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的应用和检验 ^u3V
E
8XbA'% o
我在2019-1-18发表《“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用“天花板和基石”数据证明“理至文亮共九代”、粤东五县谱(五华、兴宁、平远、紫金、龙川)记载的提龄生于公元1229年合理。此文在锺氏自强微信群引来了讨论。 74!oe u.>
很快,有宗亲在当月25日在群内发文,也是用数据论证五龄公世系,用他的相关族谱“数据”对我的“数据分析”提出质疑,并认为提龄约生于公元1305年左右会更合理。对于他的论述,我不引用也不评论。 3u%{dG a
下面,我只想引用该文提供的相关新旧族谱记载数据,应用两块“基石”进行检验,看看是否合理,供大家参考。为便于叙述,我定生于1229年的提龄为“提龄A”, 生于1305年的提龄为“提龄B”, 生于1078年的提龄为“提龄C”, 生于1099年的提龄为“提龄D”,以对应这些不同的出生年份。 P[s8JDqu
fw ,\DFHO
一、用两块“基石”进行检验 hig2
[+O"<Ua
因为我已经在此之前有多篇文章(上述“数据分析”只是其中的一篇)证明两块“基石”是正确的,证明提龄A生于公元1229年可信、证明“理至文亮共九代”合理。所以下面就用两块“基石”来对那些新旧族谱数据(即各种不同的提龄公的出生年份)进行检验。 \*=7#Vd
(一)据文章,有旧谱记载:“提龄公在元顺帝乙亥元统三年(1335)迁长乐,或移居长乐铁炉坝。”他假设提龄当年30岁,则提龄B约生于1305年。 l7&$}x-
现用两块“基石”(应通和应铭)对提龄B进行数据探讨: hiNEJ_f
1、兴宁岗背应通的世系:如果文亮为二世,则 “提龄B 1305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25年,合理;如果文亮为四世,则 “提龄B 1305 — 有始 — 升达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15年,不合理。好像应该取“提龄生文亮”才对,但是,我们还要对比应铭的世系,如下: l5L.5$N
2、龙川芝野应铭的世系:“提龄B 1305 — 有甲 — 升迎 — 文旺 — 应铭1356 ”。平均代距13年,完全不合理。 E=){K
所以,两块“基石”证明,提龄B虽然可以与“文亮为二世”对接,但无法与应铭对接。因此,“提龄B约生于1305年”的旧谱值得怀疑。 9UvXC)R1
此外,对1335年从福建迁广东长乐(今五华)的提龄B,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J2uZmEt
①“提龄B约生于1305年”与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两者相隔243年。据粤东五县族谱记载,在理与提龄之间,二代三代四代六代的都有,但都在“六代”之内,没有七代以上的。243年按“六代”计算的平均代距是48.6年,很不合理。按二代三代四代计算则更不合理。 (如果以30年的代距计算,243年应该是“共九代”,但是至今没有看到过“理至提龄共七代”的谱,更不要说“共九代”了。) cuOvN"nuNj
②各地族谱记载的提龄之父有三个:理公、天柱公、响公。如果提龄来自福建,他的父亲只能是理公(因为天柱公和响公都生在广东)。由上可知,理公是243岁时在福建生下提龄B!很不合理。 %,+leKs
③提龄B的原生地在福建的什么地方?或者说理公是去了福建的什么地方避难?是在什么地方生下了提龄B的? 是武平千家坪、上杭井秋坑还是长汀某地?没有说清楚,很含糊。 所以,“提龄B约生于1305年”的旧谱是值得怀疑的。(注:据五华谱,理公的避难地是铁炉坝,提龄的出生地也是铁炉坝。) R|i/lEq
(二)据文章,有《2006赣南锺氏族谱》记载:“提龄C生于1078年。” C8F 7bG8c
我同样用两块“基石”(应通和应铭)对它进行数据探讨: sz9L8f2
1、兴宁岗背应通的世系:如果文亮为二世,则 “提龄C 1078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101年,很不合理;如果文亮为四世,则 “提龄C 1078 — 有始 — 升达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60年,也很不合理。 ,3nN[)dk
2、龙川芝野应铭的世系:“提龄C 1078 — 有甲 — 升迎 — 文旺 — 应铭1356 ”。平均代距75年,也是很不合理。 J\e+}{
所以,两块“基石”证明,“提龄C生于1078年”的《2006赣南锺氏族谱》既无法对接应通,也无法对接应铭;值得怀疑。 $9?cP`hmi
(三)据微信群其他宗亲转发的“2008第2次修订的《四川内江 钟氏族谱》”,这是文亮应乾廷器系的“内江谱”,其中列表记载:“提龄D生于1099年”。 6 uKTGc4
我同样用两块“基石”(应通和应铭)对它进行数据探讨: Jx'i2&hGN
1、兴宁岗背应通的世系:如果文亮为二世,则 “提龄D 1099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94年,很不合理;如果文亮为四世,则 “提龄D 1099 — 有始 — 升达 — 文亮 — 志聪 — 应通1380 ”,平均代距56年,也不合理。 1S@vGq}
2、龙川芝野应铭的世系:“提龄D 1099 — 有甲 — 升迎 — 文旺 — 应铭1356 ”。平均代距109年,很不合理。 (b`]M`Fc
所以,两块“基石”证明,“提龄D生于1099年”的《2008内江锺氏族谱》既无法对接应通,也无法对接应铭;值得怀疑。 asJ)4ema
综上,只有提龄A生于1229年,才能对接这两块“基石”! 其他的生于B 1305年、C 1078年、D 1099年等,都无法与这两块“基石”对接! Ef<b~E@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2006年的“赣南谱”和2008年的“内江谱”,都是1949年之后的“新谱”,不是1949年之前的“老谱”。这两本现代“新谱”的特点是:都改造了旧谱,按编者的意愿标上了旧谱所没有的各代世祖的生卒年份。对比武平和兴宁,此两地谱是下游谱。但他们只是对接了上游谱即武平谱的“理公生于1062年”,却无法与中游谱的粤东谱“提龄公生于1229年”对接;据我分析,这两本谱都是“理公提龄文亮应乾系谱”,其问题都可能出现在“七廷公”之后而非“七廷公”之前。(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和《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lJ@] [;
1949年之前的“老谱”和1949年之后的“新谱”有什么差别吗? 当然有!差别在哪里?我在2018-10-16某家谱微信群中回应北京某宗亲的提问时是这样说的: \U@rg4
【 …… 因为是明朝嘉靖皇帝在公元1536年才解禁民间建祠修谱,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族谱大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谱。 ;WldHaZ9r
明清谱的特点有三: 1、祖先都是官员,非文即武,都很优秀; 2、祖先都长寿,但基本上都没有记载其生卒年份; 3、祖先都很正派,没有奸诈之徒。 aZ\UrV4,
近代族谱则更离谱: 1、所有的世祖都有了生卒年份,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时辰”; 2、许多重要的世祖的事迹,都比明清谱更祥实; 3、为了证明自己的族谱正确,不再私藏,而是要积极推向全国,力图将整个姓氏族系都用自己的族谱去统一。 …… 】 ~|<m,)!
以上说明,“老谱”和“新谱”虽然有差别,但“老谱”和“新谱”同样都存在问题,绝不是问题只出在“新谱”,以为“老谱”无问题,其实“老谱”的问题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后面会说到);有的宗亲找到一本“老谱”,就认为它一定正确,用它去证明其他新旧族谱的对错,肯定是不恰当的。就是说“新谱”和“老谱”都需要探讨才能辨别对错。于是,我提出了“逆向考证”法,选定“基石”作为参考基点,对新旧提龄系族谱进行考证。上面就是我用两块“基石”对新旧族谱进行检验的实例,是否合理,供各地提龄系宗亲参考。 a#c6[!
>>[G1
二、为什么选择“基石”三条件中要强调“原生地” *Q1~S]g
TX#m&vh
我在《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中,都强调了“基石”选择的三个条件。 L~ s3b
选择“基石”的三个条件是: 1、作为基石的对象,要有记载其生卒年份的老谱或墓碑作依据; 2、这块“基石”,要尽量与有争议的世祖的世系靠近,其“原生地”必须与有争议的世祖相同; 3、在基石的“原生地”现在仍然有他的后代(即“某些现代人”),而且这些后代们与他有合理的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平均代距。 p!s}=wI`
例如,应通公就符合三个条件而被选为“基石”的: 1、兴宁岗背有谱记载(见《提龄公谱系全》),应通生于1380年; 2、卒于兴宁岗背的文亮有二世与四世的争议,而生卒都在岗背的应通是文亮之孙则没有争议(他们俩的“原生地”都在兴宁岗背,这样,没有争议的应通就有可能为解决存在争议的文亮的世系问题“出力”); 3、在应通的“原生地”岗背至今仍然能找到他的大量子孙,而且这些子孙与应通之间有合理的平均代距。 xW92ch+t
解决文亮的世系问题,为什么“基石”一定要在“原生地”兴宁岗背找?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如江西赣南或者四川内江去找? ^e+a
答:文亮是兴宁岗背的开基祖,这里也是应通的“原生地”。那些生活在兴宁岗背的旁系锺姓人,无人敢在岗背冒认自己是应通的子孙!即使是在公元1536年解禁民间修谱时,那些住在岗背的找不到源头的旁系锺姓人(假定是有的话),也不敢冒接在应通公的族系之下! 相反,那些不在兴宁岗背的例如外省的所谓“应通子孙”,就可能会有某一支是假的,无法成为“基石”。 为什么外省的“应通子孙”就有可能是假的? 答:那些外省的“找不到源头的旁系锺姓人”(请注意,我在这里是假定),在1536年之后建立族谱时因为“找不到源头”,只好依据“道听途说”而“误接”在了应通系下,成为“冒充”的应通子孙,而且在当时当地还不会有人反对! 这个原因就说明,“基石”应通的后代验证,一定要在兴宁岗背找,而不应该去江西赣南找或者去四川内江找。(同样的理由,找第二块“基石”应铭的后代验证时,一定要在龙川芝野找,而不应该去其他地方找。) 8i?l02
我在《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中,已经用现在岗背的应通子孙验证了应通生于1380年可信(请注意,是用“现在岗背的应通子孙”而不是“现在外省的应通子孙”)。也以此“基石”为据,在《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中,证明应乾大约生于1375年,应乾系的“七廷公”则是生于1450年左右。那么,各地的应乾系族谱能否与“应乾大约生于1375年”实现对接,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族谱是否有问题。
&y<ZE
所以,我在几篇文章中都强调“基石三条件”,由于有了正确的基石进行参照,我们才能确认“提龄生于1229年”是合理的。 np~~mdmRK
前面所述的那个“提龄约生于B 1305年”的旧谱 和“提龄生于C 1078年、D 1099年 ”等的新谱,都无法与“提龄生于A 1229年”进行对接,因此,提龄出生年份记为B、C、D的,应该是值得怀疑的有问题的谱! PTj&3`v
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在没有基石作为参照的情况下,用B谱可以证明C谱和D谱不合理,同样,用C谱D谱可以证明B谱不合理;而事实是,B、C、D谱都不合理。所以我们不能用“以此谱怼彼谱”的方法去解决世系难题。在有了“基石”的参照之后,便让B、C、D谱的问题显露出来。。 t(="h6i
有人问我,有旧谱和地志记载:同样是生于兴宁岗背的“应通的四代孙廷宇公,是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巴陵县训导”,是否也可以成为基石?你为什么不选他为基石? $+7`Dy!
我的回答是:(一)据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应通有具体的出生年份(1380),而廷宇却没有;(二)对世系有争议的是文亮(不是应通),而应通与文亮的世系近(只隔2代),廷宇与文亮的世系远(隔了5代),用应通去证明文亮应该比廷宇有优势,所以我只选应通为基石,一直没有考虑廷宇为基石。 \W%UZs
但是,其他人为了探讨,要选廷宇为基石,这是他的自由,我不议论。 (%`QhH
还有人问我,“应通与四代孙廷宇之间的平均代距合理吗?” [TNj;o5J
我的回答是:看你怎样算。据兴宁谱应通生于1380年,但没有记载廷宇的出生年份,因此只能粗略推算;我的算法是,如果应通与廷宇之间的平均代距是38年,则廷宇约生于1494年,廷宇是在大约47岁时的1541年担任了“巴陵县训导”的职务;如果应通与廷宇之间的平均代距是36年,则廷宇约生于1488年,廷宇是在大约53岁时的1541年担任了“巴陵县训导”职务的。 不知道我对廷宇公的这种推算,兴宁岗背锺谱是否可以接受? vf8\i-U=
;'-olW~
三、文亮公的职位问题 qc-mGmom L
@)K%2Y`
文章介绍:据《1828年谱》与《2018年中华锺氏总谱》,文亮公的职位是“敕授河南布政使司经历”。 s|D>-
文章作者查了“明嘉靖1556-河南通志”,其中没有文亮公担任“河南布政使”职位的记载。但在“三司首领官”的介绍项里,有“布政司经历司 经历”的职位人数编制介绍;显然,“经历”是小官,河南通志是不会记载他们的名字的。 - M,7N}z@;
所以他质疑:文亮公的职位到底是“从二品”的左右布政使? 还是“从六品”的职务“经历”?值得注意。 u :F~K
我相信他的质疑有道理。 ]THPSw_y8
我觉得,依“明嘉靖1556-河南通志”的记载,来解读族谱记载的“敕授河南布政使司经历”,则可以读为:文亮公的职位,很可能不是“河南布政使司”的“布政使”,而是“河南布政使司 经历司”的“经历”。 ^FnfJ:
这样的解读,确实很符合族谱记载的这段文字。我们以前一直读成是省长级的“布政使”,说明我们对文亮公的任职认知是不准确的。 A'nq}t 3
但是,“明嘉靖1556-河南通志”能否用来解读明初洪武年间任职的文亮公?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w |l1'
当然,我一直关心的是世系问题,对于文亮公担任的什么官(是官为“布政使”还是官为“经历”),是“省长”还是“处长”,没有太在意。 7 w3CXY
[CAR[
g&
四、“五龄”的父亲是谁? `_&Vt=7lG
0q&'(-{s1
文章提到,旧谱记载的“五龄”之父有两个:“理公”或“天树公”;新谱却说是“响公”。究竟谁对谁错? Y6&wJ<
我的看法是,说不清楚谁对谁错。 理由是: g(#f:"
(一)按照我所依据的“天花板”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和“基石”推算为合理的粤东谱提龄公生于1229年,其中存在着“167年的时空”,只有紫金谱的“六代说”能合理地解释这“167年的时空”。(见《“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 3QpYmX<E
(二)从公元1136年“刚毅裕发”等十四祖在武平象洞修谱,至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解禁民间建祠修谱,中间有400年的“修谱空白期”。理至提龄的“167年的时空”是在这400年“修谱空白期”的前半期,各地在公元1536年续修族谱时都出现了漏记代数的情况,产生了世系错乱甚至记错了某些世祖的名字,其中的“大相--天柱--朝政--响”等的名字都可能有错,但存在这四代世系是肯定的,否则“生于1062年的理公”就不可能在167岁生出“生于1229年的提龄公”。(见《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 ) zq%D/H6J,
显然,提龄(注:我重点关注提龄,其他四龄不是重点)的父亲是谁? 我认为应该这样看,提龄的父亲都是提龄的后代在公元1536年之后续修族谱时补写的,理公、天树公、响公都被不同地方的谱写成提龄的父亲。面对这种情况,以谁为正确?有点难。 ]^6c8sgnR
但是,由“生于1062年的理公到生于1229年的提龄公”,167年的时空证明,只有“六代说”合理。以“理公”和“天树公”为父都与提龄的代距不合理。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县文振系族谱》记载的就是六代:“1理 —2大相 —3天柱 —4朝政 —5响 —6提龄”,这里是“响生提龄”,六代的代距则是合理的。(注:广东各地都有谱记载“理至提龄共六代”,但没有“共七代”或七代以上的谱。) Y[ N^p#t{
Uo-`>7
五、应铭公的世系问题 _!|/
;Nk
+}-@@,
文章说到:“旧谱记载应铭公于元至正丙申年1356年生。但《1843年谱》与《1881年谱》皆记载应铭公世系为‘祥龄的后代’,而《1839年谱》则记载为‘千四郎的后代’,皆不是‘璧 ---有甲’的后裔。” 就是说,族谱来源不同,应铭的父亲也不同。 S/ibb&
我不知道这三本族谱来自何地,但我怀疑这三本旧谱的正确性。理由是: z~A]9|/61v
(一)应铭公是龙川鹤市芝野村的锺姓开基祖,《芝野锺谱》明确记载应铭公的世系是“提龄 — 有甲 — 升迎 — 文旺 — 应铭”,且应铭生于公元1356年。 (二)现在家居龙川鹤市芝野、生于1965年的锺进辉先生,是《芝野锺谱》的主编,他是应铭公的21世孙(见《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计算他与应铭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1965-1356)/ 20 = 30.5 年,很正常。 VM0j`bs'K*
据此,我相信了龙川鹤市《芝野锺谱》:应铭是“提龄--有甲”的后裔。 ~,2/JDVJ5-
因为它符合“基石三条件”,所以“应铭公生于1356年”还成为我探讨提龄系族谱的第二块“基石”。 \cCV6A[
a<fUI%_
六、《锺氏渊源校正本》是否是锺家的“祸源” #]'rz,E<
1 `KN]Nt
我在2019-1-2锺氏自强微信群讨论“九代说”时,有人认为“《锺氏渊源校正本》是锺家的祸源”。我对此不置可否,或者说并不完全认同。 Y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