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汀州谱”和“祖名歌”之迷
admin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1
精华: 2
发帖: 47
铜币: 30 枚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36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19-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01  

鍾胜:“汀州谱”和“祖名歌”之迷

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一定是对其研究结论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LF @_|o I  
Faa>bc~E  
OrYN-A4{  
 据《锺史文选》,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闽人锺宗祚、赣人锺白凤为首发动组织,在一帮为了显示颍川锺氏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的其他少数锺氏族人的支持下,演了一出闹剧:他们不顾历史事实,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将从江西宁都祠堂和福建武平祠堂获得的接系谱和气系谱,强将气、接二系并为一系,搞出了一部不伦不类的汀州版《锺氏族谱》(下简称《汀州谱》), 从锺接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得到“1接—2烈—3复—4叶—5气—……—95‘象洞十四祖’等” 历共九十五世的世祖世系排序名单。  而更可笑的是,满清皇帝为了改善与广大汉民的关系,康熙朝廷对这一闹剧预以充分肯定。到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皇帝更是对此“锺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发布“圣谕广训”加以表彰,金口一开,从此全国各地锺姓被迫遵“圣谕”改老谱从“新”谱(即《汀州谱》),许多地方的旧谱就此中断,改成了“新”谱,致使这些被《汀州谱》毒化了的族谱从此被广为流传和留传,已经遗祸我锺姓族裔数百年且留下了无穷后患!须知,至今还有许多锺氏后人将受清朝《汀州谱》毒化了的族谱当作宝贝珍藏着,我的家藏旧谱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V2|By,.  
$2,tT;50g  
t|V<K^  
        网上文章说,有人统计过各姓的平均代距,大约在27至33年之间,以30年为最多。那么,《汀州谱》中“锺氏九十五世祖”的平均代距是多少呢? 据近年披露的相关谱记和文章可以知道,第1世的锺接公生于公元前223年,第95世“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生于1062年,计算得到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只是正常代距数值的一半,即接系气系两谱叠加的结果,是世系虚增了一倍。从此,钟姓谱的世系就被搞乱了。由于灭了金、宋两国后的蒙古人(元朝)对汉人的禁谱毁谱,致使“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再加上清朝《汀州谱》的强势干扰,令颍川钟姓谱的世系混乱问题困扰了我们几百年,直到近十几年里的“四本书”(钟蔚伦著《钟姓史话》、陈瑞松著《锺姓通谱》、锺春林著《锺姓源流史》、锺敬和著《锺史文选》)的出版,才让钟姓“象洞十四祖”之前混乱的世系得到纠正。 4lWqQVx  
}6BXa  
ya{`gjIlW  
        《汀州谱》编于清朝康熙时期的1667年,在过了57年后的1724年被雍正皇帝“圣谕” 表彰,从此《汀州谱》便取代了钟姓老谱而大行其道(它也影响了后世人的编谱取向,对此,《锺史文选》中就有广西钟姓两个人在编谱时分别采用老谱和《汀州谱》的一段介绍,限于篇幅,此略)。在又过了50年左右的乾隆年间,有人将此“锺氏九十五辈世祖”的名字编成三十二句 正十六韵的歌谣以方便后人记颂,这就是《鍾氏发源并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下简称《祖名歌》)。因此在时间上,《汀州谱》出现在先,《祖名歌》出现在后,它们之间相隔100多年。 @?3^ Ks_  
-EE'xh-zD  
3y+~l H :  
        那么,《祖名歌》的作者是谁呢? 我原来也不知道,是最近在“鍾氏天空”网(www.yctzh.com)上的一篇文章《鲁齐钟丕谟纂修之颍川源流族谱,感谢四川锺奇国宗亲提供》(下简称《丕谟川谱》),才知道《祖名歌》的作者叫钟丕谟。 I`*5z;Q!%@  
d:w/{m% #  
8zpzVizDG  
       据“锺氏宗亲网> 家谱源流 > 谱牒世系”栏目下锺万疆先生在2004-6-3发表的《重录<锺氏族谱>跋》一文,钟丕谟是居于福建武平象洞锺坑溪背的102世(气四十世)太初公的十八世孙,丕谟的前辈曾经历“福建武平象洞——广东梅县——五华县唐胡村堡——四川省内江白沙里”的迁徙。文中介绍:大约是120世的“丕谟公,字文寿,号鲁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广东隶籍四川省内江白沙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痒;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岁,恩科,钦赐举人; 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岁,恩科,钦赐翰林院检讨。  丕谟公叙有(锺氏)川谱,版藏太史第。今我族撰修家谱,于此公甚赖焉。”     即钟丕谟是清朝乾隆年间为官的四川内江人(注:“鲁齐”是他的号,不要误认为他是山东人;我估计他家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五华迁去四川内江的),他就是版藏太史第的《丕谟川谱》的作者。 C #iZAR  
IC5QH<.$C  
Jfk#E^1  
        从“鍾氏天空”的文章中得知,丕谟公是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得自广东省龙川县兴良约(今麻布岗镇)锺理公后裔的誊抄族谱(他简称为“龙谱”)和得自福建省武平县乌石岽锺密公后裔的刻刷谱(他简称为“福谱”),经过“再三仔细对明,一字不错不漏”地编,并且对两谱的异同都做了必要的说明,就是 “有不分何谱云而直记之者,则二谱皆同者也,有分何谱云者,则略异而兼记以备参也。”一番努力后, 他的《丕谟川谱》终于编成。可是,“福谱”和“龙谱”都是《汀州谱》的续谱,所以《丕谟川谱》的世系在“象洞十四祖”之前的“锺氏九十五世祖”其实都与《汀州谱》基本相同        (  注:我说“福谱”和“龙谱”都是源自《汀州谱》的根据是:①  《丕谟川谱》的世序是接公为1世,气公为5世,“象洞十四祖”为97世。而我家的旧谱是以接公为始祖、气公为1世的,如果改成以接公为1世,则“象洞十四祖”就是96世。经过比对,发现原来《丕谟川谱》对比我家的旧谱,是在56文桓与57天锡之间还增加了一世叫“紫X”的。关于我家的旧谱世序,抄见于我的短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中,此略。就是说,《丕谟川谱》对比我家的旧谱,差别不大,因为我家旧谱其实就是“龙谱”。②  我估计,“龙谱”来自于广东兴宁钟姓谱<因为麻布岗钟姓迁自兴宁岗背>,而兴宁钟姓来自福建武平象洞,顺藤摸瓜“龙谱”的根应是《汀州谱》;这是因为“福谱”和“龙谱”里的钟姓的根在福建武平象洞,而象洞钟姓则是迁自汀州<即今长汀县>的。由于兴宁、龙川、武平都邻近汀州,这些地方的钟姓人当然最易受到《汀州谱》的影响了  )。  0j;ZPqEf3  
_"Z?O)d*  
;HH%OfQq  
        丕谟公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编写《丕谟川谱》时,将自九十五世以上历代祖先的名字篡成正十六韵三十二句(每句七字)共二百多字的歌谣,目的是让这个歌谣达到“最易记诵,此虽未学者,亦可教他熟读纪念。则历代世次不待启谱,时时无不心知,人人熟记,自永无失传之患矣”之目的,用心何其良苦!歌谣的名字就叫《鍾氏发源并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后人简称它为《祖名歌》。显然,《祖名歌》只是《丕谟川谱》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它在锺姓谱中的名气却比《丕谟川谱》还要大 ! P3]K'*Dyd  
^N[ Cip}8  
!tt 8-Y)i  
         我曾经说过(见我的短文《颍川堂气系锺姓的修谱史》),康熙六年所编的《汀州谱》,其错误至少有四个方面:(一)大量地移傍作祖、世辈颠倒,搞乱了接、气两系的世系;(二)将锺离姓始祖烈公(锺离烈)直接改成了锺姓(叫成锺烈,并变成锺接的儿子;事实上烈公的年纪比接公大111岁),为后来有人将烈公修改成锺姓始祖提供了依据(至今网上许多文章仍然称为“烈系”而非“气系”,说明了其影响之深);(三)合并了1300年里接、气两系至象洞十四祖为止的共95世祖,将正常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压缩了一半,变成平均每代间隔为14年左右(注:我认为,近十几年出版的“四本书”,其最大的贡献是纠正了至今各地广泛流传近300年的《汀州谱》之错,基本理清了这1300年里被《汀州谱》搞乱了的气、接二系锺姓的世系,恢复了老谱的世序);(四)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不符合历史事实,蓄意篡改了锺姓谱史。      但是,在乾隆年间为官的丕谟公怎么会看不出《汀州谱》的错误呢?  让我们在这里为他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不难得到答案。这是因为,“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他家祖传的“由闽迁粤时”的旧谱,“缘明末兵火荡离,散失莫稽”,即在明末战乱中丢失了,在乾隆年间社会上已经很难找到旧谱了,况且他家还是远迁在那四川内江的新居地,在没有老谱可以参照的情况下,所以他只能在偶得“福谱”和“龙谱”时如获至宝,在内江依靠“福谱”和“龙谱”满怀一腔热情去编《丕谟川谱》,成了《汀州谱》的受害者和鼓吹者而不自知。 k*n~&y:O  
0O,;[l  
8'L:D  
        诚然,《祖名歌》的作者用心是好的,但是它的内容却因为继承了《汀州谱》的错误而黯然失色! 也让他花费了许多心血的《丕谟川谱》之价值大打折扣! 然而,我们透过《丕谟川谱》,从其编谱的说明和注释的文字中,依然可以看到他治学的认真和严谨,足令我们肃然起敬。  对比之下,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想要以他的《祖名歌》中“契汤启衍洲黎昧,  钟接烈复叶气垂。...... ”的世系即《汀州谱》的世系,尤其是“锺接生锺烈”,来编全国鍾氏宗谱;面对这种情形,我想,丕谟公若泉下有知,亦会为自己当年的“过错”被后人所利用而扼腕痛惜的! BC/5bA  
Q(cLi:)X2  
Y,GlAr s4  
     广东省龙川县  锺 胜  2015-04-02      :IBP "  
sT"ICooc  
uS,?oS  
)c&ya|h  
s+v9H10R  
OdZ/\_Z  
l"(PP3  
附:本人对丕谟公世系的探讨 T7 "QwA  
xEu rkR  
=1dczJHV  
    据上面锺万疆先生的文章,丕谟公是102世(气四十世)太初公的十八世孙,即钟丕谟的世序为黄帝119世。 bL`\l!qQx;  
    丕谟公的真实世系是多少呢? 真的是黄帝119世吗? 不仿探讨一下。 &Z[+V)6,,  
    据《钟姓源流史》和网上文章介绍:烈公为黄帝60世,钟姓始祖气公为63世,式公为101世。式公生二子:太初、太始;太始公生于936年(自注:我是太始公的后代),太初公不知道生于何年,但以兄弟相隔3年来估算,作为长子的102世的太初公约生于933年。 [8UZ5_1WL  
    如果按丕谟公是太初公的十八世孙来理解,则丕谟公大约是119世。根据万疆先生的文章中对丕谟公生平的介绍,我估计其应该出生于乾隆元年(1735年)之后,不会更早,这里就假定丕谟公是生于1735年。 R.*;] R>M  
    由太初公约生于933年,丕谟公约生于1735年,两人就相隔了近802年。以平均代距30年计,802年应有27代。但上文中两人只是隔了17代,平均代距达47年,说明丕谟公的世序为119世是值得怀疑的;按平均代距30年来进行比较,他应该是大约为129世,即其中缺漏了大约10代! .B- b51Uz  
    102世太初公出生在唐末的五代时期,而丕谟公则出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中间间隔了北宋、南宋、元朝、明朝和清初近百年,累计达八百多年。期间,他们家族也经历了宋朝“元佑党事件”的劫难、元朝的禁谱毁谱、清初“汀州谱”的冲击等等,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严重的世系缺漏! 所以,我认为丕谟公的世序不是119世,而应该是129世左右,即丕谟公应该是太初公的二十八世孙而不是十八世孙,似乎会更合理。当然,这是我根据上面的假定所作的探讨,是否是真的如此呢?这就应该由丕谟公的后裔去考证了。 87[ ,.W  
    显然,丕谟公依靠“福谱”和“龙谱”而编成了《丕谟川谱》,却连他自己的世系序数都没有能够弄准确。但这不是他的错,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参考,他能有什么办法? 他能够将两谱的异同之处都做了必要的说明,为后人提供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就显示了他的严谨和认真。这种严谨和认真,是许多后来的其他地方的族谱所做不到的,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的也不为过。基于此,对他,我们只有表示敬佩。所以,我们不会因为他的《丕谟川谱》继承了《汀州谱》和他创作了广为流传的《祖名歌》而贬损他,也是出于他的这种严谨和认真。 Za1mI^ L1  
     今借锺氏天空网,谨以此文回谢锺奇国先生和锺万疆先生的网文。 Wz=& 0>Mm_  
                                                                                                                                                 锺胜 2015-9-22 Jw@X5-(Cp  
hHTt-x#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