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XLB
钟氏家谱 dd?x5|/#
历史来源 ^^t]vojX
@4W\RwD
「钟」源出 ; ZYl-p]\*y
一: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宋桓公之曾孙伯宗在晋国做官, 生州黎, 逃奔楚国, b7>-aem@I
食采于钟离(在今安徽省凤阳市,一说在今湖北省汉川县东五里处)。其后有钟氏, 钟离氏。 $w";*">:0
二:为钟离氏所改。据《姓氏急就篇》所载,楚汉之际, 钟离昧为项羽部将, 其次子接, }QApeZd+q
居颍川长社(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县西),其后为钟氏。 (F4d Fh
"W,"qFx
it/C y\f
家族名人 n{qa ]3
dcrJ,>i}
钟繇 (公元151-230): 字符常, 三国时魏颍川郡人。 汉末官至侍中, 尚书仆 射, 入魏升太傅。 善书法, sTYuwna~
从师刘德升。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k`iq<b
]`CKQ>
o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z`cMQ r
H;b'"./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 Muc*?wB`
~,`\D7Z3
各地钟氏介绍 ya*q; D
安徽合肥钟油坊村 FzsS~C$wH{
=oKPMmpCZ
钟油坊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位于合肥市区与肥东县的交界处。淮南铁路从村落南边经过,村子的东南就是钟油坊铁路货运站。市内公交车到村南一公里路,交通比较方便。村民密集村,居民结构家族结合村向杂姓结合村过渡形态。全村约有800户,近4000口人。村民以钟姓为主,1800人,王姓有460人,彭姓有200人,尚姓50口人,另外还有夏、唐、张等姓氏。钟油坊村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0年和2002年度安徽省发展乡镇企业“百强村”第28位和29位。生产包装纸和卫生纸的金钟纸业公司座落在村西的路边上,村里约有1000人在这家企业工作。 E``!-W
Hjo:;s
这个村是一个约有700年历史的移民村落。根据本村谱牒资料记载,这里的原住民人丁不旺,断了香烟,现在村内已经没有人家。王姓宗族1306年自江苏省句容县经肥东姚岗村再迁居这里,是元末以来迁入的第一批移民。钟氏家族为避唐代黄巢之乱,自北方迁到江西。明末清初时为避战乱,钟姓人家自打江西省太平府锡镇街,经过鄱阳湖的湖口瓦砾坝一路迁徙来到合肥。先在合肥北门一带,后迁到现在的钟油坊村。钟姓人以榨油、种田为业。俗话说,“世间三桩苦,打油、熬糖、磨豆腐”,钟氏人做工十分辛苦。钟姓人的主要营生成为钟油坊村名的来历。 }{w_>!ee
')yF0
历史上,钟油坊村是叫得响的文化村。但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菩萨踩水”、开春时节“唱门歌”、“拜门灯”、“玩狮子”、“撑旱船”、“十番”等许多文化民俗活动陆续消失。今天说到村里的文化活动,村干部介绍说,村委会购置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械,又给“村老年活动中心”围好院墙,上半年就要动工兴建。现在传统的民俗活动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唱庐剧(倒七戏)的老习惯一直没有丢。 Q%AS;(d
2\iD;Z#gM
当地老人说,钟油坊村是一个“戏窝子”,唱戏的历史悠久,至少两百年的历史。村里早就有自己的戏班子,年年唱戏。他们在本村里唱,也到周围村庄去唱,最远的还跑到皖南去唱,是这一带很红的戏班。尽管历史上村里并不富裕,但是一直保持着资助江湖艺人的传统。老人们还记得,在解放前后,王本银、丁玉兰等一批著名的庐剧老艺人常在村里的戏迷家里吃住一两个月,直到找到下一个演戏的地方。这种情况仅在钟油坊有,其他村子很难这样慷慨帮助。 {_k!!p6
~YT>:Np
近年来,村里演戏的老人陆续过世,年轻人大多在村里的村办企业上班,没有人愿意拿出时间学戏。到2000年前后,村里的戏班再无法演下去,但是听戏的爱好和老习惯没有改。在村里的老人的要求下,村委会决定筹资请戏,至今已经连续五年请外村的戏班子来村里演出。 yoQ?lh
u6bB5(s`&
钟油坊是“文艺之乡”,村里唯一的老演员钟学平老先生说,钟油坊的戏好唱,一说什么戏大家都懂,谈起戏来不费劲。钟油坊的戏又不好唱,村民经常看戏,好挑毛病,也能挑出毛病。水平一般的戏班子不敢到这里来唱戏。 q9a
wzj
2!~>)N
Y+PvL|`O
=Y=^]ayO/
?[L0LL?ce
广东陆丰汤湖村钟姓 l66ipgw_^I
6wvhvMkS
汤湖村位于广东省陆丰市南塘镇,毗邻深汕高速公路和广汕公路。交通便利,民风纯朴,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而且有着共同祖先,同为钟姓子孙。村子现有将近三千人(2007),村民大多以外出经商和在家养鸡为生,在家务农的比较少。村庄有大量的良田。水稻,荔枝,蔬菜是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养殖业发展很大,主要以养鸡为主,村里有几十个养鸡场,年利润几亿元…肉鸡主要销往香港,惠州等广东主要大城市…村里外出经商主要以回收废品为主业,废品回收业务遍及珠三角,集中地主要在深圳,大大小小废品站数百间,从业人员数千人。村里人继承了客家人的热情,爽直勤劳,又有潮汕人精明…村里的温泉是远近闻名的休闲场所,温泉度假村的建成成为村里又一特色…(本人是村里人,编辑以上词条是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村落)编辑:钟广超 a s<q
rTH[?mkf4
山东青州钟氏 R(7X}*@X
我的家族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青州的一大名门望族,由于出了一位不畏惧魏忠贤的清 fi-&[llg
官——钟羽正,青州钟氏名声大振,成了每一个族人的骄傲。 *{D:1S
自此以后200年之中,钟氏子孙在青州城里城外到处生根发芽,形成了好几个以钟姓为主 )lngef
/D_
的村子,除了源头钟家庄之外,还有郎家庄,钟家井子等,而我的先祖就来自于郎家 w3]0
!)t1
庄。 RZ,<D I
清末民初,曾祖父钟志和携带家眷迁入城东的东圣水村,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二兄。落 K&"Pm9
户以后买田置地,据说,现在村子西南角都是我们家的地产。这里面有一段小故事,据 @u'27c_<d3
传这个地方是一块硬地,其他的姓氏镇不住,而“钟”姓又是有名的硬姓,能够镇得 qzU2H
住。从此,这片地方就有了一个名字“钟家角”。 (1r>50Ge
曾祖父排行第四,人们习惯称他为“钟四”,至于曾祖母四老太太姓是名谁,我也不得 5)SZd)
而知。从祖母的口中能够得知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家里的事情由她做主,他的规 WHD/
s
矩极大,动不动就要执行家法,她的儿子和媳妇经常会被罚跪在祠堂里,所以村里的人 ekk&TTp#
在背后都称她为“钟四阎王家”。四老太爷把南边的一排房子辟为“香房”,就是生产 t2-zJJf8
祭祀用的香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了个“卫生香”的家庭生产作坊,在那个年代除 OD@@O9
了田地里的收入加上手工作坊的结余,生活水平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Y[8co<p
四老太爷除了经营手工作坊外,还要管理村里祠堂的,人称“香头”。到了大小庙会的 Ll E_{||h
时候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当时家里的房子多,香客经常在家里住下。四老太太 @*`UOgP7
也是信奉神佛之人,每到朔望便到祠堂里上香。祖母没有说过她识不识字,但是从她的 ]@<3 6ByM
庙会来看,四老太太在家里说话很有分量,做事很有原则,即使不识字,出阁以前也应 da86Jj=k
该深谙为妇之道。虽然得了个“阎王”的诨号,但并没有什么劣迹。 ,aj+mlZd2
四老太爷什么时候去世的,家里没有人提起过,但是四老太太应该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 RxDxLU2kt
去世的。她一生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八个儿子分别以“仁、义、礼、智、信、 m*Lv,yw %a
易、诗、书”来命名,可见书香门第的传统并没有因为迁移而泯灭。其中,长子十九岁 f!R^;'a
病逝,六子夭折,长女死于难产,其余的孩子都留下了香火。但是这个多子的纪录始终 $P}]|/Yb
由她保持,一直没有打破。 S
bqM=I+
祖父是他们的第三子,学名“读礼”。当时由于家里孩子多,四老太爷舍得花钱,便请 kk\zZC
<
私塾先生来家里家子女读书。爷爷十几岁的时候,由四老太爷送往青岛的一家染布厂学 Bc"}nSjH
徒,不料因患水痘差点丧命,幸亏被同村在青岛探亲的刘姓长辈所救,把他带到了大连 ]zR;%p
就医,保住了性命。所以,后来我们对刘氏一家是怀着感恩之情的。 R;-FZ@u/
不久,祖父痊愈,但是他不愿回青岛学染布。正好那老中医见祖父聪明伶俐便留下当帮 3b[[2x_UU
工。后来,大夫将医术传给了他。后来,祖父回家,成了方圆几里有名的中医。 T[$hYe8%^
祖父母的结合,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疑问。对于这个,祖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多说,父辈的 u{lDof>
人们不愿多提,所以我仅知道一个大概。 ,tv9+n@x
祖母姓张,小名“清云”,是青州城西山区的女儿。十三岁那年,家里困难,为了活 $q@RHcj
命,除了卖儿卖女别无他法。这时候,祖母有姐妹四个,祖母为长女。父母以十五块大 #/sE{jm
洋外加两代高粱的价钱把他卖到了钟家,而比祖母小两岁的二姨奶命运更惨,他被卖到 (LvOsr~
黄河以北的博兴县,这一别,姐妹两个几十年没有见过面。有了这些钱,外曾祖父母度 e!x-:F#4j
过了难关,后来又生了五个儿子,但是生活有了好转,所以在也没有卖过儿女。 ",
Rw%_
祖母初来钟家,主要职责是伺候四老太太。祖母曾经说过:“我刚刚伺候你太奶的时候 )1yUV*6
晚上不敢睡觉,因为早上她起的很早,这时你就要伺候他起床,如果睡着了就晚了,还 \S@=zII_
有家里人口多,做饭很不容易,第一次做饭的时候把我急哭了”。很难想象,一个十三 >p#d;wK4_
岁的小姑娘刚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伺候一个严厉的主母,和一群少爷小姐们很是不 ; dHOH\,:
容易。祖母还要照顾小姑奶奶的起居,据老人们讲,四老太太宠着他惯了,这位四小姐 wbF1>{/"
的脾气很不好,平时连哥哥姐姐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买来的丫鬟。所以,祖母在这位 =]HJa
小姐面前没少受气,即使后来,祖父母结合了,姑嫂关系也一直不好。 Cq;K,B9
祖母在四老太太面前伺候了两年,就跟了祖父。那年爷爷33岁,奶奶只有15岁。至于这 {4jSj0W
一段,我不太清楚,至于爷爷又没有结过婚,又没有前妻,都是一个谜,因为在那个年 D30Z9_^%:
代,我家那样的情况,男人30多岁娶亲时很不正常的。并且娶亲至少也要门当户对,至 k-PRV8WO
于四老太太为什么把自己的使唤丫鬟给儿子,他有什么考虑,都无从知道。 xbH!:R;
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了20多年,生了五儿两女,全部成活,祖母第一次生育只有十七岁。 -N!soJ<
四老太爷去世后兄弟已爨,祖父收入不低,加上分的房产地产,祖父母的生活刚开始还 <Phr`/
不错。不幸的是,爷爷一次在出诊中滚落山崖,因公殉职。从此,家里的生活一落千 Wes"t}[25
丈,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寡妇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家里没有柴火烧,我半夜跑出 3/|{>7]1
来去偷掘出来的棺材板;没有饭吃,我去偷队里的胡萝卜,当时看园的人知道咱们家的 lJQl$Wx^
情况,知道是我去他们都不管,很照顾我,但是我知道他们也不容易,从不多拿”。爷 @_:?N(%(
爷走后的日子里,奶奶一步一步艰难的走过来了,他让每个儿子都成了家,给女都找上 :bF2b..XOu
了婆家,这时一个奇迹。那时候我们三房住在村子的最南边,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后来 D2*Q1n
又在北园子盖了五间正房,全家一块搬了进去,而这时候,大伯父已经成家单过了。 \]:NOmI^'
对于这五间正房,我们的印象很深,用现在的眼光看,他又低又矮。但是那时候去花费 i$<v*$.o
了祖母几年的积蓄和心血。 \7w85$
房子在正中间开门,明间和西次间相通为一体是客厅。正对着正门是一张方桌和两把太 FZ.Yn
师椅子。东次间和明间有山墙隔开,山墙上开一内门,使两间相连。这东次间曾经做过 aZCZ/
敌对新人的洞房,除了大伯父,其余的都是在这里成婚的。西梢间和东次间一样也是隔 27i<6PAC[A
出的并且和客厅相通的卧室,对于他的布置。已经记不得了,十几年前由于修公路而拆 VqT[ca\
除了。东梢间是单独的隔间,与其他的部分不相通,它的门朝南开,靠近北墙的地方是 R#^pNJN
一张大床,另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家具,我就出生在那张大床上。 (V%vFD1)
3:gO7Uv
北京原住民钟姓 hnLgsz
500年前,山西洪同县有钟姓的兄弟三人,因为明出的移民政策,被迫迁到北京。在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定居下来,过着耕读生活。在下不才,就是这三兄弟的不肖子孙。 FHPZQC8
Y%cA2V\#m
日前偶翻县志,发现家族历史,作文以记之。 0J,d9a [1
$,v+i
-
作者:恶狗庄少庄主 _I"<?sh3
0_Z|y/I.
兴化下圩钟 00x^zu?N
lSv;wwEg
下圩镇位于兴化城东北隅25公里处的东唐港河和渭水河之间。它北临自东而西的兴盐界河,与盐都县葛武镇相望,南靠东西流向的海河,与兴化海南镇相接。 FJH8O7
Y `p&*O
H4",r5qw:
下圩和它东邻的中圩、老圩,在历史上被称为兴化圩内地区。清朝中期以后,由于有高大结实的人工圩挡水,故而使圩内10多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成为兴化东北地区的天然粮仓。 _[Wrd?Z
HQj4h]O#
a_MnQ@
过去,由于圩内地区地势低洼,易旱易涝,造成农业歉收,使这里钱粮赋税上缴不足,广大百姓生活十分艰辛。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兴化县和县白钟麟带领当地百姓先后筑成了周长分别为60公里和61.9公里的老圩和中圩,挡往了洪水,终于使圩内万亩良田首获丰收。其后,在吸取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兴化县知事章家驹于民国六年(1917年)3月率村民在中圩以西筑成了周长62.62公里的下圩。 MBrVh6z>
i]WlMC6
ba:^zO^
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圩和下圩合并为双圩乡。60年代初,又分设为中圩公社和下圩公社。为了推广“沤改旱”,下圩人民又开挖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跃进河,从此,下圩又分为下南圩和下北圩两个圩。2001年底撤乡设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四汊河。 _;RD-kv
-.3k
vL
| Dpfh
自古以来,下圩就是一个风光秀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下圩地区曾涌现出几十名秀才、举人和英雄人物。明代中期,李季村吉姓村民起兵,在白驹、安丰一带抗击倭寇的入侵,多次率领乡民配合朝廷击溃来犯之敌,确保了兴化东北乡一带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后来,其裔孙又受到崇祯皇帝由检的旌表。1984年9月,兴化文物普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发现村民吉其银家珍藏着一帧圣旨——明崇祯元年(1628年)“敕命”。该文物用黄线织成,长190厘米,宽30厘米,长钤“敕命之宝”、“广运之宝”两方玉玺,两边乡着金龙国案和“大明崇祯元年”字样,至今已有348年历史。这便是历史上下圩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海的见证。 (w
,'DrFlI
6? ly.h$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下圩优秀儿女在中国UU1001词语替换的领导下,高举革命大旗,奋勇抗日寇和UU1001词语替换反动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革命根据地,从而成为苏中地区的革命老区。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二营来到这块热土上,随兴化县委开展革命斗争。 0s[3:bZ\Ia
tF1%=&ss
新中国成立后,下圩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殷炳山(1923—1982年)、查长银分别担任兴化县委、高邮县委书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下圩镇又崛起了许多当代精英人物,其中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博士导师薛长湖、扬州大学调研员顾乾元等。 *J5euA5=
mK/P4]9g
值得一提的是,下圩镇海河边上的四合村(今属从联村)是一座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古老村庄。顾名思义,四合村是非曲直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其中,钟家舍为兴化钟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颍川知音钟氏族谱》记载,唐代书法家、越国公钟绐京(字可大)后裔中的一支于明代初年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海河畔垦荒,将此地命名为钟家舍。 $ aBSr1
:u+#:8u
广东潮安江东镇柚杭村钟姓 xJ5!`#=
~TIZumGB
柚杭村是由肖厝和钟厝二个自然村组成,俗称“溪底肖”,因地处韩江西溪滨低洼洲园上,常年遭洪水浸渍的水乡泽国而得名。后因大部份田园种植柚子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故改称为“柚杭村”。现肖厝村民姓肖、黄、蔡,肖姓为主;钟厝村民姓钟、邢,钟姓为主。 hds4_
肖氏先辈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从福建莆田迁此创村。(后世系分开大、二、三房,大房后裔肖亦茂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娶大围蔡誉盛之姐妹为妻,陪嫁良田9亩地。因耕作关系,五年后举家迁往大围创业定居)注:时黄氏先辈也在此开基立业,最后蔡氏先辈也到此聚居。 #u(,#(P'#
钟氏先辈从福建南迁入潮,先居于堤内柚园村,后再迁至村之北端定居,现柚园有钟厝埕遗址。邢氏由邢凤翥(潮州城区人)建国前曾在水头学校教书,家属于钟厝租屋住宿,建国后遂在钟厝落户定居。 ]KT,s].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村中曾发生扰乱,官府海阳县正堂泐石告示维持治安。事经一百多年,今碑石犹存。 ]Y!
Vyn
柚杭村地处江东镇西北端,北面与下水村接壤、南连葛外村、东靠柚园村、西临韩江西溪,隔江便是枫溪区云步。地域西北面高,东南面低,地势有点倾斜。地平是江东镇最高,不能接通自流灌溉渠系,农田用水,只靠村中沟、池。系潮安县江东镇辖属,距镇政府5公里。 zgTi Az
全村户数238户,人口1081人,计男536人,女545人。其中肖厝:肖氏183户,人口825人,男410,女415人。蔡氏12户,人口58人,男33人,女25人。黄氏9户,人口43人,男22人,女21人。钟厝:钟氏29人,人口145人,男67人,女78人。邢氏5户,人口10人,男4人,女6人。 *%+buHe
村历来人多地少,耕地面积168亩,且地处韩江滨,遭洪水冲决,田园逐年减少。耕地属冲积的沙质土,土质疏松,宜种植甘蔗、黄麻、蔬菜等。现农作物以香蕉、竹笋多年生作物为主。 nECf2>Yp v
过去,柚杭村是一个纯农经济的村落,为了保护耕地,常年与自然灾害作斗争。1956年冬至1957年进行了平埔整土,扩大耕地面积10多亩,并在韩江滨筑起一道长400多米的防洪沙堤。保护江边田园作物不受浸。1958年7月暴雨成灾,洪水猛涨,不仅冲决沙堤还崩陷刮走了60多亩耕地沉江底,损失颇巨。尤其是1960年6月初连降暴雨,韩江水位急剧上涨,至10日水位高达16.88公尺。挡洪小堤被冲垮,全村一片汪洋,有的房屋被洪水淹没,有的被冲毁,灾情特别严重。洪水退后,田园被崩垮去120多亩。伴随洪水而来的泥沙,铺天盖地复盖了整个村落的房屋园田,面目全非,满眼凄凉景象,干群中产生了搬迁他乡逃荒,还是留下博斗,重建家园二种思想,终于后者决心战胜前者想法。一致表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改变面貌,村民起早摸黑,夜以继日,用锄头、粪箕肩挑搬沙,日夜操劳,时又逢物质生活困难,勒紧腰带,边搬掉沙滩,边种瓜菜充饥。整整拼搏了三年又三个月,把沙土堆在石桥头与葛外村交界地方像山丘一样的大沙滩。同时又筑起了一道长786米,高4米,宽30多米的防洪大堤,把村落围进江东大堤之内,再在险要的堤脚修筑三座石矶(码头)。现在的柚杭村的确是艰苦奋斗出来的。 }r<^]Q*&p
纯农经济是没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年终分配每个劳动工日只有0.5元左右,物质又紧张、生活十分困难。那时,村干部意识到必须发展农村工副业生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才能摆脱经济落后的窘境。1976年村开始建立了机绣厂和抽纱场,到镇抽纱厂和潮州机绣服装厂争取贷源到村加工,开始有了发展经济生机,逐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政策贯彻之后,落实了农业联产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之后,农村中富余劳力都投入到工副业生产中去。现在,在本村还是到外地从事工副业人员已有四百多人,占人口80%,为主到广州、深圳等地,单广州大小厂家就几十家,最大型的是村民黄俊鹏开办电脑绣、珠厂等,工人人数有200多人。加上在村内搞副业生产的有二百多人,总劳力99%参加工副业生产,村民收入大量增加。2005年人平均收入4139元,生活水平很大提高。从衣、食、住、行趋向现代化,家家户户有电话、电视机、电风扇、自来水等。设备城市化,居住是新厝成片,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到处都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Y\S^DJy
柚杭村也是一个侨乡,现在有许多人居住于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国、美国等地,一些人还在当地社团中被推选任职。海外赤子,情系家乡。1989年侨亲肖诚炳先生回家乡探亲,眼见家乡作为小学校的祠堂,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心绪难安,回新加坡后,为家乡公益事业自费奔波了新、马、泰、印尼等地,发动家乡侨亲捐资共40多万元,重修肖氏宗祠。改善村小学的学习环境。1994年七月廿九,旅港乡亲肖长庚先生回村后见到家乡的发展较快,内心无限喜悦。但由于小学办在宗祠内,缺活动场地,跟不上形势,立即表示,自己捐资250万元,新建柚杭培英小学教学大楼、礼堂、宿舍及配套现代小学教学设备,校址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为子孙后代,培育人才营造一个较大规模现代化的学习场所。他还捐资100多万元修、扩建江东卫生院、住院部等福利事业,深受到人们的好评。2004年新加坡侨亲肖诚元先生及其母亲一行回村祭祖,见到村容村貌需进行改观,便慷慨捐资78万多元,修筑了兰陵村道水泥路和溪仔池、宫前池墘砌石篱,重修柚杭古庙等,也得到村民的大力赞扬。 2{:
J1'pC
几年来,柚杭村政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竭尽全力。诸如村民历来是饮用地下水,可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极差,影响身体健康,村民迫切要求安装自来水。在村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得到党和政府及江东水厂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意暂缓付还建设费,只先收安水表工本费。结果各家各户都于2005年春节前安装了自来水,日常饮用上清洁卫生的水。此前村还组织环卫组,专人负责扫村道收垃圾等卫生工作,美化四周环境。在修筑村主要道路问题上,村自筹资金七万左右元,并得到了政府的补贴,把将厝后路修筑成长200米,宽5.5米,厚0.2米硬底的水泥路面,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与此同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发动村民安装有线电视,每个补助150元,10天之内安装了186个,至今已全面完成。广播、有线电视已遍布各个角落,进一步注重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设立了老人活动室、弦乐组,长期进行活动,使村的文娱生活较活跃。 S*@0%|Q4r
村虽小,历来也重视教育。自创村以后,就有办私塾的传统,至清末民初,在一间20左右平方米暗淡的书斋,聘请塾师教十几名儿童,而现在有3000多平方米教学场地,学龄儿童100%上学读书,真是很大差别,由于教育的发展而人才辈出,现有历屈大学毕业生28人,其中教授级4人,在军队有师级干部1名,在机关有处级干部2名,还有一名被评为2005年省劳动模范。现有一批在不同事业不同工作岗位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QP0X8%+p
山东牡丹办事处:金钟社区 CUcjJ|MZ
地名:金钟社区,3个自然村,钟路口、张胡同、刘棠。 |.W;vc <
耕地面积:1027.75亩 |^!@
人口:381户,1175人 u6d~d\
电话:0530—5282111 &h[}5
邮编:274000 RL8wSK
社区名含义及来历: m(]IxI
明朝洪武三年,钟氏祖由山西洪同迁移山东曹县建钟口村,清顺治年间,钟氏十一世祖移居菏泽城东北都司集,又转移现春风社区后,自立一村,名曰钟路口,2005年改为金钟社区。 k=
1+mG
?MB nnyo6
本社区姓氏:钟、郭、马、张、郝、臧、刘、陈、孟、王 h(up1(x
社区基本情况: =%G[vm/-)
位于牡丹办事处机关驻地东5公里处,日东高速路出入口、上海路西侧,南临赵王河北岸。社区共有居民381户,1175人,耕地1027.75亩,主产小麦、玉米、蔬菜、花卉、绿化苗木。 GQWTQIl]
wajhFBJ
>:|q J$J.
福建【霞浦】白露坑钟姓 rJj~cPwL"
来源:网络 作者:山客 ~".=Pf=f ^<+heX
v k@! <-aI%'?*
白露坑原名白虎坑又名红坑,是因村落东面一座山丘形似虎状而得名,先祖孙七公(原名希堂公)在明万历初(1580年左右)由福安迁入霞浦小南四十六七都的白露坑,后成为钟姓主派。据祖上传说孙七公梦见三溪合流的地方便是他的定居之所。在他的长途跋涉的途中,寻找到了有三溪合流的白露坑,其溪水不但清澈可鉴,而且鱼虾成群,中流却有一块奇石形似浮出水面的千年巨龟。白露坑附近的山峦环抱,三山拱护,东面山丘形似虎,南面山丘形似狮,北面的山丘形似象,三山对峙,形成了虎视眈眈之势。孙七公便把三溪汇流成的溪流称为“福源溪”,象征着吉祥兴旺。白露坑方圆不远处有壑深逐的龙潭穴连着石楼,形象逼真的心维潭仙人脚迹,突现山顶的仙人床,深藏林中的师公厝、师公桌、流水叮咚似鼓声“水流蛇瀑布”等景观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 :N:8O^D^<
孙七公生四子发四房,历经了四百余年繁衍,人丁兴旺,并保留有畲族风俗习惯及语言。还保存有先辈遗留下来大量的文物:雕刻细腻的公众龙头祖杖,于光绪辛已年荔月雕刻,当时缘首的是钟法律、钟法通、钟法宁三人,据说先祖平番有功,高辛帝赐封他为忠通候王把公主赐婚与他,还御赐给他一条赤金的龙头杖。为了纪念祖先功绩,山客人根据传说中的模样仿制了一条龙头杖,代代相传,只在祭祖时,才把龙头杖供在祭坛上,平时不能动的。这也是畲族传说中的一种见证。四柱盘龙四角翘阁的香亭,高1.93米,底座四方宽0.7米,结构分三层,底层四个狮脚连着上面四个棱角上的狮头雕刻,四根盘龙的柱子支撑着二层和上层亭式阁楼。特别是柱上的盘龙沿着柱子盘旋而上(龙柱分离),龙身能绕着柱子转动,而且四龙雕刻精细,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畲族同胞在元霄佳节时才能抬着游街,并要伴有鼓乐齐奏,起镇邪、祈福之作用。村中珍藏于钟石寿家有“孤悦古稀”的匾额,是翰林院庶吉士钟大椿(字德椿,系钟大焜胞之弟)于光绪叁拾肆年岁次戊申荔月拜题,送其宗兄钟兆述(家谱记载有八品顶戴,官帽被钟发霖卖掉);还有“高恢祖武”的匾额,是清末进士朝议大夫工部主事钟为桢(系钟大焜之孙)于民国拾肆年乙丑送其宗兄钟品林华构之匾额,四个溜金大字苍劲有力。在保存的诸多古书籍中,其中有一本遁甲奇门演禽秘书,是乾隆乙亥岁仲春月编写的,现在村民手中得总其中的序文为:遁甲奇门之书始由轩辕黄帝战蚩尤不分胜负感玄女仙师而授天篆之文帝命风后演成十三篇诛蚩尤而天下大治故遁甲之法,搜前贤遗籍苦心其中奥妙之理,未得口决难开胃内之茅。以及村中还珍藏有进士钟大焜宗族人员具体简介。光绪年间的三个香炉,百年以上的畲族花轿和畲族礼仪摆设的用具、日常用具,如青铜器皿、三角杯、蜡台等,还有畲族服饰,如风冠等。并有大量畲歌手抄本。 W}3vY]
白露坑作为钟姓的一支主派,人丁兴旺,人文鹊起,刑部主事钟大焜闻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白露坑主修《福宁俯颖川钟氏宗谱》,钟大焜原名淑焜字德焜号香樵。据说他坐桥而来,经铁官山(今溪南后洞村附近)时便下轿观其山形地势,证实此地没有出比他大的官史,才上轿继续上路(旧时官吏等级中,下级遇上级,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当时跟随他的一位轿夫是白露坑村的钟桂树(今钟河美的曾祖),到了白露坑后,见到的几乎是土房和草房,不敢居住,便住进钟孔代的大宅院的东厅客房。这座大宅在当时溪南方园几里的畲族中有一定的名气,此宅有三层大门,每层大门间隔约十三米,后在1994年发生火灾被烧毁,也烧掉了钟大焜赠送的匾额,以及九门提督水师中的副将钟宝山赠送的匾额,也毁于一旦。 y5h[^K3
旧时,白露坑重视文化,学风甚浓,当时私塾先生就有6人,分别是:钟学箕、钟学日、钟昌元、钟兆述、雷郑轩、雷郑明等人,以及地理师钟淑筹。因白露坑有深厚的文化基垫,所以先辈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使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小说歌)的发祥地。生于咸丰六年(1856)的钟学吉,七岁入私塾,从小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通文达理,学业精良,光绪元年(1875),年方二十的他,便开始设私塾课童。深受先辈的影响,他在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的《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等等。在授课之余,用尽全力编写歌谣。他也是“福宁山民会馆”的倡建者之一。民国二年(1913)他被公举为山民会馆的董事,年逾花甲的他,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条件收集大量素材,编写大量歌本,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入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利用住馆之便,大量传抄,迅速传播,使学吉成为名扬闽浙畲区的一代畲族“歌王”,学吉这一时期的歌最为成熟,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中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是其晚年的代表作,重叙写清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者直面民不聊生的现实,忧愤交加,期望“真命天子”拯救百姓,开创新社会,且满怀信心地预言“真命天子出那位,初年细侪肽核见(年幼的小孩子能够看的见)”。其作品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他的传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宁德地区志》、《闽东畲族志》、《霞浦畲族志》等均都有介绍他的事迹。 6[7k}9`alz
到了现代,村中还出现了为保卫祖国在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一等功臣钟昌达(1955—1979),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授予勋章和奖状。 I ^92b
1985年白露坑做为中央畲族文化调查点之一,以著名音乐家郑小瑛为组长深入白露坑调研。 L@GD$F=<0
白露坑四百多年来,虽然没有过辉煌,但却留给后人大量的精神财富。 KK|Jach
#0H[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