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Jw)JV~/0
BU`X_Z1)
JcAsrtrG]
2016-6-10有朋友通过QQ给我发来钟敬和先生致钟树芳、钟义华、钟炜彬、钟乃新等四位宗亲的信(下面简称《信》)。我知道,这四人是《還原花都會議真相》的作者(见于颍川锺氏网>百家争鸣栏目),我估计这封信应该是敬和先生针对《還原花都會議真相》这篇文章的某些内容而写的。 kDmm
我在2016-5-19发表文章《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说钟姓为编总谱至今出现过二次宗旨迷失:第一次的宗旨是“以《钟姓史话》为纲” ———— 颍川锺氏为烈、接两系;第二次的宗旨是“2014-4-17的花都《会议纪要》” ———— 由锺仪一统天下钟姓,颍川锺氏烈、晏两系都是锺仪的血缘后代。这二次宗旨迷失造成了无法最终完成《中华锺氏宗谱》要在今春的出版计划。我在文中甚至预言将来可能会出现第三次宗旨迷失!我估计,第三次迷失很可能会在锺蔚伦先生的《钟姓史话》和锺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之间的选择中出现,因为在姓源始祖方面,这两书的差别最有代表性。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两书的源流差别:《钟姓史话》是“伯州犁食邑安徽凤阳钟离国,钟离接是钟姓接系始祖,宋康王偃之三子烈公在许昌改姓锺为钟姓烈系始祖”;《锺史文选》是“伯州犁食邑河南长葛钟离山,钟离接是钟姓接系始祖,宋康王偃之三子烈公在钟离山改姓锺离,他的曾孙气公才改姓锺为钟姓气系始祖”。这第三次是否会真的发生宗旨迷失,我不是神仙不敢预断,只说是“有可能发生”。 7^L
总体上我赞同《信》中的观点:伯州犁的食邑地是钟离山不是钟离国;气公是始祖,不能称烈系;应该坚持运亨、运丰二公的“首创宗谱”。如果《中华锺氏宗谱》真的编成钟离国或者烈系,我也会加以评论或者抨击。但是,我不打算在本文讨论钟姓源流,只讨论气系钟姓的姓后世系,因为对钟姓源流的讨论已经够多了。当然,对“十四祖”之前的各代世系,因为我没有研究过,所以我是完全地信了钟敬和先生的《钟史文选》,这里也不讨论。 但对“十四祖”之后的各世系,钟敬和先生在《信》中说要坚持老谱的“理公生五龄公”,对此,我是要质疑的。本文《“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就是对他坚持“理生五龄”的再次质疑! N /4E
~^2
我为什么要再次质疑? 因为我已经在前年2014和去年2015发表的《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等三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这三篇文章就是否定“理生五龄”的,且都登载在锺氏宗亲网、锺氏天空论坛、客家风情网>客家姓氏等锺氏网站上,我不知道敬和先生有没有看过。如果他看过后不认同我的文章却不置评不反驳,仍继续坚持“理生五龄”,岂不就显得有些“过”了?如果他没有看过,我当然就应该理解他和他的的继续坚持。下面,我不妨多说几句,以与敬和先生一起探讨,也让理公的后裔们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XT7m3M
从北宋末年到元朝末年(简称为“宋元时期”)的200多年里,一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加上朝廷禁谱,元朝甚至严令毁谱,清人钟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直至明朝中后期才对修谱禁令在监管上有所松动,民间的修谱行为才渐渐被唤醒。因此,全国各姓都经历了300多年的修谱空白期,并非我钟姓一姓独有的问题。“象洞十四祖”的后代在这个时段里大都没有续修族谱,以致他们在后来续修族谱时,各支系在世系上都由于受这300多年修谱空白期的影响而漏记,出现了缺失一二代的甚至六七代的都有。因此,在这个时段里,他们谁都不敢保证自家的谱记就是正确的别家的谱记就是错误的。但是,几百年后到了近代,各家都认为只有自家的族谱是正确的别家的族谱都是错误的!其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是祖上留下来的不是近代人记载的,当然是自家的族谱正确,并怀疑别家的族谱都是伪谱!于是祖上犯了“错”由后代去承担,致使各地各持己见,出现了今天的争论,既无法弥合分歧,也影响族人团结(我要在此特别说明: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正是由于这个教训,我才在这两年里连续发文,坚决反对以存在严重争议的尚在探讨之中的“钟姓一源论”来编《中华锺氏宗谱》,不要一错再错留下更多的错误和“陷阱”去遗祸后代!)。 55S s%$k@
基于上述的时代因素,结合我在前面提到的三篇文章,下面我就理公至文亮公的世系是“四代说”加“六代说”,即“理至文亮共九代”,在考证方法方面谈谈看法(考证的详细过程见前述三篇文章,此不重复),以与敬和先生交流。 x#1Fi$.
对这300多年修谱空白期的世代漏记,敬和先生用的是传统的从前往后的考证方法,即是从理公考证到文亮公,从而得出“理生五龄”的结论,但我认为这个结论是错的。而我相反,用的是从后往前的方法进行反推考证,即是从文亮公逆向考证到理公,得出的是“理至文亮共九代”的结论。正是这个结论否定了“理生五龄”的众多旧谱,包括我自己的家传旧谱。 [doEArwn
Uh}PB3WZ
(一)我为什么相信“提龄至文亮”有四代(后称“四代说”)? FI.te3i?7
我在《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中有详细分析,在我编的家谱(“三稿谱”)中则有更详细的说明。 at uqo3
其中的关键(请注意,这是第一个关键!)是广东兴宁谱(见《提龄公谱系全》)提供了文亮的孙子应通生于1380年,从而证明了广东紫金谱(见《钟氏族谱辨伪》)提供的文振(文亮的哥哥)生于1309年是可信的。 K<S3gb?0
由文振生于1309年,加上应铭生于1356年(广东龙川县鹤市芝野村锺氏开基祖,是提龄的五代孙,即提龄——有甲——升迎——文旺——应铭),证明了广东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提龄系锺姓的谱记(见《提龄公谱系全》、《平远县锺氏族谱》、《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钟氏族谱辨伪》)所记载的提龄公生于1229年是正确的。 t7=D$ua
因此,我相信紫金谱“提龄至文亮有四代”的记载(提龄1229 —— 有始 —— 升达 —— 文振1309,我由此假定文亮1314),他们平均代距为28年,是合理的。就是说,提龄与文振相隔80岁,提龄不可能生文振文亮文康! S?~0)EXj(
fG0 ?"x@>
(二)我为什么相信“理至五龄”有六代(后称“六代说”)? I G1];vX
我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中有详细分析。这篇文章是专门质疑“理生五龄”的,是对《锺史文选》“理生五龄”的否定。 u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