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鍾氏编谱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他姓何尝没有?如何解决问题是广大编谱宗亲必须面对的,鍾胜宗亲对编谱的执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本文的不少观点极具开创性和建设性,有利于提高广大宗亲们的编谱水平。 v(@+6#&
多年的讨论证明了大多数的姓氏(尤其是大姓)是多源的。锺姓是全国人口排名第56位的大姓,锺姓多源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锺姓人为编“通天谱”却因“一源与多源之争”闹到公开分裂的地步,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的范围。显然,应该怎样编谱? 如何选择文明的方法编谱? 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甚至觉得,只有用“丘氏谱法”来编锺姓谱才能解决“一源与多源之争”。 C*y6~AYN#
sx( l
一、姓氏多源问题 ? W2I1HEy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地各姓人都在编自己的“通天谱”。这就是所谓盛世修谱。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姓氏究竟是一源还是多源?” 许多姓氏在编“通天谱”时都遇到了这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激烈的争吵有的甚至出现了族群的对抗与宗亲组织分裂! 锺姓算是其中典型。 ~0[G/A$]
x#F1@r8R
1、历史的原因 }OP%p/eY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可以肯定,有的姓氏是一源的,有的姓氏是多源的。按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主讲的《百家姓》,人口排序在100名之内的所有大姓几乎都是多源的;立姓时间越长、人口越多的姓氏,往往其源头(立姓的始祖)就越多。锺姓排在第56名,锺姓也是多源的。 Y6f+__O
有人问:一个姓氏怎么会是多源的而不是一源的? 虽然网上有许多文章可以回答他,但很“学术”不够形象,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回答: =JbdsYI(
【 我避开锺姓是一源或多源不谈,单就姓氏为什么会多源的问题,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谈点个人看法。 Mdlt zy=)L
先举几个例子。 9o_ g_q
谁要是想在网上建立网站,就要向互联网申请网名。在没有相同网名的情况下,你的网名申请才会被批准。否则,重复的网名是不会被批准的。 ]U#[\ Z
任何商品都有商标,例如汽车,国外如奔驰、宝马、丰田、现代,国内如红旗、解放、吉利、比亚迪等。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标不被侵犯,就必须向商标局提出申请成为注册商标,这个商标品牌才能得到保护。 A4#3O5kij
一个发明,需要申请发明专利。如果在你之前已经有了这个发明的专利了,专利局就不会批准你的专利申请。 gc,J2B]61
这三个例子说明,现代人为了防止网名、商标和专利出现重复,“上面”就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别对网名、商标和专利进行管理,才能避免网名商标和专利的重复出现,这不但防止了后来的人们因网名商标和专利问题发生可能的争议和争论,也有了相应的可以为这类争议和争论的出现而进行仲裁的机构。 x
tYV"
但是,在古代,上层好像并没有建立这样的一个专门管理姓氏申请审批的机构,结果姓氏被“侵权”就无法阻止。例如由于某种原因你改姓为王我后来也改姓为王,你先我后,由于没人管理结果两人姓王都有效,子孙后代也都承认自己姓王;由于我和你没有血缘关系,于是便让王姓变成了多源的姓氏,这就是姓氏多源的原因。(事实上,汉族王姓最少有四源,加上少数民族的,则王姓的源头就更多了。) A"\P&kqMV
既然姓氏多源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接受历史和承认历史,硬要将多源的姓氏说成为一源呢? 】
(^tr}?C
9&O#+FU
2、族谱的原因 Y-Ziyy
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几乎无姓不有谱”,这本是好事。但是,各地同姓的族谱对姓氏的源头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于是便出现了激烈的争吵。争吵的理由,几乎都是以自家的族谱作为标杆去衡量别人的族谱并判别其对错,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族谱霉迹斑斑不可能是假的,说它有假就是不尊祖敬宗”, 大家都是以此为由而互不相让。甚至有人虽然拥有各地几十本同源族谱,也理不出谁是真正的立姓始祖,感到惘然和无奈。其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思一下,老祖宗也是人,他们就一定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吗? 他们留下来的宝贝就不可能是假的?或者往后类推,我们留下来的假货,我们的后代就一定要把它当做真货来看待? !7mvyc!'!
姓氏是历史,族谱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族“史书”。但是,族谱是在立姓几百或几千年之后才由后来的老祖宗去追溯写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掺”了假。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和介绍一下族谱史。 u|m[(-`
我在《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中说过: S.Wh4kMUe
【 根据学者研究,中国之有“族谱”,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如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金灭宋的战争,以及元人严厉的禁谱毁谱,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清人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盛行,也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且大都以宋朝模式为蓝本;就是说,明清朝廷虽然没说禁谱但也没鼓励民间修谱实际是放任不管,民间修谱活动自然如野火春风。这就是中国的族谱史。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所编修。这时不受朝廷监管的民间编修的族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平庸的旧谱做了许多修改,而且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文字中着力隐恶扬善、几乎代代非富即贵、满纸都是歌功颂德。而且,这是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有的通病。 】 bxd3
这说明,在北宋之前,只有皇家与门阀世家的大族有谱,小百姓通常无谱;宋朝只有士大夫官员有谱,普通小姓一般无谱;元朝灭宋后实行严厉的禁谱毁谱,所以,从南宋至明朝中叶的中国就有了三四百年时间的修谱空白期! 直到明朝中叶的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才催生了后来民间百“姓”如野火春风般的修谱活动。就是说,各姓的许多族谱都是在明清民国时期所编修的,试想一下,在这个时期老祖宗通过追溯历史所编写的源流族谱能有多少是真货? 其中出现“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是很“正常”吗? 1AV1d%F
那么,在明清民国时期所修的族谱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呢? 归纳一下,大概有四种情况,这可以用历史事件和平均代距去验证: *}
*!+C3
那些在北宋之前就有族谱的姓氏,在公元1536年之后要修谱时,就出现了两个情况: >zPO>.?h7T
(1)虽然保有旧谱,但因为有宋明之间400多年的修谱空白,其中的世代没有记录,只能靠口传或记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代,但他们也要跟随大势完成自家的修谱工作,这就是“漏代”修谱。例如,我家旧谱从公元1062年到公元1316年只是记录了三代人“锺理1062 — 提龄1229 — 文亮1316”,而广东紫金县的族谱却记为九代,我认为“九代”正确(见拙文《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