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 嵘 公 身 世 考 (转博文)
寻根问祖,乐此不彼!
级别: 新手上路
UID: 172
精华: 0
发帖: 52
铜币: 52 枚
威望: 15 点
贡献值: 18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1-03-04
最后登录: 2013-11-17
楼主 发表于: 2011-05-29  

鍾 嵘 公 身 世 考 (转博文)

鍾 嶸 身 世 考 } f!wQx b  
                                                曹旭 b Sg]FBaW  
' b,zE[Q  
    解讀《詩品》,先要知道作者;知人論世是第一步。 M%eTNsbNm  
    因爲,鍾嶸的身世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圍繞作者和文本的關係,目前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HM\}C.u  
    有人以爲:鍾嶸既然三品論詩,就必然有自己的喜好,也必然打上自己的階級烙印,因爲任何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爲自己的階級說話。這就要用階級分析的眼光看一看:一百二十三位不同出身的詩人究竟置於什麽品第?這種做法與鍾嶸的出身有什麽關係?據此,有人發現了“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 ①也有學者反對這種分析法。 <U /r U9O  
    ━━這可以說明,唯有弄清鍾嶸的身世,方可深入品語內涵,爲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前提和出發點。 !6+V  
    關於鍾嶸的身世和門第,王元化、梅運生先生均有論述,而且很精彩。②王論劉勰身世涉及鍾嶸身世,梅則專論鍾嶸身世,均有深思卓見,啓迪後人。此外,日本同行也參與討論,發表見解,拓寬了繼續研究的視野,本文即在此基礎上探索。 !NhVPb,  
  鍾嶸門第和社會地位問題,目前有幾種說法: U,`F2yD/!  
一種說他是寒門。《南史"鍾嶸傳》載:建武初(約西元496), 4d-"kx3X  
────────────────────────── {RH)&k&%  
    ①
參見李伯勳《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甘肅《社會科學》1980年第2期。 \D! I"mr  
    ②參見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梅運生《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安徽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P9#}aw+  
鍾嶸約二十九歲,因齊明帝“躬親細務”,不注意領導藝術,鍾嶸上書,發了一通應該如何當皇帝的言論,弄得齊明帝很不高興。問太中大夫:“鍾嶸何人?欲斷朕機務,卿識之否?”太中大夫顧嵩說:“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 據此,有的研究者就以爲鍾嶸是人微言輕的一介“寒士”,是“寒門出身的才子。”① WODgG@w  
    另一種把他的身世與處境折衷,說他“社會地位亦去後門不遠,僅僅略高於寒素一籌”,“處於上下的夾攻之中。”②由此猜測鍾嶸出身“下級士族”或“近於寒門的士族。”③正是急遽下降的社會地位,才使他的門第觀念、士族意識分外強烈等等。
Ed"p|5~  
    究竟是寒士?高寒士一籌?還是下級士族,在士、庶之間?在未充分佔有資料的情況下,結論的盲目性和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 pmDFmES  
    有關鍾嶸身世的資料,常見且爲研究者引用的有《梁書》與《南史》。《梁書"鍾嶸傳》云:
}Do$oyAV$G  
-fx$)d~  
        鍾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晉侍中雅七世孫也。父蹈, p:4oA<V  
Oyjhc<6  
─────────────────────────── YR~)07  
    ①
見日本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紀文學評論史》第五章“齊梁時代的文學理論”第一節“鍾嶸的文學理念”(昭和五十四年二月日本創文社印行),筆者譯。 4p(\2?B%f  
    ②見段熙仲《鍾嶸詩品考年及其他》,《文學評論》叢刊第5輯。 rge/qUr/^  
    ③見高木正一《鍾嶸詩品"前言》(昭和五十三年三月日本東海大學出版社版),筆者譯。 S? (/~Vb%  
    齊中軍參軍。 DIc -"5~  
    《南史"鍾嶸傳》所載大致相同:
`c_Wk] i  
@yn1#E,  
        鍾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晉侍中雅七世孫也。父蹈, AhSN'gWpbF  
齊中軍參軍。嶸與兄沅弟嶼,並好學有思理。
ca$K)=cDW  
EYKV}`  
    根據上述的記載,再撿《晉書"鍾雅傳》:“(雅)子誕,位至中軍參軍,早卒。”則鍾嶸身世,可列成以下系譜: 3gba~}c)  
$)M 5@KT  
        鍾雅──鍾誕……鍾蹈──鍾嶸 k iY1  
p!~V@l  
    這一系譜,是目前大家都看到的。但據此立論,即陷入矛盾。因爲從鍾雅任晉禦史中丞、驍騎將軍、尚書右丞及侍中等職,位居清要,符合魏晉以來高門的規定看,鍾嶸的士族出身,似乎可以確定。但《晉書"鍾雅傳》又說鍾雅死後,“以家貧,詔賜布帛百匹。”家境敗落,以致政府救濟,加上鍾誕只做到中軍參軍,死得又早,則七世後的鍾嶸,又似乎近于寒門寒士。 ,A!0:+  
    其實,這些看法並不可靠。因爲當時的士、庶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士、庶區別,並不由當時的財富甚至地位決定,還要看家族的淵源。 hdH}4W  
林田慎之助氏以爲,鍾嶸所以認識齊代著名詩人並與之結交,當出於衛將軍王儉的提攜:“作爲寒門出身的青年鍾嶸,是如何與這些著名的齊代文人結交的呢?這無疑是發現作爲國子生的鍾嶸,並加賞接的國子祭酒王儉起了作用。”且“鍾嶸自己就是抱有宿怨的人,是寒門出身的才子,因爲求沈約薦舉 HY7#z2L  
遭到拒絕,以後便無出頭之日。”① )Es|EPCx!  
  段熙仲先生《鍾嶸詩品考年及其他》持相同觀點:“嶸爲雅七世孫,時代綿邈,已非甲族(士族)”,“又鍾雅子誕位不過中軍參軍。嶸父蹈仕南齊亦同此宦,皆非達宦……社會地位亦去後門不遠,僅僅略高於寒素一籌。
A>J,Bi  
    李伯勳先生《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說:“南渡以後,特別是鍾雅死後,他的社會地位急遽下降。鍾嶸對這種情況是不滿意的,他對那些‘寒門’出身的‘暴發戶’更是深惡痛絕的。”三品論士不公,其秘密正在於此。
Z[zRZ2'i5  
    高木正一亦認爲:“至鍾嶸之世,他的門第成爲下級士族,並接近所謂的寒門了。”② ; Z{jol  
  持不同意見的是梅運生,《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以爲,那樣說“有點絕對化。”因爲“南朝士族子弟位至公卿的,不會是多數,更不可能是全體。即使位至公卿,因政績不突出,正史未予立傳的,也大有人在。”嶸父祖、兄弟仕宦未至公卿,不能就此“認定鍾氏已經衰落。”言雖有理,但證據不足。因爲談鍾氏世系,僅及鍾雅、鍾誕、鍾蹈是不夠的。還必須瞭解從鍾誕到鍾蹈的嶸祖、曾祖、高祖三代。只有弄清鍾雅以來的系譜,弄清前“三代”是幹什麽的?才能知道鍾氏的社會地位是否“急遽下降”到“接近寒門”?成爲無出頭之日的“寒士”?抑或相反?
QetyuhS~  
─────────────────────────── X?OH//co  
見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紀文學評論史》第五章“齊梁時代的文學理論”第一節“鍾嶸的文學理念”(昭和五十四年二月日本創文社印行),筆者譯。 m3 W  
    ②見高木正一《鍾嶸詩品"前言》(昭和五十三年三月日本東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筆者譯。 #qdfr3  
  鍾氏系譜如何?“三代”生平如何?段熙仲先生說:“中間數世,寂寞無聞。”自注:“嶸祖與曾祖、高祖、史無其名”(見前文);蕭華榮先生說:“其子鍾誕曾任中軍參軍。以下數代史書沒有記載。”①高木正一氏《鍾嶸詩品"前言》說:“鍾雅以後數世,寂而無聞,不見顯要。”梅運生先生也說:“鍾嶸的曾祖、高祖,史無其名。”②梅文《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說“鍾誕以後數世,寂寞無聞,很可能與史料闕如有關。 c\(CbC  
  其實史料還是有的。鍾氏資料,除了《梁書》、《南史》、《三國志》,在《世說新語》、《宋書》、《元和姓纂》、《新唐書》等正史、專書裏還有一些,可以挖掘。
2umgF  
    正史、專書外,還有《鍾氏家譜》,《家譜》對鍾氏源流,及祖父、曾祖、高祖“三代”的生平材料,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59M\uVWR  
    先看《新唐書》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雲:
@ZGD'+zd?  
xr1,D5  
        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後也。伯宗子州犁 ~k'SP(6#C  
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爲姓。楚漢時有鍾離眛,爲項羽 WBY_%RTx  
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 c^EU &q{4  
長社,爲鍾氏。漢有西曹掾皓,字季明,二子:迪、敷。  F'9#dR?  
迪,郡主簿,生繇、演。繇字元常,魏太傅、定陵侯。生 v<t r1cUT  
毓、會。毓字稚叔,侍中,廷尉。生駿,駿字伯道,晉黃 , FD RU  
門侍郎。生曄,字叔光,公府掾。生雅,字彥胄,過江仕 aLt2fB1)  
晉,侍中。生誕,字世長,中軍參軍。生靖,字道寂,潁 R&]#@PW^  
川太守。生源,字循本,後魏永安太守。生挺,字法秀, Q6rvTV'vv  
────────────────────────── )lrmP(C*.a  
    ①
見蕭華榮《詩品注釋"前言》(中州古籍1985年1月版)。 :"I!$_E'  
    ②見梅運生《鍾嶸和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bOS; 1~~  
  襄城太守、潁川郡公。生蹈,字之義,南齊中軍。二子: J>p6')Y6~  
嶼、嶸。嶼字秀望,梁永嘉縣丞。
)@[##F2  
4Bz:n  
    《世系表》從晉伯宗到唐宰相鍾紹京,對鍾氏世系,述之甚詳。特別對嶸祖、曾祖、高祖的姓名、字號、仕宦都有簡略的記載。記載是否可靠?請再驗證其他材料: ` D={l29H  
    《世說新語"政事》篇劉孝標注引《鍾雅別傳》云:
jPa"|9A  
OV,t|  
        雅字彥胄,潁川長社人。魏太傅鍾繇弟仲常曾孫也。 85Red~-M  
少有才志,累遷至侍中。
`A ^  
p;n"zr8U  
    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一云: G_/Dz JBF  
u4vyj#V  
        繇弟演玄孫雅,過江爲晉侍中。 G[$g-NU+  
sFV&e->AN\  
    儘管《世說新語》注引爲“曾孫”,《元和姓纂》謂之“玄孫”,兩書的記載相差一世,但鍾雅的祖宗是鍾演,不是鍾繇是一致的,這就與《世系表》不同。 hU6oWm  
    《梁書"武帝紀上》曾載蕭衍不滿當時譜牒混亂、冒充士族的社會現象說:“且夫譜牒訛誤,詐僞多緒,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便爲雅士。”《世系表》是否同樣涉嫌?因鍾繇聲望顯赫,便把鍾雅、鍾紹京一系,從鍾演移至鍾繇名下?也許可能,但不能確證。因爲這是修官史,有其嚴肅性。 !!?TkVyEyM  
    同樣的懷疑還來自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和《世系表》都說鍾氏出自晉伯宗之後,食采鍾離,因以爲姓,後去離爲鍾。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卻以爲:“楚有鍾氏久矣。昭王樂尹鍾建乃(鍾)儀之後,而子期又建之孫,皆非出自州犁之後,正合爲鍾離氏祖。而眛子接雖爲鍾氏,亦不得爲鍾氏祖。今宜曰鍾儀之先仕楚,以食邑爲氏,則姓亦明矣。 a|eHo%Qt  
    宋人邵思《姓解》亦以“《左傳》有鍾儀,魏有太尉鍾繇、鍾會,梁有鍾嶸,唐有鍾紹京”並稱,以爲,鍾嶸的祖先是楚囚鍾儀而不是晉大夫伯宗。這也與《世系表》的記載相左。完全無視這些說法固然不妥,但就此推翻《世系表》也許更爲荒謬。
Bht!+  
    這是因爲晉宋以來,世家多存圖牒、家錄、家狀之類的典籍。《隋書"經籍志》稱《鄧氏家譜》、《族姓昭穆記》雖已亡佚,而譜系篇所載,尚有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唐代姓氏著作更多,如顯慶中詔呂才等撰《姓氏錄》;開元中柳沖增補;天寶中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史族譜》,元和時有林寶的《元和姓纂》等。也許唐代“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通謂七姓”的做法,使士大夫之家“互相排詆”,爲爭門第而“各自著書,盈編累簡”, ①助長了這種風氣。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或許就是這種文化熱的産物。在譜牒訛亂,假冒風行的情況下,將唐代宰相的家譜世系采入官書,編定正史,事實上有打假糾偏,昭示天下的意思。 3>QkO.b  
《世系表》撰修於宋嘉祜五年(西元1060)。作爲重要的文化工程,案據經籍,窮究舊史,編撰時,集中人力物力,參考當代和前代包括《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及唐代《元和姓纂》
f@Yo]FU  
E.eUd4XG  
─────────────────────────── <NXJ&xs-+  
均見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ApNS0  
在內的各種譜牒傳記材料是不言而喻的。①因此,鍾雅是鍾繇的子孫?還是鍾演的子孫?潁川鍾氏出自楚囚鍾儀?還是晉大夫伯宗?也許當時就有兩種說法,意見相左,《世系表》的編纂者祇能擇善而從。對唐、宋時期即已說法不同的鍾氏世系,我們今天更難遽斷曲直,只能相信正史的權威而以他說爲參考。不迷信正史,也不迷信別傳。 F<TIZ^gFP  
    爲進一步探明鍾嶸身世,完成《詩品》研究,我曾深入中州,至古潁川長社調查,發現數種《鍾氏家譜》。其中所列世系,比《宰相世系表》更爲詳細。 #pcgfVl  
    且摘有關部分與《世系表》相對照:
j9xu21'!%  
->L>`<7(  
             伯  宗(桓公曾孫,爲晉大夫,生州犁) =~_  
               │ U*4r<y9R  
伯州犁(仕楚爲太宰,食采鍾離,因以爲姓。 %y_{?|+  
                   伯氏自此攸分矣。自公十一世至鍾離昧) Z5|BwM  
               │ 0p]v#z}  
鍾離昧(爲楚項王將,封承威將軍,生二子) hjD%=Ri0Z  
(襲潁川郡公, !|Wf mU  
居長社,始去
   ├─────┐ !|\l*  
離爲鍾,實鍾
   │          │ DS=$* Trk  
氏得姓之祖也)鍾  接     鍾離發(居九江,仍故姓)
i&YWutG  
                │ 8qL.L(=\/  
——————————————————————————  :g~_  
儘管今本《元和姓纂》已是從《永樂大典》、宋鄭樵《氏族略》、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及謝枋得《秘笈新書》中輯出的本子。但從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曾以數本參校,又以蜀本校勘的記載看,此書在宋代並未亡佚,故可以參考。 R*/s#*gmL  
鍾  宴 ly:2XvV3~  
                │ |'-%d^ Z  
             
鍾  鑑 9y&bKB2,  
                │ 9l(T>B2a  
             
鍾  崱 pX+4B=*  
                │ BP}@E$  
             
鍾  元(爲漢廷尉至尚書,生二子) yd=b!\}WJ  
                │ ,Qs%bq{t  
      ┌────┤ hd6O+i Y4  
   
鍾子期    鍾  贊 NfUt\ p*  
                │ l dqU#{  
             
鍾  範 o7 t{?|  
                │ `Qjs {H  
             
鍾  表 ~Up{zRD"B  
                │ p6Z|)1O]  
鍾  參(隱居許州,不屑仕進。生十五子:朝、皎、皓、經、隆、建、秀、逸、設、葉、玉、賀、招、陽、向) 7Ja*T@ !h  
j+@3.^vK  
鍾  皓(字季明,爲郡功曹,辟公府掾,生二子) ]f0OmUHR5i  
                │  +IO>%  
      ┌────┤ ?U{<g,^  
   
鍾  敷    鍾  迪(郡主簿,生二子)   BM'!odRv  
                │ [q U v|l1  
      ┌────┤ J>5rkR@/  
鍾  演    鍾  繇(字元常,爲魏太傅,封定陵侯。太和
     1X&.po  
(字元通,           四年薨。生二子)
>K?OsvX  
  封徹侯)      │ +FAj30  
      ┌────┤ _&/ {A|n  
鍾  會    鍾  毓(字稚叔,魏侍中,都督荊州,景元四
2 rr=FJ  
(字士季,魏        年卒,附葬紫雲岡) QW$p{ zo  
征西大將軍) MM_:2 ^P)  
                │ 4e Y?#8  
             
鍾  駿(字伯道,晉黃門侍郎) X fqhD&g  
                │ ( *Xn"o  
             
鍾  曄(字淑光,公府掾) U(9_&sL  
                │ >W;NMcN~  
鍾  雅(字彥胄,晉侍中,護元帝渡江,加廣武將軍。南方之鍾,自公始) y;uR@{  
3TH?7wi  
             
鍾  誕(字世長,爲中軍參軍) KVJ, a  
                │ hd u2?v@  
             
鍾  靖(字道寂,爲潁川太守) ?UZt30|1  
                │ 4] uj+J  
                └─ 
鍾  源(字循本,爲後魏永安太守) Ca PHF@6WN  
                        │          %KXiB6<4  
鍾  挺(字發秀,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acR|X@ \3  
                        │ EP 4]#]5  
鍾  蹈(字之義,爲南齊中軍參軍,生三子) 52dD(  
                        │ v$W[(  
          ┌──────┼───────┐ 8s@N NjV  
       
鍾  嶼        鍾  嶸          鍾  岏 <aJQV)]\  
(字季望,梁永嘉  (字仲偉,爲南(字長邱,爲建康令,      郡丞。生子匡,字   康王侍郎)      卒。著《良吏傳》十卷) B-R#?Xn:!I  
元弼,梁檢校工部        │       w8UuwFG?<  
尚書。避侯景難,
        │ uv27Vos  
偕弟寵,挈眷徙居
        │ t82'K@sq  
南康贛州之孝義
          │ !qj[$x-ns  
坊。卒,葬瀲江沙
        │ e~9O#rQI  
陂上之秋坑)
            │ x8PT+KC  
                      鍾寵(字元輔,爲梁臨海令。                        │ 避侯景難,從兄匡挈眷                        │ 徙南康,爲贛始祖,娶                        │ 王女,卒葬瀲江上秋坑,                        │  生一子)
H<Oo./8+  
                      鍾寶慎(字無惑,爲隋睦州參軍,                        │  生二子) &0Yg:{k$  
            
*h!fqT%9  
(~=.[Y  
此譜可信否?吾曰可。其《世系辨》稱:“非吾祖而爲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爲祖,其失在闇。”僅就譜中所存鍾氏資料看,其系譜之完整,記載之詳盡,時間跨度之久遠,均足令人驚歎。 (Q^sK\  
    根據《曆世修譜名次》可知,此譜始修于宋淳熙十二年(西元1185),續修於: ?Gki0^~J  
        宋咸淳八年(西元1272) hfaU-IPcFX  
        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 LH8jT  
        明建文三年(西元1401) CWn\K R  
        明宣德四年(西元1429) L>1hiD&  
        明嘉靖元年(西元1522) PgWWa*Ew  
        明崇禎七年(西元1634) lW&(dn)}  
        清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 Ey&H?OFiP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 {r,U ik-nL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 h[ DNhR  
        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 {LO Pm1K8Y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 F4EAC|Y  
        清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 fu/8r%:h  
    平均每隔幾十年修譜一次,每修譜,均附修譜人姓名、字號、仕宦、職銜及修譜經過,所耗糧食資金等項。 WQK<z!W5  
    如,校正公諱上珍,字良玉,少府恩平郡王訓導,校正書籍于宋淳熙十二年,始立家譜; }}AIpYp,P  
    山長公諱鑒,字燭几,紹興路教諭,於宋咸淳八年增修家譜; g* q#VmE  
    伯震公諱霆,進士,於明洪武五年修譜; 2bp@m;g$  
    儀仲公諱羽,山陰縣儒學訓導,於明建文辛巳年修譜; &S,D;uhF  
湯新公諱銘,永春儒學教授(援),於明宣德四年修譜; SS=<\q#MS  
…… cO~<iy  
   
與《三國志》、《世說新語》注引《鍾雅別傳》、《梁書》、《南史》、《元和姓纂》、《集古後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姓解》等正史、專書、別傳相比,它不僅首尾銜接,系統井然,記載確鑿,且跨度時間最長,世系中人名、字號、履歷最完整,可補群書之闕,成爲重要參考。即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比,它也豐富詳盡得多。譬如: x sryXex;  
  《世系表》謂伯州犁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爲姓。楚、漢時鐘離眛。”並未言伯州犁至鍾離眛相隔幾世?《家譜》則于伯州犁後注“自公十一世至鍾離眛”,“伯氏、鍾離氏,自此攸分矣。 XO <wK  
    《世系表》謂鍾接“居潁川長社,爲鍾氏”,下則“漢有西曹掾皓”,未言其中究竟有幾代世系。《家譜》則列有鍾宴──鍾鑑──鍾崱──鍾元──鍾贊──鍾範──鐘表──鍾參八世。
};/QK*  
    《世系表》謂蹈生二子:嶼、嶸,遺漏鍾?,又嶼置嶸前;《梁書》、《南史》謂生三子:岏(字長邱)、嶸(字仲偉)、嶼(字季望),《家譜》同。《世系表》嶼字季望誤作“秀望”。 ①以其兄弟“長、仲、季”可知也,《家譜》不誤。 zM9#1^X  
此外,未能分辨的有鍾紹京世系,《元和姓纂》謂出岏子寵;②《世系表》謂出嶼子寵;《家譜》謂出嶸子寵;鍾寵到底是誰的後代弄不清楚。又《魏書"鍾繇傳》注引《先賢行狀》謂“皓生二子:迪、敷……繇則迪之孫”③ 《長葛縣誌》同。《家譜》、《世系表》謂繇爲迪子,未知孰是。還有鍾毓的字,《世系表》謂“稚叔”,《家譜》謂“雅叔”,文字小有出入,蓋形誤所致。然《家譜》載嶸子寵“字元輔,爲梁臨海令,避侯景難,從兄(鍾)匡挈眷徙南康,爲贛始祖,娶王女,卒葬瀲江上秋坑,生一子。”言之鑿鑿,不唯字號、仕宦,隨從兄鍾匡(鍾嶼子)南徙緣由,且連婚嫁、葬地均有記載。據此,則鍾寵爲鍾嶸子似比他書可信也。 -@W9+Zf5  
─────────────────────────   ^SdF\uk{?6  
參見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云:“余按《梁書》四九嶸傳:兄岏弟嶼,《新表》只稱二子嶼、嶸,顯漏岏一人。 uN|A}/hr]  
②岑仲勉氏以爲:《新表》(《世系表》)謂嶼生寵不可信。或?生寵,然少證據,亦未睹《家譜》另有嶸生寵之說。
 0#,a#P  
參見羅振玉《七經堪叢刊"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 U v2.Jo/Q  
以這部保存完好,世系從伯宗上追下溯,直至道光十七年相續不斷的《鍾氏家譜》,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參證。其所載嶸祖、曾祖、高祖生平與《世系表》完全一致:
22`^Rsb,6L  
rhJ&* 0M  
        高祖  鍾靖,字道寂,爲潁川太守; [{znwK@  
        曾祖  鍾源,字循本,爲後魏永安太守; Jh26!%<Bl  
        祖父  鍾挺,字發秀,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D*XrK0#Z`  
D'"  T'@  
    可知嶸祖、曾祖、高祖三代史料可靠無誤。則鍾嶸不爲寒士的士族門第,可從以下幾方面證明: RJrz ~,}  
    (一)按照魏晉以來的規定,士庶之分,除了看家族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還要看其是否位居清顯,世積文儒,而仕宦情況,往往是一個家族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高下,門第顯晦的標誌。 ^|]&"OaB Z  
    根據《家譜》、《世系表》提供的鍾氏資料,結合《後漢書》、《三國志"魏書》、《梁書》、《南史》諸史料,從遠祖桓公曾孫伯宗爲晉大夫開始,特別是漢晉以來,鍾氏便官有世胄,譜有世宦。他們或居軍政要職,或領清貴之銜,封侯拜爵的代有人出: :RaQ =C  
    十一世祖鍾繇爲魏太傅,封定陵侯。曹魏代漢後,爲相國,遷太尉。除政治上位極人臣,藝術上還是一個博採衆長、兼善各體的著名書法家。用筆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精擅隸、楷,與晉代王羲之同爲楷、行書法的代表,人稱“鍾王”。 Y[ G_OoU  
    十世祖鍾毓爲魏侍中,禦史中丞,都督荊州、徐州諸軍事,顯赫於當時。 '%N?r,x C  
    九世祖鍾峻爲晉黃門侍郎,是掌管機密文件,深得信賴的皇帝的侍從與顧問。 7=G 2sOC  
    八世祖鍾曄爲公府掾。 w+M/VsL  
    七世祖鍾雅爲散騎侍郎、尚書右丞、晉侍中,因護元帝渡江,加廣武將軍,名重一時。 o<`vh*U@,4  
    六世祖鍾誕爲中軍參軍。 ]g_VPx"  
    高祖鍾靖爲潁川太守。 [GwAm>k  
    曾祖鍾源爲後魏永安太守。祖父鍾挺爲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ifU}qFzK  
    父鍾蹈爲南齊中軍參軍。兄岏爲建康令,弟嶼爲永嘉郡丞。 MqyjTY::Xg  
    如果把政治和健康原因也考慮進去,十二世祖鍾迪兄弟不仕是避黨錮之禍①,鍾誕位至中軍參軍是因爲早卒,再略涉鍾氏世系旁支的話,作爲顯赫的望族大姓,鍾氏在漢魏晉宋齊梁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其重要性就會更明顯。兩晉之際,雖士、庶因晉室南渡帶來複雜性。南渡前,北方有北方的世家,南方有南方的豪門,而以佔據中央政權、經濟文化中心的北方士族占主導地位。南渡後,北方士族看不起甚至不承認南方士族的地位,鍾氏即屬北方南渡士族,代表人物有掌握軍政大權的鍾雅,其士族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P"YdB|I  
    (二)從鍾嶸的經歷與交遊看: _:x]' w%  
《梁書》、《南史》均載鍾嶸“齊永明中爲國子生。”又據《南齊書"周預傳》中“(預)轉國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學諸生慕其風,爭事華辯……學生鍾岏曰”的記載,可知,嶸兄岏亦爲國子生。當時入國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年齡限制,須在“十五以上,二十以還”;二是政治條件,必須是“公
iSW2I~PD  
q t"D!S_  
───────────────────────── i Ha?b2=)  
    ①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皓二子迪、敷,並以黨錮不仕。 `MtzA^Xr  
    卿弟子下及員外郎之胤(後代)。”①鍾氏兄弟同入國學,符合“公卿子弟”、“員外郎”的條件,正是他士族門第的明證。
k(gbUlCc  
    交遊上,鍾嶸除爲南康王、臨川王、衡陽王、晉安王幕僚外,有案可稽的重要人物有王儉、劉士章(繪)、王元長(融)、謝脁等人。鍾嶸爲國子生,《梁書》、《南史》均有“衛將軍王儉領祭酒,頗賞接之”的記載。《梁書》還說鍾嶸被王儉舉爲“本州秀才”。《詩品》中也有不少交遊的資料。 2M %j-yG"  
    如《詩品"齊太尉王文憲》條謂“至如王師文憲,既經國圖遠,或忽是雕蟲。”稱王儉爲“王師”,並曾交流過對於詩歌本質的認識。知道“王師”重視經書,對詩歌比較忽視。 xL}i9ozZ  
    《詩品"序》說:“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疾其淆亂,欲爲當世詩品,口陳標榜,其文未遂,(嶸)感而作焉。”又說:“齊有王元長者,嘗謂余云:‘宮商與二儀俱生,自古詞人不知用之。惟顔憲子论文乃云‘律呂音調’,而其實大謬;唯見范曄、謝莊,頗識之耳’。常欲造《知音論》,未就而卒。”② AjzTszByu  
    《詩品"齊吏部謝朓》條”載“朓極與余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
Y]z :^D  
王儉爲王導五世孫,作爲江左第一大姓,歷任太尉、侍中、尚書令等職,封南昌縣公。深得齊武帝信寵,史稱其“士流選用,奏無不可。”又任國子祭酒,是當時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
─────────────────────────── 87 Z[0>  
①《南齊書"禮志》:“建元四年正月,詔立國學……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還。”“永明三年正月,詔立學,創立堂宇,召公卿子弟及員外之胤。凡置生二百人。
j\2Qe %d  
②此末二句原作“常欲進《知音論》,未就。”今據《竹莊詩話》、《吟窗雜錄》、《硃評詞府靈蛇》諸本校改。參見拙著《詩品集注》。
5mH [|_  
提攜者和保護人。劉繪歷任宋、齊、梁三朝,齊明帝時爲太子中庶子,寧朔將軍,入梁爲大司馬從事中郎。王融爲“竟陵八友”之一,曾爲竟陵王蕭子良舉爲寧朔將軍。謝脁爲宣城太守,遷尚書吏部郎。謝氏亦是當時最著名的士族大姓之一。當時社會,交遊亦有士、庶之別。《南史"王球傳》說:“徐爰有寵於上,上嘗命球及殷景仁與之相知。球辭曰:‘士、庶區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上改容謝焉。”今王儉、劉繪、王融、謝脁這些士族出身的著名人物均與鍾嶸交往,正從一側面反映了他的士族出身。 wQ_4_W  
    (三)鍾嶸自己的言論、態度、立場,表明了他的士族出身。 qBA)5Sv\V  
    南朝士、庶之別,是國家典章規定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可逾越的法定性。森嚴的門第差別貫徹在薦舉入學、立朝爲官、土地所有和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之中。因此,庶族出身的暴發戶,總想通過軍功、外戚等關係擠進士族圈子;士族對這種企圖,又總站在維護門第尊嚴、維護自身利益的立場上予反對和抵制。賈氏、王氏編寫《譜學》,確定士族範圍,正是抱著免滋混淆的目的。 }:Z.g  
天監初年,由於永元之亂,産生軍人掌權、權要賣官鬻爵、制度鬆弛訛濫的現象,致使市井無賴紛紛穿起官服,大小郎將滿街,門第貶值,士庶不分。對這一社會現象,鍾嶸深惡痛絕,他上書梁武帝說:“永元肇亂,坐弄天爵。勳非即戎,官以賄就。揮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騎都塞市,郎將填街,服既纓組,尚爲臧獲之事;職雖黃散,猶躬胥徒之役。”在“名實淆紊,茲焉莫甚”的情況下,他呼籲:“臣愚謂永元諸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澆競。
,OE&e* 1  
q<3nAE$?=  
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① !fh (k  
在這封書奏裏,鍾嶸顯然以“自有清貫”的士族人士自居,對“吏姓寒人”因軍功濫升門第的企圖進行強烈抨擊。結果,這一意見被蕭衍採納,“敕付尚書行之”。正是這種來自士族的抵制力量,使一些雖立大功,擢爲高位的庶族人士,仍不能涉足士族圈子而望門興歎。
{)YbksrJ{  
    《南史"恩幸"紀僧真傳》載:庶族出身的中書舍人紀僧真“容貌言吐,雅有士風,(齊)武帝嘗目送之,笑曰:‘人生何必計門戶,紀僧真堂堂,貴人所不及也。’”這麽一個“權要中最被眄遇”的人,爲了兒子能娶士族荀昭光女,向武帝“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謝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僧真承旨詣?,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牀讓客。’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十多年後鍾嶸的“書奏”,既是紀僧真乞作士大夫未成的注腳,也是鍾嶸出身士族的明證。 a:FU- ^B4~  
    (四)從歷代著錄和有關資料看: 6$u/N gS  
    《後漢書》明確記載潁川長社鍾氏爲“郡著姓氏”,是“四海通望”的士族高門。 +m=b "g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載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趣事,其中記載鍾氏言行的有:
l:HQ@FX  
u mYsO.8  
        鍾  皓    德行5② TxrW69FV7  
        鍾  繇    巧藝
4 ~_THvx1  
───────────────────────── rQ*+ <`R}  
①均見《南史"鍾嶸傳》。
c%&,(NJ]K  
《世說新語》各篇次序標號,據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4月版。 "?"  :  
鍾  毓    言語11  12  方正6  排調3 hkK>h  
        鍾  會    言語11  12  方正6  文學5  賞譽
$BqiC!~  
                   5   6   8  賢媛8  巧藝4  簡傲 0.MB;gm:  
                   3  排調2 'L/)9.29  
        鍾  氏(琰)  賢媛12  16  排調
8① Vt`4u5HG  
        鍾夫人    巧藝
4 Yuv(4a<M%  
        鍾  雅    政事11  方正
34  35 l`v5e"V  
這些言行,非常能說明問題。
_u]Z+H"  
    《元和姓纂》中姓氏排列,除皇族外,“略依四聲韻類集,每韻者中,則以大姓爲首。”②此書雖因散佚重輯,很難說就是原貌,但今本《元和姓纂》中,鍾氏仍是“三鍾”中占第一位的大姓。 hf`y_H+\7  
    《梁書》、《南史》鍾嶸傳中都有“晉侍中雅七世孫也”一語,此語意在溯其世系淵源,說明了鍾嶸的門第。 `M@ESA (e  
此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列,多爲當時顯赫名門,鍾氏因鍾紹京爲相列入《世系表》,同樣表明它門第的顯赫。近人王同伊《五朝門第》,亦據史實列鍾氏爲五朝高門之一。 xP8/1wd.  
通過對系譜的研究表明:鍾氏家族的仕宦情況基本上是穩定的;祖父鍾挺還被封爲“潁川郡公”,並未下降到“近於寒門”的地步。齊顧暠說鍾嶸“位末名卑”,乃是指離開國子學不久,尚不滿三十歲的鍾嶸,政治地位還不穩固,知名度還不高,並不是說他門第的卑下,這是很清楚的。 .k#PrT1C  
─────────────────────────── dXyMRGR Uq  
    ①
《世說新語"賢媛》云:“鍾、郝爲娣姒,雅相親重:鍾不以貴陵郝,郝亦不以賤下鍾。”《晉書"列女"王渾妻鍾氏》所引意同,均謂琰出身“貴門”。 \f,<\mJ#  
    ②見王涯《元和姓纂序》。 B`SX3,3  
綜上所言,我的初步的看法是: SSe;&Jk2d  
    鍾嶸出身士族。其家族地位基本穩定。兄岏弟嶼,岏著《良吏傳》;嶸著《詩品》;嶼參與編《華林遍略》。這是魏晉以來“學在家族”的標誌,①同時也是他們出身世家名門的標誌。 Et6j6gmif  
─────────────────────────── |d0X1(  
    ①
參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有關“學術中心移於家族”、“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的論述。
5Tn<  
0\mf1{$"!7  
  1P)K@j  
'4,?YcZ?S  
  }T_"Vg q  
v.ZUYa|  
  GMU!GSY  
PKlR_#EB?  
h;=~%2Y  
我敬吾祖,我爱吾孙。
钟他山离线
级别: 总版主
UID: 7
精华: 0
发帖: 80
铜币: 2380 枚
威望: 9 点
贡献值: 49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2
最后登录: 2014-12-18
沙发 发表于: 2011-06-02  
学习了。
是个不错的人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