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3
铜币: 292 枚
威望: 206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9-28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oSx'_dc  
O5:[]vIn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e+?;Dc-SJ\  
&z>iqm"Ww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UMHFq-  
^S(QvoaQ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Iv_Xl$  
AE Abny q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14(ct  
j9BcoEl:;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R_vK^Da  
Oe;1f#` 5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J6@RIia  
&3itBQF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lXD=uRCI  
'u_j5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7 4hRG~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G{zxP%[E  
-oY8]HrXfK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lQ4$d{m`  
![eipOX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A}ra^gU  
.s|5AC[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Q"XwxL<6  
:zpT Gk8Z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iaQFVROu  
Z`n "}{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INRRA  
8/~@3-9EK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dx.Jv/Mb  
<W*6=HZ'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s1X?]A  
VI.Cmw~S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J~N!. i  
H8E#r*"-m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8boiJku`  
(T.j3@Ko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C *7x7|z  
G}nj 71=H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xzf/W+.>.  
LVy (O9g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0Q]{r )  
j(c;r>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_iu^VK,}  
6-\M }xq?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Ls&-8  
"_\77cqpTh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mzf^`/NO  
U \F ?{/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ibKdPtTh^  
"[CR5q9Pr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fD2 N}  
L(HAAqRnJ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V:lKF')  
X//=OpS`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_3 Gb  
<qBM+m$|)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gdg "g6b  
+]e) :J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g!`^!Q/($  
p,3}A( >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8)l/I=`);  
L^Fb;sJYI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RvyCc!d  
^g"%:4zO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e[db?f2!  
Fh}GJE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s :Ww  
`KieN/d%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mV(k  
?2K~']\S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5 axt\  
~NIqO4 D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7s 0pH+  
tYx>?~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6Z;D`X,5  
ob9=/ R?i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IKqO:@  
;ao <{i?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a@! O}f*  
U}GO* +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Nt^j3qR  
 k.\4<}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YOtzj a]~  
3lgD,_&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d@RN+U  
m [BV{25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d3h @gp  
^vTp.7o~5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Qi|k,1A0  
~_ko$(;A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y,>cDg  
>eX9dA3X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yz$d>JN  
D*ZswHT{y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z*t+">  
O?iLLfs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n{"a 0O  
LVJn2t^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cPX^4d~9  
ME*A6/h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K8h\T4  
p+${_w>pl{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y{_QUN  
YAd%d|Q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u"DE?  
J@qLBe(v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mBQpf/PG  
]N:Wt2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D0h6j0r 5  
X#o;`QM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JI /iq  
wcGv#J],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sY?sQ'E2]  
OXbC\^qo@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C@ Ro,mI  
'h[7AZ&)#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M%s!qC+  
y(=0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2NsBS(  
O mph(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kH=qJ3Z  
wV,=hMTd&\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r]GnC,  
 1 K]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3 vE& p  
Ad4-aWH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nyOvB#f  
GD!!xt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qnO/4\qq  
w# ;t$qz}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EDg; s-T=  
fg GTm: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gTY7LIe1z  
!KHbsOT?9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YwJ<0;:+hS  
u<HJFGLzI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 {~A} X01  
C0L(ti;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kqLpt  
&l W~ot1,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QW&@>i  
>  !WFY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b>| d Q  
wE_#b\$=b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M%ZSF V  
$P Tl{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2PO3w?Z  
~Yl%{1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0EUC8Ni  
Fx@@.O6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q6V\n:hKV  
U9yR~pw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Gu K!<-Oz"  
'M3V#5l)@|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i>AKXJ+  
i^6g1"h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PH]ui=  
YX6[m6L U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khMjFOg  
|PW.CV0,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Ih5F\eM  
YDo,9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Mj-B;r  
e=EM07z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TAHVcX*p  
73'.TReK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9XqD]  
@;H1s4OZ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PEHaH"|([=  
1r;.r|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f{YwtG  
dGBVkb4]T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a#:K"Mf.  
dJwE/s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QnNddCiu=  
@G;\gJT*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EzDQoN7Em  
c- {;P>L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C7lBK<gQ  
h16i]V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QL4BD93v  
/}=Bi-  
  90.鐘氏因﹝鍾﹞筆誤 F ak"u'~  
,:1_I`d>#X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S^{tt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 s2<y@  
{v>orP?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GE{u2<%@  
)+ss)L EC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o/2Q?  
gZD,#D.hR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dt7n65  
}L1 -2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X( H-U q*(  
/?,c4K,ap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3Y}X7-|)Z  
{IlX@qWr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s}pn5zMp:8  
#6%9*Rh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wwtk6;8@  
Jt3]'Nr04@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3@Z?!SZ  
P,ox) )+6  
^mu?V-4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z&6TdwhV  
Ris5) *7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RYsqX\v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K4A-9pC  
F .(zS(q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Fnnk }I}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a/Cd;T2  
ctv=8SFv(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uHv9D%R  
nQ0g,'o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tntQO!pM  
a]<y*N?qu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5AWIk,[  
*20$u% z2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6iiH+Nc  
X  8V^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g2DN#q[0  
eB`7C"Z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A8?uCkG  
D0(%{S^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L#Mul&r3x0  
E,]G Ek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0-ISOA&  
>a@c5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6]=$c<.&  
"v @h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nu1s  
[NE:$@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T)"B35  
|IbCN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_ 2db   
kY8aK8M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9%>GOY  
czMThm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jr" 3u  
#7!P3j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jmgU'w-s  
;9>(yJI+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AV"fOK;#A  
Tx)X\&ij&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02U5N(s  
1'q llkT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da c?b (  
qDR`)hle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g<,kV(_7  
A^/$ |@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V2< 4~J2:9  
Qqt<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IOTw" O`  
Ku6bY|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EQd;Af  
cR 0+`&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a@[y)xa$Z  
A"wor\(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SiN22k+  
<t9#~x#'b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m"MTw@}SJ;  
/ESmQc:DWB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B>dXyo  
6qsT/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tx=~bm"*?  
1-.UkdZ}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3 }  
X( m&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86J7%;^Xa  
!"\UT&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 F id  
$j(2M?.>#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jBexEdH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Ouy  
eJ0PSW/4l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SA?lG8f%  
\D8d!gr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OA#AiQUR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fDo )~t*~  
a@_.uD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oWGtKtDhH  
Q8.SD p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3{o5AsVv  
B9;dX6c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l%h0x*?$  
2T!pFcc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m_~!Lj[u.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jU.R;H5  
6Zwrk-,A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 39ZZOX  
_+%RbJ~H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E/@w6uIK[  
E/9h"zowS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dXgj  
w[@>k@=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oG+=h  
lNuZg9h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p$^}g:  
t?H.M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JT#  
L<bZVocOb_  
  東魯郡——孔。 6#P\DT  
y&T(^EA;  
  雁門郡——文、田、童、農。 [ "/6<k0.D&  
>&V?1!N"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hXr`S4aJ  
(CKx s I@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V'3/#Z  
nHxos` Qx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jrug<C$^  
, |SO'dG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k{ >rI2;  
-kY7~yS7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5HP6o  
hYRGIpu5  
  高平郡——巴、範。 u,<I%  
-FA]%Pl<'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Yjxa=CD  
IE*GF27n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pVe@HJy6G  
0JTDJZOz@#  
  舒、雍、壽、酆、黎、皇。 b%>vhj&F  
Ys,}L.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Sd?:+\bS;  
|__\Vn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Q FGIAM  
(!kOM% 3{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wic"a Y<m  
tU7,nE>p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m:Iia_  
]CyWL6 z  
  陳留郡——伊、阮、虞、謝。 X8l[B{|  
=fa!"$J3  
  上谷郡——成、侯、寇、榮。 _YzItge*  
"3CQ0  
  沛國郡——朱。 2ILMf?}  
Q#NXJvI  
  晉陽郡——匡、唐、景。 ]~~PD?jh  
mKY}+21!Q  
  新安郡——古。 u'cM}y&  
cn (-{dCXM  
  武威郡——石、安、賈。 D?~`L[}I!}  
^qXc%hjg  
  樂安郡——任。[ UD1R _bL}  
q9rY++Tv  
  馮翊郡——吉、雷。 9%aBW7@SK  
E5"%-fAJ  
  中山郡——仲、湯、闌。 FbB^$ ]*  
$(pzh:|  
  西平郡——池。 V+My]9ki  
@]yd Wd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P)x&9OHV  
u*:B 9E  
  東海郡——有、茅、徐。 F|\^O[#R  
@-y.Y}k#$~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_E0XUT!rA  
k?-GI[@X  
  下邳郡——闕。 Z_vIGH|1  
e<wA["^  
  延陵郡——吳。 3e&H)  
82ay("ZY  
  廬江郡——河。 bHx09F]  
vsc)EM ]  
  北海郡——邢、郎。 !,8jB(  
i\E}!Rwl+  
  平陵郡——孟。 9z>I&vcX  
yV`H_iC  
  彭城郡——金、劉、錢。 \@IEqm6  
s|*0cK!K^  
  清河郡——房、傳、張。 5P=3.Mk  
7K"{}:  
  東平郡——花。[ -J7BEx  
P`ZzrN  
  博陵郡——邵。 Ht >5R  
gumT"x .^  
  山陽郡——嶽。 Y#aL]LxZE  
K&T[F!  
  榮陽郡——昌、潘、鄭。 T!![7Rs  
"cJ))v-'  
  臨海郡——屈。 ky2n%<0]  
2HA-q),6  
  范陽郡——簡、鄒、燕。 jh7-Fl`  
 kwI[BF  
  齊郡——查、晏、覃、富、譚。 HL8onNq  
OKW}8qM  
  高陽郡——紀、耿。 e3o?=;  
6 &8uLM(z  
  敦煌郡——洪。 3?%?J^/a  
{J&[JA\   
  魏郡——柏。 T`ofj7$:  
ey/{Z<D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O}u2B b  
#gq!L  
  千乘郡——倪。 &':Ecmo~`  
NIo!WOi  
  會稽郡——夏。 C%RYQpY*c  
o;kxu(>yL'  
  河內郡——荀、司馬。 ?zk#}Ex1  
,=IGqw  
  廣陵郡——貢、盛。 K[q{)>,9  
S+ 3l X7  
  薛郡——海。[ P Dgd'y  
: L+%5Jq  
  河間郡——淩、章、詹。 pN4gHi=  
\=qZ),bU@  
  南昌郡——塗。 ]N;\AXZ7  
|Vo{ {)  
  豫章郡——羅。 @ogj -ol&  
s-801JpiJ  
  潁川郡——陳、鄔、賴、鍾。 E[ttamU  
]3Y J a  
  護國郡——逢、邊、戴、稽。 O))YJh"'_  
j  Gp&P  
  餘杭郡——隗。 7G+E+A5o&  
tbXl5x0  
  汾陽郡——郭。 {)n@Rq\=v  
wEF"'T  
  琅琊郡——符、雲、諸葛。 "Q`Le{  
l@0${&n  
  廣平郡——遊、賀、談。 MCAWn H  
J=J!)\m  
  江夏郡——費、黃。 d%K&  
mX%T"_^  
  潦西郡——項。 ?3%r:g4  
kX2Z@ w`  
  平原郡——東方。 =q(?ALGc  
V aoqI  
  頓邱郡——葛、司空。 I7\T :Q[  
 }}Zg/(  
  弘農郡——楊。 Mh2Zj  
1En:QQ4/  
  百濟郡——福。[ ,9M2'6=  
RBfzti6  
  內黃郡——駱。 CkRilS<  
1gnLKfc  
  江陵郡——熊。 }KYOde@  
)gD2wk(  
  鉅鹿郡——魏。 )5`~WzA  
!*3]PZ25a(  
  蘭陵郡——蕭。 MJ$.ST  
A)gSOC{3F)  
  解梁郡——關。 Kf6 D)B 26  
LqXVi80  
  燕山郡——竇。 ~xv3R   
7|yEf  
  武功郡——蘇。 i8KoJY"  
"[rz*[o8I  
  始平郡——翁、馮、龐。 j;qV+Rq]t  
cml~Oepf  
  濮陽郡——爰。 *VH Wvj  
,)N/2M\B-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M]M>z>1*v  
>|`1aCg,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ji\&?%(B  
Q/]o'_[vW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a@Zolz_Z  
WgG$ r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BJ\81 R  
b#"&]s-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Ok&,\F@E  
\YFM5l;IU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0aGqY  
?RIf0;G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C@p4  
mhOgv\?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9[W >`JKo  
s[dIWYs#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t/0Yh-'  
U* c'xoP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 hS6F  
].5q,A]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c0LRO   
5W&L cBB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s$(%?,yf2  
<%`Rku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UBj&T^j  
"vQ%` Q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e=s85!  
H?a $o(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qR6TM&;  
'Ha> >2M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q86}'dFw{  
fA?v\'Qq/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64#'  
V=th-o3[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uoB C/  
N-&ZaK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w <R".4  
_KkaseR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i=]R1yP  
+>;Ux1'@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Y<(7u`F  
:A!EjIL`#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VI(Nv:o@  
n'{jc 6&|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g[\Y  
(Cq 38~mR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S$  
WQ.{Ag?1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ta{)}IN^  
&08dW9H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WN%,   
B[EOz\?=m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NB'G{),)Z  
~MC 5rOA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2Q]W  
^W%F?#ELN2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islHtX VE  
O43"-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dxl8~/I  
J(!=Dno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p^q/u  
+aM[!pW(e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OjmaP  
2vG X\W% 3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p;t '*]  
5bXpj86mY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YHxX  
YqWNp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V9Mr&8{S4  
GhcH"D%-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toPFkc6`  
4Y3@^8h&=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tl*v(ZW  
"+qZv(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NX(+%EBcA  
iR{@~JN=)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ht6}v<x.eA  
(6mw@gzr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Bfdfw +  
-6s]7#IC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b%"/8rK  
S5F5Tr;TN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lB/ ^  
Pj g#  
  篤祐、愛蓮。 lWJYT <kt  
XH*(zTd(?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 8ikcs  
IQ~Anp^R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A(BjU:D(Oj  
#wvGS%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iGj,B =35  
S ;8=+I,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eL)m(  
 >}]bKq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9g :-hv  
F`,bFQ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L! =##  
p`U#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l7wK  
gr.G']9lNq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tN.BI1nB  
o2]Np~`g,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z [u!C/  
*(/b{!~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7VkjnG^!:  
YxU->Wi]G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tI9p2!  
Z%3)w.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o(3OChH  
)B~{G\jS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q8:1i9\[  
r>"l:GZ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biQ~q $E  
< r b5'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D42!#  
QNj6ETB-d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y,<\d/YY@  
8D^ iQBA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7~D5Gy  
k>\s6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IUTi6P l  
D;DI8.4`N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  }ZKQ  
8&#)}A}x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f kdJgK  
BUla2p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S%Z2J)H"  
@c%h fI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U+ief?;4F  
$-mwr,i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J?zD9  
vnv:YQV/ir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v&f  
qMcOSZ%8J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Sh o] ~)XX  
Z<[f81hE&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2?9gf,U  
E&2mFg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l Gy`{E|  
#,\qjY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DzK%$#{<  
ZS?4<lXF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n~GKcA  
PQ`~qM:3st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wP\VCL2>  
)\Ay4 d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kX:d?*{KB  
*D$Hd">X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Qo \;)  
LuUfdzH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Umt?COc  
, aQ{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zXx)xIO  
ojQjx|Q}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RC<imq  
|oI]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2n8spLZYGY  
2YL)" w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j* \gD  
LU7d\Ch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Pn[R.u(l  
9 EqU 2~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Q-M"+HO  
.W)%*~ O!;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LmQS;/:  
eURj'8o),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s;eOX\0  
c8cPGm#i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ya^zlj\`0e  
N-O"y3W}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bdUe,2Yin  
qfQg?Mr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sAG#M\A6  
/) Pf ]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wgb e7-{  
~j&#DG&L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gLyE,1Z}u  
`Z 3p( G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I}8-AS~V  
~rWys=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CPto?=*A  
K~ 6[zJ4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Thh7#7LM  
-9Ll'fbq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2!u4nxZ.  
M+akD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X<OOgC  
gW[(gf.oo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jC;^ 2e  
yv@td+-"D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1m52vQSo3l  
'k?%39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b xU13ESv  
Q/y^ff]=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LZ97nvK  
a<W[???m/M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7~2/NU?  
ranLHm.nB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3( Y#*f|  
0nh;0Z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9q ##)  
1nt VM+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L=7 U#Q/DE  
(#dwIBBFt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Kx@?,  
Slk__eC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8%qh  
AE_7sM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yZ(c#L  
Tn$/9<Q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vS! TnmF  
pwiXA{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F~NmLm  
\m>mE/N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0E>&1`7  
X-tc Ud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x1gfo!BN  
(&2 5 8i,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u afSz@`  
52*9q!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X1 A~#w>  
x*8lz\w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b(hnouS  
_QD##`<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iIOA54!o  
[D]9M"L,vQ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C~16Jj:v  
a3&&7n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N;<.::x  
}y<p_dZI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J*z!Fe8s  
h0YIPB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 *xi  
k{*IR  
  放水改為尤氏。 f0uzoeL<%  
taS2b#6\+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rt  
RC_w 1:h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GIwYh/  
m5O;aj* i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dG&"%5vD  
e rz9CX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AXUSU(hU  
.ZuRH_pI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F?vf@k  
X?,ly3,  
  90.鐘氏因﹝鍾﹞筆誤 (w31W[V'#  
`1|#Za~e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7v/ -   
d~bZOy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N\<QRb\q  
2TH13k$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_lWC)bv`  
?gknJ: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zV)(i<Q  
QucDIZ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1&zvf4  
qOA+ao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FYWQ!L  
G.2\Sw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a`c#- je  
`SFA`B)[5@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to2; . ~X  
k#eH Q!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OyI?P_0u  
YmrrZ&]q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v'Y0|9c  
:n#8/'%1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X8}m %  
UL{+mp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MxgK +  
U0ZT9/4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y?6J%~\WP  
{yo{@pdX>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1K* `i(  
gGaA;YW1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ZVelKI8>  
lfJvN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2g\+{s9  
*VUD!`F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k`-@b5|  
jv ;8Mm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vpg*J/1[  
ut*sx9l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 `Xt?K  
}5Zmc6S{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9cIKi#Bl  
uFUVcWt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3j6Am{9  
`C&@6{L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0{'m":D9  
8b[<:{[YB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8U)*kmq  
Kgw, ]E&7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c6Z"6-}$  
!BjJ5m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UNnz&H+f  
no,b_0@N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Gm[XnUR7V  
v=~+o[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G.~Ffk  
g!;a5p6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2f5YkmGc";  
y[';@t7CC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wln"g,ct  
X`A+/{ H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F^1)Ga$  
LaYd7Oyf]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32p9(HQ  
;!B,P-Z"g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 .K  
N_E)f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Np}<O`./  
M%OUkcWCk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GHQm$|3I  
Ap> H-/C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C3KAQ U  
A#gy[.Bb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w3M F62:  
4MoxP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a,U{YJ\H  
%<1_\N7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X3i  
&X,6v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eksvO'~  
> 0c g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cXNR<`   
M&KJZ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T+>W(w i  
awSi0*d~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dK]#..  
9 xFX"_J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q)N^  
!*}E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yS4nB04`=  
=91f26c!~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5yf`3vV|3@  
5G=fJAG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MDy0Tj8EN  
]C>h_,EZc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JiGS[tR  
H4BuxM_r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W1[C/dDc  
u4Z Accj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VKy3tW/_&  
ZU5;w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U-#vssJhk  
Jy0(g T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RYM[{]4b5F  
tS[@?qP  
  笃佑、爱莲。 2XV3f$,H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D 9V9p  
;uqi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l6-%)6u>  
5I0j>{U&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C 4\Q8uK  
II(P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nk0Q_7N  
$!:xjb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9TV1[+JWe  
>>0c)uC|W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yAjxoE~?  
"@ @Z{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VY "i>Ae  
O-]^_LV`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iVmae  
f=nVK4DuZ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2R`}}4<Z  
`Qo}4nuRs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e"voXe  
pc/]t^]p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Be2yS]U  
3dC ;B@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v(z2,?/4  
]$?\,`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V2_I=]p_  
M]M(E) *5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xwuY'+  
$(eqZ<y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LjMhPzCp  
r&c31k]E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088"7 s  
R SqO$~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B[nkE+s  
hz~jyH.h_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Vm <9/UG<  
A%c)=(,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3E9H&@j  
q^k]e{PD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zm('\KvT  
&33.mdBH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8x9$6HO  
a4L0Itrp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d$(>=gzBQ  
%"> Oy&3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U\\nSU  
(ATCP#lF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B}mz  
MlM2(/ok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Y[yw8a  
>`@yh-'r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KtFxG6a  
i;Y@>-[e<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X}5aE4K/  
7Z;w<b~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z~bmH"D  
B !(t<W8cu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2z\4?HJy  
(&6C,O~n^.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Qjj:r~l  
D k'EKT-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r]{fjw(~  
w jmZ`UMz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hg|bpEG  
@Y>3-,o,S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bH41#B  
7F-b/AdVq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h2q 37  
t.pg;#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oQDOwM,  
 2H<?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Q(4(D`*  
%:o@IRTRU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IQ{Xj3;?y  
*vhm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vP}K(' (  
p 2~Q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A?}OOjA  
xN"KSQpu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0K3FH&.%  
UuT[UB=x5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T %a]3  
KR^peWR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qk,cp},2K  
F[=m|MZb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6H<JB  
VvF&E>f C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Wq9s[)F"Z  
_5m }g!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zBs7]z!eP  
(&*F`\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Gj ^bz'2  
;:e,C@Fm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B)Q'a3d#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5,c`  
eLYFd,?9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e"CLhaT  
YiCDV(prT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19.cf3Dh  
1 ~7_!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2(c$R  
+mA=%? l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EY}iK~  
~&}O|B()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Ln_l>X6j51  
[!&k?.*;<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T]|O/  
q&E5[/VK: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 E#O$'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2]9<%-=S  
-YV4  O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emP1g~  
z4641q5'm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u&yb!`  
#L.}CzAz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sO5X7'^  
oRThJB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3cO[t\/up  
s66XdM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0U60  
y/I ~x+ y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8+a<#? ;  
sQAc"S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vsk^3R[6  
m2uML*&O5K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5m USh3  
ws2 j:B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h"1"h.  
|@L &yg,x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Ky9No"o  
lDPRn~[#\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v8[ek@  
=PKt09b^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OZB}aow  
_ U8OIXN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U??f<  
W`/jz/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w] 5U  
9u7n/o&8v6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x)#<.DX  
k$0|^GL8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x45E.wYw  
@u"kX2>Eq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F'5eTT~  
0.u9f`04  
  放水改为尤氏。 =N*%f%  
D?\"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DX&lBV  
" g0-u(Y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y,y/PyN)  
'.%iPMM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U.   
RWh9&O:6'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FV,j.D  
!7mvyc!'!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K DH  
1qm/{>a-  
  90.钟氏因﹝钟﹞笔误 629~Uc6]  
r3+<r<gs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BB2_J=wA  
2X qTyf<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j_N^oZ1X  
A0cM(w{7_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7af?E)}v  
PtQQZ"ept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MuDFdbtR  
+Od1)_'\D3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LkM,T  
mV6#!_"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5'c\\?Q  
??%)|nj.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MV`pF)x  
Jz~+J*r;]A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cRcap  
B1|?RfCe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PYdIP\<V  
4 hL`=[AB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2~vo+ng  
/0Z|+L9Jo  
      堂号文化趣谈 X7e>Z)l  
}$^]dn@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6,B-:{{e"  
{d| |q<.-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Be[pLC  
Po1hq2-U8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E3y6c)<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_B}9 f  
+eU`H[iu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W-5:~?"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Ah*wQow  
i[PvDv"n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8}bZ [  
FtN}]@F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XjxPIdX_H  
<8f(eP\*F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C>4UbU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