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就编修《中华鍾氏宗谱》有关问题的见解(转帖)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1  

就编修《中华鍾氏宗谱》有关问题的见解(转帖)

管理提醒: 本帖被 txyzwh 执行置顶操作(2014-05-21)
作者:鍾书文 ])!*_  
转载者按:转载此文,是对书文宗亲多年工作的一个肯定,宗谱的编撰有赖于各地更多宗亲的积极认真参与,对鍾氏历史做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一个不严谨的结论也能遗祸宗亲!《鍾姓史话》作者对鍾氏历史研究的投入举世公认,但是显然还缺少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刊载此文,可以让广大宗亲对此有换一个视角看问题机会。 #Dac~>a'  
P*o9a  
    几年来,在“总会”及各地诸多宗亲参与的考察研究探讨中。《中华鍾氏宗谱》(以下简称“总谱”)的编修工作,已有很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存在的若干分歧、争议及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必要的。有助于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拨乱反正。从而编修出比较客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总谱”。此乃功在当代。义在千秋的大事。下述见解及有关建议,谨请参考。 NO3/rJ6-  
$J2Gf(RU  
一、对于有关分歧、争议及不同意见的看法 dRDnJc3  
2?x4vI np;  
    综观分歧、争议及不同意见之所在,主要还是围绕《鍾姓史话》内容之是与非,对与错,真与伪而展开,并形成了褒贬不一,意见相左的两方。一方对“史话”几无疑义。所论所言,多属对“史话”的阐述或诠释;另一方则列举了比较充分的论据、史实,对“史话”内容,提出了诸多质疑及不同意见。兼听则明,有比较才能鉴别。基于此,我反复拜读了《鍾史论坛》上诸多宗亲的论文、评述及有关会议讲话稿之后,发觉“史话”确有诸多错误及失实之处。诸如:烈、接“两系”之论断;鍾姓“多源”之论断;鍾仪“以鐘师之鐘为姓”之论断(即与我锺氏非同源同祖,亦非同姓)等等,显然或论据存疑,或不符史实而不能成立。此外,所谓桓公第三子公子邀出使晉;伯州梨食邑鍾离;鍾离眛属伯噽之后代;鍾接是鍾离眛之子;烈公早于接公85年改姓鍾等等,亦属推论或主观臆断,显然失之偏颇(详见湖南大元、广贤,广东怀庆,江西扬山等宗亲之质疑及有关论述,不另赘述)。“史话”中上述错误及失实,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囿于客观条件。蔚论宗亲当时所接触的史料及族谱,毕竟有限;二是轻信了某些族谱中的以讹传讹;三是“史话”中的引经据典,大多引自新旧两《唐书》及《东周列国志》。而这几部史书,谬误甚多,是最不可信的史书。当时及此后的诸多史家,对其质疑、否定的论著,远远超过这几部史书的文字及篇幅。蔚论宗亲正是受这几部史书的误导,才导致上述错误及失实。一代宗师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尚且谬误多多,“史话”中有上述错误及失实,不足为奇。蔚论宗亲生前四处奔波,调查研究,为“史话”付出多年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其热衷于鍾史研究的执着精神,难能可贵。我想他若健在,肯定有倾听不同意见,正视“史话”中的上述错误及失实之处的雅量。斯人已去,令人哀思!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往往相反相成。而相反的方面,不可或缺。辩证地看,“史话”引发了分歧、争议,却大大促进了几年来对于鍾姓历史的争鸣、探讨及深入地研究考证。凡此,对于鍾姓史的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对于编好将要问世的“总谱”,均有其正面的、重要的意义。此即由相反转化为相成之效益。希望参与探讨及编修“总谱”的各位宗亲。在上述若干问题即将有望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不负重托,编修出举族认同,值得今人珍惜,后世传承的“总谱”。届时,蔚论宗亲地下有知,必将为之欣慰而含笑九泉! h$*!8=M  
4R*,VR.K  
  [!z,lY>  
u4j5w  
二、对干鍾姓渊源及相关情况之概述 ;);kEq/=P  
6wxs1G  
鍾氏先祖,乃商末微子之后。宋襄公之孙州黎仕楚,先后任大夫、乐尹,食采于楚邑鍾离(今安徽凤阳附近之古鍾离国),其后世以鍾或鍾离为姓。鍾仪公乃华夏鍾氏受姓始祖。鍾建、鍾子期、鍾离信、鍾离春、鍾离眛及颍川鍾氏之鍾之柔、鍾接、鍾烈等等,均属鍾仪族系之后裔。仪公族裔,早年曾散居于湘、鄂、江、浙、皖及山东等地域,并发展至中原大地之河南。其中颍川鍾氏,乃仪公族系中最大的分支。该分支枝繁叶茂,遍及大江南北及南方各省,井进入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多国,约占鍾姓人丁之一半。华夏各地(含少数民族)及海外的鍾姓,均属同根同源同祖之鍾氏族裔。 $u.z*b_yy  
626r^c=  
从春秋晚期至近代,我鍾氏英贤辈出,声名显赫;人才济济,灿若群星。两千五百多年来,出自鍾姓的名将、名相、名贤、名士、名家及各届精英,数以万千。我世代族裔,为中华民族历史之沿革,人文之兴盛,科教之发展,以及治国安邦等等,建树诸多,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堪称华夏颇具声望之族。 g5yJfRLxp  
fIF8%J ^3  
三、似无必要争论的几个问题 z:;CX@)*  
ceV}WN19l  
(一)商末之鍾仕能、鍾仕虎虽为鍾姓,但上无先祖可考,下无传承之世系,不宜列为鍾氏之先祖。 4Up/p&1@  
z@Y;r=v  
(二)鍾离国之由来及其几度迁址,有关论述言之有据。但仪公先人食邑之地,乃安徽凤阳附近之古鍾离国。不可能是山东的鍾离地,或湖北之鍾离城。    #F#%`Rv1  
3u;oQ5<(v  
(三)鍾氏源于子姓,已不言而喻,但尚存疑义。即鍾氏“源于赢姓”或曰“鍾秦共祖”。此乃值得关注的主要不同意见之一,似有保留之必要。故宜列入下述之“存疑备考”栏。 XRH!]!  
o@Oqm>]SS  
四、有*****证的两个问题 HDLk>_N_s,  
"fI6Cpc  
    (一)多数族谱及史料称“州黎仕楚”。仪公之先究竟是公孙黎?公孙鍾离?还是州黎?有待确认之。 0mnw{fE8_  
pFXEu= $3  
    (二)接公称为颍川鍾氏“一世祖”,似属牵强。那么颍川鍾氏有无始祖?究竟谁是其始祖?至今扑朔迷离。我的故乡安徽无为鍾氏族谱中称:“鍾氏之先出微子之后,传至州黎仕楚,食采于鍾,因以为姓” ;鍾仪公乃“鍾氏受姓始祖”;鍾知柔为“颍川鍾氏始祖”。鍾史探讨的实践证明,前两段的表述及其定论。符合史实。至于后一段之定论,虽属孤证但值得重视。知柔乃汉初肖何的重要幕僚,治国英才,官居“议郎”(《辞源》释义为高于中郎将之职。类似中大夫或上大夫)。此公后来谪居江西饶州之芝阳(今鄱阳、乐平一带),其后代留居于此。此公约生于秦末之前,其当时的名望、地位,远高于接公,推举为“颍川鍾氏始祖”的可能性极大。河南及鄱阳、乐平的族谱, ;fJ.8C  
"8RSvT<W^5  
若有相关旁证,似可确认之。 OH88n69  
xU vs:  
五、几点建议 /ouPg=+Nl  
:0ep( <|;  
    (一)“总序”乃“总谱”之纲。望尽早拟出初稿,分发征求意见并修改上报“谱办”  eIlva?  
#jk_5W  
(二)“总谱”宜设“存疑备考”栏。将尚存的疑义及主要不同意见列入之,留待后人研究考证。 T |p"0b A  
yLGRi^d#  
(三)全族统一辈序,必令各地已有的辈序更新,一千多万族人改名,谈何容易!恐难听从,亦无多大意义,似无必要。 ?0SEMmp`H  
R@0R`Zs  
(四)“总谱”似宜改称《华夏锺氏总谱》。一则名正言顺,二则与近期命名的“华夏锺氏经济文化研究会”,称谓相符。 /B3iC#?  
g{Rd=1SK]  
(五)列入“总谱”的近代人物,不宜太多。应视其在全国或海外之名望、影响及重要贡献。全国著名的学者、教授、专家,两院院士、革命英烈、爱国志士、战斗英雄、模范人物,以及省、军正职以上干部,可列入之并附100-200字简介。其他责请各地列入其宗谱“名人榜”为妥。否则,数以千计或万计之人物一一列入,似无必要,“总谱”亦不堪重负。 hc1N ~$3!G  
8QK&_n*  
我虽然关注“总谱”之编修,但与多年来倾注心力,研究鍾姓渊源及相关问题的诸多宗亲,以及有关学者、专家相比,自叹弗如。上述见解,只不过是《锺史论坛》上之论文、评述及有关会议讲话稿的 “读后感”而已。若有谬误或偏颇,敬请批评指正。拙文若可供参考。或有助于促成上述若干问题之共识,幸甚谢甚。 ;,TFr}p`  
\8 ":]EU  
  Kgv T"s.  
O=lzT~G|4  
  %RVZD#zr  
y(&Ac[foS}  
                       锺书文 于北京 =I4lL]>  
|zU-KGO&  
                                                                   20131230 pJ=#zsE0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