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评颍川锺氏源流(一) ML-?#jNa<
Nub)]S>_/t
Bkh1VAT
=lG/A[66
前 言 R\^XF8n6/
eA'1
对全国锺姓(包括全部少数民族锺姓)的源流,有“一源论”和“多源论”之争。以锺亚山先生、锺大元先生为代表的一源论者认为,全国锺姓都可以统一在“公孙锺离”之下;我认为这肯定是错的,最起码少数民族锺姓不大可能都能与汉族锺姓同源。以锺蔚伦先生、锺敬和先生为代表的多源论者认为,全国锺姓是多源的,他们不可能统一在“公孙锺离”之下;我认为这是对的。 f'Cx%
什么叫“姓源”?这里先对立姓始祖进行定义。立姓始祖就是:“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启姓始祖就是“姓源”。例如,颍川锺姓接系的始祖接公,他的父亲和上祖都姓锺离,他为避难在公元前201年由姓锺离改为姓锺,那么接公就是锺姓启姓始祖:他父亲及前辈人,我们称之为接系锺姓的姓前祖先(简称姓前祖先);他及已故的后辈,我们称之为接系锺姓的姓后祖先(简称锺姓祖先)。其后果是,他的前辈(姓前祖先)都不姓锺,他的后裔(锺姓祖先)都跟他姓锺;那么,锺接公就是接系锺姓的源头。 *C"-$WU3o
但是,锺姓人对谁是立姓始祖却有激烈的争议,这就是姓源上的“一源论”和“多源论”之争。 4b<>gpQ
对汉族锺姓,多源论者认为锺仪和锺建,与锺接和锺气是不同源的。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还需要继续探讨才能最终确定,但现在为了编《中华锺氏总谱》,可按不同源来理解,实行“各源各表”,待将来有了确定的结论后再行修正。而一源论者则坚信,全国锺姓肯定可以统在一源之下,现在就要按天下一源来编《中华锺氏宗谱》。 '%\FT-{
本文的所谓“颍川锺姓”指的是多源论中的锺接和锺气二系,不包括其他汉族锺姓的锺仪和锺建等。而一源论者则将锺接和锺气合并为一系,成为锺仪锺建的后裔,统在全国一源的“公孙锺离”之下;我觉得理据不足,不合多数谱载,“天下一源”这个结论即使将来能证明没有错,现在也是下得太早了(请注意,我没有否认天下汉族锺姓有可能一源,只是目前还没有可以一统的充足理据。见《辨明始祖和姓前源流及编总谱的个人看法》 )。 dRu|*s
[rf.&
【 附:议评(1) —— 少数民族锺姓不可能都与汉族锺姓同源 lJ$j[Y
据《锺姓史话》和《锺史文选》,汉族锺姓是多源的,有源自姬姓的锺仪、源自芈姓的锺建、源自子姓的锺接和锺气,还可能有源自古代乐官之后的钟姓(金童钟;见《我国有“金童钟”的钟姓吗?》 )。少数民族也有锺姓,如畲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满族、裕固族……等。但在少数民族锺姓中,有的源自汉族锺姓,有的是本民族的某姓改为锺姓。据说,汉族人锺智深入赘畲族衍生了畲族锺姓,秦汉时期或之前有汉族锺姓人因为经商或征战进入云南贵州无法回家而融入当地形成了白族锺姓,有汉族锺姓女嫁入蒙古族其子女随母姓而衍生了蒙古族锺姓,这些都是源自汉族锺姓的少数民族锺姓的例子。再就是少数民族人自改姓为锺的例子,如在清朝,有镶黄旗人钟保、镶蓝旗人钟音等都是满族改锺姓的,而钟依则是改锺姓的蒙古族白旗人。彝族、裕固族的锺姓也是源自其本族而非汉族。他们的“钟”,究竟是“金重锺”还是“金童钟”,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是金重锺居多。 qOi"3_
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不但有锺姓,而且他们不可能都与汉族锺姓同源。 +204.Yj?D
汉族锺姓能否统为一源,前面已经说了,目前争论得相当激烈,还有很大的争议。但全国锺姓是多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无可怀疑。就是说,全国“锺姓一源论”肯定是错的;汉族锺姓能否统为一源还需要继续探讨。 】 jt,dr3|/n
F!pgec%]'
本文重点评论汉族锺姓中的颍川锺姓(锺接和锺气)的“一系”和“二系”之争,对他们(一源论者和多源论者即将出版全国总谱)的全国锺姓“一源”和“多源”谱,只好放在后面去评论。我将本文取名为《议评颍川锺氏源流》,就是我将会在文中对锺接和锺气到底是一系还是二系又议又评 —— 我只能“又议又评”,因为我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去议评;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人们了解还在争论的“颍川锺姓”的源流。 c
D0-g=&
我要特别说明,本人不懂古文,也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所以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几年来看过他们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也看过他们的几本锺姓源流著作,然而我注意到,一直没有看到有人对这些文章著作的评论。我至今不认识这些文章著作的作者,也不认识在所有锺姓宗亲总会任职的宗亲,我发现自己正好可以充当评论员的角色,所以自告奋勇,不自量力,“自任”评论员,不顾情面(因为互不认识,也就谈不上情面),以“公平、公开、公正”的态度用文章的形式去评论他们的锺姓源流。其中有可能评论不到位或者错了,请大家理解和指正。毫无疑问,我今天(2018-12-1)议评的观点基本上来自我之前的文章,所以,将本文说成是我之前文章观点的集成,也是合适的。 (yxHXO9N
KV { J>J1
一、议评资料简介 6&KvT2?tA`
R[T94U
不管是“一源”或“多源”,都有其代表作。对这些代表作进行议评,就是对“一源”和“多源”的议评。我手头没有多少资料,主要是依据了下述几本书籍和文件文章,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各地族谱。 f'28s*n
1.《锺氏渊源校正本》——下简称为《校正本》。这是广东兴梅地区“粤东三老”(大埔县锺用渣先生、蕉岭县锺汀剑先生、兴宁县锺泽民先生)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该书把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内江人钟丕谟先生所作《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下简称为《祖名歌》)的世系作了梳理,将他们分成了“烈、接”二系。但他们无法按旧谱在古颍川地区(今许昌一带)找到锺离山,该书的主笔锺用渣先生便以其不实的考证,杜撰了“偃之三弟烈公受封于泰山锺城为锺邑大夫”而姓锺,为“烈系”,并将旧谱的“接-烈-复-叶-气”中的“一世祖气公”变成了“一世祖烈公”;接公为另一系。(为什么称锺用渣先生为主笔,见《评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 Lj#K^c Ee
2.《钟姓史话》——下简称为《史话》。这是江西瑞金接系后裔锺蔚伦先生2000年出版的著作。 《锺姓史话》基本上接受了《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两系说,称颍川锺姓为烈、接二大系。他也因为无法找到锺离山,转而采信《唐书》,说“伯州犁的封地是安徽凤阳的锺离国”,否定了旧谱记载的“颍川锺离山”! 由于《钟姓史话》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在全国书店大量发行,因而“锺姓源于锺离国”和锺姓“烈系+接系”便风行全国。锺蔚伦先生是中华锺氏宗亲总会“谱办”领导者之一,他“以《钟姓史话》为纲”主导了全国各地的编谱工作。 71(C@/J
3.《锺姓通谱》——这是2003年出版、在锺氏长葛大会上发放的河南长葛人陈瑞松先生的著作。他又照搬了《钟姓史话》,并称颍川锺氏是“芽发凤阳(即锺离国)”,再一次疏忽旧谱记载的锺离山。 ro`2IE>
4.初版《锺姓源流史》——下简称为“初版史”。这是福建武平气系后裔锺春林先生2006出版的著作。锺春林先生是2005年出版的《武平锺氏族谱》的主编,他接受了锺蔚伦先生的“指导”,将武平谱的内容基本与《钟姓史话》保持同步,就是“烈系+接系”。“初版史”其实是对2005年出版的《武平锺氏族谱》的简缩。 P{ HYZg
由于《锺姓通谱》和初版《锺姓源流史》加强了《锺姓史话》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的“烈系+接系”,这些年各地所编的族谱几乎都将颍川锺姓始祖改成了烈系和接系! 3qNLosm#M
5.改版《锺姓源流史》——下简称为“改版史”。这是锺春林先生2010年10月出版的第二版《锺姓源流史》。“改版史”纠正了“初版史”的错误,称颍川锺氏是“气系+接系”。并称要坚持旧谱,河南长葛的锺离山才是颍川“气、接二系”锺氏的发祥地,而不是安徽凤阳的锺离国。 fOtzbYVC
6.《锺史文选》——下简称为《文选》。这是广西浦北气系后裔锺敬和先生2012年10月出版的著作。《文选》是作者发表在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刊物“锺史论坛”上文章的集成,他依据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50年)運亨、運豐二公所作的“首创宗谱”,对“气系”做了认真的论述(对“接系”的论述基本上与《史话》同)。他还论证今天的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当年伯州黎在楚国为官的食邑地锺离山,也就是锺谱记载的“颍川锺离山”! “气、接二系”锺姓都发祥于颍川锺离山,纠正了《锺氏渊源校正本》、《锺姓史话》、《锺姓通谱》和初版《锺姓源流史》的“芽发凤阳(即锺离国)”的错误。 \;F_QV
对以上六本书进行归纳,其实可以用两本书作为代表:1、2、3、4的代表作就是2000年出版的锺蔚伦著作《锺姓史话》,这是锺姓多源论的第一个版本,“烈系+接系”; 5、6的代表作就是2012年出版的锺敬和著作《锺史文选》,这是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气系+接系”;然而,不管是《史话》还是《文选》,锺姓都是多源的,而且后出版的《文选》是对先出版的《史话》错误的纠正。我认可这种纠正。 所以,我在后面的议评中,会重点引用《史话》和《文选》。 }V I}O{
注:锺蔚伦先生和锺春林先生均已故去。我们议评源流,只议评其观点,不议评其人格。 Eu)(@,]we
7.《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下简称为《考证》。这是2014年2月挂于“楚天锺氏网”上的,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后来2015年在另一个网站“颍川锺氏”上作者标为“锺大元、锺广贤”。文章称,考查春秋战国至西汉前,见于史籍的“鍾”姓和“鍾离”姓人物有10人,然后将这些史书中的人物进行链串排序,得出一个将全国统为一源的中华鍾姓源流,《考证》称之为“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或者简称为“锺氏一源世系链”(这是锺姓一源论的第一个版本,见后面介绍)。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个锺姓一统世系链的奇怪“进化”过程:“子姓 —— 锺姓 —— 锺离姓 —— 锺姓”。 yK"T5^o
8.《<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下简称为《会议纪要》。这是“《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注:现在人们称它为“赣州谱办”)于 2014-5-10发表的。因为“《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于2014-4-17在广州花都召开,个别人通过《会议纪要》篡改了花都会议共识,决定执行“双认定”:(1)认定郧公锺仪为全国锺氏启姓鼻祖,其他各源各系的锺姓都是郧公锺仪的直系后代;(2)认定接公生了烈公和晏公,将颍川锺姓两系并为一系,烈、接都不是始祖,他们只是源于郧公锺仪的一条支流。就是说要将首部《中华鍾氏宗谱》编成“天下锺姓一源谱”。 =>en<#[\:
由于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和“《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显然不是一般的文章,而应该是文件。 >Ndck2@
归纳上述7、8两份文件的精神,就是将天下锺姓归于一源,这就是“锺姓一源论”。 .QVZ!
对这些书籍和文件(文章),锺敬和先生在2015-7的《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文章中有独到的评论。 (见《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 ) ~]LkQQ'
I?Fv!5p
二、“颍川锺姓”源流介绍 || 0n%"h>i
4Ow0g-{
据《锺史文选》,“颍川锺氏”包括了气系锺姓和接系锺姓。气系锺姓立姓时间在秦朝(-230),接系锺姓立姓时间在汉初(-201),他们同宗同源(周朝宋国的子姓),立姓地点都在颍川(锺离山和长社),故气、接两系锺姓称为“颍川锺姓”,其郡望为“颍川”,颍川锺姓最响亮的堂号就叫“颍川堂”。因为锺姓的姓源较多,那些并不是源自子姓的锺姓人就不叫“颍川锺姓”。 {Xw6p
为什么“颍川锺姓”的堂号以“颍川堂”最有名? 因为它与姓氏的“郡望”有关! ~&\} qz3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自秦朝开始实行的国内行政区划(称“郡县制”),“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即表示某姓是某一地域内的名门望族。当然,以“颍川”为郡望的姓氏除了我们气接锺姓外,还有陈、邬、赖、荀、韩、田等姓氏,他们也是发祥于颍川,不是我锺姓所独有。 =/zb$d cz
颍川地处今河南省内,因其境内有河叫颍水而得名(颍水乃淮河的最大支流,源于中岳嵩山)。今许昌一带古时候曾称为许地、豫州、颍川、许州。在殷商时期许地包括今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市、……;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魏、楚、郑、韩所据;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置颍河流域为颍川郡,下辖12县,其中含有阳翟县(今禹州)、许县(今许昌)、长社县(今长葛)、鄢陵县、襄城县……等。禹州市、许昌市和长葛市都曾经是颍川郡之治所。颍川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翟(禹州)还是古代夏朝的都城。其中有个地名叫“锺离山”(今河南长葛市石象乡封升岗,“石象乡”是因锺姓人在锺离山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狮石羊石象而得名的),它是“颍川锺姓”的发源地,它在秦之前治属豫州,故称豫州锺离山;而在秦汉时治属颍川郡,故叫颍川锺离山。 N:nhS3N<L
气、接二系锺姓同在颍川立姓为锺,在秦汉魏晋时期为颍川“邑中望族”,有锺桂、锺皓、锺繇……等许多朝中重臣和地方名人,故其郡望、堂号取为“颍川堂”,谱称“颍川锺氏”或“颍川堂锺氏”。有人估计,目前“颍川锺氏”的人口占锺姓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 RjW<
H6a"K
不管是一源论者或是多源论者,他们都认可46世宋桓公(名御说,姓子)是“颍川堂锺氏”气、接二系的姓前共祖(见后面介绍),再往上,我们都尊34世微仲衍为锺姓姓前高祖,尊微仲衍的哥哥微子启为锺姓姓前伯高祖。 i?0+f}5<p
4t e QG
议评“颍川锺姓源流”,当然是“颍川锺姓”的姓前源流。对姓后源流,基本上是世系与迁徙问题,已经与“颍川锺姓源流”无关,也不符合本文议评的题义,不涉及。 6X`i*T$.
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头领,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头领,这两个部落均居住在今陕西一带,曾结成同盟且世代通婚。有趣的是,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但追根溯源,各姓族谱的记载皆始自炎、黄二帝,故我们通常自称是“炎黄子孙”。 问题是,谁能知道炎黄部落底层成千上万的子民,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后来都姓了什么?或者说,他们都去了什么地方? 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应该是一种民族认同,不要误以为我们就是“炎黄的直系子孙”,而应该是“炎黄部落的子孙”或更为准确。 5wgeA^HE2y
炎黄子孙主要经夏商周三代及之后各朝代先后几千年的不断分姓,全国共产生过一万二千多个姓氏。据2012年公布的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仍然存在6000多个在用姓氏。通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立姓时间越早,其人口应该会较多,立姓时间越晚,其人口相对就会较少。 v"3($?au0
和其他后立的姓氏一样,“颍川锺姓”由于立姓较晚,是由其他姓“进化”而来的。据《文选》,气系锺姓经历了“子姓 —— 锺离姓 —— 锺姓”的过程;据《史话》,接系锺姓则经历了“子姓 —— 伯姓 —— 锺离姓 —— 锺姓”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颍川锺姓”的姓前祖先。 ZA {T0:
<]e 0TU?bk
据传,黄帝(1世)是少典国君之子(注:在2013-4-4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现场直播陕西省拜祭黄帝陵的活动节目时,负责节目解说的专家学者称:黄帝的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 年至公元前2599年),为华厦始祖之一。他战胜了周边部落统一中原后于釜山会盟时登上帝位(部落大联盟的首领),薨后葬于桥山(今西安市黄陵县城北)。黄帝娶有四妃,生子25个,后来繁衍成中华大地千百个姓氏,其中包括我“颍川锺姓”。 }?KfL$@$
为方便对世系的表述,在相关的直系姓前祖先之前冠以阿拉伯数字标明其黄帝世系序号。 X+LG Z4]D
&U7INUL
1黄帝(姬姓始祖)— 2玄嚣 — 3乔极 — 4帝喾 — 5契(商之始祖,子姓始祖)— 6昭明 — 7相土 ———— 8昌若 — 9曹圉 — 10冥 — 11亥 — 12上甲 — 13报乙 — 14报丙 — 15报丁 — 16主壬 — 17主癸 ———— 18天乙(成汤,商武王)— 19太丁 — 20太甲 — 21太庚 — 22太戊 — 23河颤甲 — 24祖乙 — 25祖辛 — 26祖丁 — 27小乙 — 28武丁 — 29祖甲 — 30庚丁 — 31武乙 — 32文丁 — 33帝乙 — 34微子启、微子衍、帝受辛(纣王) U\~9YX8
GX-V|hLaGX
1世黄帝是姬姓始祖,故后世人誉姬姓为天下第一姓。5世契是子姓的始祖;子姓的18世天乙(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帝君,34世商纣王(受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帝君。 NuQ
l
周灭商纣之后,34世微子启是周朝诸侯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年老后因子殁孙幼,依古制“兄终弟及”,立其弟子衍(又称微仲或微仲衍)继其位,为周朝宋国(子姓)第二位国君,其传承如下: 'PK;Fg\
op5G}QZ
34微子衍 — 35(宋公)稽 — 36(宋丁公)申 — 37(宋泯公)共 — 38(宋厉公)鲋祀 — 39(宋厘公)举 — 40(宋惠公)间 — 41(宋哀公)哀 — 42(宋戴公)戴 — 43(宋武公)司空 —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目夷、(宋襄公)兹甫、遨 5N.-m;s
~8l(,N0
在46世宋桓公之前是否存在世系的缺漏,我们确实难以回答清楚,这是应该由古史研究专家去解决的问题。我在这里只是引用了《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与《锺史文选》所提供的世系。 E=eK(t(8
:+*q,lX8
【 附:议评(2) —— 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18h
p
据“广东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2017年的文章《锺氏渊源 —— 史.谱互参细考析》(后简称《考析》),他们认为颍川锺姓是宋庄公的弟弟景公的后代。他们说44世宋穆公生二子:长为冯(宋庄公),次为景(未接位)。其世系为(接公之前的都姓子,接公之后的都姓锺): 7>,(QHl
?CU6RC n
44(宋穆公)和 —— 45 景 —— 46建 —— 47庄 —— 48桓(慈甫)—— 49遨 —— 50御 —— 51宗伯 —— 52州犁 —— 53眛(大约生于-370年) —— 54接(锺接,锺姓始祖;生于-343年),其后面就是“55锺烈——56锺复——57锺叶——58锺气(生于-225年)” 。 mA2L~=v#
:Y)jf
我在《评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中对此做了评论:由53世眛公(姓子名眛)大约生于-370年,他与44世宋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大约为44.7年!很不正常;锺仪、锺建、锺子期、锺离信等人是哪一源的?文中没有说明,也无法在这个世系链中找到可以“并接”他们的位置;54世的“子接”是什么原因改子姓为锺姓,文中没有交待;而且,《史话》中生于-187年的晏公能否成为54世接公之子?《考析》也没有关注到;这些“硬伤”说明,这个世系链是没有说服力的。 】 t'{IE!_
Ae[Na:G+
据《史话》和《文选》,宋桓公(御说)薨后,长子目夷(字子鱼)不愿接受君位,将君位让与二弟兹甫(宋襄公)。“颍川锺姓”上溯其姓前源头始自子姓的46世宋桓公,由其次子兹甫和三子遨,源分二脉,他俩分别产生了“颍川锺姓”的气系和接系(下面拟分别介绍)。这就是“二系”(“接系+气系”)。 mMSQW6~j
YggeKN
(1)47世“遨”产生了接系锺姓 %!X9>i>
ckhU@C|=*
47子遨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 — 51伯郤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昧 ——— 59锺离发、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