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 lP@Ki5
S(8$S])0
所谓“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当然是指“从南宋至我自己”为止的世系探讨小结,确切地说,就是从“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黄帝106世/气公44世,生于公元1062年,北宋时人)到我自己(生于公元1950年)之间共888年的世系探讨小结。 ua]o6GlO
从2010年开始,我发现家藏族谱的世系有严重问题,就是“一世祖锺气公”到“九十二世祖锺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而“宋元两朝”又有严重漏代的问题!就是说,这两个情况都说明,平均代距完全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 u TK,&
据钟氏宗亲网文章《研究我钟氏家族历史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末尾所附的“资料来源”称:“福建武平锺志良宗亲来信,他们调查了10多姓1000多传承世辈,各姓氏的平均代龄在26至34年之间,以平均代距30年左右为最多。”因为它既符合了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的规律,也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所以 “平均代距大约为30年左右”便成为我探讨世系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F,dx2ZPIs?
据网上文章介绍: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即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金灭宋的战争,以及元人严厉的禁谱毁谱,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清人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的1536年,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盛行,从而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民间修谱活动自然如野火春风,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所编修。由于民间编修的族谱不受朝廷监管,民谱中就出现了许多的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等诸多弊端,并流传后世! s<_)$}
对北宋之前的世系,除了网上文章外,还发行了几本专门著作做了介绍,例如, “粤东三老”(即广东兴梅地区的锺用渣、锺泽民、锺汀剑)1999年出版的《锺氏渊源校正本》、锺蔚伦2000年出版的《锺姓史话》、陈瑞松2003年出版的《锺姓通谱》、锺春林2006年和2010年出版的《锺姓源流史》、锺敬和2012出版的《锺史文选》 等。但是,他们几乎都只是介绍到北宋末年为止,对南宋之后的世系几乎没有涉及 或者简要地涉及 或者错误的涉及!显然,对北宋之前的世系我可以择优地采信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对南宋之后存在的世系问题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这就是我把世系研究的重点放在南宋之后的原因。 S.m{eur!,E
下面,我简要介绍自己如何用“逆向考证法”,从自己开始逆向考证到北宋的世系。 L=8<B=QT$
当然,考证过程是不轻松的,首先,要确定没有争议的世系是否正确,然后再探讨那些有争议的世系应该采信哪一家的族谱更为合理。对这些探讨,我有多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考证过程,如《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等,本文叫《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就是对前面几篇文章的归纳。 e<h~o!za
9qz6]-K
一、明清及之后的世系 L>%o[tS
所谓“明清及之后的世系”,当然应该重点放在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堂编族谱之后的世系。从自己家谱与其他同族人的家谱进行比较发现,在1536年之后各谱记载的世系人物都是比较准确的,大家几乎没有异议。而且,即使往前追溯到公元1300年左右的“三文公”,世系上也没有异议,只是对这200年左右的各世祖的表述上(如妻姓、儿子的名字、儿子的个数、墓葬地等),各地的记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世系上就从文亮公开始往后排。 MIoEauf
下面,是我家族谱对兴宁岗背开基祖锺文亮公之后到我为止的世系图: qI<mjB{3`
(注:①图中的世系,是以“理至文亮共九代”,对旧谱做了新的排序;②世系表示法举例,(114Q52)表示为“黄帝114世或气公52世” )。 &LVn6zAba
^!z[t\$
元 朝 ( 1279—1368 ) hn=[1<#^(
(114Q52)文亮[兴宁岗背,生于1316] —— (115Q53)志聪 —— xAe~]k_D
明 朝 ( 1368—1644 ) Upd3-2kr&J
(116Q54)应乾(约生于1375)—— (117Q55)晖 —— (118Q56)顺先 —— (119Q57)廷珠(约生于1458,注:本谱称这一世为“七廷公”他们大约生于1450前后)—— (120Q58)德富 [贝岭大有布,约生于1481] —— (121Q59)良仲—— (122Q60)永亮 —— (123Q61)尚缘 —— (124Q62)浩 —— (125Q63)逊 [汤湖湴田,约生于1603] —— (126Q64)钟千三郎 —— &c%g
清 朝 ( 1644—1912 ) Dzs[GAQ]
(127Q65)益厚 —— (128Q66)鸣誉 —— (129Q67)桂玉 —— (130Q68)有琼 —— (131Q69)铭 —— (132Q70)英纪 —— (133Q71)廷锋 —— (134Q72)正富 —— (135Q73)兰杨 —— (136Q74)国水(生于1897)—— a@* S+3
近 代 ( 1912之后 ) EC8b=B<DE
(137Q75)邦银(生于1923)—— (138Q76)亚胜(生于1950) —— KiOcu=F
GJp85B!PlO
由于应通公生于1380年,卒于1444年 (见网上文章《提龄公谱系全》:“公生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庚申岁 卒于正统九年甲子岁 享寿六十五岁”),而应乾是应通的哥哥,所以表中,116世的应乾公我就估算他约生于1375年(我所以用“约生于”,说明这不是族谱的记载,而是我为了探讨而做出的“估算”! )—— 因为我的家谱上没有任何一位世祖有出生年份的记载,所以用估算法进行估算,目的是为了方便探讨。上表是最简的世系链接,祥细些的介绍请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 。 ? Cg>h
由表中数据计算,116世应乾公约生于1375年,到138世亚胜生于1950年,共23代人,平均代距是(1950-1375)/(138-116)=26.1年,是合理的。 ?6jkI2w
X>.
NFB
二、宋元两朝的世系探讨 >P $;79<
由于宋元两朝的禁谱毁谱,我称从1062年至1536年之间的400多年为“修谱空白期”。所谓“宋元两朝的世系探讨”,其实就是从生于北宋的公元1062年的“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黄帝106世/气公44世),到生于元朝的公元1316年的锺文亮公之间,共254年的世系探讨。它正好处于“修谱空白期”的前半期。 &0(
我的家谱记载,从理公到文亮公只有三代:理——提龄——文亮。 z2hc.29t
广东兴宁锺谱的记载则为七代: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 #\ n8M
广东紫金锺谱的记载则为九代:1理——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文亮、文康。 ,qrQ"r9
此外,还有记载为四代、五代、六代的外地谱。 %8M)2?E
那么,面对这些差别,谁家的族谱记载才是正确的呢? 只能深入探讨了。 n[,w f9
A4?+T+#d
(1)相关世祖的生卒年份的信息来源 <P;}unq.kw
要探讨世系,就要有相关世祖的出生年份,就要注明他的信息出处。 ^T,Gu-2>
106世理公是由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迁广东五华铁炉坝的锺姓开基祖,提龄公是兴宁县城的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锺姓开基祖。对这三位开基祖的出生年份进行核实,当然应该以五华、兴宁、紫金等地的族谱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下面先介绍相关世祖的生卒年份的信息,其来源正是来自这些地方的族谱资料(还有年份相同的其他地方的族谱,这里就没有罗列了),且世序按“广东紫金文振系谱”的“九世说”(见下面的①至⑨ )列出: rf%7b8[v
LW:LFzp
106世 理1062—1136 ①(见:紫金南岭遐龄系《钟氏族谱》、锺敬和《锺史文选》、锺春林《钟姓源流史》。说明: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和《平远县钟氏族谱》都说,理公生于1078,但我采信上游谱《钟姓源流史》的1062 。) %F*|;o7 s
(另:锺刚公1059,是理公的哥哥。见锺春林《钟姓源流史》。) !GQ\"Ufs>
107世 大相1110 ②(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4~OQhiJ
108世 天柱1144 ③(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h7tnMS
109世 朝政1169 ④(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a`u
S[r>
110世 响1204 ⑤(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O4se"xK
111世 提龄1229—1315 ⑥(见:五华谱《钟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平远县钟氏族谱》。) ?`Y\)'}
(另:遐龄1231—1296,是提龄之弟。见紫金南岭锺娘顺编《锺氏简谱-遐龄公源流》。) LR,7,DH$9'
112世 有始1254 ⑦(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s%-INcR
(另:有甲1257、有贤1267,是有始的弟弟。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ZaT}#Y
113世 升达 ⑧(没有看到有谱记载其生卒年份。) WWZ9._
114世 文亮1316—1414 ⑨(见:锺泽民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 1Fi86
(另:文振1309—1400,是文亮的哥哥。见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 l#wdpD a{
115世 志聪 (没有看到有谱记载其生卒年份。) 5b6s4ZyV
116世 应通1380—1444 (见: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M'1!<a-Mp
117世 晓1408 (见: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 l48k<
说明:上面《平远县钟氏族谱》的相关世祖的出生年份,均由该谱的顾问、兴宁岗背的锺泽民先生所提供。 B )JM%r
I6LD)?
(2)理至文亮的世系探讨 Y#01o&f0n
对“理至文亮之间的世系探讨”,是我逆向考证的重点。因为在理与文亮之间,即使是五华、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等地的“上游谱”,其世系都是各不相同的,从三代到九代的都有,各持已见,争论几百年,谁也说服不了谁,至今无法统一!至于那些从粤东地区迁去外地外省的宗亲,他们只能接续原迁出地的族谱,以错就错,有的甚至在源流方面还修改了原迁出地的族谱记载(例如,从广东龙川芝野迁去湖南炎凌的锺应铭公的后代,就将龙川谱以接烈为始祖改成了以锺仪为始祖)!所以,怎样利用上面这些来自“上游谱”的相关世祖生卒年份,来梳理清楚理至文亮之间的准确世系,就成为我探讨世系的关键课题。 2PSTGG8JV
而且,一生住在兴宁岗背的文亮之孙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见《提龄公谱系全》),是我采用“逆向考证法”探讨的起点! “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是我考证其他谱载相关世祖出生年份正确性的第一块基石。我由这块基石,已经在上面证明了“应乾公与我之间的世系”是正确的,那么,文亮之前的世系和出生年份就可以在下面接着去证明。 /LQ:Sv7
既然是逆向考证,当然应该是先考证文亮,再考证提龄。 3|Y!2b(:?
^`qPs/b
A、文亮公生于公元1316年是否可信? nD,{3B#
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锺姓开基祖。由拙文《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是文亮携其第三子志聪去开发了兴宁岗背。志聪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 据兴宁谱:文亮生于1316年,应通生于1380年。祖父文亮比孙子应通大64岁,非常合理。 _hCJ|Rrln
据紫金文振系谱:文振生于1309年。他比弟弟文亮大7岁,非常合理。 []&(D_e"
由应通生于1380年,我推断他的哥哥应乾大约生于1375年。应乾是我的直系上祖,由前面的探讨可知,我与应乾公相隔22世,平均代距为26.1年,很合理。 ]R_G{%
因此,我在这里用紫金谱陪证兴宁谱,证明了“文亮生于公元1316年可信”。 |&hU=J
o
详细的探讨过程,见《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等,此略。 y?N Nz0
:nQp.N*p
B、理公生于公元1062年是否可信? zb2K;%Qs+f
据香港锺煜晟《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文振系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78—1143;据福建锺春林的《钟姓源流史》即武平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62—1136;因为理公生于武平象洞,是公元1088年中的进士(此年26岁),武平谱是上游谱,所以我采信武平谱:理公的生卒年份为1062—1136。 ?G/ hJ?3
显然,理公的生卒年份,我是不用考证的,直接采信上游谱。 v29G:YQe
除了五华谱记载有理公在公元1098年左右携子大相与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到五华华城铁炉坝避难外,其他的族谱都没有关于他因涉“元祐党事件”的具体避难地的记载,所以我采信五华谱,理公是五华铁炉坝锺氏开基祖。 B[xR-6phW
a%~yol0wO7
C、提龄公生于公元1229年是否可信? MtG_9-
我用紫金谱兴宁谱和龙川谱去证实紫金谱的提龄出生年份可信。 s[-]cHQ
这就需要用上面文振文亮的出生年份,并配合福建武平谱理公的出生年份,按照兴宁谱和紫金文振系谱的“理至文亮为六代”世系关系,来分析提龄公的出生年份。 YhgUCF#
C1、据紫金文振系谱,理至提龄共为六代(理1062——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1229),平均代距为167/5=33.4 年,很合理。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