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末年到明朝中叶的300多年里,全国各姓都停止了修谱,一方面是战乱频仍,更主要的方面是朝廷禁谱毁谱!修谱是犯法的,是要被问罪的! 锺姓也不例外,因为族谱停修了300多年,各地都在续修族谱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世系缺漏方面最为严重,给今天的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s&9SYF
就本系而言,在这300多年里,从北宋时“象洞十四祖”的理公,到南宋举人的提龄公,再到明朝河南布政司使的文亮公,在他们中间到底有多少代人?各地的记载很不一致,各持己见争论不止。我依据粤东四县的族谱介绍,加以比对探讨,用平均代距、结合时代事件,认为“理公至文亮公共为九代”,已经在我之前的五篇文章(《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中做了分析和归纳。所谓“九代”,就是:“ 106理(生于1062年) —— 107大相 —— 108天柱 —— 109朝政 —— 110响 —— 111提龄(生于1229年)—— 112有始 —— 113升达 —— 114文振(生于1309年)、文亮(生于1316年)、文康” 。 /obfw^
但是前几天(2017年4月中旬),在某个锺氏宗亲的微信群里,有兴宁宗亲说:“装有文振公遗骨的金埕的内盖上写有‘二世’二字,是证明他是提龄公之子的证据”。我想,有了这个事实,就真的能证明文振公是提龄公之子了吗? oi7@s0@
下面,我不妨再说多几句,就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谈点看法。 fivw~z|[@
zy?|ODM
5:[0z5Hww
一、“提龄为一世时,文振文亮应为四世” 3lL-)<0A(
5+0gR
&|j
Lz}OwKl
据文振公后裔、原籍广东紫金县城东门儒林街、现住香港的钟煜晟先生在网上发表的《钟氏族谱辨伪》,他在文中披露了他的家藏族谱(以下称“紫金文振系谱”)世系排序。紫金谱将提龄公定为一世,然后便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妣黎氏,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这是“提龄为一世时,文亮为四世”的排法。 0@0w+&*"@
我们都知道,《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文亮系谱谱)的排法,和我家的旧谱一样,是“提龄为一世,文亮为二世”的。我曾经在文章里分析过,这个排法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大有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文振与文亮是亲兄弟,若文振公之前用紫金谱(见《钟氏族谱辨伪》)的世系排序,文亮公之后用兴宁谱(见《提龄公谱系全》)的世系排序,然后将其合并,得到的情况却会大不相同! 变成:“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四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五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KJUH(]>F
q4h]o^ +
***1世*******2世 *******3世******4世******5世****6世**** biD$qg
——————————————————————————————— Ys9[5@7
提龄1229—→有始1254—→升达—→文振1309**志福****应乾 caR<Kb:;*
************有甲1257****升逵****文亮1316→志明****应通1380 VOsRAn/N
************有贤1267****升递****文康******志聪—→应和 s*KhF'fN
qCC.^8
S/hQZHZHg,
分析:提龄公25岁生下长子有始公、28岁生下次子有甲公、38岁生下三子有贤公,很合常理。而有始公比长孙文振公大55岁,也很合常理。伯公文振比侄孙应通大71岁(爷爷文亮比孙子应通大64岁),也很合理。提龄公至应通公共5代相隔151年,平均每代间隔(即平均代距)为30.2年,也很合理。 就是说,这个排法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可以用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来形容! 因为它基本上解决了兴宁谱和紫金谱之间在世系排序上几百年的争论和矛盾,而且证实了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确为曾祖孙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个结论的取得,完全是由兴宁谱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去推导证实的,所以,我称它是“四代说”的基石!假如不用“三文公”后代的生卒年份去反向考证,就无法证实“四代说”! :wyno#8`-
从平均代距的合理性和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要求来看,记“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紫金文振系谱”,无疑是比其他地方的族谱更为准确合理。 Vi$~-6n&
"m$##X\
(62"8iD6
二、提龄至文亮共四代人的生存地域 m,_Z6=I:
nIf1sH>
`,*3[
我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中说过: [ZwjOi:)
【 (一)106世理公,是“象洞十四祖”之一,他在公元1098年为避“元祐党事件”之难而来到广东五华的铁炉坝,是铁炉坝锺姓的开基祖。公元1136年他回归象洞,并在当年卒于象洞。他的子孙仍留在了铁炉坝。 wc@X.Q[
在理公和五龄公之间的“107大相、108天柱、109朝政、110响”等四代人,生活在南宋这个动乱的年代,他们如果不是抗金的战士,就是出生于铁炉坝及老死于铁炉坝的普通村民(至于他们曾否为官,因谱无记载,无法得知);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家”在铁炉坝。 e`_LEv
(二)据广东兴宁锺氏族谱编委会的文章《求是》介绍:“传至五龄公时,锺姓已是人丁兴旺,地域狭小之铁炉坝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除幼弟瑞龄仍留居铁炉坝外,提龄、遐龄、祯龄、祥龄均陆续离开铁炉坝迁徙他乡(如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等地),‘五龄’又成了新居地的开基祖。” 我认为可信。】 V]6dscQ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粤东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二次安葬。为后面的讨论做些必要的铺垫。 np^N8$i:n
人死之后放入棺材,通常是在就近的山地(一般在5公里之内)掘穴安葬,这是“一次安葬”,即首葬、初葬。几十年后,他的子孙将其棺材挖出,拾其骨骸盛于金坛(又叫金埕,外径约35厘米呈榄圆形,平底,是高约60厘米、顶口有内盖和外盖进行封闭的陶制品)中,家境好的则即时选块好地圆坟立碑进行二次安葬(又叫迁葬),家境不好的则找块山边干爽之地先将金坛作临时寄放,待家境好转时再圆坟立碑进行迁葬。这就是“二次安葬”。客家人信风水,一般来说,首葬时因棺材太重只能就近,对风水要求可以不高。但迁葬是永久性的,对风水要求就很高,且因金埕较轻,选择的迁葬地就有可能会很远(达几十公里),也有可能很近(就在家门口几百米),即远近不是问题,一切都由风水要求来确定。(注:粤东客家人以前没有火葬的习俗,几乎全是土葬,是1980年代之后,人们才慢慢地开始接受政府所推行的现代火葬的。) QD&`^(X1p
我所以要介绍粤东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就是我们在阅谱时一定要注意到,谱中人的初葬地附近才是他生前的可能居住地,而他的迁葬地却不一定能代表他生前的居住地! 就是说,在公元1949年之前的旧中国,一个已故的客家人的生前居住地,在初葬地附近的概率比他在迁葬地附近要高得多! u(.e8~s8
@Sn(lnlB
|Pax =oJ\M
下面,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提龄至文振文亮共四代人的卒葬地,及其生存地域。 +4~_Ei[i
(1)111世的“五龄公”生于铁炉坝,后来都离开了铁炉坝。据《提龄公谱系全》,居“五龄公”之长的提龄公,他迁去了兴宁城,卒葬于兴城东门花螺墩寨仔脑。1960年,因建飞机场致移民建房规划而被再迁葬于兴宁永和锦洞脚庵里鹅公嘴。他是兴宁县城锺姓的开基祖。 {%5eMyF#
(2)112世有始公是提龄公的长子,有始公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提龄公谱系全》没有提供他的初葬地,但提供了他的最终迁葬地:“公妣及子媳合葬五华县潭下镇新田小左鸡栖角山顶“金盘载宝” 形壬山丙向碑镌九位佳城。” LKB$,pR~1l
注:查地图,五华潭下镇在铁炉坝南面15公里,距兴宁县城30多公里。所谓“九位佳城”,就是有始公妣2人、升达公妣2人、升逵公妣3人、升递公妣2人,即父子两代(4男5女)共九位合葬于一处。 Y=?3 js?O
(3)113世升达公。据《提龄公谱系全》:“升达公:有始公长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 但是没有升达公后代的任何介绍。据《钟氏族谱辨伪》:“升达公:有始公长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在这里,我采信了《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u
({\K
由于《提龄公谱系全》和《钟氏族谱辨伪》都没有提供有始公及其三个儿子(升达、升逵、升递)的初葬地,而这,却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心,所以我只好将他们的生前居住地暂时(请注意这个“暂时”)定位在提龄公的开基之地:兴宁县城。 ,.8KN<A2]'
(4)114世文振公。 据《提龄公谱系全》:“文振公:字六一,明时举人,开基兴宁,妣陈氏、吴氏、刘氏、继陈氏、罗妣、生六子:政、隐、俊、通、荣、安。考妣葬兴宁寨仔脑马荠塘,于1960年公骸迁鹅公咀附葬于提龄公祖坟。” 据《钟氏族谱辨伪》:“文振公(1309-1400):長樂舉人,妣劉氏陳氏生六子,明洪武二十三年辛未歲(1390)由五華鐵爐壩劃籍遷入興寧縣馬齊塘寨仔腦定居,其弟文亮劃籍入興寧崗背。 參考綱鑑,文振公是元末舉人正史有載﹐文亮公任河南布政使司亦有載﹐表明文振文亮二公是元明時代人。” )T2Caqs2
114世文亮公。据《提龄公谱系全》:“文亮公:字六二,县学生,贡大学,辟授河南布政使司经历,归营别墅于本邑龙归洞大平湖(即今岗背镇)。公享寿九十九岁。卒葬岗背大平湖‘象形’;1958年,因建粮所,征及该坟,地坟已毁。妣余氏,葬兴宁东门寨仔脑马荠塘。” oG?Xk%7&\
由上述可以证明,114世的文振公的生前居住地是在兴宁县城东门寨仔脑;而其弟弟文亮公的生前居住地则在兴宁岗背。我由此推断:文振公是继承了兴宁县城的祖业,他不是开基祖;而文亮公却是开发兴宁岗背的开基祖。 _Kf% \xg
3AtGy'NTp
三、文振文亮的“划藉”问题 r.&Vw|*>
1~_{$5[X?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