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admin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1
精华: 2
发帖: 47
铜币: 30 枚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36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19-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5-06-05  

鍾胜: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vB.LbYyF  
)(!vd!p5  
jJ?3z ,h  
      在“锺氏天空网”上,有一篇《<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转帖)》的文章,它的内容就是“《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于 2014-5-10发出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的原文。为叙述方便我在后面简称它为《会议纪要》,将产生《会议纪要》的2014-4-17在广州花都召开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简称为“花都会议”。 !EKF^n6  
         “花都会议” 产生的《会议纪要》其精神是“双认定”(见下述)就是要按“锺姓一源论”来编宗谱。在近段时间里,我常常会想,“锺姓一源论”是怎样冒出来而且还要急着执行的呢?    从而引发了我对产生“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l[t0C t  
^Y'>3o21f  
      先看看《会议纪要》,其中说到“会议的主要收获”时,写道:这次会议 “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会议通过心平气和的热烈争议,在大家讲透史实、考证老谱、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在鍾氏源头和源流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致的观点:一是郧公鍾仪是最早史书《左传》记载的鍾氏第一人,认定为鍾氏姓源始祖;二是根据现存主流老谱,尊重接公在鍾姓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事实上形成的烈公、晏公两大主要支流。” 并在总结中说:“会议在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基础上就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决定:一是首部《中华鍾氏宗谱》于2016年春出版发行。二是认定郧公鍾仪为鍾氏姓源始祖;尊重接公的历史地位和事实上已形成的烈公、晏公两大主要支流。......” yr;oq(&N  
DTr0u}m  
         显然,2014-4广州花都《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其最关键的精神其实就是要认定两点(简称“双认定”):(1)认定郧公锺仪为全国锺氏启姓鼻祖,其他各源各系的锺姓都是郧公锺仪的直系后代;(2)认定接公生了烈公和晏公,将颍川锺姓两系并为一系,烈、接都不是始祖,他们只是源于郧公锺仪的一条支流;2016年的首部《中华鍾氏宗谱》要以“双认定”为宗旨进行编纂。    所谓“尊重接公的历史地位”,无非就是要我们接受“接公产生颍川锺姓烈、晏两大支流”。或者说,中华锺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是要推翻颍川锺氏的二千年老谱,恢复到清朝康熙六年的《汀州谱》,同时还要求我们在接受“尊重接公的历史地位”的幌子下,将颍川锺姓都变成郧公锺仪的子孙,从而完成“天下锺姓一统于锺仪”的目的。我想,参加这次会议的可能都是锺仪的子孙,没有烈公和接公的子孙参加,才会出来这样的《会议纪要》,如果不是的话,他们怎么能如此地背离颍川锺氏二千年的老谱,甘愿叛宗逆祖做郧公锺仪的子孙,无视颍川锺姓谱中对烈公(其实是他的曾孙气公)、接公是锺姓始祖的定位,而且还要虚晃一枪,用“尊重接公在锺姓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来粉饰自己呢————如果接公不是锺姓始祖,他就只不过是锺氏族谱中的一个普通世祖,即使将烈公变成接公之子,接公也只是多了一个儿子而已,怎么可以称为烈、晏两大支流? 难道“不是始祖的接公”就因为生了两个儿子就能体现他在锺姓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7CQ48LH]  
Z3#3xG5pl  
         我认为,《会议纪要》精神的关键点“双认定”是错的,而且错得相当离谱,这就是它将多源的锺姓说成是一源的,还继承和扩充了《汀州谱》。为什么? 先看看传统的“钟姓多源论”者是怎样说的。据《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第一、锺仪源自姬姓,只是锺姓中的一源;第二、接公和烈公源自子姓,是锺姓中的另一源,谱称“颍川锺姓”,是全国锺姓人口的主流,而且接与烈不是父子关系,烈公的年纪比接公还要大111岁(接公怎么能生下烈公?  且不说烈公叫锺离烈不叫锺烈)!  第三、锺姓还有其他的源流,如锺建系及少数民族的锺姓等。     清朝的《汀州谱》是接公生烈公,但还不敢说他们是锺仪的后代,而《会议纪要》却要将他们列为锺仪的后代,这就“发扬光大”了《汀州谱》。 这就是花都会议错得相当离谱的依据。欲见其详,请看看我的两篇短文《浅议<中华锺氏宗谱>的编纂》和《锺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就会明白,在此不再复述。 e@Mm4&f[p  
z-,U(0 .  
         自从2000年钟蔚伦著《钟姓史话》、2003年陈瑞松著《锺姓通谱》、2006年锺春林著《锺姓源流史》,它们都介绍,“颍川锺姓”分为“烈系”和“接系”;而到了2012年锺敬和著《锺史文选》,则将“烈系”改为“气系”,“接系”未变。这四本书都说气、接二系是由46世宋桓公,由其次子兹甫和三子遨,源分二脉分别产生的。尤其是《钟姓史话》,它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在全国大量发行。我们被这“四本书”影响了十几年,差不多整整一代人;因为我近年编的家谱,依据的就是这“四本书”。现在说,“四本书”都错了,而“四本书”的作者居然没有一个能出来表态纠错!  我们知道,这“四本书”的作者中,钟蔚伦已经去世了,但还有三个健在,  为什么不让他们列席花都会议或者发表书面声明给我们说明一下,也好让我们的认识都能调整过来,明白烈(气)、接不是始祖,钟仪才是始祖呢?!  “花都会议”要对“四本书”的姓源进行纠正却没有“四本书”的作者参与其中,实在是难以理解。至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四本书”作者的纠错表态,我不相信他们个个都是只有本事出书没有本事纠错的人,例如锺春林就在2010年出了再版的《锺姓源流史》对2006年“初版史”中的某些错误之处作了更正,而且我还看到了锺敬和在2014-12的文章《评述钟姓一系论》(见后面的介绍),所以,我更相信不是他们不愿意来花都开会,而是花都会议没有邀请他们参加,怕他们引起争论不能统一意见,会妨碍实施“双认定”而坏了用“锺姓一源论”来编宗谱的会议主旨。 oEi +S)_  
7`WK1_rR\  
         问题是,“锺姓一源论”怎么会这样快的冒出来呢?   而且“花都会议”还决定要立即执行 “锺姓一源论”,用“双认定”来编《中华锺氏宗谱》,其中的原因恐怕才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我们是会议的局外人,无法找到其中的原因。但可以肯定,在全国,姓氏“一源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才会有“锺姓一源论”的市场,应该是其主要原因。例如,我在编家谱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姓氏应该只有一个始祖一个源头,是《钟姓史话》让我知道,一个姓氏可以是一源或多源的,而我们锺姓就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所以“锺姓一源论”的出现,应该是有人牵头推动得到不少人响应的结果。但是,“锺姓一源论”能在“《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内和“花都会议”上一呼百应,却是超乎想像的不可思议! {=R=\Y?r&  
         “锺姓一源论”在花都会议得到实施的深层原因我们虽然无法得知,因为网下的文件和文章我无法得到;然而,我们或者能够从之前的网上文章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表层的原因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吧,不妨探一探试一试。 OK2wxf  
74Kl!A  
         2013-08-31发表在“锺氏天空网”上的文章《鍾氏遠祖考略----蕉岭;鍾怀庆》说,“舊譜自皓公以下至五十世,名曰鍾氏世系之圖”,都是以锺皓为一世的(锺皓字季明,東漢潁川長社人,即今河南長葛市人,是“颍川四长”之一),是到了后来修譜时,才又将鍾儀、鍾建、鍾子期、鍾離昧、漢鍾離權、鍾離意、鍾離牧等七位,俱在庚戌年修譜添入。    由此可见,此谱肯定是颍川接系族谱,但不知道庚戌年是指的哪一年。我们知道,锺仪、锺建、锺子期等都是出生年份比锺接大得多的秦前人物,当接系锺姓有人在庚戌年开始将锺仪、锺建、锺子期等人引入族谱之后,是否就意味着为后人将锺仪、锺建、锺子期定位为锺接公的前祖提供了可能的支持? TAGqRYgi  
].1R~7b  
         2013-09-13发表在“锺氏天空网”上的转帖文章《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原文作者是江西修水县锺扬山,他在文章开头就说:“前些時讀史偶然發現,春秋時期宋國曆史上曾確有過公孫鍾離其人。”他从其所見的一套舊譜說起,然后主要依据《左傳》,将公孫鍾離與鍾儀、锺建、鍾離春、鍾離昧等串連起來,對鍾、鍾離氏源流进行了大膽的推演。最后,作者说:“正是在諸多難解之結縈繞的情形下,筆者苦苦冥思,試圖給自己一個新的解釋。綜合上述依據史書的分析,腦子形成一種印象,模模糊糊的覺得似乎有一條思路能夠說的通自己,這就是:一源二氏多系。所謂‘一源’,就是順著宋微子—宋桓公這一條綫爲源;宋桓公之後的公孫鍾離,封于或食采鍾離以爲氏,其後或因避其受害之諱或因避株連有簡稱爲鍾氏者,由此形成鍾離、鍾二氏;而後由于公族內紛爭、戰亂諸因素各自遷徙,形成若幹系支繁衍流布。”     显然,在这时,锺扬山先生已经将公孙锺离与锺仪、锺建、锺离春、锺离昧等串连了起來,对锺姓统为一源进行探讨性的思考了。我认为,对锺姓能否统为一源进行探讨思考,这是个学术问题,是值得鼓励的。 v=X\@27= ?  
4`*jF'N[  
         以上二段文字为什么有好些是繁体字呢? 原文如此,我只是照搬而已。 Y8CXin h  
v4S|&m  
         2014-02-21发表在“楚天锺氏网”上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后称《考证》),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已经不是某个个人了。这时,文章已经得出结论,中华锺姓的源流能够统为一源,并定出了锺氏为一源的世系,这就是“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表达如下: 4QDF%#~q^  
        宋襄公兹甫 ———— (  ?  )————  公孙黎(锺离)————  锺仪 ————(  ?  )————  锺建 ————  锺子期 ————  锺信(锺离信)————锺离磬 ————   ......  ———— 锺离昧 ———— 锺离接(锺接)———— 锺烈、锺晏 ————   Crey}A/N  
         文章中的这个“锺氏一源世系表”,已经将锺烈(即颍川气系)、锺接(即颍川接系)、锺离发、锺离昧、锺离信、锺建、锺仪,即目前已知的各源锺姓和锺离姓的旧的“始祖们”无一例外地都挂在了公孙黎(锺离)的名下,公孙黎(锺离)就是鍾氏启姓鼻祖,其他的就是他的早期裔孙世系。这就叫“一源二氏多系”,“《中华锺氏宗谱》姓源组”于是史诗般地完成了天下锺姓和锺离姓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具有“一源二氏多系”特征的“锺氏一源世系表”,就是全国“锺姓一源论”的核心组成,这篇文章也就成为“锺姓一源论” 的理论基础,因为文章的作者是 “《中华锺氏宗谱》姓源组”。以“姓源组”集体的名义作为作者署名,意味着“锺姓一源论”的调子早在“花都会议”之前就已经定了。   XE>XzsnC  
M=!x0V;  
        2014-4-17在广州花都召开了“《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 ”,会后在2014-5-10就出来了上面所说的《会议纪要》:要以“双认定”来编纂2016年的《中华鍾氏宗谱》。    无疑,在花都会议上散发的文件,除了上述的《考证》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配合文件,以支持“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即上述“锺氏一源世系表”这个“锺姓一源论”的核心,只是像我们这些非会议的参加者未能看到罢了。由此,广州花都会议的目的不是要对近年新鲜出炉的“锺姓一源论”进行探讨,而是要通过这个会议抛出《会议纪要》,将“锺姓一源论” 一锤定音,并付诸实施! 6w@l#p  
S*\`LBl"nX  
         2014-7-11发表在“锺氏宗亲网”上的锺书文先生的文章《再就编修<中华锺氏宗谱>下一步进展有关问题的建言》,对花都会议精神的上述两个关键点作了肯定的表述,并认为 “此会是一次化解分歧、争议,凝聚共识的会议;也是一次在鍾姓源流、历史等问题上,拨乱反正、正本淸源的会议。此会对于下一步编修‘宗谱’之进展,具有转折点(或曰里程碑)之意义。”       我是在看了该文后,才知道“宗谱编委会”曾经召开过花都会议的。我认为,分歧和争议不但没有因为花都会议得到化解,反而因为这个会议的召开而增大了。 xwz2N5  
Ig9$ PP+3  
         2015-1-20“锺氏宗亲网”上发表了新闻文章《中华鍾氏宗谱副执行编辑鍾杨山、鍾大元到湘黔边考察、调研鍾氏历》,文章说:“中华鍾氏宗谱副执行编辑鍾杨山、鍾大元两位宗亲来到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湘黔边鍾氏文化研究会,就鍾氏历代源流进行考证与调研,并就湘黔边的族谱编修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来自湖南新晃、贵州铜仁、黔东南等两省三地的近30名仪公后裔参加了研讨活动。鍾杨山、鍾大元两位宗亲是为了追溯和考证被中国音乐界尊称为‘乐圣’的鍾仪宗祖的历史行踪而来到黔东的。” w\\    
#U6Wv1H{Lp  
         我由此做出大胆的估计,上文的中华锺氏宗谱副执行编辑锺杨山,他应该就是前文《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中的作者江西修水县锺扬山。 他在2013年还觉得模模糊糊的“一源二氏多系”,就在2014年的花都会议上得到全面的肯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将一个模糊的猜想变成为《求证》所希望的现实行动,速度之快让人吃惊!  在花都会议上又能以《<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的形式将他的“一源二氏多系论”决定了下来,成为编纂将要在2016年出版的首部《中华鍾氏宗谱》宗旨,就更加令人吃惊!!  所以,我怀疑这是以锺扬山先生等一班“锺姓一源论”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广州花都所创造的一次“杰作”,其过程与《汀州谱》的创造过程又是如此的相似,也是同样的令人吃惊!!!我甚至觉得,将要在2016年出版的《中华鍾氏宗谱》,如果真的根据花都会议按他们的“锺姓一源论”以“双认定”来编的话,我们将来极有可能要简称它为《花都谱》了,因为只有它可以和《汀州谱》相媲美!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mirMDJsl%  
f:BW{Cij;y  
         在“颍川鍾氏网”上,有一篇湖南省常德市鍾氏文化研究会鍾大元先生在2015年春节初稿的文章《宋桓公曾孙、襄公嫡孙鍾离启姓始末考证(送审稿)》(后称《启姓》),他认为宋襄公的嫡孙公孙黎是锺姓的启姓第一人,但没有对公孙黎(锺离)的后续世系即“锺氏一源世系表”进行介绍,文章的内容和内容的表达方法都和前面的“《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在2014年初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的对应部分几乎相同,所以我估计他应该是《考证》的作者之一。但是他在文章《启姓》里的最后一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鍾离公之后的世系,现已考5省、57县的旧谱有载,*****察更多的史谱之后,综合整理出‘以史为据,有谱可依,史谱统一’的世系”来,说明他正在努力完善《考证》中的“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 即“锺氏一源世系表”。我真心地期待他能探讨成功,因为我至今对该“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深深存疑(见于我的文章《锺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所述)。 (2a~gQGD  
G-;pMFP(?  
         对于“锺姓一源论” 能否成立,确实需要探讨求证,但这是一项需要时间耐心和付出许多精力的艰巨劳动,才能完成的学术性问题,不可能在三几年里就可以一蹴而就。我们都知道,对存在争论的问题尤其是学术上的问题,通常会有正反两种意见,往往甲方说得头头是道自以为是,却被乙方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然而,有的人特别是某些官员,总是喜欢用行政的手段和命令的方法去对待学术问题,其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功倍事半甚至要全面推倒从头再来。前面的《会议纪要》,我认为就是要推翻二千年的族谱记载而且武断地要执行“锺姓一源论”的一个典型事例。 duwZe+  
F!Nx^M1  
         “锺姓一源论”是在最近的三几年里才冒出来并见诸于互联网上,如上述的鍾杨山先生和鍾大元先生是主张“锺姓一源论”的代表。而《钟姓史话》的作者锺蔚伦先生和《锺史文选》的作者锺敬和先生则是传统的“锺姓多源论”的代表。我们从前面的《会议纪要》可以看出,在“《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办公室”里,“锺姓一源论”者是居主导地位占了上风的,这说明一源论比多源论更有市场。但我认为,有市场的并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到底谁是正确的,就要看看对那些具体的问题谁的表述更正确,更符合谱史和历史。   我的一个朋友通过QQ给我发来锺敬和先生写于2014-12-25的文章《评述钟姓一系论》(后称《评述》),他文章的评述对象是另一篇文章《关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钟姓肇姓源流推究论读》(后称《推究》),即《评述》是对《推究》观点的驳斥。下面我列出其中几个具体的问题,看看《评述》和《推究》他们的表述谁的会更正确些,当然,其中也夹杂了我的一些看法。 2j_L jY'7  
         4ci @$nL1  
         一、《评述》认为,在选用历史资料时,是选用司马迁的《史记》还是选用左丘明的《左传》,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A)《左传》说“……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宋襄公之孙防叔、公孙黎” ,其中的防叔根本不是宋襄公之孙。(B)关于公孙黎避乱奔楚食邑钟离的问题,因为《史记》多卷共定,宋昭公有九年在位时间(即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1年),即昭公被杀是在公元前611年(其弟文公接位元年是公元前610年);《推究》依据《左传》,说昭公被杀那年(-611)公孙黎奔楚避乱,楚穆王(-625至-614年)兄之,命为大夫,因食钟离之地(今安徽凤阳府),遂以钟为氏……。就是说楚穆王在公元前614年卒,楚穆王怎么可能在死了三四年后还能封公孙黎为大夫并食邑钟离呢?  (C)公孙黎的食邑地钟离(今安徽凤阳府)是个诸侯国(注:楚国是在后来的公元前445年才占有钟离国的),同为诸侯国的楚国凭什么让它的官员公孙黎大夫食邑于钟离国?  况且, “古无以国邑为氏之诸侯大夫也”,公孙黎怎能改子姓变成姓钟名离呢?    所以左丘明的《左传》不符合历史,而且《左传》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述都与《史记》不同。 8cW]jm  
`Y'}\>.#  
         二、钟离山是否就是钟离国?    《评述》认为, 所谓“公孙黎受封钟离国,由子姓的公孙黎转为姓钟名离”,与《唐书》的“伯州黎受封钟离国,后裔以国为氏”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人(包括“三书”)抛弃气系锺姓运亨、运丰二公的首创宗谱记载的颍川锺氏发源于钟离山(今河南长葛石象封升岗)的事实,而转向为起源于钟离国(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将钟离山混同为钟离国,并用钟离国取代钟离山。这种抛弃祖传老谱、追逐所谓史书(这里指《唐书》)的做法,实在是大错特错。《推究》、《求证》和《启姓》都说是“公孙黎受封钟离国(今安徽凤阳),由子姓的公孙黎转为姓钟名离”,钟离(公孙黎)就是钟姓的启姓鼻祖。《钟姓史话》也说接系钟姓的姓前祖先伯州黎食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是谁说的对呢?    《评述》说:“按时间:公孙黎于公元前611年奔楚,伯州黎居楚时间是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40年1月,公元前445年楚国灭钟离国。即公孙黎、伯州黎的年代距楚国灭钟离国的年份在时间上相距还太远,这两位黎公都不可能在钟离国被灭之前食采或受封于钟离国。”可能比公孙黎更早出生的钟仪(约生于公元前640年之前)也不会起源于钟离国。这同时也说明, 公孙黎怎么能生出钟仪呢(《推究》说,钟仪是公孙黎之子)?   而且,汉初的“首创宗谱”载明:伯州黎的食采邑是在楚国钟离山(今河南长葛石象封升岗),为什么有人对老谱视而不见却要热衷于追逐错误的史书《唐书》呢?  对锺氏发源地,难道汉初祖先写的首创宗谱还不如宋朝的外姓文人写的《唐书》正确? 9RAN$\AKy  
pG|DT ?  
         三、宋桓公有没有第三个儿子“遨”?    《钟姓史话》说宋桓公有三个儿子“目夷、兹甫、遨”,颍川钟姓烈、接二系就是源于宋桓公的二子兹甫和三子遨。  《评述》认为,对夏商周三代,《史记》仅只是记载帝王的传位过程,对没有接得帝王位的分支(如叔伯、兄弟)都没有记载;对全国各姓氏的始祖或姓前关键之祖,《史记》都是没有记载的,只有在各姓的族谱中才会有这些记载;之所以“敖公没有史载”,是由于敖公没有接受公位,因此我们只能尊重钟接公后裔的谱载:接公是敖公的后代;而且,如果没有敖公出使晋国,就没有随后晋国在公元前632年救助宋国的举动,宋国所以没有被消灭,能保持国运至公元前286年,正是敖公的功劳。    但《求证》和《启姓》都说是宋桓公生五子“目夷、兹甫、荡、鳞、盻”,他没有叫“遨”的儿子。    我认为,宋桓公到底有没有生子“遨”?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遨”,上述伯州黎的前祖就另有其人,《钟姓史话》中接系钟姓的姓前源头就要改变。显然,这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W;hI[9  
.-<o[(s  
         四、颍川钟姓的烈公和接公的关系问题。    《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的说法是:烈公是宋襄公兹甫或者宋国末代君主偃的后代,生于公元前334年,接公是宋襄公的弟弟“遨”或者伯州黎或者钟离簠的后代,生于公元前223年,即烈公比接公大111岁;而《求证》则认为“鍾接,生子烈、晏,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其依据是《祖名歌》即清朝时的《汀州谱》。我认为《汀州谱》是错的,而且《汀州谱》之错是《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所纠正的(见我的文章《“汀州谱”和“祖名歌”》及《颍川堂气系锺姓的修谱史》),既然《汀州谱》是错的,那么《求证》和《推究》的“接生二子烈、晏”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jI y'mGaG  
EW YpYMkm  
         五、对“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 即“锺氏一源世系表”(见前面所列)的质疑。   就像我在《锺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的文章中对这个“世系表”的质疑一样,  对《推究》列出来的这个世系“仪—瑁—建—楚—子期—信—离馨—离簠—离髦—离秩—接—烈—复—叶—气……”,锺敬和的《评述》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他认为:(A)钟建不是钟仪之孙。钟仪系出姬姓官位宗伯(钟师)之后,他原来姓姬,原本不是楚国人,是后来离开周朝王室游列国入楚才成为楚国人的;钟建他原来姓芈,他原来就是楚国人,老家在汉阳集贤村。钟仪与钟建虽然都是楚国乐官,但改姓的原因却各自不同:钟仪是以官(乐官)为氏,钟建却是以楚君给他的食邑封地而以邑为氏;所以他们的族系是不同的。还有,钟仪早于钟建出生一百多年。因此,他认为《推究》将钟建说成是钟仪之孙是不能成立的。(B)钟子期有一子叫钟信(钟离信)也是假的。《推究》说,钟离信之女钟离春生于公元前487年,而钟子期是生于公元前479年的,没有孙女比祖父出生还要早的道理。(C)  将钟离簠定为钟离信之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钟离簠(伯簠)是伯州黎的后代(D)《钟姓史话》尚有钟离昧生钟离接(钟姓始祖),《推究》却是钟离秩生钟离接,不知道《推究》 是否探讨过钟离接为避父难改姓为钟的“父”到底是谁?  (E)烈公和接公的关系(上面第四点已经说过了),《钟姓史话》说得十分坚决:“据《长葛县志》,钟接公只有一子叫晏”。请问,比接公年长111岁的烈公能成为钟接公的长子吗? *d)B4qG  
     7DT9\BT  
         六、《评述》说:“广东梅县、广西博白二县钟谱记载:商纣时有钟仕能、钟仕虎兄弟将军;《推究》也说,商纣时有钟世能、钟世虎兄弟将军。既然商朝时有此兄弟,就必有其生父,也必有他们的启姓始祖,那么他们的启姓始祖必然是姓锺;  而出生于后来的周朝春秋时代的钟仪,能否统得下前朝殷商时代的这一源钟氏?  ” xOEj+%M  
CaK 0o*D  
         没有必要再列举出《评述》中与《推究》、《求证》和《启姓》的更多不同点,因为从上面的六点就已经说明了“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还在争论之中,谁是谁非未能统一。我相信,在花都会议上,“锺姓一源论”者即使是多数,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不可能一边倒。在双方的观点差距如此之大、许多疑问没有得到确切解答的情况下, “《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就出台《会议纪要》将“锺姓一源论”定性为正确的,并用它来编纂2016年首版的《中华鍾氏宗谱》,能让人放心吗?     _\u'~wWl  
         当然,我怀疑“锺姓一源论”并不代表我就要绝对否定“锺姓一源论”,我甚至还期望锺姓能真的发自一源,然而这是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许多谱记与历史的验证需要大众心服口服地接受的事情,难道人们有这样的期望就能成为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理由了吗?  我们要明白的是,欲速则不达,编写出版《中华鍾氏宗谱》的目的,不是为了急功近利扬名立万,而是要让钟姓人了解自己的祖宗源流(这必须是正确的才有意义)和各自在钟姓繁衍史上找到自己的世系位置,为宗族的团结及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O*c +TiTb  
iXXgPapz  
         以上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探讨。由于我不研究古史(今后也不会去研究古史),是个实实在在的古史盲,所以这种探讨是不充分不深入的,只能是我肤浅的个人看法,不能代表其他人。另外,我还不知道锺敬和先生的《评述》有没有对外发表,我在这里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加以引用,可能会有些不妥,在此先说明,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而且我对《评述》的观点并没有全盘接受,例如对他坚持的“理生五龄”,我就持否定的态度(见我发表在“安徽锺氏宗亲网”上的《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一文)。 [Si`pPvl  
7@06x+!  
         不管是“一源论”者或者是“多源论”者,都需要用古史和古谱来对锺姓姓源进行研究探讨,只是由于他们的探讨方法的不同往往造成探讨结果也不同。例如锺敬和先生,他以谱为据以史为证,得出的结论为锺姓是多源的,亦与各地族谱的现状相符;而鍾杨山先生和鍾大元先生则以史为据以谱为证,将古代史书上出现过的钟姓人链串之后,就认定公孙黎(钟离)或钟仪为启姓鼻祖,得出结论为锺姓是一源的,但与各地族谱的现状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我在《锺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的文章中就提出了我的观点:是优先信“史书”还是优先信 “族谱”,是“以史书来编族谱”还是“以族谱去证史书”,这是个研究方法问题也是个态度问题, “一源论”者与“多源论”者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虽然没有研究过古史,但是比较一下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我相信了“多源论”并怀疑“一源论”,并提出了编修宗谱时要“尊老谱编新谱,并争取能不断向史书靠近;如果最终真的无法靠近史书,则宁可保持谱记也不要勉强向史书靠近”的编谱原则,我在其中说过,在目前的情况下,“各源各表”应该是能为各源钟姓人接受的最佳方案;当将来经过充分的研究探讨后 “锺姓一源世系表”真的能够得到证实并得到天下的钟姓人认同时,再去编写未来的(当然不是2016年的)合全球锺姓为一源的第N版《中华鍾氏宗谱》, 也应该为时不晚,没有必要先编出错谱待到将来再改正。 <.:B .k  
0] 5QX/I  
          随着时间的后移,事情的发展似乎有了转机。据2015-5-4发表在“锺氏宗亲网”上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2015-2-25发出的《2015年<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意见》,已经没有了类似“认定郧公鍾仪为全国鍾氏启姓鼻祖,全国的锺姓人都是鍾仪的直系后代,颍川锺姓烈、晏二系只是鍾仪系的一个分支”这样的文字,好像又回到了《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办公室在2014年1月16日的《2014年<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要点》上来了(该文也可见于“锺氏宗亲网”)。 这是否意味着“锺姓一源论”受到了来自各地的压力,它要修正错误并要否定执行了一年多的《会议纪要》了呢? 如果是的话,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回头信号和积极动向,但我们没有在2015年的编纂工作意见中看到他们对这方面进行纠偏的文字反省,这说明他们尚无反省的勇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省过只是不再提及而已,所以让人不放心。   据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钟姓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就职典礼2015-5-27在郑州隆重召开,接着在第二天(5-28) ,《中华鍾氏宗谱》的编委们也在郑州市河南饭店召开了“宗谱编纂工作汇报会”,我们衷心祝愿会议成功,让编谱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然而,“汇报会”之后没有对外发表总结类的文字,他们真的愿意回到正确轨道上来吗? 那我们就暂且信以为是吧。拭目以待,明年(2016)出版的《中华鍾氏宗谱》将会是最好的回答。 8vchLl#  
         顺便说说,《2015年<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意见》说已经在“2014年开通了锺氏网,网址: www.颍川鍾氏.com  ”,  我试图登上该网浏览,几次都登不上,网页根本打不开。直到今年5月底,才发现其中的秘密:“颍、川、氏”等3个字必须是用简体字,而“鍾”必须是用繁体字,才能打开该网站,用简体字的“锺” 或 “钟”都不行。太不方便了。提个建议:“颍川鍾氏”网能否像其他网站一样,考虑用小写字母来代替这4个中文字? $e0sa=/  
jagsV'o2  
        “《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在2014年的“编纂工作会议纪要”和2015年的“编纂工作意见”,按道理是要经“全国锺氏宗亲总会”审批同意后才能发出的,因为按我的理解,“《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应该是全国锺氏宗亲总会的下属机构。就是说,明年(2016年)面世的首版《中华鍾氏宗谱》的质量,全国锺氏宗亲总会毫无疑问地要为此负上重大的责任,而不应该全让“《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去承担。【因为“钟姓委员会”才刚刚成立,虽然我不知道它和“全国锺氏宗亲总会”是怎样的隶属关系,但按理它是不必为宗谱的编纂质量担责的(当然,如果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则另当别论)。】 Plt~l3_  
A2htD!3  
         前已说过,《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在2015-02-25的发文《2015年<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意见》,似乎是在纠正之前的2014年《会议纪要》的错误;我在这里作为钟姓一分子,对一年多来编钟姓宗谱时就姓源方向的迷失和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问题进行反思,目的是要纠正《会议纪要》的错误。既然迷失的方向可能已经得到纠正,我们就暂且相信他们的改正是真心的,没有必要对前面的错误抓住不放再去继续批评或者评论。这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他们(编委们)是代表我们利益的运动员,所以我们要理解到他们多数人正在为编写宗谱付出的劳动和艰辛。而我们却是他们的啦啦队和看客,他们在场上的表现和成绩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声誉,我们要给他们加油,但决不会容忍他们在球场上胡来,更不会容忍他们在此之前错误地有意地向着自己的球门射球的不正常行为,对他们的这个举动我们不但不会去给他们喝彩,反而会对他们的行为加以痛斥和谴责,因为我方坚守的“球门”代表的正是我们的祖宗。 QhN5t/Hr  
glHHr  
         广东蕉岭县锺怀庆先生早在2011-10就对“三书”(《锺姓源流史》、《锺姓通谱》、《锺姓史话》)的出版发表了他的质疑文章《对锺姓源分“烈、接两系”的剖析》。他认为,“三书”对锺姓姓前的纪年世系裔系的描述都有错,“三书”对烈、接两系锺姓的姓源演绎过程的描述也与史书不符,即是说他对“三书”的姓前源流作了全面的否定。我虽然也有一些疑问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有同感,比如中国成千上万的姓氏全都说自己是炎黄的直系子孙,炎黄只是那个时候的部落首领,那么炎黄的成千上万的下属子民都姓了什么?  难道他们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蜂”?  或者都死绝了没有一个能有后代存世?  但我不拥有与此相关的历史和谱记方面的知识故而难以质疑;遗憾的是他在文章中也对这些疑问没有回答。还有那些被他否定了的东西他也未能拿出肯定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这些需要肯定的东西正是我所期待的。例如“三书”的姓前源流错了那么正确的姓源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各地族谱对姓前源流的描述能与“三书”有相当程度的吻合?  他没有回答。  当然,他没有对“烈、接两系”的姓后世系进行否定,这使我相信,“三书”对锺姓姓后世系的描述应该是正确的。他所否定的只是“三书”对锺姓姓前源流的描述上。我认为,他的某些质疑性分析确实有其合理之处,可惜我不懂古代史无法跟进,所以对他文章中的内容,我不会全面的肯定它或者否定它。但是,众所周知,破易立难。该文的不足之处,就是只破不立,只有否定没有肯定,或者说文章只完成了一半“破”,还有另一半“立”没有完成。不过,该文章的“结束语”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我是挺欣赏的,抄录于下,或者可以转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H!7/U_AH  
         “(他们)没有意识到‘解释几千年来极度紊乱的姓源’是一项複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姓史研究是学术研究范畴,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能只由个别人来‘闭门造车’。没有宗亲的广泛参与,没有全国的乃至海内外宗亲社团的组织协调,这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建成。”我再续加一句,可让它更完整:“要改变现存各地族谱的姓源描述,就更应该慎之又慎,绝对不可期望在短期的三五年内能够一蹴而就地完成它,或者强将钟姓统为一源!” [x9eamJ,H  
Pc1vf]  
         当然,我们不但不会反对甚至会是鼓励锺扬山先生等人去对“锺姓一源论”进行探讨,因为对于锺姓的姓源,各地的族谱确实是有差别而且差别还是挺大的,这就有了许多可供我们用来研究探讨的空间。就目前所知道的,就有“四德堂”的钟仪系、“知音堂”的锺建系、“颍川堂”的锺气和锺接系、以及少数民族的锺姓族系。探讨有利于我们寻找到各系的真实姓源,甚至有可能让某些族系的源流得到统一,所以对任何人的探讨研究行为都是值得鼓励的。但没有得到证实的还有争论的探讨,或者虽然部分得到证实却并未为这些相关族系的民众所普遍认可的探讨,决不能匆匆忙忙地成为编宗谱的正式依据,并强迫他们接受,这应该是公认的底线。2014年的《会议纪要》就是因为冲破了这个底线,所以是错误的。用错误的决定所编出来的宗谱其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肯定是相当大的;发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中华鍾氏宗谱》出现这样的错误肯定是全球的锺姓人所不能原谅的。这就是我坚决反对用“锺姓一源论”来编2016年的《中华鍾氏宗谱》,  但不会反对任何人包括锺扬山先生在内对锺姓的姓源进行“一源化”探讨的理由。 UXe@c@3  
.,feRK>3  
                                                                                                                                                                                                                              广东省龙川县    钟 胜          2015 -6 -6
RD,` D!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