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走进赣县白鹭古村(钟氏)(转自网络)
钟文海离线
呼朋唤友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
精华: 1
发帖: 688
铜币: 713 枚
威望: 588 点
贡献值: 92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1
最后登录: 2014-01-21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4  

走进赣县白鹭古村(钟氏)(转自网络)

走进赣县白鹭古村(钟氏) qB:AkMd&  
0x\2 #i  
cA<<& C  
这里是江西赣县北部的白鹭古村,那一幢幢雄壮巍峨的客家古祠默默地诉说着古村昨日的辉煌,那些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让人怀古幽情。就让《游遍天下》为读者翻开这幅历史的美丽画卷;就让那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引领我们走进我们的“往日家园”——白鹭古祠堂。 |8bE9qt.P  
"# 2pT H~  
  远山抹上了一层微光,天亮了。一轮红日在黑沉沉的山梁背后缓缓探出头来,古老的白鹭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那条自东向西逶迤而来的鹭溪,象玉带一样飘过白鹭村。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依旧水声潺潺,它记录了白鹭村的起源,也见证了白鹭村的兴衰。 .l \r9I(  
@M=$qO_$9  
  这里曾经是一个白鹭成群的世界。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最美的画卷,历史在这里写出了不朽的诗篇。这就是江西赣南的白鹭村,客家人迁居于此,那一栋栋巍峨的祠堂就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和白鹭的青山秀水一起构成了客家人的美丽家园。 Jn=42Q:>  
  白鹭村位于江西赣县北部。江西赣南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摇篮,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t)} \9^Uo  
COSTV>s;  
  白鹭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形成人类聚居的村落,唐宋时期日渐繁荣,大批南迁的中原客家移民聚居此地。白鹭村呈半月型,面积为0.2平方公里。白鹭村现有561户人家,2500余口人,99%为钟姓,他们都是一位叫钟兴的赶鸭人的后代。 JT04vm4  
kae2 73"  
  白鹭村的真正繁荣是从钟兴迁移到这里开始的。南宋绍兴六年(1136),兴国县竹坝42岁的钟兴,携带一家四口,赶着百余只鸭婆,游牧到距家乡30公里的一个地方。在这里的第一晚,它梦见了白鹭纷飞,第二天发现他的鸭婆在这里竟能一天产下两只鸭蛋,钟兴于是在这个风水宝地安下家来,并把这里命名为白鹭村。他的后代们在这块土地上辛苦劳作,使白鹭村越来越繁荣昌盛。 J@QdieW6  
J_PH7Z*=,  
  现在的白鹭村虽然没有了白鹭的身影,但这丝毫无损它的美丽。在这偏隅一方的小山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一片6万平方米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建筑群落,它们多为明、清两代所建。(也就是钟兴的后人发展的鼎盛时期所建。当时,当地村民利用鹭溪便利的水路交通,将山中木竹运往外面的世界贩卖,使白鹭村的村民生活空前富足。)看啊!在那青山绿水中,那群栉次比邻的建筑群何其雄壮美丽,几百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它们依然是那么巍峨雄浑,犹如一个美貌少女,经过岁月的打磨,蜕变为一个更显风韵的少妇。那一幢幢华屋豪舍的檐角无不律同地轻盈地向天空上挑着,流淌着那种江南水乡独有的清秀气息。瞬时间,让人仿佛身置于江浙的山水画里一般。白鹭村人把含数字的景观串成了从一到十的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又名三官殿)、四逸堂(又名爱庐)、五福地、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中,为人们世代所欣赏所传颂。 .$Y? W<  
  白鹭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古时,白鹭村的先民们长期都在京都、两湖、江淅一带泛游、经商,把富丽典雅的徽式建筑风格移植回来,兴建自己的府第。白鹭的祠堂大抵高约10米,清一色的黑瓦青砖,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开井错落有致。正厅和偏厅美轮美奂。住房和杂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门口排列着圆圆的“龙抱石”和长长的“旗杆石”,上面镶刻着文字、图案,表述主人的功名与官衔。祠堂之间,于“风水”有碍的巷道路口的墙头或屋顶,时不时高悬起一块兽头装饰的“泰石山敢当”的石碑或一尊张牙舞爪的小石狮,借以镇妖驱邪。 bG(x:Py&  
ll%G!VR  
  白鹭祠堂从使用功能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当地叫上“专祀型”祠堂。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当地人叫“居祀型”祠堂。从建筑年代看,最早是建于南宋末年(1250)的世昌堂,不过经历后来数十次重修扩建,现已非原貌;最晚是建于1919年的佩玉堂;其中更多的是建于该村鼎盛时期,即乾嘉道三朝年间(1736年——1850年)的祠堂。从构成角度看,基本上是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即“四水归堂”建筑。 1fY>>*oP  
fz3lR2~G  
  这些建筑仍按典型的传统天井式围合为主体,并保持主体建筑的方正,其周围则以附属用房如厨房、柴间、佣人房、马房等及一些小院落组结合,使其与地形协调统一。 h$pk<<  
C`NmZwL  
  祠堂的四周墙体均为青砖砌筑,为保墙身牢固和防潮,墙高90cm以下多采用单丁斗子式砌筑,90cm以上多采用二斗一眠式砌筑,墙的阳角多用130—150cm的长麻石做护角,以防碰撞损伤。 m2(E>raV6  
!{(ls<  
  白鹭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早些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砖石仅为外围护。晚清时,则大多为立木柱,穿斗式构架,而山柱及两侧外檐柱大都被砖石山墙所取代。  MGQ,\55"  
  白路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雕刻装饰。重点体现在正面大门和天井四周的梁枋构架和门窗格扇处。 0oSQY[ht/  
}#6xFTH  
  梁枋构件一般都做成略带孤形,状似新月,侧面也向内砍成略为长方形,有些上面加有饰线,断面比较粗大。枋柱间侧用作承托,雀替多用镂空雕刻的鳌鱼,做工精细,形态逼真,有些则用方料雕饰成其它形状,使雀替基本上失去了联连件的作用,纯为装饰物了。在友益堂等少数几个祠堂中,柱与挑枋间则加有斜撑,斜撑为跌空飞奔的灵兽,显得情趣盎然。 yAG+] r  
paWxanSt  
  窗扇多为推式,上部镂空以便采光。密纹格式多种多样,如柳条式菱花、冰花、工字、双工字等,显得简明规整、大方美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友益堂中,其窗的空格中嵌有很薄的云母片,既遮挡视线又有一定的采光功能,银光闪闪,显得异常珍贵。窗下拦板有些是整块木板,有些木板上加些木雕镂刻,不少窗扇中加有腰板,上采用浮雕的形式刻有花草虫鱼、人物等。连续的排窗衬托在大片木墙(或柱)之间,相互对比,显得格外精致细巧。 3rNc1\a;  
[(ygisqt  
  格扇门的型制与窗差不多,上段格心做成菱花、冰花等图案。中间是腰板,腰板上雕刻有人物故事或虫鱼鸟兽,花卉宝瓶之类,做工精巧妙,刻画细致。下部则是整块的裙板。门窗整体装饰性极强。 o\4CoeG  
)t%h[0{{  
  精造大门,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白鹭民居也不例外。在其现有的几十栋祠堂中,对大门的建造可谓不遗余力,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P$ucL~r  
b/u8} J  
  设置大门的正面砖墙(或侧砖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整的;另一种是在设门处,使墙面后退少许,两侧做成“八”字形,也称“八字门”。后种形式比较多见。由于栉比的建筑构成的街巷较低窄,这后退所留出的空间,一是方便出入;二是构成了一个半公共空间便于居民在此活动和交流,不会占据街巷的位置。 e[{mVhg4E  
Ux}W&K/?'  
  白鹭民居的大门,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开在侧面,门框上都做有各式门罩。门罩的有的比较小,也很简洁;有的比较大,不仅繁杂,主体地位也十分突出,是整幢建筑的装饰重点。门罩几乎都做成贴墙的牌楼,只是没有落地的夹杆石和弥须座。一般以三间四柱三楼为主,也有少量五间六柱五楼。有的做的比较小,砌于门框和房檐之间,比大门稍宽一些;有些则做的很大,随墙“八”字展开,高度自门框起直至屋檐(楼檐与屋檐合二为一),柱子则垂下上门框。门罩无论大小,梁枋椽檐俱全,椽檐口以上逐层外伸,盖以青瓦,翘角走脊,但不是很夸张。一般人家的贴墙牌楼,其边柱、中柱、小额枋、大额枋、龙门枋都是素白的,没有雕刻装饰,装饰的重点在正楼和次楼的屋檐。龙凤板、单额枋,装饰的图案,依其建筑的年代而有所差别,明代和清代早期建的祠堂,装饰比较简洁,以动物灵兽,连续的“万”字、双环六角、四角等图案为主。后来越是晚期的,其图案则越丰富,出现有人物、花篮、扇面、葫芦、书卷、渔鼓、盘景等,甚至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几何图案。 2bLI%gg3  
  白鹭村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奉祀钟愈旭钟崇保父子的保善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黄飞虎天君及赖公的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等祠堂是这群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颇值得细细观赏,仔细体味。 DtI$9`~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太夫人祠。古时,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士命名者甚为罕见,而王太夫人祠就是一个特例。 9 Kbw GmSU  
t`YWwI.  
  王太夫人(乾隆15年——道光2年),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加捐知职便授奉政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 PNpu*# Z`  
?v4E<iXs  
  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林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此一善举真是感人至深。 {q,?<zBzu  
s?c JV `  
  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和“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王太夫人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如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 ^I`a;  
OxQYNi2  
  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它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cm,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楼廊等装修简单别致,而“八字楼”比白鹭其它一般门楼宽阔,异常恢宏壮丽。特别是门楼上方的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万”字等图案层次分明,立意深远。 6{=_718l`  
>b48>@~bY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uw33:G  
Ie@Jb{ x  
  近年来,大凡到白鹭参观游览者,少不得慕名到“王太夫人祠”参拜一番,电视工作者还数度拍摄专题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二OO一年,香港实业家詹益邦先生还捐赠数万元港币对该祠进行修缮。 @h}`DNaZ^  
] 8Tzr  
  千年客家古村白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赶鸭人钟兴的后代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勇于开拓,镌而不舍,闯出了一条“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指引着钟姓子孙,创造了巨额财富,建起了一栋接一栋的宫殿式的祠宇,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杰......。 CZ(`|;BC*  
  明清两朝,白鹭村共出秀才568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府、县志主修、分修2人;国子监“正蓝旗教习官”1人。小小白鹭村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m5*[t7@%  
  喝擂茶、打黄元米果、剁鱼丝、烧芋头丸、给病人“喊夜唱惊”等等赣南客家民俗风情,白鹭村应有尽有。 u,o1{% O  
{x {H$f  
  白鹭村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白鹭村家家户户点燃彩纸扎的各式“彩灯笼”、“彩纸船”、“彩纸轿”等等从祖祠“世昌堂”整队出发,敲响鼓乐,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间鸣,只见一群群赤膊短裤的客家后生仔们,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轿”,窜到“世昌堂”祖堂上,点烛焚香,礼炮齐鸣,鼓乐喧天,高擎“打轿”,三起三落,击地三下,恕吼三声“发!发!发!”(意在敲山震虎)惊醒祖祠背后五虎下山的龙脉,呼唤合族新年大吉,人潮便决堤似地涌出祖祠。数百名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轿”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轿”的那户人家。“打轿”象征“打(大)发”,参与的村民们抢“打轿”通宵达旦,终见分晓。尤其是那班祈求添丁生子的家庭,愿望更加迫切,大家都以能领到它为荣。 ,h&a9:+i  
?3q@f\fZ  
  每年中秋佳节的“火烧瓦塔”,也是白鹭村的一大奇观。瓦塔直径2米,高3米,用整块的青砖黄瓦砌成。四孔塔门,高可容身。四个大汉叉着推积如山的松枝杉条,洒上食盐硫磺,把大瓦搭烧得遍体通红,烈焰腾空。周围观众如堵,爆竹、鼓乐、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直闹至天亮才罢。这种习俗是村民们对当年祖先为反抗元朝暴政,利用中秋节白天走亲戚送月饼秘密附上起义通知,晚上点火烧塔发布起义统一行动信号的永恒纪念。 _TUm$#@Y`  
呼朋唤友
钟文海离线
呼朋唤友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
精华: 1
发帖: 688
铜币: 713 枚
威望: 588 点
贡献值: 92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1
最后登录: 2014-01-21
沙发 发表于: 2010-05-25  
客家古村——白鹭(转自网络)
客家古村——白鹭 IQnIaZ  
.Djta|puu  
 一 C:i|-te  
白鹭村,位于赣南客家中部地区赣县的北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和万安接壤。它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叠嶂绵延形成弧状拱卫着村庄。五条山脚伸至村后,古代勘舆家称其为“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连环,下游河畔有二座山岭,一称:“狮蹲”;一谓:“象跃”,把住水口,留住来龙,是一处灵山秀水风水极佳之地。据载,白鹭村的开基人是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他当年放鸭从兴国来到此地,时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夜梦见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而定居该地,村庄也由此名:“白鹭”。 PeTA$Yl  
  钟舆,字世昌,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从兴国县竹坝村迁居白鹭开基,至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鹭溪河源于兴国县,穿流白鹭乡中部进人赣江。它无需通过贡江水系再入赣江,可缩短北下流程。这条北下捷径,使古代兴国永丰、赣县白鹭、田村一带的木竹通过鹭溪源源进入赣江,缩短了流程60多公里。古代的鹭溪河面宽阔,水深也足以木竹通行。正是这条黄金水道的优势使白鹭乡的木竹打入市场,白鹭村逐渐繁荣。 Y#HI;Y^RP  
  钟世昌定居白鹭后,不仅利用白鹭充足的水草和鹭溪河的天然资源养鸭,同时辟地发展农业,生活逐渐安定。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没有干扰的封闭生活使钟氏人口发展很快,以至到明代中期就具备了圩市村庄的人口基础。特别是随着木竹大量向北方和东南输出,白鹭村逐步成为商品集散地,圩市也随之而成,成为白鹭一方的商业中心。 Lm6**v  
  二 ho.(v;  
  白鹭村钟氏的许多人,从事木竹生意和相关行业后,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了。他们见了世面,需要培养有文化的后代,于是开始重视兴办教育。因此清代早、中期钟氏家族涌现了大批读书人,不少人取得了功名,出任地方官。村里较为出名的有钟正瑛、钟愈昌、钟崇俨、钟谷、钟秀一门四代取得功名和为官的家庭。钟崇俨出任浙江嘉兴府知府,二品顶戴;钟谷出任湖北黄梅县知县、归州知州补用,政绩突出,乡人称道;钟秀曾任赵州宁晋县知县。这一阶段是白鹭村钟氏发达的鼎盛时期,权、钱、势俱备的钟氏家族,又纷纷投资大兴土木。一片片青砖大瓦房,祠宇屋栋雨后春笋般地立起,气势宏大,形成了今天的白鹭古街道,古建筑规模的村落。据民国三年修纂的《钟氏族谱》记载,白鹭村当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就有69座。街道祠宇和民居建筑形成了白鹭村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等10处街坊景观,成为赣县的一方名村。白鹭古村有4条主要街道,极似一横置的“丰”字,街道大致呈南北向和东北至西南走向。商业市场多在东头十字街中心的空坪上,大多店铺集中在这里。沿着主街道两旁是梳式民居分布。屋栋之间的界隙形成有宽有窄的小巷,互相通连。构成白鹭村错综复杂的街巷网络。村内街道皆用卵石铺砌呈龟背形。 .H~YI  
  白鹭村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是树木郁葱的后龙山,南面是大片农田,农田前面的鹭溪河绕村南而过。村内的排水系统由三条排水沟构成,它们自北向南通连鹭溪,将污水排人河内。三条沟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合理解决了村内的排水问题。 (D7$$!}  
  白鹭村98%以上是钟氏同族宗亲,皆为同一祖宗,村内民居建筑比较集中。对本族子弟进行教育的族校设在村东头,依山而建,环境优良僻静。庙祠庵观设于村的东、西、北头。主要庙宇有福神庙、仙娘阁、三元宫。村内核心位置设祖祠堂和分祠堂,不设庙宇。村内居民生活用水使用井水,所以村内开凿有二、三十处公用水井。水井造型雅致,钩杆提水,井水清澈甘冽。 S3Y2O x  
  村内古建筑,大多是雕花门楼,前后三进的天井式民居,用料讲究,构筑精细。比较突出的建筑有:恢烈公祠、绣花楼、王太夫人祠、兰善堂、保善堂、佩玉堂、钟氏宗祠、洪宇堂、文锦堂、福神庙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恢烈公祠,占地约2637平方米,系乾隆年间(1736-1795)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钟愈昌所建,因其有三子,所以建有前、中、后三栋。前栋称“葆中堂”,中栋曰“友益堂”,后栋则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太平天国石达开残部炸毁。前栋归属第三子崇俨所有,崇俨号“敬亭”,曾任职知府,因此又名“太守敬公祠”。恢烈公祠的构筑设计为白鹭村民居建筑之精华,各栋均不相同,各有特色。从整体上看,该建筑除地方传统风格外还融合了外来绮丽巧构的江浙风格。 6F|j(LB  
  白鹭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江西天井式民居地方色彩。村庄的发展和布局因地制宜,因势设计。追求风水向背,同时也周到地考虑生活功能。在“冲刹”较强烈的位置,墙壁上嵌入浮雕的“泰山石敢当”以避凶求吉。白鹭村建筑的正大门大多面向东南或东北向,后门开临后街。宗祠前的广场,决不建屋,保持大空间和风水方位。有的建筑因为位置关系,特别开辟一条巷道,作为大门通道来取得大门的东南朝向。白鹭村的街巷与建筑之间的许多狭窄通道,形成了调节气温的小气候。这种梳式的建筑布局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街道上也是凉风习习,屋内阴凉舒适。村内建筑多重檐,楼层较高,楼上可住人,还可观景。绕天井的楼檐设有围栏,既保护了楼上房间,又起了阳台作用。白鹭村民居,基本上把厕所和厨房、库房设于主体建筑之外,又与主体建筑相通,但并不纳人其内。建筑装修较为朴实,重视对采光和空间的质量。在有的民居中还揉人徽式建筑的特点,也有江浙风格的融合。如“葆中堂”明间的柱础就是典型的江浙风格。 LFf`K)q  
  白鹭祠宇建筑中以洪宇堂廊门最为珍贵,柱坊上的木结构如意斗拱,雕花檐板都不失为当时之佳作。 h<x4YB5Mj  
  三 RMP9y$~3pU  
  白鹭村古村落的民居和宗教古建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赣南古代的村落形成、布局、建筑、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其建筑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我们今天的建设者们仍无疑是个很好的借鉴,具有现实社会的应用价值。 vH[Pb#f-  
  赣南是赣粤闽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有800万客家人。唐末两宋以来,大批迁徙赣南的北方、江淮移民与当地土著交融形成了这一支独特文化心理、民情风俗的客家民系。作为闽、粤两省西、北邻的赣南,自然成为移民南迁的第一停留大站,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有学者把这部分客家人称为“老客”。而白鹭村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一座客家古村落。若干年后,定居赣南的许多移民由于种种原因,不安于现状又接上他们祖先的足迹,继续南迁或者东移于粤、闽落户。明清时期,粤、闽的许多客家人包括相当一部分原来从赣南迁人的客家人又返回到赣南定居。有学者把这部分客家人称之为“新客”。白鹭村的独特价值,正是它自南宋形成至今80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外来移民杂居,形成同一祖宗的钟氏家族村。也即是一座所谓“老客”意义上文化相对纯粹的古村落。它对研究赣南客家史的发展以及新、老、土、客之间的文化交融现象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 mL yBm  
  白鹭村民情风俗中一些富有特点的习俗活动,无不与村庄形成的历史有关,和他们家族的排他性有关,而使之成为研究“老客”的“净土”。 \/5RL@X}  
  古代白鹭村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条件给明清时期白鹭村的发迹带来很大的优势。仗着缩短60公里流程和丰富的木竹资源打开了发家致富门路,这却也反映出自古“要致富,先有路”的道理。富了,就发展教育。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成为良性发展的规律。白鹭村的几百年兴衰史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百年历史,使白鹭村的木竹资源枯竭。特别近几十年来,白鹭村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今天的白鹭河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白鹭村开始为过去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山外交通的发达同样也使传统的水路交通黯然失色。进人民国以后,白鹭村的地理劣势渐益显示,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然而可喜的是发展的机遇又已来临,白鹭村人的祖先们留下的一大片宝贵的古建筑遗产。以封闭和落后为代价换取保存的遗产,到了今天却又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可是,这个优势同样还得由自己来保持和抓住,否则一现即逝。 )Gk`[*q ;  
  但愿白鹭人永远珍惜祖先赐于他们的建筑环境文化遗产,用它们创造出丰厚的旅游经济效益,世世代代传接下去。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