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龄与廷弁不是血缘直系 |3B<;/v5
(1)“追根溯源寻找物证” }`QZV_
作者【光伦】将“宗之于弼生侄曾孙廷耀首修龙川县大塘肚至新田的《钟氏族谱》”简称为《本谱》。。 据明成化五年(1469年)钟崇辉的《葺录流传》和兴宁后裔钟复章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采葺录存”,由“南宋高宗十年(即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闽汀后裔刚、毅十四公增修源流”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333年间再无流传记载。所以,廷耀在【1782】首修的《本谱》自序中说“……传至廷耀兄弟四人,接老族谱详查大塘肚至新田桥头数百年有余,无人接修族谱……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孟冬月朔四日……笔接抄族谱,故知前者已无可追而垂以后者。” 【注:这段话有些人可能会看不懂,下面是我的解释,供参考:(1136年“十四祖”在武平象洞修谱之后,族内有几百年不敢再修谱); 钟崇辉在1469年只是做了笔记《葺录流传》,还不敢“违法”续修族谱;(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修谱); 1617年才有了“9世天奇等人”编的“重刻”兴宁谱(其中记载有《太平湖钟氏源流传》。此“重刻”谱就是兴宁岗背“应乾、应通、应和”三房的后代“9世天奇、天佑等人”在1536-1617之间首修的手写《锺氏族谱》的 “重刻”本); 直到新田钟廷耀在1782年首修《本谱》时,才与“兴宁重刻谱”进行合谱(见作者下述),将新田谱与“兴宁重刻谱”进行了合并;但是,即使在1782年,钟廷耀也还没有找到“明成化五年”之前(1469-1136=)333年的世系链。即证明其前面的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兴宁谱可能也是断层谱。 还有,1757年兴宁钟复章的“采葺录存”,不管是属于个人笔记还是族谱记载,也同样是存在着这333年的世系断层。】 59j`Z^e
作者在2011年、2017年,曾经两上广东兴宁的岗背和罗岗,以及福建武平、广东龙川新田镇寻根问祖,并动员新田亲房寻觅龙川县新田镇至大塘肚(今属龙川县迴龙镇)的祖坟。……历时两年多,已经找到祖墓10代人近20座明清祖墓,有的碑记尚能辨认,有的碑记无法辨认,有的墓碑已经风化毁损。幸运的是几位关键节点的先祖墓碑基本能辨识,为研究本族世系提供极其珍贵的历史物证。作者考证首次发现,本族世系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之前,凡刻明世系代数的墓碑均以大塘肚始祖钟廷弁为一世而非以提龄为1世(以下汉字数字代表廷弁世系,阿拉伯数字代表提龄世系)。 龙川新田的世系链是: p\;8?x
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乾-5晖-6顺生---- 一7廷弁(大塘肚开基祖)-二8和-三9爵-四10子汝-五11全响-六12通-七13贵端(新田开基祖)-八14琦-九15惟喜-十16玖-十一17三奇-十二18日省-十三19暹发-十四20弼生(1688年生)-十五21(皆迁四川)超、道、建、近、元吉-十六22德相。 【注:其中1-6都在兴宁,7-20则在龙川回龙和新田,21之后去了四川。】 -['& aey}a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十四世钟弼生之妻刁氏携五男九孙及诸媳约31人由龙川县新田约(今新田镇)举家入川,在成都西外麻糖坝侧(成都金牛区金牛坝附近)建房置田。弼生生于康熙戊辰(1688)年九月廿四日寅时,卒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七月十二日辰时,葬于原乡新田,后拣金【即拾取骸骨】到成都安葬。” 【注:由于《本谱》没有以提龄为1世祖,而是以廷弁为一世祖的,所以作者光伦先生应该是廷弁十四世孙弼生公的四川后裔,是“廷弁二十一世孙”。】 0vSPeZ
(2)“提龄廷弁或不同系” srN7
在前文考述过程中,不难发现本谱所载的钟廷弁之上还有六代人【即1-6】,在正史、方志、《源流传》、兴宁后裔现状等诸多事实论据面前已经成为孤证,孤证不立,钟理与提龄是宋代人的推论已难成立。【注:“1-6”对光伦的《本谱》是孤证,对提龄系的其他谱则不是孤证,例如,我的家谱就记载了这“1-6”代人。】 提龄与弁廷亦难以形成裔嗣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N"% }
其一、钟提龄与廷弁不应存在五代之差。 本谱载“廷弁生于宋元之际”,以1279年【即元朝元年】时点做参照,至十四代【弼生公1688】的代距为30岁【(1688-1279)/13=31.5 】,如果在1279-1346年间出生,那么代距就是25-30岁,这是非常合理的代距,本谱也未有提龄1世祖之说。由此观之,【记录了“廷弁生于宋元之际”的】钟廷耀自序真实可信。若廷弁之上还有六代至提龄,则至少要将提龄推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与至今尚有提龄18世后裔健在的现实相比对,平均代距就会超过40岁,显然有悖常理。 【注:据上面作者的陈述,廷弁大约生于1279年,提龄大约生于1368年,廷弁应该比提龄大90岁;按“理生提龄”计,廷弁比理公也要大60岁左右。】 b?iPQ$NyQ
其二、钟提龄9世与廷弁九世亦几乎同龄。 八世钟琦于明万历九年创建余庆堂,其子九世维喜、维善、维爱、维高、维远五位同胞兄弟与明万历四十五年修谱的9世天奇、世珍、逢龙、天祐兄弟,也是同时期人。 【据前注,说他们是“同时期人”,就有疑问了。 】 L7(FDv,?
其三、“同代”后裔生年天壤之别。 钟弼生之祖父、十二世(提龄18代)日省,约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弼生的伯祖父、亮生的祖父日焕生于明天启初年(1621年),与【前面提到的“四位”约生于1930年】兴宁健在的提龄“同代”后裔出生时间相差310年左右,于情于理都无法让人信服。 【注:新田的“日省和日焕”与兴宁的“四位老人”,都称是“提龄18代孙”,但出生年份却相差了310年。310年应该有10代的差距了,显然不是“同代”。】 08^f|K
其四、两位钟理并存于一谱。 众多族谱无论有何差异,理为提龄的先人是一致的,而钟亮生、弼生的伯高祖、十世玖之胞兄的谱名也叫理,前后两个同名者,在封建时代岂有不避讳的道理?民国三十年(1941年),亮生后裔修谱时断定不会犯先祖之讳,于是改为(左王,右畢)。2015年,我【注:即作者光伦】主修族谱时也有同感,以为是理为珵的笔误,所以改为珵。但墓碑的发现,证明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碑证和谱证清楚地表明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们还没有合族通谱,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立七世钟贵端元配李氏墓碑时仍然保留了原碑七世的记载,直至新田廷弁后裔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立七世钟贵端的墓碑时,【钟贵端的】碑记才变成【提龄】13世的(见前碑照和钟廷耀序)。“一谱两理”的记载就不难理解了。 【 注:这说明,1884年有兴宁岗背与龙川大塘肚的“合族通谱”了,1839年时还没有,即“合族通谱”应该是在1839至1884之间完成的。但是,下面会说到,早在1782年就已有新田与岗背的“合族通谱”了,为什么在过了57年之后的1839年还在用合谱前的记载?】 5;/q[oXI
【 注:结论是:锺廷弁与锺提龄几近同龄,年龄甚至比提龄还大,证明锺廷弁与锺提龄之间没有血裔关系。 】 dz/@]a
(Ytr&gh;0
ETU-6qFtO
5、《刍议》的结论 ,|VLOY^
钟提龄和廷弁同是一代开基始祖,他们的交集是元代。一位【钟提龄】在“盛世之际,国朝初兴”时【即明初】立业于岗背镇太平湖,一位【钟廷弁】生在宋元交际时【即元初】,立业于迴龙镇大塘肚。他们【即岗背与大塘肚】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才合族通谱的【注:这个考证很重要,是我之前无法落实的难题。谢谢。】,至于他们之间的世系关系究竟如何,还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即便无法考证清楚,断代族谱也是历史使然,就连朱元璋皇帝也只能上数几代人。这种合族通谱的历史乱象不足为奇,皇帝与士族、庶族与士族合族通谱的记载可见于《宋书卷七八·刘延孙传》、《北史卷二六·杜铨传》、《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那时的合族通谱,皇帝是可以公开进行的,庶族与士族则是秘密操作,免遭杀身之祸,到了清代庶民之间就任凭族长和秀才们决定了。【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时候“谱师”来了,而且是族长和秀才们配合了谱师的造假?】因而所谓的世系完整的“通天谱”,包括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早见讥于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 【 注:按照作者的说法,唐朝至南宋时还没有“谱师”。 南宋洪迈讥讽唐代林宝应该是说他的《元和姓纂》不严谨,这与明清时族长配合谱师故意造假不可等同。】 }ixCbuD
综上所述,钟理是提龄生父,符合国史、方志、墓碑、族谱等书证、物证。清代朴学之风盛行,各姓氏修谱蔚然成风。钟氏成千上万、星罗棋布的明清始祖以上的世系在清中叶“合族”、“通谱”中错合误通、倒置年代在所难免,但并不因此而改变理生提龄的事实。尊重历史,博采物证,切忌孤证是姓史研究的客观要求,实事求是、理智地对待旧时族谱中的讹误是研究者应秉持的基本心态。初涉谱学,才疏学浅,一孔之见,欢迎以证指正。(全文完) ,@;|+C
【 至此,对《刍议》中论述世系的原文已经引用完毕。 )Z/w|5<
我觉得,《刍议》在论证世系方面有三个“人证物证信息”值得重视:①谱记和碑记已经证实“提龄廷弁或不同系”,让新田廷弁系脱离了提龄系;②首次披露了《源流传》在世(但作者只是部分引用,内容没有全部公开。鉴于很多提龄系族谱都没有《源流传》记载,所以对它有疑问、检验、探讨、核实的价值);③兴宁“四位”高辈分老人的发现,为提龄裔世系的探讨增加了新资料。 GEVDXx>@
文章引用完毕,下面则全是我的看法,不用加方括号了。 】 0F- +)S?M[
9RJ#zUK
b~tu;:
ZLKbF9lo
>S }X)4
(三)我的看法 }qp)VF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自从”象洞十四祖“在1136年编修族谱之后,直至1617年兴宁才出现首修的”岗背三房“重刻族谱,其中有(1617-1136=)481年的“修谱空白期”。在1617年”兴宁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祐作《源流传》“时,他们能为《重刻兴宁谱》补上这”481年的世系缺失“吗?天奇、世珍、逢龙、天祐在作《源流传》时,他们有去过福建武平调研了吗?《源流传》没有交代。 所以,我怀疑《源流传》的世系表述有问题,也怀疑《重刻兴宁谱》对这481年世系的”续补“会有许多缺漏! 然而,《析解》和《刍议》都没有说清楚这个”481年的世系缺失“。 Gchs$^1`t
虽然锺子良先生和锺光伦先生都是坚持“理公生五龄公”的,但他们对“五龄公”和“理公”出生年代的理解却截然不同。 qvy*;
<w
1、对《析解》的看法。 锺子良先生的《析解》,认为只有最“古”的谱载正确,所以他认可“理公生五龄公”于北宋(如“提龄生于1078年”)。生于北宋的理公能与福建武平谱对接,但他没有解决理公之后“理至文亮多少代”的世系问题。他的方法是倾向于保守的从上(古)到下(今)的传统思维,以编谱的最早年代作为判别真伪的依据,所以没能解决理至文亮之间的世代数问题。而且他在微信中说不敢保证看到的“南宋绍兴年古谱”真的就是原谱。 /P9fcNP{y
2、对《刍议》的看法。 锺光伦先生的《刍议》,与子良先生正好相反,他认为只有能找到祖先坟墓碑记对应的谱中记录正确,依据《本谱》与《源流传》,也是认可“理生提龄”,他推断理公生于元朝,提龄生于元末(如“提龄生于1368年”),能与广东兴宁谱对接;但没有祖先坟墓碑记对应的、又无志史可以证实的谱中记录,就用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一句话,予以否定,让《源流传》不能与福建武平谱对接,成为合理。所以,他也没能解决理公之前(他说的是元朝之前)“锺朝至锺理之间多少代”的世系问题。而且因为他认为宋前谱都是谱师造假(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证据),否定了福建武平谱,造成宋前无谱可接,于是,将钟姓谱的宋前世系推向了无法解决的困局。 FywX
同是“理生提龄”, 《析解》的提龄生于北宋的1078年,《刍议》的提龄生于明初的1368年,中间隔了两个朝代(南宋和元朝)相差290年!差别太大,无法合接! fOSk>
gK
由于光伦先生的想法已经跳出了“以谱证谱”的传统思维,敢于挑战现存的许多族谱的记载,认为这些族谱是“清朝中叶‘谱师们’编造的华丽外衣”, 认为现存族谱记载的元朝之前的或者“理公之前的所有世系”几乎都是“清朝谱师们”愚弄后世人的“杰作”,是不足为信的。这就等于否定了这些族谱!他的想法就显得前卫,偏于激进。 %`5K8eB
我没有研究过宋前谱,对光伦先生全面否定宋前谱,似有道理又觉得理据不足,虽有疑问但又愧于胸中无墨,没有丰厚的历史知识,难以反驳,故不敢评论。这个问题就留给那些研究历史的朋友们去处理吧。我不敢评,但可以议,下面是议论,算是我的读后感。 G?,3Zn0
(1)锺光伦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唐朝之前崇尚门阀,朝廷据以选官和联姻的天下望族谱,因为长期战争和频繁的改朝换代,大多毁于战火或在逃亡流徙中散失,谱牒也就废绝并荡然无存了;北宋以后人们已不知自己的世系。到了明清两代,修家谱的风气才十分盛行,特别是清代满族人推行“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以孝治天下”的同化汉族人的国策,从此中华大地才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就是说,现有的族谱都是明清谱,没有宋前谱;由此,锺光伦先生对元朝之前在旧谱记载的世系进行了大胆的否定。这是他对接兴宁谱(即宋后谱是可信的)、否定武平谱(即宋前谱是伪造的不可信的)的依据。应该怎样看待宋前谱?宋前的世系还能不能编?他没有说。破的很彻底,不说怎样立,只破不立,是文章《刍议》的缺憾! p>?(uGV
(2)据《本谱》记载,锺廷弁是锺提龄的7世孙,锺光伦先生是锺提龄锺廷弁的后代。而他考证后的结论是,锺廷弁与锺提龄几近同龄,甚至比提龄还大,锺廷弁不是锺提龄的直系血裔;于是,他否定了《本谱》的记载,称自己是锺廷弁的后代,不是锺提龄的后代。考证的理据充分,无可挑剔,我觉得这是文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他是目前在五龄谱系中第二个承认自己族谱是接错了源流的人(注:第一个否定自己族谱的人,是广西玉林锺宜万系,他们在几年前脱离了遐龄系谱,转入绍京系谱,见《玉林锺氏源流报告》 ),这说明光伦先生信《本谱》而不泥于《本谱》并质疑了《本谱》,胆识确实过人! 从龙川新田“阿华哥”在微信群的态度上看,新田廷弁系宗亲也是认可光伦先生“新田廷弁系错接了提龄系”的考证的,我们应该为新田廷弁系宗亲的理性点赞。 # =y)Wuo=
我在2018-9通过微信群对提龄系宗亲做了平均代距调查,将调查结果写入了《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结果发现,廷弁系宗亲的平均代距因地而异,龙川新田廷弁系宗亲与文亮隔34代的平均代距是20年,明显偏小;而紫金柏埔廷弁系宗亲与文亮隔25代平均代距是27年,很正常。这个差别说明,如果真的是误接的话,锺光伦先生的世系可能不是误接了锺廷弁(据我推算,“文亮的6世孙”廷弁约生于1450年左右),而是误接到锺廷弁后面的某代先祖了。事实上兴宁谱记载“七廷公”是提龄的后代,廷弁是“七廷公”之一,据我探讨,那些接错了祖源的宗系,都可能是错接于“七廷公”之后,而不是“七廷公”错接于提龄系。(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 ](s5;ta
3、对我“九代说”探讨的看法。 在解决“理至文亮多少代”的世系问题上,我(龙川锺胜)的方法是“逆向考证”。 “逆向考证”的思路,就是对有问题有争论的世系,争取在该世系附近用其“原生地”的现代人的世代和出生年份来寻找“基石”;然后在上游谱找到“天花板”,在众多的族谱中找到平均代距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某本族谱世系,看看能否在其他族谱中得到佐证。例如,“理至文亮共九代”就是从紫金县文振系族谱中找到的,支持“九代说”的基石是“兴宁谱应通公生于1380年”和“龙川芝野谱应铭公生于1356年”,天花板则直接来自“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见拙文《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 )。我的探讨证明,“九代说”的平均代距很合理,上能对接武平谱的理公,下能对接兴宁谱的文亮公。其中,我能证明“基石”是正确合理的,但却无法(其实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证明“天花板”正确,这让“九代说”的说服力显得不足;因此,我只敢说“九代说”合理,而不敢说“九代说”绝对正确(见《“基石”的应用和检验》 )。 7z3tDE[#
据武平谱:”友武公生刚、理、齐“,理公与齐公是亲兄弟。广西锺敬和先生是齐公后裔,他的《锺史文选》列有齐公世系。我将齐公世系与“九代说”的理公世系进行横向比较,两系非常吻合。如果删掉“四代人”,两条世系链在年代上就无法对齐,这就间接证明“九代说”合理(见拙文《“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 但是,《刍议》依据《源流传》和《本谱》,不但要废掉“四代人”(说 “四代人”是造假),而且要掀掉“天花板”(说“十四祖”不是北宋人);不但要掀掉了“天花板”,而且连“屋顶”都要掀掉(说历史上不存在“十四祖”,即宋前的武平谱不可信)。对这种彻底的否定,虽然够大胆(也有一定的道理,如谱师造假),但理据并不充分。 ALF21e*n
4、质疑才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同是“理生提龄”,《析解》的提龄生于北宋的1078年,《刍议》的提龄生于明初的1368年,中间隔了两个朝代(南宋和元朝)相差290年!他们无法在年代上重合。而紫金谱“九代说”的提龄生于南宋的1229年,是“响生提龄”,上可对接上游的武平谱,下可对接下游的兴宁谱,可以实现武平谱和兴宁谱的良好对接。但“提龄”因为族谱不同竟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朝代,好像都各有道理,人们能不质疑吗? N&
F.hi$_
我曾经在2018-10微信群中说过:“……现在能够看到的族谱,大都是源自于明清时期。。 因为北宋时,除了世家大族可能留存有族谱外,其他小百姓通常都没有族谱。。 南宋朝廷禁编民谱,加上又是一个动乱的朝代,老百姓没有修谱的必要条件。。 元朝要灭汉,更要禁汉人编谱并毁汉人谱!因此,元朝根本无人敢修谱! 直到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帝才解禁民间建祠修谱,此后,民谱才有生存空间。所以,在宋元明时期(除非有人偷偷修谱),全国各姓的人们当有三四百年的修谱空白期。” 光伦先生用许多段落来证明旧谱官位造假,觉得现存旧谱都是宋后明清人编的,都有“清朝谱师”造假的嫌疑,不无道理。 F?a
63,r
我虽然不敢贸然承认锺光伦先生探讨(即元前谱是清朝谱师伪造的)是正确的(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我佩服锺光伦先生对旧谱这样大胆的质疑,因为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事实上,近一二年来,有几个宗亲在微信私聊或者在微信群中,例如,上海锺小明先生、广西横县锺营先生,就有着与锺光伦先生相似的想法,只是他们没有文章见世而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假如这个想法是合理的话,族谱中元朝之前的世系和人物我们就有必要重写(其实,还能重写吗?因为清朝谱师的造假和朝向帝王将相的“攀附追溯”,意味着世上已经没有连续的血缘真谱了),这势必会引发人们比“一源多源”更大的争论和更多的矛盾!而且会无休无止!!若如此,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编修族谱的初衷!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值得我们深思! c9jS
!uDMK
=EYgck;)
S`b!sT-sD
;J+iwS*Z
[6g$;SicT
三、学习的感受和期望 yLCMu | +
SOsz=bVx
zq$L[X
严格说来,修谱、研谱和编谱不应该是一回事。修谱是在旧谱的基础上“续接”,没有改变旧谱的世系结构;研谱是对旧谱存在问题的质疑,被质疑的问题没有得到证实就不能入谱,网上文章大多是在研谱。编谱则是将原来被质疑现在已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将来自外地谱的内容记入谱中(有可能改变旧谱的世系结构),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附于谱后,“以疑存疑”,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内江锺丕谟先生所编的版藏太史第的《内江丕谟锺谱》就是很好的编谱范例。但是,现在看到的明清民国谱,有许多谱都是实施了“修+编”,由于他们缺少丕谟先生的严谨,“以讹传讹”,让许多不实的内容也编入谱中,造成了今天的困扰。近几年,出现了比《内江丕谟锺谱》更好的现代编谱范例,就是“丘氏谱法”。丘姓人创造的“从下往上进行血缘认同”和“从上到下进行文化认同”的“丘氏谱法”,无疑是最有凝聚力、更受大家欢迎的编谱方法(见拙文《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 锺氏多源的《中华锺氏总谱》和锺氏一源的《中华锺氏宗谱》都是“编”谱,今年都已出版发行,虽已尘埃落定,但其中必有不尽人意之处,而且错漏可能会有大量的存在;就几年来他们对钟姓源流的争论来看,他们编谱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本谱偏重于“编”,能显现各地族谱的基本形态;另一本谱偏重于“研”,以某人设想的某本族谱为基础去兼容和统一各地谱系,以“研究成果”来实现编者心中的一统设定,肯定无法显现各地族谱的基本形态。 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能否迈上新的高度,向谢文学先生和锺光伦先生学习,戒骄戒躁保持冷静、排除宗族感情干扰、秉持学术心态,在不久的将来借鉴“丘氏谱法”,用血缘认祖与文化认祖相结合,将上述两谱“合二为一”,编出一部大家都能认可的《中华锺姓谱》来?(或者叫《中华锺姓谱集》会更好些) 今天看来真的是可以期待的。 5
Slz^@n
综上,就文章的观点来看,锺子良先生的《析解》偏于保守,锺光伦先生的《刍议》偏于激进,而我的方法则偏于改良。如果锺氏族谱真的是在宋后才出现,而且还有“清朝谱师”在其中造假,锺谱就可能真的是明清追溯所得,追溯的世系就难免失真!追溯的官职就必有造假!则以上三人的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应该怎样去新编《中华锺姓谱》?“总会”的决策就显得很重要!保守往往没有出路,激进往往无人认可,介于保守和激进之间的改良也往往会趋于失败,人们都不会满意;只有面对现实(如许多旧谱都存在的源流太乱、世系断层、移旁做主、攀附嫁接等)、顺应民心(如实行各源各表,不要将钟姓强行一统的大众要求),且方法得当(如应用 “丕谟谱法”+ “丘氏谱法”,),或者会有成功的希望! t D
8l0
可以肯定,即使将来编出了大家都能认可的《中华锺姓谱》,她也会是留下大量未解决的“存疑”,更需要大家去继续研谱,不会影响大家的探讨热情。这应该是我们的期望。 1|G\&T
我的感受和看法不一定对,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能力所限,议论不免有误有错,请子良、光伦二位先生见谅。 ;!
?l8R
7O|`\&RYR
W-r^ME
6l4=
广东龙川 锺胜 2019-10-15 #=)>,6Zw
+UziO#D
5cA:;{z];g
GL9'dL|
g.62XZF@
附:锺提龄出生年份统计(来自不同的资料) Ici4y*`M
1078 《2006赣南锺氏族谱》; [ t8]'RI%
1089 “2006-12广东河源‘五龄公世系研讨会’的意见之一”(见《刍议》介绍); NA0Z~Ug>
1099 《2008内江钟氏族谱》; kFkI[WKyZ
1229 香港锺煜晟《紫金锺谱》、《2007平远县锺谱》; n;=FD;}j+
1297 “近几年有几部新编谱”(见锺光伦《刍议》介绍); Xe:^<$z
1305 台湾锺银昌《用数据看五龄公世系》; [x,
`)Fk
1368 成都锺光伦《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 U&*%KPy`
(这是不完全的统计,已经达到上下300年的跨度了。) =#Jx~d [C
7>r[.g
;m.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