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钟氏宗亲网,编纂《中华鍾氏宗谱》工作正在进行,并争取在2016年发谱。愿望是好的,但能否达到这个目标,我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 .jGsO0
@tv];t
5vh"PlK`s
网上最近有文章(见锺氏宗亲网2014-7-11《再就编修<中华鍾氏宗谱> 下一步进展有关问题的建言》一文)说:“今年四月,在广州花都举行了《中华鍾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经过与会宗亲及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实际上达成下列共识:鍾仪公乃华夏鍾氏启姓始祖;全国各地(含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的鍾姓均属同根同源同祖之鍾氏族裔;颍川鍾氏乃鍾仪族系中最大的支流,尊重并确认该支流亊实上形成的烈、晏两大支系。”接着还说,“此会是一次化解分歧、争议,凝聚共识的会议;也是一次在鍾姓源流、历史等问题上,拨乱反正、正本淸源的会议。此会对于下一步编修‘宗谱’之进展,具有转折点(或曰里程碑)之意义。” b=QGbFf
|`t!aG8
8$jT#\_
文章说得很明白:《中华鍾氏宗谱》要确认钟仪公为华夏鍾氏启姓始祖,其他的钟姓人(包括金童钟和金重锺)都是钟仪公的后裔,颍川鍾氏只是钟仪族系中最大的支流,就是说,应该由钟仪公来一统天下钟姓,而且这还是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识!怎么不令人惊讶! *ZSp9g"Z
m[Ac'la
$8T|r+<
毫无疑问,“花都会议”是钻进了“一姓一源论”的死胡同。 =!P?/
F+y`4>x
T#_n-b>
会议认为,几年来,编修“宗谱”就一直是“以《鍾姓史话》为纲” ,让编谱工作误入歧途。现在知道错了,却又要执行“一姓一源论”并且“由钟仪来一统天下钟姓” 。这是任何钟姓谱(不管新的旧的,金童钟的或者金重锺的)都没有见过的“新发明”。我敢说,用这个“新发明”去修谱,只会比前几年来得更糟糕更离“谱” ! 我认为,这样的“宗谱”不修比修好。 gjN!_^_
GqD!W8+
U!I_i*:U
要知道,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福建汀州(今长汀县)有少数人不顾历史事实,将颍川锺姓的接系和气系强行并为一系,搞出了一部至今遗祸不浅的《汀州谱》。现在我们又要搞出比《汀州谱》还要离谱的天下一统的“现代锺谱”,这难道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吗? ]pP2c[;
dV=5_wXZ$
s$\8)V52
该文章还说,颍川鍾氏本属鍾姓支流之一,应该称为烈、晏两支系,不宜称为“两大支流”,以免与“烈、接两系论”混淆。这是又一个“高论” !在这里,他的企图是撇清与《钟姓史话》的关系。但不知道这一“高论”又是谁的“发明”? 《钟姓史话》是烈、接两系,只说错了烈系(老谱称为气系),接系还是对的。现在,连接系也改成晏系了,比《钟姓史话》错得还多,岂不可悲?!所谓“烈、晏两支系”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亲兄弟还是“两支系”的始祖? 我们都知道,颍川鍾氏的老谱都定气公、接公为始祖,其中,63世气公是60世烈公的曾孙,60世晏公是59世接公的儿子,辈分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锺姓始祖的历史定位难道就可以在曾祖孙或者父子之间任由现代的“发明者”们去随意倒腾,像凳子一样在他们之间相互“转让”? L9YwOSb.
A"3&EuvU
M^JZ]W(
W*DIW;8p
%FI6\|`M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每个姓氏最少有一个姓源一个始祖,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都是有多源多系即是有多个始祖的。如果认为一个姓氏(不管是大姓还是小姓)就只有一个源头一个始祖,这是严重的误解。始祖的定义是什么? 始祖就是:“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如颍川锺姓接系的始祖接公,他的父亲和上祖都姓锺离,他为避难在公元前201年由姓锺离改为姓锺,那么接公就是锺姓始祖;其后果是,他的前辈都不姓锺,他的后裔都跟他姓锺。再如,子烈公也是因为避难在公元前286年奔锺离山投靠接公的上祖锺离氏并改子姓为锺离姓,而他的孙辈在公元前230年再改姓为锺(即气公才是锺姓始祖),故子烈公就不是锺姓始祖而是锺离姓始祖。因此,颍川锺姓是一源(源头是商朝帝王的子姓)二系(气系和接系),就有两个始祖:气公和接公。 >dm._*M
|%cO"d^ri
FR6I+@ oX~
颍川锺姓源自子姓,只是钟姓中的一源(这里就称为第一源吧),那么,全国钟姓又有多少“源”呢?据《锺史文选》,至少还有四源(这还不包括少数民族的钟姓),下面作一简介。 *_K-T#
?N?pe}
8\.1m9&r>o
第二源: 颛顼帝(高阳氏)的玄孙伯益是嬴姓始祖,他配合禹在淮河下游治水,且功劳卓著被舜帝封为费侯,还被禹定为接班人(据传后被暗杀未接班)。伯益的封地后被分成十四部(即分部落),其中有一个部叫锺部,锺部的后代以锺为姓,始祖是谁,暂时还未见其谱记无法知道。此为一系。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