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 嵘 公 身 世 考 (转博文)
寻根问祖,乐此不彼!
级别: 新手上路
UID: 172
精华: 0
发帖: 52
铜币: 52 枚
威望: 15 点
贡献值: 18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1-03-04
最后登录: 2013-11-17
楼主 发表于: 2011-05-29  

鍾 嵘 公 身 世 考 (转博文)

鍾 嶸 身 世 考 O}q(2[*i  
                                                曹旭 hg}R(.1K=  
e><,WM,e  
    解讀《詩品》,先要知道作者;知人論世是第一步。 NLO&.Q]#  
    因爲,鍾嶸的身世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圍繞作者和文本的關係,目前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q|N4d9/b  
    有人以爲:鍾嶸既然三品論詩,就必然有自己的喜好,也必然打上自己的階級烙印,因爲任何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爲自己的階級說話。這就要用階級分析的眼光看一看:一百二十三位不同出身的詩人究竟置於什麽品第?這種做法與鍾嶸的出身有什麽關係?據此,有人發現了“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 ①也有學者反對這種分析法。 Y .\<P*iO  
    ━━這可以說明,唯有弄清鍾嶸的身世,方可深入品語內涵,爲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前提和出發點。 17B`  
    關於鍾嶸的身世和門第,王元化、梅運生先生均有論述,而且很精彩。②王論劉勰身世涉及鍾嶸身世,梅則專論鍾嶸身世,均有深思卓見,啓迪後人。此外,日本同行也參與討論,發表見解,拓寬了繼續研究的視野,本文即在此基礎上探索。 NIxtT>[+3  
  鍾嶸門第和社會地位問題,目前有幾種說法: EY'48S  
一種說他是寒門。《南史"鍾嶸傳》載:建武初(約西元496), >Gxh=**F  
────────────────────────── R'p- 4  
    ①
參見李伯勳《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甘肅《社會科學》1980年第2期。 gl!F)RdH  
    ②參見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梅運生《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安徽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5y:o  
鍾嶸約二十九歲,因齊明帝“躬親細務”,不注意領導藝術,鍾嶸上書,發了一通應該如何當皇帝的言論,弄得齊明帝很不高興。問太中大夫:“鍾嶸何人?欲斷朕機務,卿識之否?”太中大夫顧嵩說:“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 據此,有的研究者就以爲鍾嶸是人微言輕的一介“寒士”,是“寒門出身的才子。”① Cc!LJ  
    另一種把他的身世與處境折衷,說他“社會地位亦去後門不遠,僅僅略高於寒素一籌”,“處於上下的夾攻之中。”②由此猜測鍾嶸出身“下級士族”或“近於寒門的士族。”③正是急遽下降的社會地位,才使他的門第觀念、士族意識分外強烈等等。
h9WyQl7  
    究竟是寒士?高寒士一籌?還是下級士族,在士、庶之間?在未充分佔有資料的情況下,結論的盲目性和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 38gEto#q  
    有關鍾嶸身世的資料,常見且爲研究者引用的有《梁書》與《南史》。《梁書"鍾嶸傳》云:
oq9gG)F  
$o>6Io|D  
        鍾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晉侍中雅七世孫也。父蹈, ]5j1p6;(`  
Q(ec>+oi  
─────────────────────────── -{s9PZ3~_  
    ①
見日本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紀文學評論史》第五章“齊梁時代的文學理論”第一節“鍾嶸的文學理念”(昭和五十四年二月日本創文社印行),筆者譯。 .V?>Jhok  
    ②見段熙仲《鍾嶸詩品考年及其他》,《文學評論》叢刊第5輯。 7DCu#Y[  
    ③見高木正一《鍾嶸詩品"前言》(昭和五十三年三月日本東海大學出版社版),筆者譯。 PBp+(o-  
    齊中軍參軍。 \4roM1&[  
    《南史"鍾嶸傳》所載大致相同:
b?%Pa\,!  
so@wUxF  
        鍾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晉侍中雅七世孫也。父蹈, 6SN$El 0|G  
齊中軍參軍。嶸與兄沅弟嶼,並好學有思理。
N2e]S8-  
XI58Cy*!  
    根據上述的記載,再撿《晉書"鍾雅傳》:“(雅)子誕,位至中軍參軍,早卒。”則鍾嶸身世,可列成以下系譜: vFg X]&bE  
rwvCp_pN.  
        鍾雅──鍾誕……鍾蹈──鍾嶸 z2cd1HxN  
P_N i 5s)  
    這一系譜,是目前大家都看到的。但據此立論,即陷入矛盾。因爲從鍾雅任晉禦史中丞、驍騎將軍、尚書右丞及侍中等職,位居清要,符合魏晉以來高門的規定看,鍾嶸的士族出身,似乎可以確定。但《晉書"鍾雅傳》又說鍾雅死後,“以家貧,詔賜布帛百匹。”家境敗落,以致政府救濟,加上鍾誕只做到中軍參軍,死得又早,則七世後的鍾嶸,又似乎近于寒門寒士。 Swnom?t  
    其實,這些看法並不可靠。因爲當時的士、庶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士、庶區別,並不由當時的財富甚至地位決定,還要看家族的淵源。 V { yk  
林田慎之助氏以爲,鍾嶸所以認識齊代著名詩人並與之結交,當出於衛將軍王儉的提攜:“作爲寒門出身的青年鍾嶸,是如何與這些著名的齊代文人結交的呢?這無疑是發現作爲國子生的鍾嶸,並加賞接的國子祭酒王儉起了作用。”且“鍾嶸自己就是抱有宿怨的人,是寒門出身的才子,因爲求沈約薦舉 0rj50$~$]  
遭到拒絕,以後便無出頭之日。”① /dq(Z"O_  
  段熙仲先生《鍾嶸詩品考年及其他》持相同觀點:“嶸爲雅七世孫,時代綿邈,已非甲族(士族)”,“又鍾雅子誕位不過中軍參軍。嶸父蹈仕南齊亦同此宦,皆非達宦……社會地位亦去後門不遠,僅僅略高於寒素一籌。
Q9NKQuSu  
    李伯勳先生《三品論士不公的秘密》說:“南渡以後,特別是鍾雅死後,他的社會地位急遽下降。鍾嶸對這種情況是不滿意的,他對那些‘寒門’出身的‘暴發戶’更是深惡痛絕的。”三品論士不公,其秘密正在於此。
ZIikDi h1  
    高木正一亦認爲:“至鍾嶸之世,他的門第成爲下級士族,並接近所謂的寒門了。”② 1]]#HTwX  
  持不同意見的是梅運生,《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以爲,那樣說“有點絕對化。”因爲“南朝士族子弟位至公卿的,不會是多數,更不可能是全體。即使位至公卿,因政績不突出,正史未予立傳的,也大有人在。”嶸父祖、兄弟仕宦未至公卿,不能就此“認定鍾氏已經衰落。”言雖有理,但證據不足。因爲談鍾氏世系,僅及鍾雅、鍾誕、鍾蹈是不夠的。還必須瞭解從鍾誕到鍾蹈的嶸祖、曾祖、高祖三代。只有弄清鍾雅以來的系譜,弄清前“三代”是幹什麽的?才能知道鍾氏的社會地位是否“急遽下降”到“接近寒門”?成爲無出頭之日的“寒士”?抑或相反?
JWo).  
─────────────────────────── "=vH,_"Ql  
見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紀文學評論史》第五章“齊梁時代的文學理論”第一節“鍾嶸的文學理念”(昭和五十四年二月日本創文社印行),筆者譯。 z{ MO~d9  
    ②見高木正一《鍾嶸詩品"前言》(昭和五十三年三月日本東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筆者譯。 _1kcz]]F  
  鍾氏系譜如何?“三代”生平如何?段熙仲先生說:“中間數世,寂寞無聞。”自注:“嶸祖與曾祖、高祖、史無其名”(見前文);蕭華榮先生說:“其子鍾誕曾任中軍參軍。以下數代史書沒有記載。”①高木正一氏《鍾嶸詩品"前言》說:“鍾雅以後數世,寂而無聞,不見顯要。”梅運生先生也說:“鍾嶸的曾祖、高祖,史無其名。”②梅文《鍾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說“鍾誕以後數世,寂寞無聞,很可能與史料闕如有關。 |]'0z0>  
  其實史料還是有的。鍾氏資料,除了《梁書》、《南史》、《三國志》,在《世說新語》、《宋書》、《元和姓纂》、《新唐書》等正史、專書裏還有一些,可以挖掘。
o%.0@W  
    正史、專書外,還有《鍾氏家譜》,《家譜》對鍾氏源流,及祖父、曾祖、高祖“三代”的生平材料,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A~%h*nZc%I  
    先看《新唐書》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雲:
?QG?F9?  
l~c# X3E  
        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後也。伯宗子州犁 pCt0[R;?  
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爲姓。楚漢時有鍾離眛,爲項羽 *nc9 u"  
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 Xw |6 #^  
長社,爲鍾氏。漢有西曹掾皓,字季明,二子:迪、敷。 Ab/KVB  
迪,郡主簿,生繇、演。繇字元常,魏太傅、定陵侯。生 jpRC6b?  
毓、會。毓字稚叔,侍中,廷尉。生駿,駿字伯道,晉黃 ~ w,hJ `  
門侍郎。生曄,字叔光,公府掾。生雅,字彥胄,過江仕 <`WtP+`  
晉,侍中。生誕,字世長,中軍參軍。生靖,字道寂,潁 MMS#Ci=Lj  
川太守。生源,字循本,後魏永安太守。生挺,字法秀, 1J @43>u{  
────────────────────────── 6*tbil_G+  
    ①
見蕭華榮《詩品注釋"前言》(中州古籍1985年1月版)。 ST7Xgma-  
    ②見梅運生《鍾嶸和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SR+;Y:q  
  襄城太守、潁川郡公。生蹈,字之義,南齊中軍。二子: /o]j  
嶼、嶸。嶼字秀望,梁永嘉縣丞。
VaLl$w  
7$j O3J  
    《世系表》從晉伯宗到唐宰相鍾紹京,對鍾氏世系,述之甚詳。特別對嶸祖、曾祖、高祖的姓名、字號、仕宦都有簡略的記載。記載是否可靠?請再驗證其他材料: Aa`'g0wmc  
    《世說新語"政事》篇劉孝標注引《鍾雅別傳》云:
2z615?2_U  
11jDAA(|  
        雅字彥胄,潁川長社人。魏太傅鍾繇弟仲常曾孫也。 CY i{WV(:  
少有才志,累遷至侍中。
ug.'OR  
Qb~&a1&s#  
    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一云: TVEFZ\p<A  
OJ2I (8P  
        繇弟演玄孫雅,過江爲晉侍中。 T_1p1Sg  
_E<  
    儘管《世說新語》注引爲“曾孫”,《元和姓纂》謂之“玄孫”,兩書的記載相差一世,但鍾雅的祖宗是鍾演,不是鍾繇是一致的,這就與《世系表》不同。 1l`$.k  
    《梁書"武帝紀上》曾載蕭衍不滿當時譜牒混亂、冒充士族的社會現象說:“且夫譜牒訛誤,詐僞多緒,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便爲雅士。”《世系表》是否同樣涉嫌?因鍾繇聲望顯赫,便把鍾雅、鍾紹京一系,從鍾演移至鍾繇名下?也許可能,但不能確證。因爲這是修官史,有其嚴肅性。 #Y'svn1H  
    同樣的懷疑還來自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和《世系表》都說鍾氏出自晉伯宗之後,食采鍾離,因以爲姓,後去離爲鍾。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卻以爲:“楚有鍾氏久矣。昭王樂尹鍾建乃(鍾)儀之後,而子期又建之孫,皆非出自州犁之後,正合爲鍾離氏祖。而眛子接雖爲鍾氏,亦不得爲鍾氏祖。今宜曰鍾儀之先仕楚,以食邑爲氏,則姓亦明矣。 @E5 }v  
    宋人邵思《姓解》亦以“《左傳》有鍾儀,魏有太尉鍾繇、鍾會,梁有鍾嶸,唐有鍾紹京”並稱,以爲,鍾嶸的祖先是楚囚鍾儀而不是晉大夫伯宗。這也與《世系表》的記載相左。完全無視這些說法固然不妥,但就此推翻《世系表》也許更爲荒謬。
{%Ujp9i  
    這是因爲晉宋以來,世家多存圖牒、家錄、家狀之類的典籍。《隋書"經籍志》稱《鄧氏家譜》、《族姓昭穆記》雖已亡佚,而譜系篇所載,尚有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唐代姓氏著作更多,如顯慶中詔呂才等撰《姓氏錄》;開元中柳沖增補;天寶中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史族譜》,元和時有林寶的《元和姓纂》等。也許唐代“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通謂七姓”的做法,使士大夫之家“互相排詆”,爲爭門第而“各自著書,盈編累簡”, ①助長了這種風氣。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或許就是這種文化熱的産物。在譜牒訛亂,假冒風行的情況下,將唐代宰相的家譜世系采入官書,編定正史,事實上有打假糾偏,昭示天下的意思。 ` "JslpN  
《世系表》撰修於宋嘉祜五年(西元1060)。作爲重要的文化工程,案據經籍,窮究舊史,編撰時,集中人力物力,參考當代和前代包括《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及唐代《元和姓纂》
@mu2,%  
baL-~`(T  
─────────────────────────── y$^.HI02jP  
均見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Jb4A!g5C  
在內的各種譜牒傳記材料是不言而喻的。①因此,鍾雅是鍾繇的子孫?還是鍾演的子孫?潁川鍾氏出自楚囚鍾儀?還是晉大夫伯宗?也許當時就有兩種說法,意見相左,《世系表》的編纂者祇能擇善而從。對唐、宋時期即已說法不同的鍾氏世系,我們今天更難遽斷曲直,只能相信正史的權威而以他說爲參考。不迷信正史,也不迷信別傳。 :\+\/HTbh  
    爲進一步探明鍾嶸身世,完成《詩品》研究,我曾深入中州,至古潁川長社調查,發現數種《鍾氏家譜》。其中所列世系,比《宰相世系表》更爲詳細。 ,) JSX o  
    且摘有關部分與《世系表》相對照:
sBfPhBT|  
m&X6a C'[  
             伯  宗(桓公曾孫,爲晉大夫,生州犁) 61^5QHur  
               │ zrJ/Fs+s  
伯州犁(仕楚爲太宰,食采鍾離,因以爲姓。 /2\%X`]<  
                   伯氏自此攸分矣。自公十一世至鍾離昧) ]2Q:&T  
               │ 5V{zdS=  
鍾離昧(爲楚項王將,封承威將軍,生二子) +Eh^j3W  
(襲潁川郡公, $MT'ZM  
居長社,始去
   ├─────┐ !7O!)WJ  
離爲鍾,實鍾
   │          │ #+- /0{HT  
氏得姓之祖也)鍾  接     鍾離發(居九江,仍故姓)
?(^HjRUY  
                │ Q/,bEDc&  
—————————————————————————— 2h6<'2'o1  
儘管今本《元和姓纂》已是從《永樂大典》、宋鄭樵《氏族略》、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及謝枋得《秘笈新書》中輯出的本子。但從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曾以數本參校,又以蜀本校勘的記載看,此書在宋代並未亡佚,故可以參考。 0DBA 'Cv  
鍾  宴 \+cU}  
                │ SJtQK-%wK>  
             
鍾  鑑 DUk&`BSJ  
                │ V #0F2GV<,  
             
鍾  崱 cGhnI&  
                │ ) /kf  
             
鍾  元(爲漢廷尉至尚書,生二子) cu4&*{  
                │ H+`s#'(i_P  
      ┌────┤ iINd*eXb^  
   
鍾子期    鍾  贊 <6]TazW?S  
                │ R&cOhUj22J  
             
鍾  範 oh k.;  
                │ B&~#.<23:  
             
鍾  表 8,Jjv*  
                │ .Vm!Ng )j  
鍾  參(隱居許州,不屑仕進。生十五子:朝、皎、皓、經、隆、建、秀、逸、設、葉、玉、賀、招、陽、向) P8N`t&r"7  
hjVct r  
鍾  皓(字季明,爲郡功曹,辟公府掾,生二子) Zl69d4vG  
                │ \Kp!G1?_AY  
      ┌────┤ qB57w:J  
   
鍾  敷    鍾  迪(郡主簿,生二子)   poZ04Uxo>  
                │ Yv?nw-HM  
      ┌────┤ v=kQ / h  
鍾  演    鍾  繇(字元常,爲魏太傅,封定陵侯。太和
     &Kuo|=f  
(字元通,           四年薨。生二子)
F)ak5  
  封徹侯)      │ +gZg7]!Z  
      ┌────┤ b&AGVWhh  
鍾  會    鍾  毓(字稚叔,魏侍中,都督荊州,景元四
\qx$h!<  
(字士季,魏        年卒,附葬紫雲岡) @>Y.s6a  
征西大將軍) snPM&  
                │ P9Ye e!*H  
             
鍾  駿(字伯道,晉黃門侍郎) [D !-~]5  
                │ ~#z8Q{!O  
             
鍾  曄(字淑光,公府掾) |mx)W}  
                │ x$:>W3?T=^  
鍾  雅(字彥胄,晉侍中,護元帝渡江,加廣武將軍。南方之鍾,自公始) -~ w5 yd  
Z>0a?=1[  
             
鍾  誕(字世長,爲中軍參軍) 0;Lt  
                │ =ttvC"4?  
             
鍾  靖(字道寂,爲潁川太守) 9|kc$+(+6  
                │ vJybhdvP  
                └─ 
鍾  源(字循本,爲後魏永安太守) c[p>*FnP  
                        │          9%+Nzo(Fd  
鍾  挺(字發秀,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b.p yVk  
                        │ bl8zcpdL  
鍾  蹈(字之義,爲南齊中軍參軍,生三子) UweXz.x7  
                        │ ;rp("<g:>  
          ┌──────┼───────┐ %Aqt0e  
       
鍾  嶼        鍾  嶸          鍾  岏 HPGIz!o  
(字季望,梁永嘉  (字仲偉,爲南(字長邱,爲建康令,      郡丞。生子匡,字   康王侍郎)      卒。著《良吏傳》十卷) p(B^](?  
元弼,梁檢校工部        │       }u3Q*oAGl  
尚書。避侯景難,
        │ 6]%SSq&  
偕弟寵,挈眷徙居
        │ ;u:A:Y4V  
南康贛州之孝義
          │ hg2a,EU\Z  
坊。卒,葬瀲江沙
        │ `_MRf[Z}  
陂上之秋坑)
            │ teQ <v[W.  
                      鍾寵(字元輔,爲梁臨海令。                        │ 避侯景難,從兄匡挈眷                        │ 徙南康,爲贛始祖,娶                        │ 王女,卒葬瀲江上秋坑,                        │  生一子)
Gy]ZYo(  
                      鍾寶慎(字無惑,爲隋睦州參軍,                        │  生二子) =c(t;u6m-  
            
=pT}]  
\!51I./Q/  
此譜可信否?吾曰可。其《世系辨》稱:“非吾祖而爲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爲祖,其失在闇。”僅就譜中所存鍾氏資料看,其系譜之完整,記載之詳盡,時間跨度之久遠,均足令人驚歎。 ??]b,f4CNa  
    根據《曆世修譜名次》可知,此譜始修于宋淳熙十二年(西元1185),續修於: MvCB|N"qy  
        宋咸淳八年(西元1272) hL?"!  
        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 n<)gS7  
        明建文三年(西元1401) Kggc9^ 7  
        明宣德四年(西元1429) cv=H6j]h |  
        明嘉靖元年(西元1522) B[$L)y'-;  
        明崇禎七年(西元1634) J4) ?hS  
        清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 t}Q PPp y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 TOH+JL8L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 S^c; i  
        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 `Eg~;E: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 eZ G#op  
        清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 %.rVIc"  
    平均每隔幾十年修譜一次,每修譜,均附修譜人姓名、字號、仕宦、職銜及修譜經過,所耗糧食資金等項。 _'}Mg7,V  
    如,校正公諱上珍,字良玉,少府恩平郡王訓導,校正書籍于宋淳熙十二年,始立家譜; FoX,({*Ko~  
    山長公諱鑒,字燭几,紹興路教諭,於宋咸淳八年增修家譜; 1$S`>M%a  
    伯震公諱霆,進士,於明洪武五年修譜; ])9|j  
    儀仲公諱羽,山陰縣儒學訓導,於明建文辛巳年修譜; lc(}[Z/|V  
湯新公諱銘,永春儒學教授(援),於明宣德四年修譜; S\S31pYT  
…… ra|Ku!  
   
與《三國志》、《世說新語》注引《鍾雅別傳》、《梁書》、《南史》、《元和姓纂》、《集古後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姓解》等正史、專書、別傳相比,它不僅首尾銜接,系統井然,記載確鑿,且跨度時間最長,世系中人名、字號、履歷最完整,可補群書之闕,成爲重要參考。即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比,它也豐富詳盡得多。譬如: 2EC<8}CG  
  《世系表》謂伯州犁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爲姓。楚、漢時鐘離眛。”並未言伯州犁至鍾離眛相隔幾世?《家譜》則于伯州犁後注“自公十一世至鍾離眛”,“伯氏、鍾離氏,自此攸分矣。 i `7(5L~`  
    《世系表》謂鍾接“居潁川長社,爲鍾氏”,下則“漢有西曹掾皓”,未言其中究竟有幾代世系。《家譜》則列有鍾宴──鍾鑑──鍾崱──鍾元──鍾贊──鍾範──鐘表──鍾參八世。
c\.7Z=D  
    《世系表》謂蹈生二子:嶼、嶸,遺漏鍾?,又嶼置嶸前;《梁書》、《南史》謂生三子:岏(字長邱)、嶸(字仲偉)、嶼(字季望),《家譜》同。《世系表》嶼字季望誤作“秀望”。 ①以其兄弟“長、仲、季”可知也,《家譜》不誤。 ] L6LB \  
此外,未能分辨的有鍾紹京世系,《元和姓纂》謂出岏子寵;②《世系表》謂出嶼子寵;《家譜》謂出嶸子寵;鍾寵到底是誰的後代弄不清楚。又《魏書"鍾繇傳》注引《先賢行狀》謂“皓生二子:迪、敷……繇則迪之孫”③ 《長葛縣誌》同。《家譜》、《世系表》謂繇爲迪子,未知孰是。還有鍾毓的字,《世系表》謂“稚叔”,《家譜》謂“雅叔”,文字小有出入,蓋形誤所致。然《家譜》載嶸子寵“字元輔,爲梁臨海令,避侯景難,從兄(鍾)匡挈眷徙南康,爲贛始祖,娶王女,卒葬瀲江上秋坑,生一子。”言之鑿鑿,不唯字號、仕宦,隨從兄鍾匡(鍾嶼子)南徙緣由,且連婚嫁、葬地均有記載。據此,則鍾寵爲鍾嶸子似比他書可信也。 ?BnX<dbi&  
─────────────────────────   43s8a  
參見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云:“余按《梁書》四九嶸傳:兄岏弟嶼,《新表》只稱二子嶼、嶸,顯漏岏一人。 yfZYGhPN(  
②岑仲勉氏以爲:《新表》(《世系表》)謂嶼生寵不可信。或?生寵,然少證據,亦未睹《家譜》另有嶸生寵之說。
nU,~*Us  
參見羅振玉《七經堪叢刊"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 y7T<Auue`  
以這部保存完好,世系從伯宗上追下溯,直至道光十七年相續不斷的《鍾氏家譜》,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參證。其所載嶸祖、曾祖、高祖生平與《世系表》完全一致:
!%(PN3*  
>9Z7l63+}  
        高祖  鍾靖,字道寂,爲潁川太守; oR~s \Gt  
        曾祖  鍾源,字循本,爲後魏永安太守; lQqP4-E?  
        祖父  鍾挺,字發秀,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QA|]Y~!  
j_0xE;g"]  
    可知嶸祖、曾祖、高祖三代史料可靠無誤。則鍾嶸不爲寒士的士族門第,可從以下幾方面證明: )S^[b2P]y_  
    (一)按照魏晉以來的規定,士庶之分,除了看家族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還要看其是否位居清顯,世積文儒,而仕宦情況,往往是一個家族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高下,門第顯晦的標誌。 i}/Het+(  
    根據《家譜》、《世系表》提供的鍾氏資料,結合《後漢書》、《三國志"魏書》、《梁書》、《南史》諸史料,從遠祖桓公曾孫伯宗爲晉大夫開始,特別是漢晉以來,鍾氏便官有世胄,譜有世宦。他們或居軍政要職,或領清貴之銜,封侯拜爵的代有人出: `4-m$ab  
    十一世祖鍾繇爲魏太傅,封定陵侯。曹魏代漢後,爲相國,遷太尉。除政治上位極人臣,藝術上還是一個博採衆長、兼善各體的著名書法家。用筆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精擅隸、楷,與晉代王羲之同爲楷、行書法的代表,人稱“鍾王”。 Ns$,.D  
    十世祖鍾毓爲魏侍中,禦史中丞,都督荊州、徐州諸軍事,顯赫於當時。 }oL l? L  
    九世祖鍾峻爲晉黃門侍郎,是掌管機密文件,深得信賴的皇帝的侍從與顧問。 ]92=PA>75  
    八世祖鍾曄爲公府掾。 3'!*/UnU  
    七世祖鍾雅爲散騎侍郎、尚書右丞、晉侍中,因護元帝渡江,加廣武將軍,名重一時。 .RpWE.C  
    六世祖鍾誕爲中軍參軍。 ;{1  ws  
    高祖鍾靖爲潁川太守。 N=j$~,yG  
    曾祖鍾源爲後魏永安太守。祖父鍾挺爲襄城太守,封潁川郡公。 5s:g(gy3BR  
    父鍾蹈爲南齊中軍參軍。兄岏爲建康令,弟嶼爲永嘉郡丞。 d Z x  
    如果把政治和健康原因也考慮進去,十二世祖鍾迪兄弟不仕是避黨錮之禍①,鍾誕位至中軍參軍是因爲早卒,再略涉鍾氏世系旁支的話,作爲顯赫的望族大姓,鍾氏在漢魏晉宋齊梁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其重要性就會更明顯。兩晉之際,雖士、庶因晉室南渡帶來複雜性。南渡前,北方有北方的世家,南方有南方的豪門,而以佔據中央政權、經濟文化中心的北方士族占主導地位。南渡後,北方士族看不起甚至不承認南方士族的地位,鍾氏即屬北方南渡士族,代表人物有掌握軍政大權的鍾雅,其士族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9>/:c\q+  
    (二)從鍾嶸的經歷與交遊看: +@dgHDJ  
《梁書》、《南史》均載鍾嶸“齊永明中爲國子生。”又據《南齊書"周預傳》中“(預)轉國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學諸生慕其風,爭事華辯……學生鍾岏曰”的記載,可知,嶸兄岏亦爲國子生。當時入國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年齡限制,須在“十五以上,二十以還”;二是政治條件,必須是“公
1IN^,A]r2h  
@c=bH>Oz  
───────────────────────── `V{'GF&[  
    ①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皓二子迪、敷,並以黨錮不仕。 kudXwj  
    卿弟子下及員外郎之胤(後代)。”①鍾氏兄弟同入國學,符合“公卿子弟”、“員外郎”的條件,正是他士族門第的明證。
&%4A3.qE  
    交遊上,鍾嶸除爲南康王、臨川王、衡陽王、晉安王幕僚外,有案可稽的重要人物有王儉、劉士章(繪)、王元長(融)、謝脁等人。鍾嶸爲國子生,《梁書》、《南史》均有“衛將軍王儉領祭酒,頗賞接之”的記載。《梁書》還說鍾嶸被王儉舉爲“本州秀才”。《詩品》中也有不少交遊的資料。 MPMAFs  
    如《詩品"齊太尉王文憲》條謂“至如王師文憲,既經國圖遠,或忽是雕蟲。”稱王儉爲“王師”,並曾交流過對於詩歌本質的認識。知道“王師”重視經書,對詩歌比較忽視。 Bp/25jy  
    《詩品"序》說:“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疾其淆亂,欲爲當世詩品,口陳標榜,其文未遂,(嶸)感而作焉。”又說:“齊有王元長者,嘗謂余云:‘宮商與二儀俱生,自古詞人不知用之。惟顔憲子论文乃云‘律呂音調’,而其實大謬;唯見范曄、謝莊,頗識之耳’。常欲造《知音論》,未就而卒。”② g2 tM!IRQ  
    《詩品"齊吏部謝朓》條”載“朓極與余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
9'A^n~JHF  
王儉爲王導五世孫,作爲江左第一大姓,歷任太尉、侍中、尚書令等職,封南昌縣公。深得齊武帝信寵,史稱其“士流選用,奏無不可。”又任國子祭酒,是當時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
─────────────────────────── gp4@6HuUd  
①《南齊書"禮志》:“建元四年正月,詔立國學……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還。”“永明三年正月,詔立學,創立堂宇,召公卿子弟及員外之胤。凡置生二百人。
9-E dT4=r,  
②此末二句原作“常欲進《知音論》,未就。”今據《竹莊詩話》、《吟窗雜錄》、《硃評詞府靈蛇》諸本校改。參見拙著《詩品集注》。
Asli<L(?`  
提攜者和保護人。劉繪歷任宋、齊、梁三朝,齊明帝時爲太子中庶子,寧朔將軍,入梁爲大司馬從事中郎。王融爲“竟陵八友”之一,曾爲竟陵王蕭子良舉爲寧朔將軍。謝脁爲宣城太守,遷尚書吏部郎。謝氏亦是當時最著名的士族大姓之一。當時社會,交遊亦有士、庶之別。《南史"王球傳》說:“徐爰有寵於上,上嘗命球及殷景仁與之相知。球辭曰:‘士、庶區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上改容謝焉。”今王儉、劉繪、王融、謝脁這些士族出身的著名人物均與鍾嶸交往,正從一側面反映了他的士族出身。 Tua#~.3}J  
    (三)鍾嶸自己的言論、態度、立場,表明了他的士族出身。 s,~g| I\  
    南朝士、庶之別,是國家典章規定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可逾越的法定性。森嚴的門第差別貫徹在薦舉入學、立朝爲官、土地所有和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之中。因此,庶族出身的暴發戶,總想通過軍功、外戚等關係擠進士族圈子;士族對這種企圖,又總站在維護門第尊嚴、維護自身利益的立場上予反對和抵制。賈氏、王氏編寫《譜學》,確定士族範圍,正是抱著免滋混淆的目的。 S'=}eeG  
天監初年,由於永元之亂,産生軍人掌權、權要賣官鬻爵、制度鬆弛訛濫的現象,致使市井無賴紛紛穿起官服,大小郎將滿街,門第貶值,士庶不分。對這一社會現象,鍾嶸深惡痛絕,他上書梁武帝說:“永元肇亂,坐弄天爵。勳非即戎,官以賄就。揮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騎都塞市,郎將填街,服既纓組,尚爲臧獲之事;職雖黃散,猶躬胥徒之役。”在“名實淆紊,茲焉莫甚”的情況下,他呼籲:“臣愚謂永元諸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澆競。
0A F}wz>  
[{6fyd;  
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① .}n\c%&  
在這封書奏裏,鍾嶸顯然以“自有清貫”的士族人士自居,對“吏姓寒人”因軍功濫升門第的企圖進行強烈抨擊。結果,這一意見被蕭衍採納,“敕付尚書行之”。正是這種來自士族的抵制力量,使一些雖立大功,擢爲高位的庶族人士,仍不能涉足士族圈子而望門興歎。
a7"Aq:IjU  
    《南史"恩幸"紀僧真傳》載:庶族出身的中書舍人紀僧真“容貌言吐,雅有士風,(齊)武帝嘗目送之,笑曰:‘人生何必計門戶,紀僧真堂堂,貴人所不及也。’”這麽一個“權要中最被眄遇”的人,爲了兒子能娶士族荀昭光女,向武帝“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謝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僧真承旨詣?,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牀讓客。’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十多年後鍾嶸的“書奏”,既是紀僧真乞作士大夫未成的注腳,也是鍾嶸出身士族的明證。 0xc|Wn>  
    (四)從歷代著錄和有關資料看: AL*M`m_  
    《後漢書》明確記載潁川長社鍾氏爲“郡著姓氏”,是“四海通望”的士族高門。 okH*2F(-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載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趣事,其中記載鍾氏言行的有:
)pG*_q  
n W:Bo#  
        鍾  皓    德行5② y0,>_MS  
        鍾  繇    巧藝
4 unt{RVR%  
───────────────────────── 9S8V`aC  
①均見《南史"鍾嶸傳》。
cnj32H^+  
《世說新語》各篇次序標號,據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4月版。 C wwZ~2  
鍾  毓    言語11  12  方正6  排調3 l]S%k&  
        鍾  會    言語11  12  方正6  文學5  賞譽
f'O cW* t  
                   5   6   8  賢媛8  巧藝4  簡傲 6)_h'v<|M  
                   3  排調2 O T .bXr~  
        鍾  氏(琰)  賢媛12  16  排調
8① 4c@_u8  
        鍾夫人    巧藝
4 FA1h!Vit  
        鍾  雅    政事11  方正
34  35 _xr@dK<   
這些言行,非常能說明問題。
nT=XWM  
    《元和姓纂》中姓氏排列,除皇族外,“略依四聲韻類集,每韻者中,則以大姓爲首。”②此書雖因散佚重輯,很難說就是原貌,但今本《元和姓纂》中,鍾氏仍是“三鍾”中占第一位的大姓。 -AwkP  
    《梁書》、《南史》鍾嶸傳中都有“晉侍中雅七世孫也”一語,此語意在溯其世系淵源,說明了鍾嶸的門第。 _eUd RL>  
此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列,多爲當時顯赫名門,鍾氏因鍾紹京爲相列入《世系表》,同樣表明它門第的顯赫。近人王同伊《五朝門第》,亦據史實列鍾氏爲五朝高門之一。 S>y}|MG  
通過對系譜的研究表明:鍾氏家族的仕宦情況基本上是穩定的;祖父鍾挺還被封爲“潁川郡公”,並未下降到“近於寒門”的地步。齊顧暠說鍾嶸“位末名卑”,乃是指離開國子學不久,尚不滿三十歲的鍾嶸,政治地位還不穩固,知名度還不高,並不是說他門第的卑下,這是很清楚的。 X- `PF  
─────────────────────────── /g$8JL  
    ①
《世說新語"賢媛》云:“鍾、郝爲娣姒,雅相親重:鍾不以貴陵郝,郝亦不以賤下鍾。”《晉書"列女"王渾妻鍾氏》所引意同,均謂琰出身“貴門”。 .qrS[ w  
    ②見王涯《元和姓纂序》。 a|Wrc)UR  
綜上所言,我的初步的看法是: ICzcV };$  
    鍾嶸出身士族。其家族地位基本穩定。兄岏弟嶼,岏著《良吏傳》;嶸著《詩品》;嶼參與編《華林遍略》。這是魏晉以來“學在家族”的標誌,①同時也是他們出身世家名門的標誌。 9(hI%idq  
─────────────────────────── vGchKN~_  
    ①
參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有關“學術中心移於家族”、“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的論述。
9b)'vr*Hy7  
N'YQ6U  
  >w#&fd  
o_cAelI[!  
  =4K:l}}  
UD^=@?^7  
  Vs(D(d,  
Wt!8.d} =  
nKe|xP  
我敬吾祖,我爱吾孙。
钟他山离线
级别: 总版主
UID: 7
精华: 0
发帖: 80
铜币: 2380 枚
威望: 9 点
贡献值: 49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2
最后登录: 2014-12-18
沙发 发表于: 2011-06-02  
学习了。
是个不错的人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