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颍川堂锺氏族谱”,为什么要强调“颍川堂”?就是因为颍川堂锺氏发祥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地区),气系族谱称是发祥于“颍川锺离山”。 \".3x
PkE
据锺蔚伦先生2000年出版的《钟姓史话》,颍川锺氏源自周朝宋桓公的次子“兹甫”(宋襄公)和三子“遨”, “兹甫”的后代产生了锺姓“烈系”(始祖叫锺烈), “遨”的后代产生了锺姓“接系”(始祖叫锺接), 宋桓公“御说”是锺姓“烈、接”两系的姓前共祖。说两系是正确的;但书中却将锺谱的颍川锺离山说成是安徽锺离国,将锺姓气系说成是烈系,这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因《钟姓史话》于2000年在书店大量发行而扩散全国。 qvYw[D#.
锺敬和先生不认同“锺离国”和“烈系”,于2012年专门出版《锺史文选》来纠正《钟姓史话》的错误!(注:《锺史文选》才印了几百本,是赠品,能有多大的影响?!这就难怪人们至今只知道有《史话》,不知道有《文选》。 ) KZDB \T
2018年出版的《中华锺氏总谱》执行了锺蔚伦先生生前定调的“以《锺姓史话》为纲”的编谱原则,又将《锺姓史话》这个“锺离国”和“烈系”的错误扩散到了全世界!所以有必要再谈锺谱的源流迷失,即“锺离国”和“烈系”到底错在哪里。 fMLm_5 (H
一、“锺离山”与“锺离国”的争论 rcQ?E=V2O
锺离山为什么在锺谱中显得如此重要? 因为它是周朝时楚国太宰大夫伯州犁的食采邑地。颍川锺姓气、接二系的族谱,都与“楚国太宰大夫伯州犁”密切相关。 q"]-CGAa
但是,查遍所有的史志、所有的地名词典,以及所有的地图,即使是能放大百倍的电子地图,我们都无法在今河南许昌地区找到锺谱记载的“颍川锺离山”!于是,现代的锺谱研究者们,就在其他地方去寻找和“锺离”有关的替代地点,如《钟姓史话》,就依宋朝的《唐书》,将伯州犁的食采邑豫州锺离山改为安徽凤阳的 “锺离国”。 >_&+gn${
所以,周朝楚国太宰大夫伯州犁的食邑地,到底是在河南颍川“锺离山”,还是在安徽凤阳“锺离国”,是当前锺谱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这就要通过对“颍川锺氏”的姓前世系的了解,重点是伯州犁的食采邑在哪里,才能说清楚。 y4shW|>5_
(1)据2000年锺蔚伦著《钟姓史话》,“接系”锺姓的姓前世系为: c]xpp;% ]
46(宋桓公)御说 — 47遨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 — 51伯郤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 58锺离眛 —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bLNQ%=FjO
《钟姓史话》第2页:“晋国大夫伯宗因正直敢谏被杀。他的儿子伯州犁为避难出奔楚国,官为楚太宰,食采邑于锺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锺离。……公元前201年刘邦杀掉了项羽的手下大将锺离眛,其次子锺离接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去离单姓锺。他成为(锺烈之后)颍川锺姓又一支受姓始祖。” DQ'+,bxk=9
这说明,楚国的官员伯州犁,他的食采邑被《史话》安排到安徽凤阳的“锺离国”去了! $> #PhOC
请问,一个楚国的官员,能食邑于另一个诸侯国吗? &OuyjW4
(2)据2012年锺敬和著《锺史文选》,“气系”(《史话》称烈系)锺姓的姓前世系为: {}lw%d?A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59(宋康王)偃 — 60子烈(锺离烈)— 61锺离复 — 62锺离叶 —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 ^(&:=r.PC
《锺史文选》说,子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时,逃到颍川锺离山(今河南许昌地区)避难,改姓为锺离。锺离烈的避难地“颍川锺离山”,就是前面所述“楚国太宰大夫伯州犁的食采邑”。 C{Npipd}v
很明显,“50世伯州犁食邑地”只有一个。《锺史文选》说在河南许昌,《钟姓史话》说在安徽凤阳,地点完全不同!这是锺谱需要考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wetkmd
《文选》说: 黄帝50世伯州犁是“接系”锺姓的姓前先祖。伯州犁的父亲伯宗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正直敢谏于公元前576年被害。伯州犁为避难离晋奔楚,任楚太宰,食采邑于豫州锺离山(在今河南许昌长葛境内。请注意:不是安徽省凤阳县的锺离国!),但伯州犁在公元前540年被楚国公子围(即后来的楚灵王)派人谋害于郏(今河南郏县)。就是说,伯州犁在楚国共生活了【(-540)-(-576)=】36年。 后来伯州犁之子51世伯郤宛全家亦为奸臣所害,只有其孙52世伯嚭一人逃出奔吴国任为太宰大夫;后来吴国战败,伯嚭于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杀了;伯嚭之子53世伯簠遂在吴都会稽(今苏州)以前祖伯州犁的食邑地(以邑为姓)改姓为锺离,逃回到楚地家乡豫州锺离山,数代不仕。……公元前201年9月刘邦杀掉了锺离眛,锺离眛的次子锺离接当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改姓为“锺”,生于-223年的“接公”成为颍川锺姓接系始祖。 PU-;Q@< E
据史,在伯州犁被谋杀的公元前540年,锺离国还没有被楚国吞并,所以伯州犁在生时不可能食采于另一个诸侯的封地锺离国。伯州犁是楚国的官员,他的食采邑必然是在楚国境内的锺离山。 =2`s Uw}
【 注:据2018年出版的《中华锺氏总谱》第3页和第221页,称“楚国太宰大夫伯州犁食邑于今安徽凤阳的锺离国”,这与《钟姓史话》的说法相同。 r}vI#;&
《总谱》在第3页和第221页说“公元前559年楚康王★政变,杀了共王,怀疑伯州犁是共王死党并杀之。” 就是说“楚康王于公元前559年杀了伯州犁”。 而《锺史文选》却说“楚灵王在执政前于公元前540年暗杀了伯州犁”。 查“楚国执政年表”:楚共王 熊审(前590—前560);楚康王 熊招(前559—前545);楚郏敖 熊员(前544—前541);楚灵王 熊围(前541—前529)。 那么,请各位懂历史的专家们帮忙考证一下:①楚国大夫伯州犁的食采邑究竟是在河南的豫州锺离山还是安徽凤阳的锺离国?②杀伯州犁的到底是楚康王还是楚灵王? 这是需要史家考证才能回答的两个问题,不是由《总谱》或《文选》说了算的。 我不知道史家将会有怎样的回答,但我知道《文选》的回答,我在下面引用的就是《文选》的回答。 】 YHeB<v
(3)《锺史文选》是怎样纠正《钟姓史话》的错误的? /wvA]ooT
前面说了,《钟姓史话》的作者锺蔚伦先生因为无法在河南颍川找到锺离山,就依宋朝的《唐书》,将伯州犁的食采邑改为锺离国。 TXy*- <#vR
《锺史文选》是怎样以锺离山去纠正《史话》锺离国的错误的?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伯州犁的食采邑只能是锺离山,二是锺离山的现名叫长葛封升岗。 ,L_p"A
《文选》说,黄帝60世的“烈公”是宋国末代君王“偃”的儿子。在战国时期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烈公为避亡国之难从宋都商丘睢阳逃奔到楚地“豫州锺离山”投靠同宗亲人伯州犁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60世锺离烈(注:我觉得,“子烈”公逃难到锺离姓人的村子“锺离山”并隐居下来,有可能保持原姓“子”,也有可能入乡随俗改姓“锺离”,不大可能改姓“锺”。《文选》说烈公改姓“锺离”,我认为有道理)。此后,“烈-复-叶-气”都居住在锺离山。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颍川锺离山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烈公的孙子“叶公”这年在锺离山为儿子“气公”改锺离姓为锺姓,生于公元前235年的气公为颍川锺姓“气系”始祖。(注:多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 少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我觉得据少数谱,定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较合理。) e@X~F6nP
问题是:《钟姓史话》说黄帝60世的烈公改姓叫“锺烈”,而《锺史文选》却说他改姓叫“锺离烈”。我们都知道 “锺” 和“锺离”是不同的两个姓氏,是不能相混的。这是锺谱需要考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钟姓史话》的“锺烈”对,还是《锺史文选》的“锺离烈”对?这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烈系”与“气系”的争论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会放在后面谈,因为这里还要继续谈锺离山和锺离国的问题。 Ye(0'*-jyc
我为什么会相信《文选》伯州犁食邑于颍川的锺离山而不是安徽的锺离国?或者说,我是怎样去理解锺离山和锺离国的关系的?在《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我用比喻 法做了说明: 'VF9j\a
【有人说,对锺敬和先生的“气系”论述,仍然觉得理据似有不足,关键是:对锺敬和先生坚持的《首创宗谱序》你敢保证确实可靠吗? 我对这个提问的回答是:我想反问一句,你认可锺敬和先生他发现的“古时的豫州锺离山就是今天的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吗? TWxMexiW
这就是回答该问题的关键! 8vaqj/
如果你承认“是”,就说明“气系”是正确的,因为锺离山证明了《首创宗谱》不假,而锺离国则无法证明《首创宗谱》! 这就是理据! LW,!B.`@
如果你认为“不是”,那么你就必须回答锺离山究竟在哪里, 难道(如《史话》所说)在安徽凤阳的锺离国吗? 如果你认为是在锺离国,则你就必须证明“任为楚国大宰大夫(相当于今之总理)的伯州黎食采邑于楚国的锺离山”是错的,并证明“任为楚国大宰大夫的伯州黎食采邑于另一个诸侯国(锺离国)”才是正确的! 对此,你证明得了吗?? ]HCt%5
我敢肯定,要证明“楚国大宰大夫伯州黎食采邑于另一个诸侯国锺离国”的难度,大得难以想象! }b,a*4pN
不妨打个比喻,这就像要你证明 “你(伯州黎)从中国(晋国)避难去了越南(楚国),越南政府(楚国)任命你为总理(大宰大夫),却要将柬埔寨国(锺离国)送给你为你发工资(食采邑)” 的难度一样大!! ]CHMkuP[k
你想,联合国秘书长(周天子)会同意越南政府主席(楚国君)的这种安排吗? 越南政府(楚国)他敢这样安排吗? 柬埔寨政府(锺离国)会接受越南(楚国)的这种安排吗?! 越南总理(楚国大宰大夫)的工资(食采邑)凭什么要柬埔寨政府(锺离国)来发?? 9prG@
相反,要证明 “你(伯州黎)从中国(晋国)避难去了越南(楚国),越南政府任命你为总理(大宰大夫),越南政府主席(楚国君)在越南(楚国)国内某边远省份划出一个小镇(锺离山)送给你为你发工资(食采邑)” ,就毫不困难! u2U@Qrs2
这就说明了“伯州犁食邑于安徽凤阳的锺离国 ”是错的,并反证了“伯州犁食邑于楚国的锺离山 ”的正确性。 fh,Y#. V`
锺离国是一个诸侯国(“国土”面积超过几千平方公里),锺离山只是楚国地界内的一座小山村或边远小镇(“区域”范围只有几平方公里),这就是“锺离国”与“锺离山”的区别! “锺离山只能在楚国”! 死于公元前540年的楚国大夫伯州犁,只能食邑于楚国的锺离山,绝对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 B`KpaE]
这个比喻就能很好地说明, 锺敬和先生“发现”锺离山的意义想不到是如此之大,以致让“许多人”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它! 】 jP}N^
接下来,你一定会问:即使伯州犁确实是食邑于锺离山,锺敬和先生凭什么说今天的“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首创宗谱序》中古时的“豫州锺离山”? w1s#8:
锺敬和先生说:他出版《锺史文选》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钟姓史话》的错误!我相信他会做足这门功课。 78NAcP~6c
请看锺敬和先生在《锺史文选》和《评述锺姓一系论》中关于“封升岗就是锺离山”的相关论证: [& hdyLt
1、《钟姓史话》第2页:“伯州犁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锺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锺离。” 第10页:“伯嚭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簠在家乡锺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锺离,名锺离簠……” 锺敬和先生说,将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的锺离国取代锺谱的颍川锺离山,是《钟姓史话》的第一个错误。陈瑞松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锺姓通谱》采用了《史话》的说法,称颍川锺姓是“芽发凤阳的锺离国”,是继承了这个错误。他(锺敬和)要纠正的正是这个错误。 VDQ&BmJE
锺敬和先生的理据是:“自古无大夫以国为姓之理。” 伯州犁是楚国的官员(大夫),他的后代只能以邑为氏,不可能以国为氏;伯州犁不是锺离国的国君,不可能拥有锺离国;说他“以国为氏”,这是不懂历史。所以,楚国的锺离山才是伯州犁的食邑地。 St&XG>nWS
2、据2008年《中国文物报》报道,2006-2008年发掘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墓主是锺离国君“柏”,他大约卒葬于公元前560年;而凤阳卞庄一号墓的墓主是锺离国君“康”,他大约卒葬于公元前530年;君“柏”与君“康”是父子,两座古墓相距约35公里。有学者撰文称: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大墓(锺离国君柏之墓)证明锺离国不是伯州犁的食邑,即锺离国与食采于楚国“边邑”锺离邑的伯州犁无关;在昭公四年(-538)之前,嬴姓的锺离国和楚境内的锺离邑是并存的,伯州犁的食采地锺离邑应该在楚国境内,不在锺离国。 VY![VnHsB
据此,锺敬和先生认为,在伯州犁被杀的公元前540年,锺离国君“康”还在统治着锺离国。文中的伯州犁食采于“楚国边邑锺离邑”,就是锺谱记载的“颍川锺离山”,它不在锺离国。 *4.f*3*
3、依据陈瑞松先生《锺姓通谱》对“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的考证资料,锺敬和先生证明:封升岗就是锺谱的“颍川锺离山”(见《锺史探源》第241—246页)。 VSP[G ,J.
确实,烈公的避难地锺离山,只在锺谱中出现,在史书和地方志都找不到。况且经过两千年时空的变迁,锺离山因为锺姓人的集体离去,它已经被更名了;如果有人想从《中国地名大辞典》中找到它,当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但陈瑞松先生有如下考证: uswz@
[pa
《锺姓通谱》说:①“据锺姓族谱记载,他们家离许州(许昌)三十里(有说三十五里,也有说四十里),有祖坟三十六座,松柏三百余棵,还有石狮、石象和明珠朝拱”;②“因锺家的石象而得名石象乡(镇)等地方当时都属于许昌”;③“封升岗……这里是锺姓人发祥地”;④ “我们一行爬上封升岗,岗高二十多米,顶上面积约二十多亩。站在岗上,居高临下,遥望四周,广阔无垠的玉米田尽收眼底,好一派丰收景象!”、“原来岗很大,近年被周围村庄拉土吃掉了一圈。……李自成起义军路过此地,一把火烧了寨里的官仓,以后不再住人了。”;⑤“锺家大墓在岗北魏庄东北”。 } 10Dvt>+
《通谱》的作者陈瑞松先生,没有把这样的“石象乡封升岗”与锺谱的“颍川锺离山”相联系,但锺敬和先生根据《通谱》的这些考证和描述,对照锺谱,认定“石象乡封升岗就是颍川锺离山”。 )fCl <KG*
4、锺敬和先生说:早些年,香港官员锺逸仙先生提出要在许昌至长葛之间寻找锺离山,台湾宗亲锺育森先生曾经组团到河南要在开封西南和洛阳东南寻找锺离山,但是他们终于无法找到“锺离山”,满怀失望无功而返。他们为什么不去安徽凤阳寻根?偏要去许昌一带寻根?说明锺姓在港台的宗亲们都是依据族谱才回来河南寻找“颍川锺离山”的。 *W i(%
5、我家的旧谱记载:二十六世祖范公,妣朱氏,生三子:善、圣、贤。兄弟三人在元熙二年五月廿五日辰时,带族谱过江避乱并最终定居江南,其后接着写明:“世传:颍川离许州城三十五里,有祖坟三十六穴,有松柏三百余株,面前有石狮石象,更有明山朝拱。” 由此,我(锺胜)完全能接受锺敬和先生对 “封升岗就是颍川锺离山” 的认定。 rfCoi>{<
6、《锺姓通谱》说“封升岗有个古闻人墓与锺姓人有关”,应该是“锺烈”的墓。锺敬和先生不认同。他在《锺史文选》说:古闻人墓碑文曰“姓氏未祥”,就不能认定为“锺烈墓”,而且烈公是个逃难之人,怎能成为“闻人”?如果说它是“伯州犁墓”倒有可能,因为伯州犁是楚国太宰大夫,算是个“闻人”,但也要通过发掘才能证实,目前是无法认定的。我(锺胜)觉得锺敬和先生说的在理。 *!nS4[d
7、网上有文章说,锺文亮公(注:他是我的先祖。)明朝时在河南开封任布政使司经历,当他离任(南归老家广东兴宁)路过许昌时,曾面对长葛石象封升岗的方向注目良久,并赋诗《过颍川》一首以拜祖:“乱世乏力拯众难,辞官南归效平民,遥望封升闻人墓,倍感祖德恩泽深。” 我虽然不知道在文亮公的心中“封升闻人墓”是烈公墓还是伯州犁墓,但他将封升岗看作是锺谱中的锺离山,应该没有理解错。 {O!fV<Vx 9
2014年,我(锺胜)曾经发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介绍了上面的内容,并感叹:“封升岗就是锺离山! 这是事关锺姓史的重大发现! 锺离山的被发现,在当今锺姓史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就如拨云见日般一片光明!” -98bX]8
接公的前祖伯州犁拥有食邑地锺离山,接公在公元前201年于“长社城北五里卢家村”避难立姓为“锺”;气公的前祖烈公在宋国灭亡时也来到了锺离山避难,气公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时于锺离山被父亲立姓为“锺”。既然锺谱记载的颍川锺离山确实在长葛(封升岗),则“颍川堂”锺姓气接两系的“芽”与“根”都是在长葛!所以,颍川锺姓不可能“芽发凤阳”,即与安徽“锺离国”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