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VC .>
Z'Exw-ca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Iwur;/\
8QVE_ Eu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2(m85/Hr\;
X,TTM,1w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Iq{2LX
]V36-%^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f+N]Oo*
*jM_ wwG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EBoGJ_l
YV/>8*i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iHAU|`'N)
hv+|s(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 61vV
.sM<6;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C:`;d&d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O:
,$%
*cbeyB{E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r&}(9Cq&"y
CRH{E}>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1T ( u
g;pR^D'M5C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1/B]TT
L}'Yd'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dj'm, k
b
pSHSgd~&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
z^N*
'Qa5n\HX$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59F8JgJ
5W/{h q8}}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4k&0Q>V
57wFf-P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7*>Cv}
:.kZR;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X<sDkq
MJ`N,E[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EHq
T*?s@$)m4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jo/,?+O
"13"`!m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F/p,j0S
.%}?b~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Z\~GU*Y.e
$=B8qZ+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d,8kG
:w`3cwQ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6sJw@OaJ
ljC(L/I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z0%\OhuCcf
jCioE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x}TS
sa1h%<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mO*^1
5O<>mCF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H:Z
aAE>)#f(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h6_(?|:-(
JL=U,Mr6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Yd
EptAI
;5_{MCPM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 v^5
hRC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0rGiWC#
dU) ]:>Uz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ldha|s.*
qfY5Ww$8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Vj<:GRNQ,d
{S/yL[S.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sUZX
}
N`iwC!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fhN"B)
>~%e$a7}+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6+r$t#
FZjHw_pP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2d9?p3Y
8fA_p}wp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QaUm1i#
^,m< 9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X%yO5c\l2
@SCI"H%[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UOQEk22
21k5I #U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kR N
h6
8XbA'% o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V_plq6z
hig2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X,9 M"E
2
/}-CvSR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0Q|nCx
%,+leKs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7GDHz.IX
`/Y{ l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R8.CC1Ix
eh"3NRrN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uZ;D!2Q a
RT%pDym\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rcnM7 S1L
=J1rlnaaEL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9c JH"
4DTzSy:x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3"F`ZJ]=
7'OtruJ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L \;6y*K
gzeQ|m2]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W\18{mbuy
Y"KE7>Jf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s`#(
^Idle*+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q{ O% |
. BiCBp<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b:Rd{
aH#l9kCb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6 K^`!
[xKd7"d/n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E_zIg+(+
hI( SOsKs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F-*2LMe
:\=CRaA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M2U&?V C!
uB7 V?A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1LJUr"6]
m RZ:ie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z'`y,8Y 1l
,<2DLp%%D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E_#k]#*
<`0h|m'U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kD}Y|*]5-5
wRrnniqf8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Lq>&d,F06)
IMk'#)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P<fnLQ9
AO
UL^$&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5 Qoew9rA
?i`l[+G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d`1I".y
3 R&lqxhg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Qc!^P$
ykrr2x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G/v/+oX
4H+Ked&Oq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MaD3[4@#
,hVvve,j}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dik9 >*"|o
DI;DECQl$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kg`.[{k
"k Te2iS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gLVOQ
r",]Voibd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MC,>pR{
W>b(Om_%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n8hRaNHl2
j|tC@0A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TZ p
FT"
JCY~W=;v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A^2L~g[^Q
gKg-O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U4G}DCU
_hG;.=sr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E(
_owjTo}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 (p{t
.qob_dRA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_IeU+tS
/=?ETth @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NcCvm#
V,EF'-F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G_jGc=v
IF*&%pB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Q+i\8RJ
;3C:%!CdA]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7t-Lz|
$"
nws"RcP+Z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HI&kP+,y
OY"6J@[z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P,bd'
8n4V
cu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wHsB,2H
|dadH7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ZEbLL4n
lu UYo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g dj^df+2F
&S74mV
90.鐘氏因﹝鍾﹞筆誤 >qT 'z$
&d`^E6#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kiJ}oy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H l j6$%.
Uedvc5><t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u}H$-$jE
CBD_a#K{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u [$TA
s ?l%L!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xQt 3[(Z
]@xL=%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w! q&
J+<p+(^*v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4?]oV%aP)
|9NIGg'n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mIg@knE
(N U0Tw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n-vjjG%#
@Y'I,e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m1. X-$V
Z6=~1'<X
C%H9[%k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4'At.<]jL
sj9D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0~IY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S=R3"~p
YQ,tt<CQ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6B6?'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I($,9|9F
r<FQX3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_ 5\AS+[x
lYQtv=q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q`loOm=y
o`U|`4,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wA0eG@xi)
T]2U fi.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B82,.?
Oc-u=K,B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R@ QQNYU.D
-lp"#^ ;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Nu.
(viQ}
^uBwj}6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y"R("j $
v!!;js^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9YB9 i
[`bZ5*&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83?1<v0%
0o;~~\fq.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5vGioO
4.k`[q8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__B} ,N
iwkJ~(5z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7%op zdS#
a8NVLD>7}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k1wr/G'H[
u7(];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GRQ_+K
%ph"PR/t?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AJ4r/b}
{0fz9"|U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6Rp,M9=
(7 ijt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L
%q[
Rj&qh`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I/,F;'
p}f-c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78)2)=~
y-<$bA[K~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Vbo5`+NAis
fIH#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TIETj~+
44Q9 *."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j;G[%gi6{
y]<#%Fh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S$\.4*_H\
lD-V9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M]eZ~QKD
d4% `e&K]'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u7 vY@
CJm.K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uFC?_q?4\
}$<^wt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wy YtpW
g;l'VA3v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qP&byEs"
&adY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Ny.*G@&
ENO? ;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r?>V x-
>dyhox2*"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Xthtw *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Z^{+,$H@
c%ZeX%p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sw [oQ!f
\QliHm!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75kKDR}6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X~B-a |nJ
c6t2Q6zV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FEa 5
$pjf#P8U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d [)_sa
Y 5Qb4Sa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LE8K)i
3T"#T&eL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kmmL>fCV"M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5.O-(eSa0&
m{vT_ei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MJ1W*'9</W
(~=Qufy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w:_T%
sP9 ^IP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cdZ3E
Q.rB\8ea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O~},pp
{`+bW"9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w/qQ(]n8
-zPm{a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h)
se~ *<5
東魯郡——孔。 P=f<#l"v
Qe7"Z
雁門郡——文、田、童、農。 [ PXOrOK
+A'}PXm*tu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QV`X?m
3Qqnw{*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W&7bZ$;
b%=1"&JI: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zd?bHcW/h
F6RyOUma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j09mI$2y67
B(S5+Y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O{;M6U8C\
vN{vJlpY
高平郡——巴、範。 =_#ye}E
{Uik|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hQ(yF
P Xyyyir{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5"76R
Gw=
,\|n=T,
舒、雍、壽、酆、黎、皇。 ^ %~Et>C
D]t~S1ycG7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I T*fjUY&
8r7/IGFg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rC=p;BC@dD
@oe3i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NTpz)R
Mft0Dj/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J8qu]{0I"
Sa?~t3*H
陳留郡——伊、阮、虞、謝。 S*~Na]nS0
Y\Fuj)
上谷郡——成、侯、寇、榮。 M]8eW
GI'&g@?u
沛國郡——朱。 0C9QAJa
x| ~D(zo
晉陽郡——匡、唐、景。 2u I`$A:
%k1q4qOG]^
新安郡——古。 he#Tr'j
Y/:Q|HnXQ
武威郡——石、安、賈。 K4VPmkG
5
\.TZMB
樂安郡——任。[ .{Eg(1At
hQW#a]]V:
馮翊郡——吉、雷。 -mWw.SfEZ
WLj_Zo*^x
中山郡——仲、湯、闌。 lw/
m0}it
,~68~_)
西平郡——池。 HpgN$$\@
mm9S#Ya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4dD@lG~
GmWQJY X\
東海郡——有、茅、徐。 E4fvYV_ra
jzOMjz~:)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CI]U)@\U
Jv$2wH
下邳郡——闕。 ki/Lf4
b*%WAVt2T
延陵郡——吳。 '1T v1
IU"!oM ^
廬江郡——河。 uZ{xt6 f
B 0fo[Ev
北海郡——邢、郎。 }&^bR)=
!"qEB2r
平陵郡——孟。 g&20F`.N*>
Boz_*l|
彭城郡——金、劉、錢。 p<.!::* %(
D2mAyU-
清河郡——房、傳、張。 o0v m?CL#
Wh&Z *J
東平郡——花。[ +/^q"/f F
$7ME a"a
博陵郡——邵。 S6Xw+W02
]$X=~>w
山陽郡——嶽。 ntUVhIE0
[+2^n7R
榮陽郡——昌、潘、鄭。 A=>6$L];'
lJp v
臨海郡——屈。 A^jm<~
~wV98u-N
范陽郡——簡、鄒、燕。 iw6M3g#
H0:6zSsc=|
齊郡——查、晏、覃、富、譚。 #nL0Hx7]E
Hqy>!1!
高陽郡——紀、耿。 CHSD8D
-x5bdC(d
敦煌郡——洪。 X%qR6mMfT7
D%}o26K.C
魏郡——柏。 MZ[g|o!)v
>~r@*gml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KPK!'4,cu
B}bNl 7
~
千乘郡——倪。 (3S/"ZE
.Zm }
會稽郡——夏。 KV(W|~+ rM
9Ei#t FMc
河內郡——荀、司馬。 X'p%$HsMG
/9gMcn9EB
廣陵郡——貢、盛。 9%veUvY
:H k4i%hGk
薛郡——海。[ !KW)*
@Kb~!y@G
河間郡——淩、章、詹。 ^W*)3;5
%-1-J<<J
q
南昌郡——塗。 ;\0RXirk
V,,iKr@TG
豫章郡——羅。 WWs>@lCK
[^P2Kn
潁川郡——陳、鄔、賴、鍾。 %^A++Z$`
nr6U>
KR^
護國郡——逢、邊、戴、稽。 $^GnY7$!>
,X):2_m
餘杭郡——隗。 )^3655mb
W{2y*yqY
汾陽郡——郭。 cViCWc2
]C^*C|
琅琊郡——符、雲、諸葛。 ;trR'~
m#P&Yd4T
廣平郡——遊、賀、談。 {%dQV#'c
HX^
P9jXT
江夏郡——費、黃。 4,8 =[
CdjGYS
潦西郡——項。 }Qo8Xps
<#Dc(VhT
平原郡——東方。 =0|evC
ponvi42u
頓邱郡——葛、司空。 dDn:^)
\v_(*
弘農郡——楊。 0SYkDI
UNae&Zir
百濟郡——福。[ ;E_{Zji_e
S{06bLXU"
內黃郡——駱。 :7zI!edu
Qw+">
江陵郡——熊。 =lnz5H
8V=o%[t
鉅鹿郡——魏。 Zx{'S3W
s.R(3}/
蘭陵郡——蕭。 N4pA3~P
0v?,:]A0E
解梁郡——關。 .N 2Yxty8>
.[!
^L
燕山郡——竇。 iD~s,
ub&1L_K
武功郡——蘇。 mdd~B2"el
[0Sd +{Q
始平郡——翁、馮、龐。 P:+:Cm<
4$rO,W/&0
濮陽郡——爰。 YH9BJ
,&$Y2+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gQ[4{+DSf
s]qfLC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8##~ZuF+
~H.;pJ{ 8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w+T_EH
0IZV4{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R OS0Q9X
)L?Tq"hy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l6~eb=u;9g
`'/8ifKz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udB}`<Q
_Cxs"to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o7 kGZ
t9kgACo/M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e:#\Oh
`?)i/jko"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m{g{"=}YR
q#Bdq8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b(yY.L=K
tP\Utl-0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tNjrd}8s
"}n]0 >J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K
\O,AE
7}Gy%SJ`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a^22H
b@7
ItzD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k,?k37%T]
Co'dZd(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M8h9i2
{AZW."?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t}!Dr+yN
q|~9%Pujg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j,~h:MT
Q$3%aR-2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6s6[sUf=l&
JLjx4B\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4FYws5]$
Uu
G;z5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a
/
s)}C&T$Y.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6JJ%`Uojh
P?>p+dM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sr4Jg=
Pd>hd0!.%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n84*[d}t
LNe-]3wB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hse$M\5
zE<}_nA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NJ3b Oq
Ur_~yX]Mo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l4
w!h!%r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06G)r&
[gU z9iU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9"&HxyOfX
Bisht%]^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o: qB#8X
$6R<)]6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i,,U D
D/rKqPp|!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_#|h5
Y!}BmRLh2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iYR8sg[' #
" J$vt`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TRPq>XzD
2UA h^i-^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qHklu2_%
m%ak ]rv([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1jO/"d.8n
os"o0?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m(u oT~
[T.kwQf4$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MX]<tR `
%\2
ll=p1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mKfT4t
yS %J$o&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FxxH*>"
)lE]DG!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C&D!TR!K
hVd%
jU: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Y 8EL
}PUQvIGZZ&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9Y3_.qa(.
LY-fp+
篤祐、愛蓮。 vg5i+ry<
`,3;#.[D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75/
Vr+X!DeY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RQ;pAO
.i)
H1sD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_8v8qT}O~4
Rt} H.D
#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9w9[0BX#
1Rg tZp%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7OH'
ry)g<OA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S:aAR*<6
NCR4n_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ek\8u`GC
va 7I_J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Zu4bww
?-C=_eZJ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V{4=,Ax
Hj(ay48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x!=F<Q!r
mUSrC U_}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mqe83 k%
b* (~8JxZ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f4[fXP;A
3kqO5+,C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9lXjB_wG>
B\^myg4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st4z+$L
4gD;X NrV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Dnk}
p}}pq~EH/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Ey[A|g
j}s<Pn%4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2'4b
vC#_PI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FJ.W<hw
O~P1d&:L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m/W4Nk
Sgp1p}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57|RE5]|!
}+@GgipyO.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L$zB^lSM
7jS`4,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y/LMja
XG!s+ShFV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alp}p
P->.eo#VG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p)e?0m26
1F,>siuh ,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F1A7l"X]
Y=5}u&\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G,sZ6'Nh
,9.-A-Yw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qdNt2SO
MszX9wl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X/qLg+X
"o}}[hRP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elDt!9Pu
AuIg=-xR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f&2f8@
pd\x^F`sk.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aovw'O\Q
e-EY]%JO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CzfGb4
;)XB'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TL
w!--K9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61pJVOe
#`o]{UfW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z@Uf@~+U
yKB&][)&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oD.[T)G?
Ka/ *Z4"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I|6v
z,K;GZuP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8&;Q9'o
_%]x-yH!@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 f;o3
vhd +A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jz$ ]"\G#
Wy.^1M/n>~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y
Q-{
CJ,
+x]3 -s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6olJ7`*
hl$X.O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l4$Iv:
0b(x@>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mX5%6{],
!:wA\mAd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R]DT5
} /*U~!t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CCh\+S7m
Q N]y.(S)y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7 g|EqJ7
#QNa|
f#=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dJ{q}U
hgK
4;R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s#H_QOE
qLV3Y?S!L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MdDL?ev
G|YNShK4=9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8"}8Nrb0
E>iN >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14DhJUV"b
2ck0k,WP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g--^U
=!\Y;rk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uUb`Fy9
L1Jn@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3u ;U,}
4]#$YehM5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O-huC:zZh
^YJ%^P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 CX6~
< 0YoZSNGj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nQ~=3
]T6pH7~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vp#?-i
THARr#1b};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n_X4e+18P
A $i^/hJs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ac\( [F-
5YneoM]Q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C*!?pcd
uXk]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36SX<vZ
0zE@?.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QZtQogNy#
bAbR0)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SZEi+CRs0
Sg4{IU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F'|KcE3
IrMB=pWo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WN<g _8QR
1`YU9?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DzQ
xDGS`o_w_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b>Y{,`E3
76wNZv)9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Z &Ciy n
|K"Q>V2y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S041KF.{6
h%krA<G9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xC,x_:R`
G[A3H>
>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b7Jxv7$e
NS~;{d\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c'kMAW!
I70c,4_G
放水改為尤氏。 eHuJFM
R7kkth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Wn'a'
n4/Wd?#`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kY*3@t
|QDoi[
*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lPZ(c%P
<X:JMj+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6OAs%QZ
u]P|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Yv5H41o"
STp9Gh-
90.鐘氏因﹝鍾﹞筆誤 q(?+01
>
S>*JP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USVDDqZ
"bm|p/A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HIXAA?_eh=
\8 `7E1d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dFm_"135
D\acA?d`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A/r)
+/~]fI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h2ROQKL"B
&h-_|N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BNfj0e 5b
U?*zb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D&G6^ME
;W,* B.~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W,xdj! ^t
g8<ODU0[g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Y#8.sr
g:o/^_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_8K8Sa
y, l[v39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
[w 0;W_
I-]G{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1bFZyD"
h`&TDB2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V'c
9q`Ewj R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w
<r*&
Xf4Q Lw/r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opfnIkCe
La ?A@SD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G*=HjLmZg
L4 po1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VsN\! G
v}DNeIh~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fbApE
-M{szH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MT{1/A;`)
i+`8$uz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tT
;~F*2)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v3o)lU
K3zY-yIco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a!o%x
r*{.|>me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nAQ[
-NbW,
C^$E#|E9 N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Ic3a\FTr\
-c>3|bo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tar/n o
-o/Vp>_UOE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YMo8C(
'l<#;{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H ezbCwsx&
+P))*0(c_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K.I%B
+wj}x?ZeV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13@emb
c6jVx_tt.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g hyH
7jw+o*;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o5]-Kuw`
z$QoMq]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Fe4-B?I
2(uh7#Q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Lt~&K$t7~
papMC"<g$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F(j;|okf;
U
`lp56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gDJ} <^
uNEl]Q]<e]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Ca5LLG
K:13t|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I@qGDKz;
I\Y N!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3;jxIo$,
]D~Ibv{Y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RGjx
Ugo!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x4 4V
9-o
,yp#!gE~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k }:)
=i}lh}(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G]$EIf'
CL`+\
.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FX"A#
yIr0D6L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3_9CREZCl
mcidA%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0s Jp,4Vv
E 6MeM'sx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s1sn,?
=[:E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B[h^] k
SXe1Q8;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o\><e1P
M/lC&F(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cL%"AVsj
>
K;Hgq4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d@$bPQQ$,
!Ea9
fe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T~L V\}h
a[z$ae7
笃佑、爱莲。 =j~:u.hc'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
{K##^l
G; W2Z,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dHg[r|xC
Qm*ZOz'i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M]2_W(
T>b"Gj/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ig5v
z$~F9Es9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m\0<8C
r_,;[+!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d+5~^\lV
:?y Ma$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Q (q&(/
7Nk|9t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P,3w
b
>mR8@kob<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DpJ#w\81
1iLU{m9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Mc9MZ)
96#]P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Ks6\lpr
N#-pl:J(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M,txo8
-}h^'#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s/C'f4
G-RDQ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o59$vX,
p nI=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3b]M\F9
%8xRT@Q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x{<l8vL=-c
+`{OOp=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Sx e6&
Hk h'h"_r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qdv O>k3
zUv#%Q8vw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n;N79`mZC
S 593wfc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IVxZ.5:L$
uh2_Rzln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FqE fY4j
5Lej_uqF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A(
vdlj
<"P-7/j3j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3)\fZYu)
)S2yU<6oOt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23>[-XZb[O
bSX/)')jU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sTlel&
\P?X`]NwnO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y5m2u8+
LjG^c>[:m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1H/I-
ZDR@VYi+~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V<H9KA
'OziP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jj2\;b:a0
HRDpFMA/~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NBc^(F"
4<F
z![>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Z}dK6h5+'
bP9ly9FH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T^2=7 w
`/P/2{,~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d"#Zp
}:Z A)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CG=c@-"n/
- Fbp!*.
u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cA
q3Gh
UlE%\L0GD&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Kg$RT?q-C6
P)=.Du)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u|j
2(xC|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s'de$[
'cXdc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xQf*x
k k3^m1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R[ZY!=+
Fr8GGN~/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s3Vb2C*
Mn.,?IF`K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H0Pxw
P>q
1q;v|F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c0@8KW[,
>0IZ%Wiz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WCQ>c?~
:jLL IqhB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j}F u_!
az(<<2=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RaN@& Wm
O<gfZ>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u)=@@k21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Lr
W7i|uTM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iq(PC3e`V
\c=I!<9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Y`|+sND
g`7XE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J!6FlcsZm
z$32rt8{`v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2s!%/
6o3
bq|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xt{'Be&Ya+
*Z5^WHwg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ZJvx%@i
K2x[ApS#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Ec9rM\ze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LP@8
NR{wq|"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Wonz<{'
a^|DD#5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qS!r<'F3dP
$`=p]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Wgq|Q*
IUcL*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S2~cAhR|M
=8kmFXo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PxHFH pL
THA9OXP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XC4Z ,,ah"
&J[a.:..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Pf?kNJ*Tv)
Qy,^'fSN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kmuksT\)a
97}]@xN=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h$>F}n
j
R;& >PFmq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sxfj)s
#c!:&9oU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Ycm)PU ["
QaX.Av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OfsP5*d
`S&a.k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L>-&h8
I Mgd2qIC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93-Y(Xx)bY
e_BG%+;G,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D{|q P
nE4
<QtZ6-;_f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J`EM7qMK
^-;S&=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O--p)\
;'!x
放水改为尤氏。 Pms@!yce
`s}*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su,=Z
mDD.D3RS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 ]|X_!J-
"SF0b jG9C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pMF
vL
:,BAw ,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2:+8]b 3i
=j]y?;7q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U`&a=k
PSrx!
90.钟氏因﹝钟﹞笔误 Xj?Wvt
Z[vx0[av&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k$[/{S1-
5f0M{J,KC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s8j |>R|k
]kh]l8t ^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NW|B|kc
LPs%^*8(2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37bMe@W
F?L]Dff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D{9a'0J
'.}}k!#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I2}W /}
J_s`G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6:1`lsP
qLR;:$]Q&8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q|5WHB
:@w~*eK ~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Za.}bR6?Y
z:'m50'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VPCI5mS_
2"0VXtv6
堂号文化趣谈 /Qgb t
g%2G=gR$?z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cGot0' mB
qxRsq&_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5*a%*
as07~Xvp-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b+s'B4@rb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6UY4vq9
a[ULSYEi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ruWWLb=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Csdon
>^8O :.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y\O+\4e
g5BL"Dn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nqhX<T>
s'O%@/;J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l,n_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