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发表《“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之后,我认为“提龄至文亮为四代”的“四代说”已经说清楚了,但由于收到锺树芳先生的短信,我又觉得有必要作些补充说明。所以,本文应可作为姐妹篇附于《“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之后。 ws!~MSIy
\-;f<%+
n^ fUKi*;
一、三条信息 M;ADL|
2016-10-13前后广东紫金县锺树芳先生给我发短信,他说,他在看过我的有关“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几篇短文后,觉得文章说理清楚,分析有据,要给我点赞。他称自己研究提龄系族谱多年,结论也是“提龄为一世,文亮为四世”的,除了认同我的观点外,还向我提供了三条信息,供参考。兹列于下: /R=MX>JA;
1、紫金县蓝塘镇汉塘村2013年编《响美公系族谱》第223页,有该房清代举人锺及香先生传抄自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兴宁岗背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佑等编修纂刻的族谱记载,提龄公下传有始公、升达公、文亮公、志聪公,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注:这说明400年前已经有谱记载,文亮是提龄的曾孙。) _Wg}#r
2、①从兴宁岗背迁来紫金县瓦溪镇半岗村台坑研坪的“柯公谱系”,他们是文亮应通系的后代,其世系排序是:提龄—有始—升达—文亮—志聪—应通—法曜—奇—廷宸—励志—举—溱—盛—柯—…… 他们的谱载可见于《广东锺氏族谱 提龄卷》。 我(树芳)跟他们是同村人,所以了解他们。 sV%DX5@
②从兴宁刁坊向阳米筛垅迁来紫金县城东门的“九有公”和黄塘石脚下的“九经公”是兄弟,是文振的后代。这两房的世系为:提龄—有始—升达—文振—政—震—韵—远—子杰—有钰—九有和九经…… 他们的谱载可见于《广东锺氏族谱 提龄卷》。 vZTXvdF
3、广东兴宁县锺泽民先生在1997年主编《兴宁锺氏族谱》第51页载:文亮公,字六二,生于元朝仁宗延祐三年丙辰岁(公元1316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二年甲午岁(公元1414年)。(注:对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锺胜我至今没有亲眼看到过。我特别看重这条信息,因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文亮有准确的生卒年份。为慎重起见,在经过树芳先生的再次确认后,我才决定写下此文!) c6 mS
对于这三条信息,如果属实的话,则第一、二条是可以证明“提龄为一世,文振文亮为四世”是有旧谱记载的,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没有他们的生卒年份,所以说服力不算很强。第三条信息却完全不同,它不但有了文亮公的非常明确的生卒年份,而且也说明锺泽民先生,在既知道提龄公的生卒年份(1229-1315),也知道文亮公的生卒年份(1316-1414)的情况下,还要违心地坚持兴宁旧谱“提龄生文亮”是多么的无奈! R`a~8QVh&5
我在2016-6-20《“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中曾经说过:“锺泽民先生只是认可了‘六代说’,他没有或者不敢提出‘四代说’,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没有用应通的出生年份对文振的出生年份进行逆向考证,从而无法准确认定文亮的出生年份,只好继续保持旧谱‘提龄生文亮’;二是兴宁钟姓人口众多,全都相信自家的老谱正确,认定了‘提龄生文亮’不能变,他怕自己否定了它成为众矢之的而造成孤立。以对钟姓谱史一生孜孜以求的锺泽民先生来说,我相信只有第一个原因才更适合于他。” 现在看来,锺泽民先生不敢提出“四代说”,完全是因为第二个原因! 因为他不用花多少精力去考证,就已经能够判定提龄不是文亮之父! 他为什么不敢做“判定”? 估计他意识到,一旦做出判定,他就会成为锺姓的“罪人”,家乡几万锺姓人的口水也会淹死他! |w{Qwf!2
由第三条信息可知,提龄公86岁卒于1315年,文亮公到第二年(1316)才出生,而且文亮下面还有一个并非孖生的弟弟文康(我的意思很明白,好钻牛角尖的人,可能会将提龄去世后次年出生的文亮说成是遗腹子,但按常理推测在1320年前后才出生的文康,连遗腹子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就是说,提龄在80岁生下文振(生于1309年)已经很让人怀疑,提龄去世后又怎能生下文亮和文康? 因此,锺泽民先生在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时就已经完全明白:“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不可能是提龄公之子!但人言可畏,他就是不敢面对! ;]=w6'dP!
由此,在敬佩锺泽民先生的探索精神的同时,我也为锺泽民先生感到悲哀! +c<iVc|
EC,`t*<
xLoQ0rt
6
二、“三稿谱”对“提龄生文亮”的质疑 ;j1E 6
2014-6我编了《湴田锺氏族谱(三稿)》,下面简称为“三稿谱”。为证明“四代说”,我在“三稿谱”中的附录二专门做了论证和介绍,现抄录如下,不怕见笑,算作参考:
iD_y@+iz
Yr-SlO>
pl&nr7\
【 附录二 对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世系疑问的探讨 &U]/SFY
(2016-10-19注:在此行之前面,已经探讨“理至提龄共六代”是合理的,因为文字较长,这里没有抄录,以免啰嗦。) {P~rf&Ee
j;coP ehB
#c@&mus
<一>、从各世代间的间隔来看 4y7_P0}:B
依前述,平均代距30年,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各世代间隔的参考数据。 bT2G
G
据《钟姓史话》和《提龄公谱系全》,提龄公生六子:有始、有甲、有贤(下称“三有公”)三个生于五华华城铁炉坝,文振、文亮、文康(下称“三文公”)三个则生于兴宁;但是都没有他们的生卒年份。然而,《提龄公谱系全》记载了有甲的曾孙应铭(1356-?)和文亮的孙子应通(1380-1444)的生卒年份!这是很有价值的记载。 (wZ!OLY%}
文振公的后裔、原籍广东紫金县紫城镇东门儒林街7号、现住香港的钟煜晟先生在网上2012-03-04发表的《钟氏族谱辨伪》,公开了他的家藏族谱(以下称“紫金谱”)部分内容,他的世系排法与《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的排法是完全不同的。 紫金谱将提龄公定为一世,然后便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妣黎氏,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在紫金谱中,“三有公”和“三文公”根本就不是兄弟! ~>=.^
显然,钟煜晟先生的《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谱将提龄公和“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的关系定位为曾祖孙关系(提龄——有始——升达——文振),而不是《钟姓史话》和《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所说的父子关系(提龄——文振)。这个问题怎么办? 无疑,上述生卒年份值得参考。 MYy58N
这里,我还是用每二代之间的平均间隔年数(即“平均代距”)来说明。 pz['o
同时要注意到:五华谱、紫金谱、平远谱都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只是《提龄公谱系全》没有提龄公的生卒年份(我的家谱是文亮应乾系谱,与兴宁谱同,且全部世祖都没有生卒年份的记载)。 ,k4pW&A
据“广东钟姓宗亲网”《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于是: \M\7k5$
(一)按《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进行世系排序如下: ?cRF;!o"
这是“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的排法。就是:“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六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二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三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Hm'"I!jyO
$ -1ajSVJ
#'s$6gT=
****1世************2世*****************3世*******4世 -\?
-
——————————————————————————— 8Zsaq1S
提龄1229—→有始1254、文振1309********志福******应乾 iVZ}+Ct<"
*************有甲1257、文亮(1316)—→志明******应通1380 aHW34e@ebL
*************有贤1267、文康************志聪—→应和 `K.B`
g-d{"ZXd J
pPRX#3
在年龄上提龄公享寿86岁,他在25岁生下长子有始公,28岁生下次子有甲公,38岁生下三子有贤公,即他在38岁之前生下“三有公”是合理的;但在38—80岁没有生育记载;而在80—86岁的高龄突然生下“三文公”,则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合常理,即他们之间不可能是父子关系。(2016-10-19注:今知文亮生于1316年,则完全否定了提龄在1315年去世后出生的文亮和文康是提龄之子!)另外提龄公至应通公相隔3代共151年,平均每代间隔为50.3年,也显得不合理。所以,兴宁谱是有问题的,它可能是“失代谱”! <>\|hno}
(二)文振与文亮是亲兄弟,若文振公之前用《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谱的世系排序,文亮公之后用兴宁谱的世系排序,然后将其合并,得到世系排序如下: u)r/#fUZ
这是“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排法。就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四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五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lF!PiL
/y-D_
nahq O|~
****1世*******2世*******3世******4世************5世****6世 8~C}0H
————————————————————————————— X<;.
提龄1229—→有始1254—→升达—→文振1309********志福****应乾 I&La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