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r-V./M@L
L'6zs:i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记全国劳模钟佰均 9%dNktt
FVpe*]
来源: 连云港传媒网 发布日期: 2010-6-28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St`"H
}gn0bCJy
-FPl",f=r
UmJg-~
7:;V[/
【连云港传媒网】柘汪镇西棘荡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端。西棘荡村名的由来,源于该村地势低洼、荆棘丛生之意。1998年前的西棘荡村是全县出了名的后进村。生产任务完不成、公粮交不上、水利任务无人去干、社会治安不好,这些都让西棘荡村的村民和干部抬不起头来。甚至乡镇府到村里办事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都能指着村支部书记的鼻子训上一下:你这个村干部还想不想干了?当时的乡党委政府为了改变西棘荡村的现状,没有少下心思。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没有一个能干长的。 D6m>>&E['
N!va12
“西棘荡村太乱了,太穷了,弄不好就会陷进去。”这就是现任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当时的想法。钟佰均出生于1969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棘荡村人。他在高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县养殖公司工作,有经济头脑,上进,年富力强有冲劲,这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在87年的时候,他就靠着吃苦耐劳和独特的经济眼光,达到了年收入2万余元。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经常跑动于沿海城市,城市的发达与繁荣,让他深深的感觉到了自己家乡—西棘荡村的落后和贫穷,为自己的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成为了他心中的梦想,也是他日后能够带领西棘荡村成为经济先进村的一个奠基石。 [lJ[kr*7
bBQp:P?E
上任伊始,钟佰均从解决党支部活力、村“两委”合力、村干部能力、村干部的工作动力、集体经济实力“五个力”问题入手,着力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研究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规范了“三会一课”,建立健全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推行了村民代表听证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听证会,公布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季度工作安排,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接受党员群众民主评议,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党支部及“两委”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 A6Qi^TI
lk'RWy"pw
健全了村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完成情况列入村干部年度考核,与年底的待遇、奖惩挂钩,把目标和责任联在一起,用责任制管责任人,用责任人带一班人,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动力。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职”和党员联系帮扶制度,坚持“鞭打快马”,对“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多交任务,多帮扶帮带,党员由配角走上主角,成为村民创业的主力军,并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党员群众创业进行扶持,在全村形成了浓郁的发展氛围。 d8K^`k+x
f[ywC$en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钟佰均上任后,先拿出时间找党员、找村民谈心,征求他们对西棘荡村发展的意见。针对大多数党员和村民的意愿,集思广益,点燃了上任后的三把火。 %$}iM<
w7W-=\Hvh
一是打了一个大口井。西棘荡村地处山区,过去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钟佰均和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带头集资,共筹资近万元,在村西岭上新建了一口直径40米、深20米的大口井,并安装了机灌站,使村西岭好几百亩山岭地告别了祖祖辈辈农业生产靠天收的历史,村民也打心底支持钟佰均的做法。 ':[y]ep(~|
`<Ftn
二是引进特色项目带来希望。当时,西棘荡村的主要生产项目就是农业,村民们以种植业为主。为了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钟佰均和村干部们邀请专家来到西棘荡村考察当地种植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压缩传统种植业,先后引进了美国红提葡萄、日本大洋葱、套种西瓜等经济作物,通过减粮扩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村里拿出年薪一万元聘请了一个农业专家驻村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做法,在当时,走在了全乡乃至全县的前列。科学决策带来明显效果,全村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KB{,:)?
r9U1 O@c
三是建立一个治安联访站。为解决村里的混乱状况,钟佰均又协调派出所,在村里成立了边界治安联访站,通过联访联治,打架半殴现象明显减少,全村的社会治安有明显好转。 \E30.>%,
qjFgy)qV
钟佰均的“三把火”,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坚信,假以时日,西棘荡村一定会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是村民对钟佰均的希望,也是村民心里最大的愿望,可是钟佰均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是带领全村人富裕起来。可是富裕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的,那么多任的村书记都没有做到的事,他可以做好吗? _1Eyqh`oh
["7}u^z@<+
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钟佰均开始认真分析当地形式,发现沿海一带有着丰富的废旧渔网资源,但没人去再利用。为此,他决定,利用废旧渔网资源发展尼龙颗粒加工。但是西棘荡村地处山区,利用沿海资源发展经济有着很大的难度。尽管发展尼龙颗粒加工前景好、效益高,但是对于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却是个全新的行业,由于缺技术、少经验,广大农民担心亏本,所以一直难以实施。村民对新兴产业的担心,让钟佰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没有人带头,做出效益,村民们不会有信心去接受这个新产业。所以他决定做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钟佰均利用在水产养殖公司工作室积累的人际关系,先后三次远赴浙江宁波,请来了浙江客商王立忠,与他联合投资100万元,建起了西棘荡村尼龙颗粒加工厂,从沿海一带低价收购废旧渔网,加工成尼龙颗粒后,销售到南方一些企业,产品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当年仅上缴的税收就达40余万元。 %SE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