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新搜神记之锺馗传奇(转)
钟文海离线
呼朋唤友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
精华: 1
发帖: 688
铜币: 713 枚
威望: 588 点
贡献值: 92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1
最后登录: 2014-01-21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4  

新搜神记之锺馗传奇(转)

管理提醒: 本帖被 txyzwh 从 锺姓人物故事 移动到本区(2011-04-18)
新搜神记之锺馗传奇 BKCiIfkZ  
7~h<$8Y(T  
孙淮滨锺馗画 n&4N[Qlv,  
^LnTOdAE  
  锺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这种风俗远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间断。 ZDJ`qJ8V  
P= BZ+6DS  
  然而长久以来,锺馗的真实来历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g?.+  
QE+g j8  
  锺馗,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神祇? NG=-NxEcN  
B:Oa}/H   
  我们了解的锺馗大多来自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 y-b%T|p9  
1s&zMWC  
  《锺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场上遭受歧视。 z|J_b"u4  
g}oi!f$|  
  锺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锺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锺馗于是选择了死…… h+H%?:FX  
AR%4D3Dma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与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s]0{a.Cpv  
oSKXt}sh  
包拯像——拷贝 x j)F55e?  
HyQJXw?A:  
  那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梦中总被小鬼骚扰,无法安睡。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鬼偷偷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还在宫中狂呼乱叫。懊恼间,唐明皇忽见一个蓝衣身影从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惊醒过来,怪病从此不治而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锺馗。于是请画家绘制锺馗神像,悬挂皇宫内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锺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u@) U"FZ  
R%WCH?B<}  
  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锺馗故事都与此相类似。 r|8d 4  
?4}h&/  
  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 Qy<P463A(l  
Z clQ  
  先来看锺馗其人。 < NY^M!  
H2 {+)  
  我们参阅了唐代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锺馗这个人名。关于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Pj^{|U21  
y14;%aQN  
  唐代有关唐明皇李隆基的奇闻轶事多有记载。可是也没有发现锺馗梦中显灵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试考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创立。 |^I0dR/w:  
gs[uD5oo<  
  如此说来,锺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锺馗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 2zA4vZkbcw  
:RTC!spy  
  《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锺馗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锺馗神像和历日表。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类似的诗篇。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作为神锺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锺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 ;`4&Rm9n?  
tY<4%~%X  
桃花坞年画锺馗——拷贝 UgSB>V<?  
O6 3<AY@  
  可是锺馗到底是怎样的身世来历,又是如何走上神坛,诗中并未解释。 UhWNl]Z  
W\,s:6iqz  
  这或许就是宋朝以后人们虚构锺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时锺馗也是名声显赫一如唐朝,可是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而从流传下来的诗和锺馗画像来判断,早在唐明皇时这种风俗就已经兴起。于是人们引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虚构锺馗读书人身份和冤死后显灵成神的故事,来解释锺馗的来历。 P1 8hxXE3  
&{hL&BLr  
  那么唐明皇赐给大臣的又是怎样的锺馗神像? 49c:V,  
d"mkL-  
  为什么宋朝人据此判定锺馗的读书人身份? =o(5_S.u;  
=ho}oL,ZO  
  我们能否从那幅神像中探知锺馗的真实来历呢? ]cWUZ{puRB  
T*Exs|N2P-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锺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锺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锺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 n nEgx;Nl0  
'F3f+YD  
  “昔吴道子画锺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2;`1h[,-^  
#Y`~(K47  
  所谓“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是说腰带上别着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是描写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锺馗画描述来看,锺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VA>35w  
(`>+zT5aH  
  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锺馗画像,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锺馗形象一脉相承,始终是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J1|\Q:-7p  
\ZFGw&yN  
  看来从早期画像里,还是无法找到锺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 KP^V>9q  
`2WFk8) F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间社会中的锺馗形象。 "Yv_B3p   
IqHV)A  
  要想探知锺馗的真实来历,还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献中,对于民间锺馗形象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 A RuA<vQ  
GW@;}m(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长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锺馗。篇名为《除夕锺馗驱傩文》。 iN\4gQ!  
h8S.x)  
  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锺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nwe* BVp  
[Td4K.c  
  看来在唐代民间还有另一种锺馗,与上层社会流行的书生形象大异其趣。所谓的傩,到底是怎样一种仪式,锺馗又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他的起源是否与这种仪式紧密相关呢? {X+3;&@  
O, wJR  
  翻开《新唐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傩的记载。 ZohCP  
6dt]`zv/  
  《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从《仪礼志》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锺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驱傩文里的锺馗。 6Q@j  
ItVWO:x&v  
  为什么同是唐代的傩,却有着如此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唐代,的确存在着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6,SKg p  
+F` S>U  
  这种差别不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lXU0}&  
81F/G5  
端午节大红锺馗 %#:{UR)E  
Jb@V}Ul$  
  敦煌出土的《锺馗驱傩文》是最早锺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锺馗的身影。 Lc,Pom  
Tya1/w4  
  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乡傩仪式,现在还能看到。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远近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Jy:Qlx`  
YeL#jtC  
  傩舞里最活跃的角色就是锺馗。由于他频繁出场,又是场上绝对的主角,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直接称傩舞为跳锺馗。与唐朝的傩仪式稍有不同,这里的锺馗已不是身着豹皮,而是一副将官打扮,手下的十万丛林怪兽也简化成四员副将。但他在仪式中的职能并没有变,仍旧是捉鬼。 K~{$oD7!  
AaOu L,l  
  一旦仪式开始,傩舞艺人就立即采用这样的步法。而这步法透露锺馗的真实身份。这步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 F?*-4I-  
8 &LQzwa  
  一千七百年前,晋代的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在治水时两腿受伤,行走时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们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视之为缺陷,反而因其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Xm}/0g&7  
bKY7/w<dP  
  那么锺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处的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又往往身兼巫师的职务。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仪式,也因为这种特殊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世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既为了纪念大禹,也为了增加仪式的神秘性,就称其为禹步。 y/{fX(aV  
cWaSn7p!X  
  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跳锺馗傩舞是古代巫术活动的一种,而且的确起源很早,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刻和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始,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神仪式就已出现,而傩舞很可能也是那时相伴而生。 HY*Kb+[  
7 :xfPx  
  那么锺馗是否也在那时就诞生呢? Y|f[bw  
mt{nm[D!Xp  
  考察锺馗的面具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全国流行的跳锺馗傩舞中,面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而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KIf dafRL  
["93~[[^  
  面具在傩舞仪式里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面具放置到原来的位置,燃香礼拜。仪式主持者照例会有一段唱词,来表达感激赞美之情。人们对这些木质面具饱含敬意,一如往昔。 ? 7n`A >T  
Gbr=+AT  
  由于跳锺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对于锺馗的起源,有一种假设:早在商周时期,锺馗就已出现。而锺馗的名字,很可能源自那时一位著名的巫师。 )e+>w=t  
^z IW+:  
  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而仲虺、锺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锺馗二字。这就是锺馗的来历的第一种说法。 F=e8IUr  
'&tG?gb&  
  但萍乡地区的人们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他们说锺馗是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大棒敲打衣服,荡涤污浊,与锺馗打鬼祛邪的确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uAJx.>$b  
9G#n 0&wRJ  
锺馗小龛 f!uwzHA`?  
TH&U j1  
  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很多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这是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可是大棒为什么不叫大棒而偏偏要叫做锺馗呢? dI(@ZV{  
M*, -zGr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从汉字的发音方面作了有趣的考证。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锺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锺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XB^'K2  
Fn;SF4KOm  
  另外锺馗二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现在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七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他们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_[c0)2h  
O7m(o:t x3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断:很久很久以前,傩舞仪式的主持者是一个手舞大棒的巫师,他手中的大棒称为终葵,也叫椎。巫师频频使用终葵打鬼驱邪,久而久之人们认为大棒有神奇的力量,进而认为终葵这个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有用终葵二字取作人名,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些人名中包含终葵二字,如乔锺馗,取其吉祥辟邪意味。到了唐朝,人们早已忘记锺馗原本的大棒身份,误以为是古代一位姓锺名馗的打鬼能手。而上层社会流行张挂锺馗神像的风俗,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锺馗的名望日益高涨。 mb TEp*H  
rdP[<Y9  
  到了宋朝,人们无从考证唐朝这位大神的来历,于是虚构他的读书人身份和冤屈而死的凄婉经历,并演绎出唐明皇和锺馗之间一段恩恩怨怨。就这样,一根大木棒变成了人,又走上神坛,成为人们敬重的神。如此阴差阳错的经历,可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观。 {_[N<U:QT&  
W0@n/U  
  然而,造神的故事还远未停止。 D9=KXo^  
JN-y)L/>  
元代锺馗嫁妹图局部  EoR}Af  
FEz-+X<q2  
  安徽省灵璧县,自古以锺馗画出名,经营此道的书画店挤满整条街道。每年有近万张锺馗画像,从这里流向全国,直至异国他乡。翻开清初编修的灵璧县志我们看到,明清之际,这个数字还要加上两倍,达数万张之多。在其他年画产地,锺馗像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这表明,人们的确非常信赖锺馗的捉鬼神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古代民间鬼神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就是因为迷信鬼神的存在,人们才塑造了捉鬼的锺馗。 N=5a54!/  
w !-gJmX>  
  但鬼神观念早已有之。从半坡村出土陶盆上的图案来看,鬼神观念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而锺馗成为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还是唐朝以后的事。那么锺馗出现以前,是谁曾经担当捉鬼的职责?后来,又为什么被锺馗取而代之呢? ghG**3xr  
4K#>f4(U`g  
  让我们来看早期专职捉鬼的神明。这是西汉时期的画像砖,那时的捉鬼专家是神荼和郁垒。汉代神话故事中,他们是亲兄弟,素以勇猛著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砖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可说是资格最老的捉鬼专家。 $oID(P  
!}#8)?p  
  这一位名叫尺郭,是更为另类恶鬼终结者。《神异经·东南荒经》里讲,这位尺郭捉鬼是出于本能----为了吃饱肚子。传说光是他的早餐就要吞下三千只恶鬼,到了晚上还要三百只作夜宵。 iAEbu&XG  
 F2LLN  
  在唐朝以前这几位都是威风八面的捉鬼能手。但锺馗的出现,令他们黯然失色。锺馗为什么能够迅速走红,成为人们信赖的捉鬼大神呢?这还要归功于宋朝以来,民间故事的成功塑造。 6 l|DU7i  
@]%IK(|  
  首先人们赋予他贫寒读书人的身份,使他具有了现实意义。 &tLgG4pd  
#uG%j  
  锺馗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锺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仕途美好前程。想必他的冤屈经历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宋代以来几乎所有版本的锺馗故事中,这段情节都是惊人的相似。 Eex~xiiV  
 NI76U  
民间传说中锺馗原本是书生 r1`x=r   
)Xz,j9GzJS  
  以今天人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只因相貌丑陋,就被剥夺入仕做官机会,这样的荒唐事真的会发生吗?以貌取人,容貌长相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命运;这在唐朝并非新鲜事。 rxvx  
~S"+S/z/k  
  根据《旧唐书》中记载,考试合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终得到官职,还有吏部的四道关卡要过,其中有一条便涉及到长相。看来锺馗蒙受冤屈的情节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A Ru2W1g  
S"bg9o  
  而故事的高潮部分锺馗愤然赴死,以极端方式反抗不公正制度,则是他刚烈不屈性格的体现。如此刻画锺馗性格,为他后来成为最受信赖的捉鬼大神埋下伏笔。 o4F2%0gJ  
s^G.]%iU  
  傩庙,是全国仅存的几座专祀锺馗的庙宇之一,相传始建于唐宋时期。里面锺馗塑像与众不同:他不是通常所见挥舞金锏或宝剑的威猛形象,而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庙前戏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是《老爷升堂》,这里的锺馗有另外一个尊称,名为判官老爷。 A@!qv#'  
'j8:vq^d  
  锺馗的判官身份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北宋中后期就已出现。 )<[XtK  
+K:Dx!9  
锺馗又是怎样成为判官的呢? +ZaSM~   
~?Qe?hB  
  民间故事的解释是这样的:锺馗蒙受的冤屈感动了神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本来锺馗死后也和所有人一样,要去阴曹地府经受煎熬,被阎王爷管辖。但玉皇大帝听说了锺馗的冤情非常同情,于是大发慈悲。速派使者通报下界,一路放行不得刁难。玉帝似乎对锺馗刚烈不屈的性格非常赞赏,还有意委以重任。在黄泉路上,锺馗接到一纸聘书,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 dC3o9  
taHJ ub  
这判官职务,并非无中生有。在人间朝廷官场,判官也是实力派人物。北宋官制系统中,判官协助三司使工作。三司使是政府的最高财政长官,总持国家财政大权,地位仅低于宰相。那么协助他工作的判官自然也是官场的实力派人物。由于判官财权在握,极易产生贪污腐败现象,所以历来都是选择德高望重,铁面无私的官员担任。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曾担任判官一职。在萍乡地区有一种现象,那就是锺馗和包公难分彼此。他们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在很多人观念里他们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一位是人间的清官包青天,一位是阴间的判官锺馗。但这阴间的判官锺馗似乎权力更大。 i/;\7n  
}I+E\ <  
北宋街头的傩 ;40/yl3r3[  
Fx_z6a  
  北宋以来,民间故事成功的赋予锺馗贫苦读书人身份,以其现实意义而得到民众认同。他刚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他成为铁面无私的判官,而与人间清官包拯形象的融合,最终使他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捉鬼神明。 r"3=44St  
*MhRW,=  
  考察锺馗早期形象的变迁,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锺馗形象所具有的两重性。他既有儒雅、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也有诙谐风趣世俗一面。  9X+V4xux  
Olt?~}  
  在北宋《大傩图》中,宫廷画家为当时锺馗立此存照。他面带花哨的面具,载歌载舞。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喜庆气氛,全然没有一位斩鬼判官的威严气度。这是北宋苏汉臣《五瑞图》,判官锺馗和其他四位神仙一起执笏作舞。也是一派和气神仙风度。 `_Zg3_K.dS  
sQHv%]s 0  
  这是南宋的水陆画《三官出巡图·地官》中迎接地官大驾光临的景象。锺馗位于图画的下方,比地官的地位要低很多。 [[Ls_ZL!=  
8?#/o c  
  这也是锺馗作为神的独特之处:虽然历朝历代锺馗的形象在各种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也多得数不胜数;但由于他的确于史无据,事出无典,加之相貌丑陋鬼气十足。从来没有得到哪一朝皇帝赐给封号,也更没有中央政府亲自出面主持给锺馗建庙的记载。然而也正因如此,民间塑造锺馗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这使锺馗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世俗品格。 J@HtoTDO3  
hc(#{]].  
  这种世俗品格浸透到民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了当时民间使用的一种捕鼠机,名叫锺馗。这架名为舞锺馗的宋代捕鼠器,工作原理其实与今天的并无二致。从实用角度讲,锺馗雕像其实实完全多余的。即便没有锺馗像,捕鼠机也照样能正常工作。那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加上锺馗像呢?惟一的理由就是他的威慑力。 KEo ,m  
T"}5}6rSG  
  古代民间造神的实用功利性,还体现在一种重要的民间风俗---那就是张贴门神锺馗画古代民居张挂锺馗像大门首当其冲,成对的张贴在两扇门板,单幅的贴在门的正上方。防止恶鬼上门骚扰。有的民居院落,进门之后还见不到主人的房间,用这座墙来隔开。锺馗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位置就在这里。 KI iO  
e\`&p  
  因为人们对鬼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鬼只能走直线,所以即便是不小心让鬼溜进门来,也会被影壁钱的锺馗老爷抓个正着。锺馗像贴在这里还带来另一个便利:因为在这里方便安置香炉红烛。人们指望锺馗尽心尽力的看家户院,所以像对待其他神一样,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奉上丰富的供品,焚香礼拜。 ~]IOK$1F%  
(&Kk7<#`  
  虽说是神仙身份,但因为时时见面,司空见惯,日久年深也就把锺馗当作家庭的一员来看待。敬畏之余,也有亲切的一面。但如果作为门神的锺馗有失职情况,一家之主也会拿出家长的威严,甚至于破口大骂。 x/I%2F  
ouvA~/5  
萍乡锺馗庙 lBLARz&c#  
{ =9,n\85#  
  杂剧《盆儿鬼》写到元代民间这种特殊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汴梁小生意人杨国用被人谋害。凶手用他的骨灰和泥,烧在瓦盆中,送给了邻居张老汉。瓦盆带来死者的鬼魂,吵闹鸣冤。张老汉得知盆里有鬼,魂飞天外。进而想到,自家的门神锺馗老爷严重失职。居然和自己一样老眼昏花,浑然不知,糊里糊涂得放鬼魂进屋。于是破口大骂:“好门神也,你怎生把鬼放进来了,俺要你做什么?” ,GhS[VJjR  
,hm\   
  从元杂剧中普通百姓对锺馗的轻漫态度可以看出,他的神性已经丧失殆尽。既然如此,我们不免生出疑问:为什么作为神的锺馗又能一直保留至今?这或许与道教的推崇有关,从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特别的武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塑造的痕迹。 :gv{F} ##  
>UTBO|95y  
钢鞭和金锏之外,锺馗最常使用的可能就是这把宝剑了。锺馗用鞭和锏作打鬼武器的确非常适合,也符合锺馗的刚烈形象。相比之下宝剑就显得很温和,因为古代无论文官武将大多会佩带一柄这样的宝剑,人们为什么把这柄看似平淡无奇的宝剑佩给锺馗呢? $t'MSlF  
y4 #>X  
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宝剑,而是道士专用的斩鬼武器---七星剑。剑身上的七个相连的圆点是北斗七星图案。北斗七星,在道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是道士作法事时参拜的最重要的星宿神。明清以来,民间活跃着许多道士,他们游走江湖专以作法事为职业。宣称通过他们虔诚的祷告,北斗七星之神就会下凡人间,为人消除灾祸、疾病驱除邪气斩除妖魔鬼怪。这些乡间道士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事小情无不插手。他们频繁的请锺馗下凡捉鬼,赋予锺馗新的职能---于是具有道教神仙法力的锺馗崭新登场。 R6<X%*&%  
"+R+6<"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春天里的节日。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恶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毒虫病虫们全体出动害人生病。这毒虫数量非常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悬挂锺馗像风俗说明人又赋予他新的职能,锺馗斩五毒。 ~k-y &<UR  
@|Cz-J;D  
跳锺馗 hn7# L  
~f&E7su-6+  
  但锺馗故事里并没有五毒,倒是有五只小鬼。画像中经常尾随锺馗的就是这五只小鬼。他们是明朝时锺馗故事里的新出现的角色,据说锺馗的丑陋相貌与他们有关。 DZ 3wCLQtK  
a{'vN93  
  在明朝版本的锺馗故事里,一改过去文艺作品中天生丑陋的说法。故事说锺馗本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书生,赶考路上被五只捣乱的小鬼毁坏面容。锺馗含冤而死,成为捉鬼的神以后马上收服了这五只小鬼。 )Yh+c=6 ?  
gS!:+G%  
  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化成为五毒,又使锺馗担当起另一种全新职能,斩五毒的天师锺馗。其实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另有其人----张天师。张天师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化形象。明清以来随着锺馗故事的传扬,尤其是锺馗和五只小鬼的一段恩恩怨怨广为人知,锺馗渐渐取代了张天师。明清以来,锺馗又与张天师形象相融合,锺馗成为端午节里最受欢迎的明星——斩五毒的天师锺馗。 x$A+lj]x  
v|_K/|  
  这五只小鬼再也无法逃脱锺馗老爷警惕的目光,后来他们又变形为五只小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或者恨福来迟。这五鬼变成的五福就更有说法了,《尚书·洪范》解释五福的具体内容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kr^P6}'  
fZGX}T<)p-  
  明清以来锺馗画祈求赐福成分增加。这幅画作是明朝成化皇帝所作的《岁朝佳兆图》,锺馗捧着如意,带领小鬼匆匆赶路。小鬼手中托盘里盛满柏叶柿子,上空有蝙蝠,寓意百事(柏柿)如意,福自天来。 r..iko]T  
*2>&"B09`  
  杨柳青锺馗门神画,是典型的"武判"样式。锺馗挥舞宝剑做出种种威武姿态,四周衬满流云、八宝、双喜等图案,活泼中带有吉祥寓意。 u"r`3P`  
?8H8O %Z8  
  苏州桃花坞门神中有风度潇洒的骑驴锺馗,侍从小鬼撑破伞相随,他手执牙笏目视前方空中飞舞的蝙蝠或吊系的蜘蛛,象征"福自天来"、"喜从天降",洋溢着喜庆色彩。北京更有画店别出心裁,去除锺馗手中的武器,增添了一枚超大铜钱,谓之托钱判。 > ym,{EHK  
P[G)sA_"  
  老北京读判官后面加儿话音,称判官儿,或简称判儿。于是又有人把锺馗怀里的大铜钱换成了胖娃娃者,寓意"盼子得子"。 kf\PioD8  
^&9zw\x;z  
跳锺馗面具 ;0]aq0_#(  
IEL%!RFG  
  就这样——驱邪魔,斩鬼怪,祈福得福,盼子得子,求财得财。人们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锺馗最终成为古代民间诸神中的超级明星。 ^lnK$i  
e-})6)XgA  
(CCTV《探索·发现》) 6IN e@  
呼朋唤友
钟他山离线
级别: 总版主
UID: 7
精华: 0
发帖: 80
铜币: 2380 枚
威望: 9 点
贡献值: 49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2
最后登录: 2014-12-18
沙发 发表于: 2010-05-24  

是个不错的人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