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黑热病”的医学专家钟惠澜 《传记文学》2004年第1期 通俗文学-人物博览 Wvqhl
'J
■ 王 鹏 >f'g0g
v3qA":(w+(
-------------------------------------------------------------------------------- 'n|5ZhXPB
8V(pugJ
《传记文学》2004年第1期 通俗文学-人物博览 X?$_Sd"G+5
{e5= &A
o14cwb
1987年2月6日,人们还沉浸在春节过后的余欢之中,一位曾救治过成千上万危重患者、对人类医学事业多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医学家却悄然离开了人世。他于20世纪20年代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30年代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50年代被苏联科学院聘为院土,80年代接受了美国热带医学会名誉会员的称号,并成为获取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他就是我国挑战“黑热病”的医学专家,热带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至六届常委——钟惠澜。 e|9A716x
c(%|: P^
从华工之子、童工到医学博士 BZxvJQ
kW (Bkuc)
1901年8月8日(农历六月廿四),钟惠澜出生在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上。他的父亲原为广东梅县的贫苦农民,*****到了南洋,成了做苦工的“猪仔”。他拼命干活,攒钱赎身。终于有一天,他从皮鞭下赎回了自由,随后,他筹款开了个小买卖。不久,这个吃苦耐劳的汉子由于能量耗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以至年幼的钟惠澜都来不及记清父亲的模样。 D6^6}1WI
钟惠澜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劳动妇女。由于丈夫的亡故,凡是在店里借钱、赊账的一概赖账,而那些让店里代卖货物的货主又都红着眼,夸大好几倍地来讹钱。一时间,债台高筑,小店连家都被查封了。在几位同乡的担保下,钟惠澜的母亲立下 15年还清债务的契约,带着七个未成年的孩子和累累债务上山去开荒种地,年幼的钟惠澜也跟着母亲早出晚归上山干活。但是,仅靠卖自己种的蔬菜、咖啡、香蕉、椰子、可可等,仍难以维持全家的生活,更谈不上还债。在这种情况下,11岁的钟惠澜不得不只身来到香港,在一个小客栈里当了童工。白天他到码头“抢”客人,并侍候住店客人的饮食起居,打扫卫生,代买香烟及倒大小便;晚上还要打够全客栈第二天的用水才能休息。后来他在东帝汶海关找到一份稍好些的工作——跑码头领货。这活很累,晚上却只能蜷曲在柜台上歇息。熟睡中,他常从高高的柜台上摔下来。还未成年,他便已饱尝了人生的艰辛。 i LAscb
1914年,13岁的钟惠澜在东帝汶的一所五年制丙等小学 (分设初小、高小)开始受启蒙,教育。钟惠澜深知自己是家里惟一有机会读书的孩子,因而学习刻苦认真。他仍要占用大量课余时间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但他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的课程,并且各科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家人和邻里的称赞。 xm@_IL&P
钟惠澜的大哥钟兆澜曾是兴东会国民党东帝汶支部的负责人,他总骂那些忘掉自己祖国的人是“反鬼”。在大哥的影响下,钟惠澜于1917年回到祖国,考进了家乡的广益中学。 0;ji65
广益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学的是洋课本,讲课用英语。钟惠澜先人小学部补习。最初,同学们看不起这个土里土气的“大学生”,但几个月后,他补习完小学的全部课程和英语,经校方考核批准进入中学部,于是,他在全校出了名。1918年春天,他作为广益中学的学生代表,赴天津参加基督教会的全国会议。会议期间,他有机会来到北京,第一次见到正在施建中的协和医学院。那中西合壁的建筑艺术和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使他惊叹不已。他暗想,将来一定要来这里读书,并第一次产生要当医生的朦胧意识。 9/7u*>:
钟惠澜的中学时代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旧中国开始觉醒的浪潮也冲击了梅县。作为梅县两位学生会长之一的钟惠澜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他组织同学下乡宣传,带领纠察队到港口、码头等地检查日货。运动中,他增强了爱国之心和民主意识,也锻炼了组织能力。 Z/K{A`
钟惠澜的中学生活很艰苦,教会学校可以免交学费,但生活费仍须自理,因此只有靠半工半读来维持温饱。白天没课,他就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准备,擦洗试管,为老师当助手。晚上他到图书馆当服务员,每天都要等读者散尽,整理好图书,打扫完卫生最后一个离开。做这些事占用了他几乎全部课余时间,但他也因此阅读了学校图书馆几乎全部图书,同时也使他熟悉了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这对他以后的工作不无益处。中学四年的课程,他又提前一年完成,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全校惟一免费、免考,直接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读书的毕业生。 d| {r5[&
沪江大学也是一所教会学校,1921年,钟惠澜进入该校理学院的医学预科班。没过多久,他便感到沪江大学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他向往北京的协和医学院。一年后,他离开了沪江大学,决定投考协和医学院。 0^ibNiSP
在北上之前,他赶回梅县老家小住了几日。没想到在赴京考试的路上,他所乘的船遇到海啸,他被滞留在一个孤岛的小山上。待他赶到北京,考期已过了大半。 N[yy M'C
钟惠澜感到考取已无希望,但他又不愿让人认为是自己无能,不敢来应试。他还是来到考场,向主考官申明原因,并表示来年一定前来应试。主考官是协和医学院预科部的沃伦·斯蒂伏勒(WarrenStifier)先生,一个认真、固执而又傲慢的美国物理学家,他要对所有的考生亲自过目。当他看到穿着难民服、满面尘灰、眼睛里流露出自信与执著神情的钟惠澜时,竟破例同意他参加考试,但条件极为严格,必须于当天下午即开始考试,在不得延长考期的前提下,答完与其他考生一样的所有试卷。钟惠澜未做任何准备就上了考场,一天应付三四个科目的试题,如期答完了每一张试卷。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踏进了协和的大门。 J$!iq|
协和学费昂贵,每年约需 500块大洋。预科班没有奖学金,但协和医学院有一个社会服务部,可为生活拮据的学生提供课余打工的机会。社会服务部负责人伯劳特(Burrelt)小姐是一位性格内向,脾气古怪,但心地善良的老姑娘。注册后,钟惠澜被介绍到她那里,以后便定期到那里领取一些手工艺品拿去出售,由她付给报酬。这就是钟惠澜最初的经济来源。以后,他设法找到在协和医院职工夜校教英文的工作,这项工作收入颇丰。每逢寒暑假,他在医院当挂号员,兼往各科送病历。依靠这些课余劳动,他获得了全部学习费用。两年后,他完成了预科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升人本科,开始了专业性深造。 :yjFQ9^?&
钟惠澜在医学院学习的五年中,得到了全部奖学金。同时,他又是一个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关心政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并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协和医学院的爱国学生组成了“协医学生护案后援委员会”,钟惠澜担任宣传委员。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组织救护队,进行募捐,出版刊物,并发表文章。当时参加这一活动的,还有林巧稚、陈志潜、卢致德、张先林等。 Wm3X[?V
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的旧中国,各种瘟疫大面积流行,每年都要吞噬数以百万计的生命。钟惠澜目睹劳苦大众缺医少药,患病死亡无人过问的惨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研究治疗民众最易传染、死亡率又高的疟疾、伤寒、黑热病、鼠疫等恶性流行性传染病,他选择了热带医学专业,并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深入乡村病区进行社会调查。 1927年暑假,他来到广东汕头农村,不顾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对那里流行的疟疾进行流行病学考察。在这一地区,他发现了四种能致疟疾的媒介按蚊,其中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微小按蚊,其体积只有其他按蚊的一半大,却是最危险的恶性疟疾传染媒介。他撰写了论文《微小按蚊》,发表后,马上引起医学界的瞩目,使这位26岁的医学院学生崭露头角。 yZ`wfj$Jj
1929年秋天,钟惠澜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土学位。当他接过白羊皮封面的博士证书时,心情无比激动。毕业后,他被协和医学院正式录用,从此开始了医学研究生涯。 "nWw;-V}}
[9 RR8
向西方黑热病权威挑战 gdoLyxQ
_y>~
yZx
解放前,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13个省份都有黑热病在蔓延流行,患者多为贫苦百姓。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劳苦大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致使染上黑热病的患者得不到确诊和治疗,多在一二年内很快死亡。有些村庄的发病率高达2%,每年全国因黑热病而丧生的约有五六十万人,其情况非常严重、凄惨。当时农村疫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肚子痞(黑热病)缠了身,阎王拴着脚后跟,快三月,慢三年,不快不慢活半年。”基于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和大量死亡,寻求和研究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传染流行的各个环节,是防治疾病的关键。毕业不久的钟惠澜首先选择了这个课题。 iIogx8[
当时,西方学者认为,地中海地区有两种不同种别的黑热病病原体。一种存在于病犬体内,称为犬梨什曼原虫,一种存在于病儿体内,称为婴儿梨什曼原虫。此外还认为,印度病人和我国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种,称为朵氏梨什曼原虫。并认为,三种梨什曼原虫分属不同种别,印度黑热病和中国黑热病的蔓延流行与犬黑热病无关。同时,英国皇家医学会和美国罗氏基金会也先后派出了三个黑热病调查团,在我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仍无结果。由于他们根本不研究犬作为储存宿主的问题,所以都无法解释黑热病的流行原因。 :eg4z )
年轻的钟惠澜不轻信西方学者的论断,在华北城乡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的观察。在深入发病率很高的京郊槐房村时,他对患者隔离治疗。他发现患者全部治愈后没过多久,又出现了新的黑热病人。他决定扩大研究范围,对黑热病患者的环境进行仔细调查,结果发现凡有黑热病流行的地区,都有黑热病犬。经过深入观察,他发现一只黑热病犬一夜之间能吸引几百甚至上千只中华白蛉。而吮咬了病犬的白蛉便感染上梨什曼原虫,感染率几乎高达100%。他在槐房村考察了三年,终于有了新发现。 JG,%qFlk
以后,他又把来自病犬和病人的黑热病病原体在中华白蛉体中的变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形态、感染实验动物所引起的组织病变情况、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交叉反应的情况等都是一致的,从而得出这样的概念:三种梨什曼原虫(犬、婴儿、朵氏)实际为同一种病原体。 +{UcspqM
为了证明犬与人的黑热病的一致性,必须进行人体试验。钟惠澜研究黑热病过程中,自己曾受过感染,体内已产生免疫力。因此,他的夫人李懿征医生自愿接受皮下及皮内注射犬黑热病病原体,让这一实验在自己身上进行。 9E tz[`|
李懿征是一个贤静、文弱的女性,作为一个医生,她最能理解丈夫为事业献身的苦心,也永远是钟惠澜事业和生活中的知音。注射五个月后,李懿征出现了黑热病的典型症状。胸骨穿刺检查,在骨髓内发现了黑热病病原体。用骨髓接种田鼠,后者也产生了典型黑热病病变和大量黑热病病原体。这完全证明了犬、人、白蛉三者之间黑热病传染环节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错误论断,在世界上尚属首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uO&wI]:
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面,钟惠澜首先提出骨髓穿刺法,并创造发明了一种新的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粉剂抗原。后者效价极高,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发生死亡。在当时被称为“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解放后称为“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 mQ=#nk$~g
在黑热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钟惠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0D xflA
但是,解放前钟惠澜对黑热病所进行的许多研究工作,只能零星地发表论文,有些重要研究成果甚至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直到解放后,他才得以把自己在黑热病方面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整理成《中国黑热病研究工作概论》一文,予以发表。他总结了黑热病在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血液学、临床学、诊断学、寄生虫学、传染机制、白蛉传染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引起国外学者瞩目。为此,巴西政府于1962年通过我国卫生部和文化部(当时巴西尚未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他授予了特别奖状和奖章,以表彰他在黑热病科研方面的贡献。 W];dD$Oqg
(~en (
拳拳赤子爱国情 ][]
CA#,THty
1934年秋天,正当钟惠澜风华正茂,稳步踏人事业的黄金时代之际,协和医学院派他到美、英、德、法等十几个国家学习和考察。这对于33岁的钟惠澜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他第一次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走向世界。 ^KELKv,_
法国巴黎大学内的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在那里,钟惠澜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新知识。在丹麦和意大利,他考察了那里组织培养和防治疟疾的情况。在德国汉堡热带病卫生学院 (现为汉堡热带医学院),他专门研究了吸虫、类原虫及组织培养,并发表了两篇有关组织培养和黑热病的著名论文。在英国,他专攻热带医学,获得了英国热带医学、卫生学皇家学会会员的称号。此外,他还到了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 yA>nli=
钟惠澜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虽置身于异国实验室,却时刻关注着多灾多难的祖国。 1935年,当他在德国汉堡热带病卫生学院进修时,闻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非常气愤,立即写出抗议声明发往国内。但是,他的声明非但没能寄往国内,他自己倒成了德国法西斯通缉捉拿的对象。一位好心的德国同事劝他不要参与政治,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什么政治,但如果有外国人进到我的国家去捣乱,我是反对的,”并对那位同事说:“如果有入侵略德国,你也会反对的。”他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感动了他身边正直的德国知识分子。他们暗中保护他,设法帮他办好了一切离境手续,使他得以脱险。他只学习了9个月就不得不中断了进修。他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了汉堡。47年后,当他于1982年再度访问德国故地重游时,万般感慨油然而生,即兴赋诗两首,题为《1982年7月重游汉堡热带医学院有感》,其中第二首写道:“三五攻坚处,名家盖世雄;及对何梅约,师长掩护功。拙著依然在,兴高在心中;重游母校院,喜悦难形容。二战虽蒙难,母校今更雄;师友多作古,悲痛双泪冲。” ukY"+&
7!$^r$t
N"1B/u
1936年,钟惠澜回到祖国,继续在协和医学院工作。他先后担任了内科副教授、襄教授,并兼任热带病研究室主任。 w-{c.x
]d%8k}U
揭开“回归热”传染的秘密 j w9b)
O#u=c1
?:
抗日战争爆发后,祖国大地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饥民遍野,瘟疫横行。华北地区严重流行着回归热和斑疹伤寒,死亡率相当高。要想有效地防治这两种病,必须首先弄清它们的流行因素和传染机制。 VYhbx
'e
西方学者把回归热看得相当神秘,认为人类得回归热是由病虱吮咬所致,虱子的粪便也能感染人。无论回归热患者还是病虱,在发病期,体内都存在一种螺旋体,在缓解期(无热期)螺旋体变为人看不见的超显微颗粒;热症复发时(回归期),超显微颗粒又变为螺旋体。钟惠澜经过对大量病虱进行解剖,证明病虱的腮腺、唾液和口部并不存在螺旋体,粪便中亦无活的螺旋体,不会感染人。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在自己身上养了很多病虱,让它们在7天内吮咬自己 1000多次,结果并未致病。同时,他深入北平穷人集结的“暖场”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在冯兰洲的协作下,他首次发现在病虱的体腔内,长期(14至20余天)存在大量螺旋体,当病虱的皮肤或粘膜被擦破时,无数螺旋体便从体腔内逸出,有感染力,能使人致病。通过研究,他还证实了回归热患者无论在发病期和缓解期,体内均存在螺旋体,只是在缓解期,绝大部分螺旋体被人体形成的免疫力所消灭,那些为数极少的螺旋体,由于免疫力形成不完全而未被消灭,不过是用一般方法不易发现罢了,根本不存在螺旋体变为超显微颗粒的情况。这些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臆见,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并被写进了各国的医学教科书。 EyLu O-5
由于在回归热方面的重大发现,他被热带医学界知名学者一致推荐为国际科学研究基金会获奖者,只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使授奖未能进行。 42M3c&@P
对于斑疹伤寒,他从1936年至1942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病因学、流行因素、传染媒介、动物储存宿主、临床现象、动物实验、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成就卓然,对该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OB%y'mo7]
钟惠澜虽有抱负、才华,却无奈生不逢时。在旧中国,他的科研工作常常到处碰壁,时常还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水支付科研所需。尤其是日本侵华后,研究工作更受到严重阻碍。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协和,钟惠澜等被迫离开协和,他的科研也就被迫停止。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医务人员,他来到北平中央医院任内科主任兼医监。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医院改名为中和医院,他担任了这所医院的院长、内科主任、儿科主任、热带医学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临床名誉主任、教授,协和医学院内科临床教授,直到新中国成立。 4Bz~_
gd*\,P
为新中国热带医学研究屡立赫功 }PVB+i M
=0Mmxd&o=M
新中国成立以后,钟惠澜先后担任了北京中央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友谊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所从事的医学研究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心,他也为人民、为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e M}Xn^}
抗美援朝期间,不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对敌艰苦血战而供应困难的情况下患了肺吸虫病。在我国接收的8000多名朝鲜孤儿中,也有1000多人患有该病。当时国际上对这种病的认识很差,既缺乏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又无有效的根治措施。许多病人长期被误诊为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等,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造成死亡或残废。鉴于这种情况,中央卫生部特批准在北京中央人民医院成立专门研究肺吸虫病的病房和研究室,以钟惠澜为首,尽快研究出简易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措施。钟惠澜在助手和同事们的协作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以后对肺吸虫病的继续深入研究中;他和助手从边疆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行程十几万公里,足迹遍及20多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共写出80多篇研究论文,研制出五六种特效药,并协助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了《肺吸虫病防治》的科教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了8种新种肺吸虫,其中5种能导致5种新型疾病,并分别研制出防治这些新型疾病的方法和药物,这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R0>L[1o
1952年,绥中地区爆发了一场原因不明的热病大流行,死亡率相当高。党中央派钟惠澜到疫区,他很快就判明该病是疟疾,查清病因,采取了果断措施,迅速扑灭了这场瘟疫的流行。 :
SNp"|
云南省的思茅地区曾是一个有4万多人口的繁荣集镇,但解放前由于疟疾大流行致使人口锐减到1000余人。因此,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想到思茅坝,先把老婆嫁”,意为有去无回。1955年,钟惠澜受国务院之托,陪同印度疟疾专家对云南的疟疾流行成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考察,使国务院掌握了云南省,特别是思茅地区疟疾的全部情况,对于控制和消灭当地疟疾的流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钟惠澜杰出的医学贡献,为团结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巩固边防起了积极作用。 [(hENX}o:
1958年,四川的温江、重庆、乐山、雅安四个专区同时爆发一种来势凶猛的传染病,患者发高烧,淋巴腺肿大,咯血,甚至在短期内死亡。当地怀疑是鼠疫或特种流感,因而封锁了疫区。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给钟惠澜打电话,派他去疫区工作,指示他要尽最大努力控制住疾病的流行。第二天,钟惠澜就赶到疫区,经过多方面考察,很快否定了鼠疫的可能,确定这是一种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恶性流行性传染病。由于判断正确,三天内便解除了对疫区的封锁,很快控制了疫情。周总理亲自打来长途电话,高度赞扬了他的工作。 %PpB$
在建国初至“文革”前的17年中,钟惠澜还对肝吸虫病、血吸虫病和麻疯病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成果也不容忽略。 R=l/EK
他第一次弄清了包括中间宿主在内的肝吸虫的全部生活史,并对肝吸虫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治疗的药物开发方面做出特殊贡献。 6m9Z5:xG
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他于 1956年首次揭露了在云南楚雄地区长期被误诊为疟疾、痢疾、肝脾大症候群等久治无效的病例,实为血吸虫病。并在疫区首次发现了血吸虫病的传染媒介——钉螺。特别是他在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和研制新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制了成本低廉,制备简便,便于大量生产的肝脏虫卵新抗原。该抗原不仅可以做血吸虫病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而且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用于该病的皮内试验。1956年,此抗原经中央防治血吸虫病小组鉴定后在全国推广采用,很快满足了当时对该病进行大面积普查的需要。 7K~=Q Ec
在对广东等地的麻疯病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研究后,他发现该病在病因学、病原体、免疫反应、免疫学诊断等方面与结核病有许多交叉,进而提出,对防治结核病有效的药物,对防治麻疯病也应有效的观点,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fXN;N&I
btOC\bUMfD
直言忠谏的诤友 =B\?(
P7n~Ui~U
1958年,正当周恩来总理打电话祝贺钟惠澜为控制四川疫情所取得的出色成绩时,钟惠澜却被报纸上公开点名批判。 Kf*+Ilq%L
钟惠澜是全国政协常委,尽管他平时科研工作非常多,仍积极参加政协会议,并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自己的看法。1957年 3月,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作了关于计划生育的书面发言,指出:“人口增加太多太快,对国家,对个人都不利。”他具体地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能有机会就业的职工只有100多万,但每年人口增长率为2%-3%,也就是说,若对人口生育不加以限制的话,今后每年将出现1000多万无事可做的人。”当时有一种“极左”的意见认为,我国未开辟的土地面积尚有10多亿亩,只要开荒工作做得好,不一定要控制人口。钟惠澜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他说:“开荒是祖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究竟荒地面积和开荒的速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人口生育如不加限制,则人民生活在某些程度上不但不能提高,很可能反而要比现在降低。”他批判了马尔萨斯以战争、瘟疫、疾病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的反动学说,同时也指出:“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繁殖 (若不加以控制的话)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的观察是正确的。在经济和科学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工农业生产增加的速度是算术级数的,而不是几何级数的那样快。也似乎不无理由。”因而他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口基数很大,目前增加率太快太多,故应该辩证地采取有计划的控制生育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资金,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日胜利完成。”钟惠澜所提的意见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他却因此被污蔑为“肆无忌惮地宣扬马尔萨斯人口论”,在“拔白旗”运动中被当作“白旗”而受到严厉批判。 JW$#~"@r
1963年,在全国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上,钟惠澜再次发言,强调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就人口比例、地球面积与耕地面积的问题提出建议。30多年过去了,他的观点得到历史的证明。现在我国人口的数字恰恰与他当年推算的数字相合。 Kxq~,g=t
粉碎“四人帮”以后,祖国各业并举,百废俱兴。1977年,为适应需要,钟惠澜领导下的热带医学研究室正式改为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他惟恐浪费有生之年的点滴光阴,总想抓紧时间再多搞几个研究课题。他亲自抓热带医学科研的实验室试验、临床诊断治疗、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工作。直至病倒之前,他一直坚持全天工作,甚至连中午也不休息。他怕到食堂去吃饭耽误时间,就每天中午带饭。他甚至没有查找电话号码的时间,在家里,他把电话号码随手写在电话机旁的墙壁上;在办公室里,他的专用电话上贴满了写着电话号码的白色橡皮膏条。他每天要做的事很多,为了不搞乱各种材料和文件,他每天上班要带四、五个大包,将各类材料分别带好。每当他下班回家走下汽车,不明底细的邻里总以为他是到哪出差刚回来。而在他家或办公室,到处都是翻开的书。 d;z`xy(C
钟惠澜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医学科学家,精通6国文字,能用 8种外文阅读资料。他曾发表过近400篇学术论文,有过近200项发现和发明。这样一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m!%FDL
钟惠澜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的医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无愧于人生 +J2=\YO
{r"H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