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2
铜币: 291 枚
威望: 205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5-27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pNq-T  
8. ~Euz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o2_EqXL*  
/eI,]CB'z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Tk2&{S"  
fitK2d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Wta$!X{-  
+LU).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t 7zMp  
OHXeqjhy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O%a:d%  
xf3/<x!B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qoyGs}/I8  
d#$i/&gE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L;c{[*rh  
Wg3WE1V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p>hCh5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1Y"y!\t7G  
#'{PY r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nK 15(  
_J$p <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f0s<Y  
4~J1pcBno%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R^w >aZ oJ  
/Gu2@m[r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u\\niCNA  
ROiX =i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V s t e$V  
'/)_{Ly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oXOO 10  
_1bd)L&dF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9MlfZsby  
:a<TV9?H0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Ud?d.  
rMFf8D(Y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GHrT?zEX  
\:^n-D*fX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 iF  
w9h5f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k@/Z7=  
hLA=7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2PW3 S{Dt  
JO$]t|I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n;Wf|>  
Sk%|-T(d$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Qp_4<(5  
t`D@bzLC%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U9OF0=g  
FCAu%lvZT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9~ af\G  
aB_z4dqwU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jC7XdYp  
>U.uRq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OB3gnR  
4x >e7Kf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PS]AM  
,5WDYk-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nwVtfsb  
\`x'g)z(i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zW.sXV,  
6Z=H>w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tam/FzVw  
~:Nyv+g,$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djM=QafB:C  
g#*N@83C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vA`.8U 0S  
gd*?kXpt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X'<xw  
}+1oD{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Sq QB>;/p  
?;Qk!t2U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WBIS  
Y'9deX+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d8I/7 ;F X  
u1l#k60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4j5 "{  
G 2##M8:U0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8*X8U:.0o  
=*I9qjla[?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B6[RZR  
U<x3=P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d'@IN  
I5mS!m/X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X%sc:V  
N*#SY$!y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827N?pU$)  
: SNp"|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JG `QJ%  
@({65gJ*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3HD=)k  
ZHT.+X:_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No?pv"  
<m!\Ma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I'";  
yR&E6o.$z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BkcOsJIz  
B}vI<?c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Iy>L.  
~o+u:]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qVf~\H@  
a 3H S!/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J4<- C\=4  
h' 16"j>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ey~w=B$M  
 #/n\C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M$w^g8F27H  
sGV%O=9?2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q*2ljcb55  
`jP6;i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hY+%^k.  
\i{=%[c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55Jk "V#8  
3dXyKi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m|'TPy  
++xEMP)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HdVGkv/  
MSw/_{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8g ;t3z  
&FGz53fd4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hb`(d_=7F  
%T!UEl`v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oM*f{9  
Z?X ^7<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K" Y,K  
&%rX RP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T5o9pm D  
$f_Brc:n {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cvi+AZ=  
pz~AsF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S,L  
b>?X8)f2e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FX 0^I 0  
sLPFeibof5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fL{};Z"  
f?[IwA`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r)q6^|~47  
{C[<7r uF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r9f}yX9Q  
x4Y+?2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gs7H9%j{U  
}2-{4JIq}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KzG8K 6wZ  
~W_m<#K(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5a&[NN  
`[2nxP>w`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TY],H=  
3#j%F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p9y "0A|  
0bVtku K;G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w_Zr5H]  
;lB%N t<,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SL? ! RQ  
|)B&-~a+p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j *Ta?'*  
bW7tJ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n{6XtIoYq  
*RD9 gIze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P>+{}c}3I  
~*GJO74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BuCU_/H  
Ou"QUn|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M2.h;9]*\  
#'^!@+)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Jx9S@L`  
vvU;55-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Am'5|  
d kHcG&)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o+2:G5z}  
eS8tsI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c[}h( jkP  
A)Wp W M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Po'yr]pr  
H=?v$! i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a*R  
jhjGDF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QMea2q|3$  
M7^PWC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Ap9CQ h=!  
d|k6#f-E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jv>l6)  
b)9bYkd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A(X~pP &oF  
6[,*2a8  
  90.鐘氏因﹝鍾﹞筆誤 FKY|xG9  
?1?D[7$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gm~Ka%O|F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I&Q.MItW  
P$S>=*`n U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UZPn>F~  
]S9~2;2^,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He}qgE>Us  
u:tLO3VfJ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jjL(=n<J<"  
:"7V,UP @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D_#  
-8;U1^#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d]6.$"\" p  
L^uO.eI"m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Pj ?IE6  
Fl<|/DCg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ukb2[mb*u  
~6L\9B )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f(!:_!m*  
C"no>A^  
`6;%HbP$W+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P3UrQ&]  
^[6eo8Ck>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C# IV"Pkq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D]n9+!Ec1f  
;zVtJG`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x(BZolkm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e@N@8i"q5  
E wDFUK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H[)U/.  
t;X  !+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k>H4hV3  
zzOc # /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Q*N2{  
&L6xagR7M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HH"!  
#nG?}*#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K[} 5bjh>  
~2 aR>R_nT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APPWQUl  
<X]'":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IJX75hE0g  
~Q<h,P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ci1P[y  
DVNx\t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x@^Kd*fo  
t<sy7e='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Wp5w}8g  
F"2rX&W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Y;qA@|  
~r(/)w\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2Mqac:L  
~n)gP9Hv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UD.&p'^ /{  
PWErlA:58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Z?XgY\(a(Q  
Z]Zs"$q@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i,k.#Vx[m  
Y@&1[Z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vsFRWpq  
4q<LNvJA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ypD0Q   
X?3?R\/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kqyV UfX$3  
]t4 9Efw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zYL</!6a[  
 (C1@f!Z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fe,A\W&8  
O-5s}RT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I3={ii0  
J}c`\4gD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i2h,=NHJh?  
AdCi*="m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vZ<@m2  
W ix/Az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h3B s  
}!^/<|$=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E%  
a0s6G3J+9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3,7SGt r  
Wq4>!|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CTvKW  
p@/i e@DX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ee[^L ,  
9c /&+j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L_3undy,  
&=seIc>x@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z[7j`J|Kk  
b r"4 7i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Z+mesj?.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UuNcBzB2d  
1T{A(<:o$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rv(Qz|K@  
mP1EWh|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8=]R6[,fD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ur'a{BI2R  
\'rh7!v-u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1^bI9 /  
kW v)+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vm3B>ACJ  
DPrFBy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w<u!  
`|p3@e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4g}eqW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8QQB  
!N6/l5kn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fN\LY6p  
/65ddt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NV[8B#k]  
:G&tM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LY}9$1G]  
B~/:["zTh&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S#IlWU  
$wL zaZL|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ZzU3j^  
Ga5O&`h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cQ)*~hN  
`|Aj3a3sND  
  東魯郡——孔。 -;/;dz;  
Qh4@Nl#Ncf  
  雁門郡——文、田、童、農。 [ sEpY&6*  
inO)Y]|f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fq-zgqF<  
T%{qwZc+mJ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W_ w^"'  
8UH c,np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xcBV,[E{  
<m;idfn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nE$8-*BZ_  
drr W?U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G-^z:  
(o+(YV^  
  高平郡——巴、範。 N3J T[7  
{bQi z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l/(|rl#6  
!bf8 r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Q~Rb<']{x  
"x;|li3;  
  舒、雍、壽、酆、黎、皇。 x~!gGfP  
IP#w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PubO|Mf  
%(f&).W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a=,{O  
}f/xMp-Y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bSK> p3  
VLLE0W _]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gb_r <j:w  
orT%lHwjL  
  陳留郡——伊、阮、虞、謝。 E~[v.3`  
Mg7nv\6  
  上谷郡——成、侯、寇、榮。 @<^_ _."  
#b^x!lR  
  沛國郡——朱。 N:4oVi@Je  
c8R#=^ DD  
  晉陽郡——匡、唐、景。 IJ#G/<ZJZ  
<@+>A$~0  
  新安郡——古。 f@G3,u!]i  
LTof$4s  
  武威郡——石、安、賈。 7 3 Oo;  
X+R?>xq{=h  
  樂安郡——任。[ 2D?V0>/  
>TnV Lx<  
  馮翊郡——吉、雷。 -pF3q2zb  
ptA-rX.  
  中山郡——仲、湯、闌。 \G+uK:PC,  
}mhD2'E  
  西平郡——池。 `S&$y4|Vs  
!BQ:R(w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Msk^H7  
tB,1+I=   
  東海郡——有、茅、徐。 zG[GyyAQ  
O<:"Irq\qr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7,pn0,HI  
z. 6-D  
  下邳郡——闕。 1TuN   
szDd!(&pv  
  延陵郡——吳。 ~boTh  
9"jhS0M  
  廬江郡——河。 q@"0(Oj  
IPIas$  
  北海郡——邢、郎。 AJ:(NV1=  
4"=(kC~~  
  平陵郡——孟。 6oQSXB@  
1&wI*4  
  彭城郡——金、劉、錢。 @5C!`:f  
a%fMf[Fu  
  清河郡——房、傳、張。 1U/ dc.x5  
Ag6^>xb^  
  東平郡——花。[ Pf4b/w/  
(9_O ||e e  
  博陵郡——邵。 T+0Z2H  
Y >83G`*}b  
  山陽郡——嶽。 P>i!f!o*I  
S 6|#9C&  
  榮陽郡——昌、潘、鄭。 &`9p.  
~h<<-c  
  臨海郡——屈。 }1sFddGVt  
9Sy|:J0  
  范陽郡——簡、鄒、燕。 9c}mAg4  
z"vI-~,YU  
  齊郡——查、晏、覃、富、譚。 $$tFP"pZ  
1c%ee$Q  
  高陽郡——紀、耿。 nc.(bb),  
RXbhuI  
  敦煌郡——洪。 s[}4Q|s%  
)yj:P  
  魏郡——柏。 ,ezC}V0M  
/p PSo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W|yF jE&dr  
T0Kjnzs  
  千乘郡——倪。 ,1!~@dhs  
qIC9L"I  
  會稽郡——夏。 A@o:mZ+XN(  
K*]^0  
  河內郡——荀、司馬。 l )m]<E X  
}nO[;2Na  
  廣陵郡——貢、盛。 H ({Y  
ET1>&l:.  
  薛郡——海。[ A{QXzoWkg0  
-UMPt"o  
  河間郡——淩、章、詹。 $UX^$gG  
$X;wj5oj  
  南昌郡——塗。 hHoc>S6^M  
RhPEda2  
  豫章郡——羅。 D |lm,  
$h()% C7s  
  潁川郡——陳、鄔、賴、鍾。 5IsRIz[`TK  
/;K?Y#mf~j  
  護國郡——逢、邊、戴、稽。 -j<g}IG  
Og8'K=O#  
  餘杭郡——隗。 ,O;+fhUJ(  
bB#6Xx  
  汾陽郡——郭。 3H'+7[~qH  
#SR"Q`P  
  琅琊郡——符、雲、諸葛。 tK$x=9M  
kV mJG#  
  廣平郡——遊、賀、談。 EA/+~ux  
C K{.Ic^  
  江夏郡——費、黃。 qUMM}ls  
>h+G$&8[ y  
  潦西郡——項。 .).*6{_  
5X'com?T  
  平原郡——東方。 k/|j e~$  
L,QAE)S'a  
  頓邱郡——葛、司空。  9kkYD  
d_5wMK6O6  
  弘農郡——楊。 <<Fk[qMA  
_*.Wo"[%[X  
  百濟郡——福。[ tVf1]3(_>  
bN#)F    
  內黃郡——駱。  mB:I8g7  
& q(D90w.  
  江陵郡——熊。 ZA;wv+hF=  
igV4nL  
  鉅鹿郡——魏。 E+65  
C7]K9  
  蘭陵郡——蕭。 8^H <dR  
4YVxRZ1[3  
  解梁郡——關。 %rz.>4i)(  
k^pf)*p  
  燕山郡——竇。 V m1U00lM{  
]i=\5FH e  
  武功郡——蘇。 #_tixg  
&}1PH% 6  
  始平郡——翁、馮、龐。 cD6$C31Y]  
i%+p\eeq*  
  濮陽郡——爰。 B6gSt3w.  
0ih=<@1K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xQ `>\f  
pI>i1f=W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0R,?$qM\  
i;1aobG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ZJ} V>Bu-  
?qviJDD|f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g4WN+y`  
D>u1ngu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ic:_v?k  
k0{5)Su"xr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M`$s dZ"  
(~P b,Q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y K~;LV  
(yv&&Jc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48CLnyYiF  
7z'l}*FRD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9FT;?~,  
d]0.6T1[K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EiOC.A=  
&Avd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V-U,3=C  
D.H$4[u;j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e/{fUg8f  
&B\tcF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6R V]9  
[H5TtsQ[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AAjsb<P  
$E@L{5Yt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YB/A0J  
S?Q4u!FC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gNJ,Bj Pd  
il `O*6-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f>i6f@  
nYG$V)iCb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C(1zY  
D4[1CQ@}4D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_y&m4Vuu  
1UX"iO x(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09<O b[%h  
kD:O$8[J8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D(6t!Ox  
RWtD81(oC'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u9rlNmf$  
'L)@tkklp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So?SBh1C  
 $6w[h7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u5^fiw]C  
_#xS1sD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4]O{Nko)  
=zBcfFii`w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An cmSi  
3 RG*:9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T X.YTU  
r4/G&m[V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EoJo9p6}  
R{GOlxKs C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8 hx4N  
aP^,@RrL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0A\OZ^P8  
FWI<_KZ O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aXyi3B  
8enlF\I8g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SskvxH+7  
{]1o($.u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SYR)eE\  
-Yx'qz@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vI3L <[W  
Z18T<e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ZHT_o\  
"F?p\I)(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AsJN~<0h  
vYQ0e:P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e;L++D  
iJ n<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4po zTe  
FG/".dU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CT5\8C  
rTTde^^_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f,`T  
| 4/'~cYV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PXRd)~  
|R$V[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SA]>-  
1 ; _tu  
  篤祐、愛蓮。 cGF_|1`  
4lrF{S8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Gy}WZ9{  
s<3cvF<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aumWU{j=  
K1y]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J,N='~kfh  
O3ij/8f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O7<--  
pO]{Y?X: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i'XW)n  
Xn:5pd;?B6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Ml-GAkgG  
_#f+@)vR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r.-U=ql  
sd(Yr6~..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i3V  
[K5#4k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7E0L-E=.  
#:q$sKQ_$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b\{34z,  
$!?tJ@{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_%8Q#"  
!UzMuGj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t2zwHo#  
;FQ<4PR$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Q4;%[7LU  
i>*|k]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vHydqFi9  
Sa8KCWgWh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bU3P; a(  
_VjfjA<c8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Bd++G'FZ  
KfPYH\ 0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_ArN[]Z  
}CM</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qOqU CRUe:  
_o+z#Fnz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Y3 V9  
sC}p_'L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swTur  
i"_@iN0N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5R%4fzr&g  
qlU"v)Mx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Bm:$j  
T?4I\SG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w=Yc(Y:h  
%7wNS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y%M";MI  
}od5kK;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s[n*fV']A  
DX b=Ku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l/+*/AR;  
+?%L X4Y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z#u<]] 5  
LD gGVl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p.70,5,  
$v\o14 v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JBMJR  
nsjrzO79L8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n1Fp$9%  
d+L!s7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gCP f1z  
_!C M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m IYM+2p  
vD91t/_+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O!ngQrI  
E%e2$KfD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u?V Tnsu  
X775j"<d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_@A%t&l  
Q$:>yveR*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9~-^V0A^>  
T(q/$p&q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9^2l<4^Z  
mNdEn<W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Sc,a jT  
}:xj%?ki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0oNy  
b6ui&Y8z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H3DmsB  
p#+Da\qmx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nv}z%.rRUj  
$G D@e0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i_ z4;%#?  
7CV}QV}G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e1Yd8  
)Nkf'&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A"UV\H`f  
s%Irh;Bs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0.!!rq,  
hVf;{p &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0t+  
0o_wy1O1,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l2 mO{'|C  
NjP7?nXSx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mpb  
N5jJ,iz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1`v$R0 `!  
(hn;C>B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D+('1E?  
M~LYq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Z[G:  
WR5W0!'Tf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H`EsFKw\%  
1YJ@9*l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M$MFUGS'  
6y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B=2r^fn  
U~s-'-C /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sQgJ`+Y8_  
BX-fV|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y^T 3?}I  
8s)(e9Sr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e0>Uk`[  
$E h:m&hq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Lu9`(+  
GRj#1OqL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s&0O<Wv  
[6cf$FS9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RHa1wc  
>o|.0aw<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9 gWqs'  
7 jiy9 [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z\+Ug9Of  
zx`(ojfu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rI=c 0  
W~d^ *LZt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9Z lfY1=  
@\|Fd)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b";pR  
|ohCA&k%;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y[d>7fcf  
%hN7K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z(Q 5?+P  
HL~DIC%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u -A_l<K  
*IIuGtS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7GFpc  
#@}wl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pd`A/  
wH]Y1 m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h1Logm+m  
sjG@4Or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y@9ifFr  
}E#1Z\)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v?s%qb=T  
U~O*9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Nbd[xs-lw  
-~ H?R  
  放水改為尤氏。 "Zu>cbE  
Cp^`-=r+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y;=/S?L.:  
'4,>#D8@O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ioD  *k  
gb}>xO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X][=(l!;w7  
_bSn YhS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uvA([r=Vq  
RuWu#tk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u;RFY^  
FQM9>l@6)>  
  90.鐘氏因﹝鍾﹞筆誤 @6%o0p9zz  
G3j'A{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LTcZdQd$  
H0-v^H>^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Ao$|`Lgj=z  
r=S,/N(1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iCe7|Twf  
b)7v-1N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gmN$}Gy}  
X9;51JV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lQ#='Jqfp  
d0 ;<Cw~Tl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q|k459oi  
0A')zKik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dz1kQzOU*  
}ZJJqJ`*e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i(R~7;?  
^xQPj6P}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CTJwZY7  
&/(JIWc1su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d fSj= 4  
8~AL+*hn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X=V2^zrt  
2yV^'o)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xV]k|v  
Hz j%G>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6~/ W  
pd-I^Q3-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N 1hj[G[H"  
u>/Jb+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u}89v1._Jn  
1Cw HGO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r?- _qj=  
'$ [%x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b|"%e<'  
=_CH$F!U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 }*}r  
rQosI:$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MjWxfW/  
e;2A{VsD8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f drf  
VfozqUf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Vcnc=ct  
"Q{ l])N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3W{ !\  
( 4# iLs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zQ#* O'-n  
*f_A :`: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3ec/i4CF  
\+=`o .2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CD%Cb53  
Cy *.pzCi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0a bQY  
tY: Nq*@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noM=8C&U  
r-yUWIr S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T]nAz<l),  
-/V(Z+dj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x/wgD'?  
!zllv tK4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II3b( l  
'5LdiSk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C ocw%Yl  
0{vH.b @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w52p y7  
"j8)l4}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C#^y{q  
qw?(^uZNW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w;j<$<4=7  
cjJfxD&q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o-7{\%+M  
#QIY+muN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OznZIn  
M<d!j I9)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BV:Ca34&  
bxtH`^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rWBVfm  
1*2ycfa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Q15qvRS  
GWWg3z.o"W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HI 1T  
D 5n\h5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tWTHyL  
|1(x2x%}D^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C@eL9R;N1  
3*~`z9-z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QK[^G6TI  
{)lZfj}l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kY\faWuR  
i0K 2#}=^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bE.<vF&  
%%}l[W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Lv['/!DJ|  
#%@bZ f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WC =om  
JCn HEH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HTwEq>-G  
UTh2? Rh/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X^N6s"2  
Q4-d|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lf>d{zd5  
O=7S=Rm4&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y,`n9[$K\  
F$tzsz,9n  
  笃佑、爱莲。 S8dfe~|7: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yu* S  
0SYJ*7lPX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jgz(\KZ  
N.q~\sF^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tq h)yr;  
?%~p@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gPB=Z!  
GBb8 }lx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k 6[   
zqdkt `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HekiYM  
6/L[`n"G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Z~8+{c  
0qFO+nC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Q3l>xh  
B"> Ko3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S;Sy.Lp  
N<<wg{QO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t'$_3ml  
"" ^n^$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SHPDbBS  
h& 4#5{=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shuZ##>0  
.R` _"7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K d{J0  
!U4YA1>>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zwQ#Yvd  
3; z1Hp2X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TW 1`{SM  
9wfE^E1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eVMnI yr  
b (H J|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Q1kM 4Up  
)xU+M{p-os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e:MbMj6`  
h]i vXF*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vWF[ DRd'  
{C]tS5$Z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M).CyY;bm  
fbdpDVmpU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tJ[M  
<M5fk?n,|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pR2U&OA  
/ioBc}]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NyC&j`d  
VS`{k^^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Z"Q9^;0%  
e1V1Ae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rN.8-  
)3|a_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GKUjtPu  
dqgr98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e=# D1  
H<nA*Zf2@R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h~._R6y  
{{pN7Z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RXXj[z  
psiuoYf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f\RTO63|O  
@a=jSB#B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t::b+>x  
#l9sQ-1Q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NCo!n$O1~  
O^ &m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K6Z>V  
/Q89y[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z7P~SM  
$n47DW &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w7q6v>  
1IT(5Mleb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79o=HiOF99  
;v.J D7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P)Oe?z;G?  
Oc.8d<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0~[M[T\  
.*W7Z8!e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I$*  
t56PzT'M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mYGs )|  
^q%f~m,O<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Utx0Me  
&%(SkL_]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m*i,|{UZ  
x'6i9]+r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1 >2/1>  
(hKjr1s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yWT1CID  
8f%OPcr&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D)S_ p&  
G<`(d@g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BGKq h  
\-[ >bsg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MFWkJbZV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 6Yt2Bhs  
!#e+!h@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L i 9$N"2  
+-5YmN'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x7jFYC  
:n%&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tk:G6Bkid  
Q;nC #cg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RfCu5Kn  
q$K}Fm1C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xv%]g= Q  
Wdj|RKw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hUp Jp  
'S&Zq: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Y&DoA0/y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eHTXk*V`  
T;S6<J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sx'eu;S  
#n|eq{fkK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nm %7e!{m  
WQB V~.<Yv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2a 7"~z~  
[N"=rY4G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LE?sAN  
,,7hVw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F9A5}/\  
m5, &;~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jI<_(T  
wb##|XyK<c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WKwYSbs(  
VM;vLUu!e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k(@W z>aCv  
Ua~8DdW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8 <`&~a  
cu)B!#<!&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pkTVQdtRG  
G+I->n-s4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yDj'')LOQg  
E*s _Y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aq-aum-I  
j*d+WZm8-g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7Rc>LI* '  
Tz0XBH_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aEN=+|hV  
aNwx~t]G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D<WGau2H  
a :cfr*IsK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8I<j"6`+Q  
!\'HKk~V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xb-tuV  
0oqOX  
  放水改为尤氏。 FL&L$#X  
U r8JG&,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w@\4ft6d  
{!!8 *ix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itcM-?  
[jGE {<Je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GgE 38~A4  
kjt(OFh'Y+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kibk*R  
U99Uny9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Zv9%}%7p  
+ +Eu.W;&#  
  90.钟氏因﹝钟﹞笔误 =Ew77  
ij.NSyk9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J~h9i=4<bF  
$&i8/pD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tJm1Q#||  
#IJ6pg>K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Pj5:=d8z(  
t Q.%f:|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t"5ZYa  
V@\u<LO0G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hE'>8{  
[}}q/7Lp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f?(g5o*2  
&egP3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Fu[GQ6{f  
}n +MVJ;dG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g'EPdE  
5D mSgP: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Un&rP70  
]}.|b6\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mt[ #=Yba  
Bm6t f}8  
      堂号文化趣谈 - <tTT  
T ^ #1T$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XMaw:Fgr  
V=Z%y$1Bc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s8xr>  
jPg[LZQ'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7Xsn^opku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MYVb !  
%2beoH'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ler$HA%F]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Hdjp^O!  
"po;[ Ia2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y-Lm^ GW4  
+u lxCm_lV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h#Q!M&e#  
J@rBrKC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Q{{ =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