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
admin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1
精华: 2
发帖: 47
铜币: 30 枚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36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19-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5-04-14  

鍾胜:“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

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mS$9D{  
<bSG|VqnH  
`i!BXOOV{  
;C ^!T  
+N6IdDN3  
       “颍川堂锺氏”包括了气系锺姓和接系锺姓。气系锺姓立姓时间在秦朝,接系锺姓立姓时间在汉初,他们同宗同源(周朝的诸侯宋国的国君,子姓),立姓地点都在颍川,故气、接两系锺姓称为“颍川锺姓”。因为锺姓的姓源较多,那些并不是源自子姓的锺姓人就不叫“颍川锺姓”。 !+UU[uM  
     “颍川锺姓” 的堂号以“颍川堂”最有名,它与姓氏的“郡望”有关。 -JKl\E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自秦朝开始实行的国内行政区划(称“郡县制”),“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即表示某姓是某一地域内的名门望族。锺氏郡望主要有:颍川(今河南省许昌/长葛)、竟陵(今湖北省天门/钟祥)等。以“颍川”为郡望的姓氏除了我们气接锺姓外,还有陈、邬、赖、田、韩等姓氏。  k kZ2Jxvx  
      颍川地处今河南省内,因其境内有河叫颍水而得名(颍水乃淮河的最大支流,源于中岳嵩山)。今许昌一带古时候曾称为许地、豫州、颍川、许州。在殷商时期许地包括今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市、……;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魏、楚、郑、韩所据;秦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置颍河流域为颍川郡,下辖12县,其中含有阳翟【音狄】县(今禹州)、许县(今许昌)、长社县(今长葛)、鄢陵县、襄城县等。禹州市、许昌市和长葛市都曾经是颍川郡之治所。颍川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翟(禹州)还是古代夏朝的都城。锺离山(今河南长葛市石象乡封升岗)在秦之前治属豫州,故称豫州锺离山;而在秦时为颍川郡,故叫颍川锺离山。 } Z/[ "  
      通常,一个姓氏的郡望不会多,而堂号往往会较多。郡望可以用作堂号,而堂号并不代表郡望。 0sMNp  
     堂号是指一个家族或一栋房子的名号。堂号也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上,作为识别源流的标记。堂号既可以表示源流地域,也可反映嗣继变化、祖宗的功勋和业绩等。在族谱中,通常在姓氏的前面冠以郡望,在姓氏之后标明堂号,使人一看便知该姓氏的源流发祥地和支派族别的基本脉络。显然,在同姓人之间,相同郡望或堂号相对于不同郡望或堂号的同族人,血缘上无疑会更近一些。锺氏堂号较多,如东海(微子衍的食邑地,今江苏沛县)、四德(钟仪系)、知音(锺建系)……等。 *|gY7Av*  
      气、接二公近于同龄,同在颍川立姓为锺,且二系锺姓都发祥于颍川锺离山(今封升岗),在秦汉魏晋时期为颍川“邑中望族”,有锺桂、锺皓、锺繇……等许多朝中重臣和地方名人。故其郡望、堂号取为“颍川堂”,气、接二系锺姓称为“颍川堂锺氏”。通过后面的介绍就会知道,46世宋桓公(名御说,姓子)是“颍川堂锺氏”气、接二系的姓前共祖,再往上,我们尊34世微仲衍为锺姓姓前高祖,尊微子启为锺姓姓前伯高祖。 fMpxe(  
       一、“颍川锺姓”的产生 saRYd{%+  
       和其他后立的姓氏一样,“颍川锺姓”由于立姓较晚,是由其他姓“进化”而来的;其中,气系锺姓经历了“子姓——锺离姓——锺姓”的过程,接系锺姓则经历了“子姓——伯姓——锺离姓——锺姓”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颍川锺姓”的姓前祖先。 N>TmaUk  
       据传,黄帝(1世)是少典国君之子(注:在2013-4-4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现场直播陕西省拜祭黄帝陵的活动节目时,坐在节目主持人旁边负责解说的专家学者称:黄帝的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 年~公元前2599年),为华厦始祖之一。他战胜了周边部落统一中原后于釜山会盟时登上帝位(部落大联盟的首领),薨后葬于桥山(今西安市黄陵县城北)。黄帝娶有四妃,生子25个,后来繁衍成中华大地千百个姓氏,其中包括我“颍川锺姓”。  ]iU8n (5f  
      为方便对世系的表述,在相关的直系姓前祖先之前冠以阿拉伯数字标明其黄帝世系序号。 g 2LY~  
      1黄帝(姬姓始祖)— 2玄嚣 — 3乔极 — 4帝喾 — 5契(商之始祖,子姓始祖)— 6昭明 — 7相土 ———— 8昌若— 9曹圉— 10冥— 11亥— 12上甲— 13报乙— 14报丙— 15报丁— 16主壬— 17主癸 ————18天乙(成汤,商武王)— 19太丁 — 20太甲 — 21太庚 — 22太戊 — 23河颤甲 — 24祖乙 — 25祖辛 — 26祖丁 — 27小乙 — 28武丁 — 29祖甲 — 30庚丁 — 31武乙 — 32文丁 — 33帝乙 — 34微子启、微子衍、帝受辛(纣王) h6CAd-\x\  
       5世契是子姓的始祖;子姓的18世天乙(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帝君,34世商纣王(受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帝君。 ;\]& k  
       周灭商纣之后,34世微子启是周朝诸侯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年老后因子殁孙幼,依古制“兄终弟及”,立其弟子衍(又称微仲或微仲衍)继其位,为周朝宋国(子姓)第二位国君,其传承如下: @d&JtA  
       34微子衍 — 35(宋公)稽 — 36(宋丁公)申 — 37(宋泯公)共 — 38(宋厉公)鲋祀 — 39(宋厘公)举 — 40(宋惠公)间 — 41(宋哀公)哀 — 42(宋戴公)戴 — 43(宋武公)司空 —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目夷、(宋襄公)兹甫、遨  ,59G6o  
      在46世宋桓公之前是否存在世系的缺漏,我们确实难以回答清楚,这是应该由古史研究专家去解决的问题。我在这里只是引用了“三书”( 《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 )与《锺史文选》所提供的世系。 宋桓公(御说【音悦】)薨后,长子目夷(字子鱼,其后裔改姓鱼氏)不愿接受君位,将君位让与二弟兹甫(宋襄公)。“颍川锺姓”上溯其姓前源头始自46世宋桓公,由其次子兹甫和三子遨,源分二脉,他俩分别产生了“颍川锺姓”的气系和接系(下面拟分别介绍)。 '2S/FOb  
    (一)47世“遨” 产生了接系锺姓 Ir\P[A  
      47遨——— 48伯扈— 49伯宗— 50伯州犁— 51伯邰宛— 52伯嚭——— 53伯簠(锺离簠)— 54锺离髦— 55锺离秩千— 56锺离垣— 57锺离鬷— 58锺离昧——— 59锺离发、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d}dEC  
       遨公子姓,是47世宋襄公(兹甫)之弟,遨受哥哥兹甫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其孙49世伯宗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正直敢谏于公元前576年被害。伯宗之子50世伯州黎离晋奔楚,任楚大宰,食采邑锺离山(地处今河南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要特别注意,锺离山不能与安徽蚌埠凤阳的“锺离国”混为一谈),但在公元前540年被谋害。后来伯州黎之子51世伯邰宛全家亦为奸臣所害,只有其孙52世伯嚭一人逃出奔吴国任为太宰大夫,后来吴国战败伯嚭于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杀害;伯嚭之子53世伯簠遂在吴都会稽(今苏州)以上祖食邑地名改姓为锺离,并回到楚地家乡豫州锺离山,数代不仕。又五世后,58世锺离昧为楚项羽之大将,并在灭秦后的楚汉相争中屡胜刘邦,楚亡后投少年时好友汉帅韩信但不为汉王刘邦所容,昧公于公元前201年九月遇害。当年,其长子59世锺离发为避难迁去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仍姓锺离;次子锺离接则在颍川郡长社县(今长葛县)为避难弃长社令之职,隐居于长社城北五里之卢家村,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因此,生于公元前223年的59世锺离接即锺接是颍川锺姓接系始祖(59J1)。显然,58世锺离昧公及之前的各世祖为姓前祖先,接系锺姓是由“子姓——伯姓——锺离姓——锺姓”的顺序“进化”而来的 (注:据《锺史文选》分析,在此系的锺离氏时段里有可能存在着三四代的缺漏 )。 >^=;b5I2K  
     《钟姓史话》的作者锺蔚伦先生是接系后裔,他对接系锺姓有深入的研究,《钟姓史话》称,锺接公只生一子叫晏。下面是接系锺姓立姓后的相关垂系 ( 注:在以下世系中,J代表“接”,在J之前的数字为黄帝世系序号,J之后的为接系锺姓世系序号;带方括号【】的名字是下一代人的父亲 ): @$Xl*WT7  
     (59J1)【锺接】 —— (60J2)【晏】 —— (61J3)【钦】 —— (62J4)【崱】 —— (63J5)【元】、威 —— (64J6)【期】 —— (65J7)【范】 ——(66J8)【表】、兴 ——(67J9)【宝】 —— (68J10)皎、【皓】 —— (69J11)【迪】、孜、敏、敷 —— (70J12)【繇】、演、进 —— (71J13) 【毓】、会、瑟、邵 —— (72J14)颖、顾、朝、经、浩、降、建、【骏】、邕 —— (73J15)【晔】 —— (74J16)【雅】 —— (75J17)【诞】、证、诗、谔、诲 —— (76J18)【靖】 —— (77J19)【源】、润 —— (78J20)【挺】 —— (79J21)【蹈】 —— (80J22)谣、【屿】、嵘、峥、晶、森 —— (81J23)宠; P,Z K  
         (81J23)【宠】(接系入赣开基祖)—— (82J24)【匡】 —— (83J25)【宝慎】、矩 —— (84J26)【子威】、子成 —— (85J27)【恒】 —— (86J28)法通、法询、法广、【法遵】 —— (87J29)绍徽、绍济、绍畅、绍京(唐朝宰相) ...... ; f};RtRo2  
         (86J28)【法询】 —— (87J29)绍景、【绍高】 —— (88J30)元伦、【元正】 —— (89J31)【宏伟】 —— (90J32)【经纬】 —— (91J33)【溥】、渊 —— (92J34)【衡】 —— (93J35)有安、【有雯】 —— (94J36)【享一(任)】、享二、享三 —— (95J37)全慕(长儒,接系入闽开基祖) ...... }s7@0#j@a  
_ez*dE%  
         (二)47世“兹甫” 产生了气系锺姓 [S~/lm  
       47(宋襄公)兹甫— 48(宋成公)王臣— 49(宋文公)鲍革— 50(宋共公)段— 51(宋平公)成— 52(宋元公)佐— 53瑞秦— 54纠父— 55(宋昭公)特— 56(宋悼公)购由— 57(宋休公)田— 58(宋辟公)僻兵— 59(宋康王)偃——— 60子烈(锺离烈)— 61锺离复—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 {g C?kp  
      子姓的47世宋襄公(兹甫)是个有作为的国君,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当君位传至59世,偃将兄长剔成从君位上赶走后自称宋康王;君偃便是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在战国时期的周赧【音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 宋国从34世微子启至59世宋康王,共计26世33君,历800多年。 vh$If0  
       59世宋康王的三子,姓子名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宋都商丘睢【音谁】阳奔楚地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的食采邑,时属楚国,在今河南许昌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60世锺离烈。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是本支系姓前锺离姓始祖。二代后烈公之孙62世锺离叶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是为锺叶。叶公妣姜氏于公元前225年(注:亦有谱说是公元前236年的,这里仍按“三书”说的公元前225年)生锺气公。依理叶公应为锺姓始祖,但63世气公在生前命二子(运亨、运丰)首创锺氏宗谱,64世运亨、运丰二公致仕后离开锺离山入住许州城,在许州城作谱时尊已故于锺离山的气公为锺氏一世始祖(后世称此谱为“首创宗谱”或“汉传老谱”)。因此,生于公元前225年的63世锺气公是颍川锺姓气系始祖(63Q1)。62世锺离叶公及之前的各世祖为姓前祖先,气系锺姓是由“子姓——锺离姓——锺姓”的顺序“进化”而来的。 6%a9%Is!O  
      《锺史文选》的作者锺敬和先生是气系后裔,他对气系锺姓有深入的研究。气系锺姓立姓后的相关垂系为 ( 注:在以下世系中,Q代表“气”,在Q之前的数字为黄帝世系序号,Q之后的为气系锺姓世系序号;带方括号【】的名字是下一代人的父亲。): 70GwTK.{~  
     (63Q1)【锺气】 ——(64Q2)运享、【运丰】[河南许州城] ——(65Q3)【文义】、文仪、文隹 ——(66Q4)【纯佑】 —— (67Q5)【桔】 —— (68Q6)保、【俨】、朝、倬、儒 ——(69Q7)逢兴、【逢治】 ——(70Q8)楠、【桂】、树 ——(71Q9)【焕】 ——(72Q10)【增】、垣 —— (73Q11)铣、【镳】 ——(74Q12)【县】、绵 —— (75Q13)余、【立】[江苏扬州] —(76Q14)【宏】[浙江绍兴]、宿 — (77Q15)【斌】 —— (78Q16)【大有】、大仁 ——(79Q17)项、【贵】 ——(80Q18)才、【先】[江苏扬州] ——(81Q19)【酉】 ——(82Q20)【简】、范 ——(83Q21)善[浙江绍兴]、圣[江苏南京]、贤[赣、闽]; a Xn:hn~O  
     (83Q21)【贤】[江西赣州、福建宁化,气系入赣入闽开基祖] ——(84Q22)【朝】[福建长汀] ——(85Q23)【远】、道、逸 ——(86Q24)【诠】、诉、谥 ——(87Q25)【荩】 ——(88Q26)【洪】 ——(89Q27)【木】 ——(90Q28)照、【勋】 ——(91Q29)【北】 ——(92Q30)【逵】 ——(93Q31)【礼】、恭、宽、廉、敏、惠、节 ——(94Q32)【浚】 [井秋坑]——(95Q33)【武】[福建武平]、睿、智 ——(96Q34)【尚仁】、尚义 ——(97Q35)【以福】、以禄 ——(98Q36)【泰】 ——(99Q37)【进一】、进二 ——(100Q38)【缵绪】 ——(101Q39)【式】 ——(102Q40)大初、【大始】 ——(103Q41)【尚】 ——(104Q42)【山】、岱、峦 ——(105Q43)友文、【友武】、友勇 ——(106Q44)刚、理、齐 (这一代后世称为“象洞十四祖”); `K7UWtp  
      气系锺姓的迁徙说明: NR>&1aRbyb  
      1、 气1世(63)——锺气公,为锺姓气系始祖。他与父辈以上三代人(锺离烈、锺离复、锺离叶)都居住在颍川锺离山(今河南许昌长葛石象乡封升岗),而他的儿子、气2世(64)运亨和运丰兄弟俩在致仕后由锺离山迁居颍川许州城店铺里(今许昌市东郊)。 }>5R9  
      因王莽篡汉改为新朝(公元9~23年),气8世(70)锺桂公(字天柱)响应刘秀起兵,集族中兄弟叔侄,揭榜领兵惩讨王莽。东汉刘秀于公元25年称光武帝,封桂公为镇銮大将军。估计先祖故居锺离山的石狮石象就是桂公为首的锺姓官员所设立的。 cMfJq}C<  
       2、 气13世(75)——锺立公,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为扬州都督,遂带家迁居江苏扬州。 I!?)}d  
       3、 气14世(76)——锺宏公,汉献帝建安二十七年(215)时任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于是宏公带家离开扬州,迁居会稽履职(注:公元129年之前的会稽在今苏州,公元129—621年的会稽在今绍兴,公元621年之后不再有会稽城)。其弟锺宿公仍居扬州。 dfA2G<Uc  
       4、 气18世(80)——锺先公,在东晋穆帝元年(345)时从会稽(今绍兴)转任扬州令,遂带家居江苏扬州。后在宿公旧居中找到宿公所修的族谱。东晋太和元年(366)先公夫妻俩人回到许州故宅,并终老于许州。子孙留扬州。 Bq5-L}z  
       5、 气21世(83)——锺贤公。于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兄弟三人携家带谱从扬州过江谋生;贤公经金陵移往江西虔州(今赣州),先住宁都竹坝斜,成为气系锺姓入赣开基祖。二年后又立籍建州黄连甘竹(今福建宁化县石壁镇),又是气系锺姓入闽开基祖。 b F MBIA|  
       6、 气22世(84)——锺朝公,于公元466年(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朝公移居到自己心仪的鄞江白虎村(今福建省长汀县白石村)。 &ggOm  
       锺贤公之妣黄氏祖婆被葬于白虎村住所后面之卧龙山麓九龙岗上,癸山丁向,眠狮望月形。在其后的200多年里盛传人们常闻“茔内有鼓乐之声”而成境内名墓(于唐朝时被官府所毁)。 Ia[4P8Z  
       7、 气33世(95)——锺武公,在公元776年(唐代宗11年)为山东博州郡守。因“迁坟事件”和汀州锺氏住宅被朝廷强拆改建为长汀县衙,公元772年武公的父亲浚公只得把家从汀州移到井秋坑(今上杭县南阳乡)。公元780年武公又从井秋坑移于武平象洞庄中坊千家坪(今武平象洞乡沾阳村),成为开发武平的先驱者(注:浚公和其次子睿公三子智公仍住井秋坑)。 )krBj F.$  
       8、 气44世(106)——锺理公(“象洞十四祖”之一),是1088年(北宋哲宗元佑三年)一榜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 “元佑党事件”弃职奔程乡(今广东梅县)避难,于1098年迁长乐铁炉坝(今广东五华县华城镇铁炉村)立基。年老后获知朝廷已赦免锺氏一门无罪,1136年回武平,当年卒于象洞故土。 B:>>D/O  
       9、 气49世(111)——锺提龄公,南宋时举人。原居于铁炉坝,后移居兴宁城东花螺墩,为兴宁之开基祖。气52世(114)文亮公是开发兴宁岗背的开基祖。其世系后面会有介绍。  7;I;(iY  
       二、 《汀州谱》对“颍川堂锺姓谱”的冲击及“三书”与《锺史文选》对其错误的纠正 R?3N><oh*  
       据《锺史文选》,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有一班为了显示颍川锺氏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的锺氏族人,不顾历史事实,强将气、接二系并为一系,搞出了一部所谓汀州版的《锺氏族谱》(下简称《汀州谱》), 他们从锺接、锺离烈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共95世,得到“接—烈—复—叶—气—……” 的世系排法。没有想到,康熙朝廷对这一闹剧预以充分肯定,雍正皇帝更是在公元1724年对此“锺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发布“圣谕广训”加以表彰。从此许多地方的旧谱就此中断,全国各地锺姓被迫遵“圣谕”改老谱从“新”谱(即《汀州谱》),致使这些被《汀州谱》毒化了的族谱被广为留传,已经遗祸我锺姓族裔数百年且留下了无穷后患!  'uW&AD p  
     《汀州谱》不但大量地移傍作祖、世辈颠倒,搞乱了接、气两系的世系,而且将锺离烈直接改成了锺姓(变成锺接之子),为后来有人将锺离烈公修改成锺姓始祖提供了依据(事实上,60世子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创姓“锺离”的时间比59世锺离接公在公元前201年创姓“锺”的时间要早85年,烈公的年纪也比接公大111岁,但辈份确实是晚一辈。将烈公变为接公的儿子,岂非笑话? )。由于《汀州谱》合并了1300年里气、接两系至“象洞十四祖”为止的共95世祖,将正常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压缩了一半,变成平均每代间隔为14年左右,为我们今天纠正其错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近十几年里出版的“三书”,其最大的贡献是纠正了至今各地广泛流传近300年的《汀州谱》之错(例如,《汀州谱》是“气公为1世,理公为91世”;“三书”则是“气公为1世,理公为44世”;理公生于1062年),基本理清了这段时长达1300年里被《汀州谱》搞乱了的气、接二系锺姓的世系;而《锺史文选》的世系基本与“三书”同,且还纠正了“三书”中的错误。 tCR#TW+IY-  
       我们从“三书”( 《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 )和《锺史文选》提供的世系表,先看看其中四个主要人物出生时的姓名和年份,作为我们后续讨论的依据: aD&4C -,1  
       60世 子  烈 -334生(因父死国亡,在-286逃难到锺离山改姓为“锺离”), %p(X*mVX  
       63世 锺  气 -225生(烈公的曾孙,是气系锺姓的始祖); ^, &'  
       59世 锺离接 -223生(其父是项羽之大将锺离昧,为汉帝所害,他为避难在-201于颍川长社改姓为“锺”), Ueu~803~  
       60世 锺  晏 -187生(接公之子,据《钟姓史话》,他是接公唯一的独子)。 u}">b+{!  
       据锺氏宗亲网的文章得知,2014年4月在广州花都举行了《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会上“经过与会宗亲及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实际上达成下列共识:鍾仪公乃华夏鍾氏启姓始祖;全国各地(含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的鍾姓均属同根同源同祖之鍾氏族裔;颍川鍾氏乃鍾仪族系中最大的支流,尊重并确认该支流亊实上形成的烈、晏两大支系”。就是说“花都会议”的宗旨是将烈、晏合并为兄弟成为接公之子(由上知,烈公比接公年长111岁,世界上有儿子的年纪比父亲大111岁的吗),还要将“颍川锺姓”并入钟仪族系之下,从而使天下钟姓一统于钟仪。说白了就是坚持清朝的《汀州谱》,而且还要将《汀州谱》“发扬光大”,扩大到由钟仪一统天下钟姓。 j5gL 67B  
      上述四本书出版至今多年了( 2000-8出版钟蔚伦著《钟姓史话》、  2003-8出版陈瑞松著《锺姓通谱》、  2006-6出版钟春林著《锺姓源流史》<即“初版史”>及2010-10出版“再版史”、  2012-10出版钟敬和著《锺史文选》 ),想不到还会在2014年4月广州花都召开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上,出现要将“天下钟姓一统于钟仪”作为编写在2016年出版的《中华鍾氏宗谱》的宗旨的决议,要对上述四本书的内容几乎作根本上的否定。不知道影响了锺姓人十几年的上述“四书”的作者们有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他们对这个会议的宗旨会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想! b}3t8?wG&  
      有趣的是,《汀州谱》的世系是从“接—烈—复—叶—气—”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为止,上述“四本书”的世系也是从“烈”或“气”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为止,刚好纠正了《汀州谱》之错,基本上没有再往下编。为什么? 这要从“象洞十四祖”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去找原因。 8DuD1hZq  
       在“象洞十四祖”的北宋末年之后一直到明初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是朝廷害怕百姓聚众反抗,严厉禁谱毁谱(尤以元朝为最甚),直至明朝中页之后才对修谱禁令有所松动,中断了300多年的民间修谱行为才慢慢得以复苏,其中必然会有世系缺失的可能。如“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生于1062年,而文振公生于1309年,我家的旧谱记载为:“理——提龄——文振”,即相隔247年才记录了二代! 显然,锺姓谱在“象洞十四祖”之前的世系存在有《汀州谱》的世代虚增干扰,在之后则有300年可能部分存在的世代缺失空白;但是,对之前的问题已有“四本书”作了纠正,对之后的问题因分支太多,正如《钟姓史话》所说,就只能靠各支系自己去充实去完善了。 xrZzfg  
     以下世系是本人经过探讨所得的106世理公因避难迁徙到广东长乐铁炉坝开基之后与本支相关的繁衍垂系,祥见于《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一文,可供相关的族人参考: R0#'t+7^  
   (106Q44)【理】[广东五华铁炉坝,“象洞十四祖”之一] ——(107Q45)【大相】 ——(108Q46)天槛、【天柱】、天栋 ——(109Q47)朝壁、【朝政】、朝清 ——(110Q48)任、远、【响】 ——(111Q49)【提龄】[广东兴宁]、遐龄、祯龄、祥龄、瑞龄——(112Q50)【有始】、有甲、有贤 ——(113Q51)【升达】、升逵、升递 ——(114Q52)文振、【文亮】[兴宁岗背]、文康 ——(115Q53)志福、志明、【志聪】 ——(116Q54)应乾、应通、应和 ...... dw-o71(1d  
      然而,至今还有许多锺氏后人将受清朝《汀州谱》毒化了的族谱当作宝贝珍藏着。我家的“旧谱”可能就是受到《汀州谱》毒化的一个例子:它是“接—烈—复—叶—气”的排序,以接公为始祖,但又以气公为1世,“象洞十四祖”排为92世。现将我家“旧谱”的世系列于后,供大家比较和评判。 6J]8BHJn+  
      (昧)—— 发、【接】(“始居颖川单姓锺,故郡曰颖川,锺氏自接公始。生烈公。”)—— 【烈】 —— 【复】 —— 【叶】 —— 1【气】(“气公之初,因世纷乱,随父叶公隐于颖川锺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遂姓锺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2运享、【运丰】 —— 3【文义】、文仪、文隹 —— 4【高】 —— 5【晖】 —— 6【纯佑】 —— 7【桔】 —— 8保、【俨】、朝、倬、儒 —— 9【巽】—— 10【良】 —— 11【洧】 —— 12逢兴、【逢治】 —— 13楠、【桂】、树 —— 14【焕】 —— 15【增】、垣 —— 16铣、【镳】 —— 17【县】、绵 —— 18【余】 —— 19【立】 —— 20【宏】、宿 —— 21【斌】 —— 22【大有】、大仁 —— 23项、【贵】 —— 24才、【先】—— 25【酉】 —— 26【简】、范 —— 27善、圣、【贤】(“妣黄氏,生一子:会正。”)—— 28【朝】 —— 29【远】、道、逸 —— 30【诠】、诉、谥 —— 31【纯】 —— 32【有嘏】 —— 33功、助、【熏】、吉、勇、刺 —— 34【侗】、供 —— 35【弼】 —— 36【邺】、齐 —— 37晃、【高】、景、昱、晟、升 —— 38【岿】 —— 39【荩】 —— 40【寅】 —— 41【勉】 —— 42睿、【智】 —— 43昭、【穆】 —— 44【光】 —— 45【易】、平、日 —— 46【天明】、天聪 —— 47【人龙】 —— 48【其才】、其能 —— 49【百里】、百有 —— 50【江】 —— 51【概】 —— 52文焕、【文桓】 —— 53【天锡】 —— 54【大海】 —— 55【林辉】、林耀 —— 56【谈】 —— 57【圭】 —— 58【本锡】、本鏐 —— 59【洪】 —— 60【】木 —— 61照、【勋】 —— 62【北】 —— 63【逵】 —— 64【礼】、恭、宽、廉、敏、惠、节 —— 65【浚】 —— 66【武】、睿、智 —— 67【尚仁】、尚义 —— 68【以福】、以禄 —— 69【泰】 —— 70【进一】、进二 —— 71【达上】、通上 —— 72【三才】 —— 73【四知】、四奇 —— 74【五道】、五达 —— 75【球】 —— 76【征奇】 —— 77【襄】 —— 78【衮】 —— 79【可栋】 —— 80【所见】、所知 —— 81【作楫】、作霖 —— 82【廷简】 —— 83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 84【鼎新】、鼎调 —— 85【养正】 —— 86【缵绪】 —— 87【式】 —— 88大初、【大始】 —— 89【尚】 —— 90【山】、岱、峦 —— 91友文、【友武】、友勇 —— 92刚、【理】、齐 —— 93【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94文振、文亮、文康 —— ……  1 )H;}%[  
      【注:1、上面的92世即是后来各地的族谱称为“象洞十四祖”那一代,而“象洞十四祖”在“三书”中为烈47世(黄帝106世),在《锺史文选》中为气44世(黄帝106世)。 y&W3CW\:  
        2、某些世祖后面小括号内带有双引号的文字是谱中的原文。引入这些原文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与各地族谱的记载做对比,并不是要在此证明其是正确或是错误(是对或者是错,前面的九篇短文已做了讨论和说明)。】  )GKY#O09x9  
      三、我的几篇短文 M9QYYo@  
      我认为,以下九篇短文,对了解“颍川堂锺姓谱”会有所帮助,即: n%ypxY0  
    1    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 a)8;P7  
    2    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注:该文作于2015-2-26) #Q1 |]  
    3   “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iU(4eX  
    4    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b&*)C#7/T  
    5    九龙岗名墓和迁坟事件  6zp]SPY  
    6   “元祐党事件”和“象洞十四祖” ~_F<"40  
    7    颍川堂气系锺姓的修谱史 |\U5m6q  
    8    学习钟姓史的心得和体会     VBtdx`9  
    10   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   K,o&gY  
     本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在写作顺序上是第10篇 ,我本想在这次修改时把它放在第1篇的位置,让其它九篇去解析它;但今天我还是把它放在第9篇的位置,因为它成文的时间在后,就让它成为前面几篇的“总结”吧。 o3X0c6uU  
q`|rS6  
  ?sW}<8\  
                                   (注:原文作于 2014-11-21 ,今修改于2014-12-10 ,标题与原文同。) ;LC?3.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