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4  

鍾胜: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本网按: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就作者对鍾氏历史文化的执着,就令人肃然起敬!感谢鍾胜宗亲多年为鍾氏源流、族谱方面做出的努力,希望更多的宗亲加入到鍾氏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来,以期去除浮躁的尘土,露出历史的本原。参与邮箱261610116@qq.com _NFJm(X.  
c/RG1w  
|a+8-@-Tj  
q`hg@uwA{`  
         由“鍾氏天空网”的文章《鲁齐钟丕谟纂修之颍川源流族谱,感谢四川锺奇国宗亲提供》得知(注:我将此谱称为《丕谟川谱》), 《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 (以下简称为《祖名歌》 )来自《丕谟川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川内江人钟丕谟先生所作。所谓九十五世《祖名歌》,其实是丕谟先生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依据“福谱”和“龙谱”编辑所得、并在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镌刻问世的《颍川源流族谱(鲁齐钟丕谟纂修)》(即《丕谟川谱》 )中的九十五世的世祖名字,编成的三十二句正十六韵的歌谣,以方便后人记颂。所以,《祖名歌》应该是在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才开始流行的。 C'ZU .Y  
        在拙文《“汀州谱”和“祖名歌”》中我曾经说过:“福谱”和“龙谱”都是编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的福建《汀州谱》的续谱,《汀州谱》的最大问题是合并了1300年里锺接和锺气两系至象洞十四祖为止的共95代世祖,平均代距只有14年(正常应为30年左右),即世代数虚增了一倍还多! 既然《汀州谱》错了,依据《汀州谱》编得的《祖名歌》也就错了。虽然《祖名歌》七字一句韵律工整、朗朗上口极易记诵,但它由于内容继承了《汀州谱》的错误而黯然失色! 或者说,再好的“歌” 最终也会因为错误的“歌词”而失去价值! 4p.O<f;A8  
      今用我家旧谱对照清代的《祖名歌》进行对比试读,让我们吸取其中的历史教训。 yr?\YKV)I  
c@`P{ 6  
      一、试读清代的《祖名歌》 ff0,K#-  
\=)h6AG  
      我家旧谱其实就是“龙谱”。 现将我家“旧谱”的世系先列出来(注:方括号内的世祖名字,乃是下一代的父亲),以便和其后的《祖名歌》进行比对: n^K]R}S  
     (昧)—— 1发、【接】(“始居颖川单姓锺,故郡曰颖川,锺氏自接公始。生烈公。”)—— 2【烈】 —— 3【复】 —— 4【叶】 —— 5【气】(一世祖:“气公之初,因世纷乱,随父叶公隐于颖川锺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遂姓锺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6运享、【运丰】 —— 7【文义】、文仪、文隹 —— 8【高】 —— 9【晖】 —— 10【纯佑】 —— 11【桔】 —— 12保、【俨】、朝、倬、儒 —— 13【巽】—— 14【良】 —— 15【洧】 —— 16逢兴、【逢治】 —— 17楠、【桂】、树 —— 18【焕】 —— 19【增】、垣 —— 20铣、【镳】 —— 21【县】、绵 —— 22【余】 —— 23【立】 —— 24【宏】、宿 —— 25【斌】 —— 26【大有】、大仁 —— 27贡、【贵】 —— 28才、【先】—— 29【酉】 —— 30【简】、范 —— 31善、圣、【贤】(“妣黄氏,生一子:会正。”)—— 32【朝】 —— 33【远】、道、逸 —— 34【诠】、诉、谥 —— 35【纯】 —— 36【有嘏】 —— 37功、助、【熏】、吉、勇、刺 —— 38【侗】、供 —— 39【弼】 —— 40【邺】、齐 —— 41晃、【高】、景、昱、晟、升 —— 42【岿】 —— 43【荩】 —— 44【寅】 —— 45【勉】 —— 46睿、【智】 —— 47昭、【穆】 —— 48【光】 —— 49【易】、平、日 —— 50【天明】、天聪 —— 51【人龙】 —— 52【其才】、其能 —— 53【百里】、百有 —— 54【江】 —— 55【概】 —— 56文焕、【文桓】    <??>   —— 57【天赐】 —— 58【大海】 —— 59【林辉】、林耀 —— 60【谈】 —— 61【圭】 —— 62【本锡】、本鏐 —— 63【洪】 —— 64【木】 —— 65照、【勋】 —— 66【北】 —— 67【逵】 —— 68【礼】、恭、宽、廉、敏、惠、节 —— 69【浚】 —— 70【武】、睿、智 —— 71【尚仁】、尚义 —— 72【以福】、以禄 —— 73【泰】 —— 74【进一】、进二 —— 75【达上】、通上 —— 76【三才】 —— 77【四知】、四奇 —— 78【五道】、五达 —— 79【球】 —— 80【征奇】 —— 81【襄】 —— 82【衮】 —— 83【可栋】 —— 84【所见】、所知 —— 85【作楫】、作霖 —— 86【廷简】 —— 87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 88【鼎新】、鼎调 —— 89【养正】 —— 90【缵绪】 —— 91【式】 —— 92大初、【大始】 —— 93【尚】 —— 94【山】、岱、峦 —— 95友文、【友武】、友勇 —— 96刚、理、齐 —— i{2KMa{K  
       注:1、我家旧谱是“接—烈—复—叶—气”的排序,以接公为始祖,但又以气公为1世祖,“象洞十四祖”为92世。这里依《祖名歌》将接公改为1世,“象洞十四祖”就变为96世; & BkNkb0  
        2、这里的96世即是后来各地的族谱称为“象洞十四祖”那一代,而“象洞十四祖”在“三书”中为烈47世(黄帝106世),在《锺史文选》中为气44世(黄帝106世); gK /K Z8  
        3、某些世祖后面小括号内带有双引号的文字是我家旧谱中的原文。引入这些原文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与各地族谱的记载做对比,并不是要在此证明其是正确或是错误(是对或者是错,我已经有其他文章加以讨论和说明,见于“鍾氏天空网”,此略)。 c1[;a>  
        4、在56和57之间的 <??> 是我有意为《祖名歌》留下的空白,它就是《祖名歌》的“紫坦”这一代所处的位置。我家旧谱没有《祖名歌》,也没有“紫坦”这一代。 H@zpw1fH+  
Ad`IgZ  
       由于不同地方的族谱所记载的《祖名歌》因为长时间的传抄、更改等原因,在内容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异,尤其是第一句差异更大,有的是“契、汤、启、衍、洲黎、昧”,有的是“契、阳、启、衍、宗、黎、昧”,我们在这里就不要去计较了 —— 因为《祖名歌》是错的! 这是关键! 为错误的东西去较真,我觉得毫无必要;况且其中有些世祖的名字是“错别字”,不知道应该以谁家的族谱为准;所以,在枝节问题上去计较谁是谁非,实在没有多少意义。  今将“鍾氏天空网” 四川锺奇国宗亲的文章中所载的《祖名歌》抄录于下,作为本文的“试读”材料: Dp8(L ]6  
uw]Jm"=w  
     【 钟氏发源并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  y06 2/$*$  
                                                   ————  十六韵丕谟冒渎敬篡纪念。  UWHC]V?  
契汤启衍洲黎昧,  钟接烈复叶气垂。  运丰文义高晖继,  纯佑浩优巽良随。  jolCR-FDu  
洧逢治桂天柱焕,  增坦传疑标县催。  余立宏斌大有贵,  先酉简宝两徘徊。  n !QjptQ  
颍川渡江徒此始,  贤朝会正靖闽来。  远诠再传纯有嘏,  勋侗弼邺又齐开。  !wgj$5Rw.  
皓岿荩寅勉智穆,  光易天明人龙推。  其才百里江概盛,  文轩紫坦天赐材。  >qCT#TY  
大海林辉谈圭璧,  本锡洪木治照猜。  北逵礼浚武尚仁,  以福大一达上才。  IF=rD-x  
三才四知五道球,  征奇(XY)可栋所见该。  作辑廷简振宗业,  鼎新养正续绪恢。  myXV~6R 3  
式太始尚山兴岱,  文武勇盛四友魁。  毅密察是文公出,  刚并理齐武公培。  })B)-8  
勇生裕温柔中正,  盛传发强壮公哉。  自是人文恒蔚起,  孙枝到处辉三台。 】 7Do)++t  
0:*$i(2  
      现将我家旧谱的世系数“代入”到这三十二句《祖名歌》中对应世祖名字的前面,应该会让我们对《祖名歌》有更好的理解(注:在此《祖名歌》中的“错别字”名字,我会用小括号注上我家旧谱的世祖名字,以方便对照),知道《祖名歌》到底错在哪里。  在这三十二句中,第一句“契汤启衍洲黎昧”是颍川锺氏立姓之前的几个较为著名的姓前祖先,第二句开始介绍的才是“九十五世”(实有97世)锺氏祖名,试读如下: u8*0r{kOH  
       契、汤、启、衍、洲黎、昧,  钟  1接2烈3复4叶5气  垂。  6运丰7文义8高9晖  继,  10纯佑11浩(桔)12优(俨)13巽14良  随。  dZ*o H#B  
    15洧16逢治17桂天柱(桂公字天柱)18焕,  19增19坦(垣) 传  20疑(铣)20标(镳)21县  催。  22余23立24宏25斌26大有27贵, 28先29酉30简30宝(范) 两徘徊。  'py k  
        颍川渡江徒此始,  31贤32朝会正(朝公字会正) 靖闽来。 33远34诠  再传  35纯36有嘏,  37勋38侗39弼40邺  又  40齐  开。  41皓(高)42岿43荩44寅45勉46智47穆,  48光49易50天明51人龙  推。  52其才53百里54江55概  盛,  56文轩(文桓) 紫坦(注*:《丕谟川谱》有紫坦这一代,我家旧谱没有紫坦这一代,推理“紫坦”应该来自“福谱” ) 57天赐  材。  zv41Yv!x}  
    58大海59林辉60谈61圭  璧,  62本锡63洪64木65治(勋)65照  猜。  66北67逵68礼69浚70武71尚仁, 72 以福73大(泰)74一(进一) 75达上  才。  76三才77四知78五道79球,  80征奇 (81襄82衮)**  83可栋84所见  该。  85作辑86廷简87振宗  业, 88 鼎新89养正90续绪(缵绪)  恢。  91式92太始93尚94山94兴(峦)94岱,  95文95武95勇95盛  四友魁。  96毅96密96察  是  95文公  出,  96刚  并  96理96齐  95武公  培。  95勇  生  96裕96温96柔96中96正,  95盛  传  96发96强96壮公  哉。  自是人文恒蔚起,  孙枝到处辉三台。  (&S v $L@  
        注解: (1)先对上面的( 81襄、82衮)**  ,作些解释。 “襄、衮”这二世祖先的名字是我家旧谱的记载;在《丕谟川谱》中的记载却是“八十二世 X 公:妣黄氏,生 Y 公。 八十三世 Y 公:妣刘氏,生可楝公。” 这里的X和Y都是留字空白,即它“留白”的“X、Y”对应于我家旧谱的名字就是“襄、衮”—— 在《丕谟川谱》中有留字空白的地方几乎随处可见,这说明锺丕谟先生所得的“福谱”和“龙谱”是何等的纸烂字残! 只能以留字空白来保留无法辨认的文字位置;他编谱的认真和严谨也在此可见一斑! 我是在将家存旧谱与《丕谟川谱》做了认真的比对之后,才由衷地佩服他老人家,并为之感叹为之动容的!! (2)由于其中的X、Y是“留白”的二世,所以他的《祖名歌》才由“九十七世”缺了这二世变成为“九十五世”! 对照《丕谟川谱》中“留白”的“X、Y”和《祖名歌》中“X、Y”的对应缺失,可以证明《九十五世祖名歌》确实是锺丕谟先生的作品。 但是,我佩服他做人处事的态度,却不认可他创作的《祖名歌》,因为《祖名歌》中的各世祖来自错误的《汀州谱》,而且计算其平均代距只有14年!(注:正常的平均代距应为27至34年,呈正态分布,以30年的概率为最高) ]#nAld1cmy  
]zO]*d=m  
       我们如何知道《祖名歌》中各世祖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 E] [DVY  
       由前述可知,如果加上我家旧谱没有记载的“紫坦”这一代,则《丕谟川谱》共记录了97代。据“三书”, 第1世的锺接公生于公元前223年,第97世“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生于1062年,计算得到的平均代距为(1062+223)/96 = 13.4 年!  L>B0%TP^  
       如果按《锺姓史话》以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为第1世(注:请注意,在这里,烈比接低1辈,年龄则反而大111岁!),在《祖名歌》中锺理公则应为第96世,计算得到的平均代距为(1062+334)/95 = 14.7 年! J [1GP_  
       如果按《锺史文选》以生于公元前235年的气公为第1世,在《祖名歌》中锺理公则应为第93世,计算得到的平均代距为(1062+235)/92 = 14.1 年! ;(V=disU/  
       以正常的平均代距为30年左右来对比,你就能够发现《祖名歌》即《汀州谱》的错误! 试想,连续九十多代人,平均每代间隔只有14年,这样的数据怎能让人信服?! 对这样的《祖名歌》,我们怎能信以为真?  `fs[C  
       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修《中华锺氏宗谱》,如果不能排除《祖名歌》即《汀州谱》的干扰,还要坚持“接生烈”按《祖名歌》的世系来编的话,是肯定会怡笑于天下“百”姓的。 ]@xc9 tlG  
       广东南雄县鍾子亮先生于2016-5-12发表文章《真相終于大白了 —— 對<鍾氏發源受姓始曆九十五世祖歌>的剖析》 ,对《祖名歌》加以挞伐,并认为《祖名歌》的作者是一个冒名锺丕谟的人所写,并不是真正的清朝四川内江人锺丕谟先生的作品,因为现存锺丕谟先生所编的《内江鍾氏族譜》中没有《祖名歌》。 而且鍾子亮先生所见到的《祖名歌》中的“聖谕”,其行文的格式和文字也与朝廷的规范不符,更无法在清代的《聖谕廣訓》中找到相关的记录,说明这不过是被着 “聖谕”的外衣用来吓人的“虎皮”而已,是徹頭徹尾的假冒劣品! 他由此斷定:“接生烈”的譜記、《九十五世祖歌》、“聖谕廣訓”等,都是鍾宗祚、鍾白鳳等一夥人于康熙初年在完成《汀州谱》时炮制出來的。 W6pS.}  
       江西会昌县锺刚浩先生在2015-11-9的文章《中华锺氏<宗谱>与姓源辨析》,对《祖名歌》也有同样的质疑。他们与《锺史文选》的作者锺敬和先生一样,都对《汀州谱》和《祖名歌》作了认真的剖析和否定。我觉得这是对《祖名歌》的有力揭露,有助于我们对《汀州谱》和《祖名歌》中的错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hRP0Djc  
       当然,《锺史文选》说,在公元1724年被雍正皇帝“聖谕廣訓”的,是公元1667年面世的鍾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而不是公元1796年出版《丕谟川谱》而面世的鍾氏九十五世祖的《祖名歌》。 这是锺敬和先生与鍾子亮先生在说法上的差别。 假如真的有1724年的“聖谕廣訓”的话,我认为《锺史文选》的说法较为合理,因为雍正皇帝不可能在公元1724年,对72年后在公元1796年才出现的《祖名歌》,去发布“聖谕廣訓”。 #xmUND`@  
       我在《“汀州谱”和“祖名歌”》中说,通过四川锺奇国宗亲向“鍾氏天空网”提供的《鲁齐钟丕谟纂修之颍川源流族谱》即《丕谟川谱》,  还是能从其编谱说明和注释的文字中,看到锺丕谟先生他治学的认真和严谨。就是他能够明确地说明,他是将得自广东省龙川县兴良约(今麻布岗镇)锺理公后裔的誊抄族谱(他简称为“龙谱”)和得自福建省武平县乌石岽锺密公后裔的刻刷版族谱(他简称为“福谱”),经过“再三仔细对明,一字不错不漏”地编,并且对两谱的异同都做了必要的说明,对 “有不分何谱云而直记之者,则二谱皆同者也,有分何谱云者,则略异而兼记以备参也。”经此一番努力后, 他的《丕谟川谱》才终于编成的。他让我们完全知道他所编的《丕谟川谱》的信息来源,不必再费力去考证和争辩。这种态度,当然足令我们肃然起敬! 不管《祖名歌》是不是他写的 —— 由于《祖名歌》的世系和《丕谟川谱》里的世系完全对应一致(说明已见于前面试读《祖名歌》三十二句后的“注解”中),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祖名歌》应该是丕谟公写的,不像是别人假冒了他。 rP'oU V_  
       二、温故知新  6?6 u  
       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我们发现,历史常常会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 或者说,在历史上类似的错误,人们常常会一犯再犯! $hL0/T-m  
     (一)温故 —— 《汀州谱》和《祖名歌》的密切关系 G 6][@q  
       我们可以顺着时间的脉络去了解《汀州谱》和《祖名歌》的密切关系。 @:Ns`+ W*  
       1、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以闽人锺宗祚、赣人锺白凤为首,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将从江西宁都祠堂和福建武平祠堂获得的接系谱和气系谱,强将两谱气、接二系并为一系,推出了一部完全错误的汀州版《锺氏族谱》(我简称其为《汀州谱》)。他们从锺接一直编到“象洞十四祖”,得到“1接—2烈—3复—4叶—5气—……—95‘象洞十四祖’等” 历共九十五世的世祖世系排序。 1||e !W  
       2、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对“锺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发布“圣谕广训”加以表彰。此说不管是真是假,都是对《汀州谱》起了强化的效果,它让许多地方的旧谱就此中断,改成了“新”谱,致使这些被《汀州谱》毒化了的族谱从此被广为流传和留传,遗祸我锺姓族裔留下了无穷后患。 但是,1724年对比1667年已经是过了57年,我相信这个假冒“圣谕”的闹剧如果是真的话,也不应该是锺宗祚和锺白凤所为,而应该是鼓吹《汀州谱》的另一拨人的“杰作”。  t/3veDh@  
       3、清朝四川内江人锺丕谟先生依靠“福谱”和“龙谱”在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编写《丕谟川谱》,历24载,在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镌刻出版了《丕谟川谱》,并藏板太史第。我们可在网上文章《鲁齐钟丕谟纂修之颍川源流族谱,感谢四川锺奇国宗亲提供》即《丕谟川谱》中见有《祖名歌》。只要《丕谟川谱》没有造假,我们就可以认为,《祖名歌》应该是在公元1772年之后甚至是1796年后才开始出现的。 Z"n]y4h  
       4、从此,《汀州谱》和《祖名歌》影响了锺姓谱史,至今有300多年和200多年。 B7#;tCf  
     (二)知新 —— 怎样排除《汀州谱》和《祖名歌》的影响 X@arUs7  
       毫无疑问,《汀州谱》和《祖名歌》都是错的。但是,我们发现,我们还是无法逃脱重犯历史错误的怪圈! 自1949年之后,民间的编谱活动基本上停滞了半个世纪,在2000年前后才又开始复苏。复苏后的民间编谱活动,又如同历史一样也是出现了许多乱象。温故而知新。我们在下面同样是以事件发展的时间为脉络,看看当今锺姓人的编谱活动,对比历史,是否有点似曾相识!  因为锺姓人在近十几年来的编谱过程中, 人们好像并没有从《汀州谱》和《祖名歌》的错误中吸取到历史的教训! 当然,下面所提到的几本书,我只关注其错误,没有将它们正确的东西写进来,请大家不要误解我的评论,以为它们只有错没有对。 J(Bn  n  
       1、锺刚浩先生说:“廣東的锺澤民、锺用渣、锺汀劍三位宗賢,有感于烈接關系和傳承代數的困惑,潛心研究史料和族譜,經過反複比對論證,于1999年發表了《锺氏淵源校正本》。 《校正本》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一是确認烈、接的淵源不同,是二大系列;二是将烈公至象洞十四祖由九十四世校核爲四十六世(即烈公为一世,象洞十四祖爲四十六世),使譜學界長期争論不休的二大難題得到化解。”  但是,锺敬和先生说:《锺氏渊源校正本》因为无法在古颍川地区(今许昌一带)找到钟离山,信访许昌市志办公室也说没有钟离山,他们便转而称“偃之三弟烈公受封锺邑大夫”而姓锺为“烈系”—— 这是错误的 —— 既与历史不符,又背离了“首创宗谱”;然而,校而不正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却为《锺姓史话》所采用。 ]SQ_*$`  
       2、2000-8出版锺蔚伦先生的著作《锺姓史话》。 《锺姓史话》全盘照搬《锺氏渊源校正本》,称颍川锺姓为烈、接二大系列。此书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在全国书店大量发行,因而“钟姓源于锺离国”和钟姓“烈系+接系”便风行全国。 \ .:CL?m#  
       3、2003-8出版、在锺氏长葛大会上发放的河南长葛人陈瑞松先生的著作《锺姓通谱》,又照搬了《锺姓史话》,并称颍川锺氏是“芽发凤阳(即锺离国)”。 2006-6出版锺春林先生的著作《锺姓源流史》(简称为“初版史” ),其内容基本与《钟姓史话》保持同步,视烈公为钟姓始祖。 《锺姓通谱》和初版《锺姓源流史》的出版,让《锺姓史话》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的“烈、接二系”说法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各地编族谱都改成了烈系和接系(锺胜自注:我自己就犯过这个错误。例如,我在2011年和2013年新编家谱第一和第二稿时,就将气系改成烈系;到了2014年做第三稿修编,才改正为气系),总会甚至有人在2008年定调要以《钟姓史话》为纲来编纂《中华锺氏宗谱》。 F?UL0Q|uv  
       4、2010-10出版锺春林先生的第二版著作《锺姓源流史》(简称为“改版史” ),“改版史”纠正了“初版史”的错误,称颍川锺氏是“气、接二系”。2012-10出版锺敬和先生的著作《锺史文选》则对“气、接二系”做了认真的论述,其关键依据就是西汉初年運亨、運豐二公所作的“首创宗谱”。他还论证今天的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当年伯州黎的食邑地锺离山,称锺离山为颍川“气、接二系”锺氏的发祥地。这为纠正《锺氏渊源校正本》和“三书” ( 初版《锺姓源流史》、《锺姓通谱》及《锺姓史话》 )之错找到了根据。 #8PjYB  
       我曾多次说过: 《锺史文选》和改版《锺姓源流史》,是对“三书”错误的纠正。锺离山的发现,为“首创宗谱”找到了“根”! 它在当今锺姓史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就如拨云见日般一片光明!  I0Vm^\8  
        5、2014-4-17在广州花都召开了“《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随后抛出《会议纪要》要以“双认定”(认定郧公锺仪为全国锺氏启姓鼻祖,其他各源各系的锺姓都是郧公锺仪的直系后代;认定接公生了烈公和晏公,“烈、晏”他们只是源于郧公锺仪的一条支流)即锺姓“一源论”来编纂《中华鍾氏宗谱》。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300年前错误的《汀州谱》并“发扬光大”了《汀州谱》! 并由此引发了锺姓“一源论”和“多源论”的争论。 RKe19l_V  
       6、2016-6-11在广州花都召开编辑工作会议,改组了编谱班子成立了新的《中华钟氏宗谱》编辑部,要求停止对祖源的争论,并参照《锺氏淵源校正本》等三本谱来对祖源世系进行统一。 《中华钟氏宗谱》的编辑工作正在进行中。  $1axZ~8sS  
        将于2017年出版发行的《中华钟氏宗谱》会是什么模样?  是执行“一源论”还是 “多源论”?  伯州黎食邑锺离国(今安徽凤阳)还是食邑锺离山(今河南长葛)?  烈公是姓锺还是姓锺离?  颍川锺姓是“烈系+接系”还是“气系+接系”?  相似的历史会否重演 —— 《中华钟氏宗谱》会编成现代版的《汀州谱》吗?  这是值得全体锺姓人关注的问题。 ?B-aj  
uuq?0t2Z  
+/ #J]v-  
                                                                                     广东省龙川县  锺 胜  2016-08-03 
`p!.K9r7   
r@_;L>  
4EOu)#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