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民(1925~ ) 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 O(;K]8
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 3DnlXH(h1
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 9;s:Bo
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 ]~ug%a
Ar4E $\W
相关报道 LY2oBX@fC
1VK?Svnd
转自中国艺术报 fv_}7t7
-_Pd d[M
钟立民与享誉东南亚的《鼓浪屿之波》 A,i.1U"w8
$,q~ q^0
GqumH/;
l CHaRR7
本报记者 宁 静 F,Q\_H##x4
~4h<nc
他是一个终生与歌曲相伴的人。在他位于安定门狭小的寓所里,记者采访他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歌咏会的演唱过程。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到当下最火的流行歌曲,他给记者唱了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从他编辑的歌集中选出来的。当然,我们更唱了他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鼓浪屿之波》。轻轻哼着那宛若水波荡漾的优美旋律,老人脸上笑开了花。这首歌,不仅流行于国内,连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也对之耳熟能详。 zb.^ _A
Ig75bZz
钟立民一生都在为歌曲做“嫁衣”,从1953年到1988年,他一直在《歌曲》编辑部做编辑工作,经他手编发的歌曲数以千计,他也编了好几本歌集,可直到今年,他自己的个人歌曲集《鼓浪屿之波——钟立民创作歌曲选》,才在厦门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P:h;"
n 1MZHa,
热血少年 情寄音乐 6nh!g
Z"PPXv-<jY
钟立民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医生家庭。1938年,13岁的他正读初中,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深深感染着少年的心,每当他唱起抗日救亡歌曲就会热血沸腾。于是他拿起笔来,为同班同学的一首题为《复仇》的诗谱了曲。此后一发不可收,读高中时创作了更多歌曲,其中一首《打麦》发表在当时李凌任主编的《新音乐》月刊上,李凌还给他写了封热情的信,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WZO8|hY
fe
PH=C
高中毕业后,他从老家江西南昌考入广东中山大学外语系,可他念念不忘音乐。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立即进了马思聪任教的广东艺专,一边跟马思聪学习作曲,一边跟马先生的夫人王慕理学习钢琴。然而,一年后,他因参加学运,与另外6名同学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当了英语教师,他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并加入了地下党。 $Llv6<B
wqB{cr}!
新中国成立了,钟立民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也终于实现了。1951年,他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马先生的回信,同意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学习,于是他得以继续自己的音乐学业。 LVKvPi
g^|}e?
主业编歌 副业写歌 C(zgBk
-F=?M+9[
1953年9月,钟立民从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刚建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歌曲》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问起老钟当编辑的体会,他说,做一名歌曲编辑,自己应该会写歌,不然,怎么看别人的作品,怎么修改稿子?这几十年来,老钟的主业是编歌,“副业”是写歌。他说,自己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常常有机会到各地进行采风。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茫茫的北大荒到秀美的瑞丽江畔,从草原上的毡房到海岛上的哨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沸腾的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首首动人的歌从他笔下流出。那首名动天下的《鼓浪屿之波》便是他到福建采风的成果。 [8|Y2Z\N
abiZ"?(
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尽管时间已过去20多年,老钟仍是那样激动。那是1981年12月,中国音协和福建音协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海峡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他们到了平潭、泉州、漳州等地体验生活,最后到了厦门,住在鼓浪屿。老钟曾多次爬上高高的日光岩,只见眼前是一片波澜起伏的大海,心胸顿时十分开阔。面对绵绵不绝的浪花永不休止地拍打着岩石、海滩,引起他很多的遐思,一缕优美的旋律从他心中油然而生。后来,词作家填上了词,《鼓浪屿之波》就这样创作出来了。 s}Phw2`1U
ZoX24C'
第二年,主办单位选出部分采风作品,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这首歌由歌唱家李光羲首唱。1983年上海电视台等单位举办新歌评选活动,这首歌由郑绪岚演唱后一举获得优秀作品奖。1984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青年歌手张暴默演唱了这首歌,使之流传更加广泛。此后这首歌多次获奖,成为众多音乐会、晚会久唱不衰的曲目。1998年这首歌又获得由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 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