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胜: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 A9[l5E
'./s'!Lj
hMDy;oQ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微软公司为电子计算机设计了一套DOS操作系统,其版本从DOS1.0经过不断完善一直升级到DOS7.0 ,大家步步跟随一片叫好,只见人们在键盘上十指翻飞,指令计算机工作。现在微软抛弃了DOS,换成了视窗系统WINDOWS,也是不断地更新版本,大家只要用鼠标就可以轻松上网了。所以我说,微软公司将“版本”玩到了极致。有样学样,许多其他的公司也在玩版本,甚至全球的工业体系也按发展阶段玩起了版本,如现在的中国是“工业2.0” ,德国和日本是“工业3.0”,大家的目标都是指向“工业4.0” 。版本不断升级所代表的意义相当清晰,真是有意思。 JEj.D=@[
那么,钟姓“多源论”和“一源论”也有版本吗? 我认为,有。 当然,原本是没有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是我给它们配加了版本号。 @<l7"y;\
u3kZOsG
hbn2(e;FZ
一、“钟姓多源论”的版本 w;)@2}
先谈“钟姓多源论”的版本。 % gmf
2000年钟蔚伦著《钟姓史话》、2003年陈瑞松著《锺姓通谱》、2006年锺春林著初版《锺姓源流史》和2010年著再版《锺姓源流史》、2012年锺敬和著《锺史文选》(以下简称为“五本书”),都是“钟姓多源论”的著作。依其内容看,我认为前“三本书”是“多源1.0版”,后“二本书”是“多源2.0版”,这两个版本虽然有差异,但他们将“颍川锺姓”分为“烈系(气系)”和“接系”却是相同的,两个版本的世系也几乎一致。这两系的姓前源流分别表示为: ,|}Pof=]xk
(1)烈系(气系)源流: .%.J Q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宋成公)王臣 — 49(宋文公)鲍革 — 50(宋共公)段 — 51(宋平公)成 — 52(宋元公)佐 — 53瑞秦 — 54纠父 — 55(宋昭公)特 — 56(宋悼公)购由 — 57(宋休公)田 — 58(宋辟公)僻兵 — 59(宋康王)子偃 ——— 60子烈(锺离烈,本系钟离姓始祖)— 61锺离复 —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颍川锺姓气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5年)。 tK0?9M.)
(2)接系源流: ~Sh8. ++}
46(宋桓公)御说 — 47子遨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 — 51伯邰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本系钟离姓始祖)—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昧 — 59锺离接(锺接,颍川锺姓接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3年)。 8eQ 4[wJY
对这烈系和接系源流的介绍,网上已经很多,加上钟蔚伦先生著作《钟姓史话》在全国大量发行而广为人知,没有必要赘述。 %i$]S`A}
在“钟姓多源论”中,烈系和接系只是其中的一源(源自子姓),还有其他源,如钟仪(源自姬姓)、钟建钟子期(源自芈姓)、及少数民族钟姓等。至于钟信(钟离信)、钟离磬、钟离春是哪一源的,这“五本书”连提都不提。 ?bW|~<X~
“多源2.0版”对比“多源1.0版”在颍川钟姓源流上的差别是:颍川钟姓两系是气系和接系,不是烈系和接系;颍川钟姓的发源地是河南长葛的古钟离山,不是安徽凤阳的古钟离国。 h9$Ov`N(%
“钟姓多源论”发展到“多源2.0版”好像就停止了,再也没有看到后续的版本问世。 K8f;AK
&E0P`F,GQA
F^z&s]^~
二、“钟姓一源论”的版本 Fn1|Wt*
“钟姓一源论”的版本又是怎么个情况呢? 它好像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版,其文章仅是出现在网上。虽然“钟姓一源论”的提出时间比“钟姓多源论”要迟一些,但是从目前为止网上所能看到的文章来看,已经有了三个版本: L^!E4[ ^4
@.@O#
a;8q7nC
A “一源1.0版” C/U^8,6\n
在“楚天锺氏网>鍾姓史话”下,有一篇挂于2014-02-21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以下简称为《考证》),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注:在颍川钟氏网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则是鍾大元先生与锺广贤先生)。他们质疑并否定了上面的“钟姓多源论”,将“多源论”中的各源合并为一源,全都跟在46世宋桓公之下,这就是“一源1.0版”: wgp{P>oBX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 55鍾离磬 —— ( ......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ncjtv"2R
在这个世系表里,公孙黎(锺离)、锺仪、锺建、锺子期、锺信(鍾离信)、鍾离磬、鍾离春(女)、鍾离昧、鍾离接等,都是他们在古籍中找到的人物,因为他们要依靠史书来编钟姓谱。我在拙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中(见于钟氏天空网),对这个世系链并不完整的“锺氏一源世系表”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他们将“钟姓多源论”中的各源进行“链接”构成的——将钟仪链接上钟离、钟建链接上钟仪、钟信链接上钟子期、将钟离昧变成钟离信的后代、将钟烈变成钟接的儿子;其中还把钟信改姓为钟离信,钟离信是天下钟离姓的始祖,将天下的钟离姓也合并了进来,于是完成了天下钟姓钟离姓的大一统。根据《考证》在许多问题上与多源论看法的不同,我还在拙文《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中,将“多源论”与“一源论”的许多争论要点及其差别加以罗列,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参与讨论。就是说,我怀疑“钟姓一源论”大有问题,因为这个世系的关键问题就出在现代人对史书人物的“链接”上。而且它的姓氏“进化”的过程表现为“子——钟——钟离——钟”,也是大有问题的,因为“一源论”将钟离姓的始祖定位为钟信(钟离信),而据网上文章介绍的钟离氏的始祖,没有一个与钟信(钟离信)搭上线,即还没有哪一系钟离姓人承认自己是源自钟姓,而我们却硬要给他们定钟信为始祖,长江流域的两系钟离姓人肯定都不会买你这个账的;钟姓人也很难买“公孙黎(锺离)是钟姓始祖”这个账。对此,我在拙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中已经说过了。 :>+}|(v
@FU9!
@Ge\odfF:
B “一源2.0版” Q!9AxM2K
山东青岛钟亚山先生是烈公后裔,他在2014-4-2写的文章《关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钟姓肇姓源流推究论证》(后称《推究》)中,提出了另一种一源的世系表,即“一源2.0版”,它是对“一源1.0版”的改进。但他仍然坚信“公孙黎(锺离)是钟姓人和钟离姓人的始祖”,兹列于下: PS7ta?V
QC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 50钟仪 —— 51钟瑁、【钟珩*】—— 52钟建 —— 53钟楚 —— 54钟子期 —— 55钟信(鍾离信)** —— 56钟离磬、【钟离春(女)】 —— 57钟离簠*** —— 58钟离髦 —— 59钟离秩 —— 60钟离垣 —— 61钟离鬷 —— 62钟接**** —— 63钟烈【晏……】 —— 64钟复 —— 65钟叶 —— 66钟气 …… S&^i*R4]
(注:其中46世至49世是我加上去的,但也是钟亚山先生在文章中认可的;所有序号是我所加,原文没有序号。方括号【】内的是世祖的兄弟姐妹。 ) Yi:@>A<#
本版是在“一源1.0版”的基础上大量地增加了51钟瑁、53钟楚、57钟离簠、58钟离髦、59钟离秩、60钟离垣、61钟离鬷,抹去了钟离昧,还在63钟烈之后加上了钟复、钟叶、钟气,以强调是钟离接改姓为钟接,他的后代烈、复、叶、气都姓钟。在这里,钟气公已经是66世而不是多源论的63世了。对比上面的“一源1.0版”,此版的世系表已经没有出现链条中断的情况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他是从哪些史书找到这些新增的钟姓和钟离姓的人物的? 文中没有交代。 __O@w.
锺敬和先生写于2014-12-25的文章《评述钟姓一系论》(后称《评述》),其评述的对象正是钟亚山先生的这篇文章,即《评述》是对《推究》观点的驳斥。我在《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中,就引用了他们俩文章中在六个方面观点上的对立,说明“锺姓多源论”和“锺姓一源论”还在争论当中,意见还无法一致。所以我反对用“锺姓一源论”来编2016年出版的《中华钟氏宗谱》,但支持人们对“锺姓一源论”继续探讨和完善,当然也包括支持钟亚山先生。 _=S4H
ER-X1fD
gn4+$ f~w
C “一源3.0版” AR8zCKBc^
今年已81岁高龄的钟亚山先生最近(2015-11-19)发表在“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百家争鸣”上的文章《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后称《论证》 ,但文章末尾的时间仍然是2014-4-2,与《推究》文末的时间同,估计《论证》是作者修改《推究》所得,又忘了修改后面的日期所致)中,已经对他的“一源2.0版”的世系做了新的排列,就是说,他在一年半左右就又推出了“一源3.0版”,其推出的速度不亚于微软公司的速度: G
|033(j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50钟仪 —— 51钟瑁、【钟珩*……】—— 52钟密 —— 53钟建 —— 54钟喬旺 —— 55钟楚 —— 56钟赞 —— 57钟子瓒【钟子期】 —— 58钟昧** —— 59钟接*** —— 60钟烈【晏……】 —— 61钟复 —— 62钟叶 —— 63钟气 …… Ti:PKpc
(注:其中46世至48世是我加上去的,但也是钟亚山先生在文章中认可的;所有序号是我所加,原文没有序号。方括号【】内的是世祖的兄弟。 ) rlV:%
k
在这里,他已经改变了“公孙黎(锺离)既是钟姓人也是钟离姓人的始祖”的坚持,他对他的“一源2.0版”动了大“手术”,作了许多改变:抹去了他在“一源2.0版”世系中的所有钟离姓人物,包括钟信(鍾离信)、钟离磬、【钟离春(女)】、钟离簠、钟离髦、钟离秩、钟离垣、钟离鬷,补充增加了钟密、钟喬旺、钟赞、钟子瓒。这样抹去了钟离姓人物之后,49世钟离(公孙黎)就“真”的是钟姓始祖了,因为跟在他后面的子孙全都是姓钟的,没有姓钟离的了。这个“手术”动得好!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调整的结果,还让钟烈、钟气的世系序数与多源论的世序相同了(见前面的“一”)。 ]jQj/`v1
我们都知道,“锺姓一源论”是要从史书中去找钟姓人物并决定钟姓源流的,但这些被增加的祖先是从什么史书中找到的,文中没有交代,那些被抹去的祖先为什么要被抹去,文中也没有说明。文章说,这个世系表已经是让“流淌近3000年的锺氏家族源流已得到撥亂反正,恢複了锺氏源流之真蒂”。我想,这种没有交代和说明的随意增加和删减,我们能相信这是对锺氏源流的拨乱反正吗? 所以,我要在前面的评说中为进步二字加引号,说明这种进步是不健全的。 }RvinF:5
我想对这种“进步”作些必要的讨论,未讨论之前先做些平均代距分析,看看“接生烈、晏”之后晏公支系的平均代距的变化 (注:先介绍在“锺姓多源论”中晏、繇之间的平均代距。据《钟姓史话》,60世晏公生于公元前187年,钟晏公的后代70世钟繇是三国时的大书法家,生于公元151年,计得其平均代距为33.8年/代,是合理的)。 ^qvN:v$1
在拙文《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已经假定了47世宋襄公兹甫约生于公元前682年,63世钟气公按“汉高祖入关时年方二十”计是生于公元前225年,得到平均代距为28.5年/代,很正常。由此上溯三代计得60世钟烈公约生于公元前310年。若以兄弟之间间隔3年来推算,钟烈的弟弟60世钟晏约生于公元前307年。那么晏公支系的平均代距是多少呢?我推算晏公至繇公之间间隔10代其平均代距是45.8年/代,很不正常! 若按上述平均代距为28.5年/代来推算,晏、繇之间应该有16代,即足有五六代人的缺漏!就是说,“一源3.0版”的世系调整结果是顾此失彼,虽然烈公支系的平均代距正常了,但晏公支系的平均代距却缺失了约五六代人近170年的空间需要填补! h0ml#A`h
m?*}yM
9
M>.9~
三、讨论 $z[FL=h)?+
比较一下“锺姓一源论”不断升级的三个版本,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ArM-02
我的感觉是,那些坚持“锺姓一源论”的宗亲们,现在终于意识到:“一源1.0版”所坚持的绝对“以史书编族谱”的方针,当前已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古籍中已经很难找到新的钟姓秦前人物了,如果编宗谱仍然要坚持“一源论”的话,就必须以“圆通”和“灵活”相结合才能找到出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一源1.0版”的从史书中找到的人物的基础上,用钟仪或钟建的族谱人物( 例如《考证》中所推崇的《湖南锺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锺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谱记 )填充烈公之前的世系,从而实现他们提出来的“以史为据、有谱可依、史谱统一”的宗旨。钟亚山先生推出的“一源2.0版”和“一源3.0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尝试(说明:我不知道“一源2.0版”和“一源3.0版”世系的新增人物是否来自这些谱记)。 g4z*6L,u
我在《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和《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说过,“多源论”里气系钟姓姓前世系的47世宋襄公兹甫到63世烈公的平均代距是合理的,不知是无意的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钟亚山先生通过对“一源2.0版”的再调整,让“一源3.0版”的烈、气二公世序与多源论的世序相同,“实现”了一源论世系在世序上与多源论的对接。于是,用他的话来说,他这是“恢複了锺氏源流之真蒂”!我想,真蒂是可以不用解释和说明,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加减“调整”来恢复的吗? &pCa{p
该文章即《论证》的最后部分是“后记”,主要谈了三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