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忧民教授:20世纪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二 m!/TJhiQ
JcR|{9ghT
朱群慧 jW\:+Taq
V.P<>~W
钟优民档案:著名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苗族,1936年7月生于湖南武冈县。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一(钟哲明、钟优民、钟良民)。1954年于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到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1957年进吉林大学中文系深造,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校读硕士研究生一年。1963年到国家教育部人事司工作。1965年调吉林省高等教育局。1972年调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历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古典文学学会副理事长。1985年从讲师直接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获国务院一等特殊津贴,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6*Bu1
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共300多万字。是国内外陶渊明研究权威专家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学大师。主要专著有《文学史方法论及其实践》、《陶学发展史》等。钟优民先生出生在湖南湘西南武冈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前一口大水塘,四周是稻田。这里群山环抱,不远处就是成天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云山。生活在其间的山民整天与山水、田园相依为命,与大自然十分贴近。他和许多山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经常赤脚,或穿草鞋,行走在荆棘丛生的田埂或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却健步如飞,习以为常。他出身的家庭并不富裕,小小年纪的他,对山村一应农活,诸如放牛砍柴、挑水浇园、车水灌田、摸鱼捞虾、插秧割谷等等,皆曾亲历。艰辛的劳作,锻炼了他健全的体魄,也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则熏陶了他乐观的胸襟和淳朴的感情。 tk%f_"}
童年的磨砺培养了他披荆斩棘、无所畏惧的良好心态,促使其在日后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面对坎坷,皆能出之自然,应付裕如。钟优民天资聪慧,好学不倦。高小二年,只读了一年半,初中三年,又只读了二年半,却均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一级学校,并名列前茅。他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许多篇章能倒背如流。他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在中师就读时,因借书频率远远超出一般学子,受到图书馆老师的另眼相看,破例允许其入库自行挑选读物。他爱书如命,每逢寒暑假,皆自甘放弃回乡与亲友团聚、游乐的机会,一直陶醉书海,流连忘返,难以自拔。为此,图书馆特意安排他住在书库值班室,就可以给值班员作伴,又可以充分满足其饱读诗书的特殊嗜好。 iYStl
因其学生时代阅读范围相当广泛,古今中外,多所涉猎,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日后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使其学术著作具有绚丽多姿的文学色彩,进而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钟优民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在山村度过,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陶渊明一样具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亲身经历,与陶渊明一样具有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深切感受,故他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情有独钟,特别偏爱。初入岘田,他立刻毫不犹豫地从陶渊明研究切入,一试身手。众所周知,陶渊明的人品、文品和诗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内涵,它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美学理想,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w+]kt-
陶学研究是一条穿越古今的隧道,一座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陶渊明研究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但以往批评模式多局限于作品的评点和随感式的议论,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在钟优民的首倡下正式创立陶学这一学科,他所推出的《陶学史话》、《陶学发展史》更是陶学研究中筚路蓝缕、拓荒奠基的开山之作,不仅为陶学研究增添一笔浓墨重彩,也在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丰富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学人努力了多年的重写文学史的求索。钟优民勤奋笔耕,才思敏捷。每逢课题经过周密准备、决定上马后,他总是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往往一鼓作气,乃至废寝忘餐,直至书稿杀青方才罢休。他还能坚持继续拼搏,完成一个项目后,不稍停留,立即快马加鞭地奔向新的课题。 Cg):
Q8
正如其《社会诗人鲍照》一书的《后记》所告诉读者的1983年夏,余《谢灵运论稿》甫竣,转而想到多年来萦回脑际的元嘉诗坛另一巨匠——鲍照,他的诗文较之灵运作品,与当时广大民众的生活、进去和理想有着更多的息息相通之处。为此,笔者处于对鲍照其人其文的仰慕和珍爱,以及发自灵魂深处的民族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毅然奋起,搜寻昔日心得笔记,试作探索,埋首案头,日夜兼程,岘田耕耘,历时两载,终成拙稿。钟优民孜孜矻矻奋力开拓的事例很多,另如20世纪80年代初,他与一家文化公司签定一项出版契约,。为了履行合同,避免耽搁主办档期,他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昼夜奋战,每天坐冷板凳长达十几个小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内,终于将一部20万字的简体书稿,加工、修订成一部30万字的繁体书稿,却由此而落下个直肠溃疡的毛病而不自知。 &J6`Q<U!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文坛绣虎曹植的类似经历:陈思精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病也。(《太平御览》卷376引《魏略》)直至第二年开展例行的年度体检时,方才发现落病而住院,经灌肠治疗一个多月幸而痊愈。为此其身边的好友多戏称他为拼命三郎。就这样,他殚30余年之精力,终于用指挥、勤劳和汗水,迎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晚年。钟优民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探索范围宽广。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学者对一、两位作家能够予以深入研究已属不易,他却对曹植、陶潜、谢灵运、鲍照、庾信等多位大诗人以及元稹、白居易等新乐府诗派诗人加以深入、细致的深入考察,而且论著多次获奖。钟优民在对中古文学多点深探之后,还进而以文学史家的眼光对其进行理论观照和历史定位,他撰写的《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卷)精博兼济,多层面、多维度地展现出六朝诗歌发展的运动轨迹和立体景观,表现出独具神采的学术个性和审美视角,是一部既有总结性又有探索性、继往开来的断代文学史著作。 eBrNhE-[G]
当今论坛,有的人往往出版一、两本书,有了小名或大名,抓到了教授的头衔,就止步不前、功成身退。钟优民最瞧不起这种将研究视为名利场上的敲门砖的市侩行径。他总是研究要求自己,要像那辛勤的蜜蜂一样,采花酿蜜,给莘莘学子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样才无愧于将他这个山村苗娃培养成才的伟大祖国母亲和人民。钟优民是位善于开拓、勇于进取的学者,作为中古文学的专家,他没有满足于对中古文学的深广拓展,也未曾止步于奠定与构架陶学学科研究体系,而是在广博的研究实践基础上向更高的文学史理论探索进军,他主持并完成的国家课题《文学史方法论》也已出版。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文学史方法的严肃的学术专著。文学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新课题,标志着我国学者对文学史研究个性意识的觉醒和理论探索的深化。 (`.OS)&
钟优民基于丰富的文学史研究体验,较早地意识到文学史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价值,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从而胜利地完成了这一无所依傍、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探索,对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学史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术同仁的高度评价。钟优民在台湾出版五部专著,多种论文,对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卓有建树。台湾检察院顾问、于右任秘书、世界诗人大会总会长何旮博士1992年率访问大陆东北文化界代表团抵达长春时,曾赠送钟先生宏扬两岸文化的大红锦旗一面,以表彰其宏扬国学的重大贡献。(原载《百年中国苗族优秀人物选》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G%er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