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鍾胜宗亲数十年来,致力于族谱研究、追根溯源,根据新线索,勇于改正自己原有的认知,难能可贵 QTV*m>D
eI
#Gx_mg
粤东钟谱的主角是“五龄公”(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本人的族谱属于提龄系,所以我的重点是讨论与兴宁提龄系有关的族谱,其他地方的族谱问题没有涉及,读者可举一反三去分析自己的族谱。按我的家系上溯,族谱的地域世代脉络可分为:上游的福建武平谱----中游的兴宁提龄谱----下游的七廷公谱;由于这些谱都是“1536嘉靖恩准”后的产物,当然不存在所谓“下游谱服从上游谱”或“新谱服从旧谱”的问题。本文是对过去几年自己学习提龄系族谱的归纳,既要评判自己曾经的认识局限和偏差,也要指出新旧族谱的根本问题——追溯造假和合谱造假,并提出证谱方法思考。 =YO ]m<
要讨论这个问题,需先了解一下我国的族谱发展的历史。 M `xiC
E8Dh;j
一、中国的族谱史 sV^:u^
6*OL.~WE
如果将有父子传承和世系记载的载体都叫“族谱”的话,我国族谱应该有四种:(1)皇家族谱。皇家即国家,它的正式名称叫国史;(2)门阀族谱。汉晋南北朝时期即隋朝之前,官员任命采用门阀世袭制,有官修的门阀世家族谱,为提拔官员和子女嫁娶提供依据。隋唐官员任命采用科举选拔制,世家大族消失了,门阀谱也在唐朝消失了,世上再无门阀谱;(3)士大夫族谱。宋朝的上层士大夫觉得自己在权力上就是失去了世袭的新门阀,而且宋朝重用文官,高层士大夫便自编家谱,典型如欧阳修和苏洵,但只敢往上追溯五代,中下层官员和普通老百姓都不敢跟随,最多只能偷偷地做个“笔记”学习一下上层,不敢明着来。估计后来敢跟随上层编家谱的中下层官员会慢慢增多,但朝廷没有开禁,人数有限;(四)民间族谱,即老百姓族谱。这是明朝“嘉靖皇帝1536年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之后的伴生物。据《锺史文选》,在1536-1667期间,锺姓人口众多的地方,如江西宁都、福建武平、广东兴宁等,都编了自己的族谱,《1667汀州谱》就是依据宁都谱和武平谱合修而成的。 4w4B\Na>l
“1536年嘉靖恩准”,给中国民间族谱遍地开花提供了生存土壤,至今已有500年。钟姓在“1536”之前是否有士大夫族谱,不敢肯定,但据史宋朝钟姓没有如欧、苏那样的高官,估计不会有士大夫族谱 [ 注:南宋至明,有没有钟姓的中下层官员修了家谱,不敢断定;即使有也会少得可怜,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见过 ]。那么,钟姓谱几乎都是1536年之后的民间族谱,例如粤东提龄系族谱就是出现于“1536嘉靖恩准”之后。 ,Kit@`P%
NW3c_]`=
二、福建武平谱 /?\3%<vn
9>""xt
统宗统系是粤东提龄系族谱的特点。因为提龄公之前的世系向上对接了统宗统系的“九十五世”武平谱,即世系上福建武平谱处在兴宁提龄谱“上游”,让粤东提龄系族谱也就实现了统宗统系。 :!ya&o
在“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江西宁都钟氏和福建武平钟氏都各自编了自己的族谱。据《锺史文选》,清康熙六年(1667),由钟宗祚、钟白凤两宗贤牵头,从江西宁都和福建武平两地祠堂取得两地的族谱后,在福建汀州(今长汀)集合族人进行编谱(有没有请“谱师”帮忙? 尚不清楚,从谱中事件的模式化来看,好像是有),通过追溯合并,统宗统系,得以完成了“1接 --2烈 --3复 --4叶 --5气 …… 95‘象洞十四祖’等”的世系排序;这里,1世接公是钟姓始祖(他的父亲叫锺离眛),武平象洞的理公(十四祖之一,与提龄谱有关)是第95世,这就是从接公到理公的“钟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据《2012锺史文选》和《2019中华锺氏宗谱》介绍,《1667汀州谱》在1724年还被雍正皇帝“圣谕广训”表彰,此事不管是真是假(我认为假的多,几乎没有真的可能),其目的是要迫使各地锺姓人遵“圣谕”自行对接《汀州谱》,完成钟谱的统宗统系。 e|~MJu+1
毫无疑问,《1667汀州谱》取代了原来的武平谱,也代表了武平谱。 ]S|FK>U[
据武平钟春林先生的《锺姓源流史》,生于1040年前后、曾经是朝廷官员的第94世“四友公”(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在北宋末年因“元祐党事件”面临诛族的劫难,株连到他们的子辈、曾经在地方为官的第95世“象洞十四祖”被迫离开武平象洞四散外徙避难。 “象洞十四祖”就是:友文之子(毅、密、察),友武之子(刚、理、齐),友勇之子(裕、温、柔、中、正),友盛之子(发、强、庄)等共14人。《钟姓史话》说他们是“兄弟十四个,进士十三人”;加上“四友公”也是进士,父子两代18人有17个进士,在当时扬名福建“震动东南半壁”。《汀州谱》的这个安排,其实是让“象洞十四祖”—— 这些“四散避难的钟氏第95世的朝廷官员”,给南方各省锺氏提供对接的“接口”。 2_o#Gx'
据《2005武平谱》:“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第95世理公生于1062年。粤东谱的五龄公之父,最先对接的正是理公(是否真实,后面再质疑)。 W:w~ M'o
那么,武平谱(即《1667汀州谱》)的问题在哪里呢?试举几例: v9$!v^U"D
(1)锺离眛是历史人物,大约生于-251年;钟谱称钟接是锺离眛之次子,故有谱称1世钟接公生于-223年。武平谱说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则接公与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1062+223)/ 94 = 13.7年,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见《2016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IgT`on3Y
(2)据钟光伦先生2019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钟氏宋前无谱,宋史(如《宋代进士名录》)找不到这17个官员,所以17进士是官位造假。 K|& f5w
(3)宋史中找不到17进士参与过“元祐党事件”的记载,“元祐党籍碑”也没有刻上17进士之名,证明17进士没有参与北宋末叶的“元祐党事件”。 8%@|/
(4)用现代人进行逆向推算,“四友公”应该是生于1250年左右(见《2021学习钟谱的汇报》所列举的用钟春林、钟茂富、钟声望等三个宗贤推算友文、友勇、友武的出生年份的例子)。《2005武平谱》把他们安排成生于1040年前后,目的是要对标“元祐党事件”,这至少是不顾事实的年代造假。 V7ph^^sC}
《汀州谱》的问题说明,这是1667年清朝钟姓人的追溯造假,他们通过造假塑造出了比他们早大约20代(1667-1062=600年前)的“17进士”。 i;[y!U
许多族谱显示,要造假人物和事迹,都只能让其发生在早二三百年前的古代,不对当代或眼前的事物造假,才不会露出马脚。1667年(清朝)的时人对1062年(北宋)和之前的古人造假,当然就不容易被发现。时人对古人追溯造假,是明清族谱的通病。 2|1fb-AR
1999年“粤东三老”(钟用渣、钟汀剑、钟泽民)出版了《钟氏渊源校正本》,他们发现《汀州谱》平均代距小得太离谱,将汀州谱北宋之前的“钟氏九十五世祖”进行了校正,变95世为47世(烈公为1世,理公为47世),但没有说出校正的理据。《2012锺史文选》评价说“这完全是校而不正”!我认为“校而不正”就是一种新的追溯,用新的追溯去“校正”旧的追溯,犹如五十步笑百步,可以视《校正本》为第二版的汀州谱——它不但没有排除困惑还让人产生了新的困惑。遗憾的是,《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校正世系”竟然被《2018中华锺氏总谱》和《2019中华锺氏宗谱》作为蓝本来采用,同样没有做任何理据说明! &y[NCAeA
>yIJ8IDF
三、兴宁提龄谱 1+o]+Jz|
f0<zK!
兴宁提龄谱向上对接了武平谱(例如,兴宁开基祖提龄公之父最初对接的是武平谱的理公),即“武平谱→兴宁提龄谱”。 L74Mz]v
全国各地都有提龄谱,而且内容有很大差异,争论最激烈,还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所以提龄谱有地域之分不能相互混淆。由于提龄公的墓葬在广东兴宁东厢马荠塘,因此我的探讨必须采用“兴宁提龄谱”为基础。 }Q7y tE
据《总谱》,“五龄系”的人口数超百万;提龄为五龄之长,其裔孙有几十万,分布于全国各省。据《1997兴宁谱》,提龄公大约生于1285年,至今只有700多年,生了几十万裔孙,有这个可能吗? 下面的探讨是:只有合谱可以解释。 dWqn7+:
l,ENMKA^D
(一)先否定“九代说” s6H'}[E<
为了让兴宁提龄公对接上武平理公,粤东各地族谱有不同的世系对接,结果让提龄公有三个父亲(见《2020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 =;}W)V|X)S
【 A、三代说:“1理1062——2提龄1285——3文亮1316” (见《广东兴宁文亮系旧族谱》); 这里,提龄公的父亲是理公(理与提龄相距223年)。 4
1_gak;
B、五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提龄——5文亮1316” (见粤东各地族谱); 这里,提龄公的父亲是天柱公。 ^5mc$~1`
C、七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文亮1316” (见《2007广东平远县锺谱》和粤东各地族谱); 这里,提龄公的父亲是响公(理至提龄的平均代距是42年)。 GkIE;7#2kX
D、九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文亮1316)” (见《2006广东紫金文振系族谱》和粤东各地族谱),理至文亮的平均代距是32年。 这里,紫金谱将兴宁岗背的文亮公记为提龄4世孙,提龄生于1229年;不同于《1997兴宁谱》的“提龄与文亮是父子2代,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 】 5J5si<v25
根据平均代距的合理性,我在2019年之前,一直认为只有香港锺煜晟先生《2006广东紫金文振系族谱》的“九代说”的平均代距才是合理的;现在(2020年之后)依据《刍议》和“1536嘉靖恩准”去评判,我认为上面的几个“说”都是清朝或民国时人追溯的结果,都不足为信,应该否定。 %+7]/_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