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录大平湖鍾氏源流传(修改) _dz ZS(7M6
2025-5-26 :ir3u
Y*p<\{,oC
2025-2-25的《抄录大平湖鍾氏源流传》,经宗亲指教和提议,本人今天作了一些补充修改,标题不变。 ,EVPnH[F~
《大平湖鍾氏源流传》见于粤东鍾氏提龄系族谱,自1617年面世至今400年了,从微信所见的手抄本(指“前言”部分)来看,虽然文字句子有些差别,但内容基本未变。 S:`Gi>D
广东兴宁岗背在元朝时称“大平湖”,明朝开始称“岗背”, 大平湖就是岗背。《大平湖鍾氏源流传》是广东兴宁岗背鍾氏在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纂修的,是“1536嘉靖恩准”之后目前可知的粤东鍾氏第一本民间族谱,或说是粤东鍾氏的“首创”族谱。纂修者四人(鍾天奇倡首、鍾世珍订证、鍾逢龙修纂、鍾天佑总理),皆为提龄九世孙。《大平湖鍾氏源流传》在世系上没有上接“鍾氏九十五世祖”(因为1617年还没有出现统宗统系的鍾姓谱),称五龄公的父亲叫“鍾四十郎,名正懋,登宋朝一榜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而不是今武平谱的鍾理公。这个“谏诤一事”发生于何时?文中没说,不过1667年的《汀州鍾谱》说是在北宋时期的“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搞变法是在1069年,可见“鍾四十郎”应该生于1069年之前。后来(我认为在1724年“圣谕广训”之后),兴宁谱就修改了《大平湖鍾氏源流传》的“鍾四十郎生提龄”,将提龄的父亲对标到统宗统系的《1667汀州鍾谱》即武平谱生于1062年的鍾氏第九十五世祖鍾理公,变成“鍾理生提龄”,才建立了清代兴宁谱“理 -- 提龄 -- 文亮”的“三代说”世系。 此后,龙川和赣南有许多地方的鍾氏都是在清代1724年“圣谕广训”之后也对接了兴宁谱的“三代说”,加入了提龄系。 其实,“四个提龄九世孙”(即四个编修者)从1617年首修《大平湖鍾氏源流传》时就向上对接错了 ---- 史书上查不到“宋朝一榜进士”中有鍾四十郎,也没有过“谏诤”或参与过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记载! (当然年龄也有问题:按兴宁新谱提龄生于1285年推算,生于1255年前后的鍾四十郎或鍾理公,又怎能往上穿越200年去反对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 ) s :BW}PM
就是说, ①正因为《大平湖鍾氏源流传》是粤东鍾氏第一谱,是首开先河的开头谱,这个背景就决定了它是追溯谱! 四个编者在明末1617年对世系往前追溯了300多年,包括“鍾四十郎生五龄”、定提龄公为一世祖、文亮公为二世祖 等,都是追记入谱的! 请注意,1617年兴宁谱的提龄之父是鍾四十郎; ②到清朝时兴宁鍾氏将提龄之父转而接到福建武平谱北宋的鍾理公! 这就完全改写了《大平湖鍾氏源流传》,让提龄公有了第二个父亲; ③ 本世纪初兴宁谱再次大改写,世系为: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提龄公变成鍾理公的六世孙,提龄之父为鍾响公,让提龄公有了第三个父亲; ④1724年“圣谕广训”之后,龙川和赣南鍾氏为抱团取暖又将各自的开基祖通过“七廷公”对接到兴宁鍾谱,让粤东的许多鍾谱都成为合谱 —— 有人不愿意承认“合谱”, 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去检测自己的Y染色体(必须是男人),祖先留给你的Y染基因会证明粤东鍾谱大多是合谱的事实。 QG~6mvD
对粤东提龄系族谱问题,我在2022年发表过《对粤东提龄系族谱的证谱方法思考》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大平湖鍾氏源流传》。 d=8.cQL:E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看过《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的原文,我也是在近二年才看到手抄本的它。我现在让它公之于众,估计对提龄系宗亲会有些作用。 'W4v>0
下面我抄录的,是来自龙川(2022-11)和兴宁(2024-1)宗亲分别通过微信发送给我的毛笔手抄本族谱中的《大平湖鍾氏源流传》图片,转抄的目的是让提龄系宗亲多了解一下最原始的1617年的兴宁鍾谱,作为学习的素材。 该族谱的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晚明御史曾舜渔的“序言”,放在首页; 第二,“四个提龄九世孙”的“前言”,放在次页; 第三,以提龄公为一世祖的兴宁岗背鍾氏世系(1世提龄,2世文亮,3世志聪,4世应乾 应通 应和 ……)放在其后。 下面,我将“序言”和“前言”转抄于后,而兴宁岗背鍾氏世系就不转抄了。 CDXN%~0h
我觉得,源流传“序言”和“前言”的保真度会比较高,二个宗亲转发的“前言”差别很小,就可明证; 学习了“序言”和“前言”,就能了解和理解“四个编修者”的初心和用意。而族谱世系却会在各地在转抄和续修族谱时不断的对《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的世系(鍾四十郎--鍾提龄--鍾文亮)出现“校正”变化而“失真”,后来(1724-2007)三百年来各地族谱在“理公至文亮公”之间的世系出现了三、五、七、九代的不断“校正”就是证明 !他们完全背离了《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的“鍾四十郎 -- 鍾提龄 -- 鍾文亮”的世系源流,甚至《2018中华鍾氏总谱》和《2019中华鍾氏宗谱》的世系都是统一成“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 L-rV+?i`6f
请问,兴宁鍾氏的世系,应该是《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正确呢,还是《2018中华鍾氏总谱》和《2019中华鍾氏宗谱》这二套“通天谱”正确? 大家可以自行分析。 WQze|b%
我的看法是,提龄之父既不是鍾四十郎,也不是鍾理、鍾响。“四个提龄九世孙”尚且追溯错误,我们就更不可能通过追溯去找到; 唯有基因技术能可靠地完成! o@_i&4[MW
说明:原文无标点 无段落,为方便阅读,转抄时我以自己的理解为其加了标点 分了段落; 水平所限,若有标错,请读者自行纠正。若我的议论有错,亦请指正。 g\8B;
8!3 q:8y8
第一部分 名人的序言 +r//8&
u0sN[<
给《1617大平湖鍾氏源流传》作序的叫曾舜渔,他是广东惠州府博罗县城人、晚明御史。曾氏族谱称他终年66岁,生于1559年,是1598年中的进士。据此,他在1617年为大平湖鍾谱作序时已是58岁,谱序如下: #a~BigZ[G
【鍾氏族簿序 曾舜渔拜撰 rP2h9Cb
族谱者族姓也,盖自生民以来,各有祖本,各有宗派,而世代旷远不可问其古,故有笃挚之情,无记载之迹。自世系世家肇笔司马氏,后世乃仿之以为谱牒,自天子至庶人,咸得修焉。上追其所,自出其下,穷其递传,则诒谋之深情也。旁其推所,支分而别派,则敦睦之,厚德辨类之极思也。谱修之所系,岂其微哉。 鍾氏之在前代者,有彦胄之忠、子期之聪、鍾繇之书圣,根本无所庇荫,然则谱之 修其于联属之意尤惓惓哉。愚窃观世之次设 有异族斗狠,则同姓竞为御侮 不啻左右手,乃至宗族人不免于房分亲疏焉。递推其流,即同父不免异视,然则人只谓一身亲乎,此皆弗思之甚也,诚思之 而以我为祖父愿子孙之心 为睦族姓之心,则同患同利,处盛处衰,无不可者。枕上之言无由间,同室之戈无有操,然此古人修谱之意,隐隐培植于无穷者哉。愚不敏,窃为敬所尊、爱所亲之意,嘉鍾氏之能世其业 世其德也,于是为之言,以并其首焉。】 3`vKEThY)
5pDE!6gQ
第二部分 编撰者的前言 F%&lM[N%
;r~1TUKb
《1617 大平湖鍾氏源流传》有四个编者:天奇、世珍、逢龙、天佑,他们都是提龄九世孙;假定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他们均为70岁,大约生于1547年前后。按平均代距32年估算,提龄公应该生于(1547-32*8=)1291年。现代兴宁鍾谱说提龄公生于1285年,年代上“九世孙”应该是可信的(但提龄生于1285年已经是上限了,不可能如外地谱再推算到1229年甚至1079年!)。四个编者追溯了他们此前(1617-1285=)333年内的提龄公及其儿孙的世系,但提龄公的祖辈是谁,他们就力不从心了,这从他们的“前言”里可以看到,这至少证明他们“对提龄公之前的世系心中没底”;而且整篇前言,没说到始祖是鍾烈、鍾接,没说鍾离眛,没说伯嚭伯州犁,没说鍾仪、鍾建、鍾子期,没说鍾贤、鍾全慕、鍾绍京,没说友文、友武、友勇、友盛,没说颍川也没说竟陵,只说鍾氏得姓于鍾离山,是微子之后。 r(Z?Fs/
“源流传”已经说明,自1617至今400年来,不知道人们做了多少次追溯对鍾谱做了多少次改动才“完善”成今谱的?! Bhx.q,X
转抄“前言”如下: ,30lu a
【大平湖鍾氏源流传 k:j_:C&.
夫源者原也,如水之流,各有原也。天下之人,其受氏皆祖黄帝,此天下之大源流,犹河之星宿也。我祖先乃微子之后,食邑于鍾离山之下,因赐鍾姓焉。 btnD+O66<
传至大祖鍾念一郎,商汤进士及第,授大司徒之职。鍾猛一郎,为把簿尚书。鍾闻四郎,为司卿贵农,又为招讨使,圣上赐紫金鱼袋。鍾琦为长安县令,又封中书舍人。鍾离为左卫大将军,兴邦荣国大夫,天下大平,管三千户口。鍾浩为会稽太守。鍾秀为银精光禄大夫。鍾达(逵?)为金精光禄大夫。 鍾远为六卿侍郎。鍾道为中书舍人,又封通书舍人。鍾任为朝奉大夫。鍾卿为江南太守。鍾文徐係四十代孙,为河南许州知州; 鍾吉係五十代孙,为河南副使,食禄三千户口,生三子:长曰鍾保、次曰鍾潮、三曰鍾俨。(注:三个人的名字都带“单人旁”; 因为电脑字库中找不到“亻+朝”这个字,又为了避免与新谱福建开基祖鍾贤之子 居汀州白虎村的鍾朝相混,只好以“潮”代之。下同。) Bsg^[~jWJu
保公为山东河东太守,俨公为朝散大夫,潮公为黄门侍郎; 宋末年间,因避难,或江南直隶 或河南诸省 或许州郡县,其所居不一,总为鍾氏一门之子孙也。 但保公与俨公之子孙俱住江西,惟潮公与三子,长曰二十五郎、次曰二十八郎、三曰三十郎,移居福建汀州府白虎村,此入闽汀州之始祖也。 ?SO!INJ
鍾潮公卒,葬汀州府堂上,坤山艮向,立碑 仪门外,旌曰:黄门侍郎潮公墓;此乃汀州鍾氏之始祖也。 后知府许由(注:也有写为“许优”的)欲挖此墓,奏本圣上,令迁徙之。(挖掘)三次不见金骸,只见一缸油,荧然有火,光辉灿烂。刻四句诗云:许由许由,与你何仇,五百年后,为我添油! 后许由知府取尽一府之油,添之不满,方知此地有神灵也;至清明节前后三日不出府堂治事矣。鍾氏子孙祭醮,此千古来相传之盛矣。廼男二十五郎、二十八郎、三十郎携家移落回龙、南岭、宑秋坑居住,所有白虎村祖业俱发卖,舍入汀州开元寺。 fK]%*i_"
长公二十五郎子孙分回龙居住,二公二十八郎子孙分南岭居住,三公三十郎子孙分宑秋坑居住。 4I2:"CK06
长公、三公其螽丝瓜瓞,笔不胜载。 而二公子孙鍾四十郎,名正懋,登宋朝一榜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妣李氏,生五子:长曰提龄、次曰遐龄、三曰祯龄、四曰祥龄、五曰瑞龄。 遐龄入东莞县,祯龄入归善县(今惠州),祥龄入河源、龙川县,惟提、瑞二公在长乐县(今五华)立籍,因是兄弟各散焉。 YIZu{
其遐、祯、祥三公,支派世远,无稽不叙; 若提、瑞二公,俱在长乐铁炉坝立籍, 考当时(元朝?)有长乐而兴宁未立也。 后国朝(指明朝)立兴宁,吾始祖提龄公始移兴宁,卜居城北五里外,地名龙归洞 大平湖,版籍二图,此又鍾氏之发迹者也。(注:兴宁县城至岗背约50里, 这里写“五里”,估计是“五十里”之误。) 2vG
X\W%3
盖在盛世之季,国朝初兴(明朝建立于1368年) 先后耳,迄今二百余年(1617-1368=249),第宅丘冢 犹初原址也。此又吾鍾氏源流,犹茫洛漳潞之河,各有支派而不可紊也。后世子孙寻究根源,千枝万叶总由一根,百川四海同归一源。凡我鍾氏之子孙,识得祖宗来由,有朝廷敕赐金铜一轴者,俱要相认。遗嘱云: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子孙凭祖先,不认宗枝定雷打,千秋万世永流传。又诗云:南岭宑秋好风流,做个牛栏胜过州,愿嘱儿孙代代旺,播传名誉万千秋。 ,ZrR*W?iF
万历四十五年冬十月, 重刻源流传 J?dz>3Rhx9
九世孙: 天奇倡首 世珍订证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 3]lq#p:
0m.`$nlV-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不揣浅陋,谨冒昧地以四位编者的立场将上面的“前言”作如下简述: d/Wp>A@dob
[鍾氏是微子之后,立姓于鍾离山。立姓之后的祖先到底有谁? 我们不清楚,但民间有传说:有个“大祖”叫鍾念一郎,是商汤进士; 还有鍾猛一郎、鍾闻四郎、鍾琦、鍾离、鍾浩、鍾秀、鍾达、鍾远、鍾道、鍾任、鍾卿 等,都是朝廷高官; 河南的鍾文徐是鍾氏四十世;鍾吉也是河南的,是鍾氏五十世,生三子(保、潮、俨),他们也是朝廷大员,因为避难而各奔东西。 鍾潮移居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生三子(二十五郎、二十八郎、三十郎),是鍾氏入闽汀州之始祖。 潮公墓上 后来建了汀州府堂,至今流传“官府挖墓的传说”,他的子孙们只得分别携家移去回龙、南岭、宑秋坑居住。 鍾四十郎(是移居南岭的鍾二十八郎的子孙,但不知道是多少世),名正懋,登宋朝一榜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妣李氏,生五子:长曰提龄、次曰遐龄、三曰祯龄、四曰祥龄、五曰瑞龄。其中遐、祯、祥三公,支派世远分居各县无法稽查就不说了,而提、瑞二公俱在长乐铁炉坝立籍,到了明初提龄公又移居去了兴宁。 明朝立国(1368)至今(1617)二百余年,正当盛世,我们是提龄公的九世孙,现在修谱只能以可记忆的提龄公为一世祖往下修,因为之前的世系已不可考了。总之,鍾氏源远流长,纵是千枝万叶,也当源自一根,但凡听过以上大体源流繁衍的鍾姓人都是同宗,我们俱要以至亲相认。] TJW8 l[M
:%I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