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镇教授,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9月24日生。1952年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广东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解放军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他是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创办并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担任了美国《Clinical Anatomy》(临床解剖学)和法国《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外科与放射科解剖学)期刊执行编委,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这个新兴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并出版多部著作,其中有担任总主编的《临床解剖学丛书》。在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领域,有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显微外科长期跻身于国际先进学术行列,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有两部英文版的显微外科著作《Microsurgical Anatomy》和(《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在国外出版,是同一专业中在国际上首先出版的专著。他提出的“皮瓣共区血管类型”、参加工作的论文有40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技进步奖。 1944年,在广东省梅县高中读书的18岁客家青年钟世镇,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救国的青年军。1945年抗战胜利,钟世镇退伍复员,一年后就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毕业后分配到军医大学,先后在南昌、重庆、广州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10年助教和17年讲师。 在军医大学,钟世镇记过3次三等军功。但是,每次到搞政治运动,他都在劫难逃,曾被扣上“国民党残渣余孽,历史反革命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大帽子,在“文革”期间,关过牛棚,挨过批斗,想过离婚(为了不连累妻儿)。 1977年,钟世镇调入了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改制为南方医科大学),时任校长赵云宏两年后将他提升为副教授,并任命为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钟世镇认为,这是一个“出人意外”、“敢吃螃蟹”的决定,因为在部队院校里,让一个有过“政治历史问题”,又不是共产党员的人担任教研室主任,领导者要担当巨大的风险。正是这个教研室主任职务,让钟世镇有权力为学科选定与时俱进的研究方向,带出一支活跃的学术队伍,成长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专家、医用生物力学专家、数字化人体和中国数字医学的倡导者。 2007年,广东省政府专门设立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每年评审颁发1次,奖金金额为每人200万元,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表彰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7年,傅家谟和钟南山两位院士获得首届大奖。2008年度全省共推荐17位候选人申报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最后评出我国著名临床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为唯一获奖者。 钟世镇院士是我国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参加了“神六”返回舱非正常着陆时航天员的安全防护研究,他倡导并开拓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他在人体管道铸型标本制作方法研究上有创新性成就,建成了享誉国际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 昨天下午,84岁的钟世镇院士因其在解剖学、创伤救治、航天医学、数字人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成就,被授予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3年初,我国首例女性数字人数据集在南方医科大学构建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韩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本国数字人数据库的国家,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的研究工作便是在钟世镇院士的一手倡导下开展起来的。他在我国数字人领域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他却一再对“数字人之父”的头衔摆手———“千万不要这么叫我!”在他眼里,数字人的研究已不再是当下的重点,而对于这一点,他没感到失落,却有欣慰。他说如果永远最辉煌,就是停滞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