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搜神记之锺馗传奇 +EP=uV9t
_sI\^yZd
孙淮滨锺馗画 u{(-`Al}L
I+FQ2\J*H
锺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这种风俗远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间断。 pb=yQ}.
K0z@gWGE
然而长久以来,锺馗的真实来历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2[TssJQ
~4C:2
锺馗,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神祇? r^$WX@ t&
4KT-U6zNx
我们了解的锺馗大多来自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 WJ
m:?,
2:Rxyg@'
《锺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场上遭受歧视。 _5SA(0D#9
&Ez]pKjB
锺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锺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锺馗于是选择了死…… k5TPzm=y{
)Qixde>]p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与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D$/*Z5Z)]
iVqa0Gl+}
包拯像——拷贝 ["
nDw<U
b8TwV_&|X
那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梦中总被小鬼骚扰,无法安睡。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鬼偷偷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还在宫中狂呼乱叫。懊恼间,唐明皇忽见一个蓝衣身影从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惊醒过来,怪病从此不治而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锺馗。于是请画家绘制锺馗神像,悬挂皇宫内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锺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23JuuV.
Hpq?I-g<^
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锺馗故事都与此相类似。 4&/m>%r
.qG*$W2f
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 E-XFW]I
0
|Y'@&
先来看锺馗其人。 KvfZj
= *~Q5F
我们参阅了唐代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锺馗这个人名。关于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E1V;eoK.D
XbL\l
唐代有关唐明皇李隆基的奇闻轶事多有记载。可是也没有发现锺馗梦中显灵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试考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创立。 Sn~|<Vf
(N` x
如此说来,锺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锺馗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 YMTB4|{
(b4;c=<[{
《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锺馗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锺馗神像和历日表。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类似的诗篇。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作为神锺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锺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 7l|D!`BS
R8YA"(j!L
桃花坞年画锺馗——拷贝 h!UB#-
^VAvQ(b!:i
可是锺馗到底是怎样的身世来历,又是如何走上神坛,诗中并未解释。 ye-R
M~#%
[?iU
这或许就是宋朝以后人们虚构锺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时锺馗也是名声显赫一如唐朝,可是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而从流传下来的诗和锺馗画像来判断,早在唐明皇时这种风俗就已经兴起。于是人们引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虚构锺馗读书人身份和冤死后显灵成神的故事,来解释锺馗的来历。 R6/vhze4L2
cnwpd%]o
那么唐明皇赐给大臣的又是怎样的锺馗神像? >djTJ>dl_u
s
u)AIvF{
为什么宋朝人据此判定锺馗的读书人身份? f]JLFg7
t_Rpeav
我们能否从那幅神像中探知锺馗的真实来历呢? )Y:9sd8g7
1X$hwkof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锺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锺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锺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 KD)+&69
i%a jL
“昔吴道子画锺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c<n <!!vi
*g;4?_f
所谓“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是说腰带上别着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是描写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锺馗画描述来看,锺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v9K{oB
XI*cu\7sy
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锺馗画像,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锺馗形象一脉相承,始终是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4r?=5v*
f*Dy>sw
看来从早期画像里,还是无法找到锺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 [r"`rBw
~Q/G_^U: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间社会中的锺馗形象。 r7=r~3)
j,BiWgj$8
要想探知锺馗的真实来历,还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献中,对于民间锺馗形象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 -yH8bm'0"
M4m90C;dq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长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锺馗。篇名为《除夕锺馗驱傩文》。 U*7Yi-"/*
`OWw<6`k
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锺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_]~= Kjp
98^o9i
看来在唐代民间还有另一种锺馗,与上层社会流行的书生形象大异其趣。所谓的傩,到底是怎样一种仪式,锺馗又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他的起源是否与这种仪式紧密相关呢? D%=FCmL5@=
,@*Srrw
翻开《新唐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傩的记载。 F"*.Qq
eX9Hwq4X44
《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从《仪礼志》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锺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驱傩文里的锺馗。 gkN
)`/`*
,F)9{ <r]
为什么同是唐代的傩,却有着如此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唐代,的确存在着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5,n{-V
{f
kP|d
这种差别不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c5e
wG
[~_()i=Y
端午节大红锺馗 Z 71.*
$7bl,~Z
敦煌出土的《锺馗驱傩文》是最早锺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锺馗的身影。 /o)o7$6Q
:-Al}7
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乡傩仪式,现在还能看到。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远近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v1Wz#oP
6rD
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