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钟兢军校友 1(7.V-(G
时间:2009-6-7 8:56:16 阅读: 987 标签: 大连海事大学 钟兢军 wW! r}I#
科学时报2009-06-02(孙堔辉)报道: &W<>^C2v
&zX 3
钟兢军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所长,大连海事大学学术委员会暨教授委员会副主任,轮机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负责人。 C2=iZ`Z>T
J$9xC{L4
钟兢军,不到46岁,已任教授11年、博士生导师9年。他创办了大连海事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任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所长、该校学术委员会暨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带头人。 >dvWa-rNUT
日前,钟兢军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记者分享了他的人生信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Etc?; Z[F#
ka)LK@p6
刻苦求学 自强不息 skDk/-*R
A~GtK\=;
钟兢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他青少年时期,尽管社会上有一些“学习无用论”的讨论,但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钟兢军逐步认识到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小就热爱学习。母亲对他的影响尤其大,经常教导他:一个人在社会上应该有自己的立业之本,更应该有一技之长。 jvc?hUcLKT
I<(.i!-x
钟兢军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班级第一,并一直担任班长及校学生会主席。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三好学生,顺利考入省重点高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X$|TN+Ub
avt>saR
在高手如林的省重点高中,钟兢军感到自己与很多同学还有差距,就更加勤奋地学习。“我早晨几乎没有超过5点半起床的,晚上没有早于12点睡觉的,但那时没觉得累,觉得只要勤奋努力、注意一定的方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钟兢军回忆说。 &*]{"^
y(3c{y@~X
钟兢军从小对航空航天非常感兴趣,《航空知识》、《飞碟探索》等杂志每期都买,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1981年,钟兢军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成就了他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理想。西北工业大学优良的学风和扎实的基础专业教育,为他在事业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Lr}b,
tGO[A#9a
1988年,钟兢军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航天工业部二一○所工作,并于1989年开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工作,从事内燃机专业的教学。虽然那段时间工作比较轻松,但他觉得:“别人都在跑步前进,而你在原地踏步,这样下去肯定会落伍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基于这种想法,他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热力叶轮机械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钟兢军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弯曲叶片控制扩压叶栅二次流动的实验研究》获得1999年度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8oc^LOa~2
hp]ng!I{\u
追求理想,心无旁骛,做自己最喜爱的事,使得钟兢军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不断进步,35岁破格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并在动力机械及工程领域展示了自己的学术专长。对此,钟兢军认为这得益于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勤奋工作,“一勤天下无难事”。他始终坚信,立志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为之付出努力,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0$pqZ}r
@Gn?8Ur%
言传身教 授之以渔 7?!Z+r
7l#2,d4
岁月如梭,从教20年来,钟兢军对教书育人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培育学生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授之以渔”。 S|q!? /jqj
xV>iL(?
钟兢军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他着手写博士论文时,并没有此项评奖,他也没想要获什么奖。钟兢军说:“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读博士,就应该做一个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博士,写出来的博士学位论文要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更要使以后学生在读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时,认为这是一篇够水平的博士论文。”为了完成好博士论文,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献,进行了细致认真的方案设计和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全面和可靠,每天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都长达10小时。 QTjftcu
]O7.ss/2
作为教师,钟兢军一直潜心为学、刻苦钻研,以自己的言行、做人的态度、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时,在教学中,他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是“授之以渔”,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和分析方法以及获得所需知识和研究资源的途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将学生带到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L!1wklA
L740s[,`o#
平时不论工作多繁忙,他都会定期抽出时间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讨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方法。另外,作为师长,他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就业和发展等方面也给予了热心的帮助,鼓励大家不仅要认真做事,而且要将工作尽力提前完成,“先行三日,富贵十年”。他已先后指导了33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许多毕业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fPHh>u
!`
M;#
勇于开拓 追求卓越 Q),3&4pM
:m++ iR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期间,钟兢军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主持、参加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课件奖,2003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荣誉称号。但钟兢军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科发展上拓展新的思路。 =yTa,PY
29iIG
'N
2005年8月,钟兢军带领研究团队“转战”大连海事大学,建设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创立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同时,建立了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动机气动热力学、燃气轮机装置及压气机内气体流动机理、旋转冲压压缩技术、船用小型燃气轮机与分布式供能技术和组合发动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Q%n{*py
k$-~_^4m
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钟兢军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大连海事大学动力及机械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得交通部“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支持,又于2008年获“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重要支持,建设了采用曙光TC4000A集群系统的数值仿真中心、最高转速可达44000转/分的压气机级试验器、跨声速叶栅综合实验风洞、最大测试功率达1200kW的小型燃气轮机总体性能试验系统和先进的三维粒子图像测速仪及全场粒径测量系统,同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wsJ%*
eYf
OSa}8rlr'
钟兢军确定了“开拓、创新、进取、卓越”的学科和实验室发展方针,他说:“我们新建一个学科和专业、一个研究所,新开辟一片教学和科研领域,一定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去做新的科研课题,去培养新的学生。我们的目标是,5年到10年内使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国内立住脚,在同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固步自封,而必须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LE<u&9I\
6_%]\37_Z
做强科研 造福民生 bQdSX8: !R
gVnwsE
钟兢军有羽毛球、滑雪等爱好,但到大连海事大学工作以来,他因工作忙碌,几乎每天就是在家里和单位之间奔波。 &8Jg9#
W`Q$t56
钟兢军坦言,因为交通运输部和学校给学科和实验室的支持很大,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团队没有假期,周末以及包括春节在内的法定假日几乎没有休息,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从科研上来讲,我们现在还处在起步和探索提高的阶段,虽然承担了一些国家级项目和科研合作课题,经费总量与发展良好的学科和实验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使科研工作做大做强,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说。 JIP+ !2
Cl t5
钟兢军目前主持的“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课题“基于旋转冲压压缩技术的低污染小型船用燃机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基于旋转冲压压缩技术的船用小型燃气轮机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将旋转冲压压缩技术和先进旋涡燃烧室技术应用于船用小型燃机。其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未来高速、低污染船用小型动力系统提出了新的思路,完成后有可能促进我国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的发展,同时实现新型船用动力系统的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动微小型燃气轮机与分布式供能领域的发展。 4P4 Fo1
Q$fRi[/L
钟兢军认为作科研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目前应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要把握好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一个带头人如果方向把握不准,势必影响团队的发展以及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现在的科研方向,创造承担更多科研项目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实力”。二是要在“微小型燃气轮机在舰船动力系统应用”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形成微小型燃气轮机与分布式供能研发基地,“不仅做理论工作,还要向结构设计、试验研究和产业化推进,真正为国计民生造福”。 XYb^Cs;
eg2U+g4
“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具有百年历史的大连海事大学充满勃勃生机。展望未来,钟兢军及其团队将继续秉持“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信条,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一个个新的目标 Y%f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