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鍾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
admin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1
精华: 2
发帖: 47
铜币: 30 枚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36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19-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5-09-07  

鍾胜:鍾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

       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编修宗谱的姓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进入实际操作时你会发现,它并非如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例如,对如何编纂2016年出版发行的首部《中华鍾氏宗谱》,锺姓人的意见就无法统一,其中对锺姓姓源表述方面的分歧最为严重,因为各地族谱的姓源指向差别太大了。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争论,我称之为《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并作了本文的标题。 我认为,在钟姓“多源论”与“一源论”还在争鸣的情况下,不应该急于执行 “一源论”, 而应该按照现状用“各源各表”的方法去编2016年的宗谱,才能保证宗谱不会出错。当然,“各源各表”也可能会错,但这是散布于各地的旧谱之错,不是今天的新错;对旧错人们可以原谅,但对集全国之力所编的《中华鍾氏宗谱》可能出现的新错,人们也会原谅吗?  我们有必要抛开争鸣明知故犯可能出新错也要执行 “一源论”,然后将旧错新错扩散全球之后,留下更多的麻烦给后代让他们将来去纠正吗?! 1q@R04i  
"wuO[c&%/  
         对于锺姓的姓源,从目前所知道的信息(包括公开于网上的谱记资料和各地的旧谱)来看,各地的族谱对姓源的记载确实是有着许多差别与不同,而且其差别还是挺大的,没有办法将他们归为一源,于是有人就认为锺姓是多源的,如《钟姓史话》作者锺蔚伦先生、《锺姓通谱》作者陈瑞松先生、《锺姓源流史》作者锺春林先生、《锺史文选》和文章《评述钟姓一系论》(后称“评述”)的作者锺敬和先生等,这四本书的作者是 “锺姓多源论”的代表;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到各地广泛访查调研,依据各地族谱对源流表述的不同,认为至少有“四德堂”的钟仪系、“知音堂”的锺建系、“颍川堂”的锺气和锺接系、以及少数民族的锺姓族系。    但是在“《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内或者在“《中华锺氏宗谱》姓源组”内,近年来出现了“锺姓一源论”的声音,如《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和《宋襄公之孫鍾离是子姓肇衍鍾氏的唯一节点》作者锺扬山先生、《宋桓公曾孙、襄公嫡孙鍾离启姓始末考证》和《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后称“考证”)作者鍾大元先生与锺广贤先生、《对锺姓源分“烈、接两系”的剖析》(后称“剖析”)和《对当前族谱编修工作的三点建议》作者锺怀庆先生等,他们的这些文章都见于网上(如颍川鍾氏网),是“锺姓一源论”的代表;他们也花了不少的时间精力依据汉朝之前的史书,将史书上出现过的10个人进行了链串和分析,认为锺姓是可以归为一源的(见《考证》),这10个人都是颍川钟姓人的直系“爷爷”。    目前,“锺姓多源论”者 和“锺姓一源论”者还没有在观点上取得统一,因为他们无法合在一起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在2014-5-10发出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中,已经决定要以“锺姓一源论”的观点即“双认定”来编篡2016年出版发行的首部《中华鍾氏宗谱》了,这是在强迫锺姓人都接受“一源论”了,所以我认为这个《会议纪要》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见锺氏天空网上我的网文《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lStT+A  
> <Zu+HX  
.)_2AoT7[  
         “锺姓多源论”和“锺姓一源论”为什么会在观点上出现对立呢?  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国史、地志和族谱。  国史记载的是国家的历史,包括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王朝更替;地志记载的是地方(如省、市、县等)的历史,包括辖地沿革官员政绩建制风情。毫无疑问,国史和地志是由官方去完成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国家和地方上的“大事”。而族谱记载的是姓氏宗族的源流迁徙子孙传承等“小事”。显然,国史和地志记录的是国家的兴替沿革和帝王将相官员才子,对天下百姓的世系“小事”,他们是不会花精力去关注的。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族谱记录的才是他们的族群繁衍世系源流和迁徙流布;对任何一个姓氏,本姓人的族谱才会对自己姓氏的源流、启姓的始祖、本族的事件和世系的记录加以认真的对待和重视,我相信在这些内容的记录方面应该会比官史的记录更正确更准确更到位。况且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国史怎能都顾得上?  除非你是皇家大族,否则,靠国史无论如何都不能保证它会对各姓的源流世系皆有正确的或准确的表述。如果每一个姓氏都以国史来编族谱,可以肯定,有许多的姓氏在史书上他们可能连一个祖先的名字都无法找到!    钟姓能在史书上找到仅有片言只语记录的10个人,只能说这是钟姓的幸运,但不应该认为将这10个人链串起来就是颍川两系钟姓人的启姓始祖和直系“爷爷”。根据国史、地志和族谱的固有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编纂宗谱必须依靠族谱“以谱书为依据以史书为佐证”(这是“锺姓多源论”的编谱原则),而不应该反过来依靠史书“以史书为依据以谱书为佐证”(这是“锺姓一源论”的编谱原则)。  或者说,“锺姓多源论”和 “锺姓一源论”在编谱方面的原则区别,就在于“多源论”是依靠各地族谱的记载为主来编宗谱而不敢抛弃老谱,而“一源论”则依靠史书的记载来编宗谱而敢于抛弃老谱。因此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原因,表现在研究方法上为优先信族谱还是优先信史书的差别。我偏向于接受“多源论”,即对锺姓的源流,我是信族谱多于信史书(见锺氏天空网上我的网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 IVkB)9IW  
cJv/)hRaz  
q*|Alrm  
         在“《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内,肯定有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收集到的许多锺氏族谱,这为我们编纂《中华鍾氏宗谱》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对姓源的描述大相径庭,极难统一,近几年才出现的“锺姓一源论”及其追随者于是选择以史书为依据用谱书作佐证的便捷方法,干起来不但引证方便而且论证可以严密,不受传统多源论的复杂性所制约,快刀斩乱麻,便可将锺姓和锺离姓“几千年来极度紊乱的姓源”统串成为一源的。这看上去好像是“又快又好”了,但是能够服众吗?   显然不能。   我在《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提出:“要定钟仪为全国钟姓始祖,至少要做到三点且缺一不可:一是否定掉钟姓现存谱记中的各源的源头;二是找到并证实钟仪与各源钟姓在世系上有顺畅的世代衔接(包括年龄的合理性),并证实这些现存谱记中的源头与钟仪之间的所有世系的人都姓钟;三是解析这些现存谱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错误,即旧谱为什么将钟仪、锺建、锺气和锺接分别定为钟姓始祖,且坚持了二千多年。”    单从“一源论”者的几篇网上文章来看,这三点都还没有完全做到(见我的上述网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无法让人心服口服。    当然,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那些锺氏族谱,我不敢说它们都是对的、或是不可撼动不可改变的,但要改变它们最起码要让它们的主人一起参与探讨,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吧,《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怎可用一个不一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会议纪要》去强迫他们接受呢?  我并不否定“锺姓一源论”的学术研究价值,甚至觉得这个探讨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反对用它来编2016年的《中华鍾氏宗谱》,就是它还远没有得到钟姓人的广泛认同。况且如前所述,采用依史为据从史书中找始祖定世系的这个研究方法来确定一个姓氏的姓源,是否合适,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PHE(}7  
vV*J;%MO  
UAT\ .  
         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还在争论中。下面先客观地“中性”地简要介绍一下“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论要点,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场争论的展望。 1+WVh7gF  
 qT!lq  
""XAUxo  
Z/:F)c,x  
Nh_\{ &r  
        一、“多源论”与“一源论”的论争 (XW'1@b  
pjX=:K|  
CoNaGb  
         (一)源流之论争 1:<(Q2X%  
DyCzRkH  
LiV&47e*>  
         我在这里先介绍“锺姓多源论”对钟姓姓源的表述A,然后再介绍“锺姓一源论”的表述B  。 5h`LWA B  
&Cv  
l EzN   
         A、《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等书为“多源论”的代表,二书依各地族谱得出下列源流(下面的A1至A6统称为A ) : w5{l-Z  
8cG`We8l&  
*jbPy?%oY  
         A1:  颛顼帝(高阳氏)的玄孙伯益是嬴姓始祖,他配合禹在淮河下游治水,且功劳卓著被舜帝封为费侯,还被禹定为接班人(据传后被暗杀未接班)。伯益的封地后被分成十四部(即分部落),其中有一个部叫终黎(即锺离)部,帝禹时该锺离(终黎)部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为嬴姓的封国(锺离国)。商朝南庚王迁都于曲阜,商王遂将嬴姓封国从曲阜移于山东峄城(今枣庄境);周武王时又将峄城封给亲属再移嬴姓封国到今安徽蚌埠凤阳临淮关(距凤阳约10公里)。这就是锺离国的迁移史。楚平王十一年(-518),吴国灭取楚国的附属小国锺离国,蚌埠凤阳一带的锺离国人遂改嬴姓为锺离姓。今徽系钟离姓人即其后裔。后来,在越王勾践二十四年(-473)越灭吴,锺离国又归属楚国。楚惠王四十二年(-445),楚王派官员取代了锺离国君的管治地位,为防止锺离国人的反叛,又将这些锺离氏人从安徽凤阳迁去湖北汉川筑城居住(称为锺离城,在今汉川东五里墩),他们的后人又有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始祖是谁,当以其谱记为准)。 "n` z`{<n  
Z#-N$%^F  
t@9-LYbL  
         A2:  周朝时,姬周王室内置礼乐之官称宗伯,又称钟师。至周庄王时国衰,周庄王之弟弟失去了钟师的世袭官位后,其后裔姬仪遂以上辈的官位钟师为姓,钟仪为钟姓始祖。后钟仪游列国到楚,楚庄王任其为楚国乐官。周定王五十年(-597),楚军被郑军打败,随军的钟仪被俘,并被郑献于晋,他竟以俘虏的身份被晋景公赞有“四德(仁、信、忠、敏)”,后为晋楚两国和好而立功,于楚共王七年(-584)被楚王封为郧公(地在今湖北郧县)。 )\EIXTZY=  
)J> dGIb  
c6#E gN,X  
         A3:  楚国下大夫芈建是颛顼帝的六世孙季连(芈姓始祖)的后裔。周敬王五十四年(-506),吴伐楚,楚昭王离郢(楚国都,今湖北江陵)奔逃,芈建背负昭王之妹季米过江随于后;在次年即楚昭王十一年(-505),芈建娶季米为妻,昭王封妹夫芈建为楚宫庭司乐大夫并赐邑地锺吾(今湖北安陆),芈建遂以邑地为姓,改姓为锺吾,后省吾取单姓锺。锺建成了锺姓始祖。 楚昭王二十七年(-489)昭王卒,世乱,锺建弃官携眷回了老家(今湖北汉阳集贤村)。建生楚,楚生子期。楚惠王三十九年(-450)锺建之孙锺子期与伯牙在今武汉市长江岸边识为知音。 _<FUS'"  
         A4:  畲族、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瑶族、回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钟姓。 rMi\#[o B  
|[Fb&x  
v N\[2r%S  
         而目前占钟姓人口主流的“颍川锺氏”,则由下列两系A5和A6组成: qbfX(`nS  
mV`R'*1UC  
v9-4yZU^WR  
         A5:   颍川气系钟姓。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宋成公)王臣 ——— 49(宋文公)鲍革 ——— 50(宋共公)段 ——— 51(宋平公)成 ——— 52(宋元公)佐 ——— 53瑞秦 ——— 54纠父 ——— 55(宋昭公)特 ——— 56(宋悼公)购由 ——— 57(宋休公)田 ——— 58(宋辟公)僻兵 ——— 59(宋康王)偃 ——— 60子烈(锺离烈)[居锺离山] ——— 61锺离复 ———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 64锺运享、锺运丰[居河南许州城,首创宗谱]—— 05T?c{ ;  
?L7DVwVa,I  
*oz#YGNm  
         A6:   颍川接系钟姓。        46(宋桓公)御说 ——— 47遨[居晋]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居楚,食邑钟离山] ——— 51伯郤宛 ——— 52伯嚭[居吴] ——— 53伯簠(锺离簠)[居锺离山] ———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昧 ——— 59发、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居颍川长社] ——— 60锺晏 —— 7=^}{  
6>rz=yAM_  
qvB{vU  
        按“锺姓多源论”的描述,在上述的钟姓里, A2钟仪源自姬姓,A3锺建源自芈姓,A5锺气和A6锺接源自子姓。而钟离姓里,徽系钟离姓源自A1嬴姓,荆楚系钟离姓可能是源自A6子姓。这是他们依据各地族谱所得到的。 xZ P SUEG  
Se'SDJl=  
(,#m+  
         B、“锺姓一源论”,例如:《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下称《考证》,其作者在楚天锺氏网上为“《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而在颍川锺氏网上为锺大元与锺广贤),认为上述A的6种说法没有史书依据,是应该质疑的;他们依据汉朝之前的史书找到的10个钟姓和钟离姓的人物,经过研究并链串后得出的世系则要简单得多,称为“锺氏一源世系”,颇具代表性,表述如下: ,++HiYOG}e  
qe{;EH*  
v$Fz^<Na  
          46世宋桓公生五子:目夷、兹甫、游、鳞、盻,其中没有 “遨”; 宋襄公(兹甫)之孙公孙黎因宋国王宫内斗而离宋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即姓锺名离),锺离(公孙黎)就是中华钟姓第一代的“启姓鼻祖”;锺离生锺仪;锺建是锺仪之孙,锺子期是锺建之子;锺子期之子锺信因思念其先祖(鍾离),于是改启复姓为鍾离,名仍为信,他就变为了“锺离信”,由他开启了鍾离姓;锺离信生子叫鍾离磬、生女叫鍾离春(她在-447年40岁时为齐宣王王后);数代之后,鍾离磬的后代鍾离昧为项羽的大将,生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姓鍾离,次曰接,居颍川长社,因为父亲亡于汉高祖刘邦之手,鍾离接为避父难又去“离”字再取第一代启姓鼻祖之姓为“鍾”氏,即恢复为锺姓,改成为鍾接;鍾接,生二子为烈、晏,从而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 7<!x:G?C  
'~K]=JP  
X+N5iT  
         B: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 55鍾离磬 ——— (  ......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hABusq  
O5-GrR^yt  
[B;okW  
        同样,就像“锺姓一源论”否定多源论的世系A一样,锺敬和先生在《评述》中对上述一源论的世系B,也给予了全面的否定。 D^6iQW+.P  
SfC* ZM}<  
&d2L9kTk  
         (二)人物之论争 XZARy:+bc  
# euG$(  
j67ppt  
         既然锺姓存在着“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就有必要罗列一下争鸣与分歧的要点,主要的当然是指人物了;既然是罗列,就要将双方的说法对应地同时列出,提供给大家一起探讨。为表达上的简洁,下面用【一】代表“锺姓一源论”的说法,主要引自《考证》;用【多】代表“锺姓多源论”的说法,主要引自《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用【我】代表我的看法。 \DS*G7.A+&  
;Y;r%DJ  
lWj*tnnn[  
         W1:钟姓的姓源如何?  --------  【一】一源二氏(锺与钟离)多系,见上述B  。    【多】多源多系,见上述A  。 03v+eT  
^C ~Ryw7  
ygIn6.p  
         W2:锺氏的启姓始祖是谁?  --------  【一】只有一个,就是:公孙黎(锺离)。    【多】上面的A1至A6,都各有其启姓始祖。 [BD`h  
3`%E;?2  
S,6/X.QBv  
         W3:宋桓公有几个儿子?  --------  【一】有五个 :目夷、兹甫、游、鳞、盻。【多】有三个:目夷、兹甫、遨。《评述》认为,对夏商周三代,《史记》只记载帝王的传位人,对没有接得帝王位的分支(如叔伯、兄弟)都没有记载;对全国各姓氏的始祖或姓前关键之祖,《史记》都是没有记载的,只有在各姓的族谱中才会有这些记载;所以,据钟接公后裔的谱载,接公是“遨”的后代,是可信的。 y!P!Fif'  
@ewaj!  
O[t?*m1/  
         W4:公孙黎  --------  【一】他是宋襄公之孙、公子御之子。公孙黎因宋国王宫内斗而离宋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即姓锺名离),锺离(公孙黎)就是中华钟姓第一代的“启姓鼻祖”。【多】没有对公孙黎的任何介绍(在上面A5、A6都没有与公孙黎搭上关系)。 }k-8PG =  
>9A18xC  
,4t6Cq!  
         W5:锺仪  --------  【一】他是钟离之子,他生来就姓锺。在-584年楚军被郑军打败,他被俘后被郑献于晋,在-582年封为郧公。【多】他是姬周王室的后裔、钟师的后代,原姓姬。后来姬仪以上辈的官位钟师为姓,钟仪即为该源的钟姓始祖。后钟仪游列国到楚,楚庄王任其为楚国乐官。至周定王五十年(-597),楚军被郑军打败,随军的钟仪被俘并被郑献于晋,他以俘虏的身份被晋景公赞有“四德(仁、信、忠、敏)”,后为晋楚两国和好而立功,于楚共王七年(-584)被楚王封为郧公(邑于今湖北郧县)。 6CHb\k  
9)W3\I>U-  
lr~ |=}^  
         W6:锺建  --------  【一】他是钟仪之孙;他的父亲是谁,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故为未知。他生来就姓锺。他娶季米为妻,是楚宫庭司乐大夫,但没有被赐邑地锺吾。【多】他是芈姓后裔,原名叫芈建。周敬王五十四年(-506),吴伐楚,楚昭王离郢(楚国都,今湖北江陵)奔逃,芈建背负昭王之妹季米过江随于后;在次年即楚昭王十一年(-505),芈建娶季米为妻,昭王封妹夫芈建为楚宫庭司乐大夫并赐邑地锺吾(今湖北安陆),芈建遂以邑地为姓,改姓为锺吾,后省吾取单姓锺。锺建成了此源的锺姓始祖。 楚昭王二十七年(-489)昭王卒,世乱,锺建弃官携眷回了老家(今湖北汉阳集贤村)。 hQ<7k'V  
 4bA^Gq  
9gw;MFP)D  
         W7:锺子期  --------  【一】他是钟建之子。【多】《锺史文选》:他是钟建之孙,子期之父叫锺楚。【我】据颍川锺氏网>锺氏人物>鍾子期:他是春秋時期楚國漢陽人,貴族出身,父親元甫爲楚國王宮首席音樂師。 ]VKQm(,0  
A)"L+Yu5  
ub~ t}  
         W8:锺信(鍾离信)  --------  【一】他是锺子期之子。锺信因思念其先祖(W4鍾离),于是改启复姓为鍾离,名仍为信,他就变为了“锺离信”,由他开启了中华复姓鍾离姓,成为天下鍾离姓的始祖。锺离信生子叫鍾离磬、生女叫鍾离春(她在-447年40岁时为齐宣王王后)。【多】没有鍾离信的介绍。但《评述》说,齐宣王执政于-320至-302年,怎么能娶年近200岁的钟离春?  【我】百度查询齐宣王:在-447年齐宣王确实还没有出生。百度查询钟离姓:徽系(源自嬴姓)钟离氏族人大多尊奉钟离子为得姓始祖,而荆楚系(源自子姓)钟离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这两系钟离氏人是互不合谱的,而且都没有认鍾离信为始祖。 .(q'7Q Z/  
fm-m?=  
SkmTW@v  
         W9:鍾离昧  --------  【一】他是钟离馨的后代,是楚霸王项羽的大将。但不知道他与钟离馨之间隔了多少代。《钟姓史话》称钟离昧之前有锺离髦、锺离秩千、锺离垣、锺离鬷等4代,是既无史证也无谱证的先声夺人。【多】他是遨、伯州犁、钟离簠的后代。 jOzXyDq  
=YgH-{  
C}mhnU@  
        W10:钟离接  --------  【一】他是钟离昧之子,但不是钟姓始祖。他生二子:烈和晏。【多】他是钟离昧之子,也是颍川钟姓接系始祖。他只生一子:晏。烈比接的年纪大111岁,烈不是接之子。 "ymR8 y'  
F*@2)  
_-y1>{]H  
         W11:钟离烈  --------  【一】他叫锺烈,是锺接的长子,与宋康王偃没有直系的关系,也不是钟姓始祖。【多】《钟姓史话》:他叫锺烈,是宋康王偃的三弟(后来改为三子),是颍川钟姓烈系始祖。《锺史文选》:他原叫子烈,是宋康王偃的三子。因为宋国被灭,从宋都商丘逃到豫州钟离山(今河南长葛石象乡)投靠钟离接的前祖钟离氏,并在那里隐居下来,并改子姓为钟离姓,叫钟离烈,是本支系钟离姓始祖。直到他的曾孙锺气才改钟离姓为锺姓,成为颍川钟姓气系始祖。钟离烈和儿子钟离复、孙子钟离叶、曾孙锺气都在钟离山有墓葬。锺气的儿子锺运享和锺运丰因致仕当官后才移居河南许州城(今许昌),并在许州城首创锺氏宗谱。 U~?VN!<x[  
/}~=)QHH  
lb'tVO  
         W12:钟离姓  --------  【一】鍾离信是中华大地钟离姓的始祖。理由是“万千一本”(即同姓万千,本于一处)、“万派一源”(即同姓字派万千,都来自同一条主脉,同一棵树干)。【多】《锺史文选》称钟离姓有三系:(1)源自嬴姓,即徽系钟离姓;(2)源自子姓的钟离簠,即钟离接的上祖;(3)源自子姓的钟离烈,如上面的“W11【多】”所述。这里,(2)和(3)的姓前共祖是 46世子姓的宋桓公(御说),即他们是同为一源的;  而源自嬴姓的(1)与源自子姓的(2)+(3),彼此是不同源的。因此,钟离姓也是多源的(由这里可知,至少已经有两源了)。 =h vPq@C%  
CdRJ@Lf  
&"K_R(kN  
         W13:钟离国  --------  钟离国是个诸侯国,位于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一】公孙黎因宋国王宫内斗而离宋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姓锺名离。【多】《钟姓史话》:伯宗之子伯州黎离晋奔楚,任楚大宰,食采邑钟离国(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锺史文选》:伯州黎任楚大宰,食采邑钟离山(今河南长葛石象乡)而不是钟离国;伯州黎是楚国官员,他只能食邑于楚国的钟离山,而不可能食邑另一个诸侯国钟离国。锺敬和先生的《评述》:钟离国是个弱小的诸侯国,是在-445年被楚国灭掉的;不管是公孙黎还是伯州黎,都不可能在楚国灭得钟离国之前食邑于钟离国。宋朝《唐书》说“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这是影响了千年的天大错误! /Z:NoTGn  
}p*|8$#x"  
WyatHC   
         W14:钟离山  --------  钟离山是一座“山”,位于颍川(今河南长葛石象乡),现名叫封升岗。【一】没有钟离山的介绍。【多】《锺史文选》:钟离山是锺接系姓前祖先伯州黎任楚大宰时的食采地,钟离烈也是在钟离山改子姓为钟离姓的,因此钟离山是颍川钟姓两系的发祥地。【我】十几年来,“三书”(《钟姓史话》、《钟姓源流史》、《钟姓通谱》)都是采信《唐书》,用钟离国取代了钟离山,将“气系”改为“烈系”,至今给我们造成许多困扰。是《锺史文选》纠正了“三书”的这个重大错误(见我在锺氏天空网上的文章《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和《“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e`g+Jf`AT  
K0j%\]\Tp  
|8CxMs  
         W15:汀州谱和祖名歌  --------  【一】我们应该认同老谱和《祖名歌》中 “接生烈、晏,支分烈、晏两系”的记载。【多】《汀州谱》是指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少数锺氏族人不顾历史事实,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强将接系谱和气系谱系并为一系,编出来的汀州版《锺氏族谱》, 从锺接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得到“1接—2烈—3复—4叶—5气—……—95‘象洞十四祖’等” 历共九十五世的世祖名单排序。后来有人将这个名单排序编成三十二句正十六韵的歌谣以方便后人记颂,这就是《鍾氏发源并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简称为《祖名歌》。《汀州谱》绝对是错的,《祖名歌》也就跟着错了。它将接、烈混为一系,误导了后世。【我】对《汀州谱》和《祖名歌》之间的关系及其错误,见我发表在锺氏宗亲网上的文章《“汀州谱”和“祖名歌”》。 \;~Nj#  
?V!5VHa  
%P s.r{%{  
         W16: 子遨  --------  宋桓公之子。见上面的W3  。【一】宋桓公没有生子“遨”,所以也不会有遨的儿子伯扈、孙子伯宗、曾孙伯州黎。据史书,有“伯纠之子伯起生伯宗”的记载,伯宗应是晋大夫伯纠之孙,而伯纠的上祖是伯益。【多】他是宋桓公之第三子,受哥哥宋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在晋生子名扈,改子姓为伯姓,即为伯扈,伯扈是伯姓始祖(是其后代产生了颍川钟姓接系)。 ,M{G X  
H~s8M  
/A,w{09G  
         W17:伯州黎  --------  【一】 伯姓,氏于字,赢姓伯益之后,伯宗、伯州犁是伯氏后裔。由于“州犁”与“钟离”谐音,也有可能是“州犁”取代了“钟离”。【多】他是遨的曾孙。其父亲伯宗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正直敢谏于公元前576年被害。伯州黎只得离晋奔楚,后来任楚大宰,食采邑锺离山(今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但在公元前540年被楚国王室人员暗杀谋害。后来他的儿子伯郤宛全家亦为奸臣所害,只有其孙子伯嚭一人逃出,奔吴国任为太宰大夫。 G3^<l0?S  
U$gR}8\e  
BZQ}c<Nl  
         W18:伯嚭  --------  【一】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郤宛(姓郤名宛)不是伯氏子孙,而是晋大夫郤文的裔孙。嚭的子孙应是郤姓或宗姓,嚭的家乡也应在郤姓居地或宗姓之家(河南)南阳。【多】他是伯州黎的孙子。伯嚭逃离楚国投奔吴国,后任为太宰大夫,在公元前473年吴国败于越国时被越王勾践杀害。 VBi gUK4  
*:xOenI  
O$6&4p*F.  
         W19:伯簠(钟离簠)  --------  【一】没有介绍。【多】他是伯嚭之子。伯簠因为父亲被杀,遂在吴都会稽(今苏州,不是绍兴)以曾祖父伯州黎的食邑地名改姓为锺离,并逃回到楚地家乡豫州锺离山。《锺史文选》:因伯州黎伯郤宛父子都是楚国忠臣,伯氏的采邑钟离山并没有因为他们父子之死而没收(仍是伯氏所有),所以伯簠才能回归钟离山,并长居于此,数代不仕。钟离接是钟离簠的后代。 vq(#Ih2  
GB Yy^wjU  
>"!ScYn  
         W20:宋康王(偃)?  --------  【一】查考春秋战国期间的史书,还没有发现宋偃王有哪几个儿子的记载。因此,没有烈为宋偃王之子的史证和书证,可以认定“王偃三子烈改姓锺”的所谓“定格”不能成立;况且宋灭亡后的王偃子孙都姓“宋”不姓“锺”,难道他一个人就可以忘国背宗弃亲而不姓“宋”去冒姓“锺”吗?  《剖析》指出:宋戴公之后的直系后裔都姓戴,不姓子;宋康王应为戴偃。【我】46世宋桓公和47世宋襄公都是42世宋戴公的后代,按《剖析》的说法, 他们都应姓戴。 如是,对颍川钟姓来说,一源论和多源论都只需在子姓和钟姓之间再多加插戴姓即可,即钟姓源自子姓仍然是成立的。【多】 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宋康王的三子“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宋都商丘睢阳奔楚地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的食采邑,时属楚国,是伯州黎后裔钟离氏的居所。后来秦时属颍川郡,即今之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锺离烈。钟离烈是锺离姓始祖和气系钟姓的姓前祖先。 b_nE4>  
Fdhgm{Y2s  
njxLeD e-  
YdO*5Gb6  
tE=09J%z  
         二、争论的展望 X$6NJ(2G  
nX3?7"v  
\O "`o4  
         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论虽然有将近一年,但尚无结论,没有达成共识,争论远未结束。我认为,这是一种学术之争,只要双方能平心静气,平等切磋,务实探讨,最终肯定会有所突破,即使意见不能完全取得一致,也会在许多问题上取得共识。我在上面撇开是非争论,不说谁对谁错,列出了20个与姓源有关的双方存在争议的问题(未必能够全面囊括),目的是有利于全体钟姓人去一起关注。我想,颍川气、接两系钟姓的姓前源流,既然存在争论了,我不妨结合上面这些问题中双方对姓源探讨的不同指向,干脆将这些问题扩展扩大开来,列出气、接两系可能的姓源指向,无非有下列几种可能的组合机会: .o`Io[io  
#'1dCh vZ  
WC<[<uI*  
         (一)气系钟姓姓源的可能指向 =U*D.p*%f  
K\9CW%W  
@6~lZgXOV[  
         1、  据《锺史文选》,钟离烈是宋康王偃之三子。   .8s-)I  
1}la)lC  
Y}R$RDRL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宋成公)王臣 ——— 49(宋文公)鲍革 ——— 50(宋共公)段 ——— 51(宋平公)成 ——— 52(宋元公)佐 ——— 53瑞秦 ——— 54纠父 ——— 55(宋昭公)特 ——— 56(宋悼公)购由 ——— 57(宋休公)田 ——— 58(宋辟公)僻兵 ——— 59(宋康王)偃 ——— 60子烈(锺离烈,钟离姓始祖)[居豫州锺离山] ——— 61锺离复 ———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 8Y`g$2SZ^8  
d]s^?=gM  
,V!"4 T,Z  
         2、  据《考证》,锺烈是兹甫、公孙黎、锺仪、钟离信的后代,是锺接之长子。 i,ZEUdd*_  
^wBlQmW7J  
5GScqY,aB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 55鍾离磬 ———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 ——— 锺复 ——— 锺叶 ——— 锺气】。 kQbZ!yl>[  
nktGO  
3ArHaAv{y  
         (二)接系钟姓姓源的可能指向 GgY8\>u  
Z S=H1  
HJ]v-  
         3、  据《钟姓史话》,锺接是兹甫、遨、伯扈、伯州犁、锺离簠的后代。 1Z c=QJw@  
*]U`]!Esp  
 46(宋桓公)御说 ——— 47遨[居晋] ——— 48伯扈(伯姓始祖)——— 49伯宗 ——— 50伯州犁[居楚] ——— 51伯郤宛 ——— 52伯嚭[居吴] ——— 53伯簠(锺离簠,钟离姓始祖)———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昧 ———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居颍川长社]  【 ——— 锺晏】。 @U=y}vi8  
#d,)Qe[  
YRV h[Bqg`  
         4、  据《考证》,锺接是兹甫、公孙黎、锺仪、钟离信的后代。 7mYcO3{5{  
(这段世系完全与“2”的对应部分一致)  ———  鍾离接(鍾接)【——— 锺晏】。 \54B  
 Ll; v[Y  
N8Rq7i3F?a  
         注:上面的“2”和“4”在锺接之前完全相同,也就是前面的“一(一)B”所列的由《考证》得到的“一源钟姓”,并为“接生烈、晏”。 }p6]az3  
})^eaLBR4  
?SgFD4<~P  
         5、  据《考证》,见上面“ W16【一】”和“ W17【一】”:   “伯纠之子伯起生伯宗”和“伯宗、伯州犁是伯氏后裔”,伯纠的上祖是伯益。  如果伯州犁之后的世系用《钟姓史话》续接上去, 则锺离簠、锺接就有可能是伯益、伯纠的后代。    }UsH#!9.  
wJ2cAX;"  
6k;5T   
伯益 —— ...... —— 伯纠 ——— 伯起 ——— 伯宗 ——— 伯州犁 —— ...... —— 伯簠(锺离簠)——...... —— 锺离昧 ——— 锺离接(锺接)【——— 锺晏】。  C5ILVQ  
(n7xYGfYS  
k"cMAu.  
         6、  由“W17【一】”, 因为“州犁”与“钟离”谐音,也有可能是“州犁”取代了“钟离”的启发,即  锺离=>州犁  ,      就可考虑“钟离”之前接《考证》的世系、 “钟离”即“州犁”之后接《钟姓史话》的世系。  则伯嚭、锺离簠有可能是公孙黎(钟离)的后代。 )-!)D  
BkB _?^Nv8  
5&Yt=)c\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锺离=>伯州犁】——— 51伯郤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钟离姓始祖)———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昧 ———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锺晏】。 }nPt[77U_7  
h+B7BjA>G  
,e'm@d$Q*  
         7、  同样地,因为“州犁”与“钟离”谐音,有可能是“州犁”取代了“钟离”的启发,反过来也有可能是“钟离”取代了“州犁”,即  州犁=>锺离  ,       也可考虑“州犁”之前接“伯益”的世系、 “州犁”即“钟离”之后接《考证》的世系。  则锺仪、鍾离信有可能是伯益伯纠的后代。 =5Db^  
xK_UkB-$i  
;6PU  
伯益 —— ...... —— 伯纠 ——— 伯起 ——— 伯宗 ——— 伯州犁【伯州犁=>锺离】——— 锺仪 ———(  ?  )——— 锺建 ——— 锺子期 ——— 锺信(鍾离信)——— 鍾离磬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2o<*rH  
i kfJ!f  
         8、  由上面的  州犁=>锺离  ,还可考虑“州犁”之前接《钟姓史话》的世系、 “州犁”即“钟离”之后接《考证》的世系。  则锺仪、鍾离信有可能是遨和伯扈的后代。 .q MxShUU  
%HpPTjAW  
KDEyVYO:  
46(宋桓公)御说 ——— 47遨[居晋] ——— 48伯扈(伯姓始祖)——— 49伯宗 ——— 50伯州犁【伯州犁=>锺离】——— 锺仪 ———(  ?  )——— 锺建 ——— 锺子期 ——— 锺信(鍾离信)——— 鍾离磬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qX\85dPn@}  
-(TC'  
El9T>!Z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伯宗”的父亲可能是“伯扈”(见《钟姓史话》),也可能是“伯起 ”(见“ W16【一】”),会使世系出现源头指向方面的改变。这个问题已经在3、5、7、8 中表达出来了。 :'wxm3f  
B(Yg1jAe  
L^t%p1R  
         至于锺信(鍾离信)是否为钟离姓的启姓始祖,以及徽系钟离姓人和荆楚系钟离姓人能否成为锺信(鍾离信)的后代,这个问题也是疑点重重,我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还是将这个问题交给钟离姓人自己去探讨吧,应该会更合适些。 wX)'1H):T  
vaF1e:(  
_Kaqx"D  
        由上面的(一)和(二)可知,颍川钟姓气、接两系的姓前祖源就有了八种可能的指向,这些指向是根据前面的20个问题按我的理解“编”出来的,因此叫“可能的指向”。其中1、2、3、4、6、8都是源头指向宋桓公御说,5和7则指向伯益和伯纠;而且,1、3是传统“多源论”的说法,2、4是目前“一源论”的说法,5、6、7、8是我将其中的问题顺意“延伸”后的推理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说,在其中大概只有一个(含两系的)或者两个(各含一系的)才有正确的可能,其余的都是错误的。既然传承了二千年的传统的钟姓源头都被认为有问题,需要推倒重来,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近年依靠史书找到的10个古人编出来的“一源世系表”,是不是能够代表钟姓姓源的真实性。显然,正确的姓源源头流向只能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经过理性的争论和探讨论证,不断地排除错误的(包括史书上的和谱书上的)信息干扰,才能找到。但这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就如我在《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中引用他人的文章时所说的那样,我不认为钟姓人和钟离姓人可以在二三年内就能完满地“解释几千年来极度紊乱的姓源”问题。 5lHt~hB\  
ZVH 9je  
&_Cc  
                                                                                     广东龙川县  锺 胜    2015-7-15   tZ62T{, a  
OAq-(_H  
]_B<K5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