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左右分栏
|帮助
高级
我的快捷通道
钟(鍾)氏天空
下拉
注册
用户名
Email
安全问题
无安全问题
我爸爸的出生地
我妈妈的出生地
我的小学校名
我的中学校名
我最喜欢的运动
我最喜欢的歌曲
我最喜欢的电影
我最喜欢的颜色
自定义问题
您的答案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最新帖子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道具中心
■wind
■green
■orange
■purple
■red
钟(锺)姓源流
锺姓人物故事
宗亲活动
四海一家钟(锺)
宗亲分布
一团和气
隐藏
快速浏览
颍川堂钟(锺)姓史话
钟(锺)姓源流
锺姓人物故事
四海一家钟(锺)
宗亲活动
宗亲分布
寻根问祖
族谱天地
灌水天堂
一团和气
图片天地
高山流水文章地
其他
商业与贸易
站务管理
版主园地
鍾氏天空-钟氏宗亲家园-颍川堂钟-中华鍾氏
»
钟(锺)姓源流
»
鍾胜: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 帖
主题 : 鍾胜: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使用道具┊
复制链接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txyzwh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2
铜币:
291 枚
威望:
205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2-25
楼主
发表于: 2019-04-30
倒序阅读
┊
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鍾胜: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公脉系的探讨分析
s&WHKCb
jiAN8t*P
————广东龙川县汤湖锺姓谱锺亚胜支系吊线介绍
<7sGA{
4O3-PU>N
XDq*nA8#5B
本文以广东龙川县汤湖锺姓谱锺亚胜支系的世系吊线为主链,重点介绍本人对广东兴宁文亮公应乾房“七廷公”脉系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k<j`0kiq
{AqPQeNgz
一、从福建武平象洞的理公到广东兴宁岗背的文亮公的相关世系
fmq9u(!R
{KalVZX2R
符号说明:(黄帝世系 Q 气公世系) 出生年份 【世祖名字】 ——
Tg.}rNA4
例如:“(107Q45)1110【大相】——”, 表示:“ (黄帝107世 Q 气公45世)的大相是公元1110年出生的,【大相】是下一代人‘天槛、天柱、天栋’的父亲。”
)~[hf,R5S
qQUCK
(105Q43)1037友文、1040【友武】、友勇 ——
k M' :.QT
(106Q44)1059刚、1062【理】[广东五华铁炉坝]、齐 ——
Gd%E337d
《钟姓史话》、《平远钟氏族谱》、紫金文振系谱、五华谱有以下四代记录,《钟姓源流史》则没有。
E14Dq#L
(107Q45)1110【大相】——
bT{iei]?
南 宋 ( 1127—1279 )
)%&~CW+
(108Q46)天槛、1144【天柱】、天栋 ——
m%km@G$
(109Q47)朝壁、1169【朝政】、朝清 ——
}W k!):=y
(110Q48)任、远、1204【响】——
4&([<gyR<
此后出现如下差异,其中:
ln6Hr^@5
兴宁谱:
2Fsv_t&*>
(111Q49)1229【提龄】 [广东兴宁]、1231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__@a&9t
(112Q50)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文康 —— ;
[.NG~ cpb
紫金文振系谱:
`V[{,!l;X
(111Q49)1229【提龄】 [广东兴宁]、1231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B @8 ]!
(112Q50)1254【有始】、1257有甲、1267有贤——
8z h{?0
元 朝 ( 1279—1368 )
P>3 ;M'KsO
(113Q51)【升达】、升逵、升递——
7B,axkr
(114Q52)1309文振、1316【文亮】[广东兴宁岗背]、文康 ——
~1v5H]T{
b$:<T7vei
对上述各世祖出生年份,我只采信了“理1062、提龄1229、文振1309文亮1316、应通1380 ”等五位,用逆向考证法来进行探讨,其他世祖的出生年份我没有采信,但可以作为对比和参考。探讨的结果,我最终采信了香港锺煜晟先生紫金文振系谱的从(106Q44)理公到(114Q52)文亮公的“九代”排序记载(1理——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文亮文康,其平均代距为 32年/代),否定了我家旧谱的“理——提龄——文亮”的三代记载。探讨过程见拙文《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和《“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
>HY( Ij<
^5sO;vf
以上各世祖的出生年份的资料来源:
8/dx)*JCq
106世 刚 及之前各世: 见锺春林改版/初版《钟姓源流史》即福建武平谱;
qKg*/)sD(
106世 理: 见锺敬和《锺史文选》、广东紫金南岭遐龄系族谱《钟氏族谱(烈系)》;
Wc+)EX~KS
107世 大相、108世 天柱、109世 朝政、110世 响: 见《平远县钟氏族谱》和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0xYPK7a=L\
111世 遐龄: 见紫金南岭锺娘顺编《钟氏简谱.遐龄公源流》即“紫金南岭遐龄系谱”;
N8^AH8l
111世 提龄: 见《钟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平远县钟氏族谱》和锺煜晟紫金文振系谱;
N3J;_=<4
其他:有始、有甲、有贤、文振: 见《平远县钟氏族谱》和锺煜晟紫金文振系谱;
U6@Hgi>
文亮: 见锺泽民1997年编《兴宁钟氏族谱》;
A7qKY-4B
应铭(有甲的曾孙)1356、 应通(文亮之孙)1380: 见广东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
G F-\WD
{FU,om9
二、对龙川汤湖锺姓谱明清二朝各世祖出生年份的假设和推算
k*3F7']8
(}u2) 9
从明初到清末近500年的本支系各世祖,即气五十五世(117)晖公到气七十三世(135)兰杨公,再也无法在网上文章中找到他们的生卒年份,而我家的族谱(即龙川汤湖锺姓旧谱)对所有世祖都没有生卒年份记载,对探讨而言这是个难题。为了方便后面探讨考证,就有必要推算出他们的大概出生年份,才能判定其中世系与朝代的合理性和相符性。经推演,本人找到一个自认为比较接近实际的方法————我称之为 平均估算法:“假定从116世应乾公至135世兰杨公(我的曾祖父),每代的父亲与长子相隔22年,兄弟之间相隔3年” 来计算,就可得到他们的大概出生年份,并使之能够前后衔接分配合理。如下表。
?W(>Yefk
表中,116世应通公生于1380年是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提供的;136世国水公是我的祖父,他生于1897年,由我的家谱提供,是我可以证实的。所以我要特别声明:除此二人外,下表中在这两人之间的所有人的出生年份都是我用上述的“平均估算法” 估算出来的(估算的年份前面用*表示),因此这些“估算出来的出生年份”只能为我后面的相关探讨作为参考,绝对不能当真!!请那些有意引用者,务必要在文章中注明出处,并注明这是“估算值”,不是来自族谱的记载!!!
hc;8Vsa
r#%z1u
(114Q52)1309文振、1316【文亮】[兴宁岗背]、文康 ——
'dstAlt?
(115Q53)*1340志福、*1345志明、*1350【志聪】 ——
;L458fYs
明 朝 ( 1368—1644 )
i/%+x-#
(116Q54)*1375【应乾】、1380应通、应和 ——
\' gb{JO
(117Q55)*1397【晖】 ——
* Jy'3o
(118Q56)*1419【顺先】 ——
Io81zA
(119Q57)*1441廷器、*1444廷弁、*1447廷衮、*1450廷冕、*1453廷璋、*1456廷琥、*1459【廷珠】 (注:他们即本文的“七廷公”)——
wjm _bEi
(120Q58)*1481【德富】[贝岭大有布]、德贵、德满 ——
|99/?T-QW
(121Q59)*1503【良仲】、良惠 ——
_Fz]QxO
(122Q60)*1525永和、*1528永顶、*1531永隆、*1534永智、*1537【永亮】 ——
;5bzXW#U
(123Q61)*1559【尚缘】、尚端、尚万 ——
ROyG+dUy
(124Q62)*1581【浩】、晋 ——
"[rChso
(125Q63)*1603【逊】[汤湖湴田] ——
*|T]('xwC
(126Q64)*1625【钟千三郎】 ——
TUQ+?[
清 朝 ( 1644—1912 )
$6evK~
(127Q65)*1647【益厚】 ——
#ONad0T;
(128Q66)*1669鸣銮、*1672鸣晃、*1675【鸣誉】 ——
|ZAR!u&0
(129Q67)*1697【桂玉】、桂科 ——
Az}.Z'LJ
(130Q68)*1719有琦、*1722有屿、*1725【有琼】、有琳 ——
69{BJ]q
(131Q69)*1747钊、*1750【铭】、锡、禄 ——
axSJ:j8
(132Q70)*1772英纲、*1775【英纪】、英常、英纶 ——
' R!pc
(133Q71)*1797廷光、*1800廷铨、*1803廷钊、*1806廷钦、*1809廷锦、*1812【廷锋】——
Wz~=JvRHh
(134Q72)*1834正福、*1837正乾、*1840正丙、*1843正坤、*1846【正富】 ——
qBKRm0<W
(135Q73)*1868兰囗、*1871【兰杨】 ——
+$-@8,F>
(136Q74)1897【国水】——
k e sg ]K
近 代( 1912之后 )
ur,!-t(~t
(137Q75)1921邦全、1923【邦银】、1931德新 ——
t0 1@h_WS
(138Q76)1950【亚胜】 ——
Pde|$!Jo
Cz%tk}2
三、平均代距计算和讨论:
Sd!!1as
G>/Gw90E
1、由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到116世应通公生于1380年,共11代人,平均代距是(1380-1062)/(116-106)=31.8年。合理。
9Q<8DMX^
2、由116世应乾公约生于1375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2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375)/(138-116)=26.1年。合理。
^}+qd1r
3、由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3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062)/(138-106)=27.8年。合理。
0Y_?r$M
由北宋末叶至今33代人的平均代距27.8年来看,上述世系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xV_,R'l
?+]prbt)
四、对明清二朝各世祖与应乾系问题的探讨
Pd<s#
,dTRM
1、文亮公是广东兴宁岗背的开基祖
^]&uMkPN
现在岗背锺姓人大部分都是文亮公的子孙,而且以应通公的后代居多。应通公的生卒年份是有族谱记载的,据《提龄公谱系全》:应通公生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庚申岁(1380),卒于正统九年甲子岁(1444),享寿六十五岁。他是我采用“逆向考证法”探讨的起点!
G^`IfF-j
广东兴宁谱提供的文亮公(1316-1414)和应通公(1380-1444)的生卒年份,其最大价值,就是为源出岗背的各地文亮系锺姓人进行追溯提供了年代证据。
GESEj%R/b
Kyz!YB
2、118世顺先(也有谱称顺生)生七子是应乾脉系大发之始
yM*-em
我家旧谱是这样记载的:“顺先公:妣王氏、鲁氏、龚氏。共生七子,其中:王生二子:廷璋、廷弁;鲁生二子:廷器、廷衮;龚生三子:廷免、廷虎、廷珠。”
1VlRdDg
但是,网上曾经见有赣南廷器公后裔的某系族谱的记载,却为:“顺生公,妣曾氏,生三子:廷器、廷衮、廷弁;续龚氏,生廷冕;再续朱氏,生三子:廷琥、廷璋、廷珠。”
QUPZe~G>L
还有,2018-5-28龙川新田廷弁23世锺汉标在“七廷公宗亲群”发了他的家谱照片,他的记载是:“九十七世祖 顺生公, 妣曾氏、龚氏、朱氏。元配曾氏生三子:长 廷器,次 廷兖,三 廷弁; 二妣龚氏生一子:廷冕;三妣朱氏生二子:廷琥 廷璋。顺生公葬于岗背下营,黄龙出洞形……”
7*9a`p3w
显然,廷器系廷弁系的族谱与我的家谱在记载上的差别,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名字有差别(顺先————顺生),二是妣姓有差别(王氏、鲁氏、龚氏————曾氏、续龚氏、再续朱氏),三是她们生育的儿子各不相同,名字也有差别(尽管七子的名字差别不大),没有七子的出生时间顺序,而且廷弁系新田谱还漏记了廷珠。
PgeC\#;9
这些差别意味了什么?
8!~8:?6n
我认为,这意味着“七廷公”在生时,“七廷公”都没有参与修谱!
! z^%$;p
依据前面的估算,顺先公大约生于1419年,他的七个儿子(简称“七廷公”)大约生于1440至1460年。由于应乾公单传了二代,应乾支系的开枝散叶其实是从“七廷公”开始的。由上述三地族谱记载上的差别,我认为可以说明两个问题:①这些族谱都是在1536年之后(为什么要强调“公元1536年”?见后面介绍),才由“七廷公”的后代去续编的,其蓝本大概是依据兴宁岗背的族谱、或者五华铁炉坝族谱、或者福建武平象洞族谱;②有某些非“七廷公”的后代,由于400多年修谱空白期的影响,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源头,误接到了“七廷公”的世系中来了。为什么他们会误接到了应乾系“七廷公”的世系中来,而没有误接到应通公与应和公的世系中去?对所有这些问题,我不妨在下面探讨一下,找一找可能的原因。
q`HuVilNH
xpJ6M<O{8
(一)、“七廷公”一生没有修过谱!
b) k\?'j
我在《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中说过,在兴宁“朱三官事件”之后的“1391年,兴宁县令夏则中,上疏招收流民,遵朝廷令编制册籍”。 年已75岁的文亮公是在兴宁“朱三官事件”之后被“划藉”到当时相当荒僻的岗背,成为兴宁岗背锺姓开基祖的(注:文亮卒于1414年,时年99岁)。广东紫金县锺树芳先生说: “文亮公那时已经是儿孙满堂,但(面对时乱与瘟疫,)他对迁徙却有更长远的考虑,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安排:长子法保(即志福)携家眷迁五华华城西林坝开基,次子法生(即志明)携家眷迁五华潭下开基,文亮则携三子法旺(即志聪)迁去兴宁岗背发展。”
`OL@@`'^{S
在定居岗背之后,年老的文亮公依然保持其聪敏睿智,他要送裔孙离开家乡岗背再迁居外地去发展,并作诗以壮行色:“岗背平湖渺渺茫,送我长孙岀外乡;迁移别省财丁贵,分居各县亦荣昌。”嘱咐子孙要志在四方勇于开疆拓土,勉励他们要不断进取不要太儿女情长,“故土虽难忘,他乡即故乡”!我为先祖文亮公的宽广胸怀而感叹!
bjQp6!TsZ
那么,“送我长孙岀外乡”的长孙是谁?因为这是文亮公在岗背作的诗,我认为这个长孙应该是应乾公。我家的旧谱记载:“应乾公:妣罗氏,生一子:晖。大房公派龙州白坭田。”“白坭田”在哪里?就是现在的龙川县麻布岗镇。显然,应乾公是本支开发麻布岗的锺姓先驱!(这里要说明的是:据新田谱,应乾、晖、顺生等三代都葬于兴宁岗背,说明是志聪公带领应乾应通应和等子孙共同去开发了麻布岗,在二代后,岗背锺姓按照文亮公的祖训,让长房应乾的后代去已经得到初步开发的白坭田,应通应和的后代则留居岗背。在明朝中叶,粤东北一带山区是最后一块人少地多的待开发地域,文亮公所以要求子孙勇于去开疆拓土,是有这个时代背景的。这是我对“大房公派”的理解。是否合理,供大家共同探讨吧。)所以,应乾支系是因为有了“七廷公”之后才开枝散叶,并以兴宁岗背和龙川麻布岗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散出去的(我称之为“应乾脉系大发之始”)。因为那时麻布岗地域“小”,不可能完全容得下“七廷公”,于是,就有了他们分别向兴宁北部、龙川西部北部、甚至赣南地区的迁徙和繁衍,即“七廷公”没有集中居住于麻布岗,而是分散发展。
#Sxk[[KwH*
据上面的年龄估算,“七廷公”是公元1440-1460年前后出生的人物。我推断他们的后代最早续修族谱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500年之后,不会更早只会更迟。这从前面“顺先公生七子”的不同族谱记载可以证明;因为在公元1500年“七廷公”还没有去世(至少是没有全部去世)的时候,他们不会将他们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子孙们写得如此混乱!
:2'y=t #
0]3 ,0s $}
(二)、“七廷公”的孙子是否参与了岗背修谱?
\(ygdZ{R
据2018-6提龄系微信群的宗亲介绍,廷璋之孙天佑,曾经代表应乾系参加了兴宁岗背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的修谱工作,其依据是某“锺氏族谱序”有这样一段文字:“ …… 万历四十五年冬十月重刻 源流传 九世孙 天奇倡首 世珍订正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 注:万历四十五年即是公元1617年,故有人称之为“万历谱序”。
?s=O6D&
由“ 提龄(1229)…… -1文亮(1316)-2志聪-3应乾(约1375)-4晖-5顺生-6廷璋-7秀志-8天佑 ”可知,天佑是文亮的八世孙。由前面的推算,廷璋约生于1450年左右,天佑约生于1510年。显然,在1617年,天佑已经是百余岁的老人,他哪里还有精力编族谱?!
e;+6U"Jx*
据《锺史文选》,气系锺姓“象洞十四祖”在1136年在象洞完成了第八次修谱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集族修谱了。饱经战乱的南宋、禁谱毁谱的蒙占元朝、直到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才解禁了民间修谱并推生了民间修谱的野草春风。从1136到1536,足有400年的修谱空白期!就是说,兴宁岗背修谱肯定是在公元1536年之后,不会更早!
4GA9oLl
在1536年解禁修谱时,天佑大约26岁。在明朝,要将这类“皇恩”真正“润泽”落实到民间大众中去往往需要推后许多年。假定是在15年后(公元1550年左右),已经40岁的天佑参加并总理了兴宁岗背三大房的修谱工作,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的。那么,在再过67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人们再“重刻”并补充了天奇、世珍、逢龙、天佑等人在1550年左右所编的岗背三房《锺氏族谱》,才是可信的。 就是说,廷璋之孙天佑公很有可能是参加了公元1550年左右的兴宁岗背首修族谱,不太可能参加公元1617年重刻的“万历谱”!这是我对上述这段谱序文字的解读。
JnWG_|m)
由上述,可以推论:从“象洞十四祖”在1136年在象洞完成了第八次修谱,到天佑等人在1550年左右在兴宁共修的《岗背锺氏三房族谱》(在这里,我假定它是真的),中间间隔了400多年! 那么,天佑等人所修的《岗背锺氏三房族谱》对这400年的世系出现世代缺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文亮公之前的世系,我认为世代缺漏相当严重!理由如下:
-YXNB[C
以平均代距来估算:文亮到天佑(1510-1316)/7 = 28(年/代),是合理的;
F;4*,Ap
据上述三房谱,理公(1062)到文亮公(1316)是三代(理-提龄-文亮),(1,316-1062)/2 = 127(年/代),完全不合理! 如果按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文振系族谱,理公至文亮公为九代,则(1316-1062)/8 = 32(年/代),就很合理,故我相信“九代说”。这说明,《岗背三房谱》对比紫金文振系族谱,在理与文亮之间缺漏了六代(见拙文《“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
X"4 :#s
[Eeanl&x>
(三)、应乾系有“移旁作祖”的可能吗?
pO^PkX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但不是绝对有这个可能。
mv5=>Xc6
(A)先讨论平均代距。
DChqcdx~~
由于提龄与文亮有二代和四代的争论,为避开这个争论,故我在这里不用提龄世序,而是以生于公元1316年的文亮公为1世,来进行讨论。
|[)k5nUQ|
今年是2018年,距离文亮公的出生年已经有702年了。如果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702年应该有23代,这是最大的概率。如果按平均代距分布范围25年至35年来计算,702年应该有20代至28代,这是合理的概率。显然,如果是35代,平均代距只有20年,这绝对是小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人称自己是“文亮公35世孙”或者35世以上的,就应该有“接错了祖源”的可能了。
S(B$[)(
(B)为什么会有人“接错了祖源”?
'jw?XtG
如果真的有“移旁作祖”的可能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外系移到了应乾系之下,而应乾系移到外系的可能性很小。显然我这里讨论的是指“外系嫁接到了应乾系”的情况。
w\"~*(M
我估计,在公元1500年之前,麻布岗一带就有了旁系的锺姓人在此定居了。这就是外系。而且这些个外系,很大的可能是“象洞十四祖”的后代,甚至是其他南迁的锺姓人。
SdOa#U)
后来,明朝朝廷允许民间修谱了。“明代嘉靖皇帝在公元1536年恩准民间建祠堂,各地建祠堂之风兴起,并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随意上溯、攀附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宗统系现象出现了。” 自“象洞十四祖”在南宋1136年修谱之后,至1536年解禁民间修谱,足有400年的修谱空白期!在“七廷公”的后代在明朝末叶(我估计,时间应在1550至1650之间)在兴宁岗背完成了编修族谱后,在他们也要修自己的族谱时,这些在元明时期定居在麻布岗附近一带的旁系锺姓人,却因为四五百年没有修过谱而找不到自己的源头了。“天上雷公,地上岗背锺”!岗背锺姓因为人口众多成为了当地的大姓,所以,他们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抱团取暖”加入岗背锺,于是把自己“嫁接”到了岗背锺“七廷公”的支系之下,成了文亮公的后代。
aC\O'KcH
由于“锺氏三房”中的应通公与应和公支系是留在岗背,他们是以兴宁岗背为中心,后代大多往南往外发展了,很少往岗背西北方向发展,都不在龙川麻布岗附近,所以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接到应通与应和的世系之下,只能接到应乾公支系之下,因为应乾系的发展方向是在岗背的西北方,重点在麻布岗附近和赣南地区。
tx,_0[hZi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那些“接错了祖”的锺姓后代会愿意承认自己的祖上是“接错祖”了吗?他们会愿意纠正祖上之“错”吗?
Fgx{ s%&-
事实证明,他们不会认这个“错”甚至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个“错”;因为祖上在500年前找不到的源头,他们就更难找出正确的源头。于是,他们要坚持“理生提龄,提龄生文亮”,并且提出“提龄生于1079年,文亮生于1101年”等许多理据。但是这些理据既无法与“上游”的兴宁谱(例如,应通生于1380年)和紫金谱(例如,文振生于1309年)对接,也无法与历史事件对接(例如,文亮任职为明朝河南布政司使,兴宁1387年“朱三官事件”等),还要“理直气壮”地指责五龄公的开基之地五华、兴宁、紫金的族谱有问题,好像只有他们自己的族谱才是正确的!无疑,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自己能处理,别人是很难帮忙的。
m*Zq3j
我说过:“假设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事实,数字和数据可以让我们准确判断事件的年代及其与历史的符合性。所以,我喜欢数字和数据,也喜欢推理和假设,去寻求事实、事件与年代的合理对接。只有如此,才能防止武断偏离事实,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防止产生新的矛盾而使问题复杂化。” 上面,我又做了假设和推理,并在“假设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所以不一定对。而且,这种探讨很讨人嫌,尤其是那些接错了源头而又不想认“错”的宗亲们,就更会冒火了。总之,推理探讨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对,因此在2017-7-18此文的初稿我没有公开发表,仅发给几个研究族谱的宗亲参考。现在,《中华锺氏总谱》很快就要出版了,我相信经过几年争论后的人们也应该会更加理性了,所以把初稿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后,形成此文并把它公开出来,欢迎大家指正。据说《中华锺氏总谱》虽然没有坚持“理生提龄”但仍然坚持“提龄生文亮”,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如果是真的,那就将这个问题留给后人去继续探讨和纠正吧!
OcA_m.
Q]JWWKt6rV
到目前为止,我对从北宋时武平“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生于1062年)至我自己(生于1950年)的900多年的世系问题做了探讨。由于各地族谱对世系记载的离散性太大,谁也说服不了谁,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对其中的原因,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400多年的“编谱空白期”所造成!各地族谱不同记载的世代缺漏,全都产生于这个“编谱空白期”。这是宋元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所造成的,不能全怪编谱的先辈们。
Dl a }-A:
为了解决这个400多年的世代缺漏问题,我只好参照粤东各县的有关族谱,从平均代距和历史事件的角度入手去分析,得出“理公至文亮公共九代”才是合理的(见拙文《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等,可上网到“锺氏天空论坛”
www.yctzh.com
或者“客家风情网”
www.hakkaonline.com
查找和点阅),文亮公之后的世系基本上没有问题,如果有,可能也是有人因为找不到源头而“误”接到了“兴宁岗背锺”的“七廷公”谱系中来了(见本文《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IKSSe#,
对“象洞十四祖”之前的世系,我没有研究过,但看过几本锺姓谱书,如锺蔚伦的《锺姓史话》、锺春林的《锺姓源流史》、锺敬和的《锺史文选》等。因此,我有十几篇评论性的文章,对锺姓源流问题发表了看法;尤其是对锺姓是一源还是多源的问题,我是以评论员的角度去评论的————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只能是评论而已。《锺史文选》是几本书中说理性最强的,所以,我接受了书中以生于公元前235年的锺气公为始祖(即本系锺姓一世祖)的说法,也与本人家谱的说法相一致。据上述几本书的描述,如果以锺气公为1世(生于公元前235年),“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为44世(生于公元1062年),平均代距为(1062+235)/(44-1)= 30.2年,我认为是可信的(见拙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至于锺姓到底是一源还是多源?现在是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例如,上述三本书都说“颍川锺姓是一源二系”,而一源论者则认为“颍川锺姓是一源一系”,甚至有锺姓“官员”至今声称“天下锺姓只有一源,源头是公孙黎”!但从争论各方的理据来看,我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而且,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的《百家姓》介绍,中国的大姓几乎都是多源的。锺姓以500多万人口在百家姓排于第56位,所以,我比较相信电视台的介绍,就是“锺姓是多源的”(网上有我十余篇锺姓多源的评论文章,如《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烈公和接公之谜》、《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接公始祖地位与源流版本之关系》、《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等)!2017年底的《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是我对锺姓一源多源在编谱方法上的最新看法,认为“丘氏谱法”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编谱的借镜。
rq>}] U
在锺锦光先生的第三届“中华锺氏宗亲总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锺子亮、锺蔚清、锺刚浩等几十人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中华锺氏总谱》的编纂,并可能在2018年底出版发行。我们大概能在这本总谱中(据说在该总谱中,他们将锺气公的曾祖父烈公定为一世始祖,而《锺史文选》说,烈公叫“锺离烈”不叫“锺烈”),看出锺姓的源头到底有多少个,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世脉源头,祝福大家。
~4 ~c+^PF
DjyqQyq~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7-7-18初稿,2018-6-28修改
呼朋唤友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鍾氏天空-钟氏宗亲家园-颍川堂钟-中华鍾氏
»
钟(锺)姓源流
http://www.yctzh.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描述
快速回复
限 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进入高级模式
加粗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插入链接
图片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