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 dKi+~m'w
谢文学 FNtcI7
颖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钟氏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颖川的重要世族之一,该家族上承殷周,下迄隋唐,振兴和鼎盛于三国曹魏时代。其家族中不少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勿庸置疑,对这样一个大家族进行历史地考察与研究,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i-y3N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日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日接,居颖川长社,为钟氏。汉有西曹橡皓,字季明,二子:迪、敷。迪,郡主簿,生繇、演.繇字无常,魏太傅,定陵侯,生毓、会,毓字稚叔,侍中、廷尉。生骏,骏字伯道,晋黄门侍郎。生晔,字叔光,公府椽。生雅,字彦胄,过江仕晋,侍中。生诞,字世长,中军参军.生靖,字道寂,新川太守。生源,字循本,后魏永安太守。生挺,字法秀,襄城太守、颖川郡公。生蹈,字之义,南齐中军。二子:屿、嵘。屿字秀望,梁永嘉县丞。生宠,字元辅,为临海令。避侯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生宝慎。 7P|GKN~
钟接是颖川长社钟氏的始祖。根据上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再结合((钟氏家谱》、((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梁书》和《南史》等有关史料,先列出钟氏家族世系表,如下(数字代表世数)。 ldO6W7G|h
①钟接一②宴一③鉴一④崱一⑤元一⑥赞一⑦范一⑧表一⑨参一 WfL5.&
一⑩朝一⑾瑾 o&-q.;MY
一⑩皎 %\Z{~(&-v
一⑩皓一⑾迪一⑿繇一⒀毓一⒁骏一⒂晔一⒃雅一⒄诞一⒅靖一⒆源一⒇宪(《诗品》有‘余从祖正员”钟宪的记载,而出之何系,无可考.) +Gg6h=u
.r[kNh@
b%
一⒇挺一21蹈一一 %lF}!
一22山元(山元合为一字) @rB!47!
一22嵘一23宠一24宝慎一25子威一26法遵一27绍京一28嘉璧 Yg3Vj=
一25山操 _l<e>zj
一28嘉愕 5|. _K(M
一28嘉伟 +l+8Z:i<
一22屿一23匡 ?j6?KR@#
]@wee 08
Dl_y[9
-HutEbkjx
cOkjeHs
5
~"6/OJA
一⒁邕 0n` 1GU)W
一⒁毅
;j|T#-.
一⒁迪 u2%/</]h
一一⒀会一一⒁?(二子无考) l?F-w;wHN
一一⒁? &.~Xl:lq
一一⑿演一一⒀召力(该字为召力合在一起,无法打出)一一⒁豫 f-!t31?XK
$n>|9(K8
一一⑾敷 B]jN~CO?
一⑩?一一⑾瑜一一(《三国志•锺繇传》云繇之“族父瑜”,而出之何系无法考证) Twi:BI`.
一⑩经 ^wDZg`
一⑩隆 CDOqdBQ
一⑩建 ,I# X[^/
一⑩秀 =73""ry
一⑩逸 Q(Uj5 aX
一⑩设 Ip_S8
;;
一⑩叶 PW a!7n#A
一⑩玉 oB$7m4xO\
一⑩贺 GMLDmTV
一⑩招 tTa" JXG
一⑩阳 _ElA\L4g%
一⑩向 ^'"sFEV7RN
颖川长社钟氏始祖钟接。第二代钟宴,第三代钟鉴,第四代钟崱,有关文献仅记其名,其它情况一概不明。到了第五代钟元为汉廷尉尚书。钟氏的第六代钟赞,第七代钟范,第八代钟表,第九代钟参,也都是仅记其名,不过《后汉书•钟皓传》却说其钟氏“为郡著姓,世善刑律’。看来当时已是颖川郡著名世家,是有仕宦情况的,只是文献记载没有流传下来。 :m|%=@]`
钟氏的第十代十五人:钟朝、钟皎、钟皓、钟经、钟隆、钟建、钟秀、钟逸、钟设、钟叶、 ^"Y5V5
钟玉、钟贺、钟招、钟阳、钟向均为钟参之子。钟朝、钟皎“未仕”。钟皓,字秀明,为郡功曹、公府掾,“前后九辟公府”,“皆不就”。②其他十二人仕宦不明,看来是不会入仕的。钟氏的第十一代可考者四人:钟迪、钟敷、钟瑾、钟瑜。钟迪、钟敷为钟皓之子。钟敷,为郡主簿。钟瑾为钟皓兄之子,是钟朝或钟皓之子,文献记载不清。钟瑾、钟敷不仕,这与东汉末年党锢有关。钟瑜为钟皓的同族兄弟,上辈情况不明。 r+X%0@K
钟氏的第十二代可考者二人:钟繇、钟演,皆钟迪之子。钟繇是自长社有钟氏以来第一个最为显贵者,字元常,为郡功曹。被以荐贤著称的颖川太守阴修所赏识,举为孝廉,在东汉曾为尚书郎、阳陵令、廷尉、黄门侍郎。当时,董卓已死,李榷、郭汜等把持朝政,而关东诸侯不尊汉室,割据自立,于是.曹操首先派使者到京都长安,上书致命于天子。李榷、郭汜不以为然,钟繇竭力相劝,他们才相信了,对使者厚加款待,并予答报。这样.曹操才和朝廷取得了联系。后来曹操知道这事,加之荀或以前对钟繇的一再称赞,曹操就更加倾慕钟繇的为人和才干了。兴平二年(公元195年),钟繇与尚书郎韩斌等筹划,方使汉献帝刘协逃出长安,东奔洛阳。钟繇随行,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不久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钟繇就成为曹操智囊团的主要成员。建安二年,曹操要东击吕布,又怕袁绍西扰关陇,“南诱蜀汉”,与之抗衡,想物色一个人物去镇抚关中,由荀或的推荐,曹操以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到长安,移书马腾、韩遂等,抚以恩德,为陈祸福.于是,马腾、韩遂以遣其子入侍为人质,表示效忠朝廷.这就为曹操解除了西顾之忧,能够放手角逐中原。钟繇驻军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关中几经战乱,土地荒废,人民几乎散尽。钟繇招纳流亡,借给耕牛、农具,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决战,钟繇送良马一千匹,供前线作战之用,大大加强了曹军的骑兵实力,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尔后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将钟繇比之为汉代萧何。建安七年,匈奴南单于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作战,钟繇率诸军围住平阳,还未攻城。而袁尚派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带兵来救。郭军的兵力强盛,诸军将领想撤去围城的军队,避其锐气。钟繇向其分析形势后,说:“郭援刚慎自用,好胜心切,要易我军,必定要渡过汾河安营下寨。如果等他的军队渡河过半而击之,一定会取得胜利.”在此之前,钟繇已派张既说服了马腾,马腾已派其子马超率精兵万人与钟繇军会合。果然,不出钟繇所料,郭援率军已到,就要渡河,其部下阻止他,不听,待郭军渡河已过半,钟繇遂命令诸将率军进击,打败了他。马超部将校尉庞德持郭援头献给了钟繇,他见了顿时痛哭不止,因为郭援是钟繇的亲外甥。庞德见此,向钟vr.深表歉意.钟怒立即停止痛哭,说:“郭援虽为我的外甥,现在却是国贼,卿何谢之有?”遂后,南单于举城投降。建安十六年春,曹操为了消灭关中割据势力,派钟繇声讨汉中张鲁,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与钟繇军会合入关。马超、韩遂皆举兵反叛。七月,曹操率军入关中,得到了那里的人民的支持,很快就击败了马超、韩遂,夺取了关中,表钟繇为前军师,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任钟繇为大理,顷之为相国。汉献帝延康元年十月,曹丕称帝,推行“九品中正”制,对东汉出现的世家豪族是有利的,说穿了就是要世家豪族支持他。九品主要是上品和下品。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即定为下品的没有高门大户世家豪族的人,而定为上品的却没有出身低下的庶族。九品其实是两品。这样以来,所用的人几乎都是世家豪族的,曹丕的政权也就被世家豪族控制了。曹丕称帝后,钟繇先后为大理、廷尉、太尉,封平阳侯。并封其弟钟演及子,钟演其孙钟豫皆列侯。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这就是魏明帝,明帝封钟繇为定陵候,迁太傅。钟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每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责抬上殿就坐。太和四年,钟繇去世,享年八十。明帝素服临吊,溢曰成侯,长子钟毓嗣。当时是门阀世族阶层形成时期,许多家族都是因为有位居高官而成为豪门世族.颖川长社钟氏也是如此。因为钟繇仕至显宦,子孙得其萌资,亦能入仕为官,成为历代显贵的豪门世族之家。 []e*Io&[
钟氏的第十三代有文献可考者三人:钟毓、钟会、钟(召力)。钟(召力)是钟演之子,上文已说,此不赘述。钟毓、钟会皆钟繇之子。钟毓是钟繇的长子,字季叔,其年十四,为散骑侍郎。太和年间,为黄门侍郎。正始年间,为散骑侍郎。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钟毓与之政见不合,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宫廷政变,杀掉曹爽及其追随者,从此,曹魏朝政大权落在河内司马氏之手。曹爽既诛,钟毓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钟会是钟繇的少子,字士季,正始年间,为秘书郎、尚书侍郎.正元二年(公元22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发淮南戍兵反抗司马氏。当时,大将军司马师把持朝政,因新割目瘤未愈,不宜外出。鉴于当时朝内反司马氏的人众,钟会等人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出征,司马师采纳了。钟会随司马师东征,出谋献策,典知密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到东吴。钟毓持节至扬州、豫州颁行赦令,告谕士民,还为尚书。司马师回军许昌,病情恶化而死。司马师临终令其弟卫将军司马昭总统诸军。这时,魏帝曹髦想乘机夺取司马氏军权,下诏让尚书傅暇先率诸军还洛,而让司马昭留许昌.此时,钟会力劝司马昭抗令率军还朝,以武力迫使朝廷就范。司马昭遂率军回到洛阳,魏帝任他为大将军录尚书(宰相)执政。钟会为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甘露二年(公元251年)淮南大将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昭,攻扬州,据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发淮南、淮北及扬州兵十万,并遣其子到东吴求援。东吴派将领全泽、全端,唐咨与文钦率精兵三万,进入寿春,并复发大军以应之。司马昭挟持魏帝、太后,督诸军二十六万讨伐之.钟毓率军前往。钟会为司马昭的主要谋士。司马昭大军围寿春半年未攻下。这时,吴将全泽弟子全辉、全仪因家庭纠纷,携其母奔魏。钟会向司马昭献反间计,假借全辉等名义写信,说:“吴中恼怒全怪等不能攻下寿春,要尽诛诸将全家,所以逃到这里来保全性命。”全泽、全端等接信恐怕被杀就率部下数千人投降。寿春城内人们害伯,很快发生内乱。司马昭乘机进攻,迅速消灭了诸葛诞.战后,钟毓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钟会封为陈侯,并迁为太傅,但他坚持不受,以中郎在司马昭大将军府管记室事。后又升为司隶校尉。司马昭为早日受禅,要出兵伐蜀,众人不以为然,唯钟会从之,积极准备伐蜀方略。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做攻蜀准备。次年秋,司马昭下令伐蜀。派邓艾与雍州刺史诸葛绪各领兵三万为偏师,从陇右南攻蜀。邓艾自狄道(今甘肃省临挑)攻甘松(今甘肃省迭部东南)、沓中,牵制为经营陇右而屯田沓中(今甘肃省眠县南)的姜维蜀军主力,诸葛绪则由祁山(今甘肃省礼县东北)直取武街(今甘肃省成县西北)、桥头(今甘肃省文县东南白水江上),截断姜维归路。钟会率主力十二万大军,由关中经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骆谷(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子午谷(今陕西省长安县南)三道南攻汉中。钟会大军进抵剑阁,牵引了蜀军主力,邓艾乘蜀后方空虚,进攻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景元四年冬,钟毓下世。钟会正率大军伐蜀,竟未知问。蜀平,封钟会为司徒,二子为亭侯。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谋划反司马昭,为乱军所杀.。钟会反不反司马昭,最终均难免一死,这是由于钟会灭蜀,功高震主。而司马昭多疑,凶险,而又残忍。这一点,有识之士早已洞察。所以,当司马昭派钟会率大军伐蜀时,其兄钟毓就一再反对.。名士王戎也对钟会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参相国军事刘实说得更为一针见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对此,钟会总算明白了,敢挺而走险,而邓艾却至死不悟。可悲也夫,可痛也夫。 WgBV,{C
钟氏第十四代有文献可考者七人:钟骏、钟邕、钟毅、钟迪、钟会二子、钟豫。钟豫为钟(召力)之子,上文已说,此不赘述。钟骏、钟昌、钟毅、钟迪皆钟毓之子。钟骏、字伯道,父钟毓去世,嗣官。钟邕随其叔父钟会伐蜀,后随钟会死。钟骏、钟毅,钟迪受叔父钟会而株连下狱。后司马昭因钟繇、钟毓有功,仅将钟毅诛杀,钟骏、钟迪赦免,有官爵者如故。钟骏后为晋黄门侍郎。钟迪仕宦情况不明。钟会的二个儿子,上文已说皆列侯,钟会事发是否受株连,文献记载不明,不过受株连可能性很大。钟氏家族因钟会而开始衰落,但仍不失为一‘个世族之家。 dL9QYIfP
钟氏的第十五代文献可考者一人:钟晔,钟骏之子,字叔光,公府椽。钟氏的第十六代钟雅,钟晔之子,字彦胄,西晋末,任汝阳令,尚书郎等职。永嘉之乱,钟雅避乱东渡,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累官振威将军、散骑待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骁骑将军等。这时,是颖川长社钟氏家族振兴的好机会,但发生了苏骏叛乱,钟雅为前锋监军,率精勇千人以抵挡。因兵少,不敢还击,遂退还。拜钟雅为侍中。不久,晋军大败。钟雅、刘超护卫八岁的晋成帝司马衍,有人说:“你性情激烈,心直口快,仇人不会饶恕你,你为什么不早做打算而坐待其毙。”钟雅严然地回答道:“国家混乱不能匡扶,君王危难不能挽救,每个人都要逃走,只求自己免死,还叫什么人臣,我恐怕董狐将执简而至呢?’尔后钟雅、刘超均为苏骏所害,钟氏家族失去了振兴的良机.叛乱平息之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 wr\d5j
钟氏第十七代可考者一人:钟诞,字世长,钟雅之子,官至中军参军,早卒。其子钟靖,为钟氏第十八代,字道寂,颖川太守。其子钟源,为钟氏第十九代,字循本,为后魏永安太守。其子钟挺、为钟氏第二十代,字法秀,襄城太守,颖川郡公。钟挺是钟嵘的祖父。钟嵘在《诗品•齐正员郎钟宪》中说:“余从祖正员”.从而可知,齐正员郎钟宪是钟嵘从祖,和钟挺同辈,至于孰长孰少,为谁所生,已无可考.不过,钟宪为钟氏的二十代,是勿庸置疑的。钟氏的第二十一代可考者一人,即钟蹈,字之义,为齐中军参军,生三子:钟盶、钟嵘、钟屿。钟盶,字长丘,为府参军,建康令。钟嵘,字仲伟,为齐王国侍郎、抚军参军、司徒府参军、梁临川王参军、衡阳王、晋安王记室,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和诗歌批评家,所著((诗品》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钟屿,字季望,永嘉县丞。.钟氏的第二十三代可考者二人:钟匡、钟宠。钟匡为钟屿之子,字元弼,梁检校工部尚书。钟宠为钟嵘之子,字元辅,梁临海令,避候景之乱,随从兄钟匡携家迁居南康赣州之孝义坊居住。 Rb_HD
颖川长社钟氏自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其家族没有振兴,但代代有官宦,仍不失为世族之家。((梁书》、《南史》《钟嵘传》皆云其为“颖川长社人”。其实钟嵘是出一生在江南,是地道的南方人。他出生时,钟氏迁居到江南已六、七代了,时间也在一百五十多年。《梁书》《南史》的《钟嵘传》都说他是“颖川长社人”,这并非说他出生在那里,而是标明在晋南北朝门阀制度极盛时期的一种生之俱来的特殊的社会地位。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