区客家姓氏 &8 x-o,
J)C/u{o
川西平原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聚居区和迄今客方言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地域乃包括了今成都市所辖的各区、县、市,外及今德阳市所属各市县。在该一区域中,客家的分布和方言的保存情况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系以成都东山客方言岛为代表,另一类则指该方言岛以外的各市县。前者为客家的主要居区,境内的客家人至今仍操客方言;后者为客家人和湖广人的杂居区域,那里的客家人现已大多不讲客家话或只在对家庭成员的称谓中还程度不等地有所保留。 Tu 7QCr5*
r>U@3%0&
根据调查和了解,已知的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大姓有:张、刘、李、黄、曾、陈、钟、王、周、吴、何、朱、罗、叶、范、谢、杨、白、冯、廖、薛、邓、顾、萧、董、卢、胡、邹、魏、彭、徐、卓、余、袁、江、付、郭、万、阮、蓝、骆、巫、甘、古、黎、练、蒙、郑、孔、温、蒲、邱、严、苏、赵、游、熊、庄、宋、方、余、史、施、欧、童、许、缪、官、梁、程、马、孙、洪、包、邝、庞、华等,总计77姓,若再深入查找,估计最终可达l00个姓氏左右。 O8.5}>gDn.
#1G:lhkC
根据对部分乡镇农村常住人口的数字统计(未包括配偶),和对其余乡镇的摸底调查,在成都东山的客家姓氏中,人口在3万至7万的有张、刘、李三姓,2万至3万的有陈、曾、钟三姓,1万至2万的有林、廖、王、-周、叶、罗、范七姓,5千至l万的有谢、杨、何、白、邹、吴、朱七姓,2千至5千的有赖、冯、江、彭、董、袁等姓。 tNX|U:Y*
?3xzd P
以上乃是就整体情况而言,若从单个姓氏来看,我们不妨以下述诸姓为例以观其貌。 jalg5`PU0
@|%2f@h
张氏张氏是东山客家中的首姓,人数约在7万人左右,支系复杂,分布甚广。他们主要聚居在龙潭、圣灯、保和、十陵、西平、黄土、义和、文安、同安、万兴、木兰、石板滩、合兴和福洪等乡镇,已知支系近30支。其中,最大支系有大梁、大柱、大用公支和运球、子仁公支。 D5HZ2cz|a
"FKOaQ%IH
大梁、大柱、大用三公系兄弟三人,原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下同),雍正五年(1727)经由贵州人川,乾隆元年(1736)经三迁后落业于今新都区石板滩镇集体村。后大柱公分迁至郫县犀浦齐家桥立业,大用公则迁西河镇。如今,子孙后裔广布于成都东山的10余个乡镇,总人数至少在2000以上。 I.k
*GW
E\,-XH
运球公和子仁公支,在入川前本属于同一大家族,两者在人川前后的前三代的字辈排行完全一致,仅人川前居地和人川时间、迁徙路线等各不相同。前者在入川前乃经由了从广东长乐迁江西上犹定居,尔后又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从江西上犹人川,最后落业于成都东山文安镇。迄今后裔主要聚居于文安、福洪、黄土、洛带、同安、洪河等乡镇。后者子仁公支则于康熙时由广东长乐直接人川,今后裔主要聚居在三圣乡万福村,繁衍至今,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姓。 K6)j0]K1
Ue~CwFOc
刘氏支系尤繁,多寡悬殊,总人数约在4万至5万人之间。主要聚居乡镇有洛带、西河、黄土和石板滩镇,内中仅西河镇即有近4000人。除此,在十陵、西平、木兰、泰兴、保和、龙潭和福洪等乡镇也有不少分布。在这些乡镇中,其典型的聚居村落有:西河镇东风村和卫星村、黄土镇大同村、十陵镇太平村、洛带镇宝胜村、石板滩镇新农村等。他们多来自广东,尤以五华、兴宁二县为甚,次为江西赣南,还有的自称湖北麻城。 #
4PVVu<
ZJ[
??=Gz
石板滩镇新农村刘氏,原籍广东长乐,人川始祖为可玉公之妣张氏。康熙末由张妣携六子上川,后分成四大房。至l949年为止己发展成一大家族,时有良田干亩,子孙繁庶,今后裔乃散布于石板滩、龙潭、木兰、泰兴、合兴、柏合等乡镇。 d<N:[Y\4l
\K!VNB>h
黄土镇大同村刘氏属西珍公支,原居广东兴宁县,康熙时兄弟四人同赴西蜀,初落业于四川隆昌县之南,后仅西珍公只身复迁于黄土场外,生有六子分成了六大房。至清同治时,己繁衍成22支,人数逾千,并散居于黄土、洛带等周边乡镇。
(ICd}
xUistwq
洛带宝胜村刘氏,康熙末从江西安远县上川直徙于当地,因世代擅长舞龙而闻名于周边乡镇,并被乡人亲切地称之为刘家龙,今之洛带镇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盛大的西部客家火龙节即由此演变而成。该支刘氏人数不多,但其盛名却在当地的其他客家刘氏之上。 (*)hD(C5
&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