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QS*!3?%
;Az9p h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_eE hIQ9
!}TZmwf'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YjT7_|`(]
0CTUcVM#9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f-O`Pp FQ
VEuT!^0Z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b\dzB\,&
9AxeA2/X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w[A$bqz
,xJ1\_GI`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Jp0*Y-*Y
~`<(T)rs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S ASn
**%/Ke[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 #W~1`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BfcpB)N&.K
I`~ofq?r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K7{y4
C|@6rr9TA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D(m2^\O[
\}:&Hl+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sO.Y<-fl
RbY=OOQ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NS6y \,
R43yr+p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K_fQFuj+
[|XMR=\>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up!3S'x
} ! jk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fJpX5W-l
*G<K@k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tY1M7B^~
zJ*|tw4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z^VI M
)o:%Zrk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aBH!K
-UHa;WH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_|;h2I
vw;GbQH(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7B|ddi7Q>
OMi_')J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sbxOnwP\
!c;Z<@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5i\L OTd
Q :<&<i=I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zNu>25/)(
GkhaB(btk'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N,iYUM?
0""t`y&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Y[hTO.LF
Xx=jN1=,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gJkk0wokC
]dx6E6A,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x*Lm{c5+
tSP)'N<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0Y%u[i/
doIcO,Q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Gk!06
G(g.~|=EZ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69z,_p$@:
b6@(UneVM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B
}4}-}
!)Y T_ib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5gdsV4DH$
:sf(=Y.qA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A2D}X3s
=B0#z]qu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lK}W%hzU
1Qc>A8SU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rX/a%c
zNZ"PYh<u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sM
3NY
cc*xHv^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XLog+F$`
l7+[Zn/v *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Uz;z
Wfw6(L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l,I[r$TCf
8&g`Uy/b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jD`p;#~8
0Gq}x;8H&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8?YWE62
ODggGB` H`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aSN"MTw.
9kpCn.rJ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dTI4k
sX8?U,u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ceW,A`J
?hz9]I/8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3M?vK(zG>P
jm~qD
T,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STr&"9c
9d\B*OU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UBgheu
Tlz $LI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o(c=
1 2Lc$\3P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b5J"i&m
f vAF0
a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y<Z-f.
[K*>W[n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hC nqe
/C'dW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w_LHKI
<9BM%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A9?h*/$
_ ?\4k{ET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p+t79F.js
q=_&izmE'7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CxXkR
~O;'],#Co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GyGh{@,f
+Kw&XRAd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nB8JdM2h{
-F]0Py8(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cAL*Md8+
0Rme}&$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zUe)f~4
r8k.I4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viLK\>>
#S*@RKSE|7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fuc`X3:HL
IK
/@j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MPn
6sf9M
SEL7,8 Hm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5t|FJ]`$
tH}$j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h=1cD\^|qw
[i
]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6G6B!x
"I7 Sed7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ITq$8
-kv'C6gB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B!z-O*fLE1
p5`d@y\hj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ff1Em.
3hPj;-u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Q)H1\
[h3y8O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B <CK~ybY
]Zj6W9]m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W,g0n=2V
Gx$rk<;ZW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nJ ZQRRa:C
C4`u3S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_F"o0K!u
1>$}N?u:T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knPo"GQW
y{`aM(&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ToNRY<!
IhRYV`: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uqN:I)>[P
%"1*,g{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n*HRGJ
_kJ?mTk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N?,6;%xB
xIrRFK9[Q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rhxB4*1
.ZB/!WiF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t{m(;/
dWCU Z,6}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itp$c|{
=,UuQJ,l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3=SN;cn
M<T[%)v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Ga%x(1U[&
gA&+<SK(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mr\AAFn
oI!L2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nCj_4,O
6*cY[R|q!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CXzN4!
yD0,q%B`}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XHN`f#(w
Dn}Wsd=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T;jad2
j.5;0b_L^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9Xr @ll
:=0XT`iY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5:=ECtKi
$oJ)W@>
90.鐘氏因﹝鍾﹞筆誤 [CfA\-gx<f
|&>!"27;w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c04"d"$ x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jMT];%$[
X1P_IB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dZ
kr#>
}-e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N1O& fMz
P@u&~RN9f+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m>3
zeXMi:X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X|VAS2
CkJU5D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u3a_
f
+#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T+LVv$+
4sVr]p`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m-~eCFc
K-xmLEu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Ul<'@A8
)>! IY Q
sF/X#GG-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Qoj}]jve
{GaQV-t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xTnd9'Pk`: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pY3N7&m\:
Y'.WO[dgf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Tje6iF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NjTVinz
.
k6)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P{I<TBI;
5>XrNc91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v*C[
3b_tK^|'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HRFH
=,aWO7Pz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eoN
5 i1T?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M!=WBw8Y]a
iw Hy!Vi-5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U,^+"l'GP
&M)S~Hb^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a{lDHk`Wf
a.|4`*1[;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m_%1IJ
n0X_m@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dBV^Khf J
;w(]z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jsUeS
@G
vDl=.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I5"ew=x#
2p( M`@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8F$b/Z
67I6]3[Z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e JMD8#
fwy-M: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kT(}>=]g
&FWPb#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H)K_H#|;
,w.`(?I/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4>4*4!KR}
lu^c^p;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D'Z4Y
L3Leb%,!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Oq N\
S7Xr~5>X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vqLC?{i+
{IeW~S'&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Ql#q
K
_tR%7%3*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p[(VhbN
]P TTI\n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IE`(Ckf
n:?fv=9n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28[dTsd%
#e.2m5T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TEZ^Ia
o~
.[sn5l-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PXGS5,
IMY?L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z_#B 4
d"nz/$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NyD[9R?
dbkccO}WB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9i)E<.6
Vw*;xek?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_=Y]ZX`j
t"`LJE._P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U,C
L*qTF
,\;;1Kq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M}4%LjD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p\o=fcH%E
SGW2'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cL&V2I5O
p6[a"~y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pN<wO1\9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kc_OvVA
~R.8r-kD`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b?C%a9
uROt h_/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rE"`q1b#
&0Zn21q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UYH;15s
>Fm}s,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_U)=q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TX]4Y953D
: j&M&+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7iL
<ns[(
Q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2Z6#3~
SU"-%}~O#,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AiSO|!<.N
`rC9i5: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CzxU
@
1TfK"\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eT^gWX
9Y1&SEsNX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9|T%q2O
<Mo_GTOC!
東魯郡——孔。 d$s1l
.ag4i;hS8
雁門郡——文、田、童、農。 [ W-%oj.BMA
^ Sx0t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IpY R
\4I1wdd|^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Y((s<]7
^.,pq?_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i]*Wt8~!
-UkP{x)S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vpx8GiV
.MuS"R{y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ud5bT{n
PygT_-3z{
高平郡——巴、範。 Lm\N`
[AQ6ads)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bp2l%A;
9g+/^j^>?f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u&`7 C
Mjq1qEi"B
舒、雍、壽、酆、黎、皇。 >e*m8gm#
_*6nTSL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Kxz<f>`b/
6
k+FTDL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HDYr?t~V
zcD&xoL\H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aK3
ylz;
LF
<fp&C)h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6.R.*Imz
=:[Jz1 M5
陳留郡——伊、阮、虞、謝。 -WwFUm
< i*v
上谷郡——成、侯、寇、榮。 "JAYTatO7H
|\2zw _o
沛國郡——朱。 R9D<lX0%
,Cj1S7GFR
晉陽郡——匡、唐、景。 KgX~PP>
q=ZLSBZ
新安郡——古。 %TxFdF{A
2hAu~#X
武威郡——石、安、賈。 0/S|P1!b
NY\q
樂安郡——任。[ Ojq>4=Z\
G!k&'{2
馮翊郡——吉、雷。 G>&=rmK"
ZO{uG(u
中山郡——仲、湯、闌。 0G1?
:U)q(.53
西平郡——池。 !Sfy'v.
jZS6f*$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s;X"E=
1Vt7[L*
東海郡——有、茅、徐。
]
o tjoM
!p4w
8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v{tK;
Q.#@xaX'{`
下邳郡——闕。 P0S;aE
iU{bPyz,
延陵郡——吳。 Zalgg/.
Ra<mdteZT
廬江郡——河。 -fuSCj
X|t?{.p
北海郡——邢、郎。 G`PSb<h\oc
4%~$A`7
平陵郡——孟。 [c]X)
@#S
#o_`$'>
彭城郡——金、劉、錢。 OEy'8O$
mb~w .~%
清河郡——房、傳、張。 $-YS\R\9x
E{sTxOI$
東平郡——花。[ buX$O{43I
+r *f2\S
博陵郡——邵。 5:E7nqsNhq
5WgdgDb@L
山陽郡——嶽。 N,V%/O{Y
T!eeMsI
榮陽郡——昌、潘、鄭。 6tB-
e@*Gnh<&
臨海郡——屈。 ~ z*
1uz9zhG><
范陽郡——簡、鄒、燕。 kX."|]
ZdeRLX
齊郡——查、晏、覃、富、譚。 )Yz`
6
!L:!X88
高陽郡——紀、耿。 tKrr5SRb
#qT 97NQ
敦煌郡——洪。 ==`K$rM
[[P?T^KT
魏郡——柏。 7g}4gX's
{EGiGwpf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2-j+-B|i
&10vdAnBRC
千乘郡——倪。 nzE4P3 C+
YW9 [^
會稽郡——夏。 % @3AA<
HE(|x1C)j
河內郡——荀、司馬。 3&_O\nD
ZW }*]rg
廣陵郡——貢、盛。 &F9BaJ
#P=rP=
薛郡——海。[ GLQ1rT
n(l!T
7
河間郡——淩、章、詹。 G<OC99;8
"{105&c\
南昌郡——塗。 YlwCl4hq
[?iA`#^d
豫章郡——羅。 YpoO:
]]`hnzJX
潁川郡——陳、鄔、賴、鍾。 &Z/aM?
Pe8WBr;`
護國郡——逢、邊、戴、稽。 /c'3I
))|Wm}
餘杭郡——隗。 K#H}=Y A
S-WD?BFC
汾陽郡——郭。 W_9-JM(r
K,bv\j;f
琅琊郡——符、雲、諸葛。 @'j=oTT
F& .iY0Pt
廣平郡——遊、賀、談。 *T$o"*}
f@l$52f3D
江夏郡——費、黃。 r-v;A
I-oI,c%+
潦西郡——項。 6js94ko[
H_m(7@=
平原郡——東方。 ty[bIaQi
_"SE^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