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民(1925~ ) 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 /e|vz^#+1,
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 ,#n$YT7
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 i7rO5<
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CBY_
X#v6v)c
相关报道 p>Z18
O_vCZW
a3
转自中国艺术报 g$X4ZRSel
t`F<lOKj
钟立民与享誉东南亚的《鼓浪屿之波》 $2!|e,x
vs=8x\W
a -[:RJW
ENoGV;WG
本报记者 宁 静 V46=48K.
Z+p'3
他是一个终生与歌曲相伴的人。在他位于安定门狭小的寓所里,记者采访他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歌咏会的演唱过程。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到当下最火的流行歌曲,他给记者唱了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从他编辑的歌集中选出来的。当然,我们更唱了他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鼓浪屿之波》。轻轻哼着那宛若水波荡漾的优美旋律,老人脸上笑开了花。这首歌,不仅流行于国内,连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也对之耳熟能详。 ^@91BY
o2'^MxKb T
钟立民一生都在为歌曲做“嫁衣”,从1953年到1988年,他一直在《歌曲》编辑部做编辑工作,经他手编发的歌曲数以千计,他也编了好几本歌集,可直到今年,他自己的个人歌曲集《鼓浪屿之波——钟立民创作歌曲选》,才在厦门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 p>O
eMT}"u8$A
热血少年 情寄音乐 `^d [$IbDW
RaT.%:CRm
钟立民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医生家庭。1938年,13岁的他正读初中,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深深感染着少年的心,每当他唱起抗日救亡歌曲就会热血沸腾。于是他拿起笔来,为同班同学的一首题为《复仇》的诗谱了曲。此后一发不可收,读高中时创作了更多歌曲,其中一首《打麦》发表在当时李凌任主编的《新音乐》月刊上,李凌还给他写了封热情的信,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F)[H'$A
;@5N
高中毕业后,他从老家江西南昌考入广东中山大学外语系,可他念念不忘音乐。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立即进了马思聪任教的广东艺专,一边跟马思聪学习作曲,一边跟马先生的夫人王慕理学习钢琴。然而,一年后,他因参加学运,与另外6名同学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当了英语教师,他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并加入了地下党。 d2\#Zlu<
#_(t46
新中国成立了,钟立民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也终于实现了。1951年,他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马先生的回信,同意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学习,于是他得以继续自己的音乐学业。 tJ3Hg8;
qoZUX3{
主业编歌 副业写歌 0NB5YQ8_]
|.]g&m)y^h
1953年9月,钟立民从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刚建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歌曲》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问起老钟当编辑的体会,他说,做一名歌曲编辑,自己应该会写歌,不然,怎么看别人的作品,怎么修改稿子?这几十年来,老钟的主业是编歌,“副业”是写歌。他说,自己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常常有机会到各地进行采风。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茫茫的北大荒到秀美的瑞丽江畔,从草原上的毡房到海岛上的哨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沸腾的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首首动人的歌从他笔下流出。那首名动天下的《鼓浪屿之波》便是他到福建采风的成果。 8PRKS J[@K
tBB\^xq:
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尽管时间已过去20多年,老钟仍是那样激动。那是1981年12月,中国音协和福建音协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海峡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他们到了平潭、泉州、漳州等地体验生活,最后到了厦门,住在鼓浪屿。老钟曾多次爬上高高的日光岩,只见眼前是一片波澜起伏的大海,心胸顿时十分开阔。面对绵绵不绝的浪花永不休止地拍打着岩石、海滩,引起他很多的遐思,一缕优美的旋律从他心中油然而生。后来,词作家填上了词,《鼓浪屿之波》就这样创作出来了。 PxAUsY
:"G x
第二年,主办单位选出部分采风作品,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这首歌由歌唱家李光羲首唱。1983年上海电视台等单位举办新歌评选活动,这首歌由郑绪岚演唱后一举获得优秀作品奖。1984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青年歌手张暴默演唱了这首歌,使之流传更加广泛。此后这首歌多次获奖,成为众多音乐会、晚会久唱不衰的曲目。1998年这首歌又获得由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 :`Sd5b>
0,{tBo
如今,每当厦门海关整点报时的钟声响起,《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就会在鹭江两岸久久回荡。而这首歌的五线谱曲谱,被镌刻在250米长的花岗岩上,与碧海相依,构成了厦门东环岛路上的一道奇丽景观,被称之为“世界最长的乐谱”。而欲往厦门的人,只要登上厦航的飞机,在迎宾乐曲里,也能听到它优美的旋律。 rlRRGJ\l
Zqi;by%
除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老钟还有多首作品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老钟写的《我们要向一边倒》一歌,就在江西境内广泛流传。60年代写的《美国黑孩子小杰克》和80年代之后写的《在天池畔》、《啊,湘江》、《我寻找你,陶然亭》、《瑞丽江之夜》等,都受到听众好评。 Aq]*$s2\G
}c]u'a!4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P<E!ix
(Ts#^qC
1988年,老钟从《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的岗位上离休,人退了下来,工作可没停下来,创作更没停下来。他首先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他与温弘之合作编辑了《中学生歌曲选》。这本歌集不仅注重适合中学生的欣赏需要,更注重作品的品位,老钟不无得意地说:“这本歌集选了不少在其他歌集中难以见到的好歌。比如《潺潺的溪水》、《芦笛》、《我的小鸡》,尤其是这首《蓝色的多瑙河》,我们选编的是童声合唱谱。”
5~!&x@
zWA~0l.2
退休之后,老钟还编了《马思聪歌曲选》(与金帆合编)、《李焕之声乐作品选集》、《渔光曲—— 安娥作词歌曲集》等很有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专集。2000年底他又受一家出版社委托,编辑出版了歌集《难忘的旋律——献给老年朋友的歌》。这本歌集收入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歌曲佳作260多首,大多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老钟说,“许多老年朋友和我一样,在青年时期就喜爱唱歌,歌曲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果然,这本歌集问世后,受到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歌集一版再版,还有许多读者给老钟来信,畅谈他们的感受。并赞誉道:“你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大家都感谢你。” s[dq-pc"
T[(4z@d`5
现在,老钟又在忙着编一本《中外足球歌曲集》,年内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老钟说这本歌集编了快20年了,到现在已收集到了足球和体育歌曲200多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创作的足球歌曲,其中包括女子足球和儿童足球歌曲;第二部分是外国足球歌曲;第三部分是其他体育歌曲。为编好这本歌集,老钟邀请了众多文艺界人士参与。著名作家刘心武写序,题目就是《提高足球“含歌量”》。很多喜爱足球的音乐界人士为此题词,如作曲家谷建芬题词:“因为足球是圆的,所以欢乐和痛苦永无止境。”歌唱家李光羲题词:“快乐在你脚下。”老钟说:“好的体育歌曲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单纯竞技比赛带来的乐趣或刺激,我希望这些歌曲在球场上唱,在舞台上唱,在生活中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 =NNA7E7c
g&]n:qx
老钟就是这样一位忙忙碌碌的老人,离休之后写了不少歌,也获了不少奖。70岁时还随一家电视台的摄制组到了西藏拉萨,写了3首歌唱孔繁森的歌曲,其中两首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去年,他又为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写了《承诺》,为神州五号飞船上天写了《飞天梦圆》。今年,他和词作家周康民合作的幼儿歌曲集《小蜻蜓》也即将出版,其中收录由他作曲的歌曲50首,以献给新世纪的幼苗,祖国的希望。 ^X\{MW'>4
V#Pz`D
一个永远与歌声相伴的人,是幸福的人。 #Y_v0.N
&YpWf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