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锺光伦先生的观点 $-!7<a-
2019-9-25至2019-10-9,钟廷弁21世孙、四川成都锺光伦先生在多个锺氏群9连载发表了他作于2019-9-8的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面简称《刍议》 ),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理生五龄”,他既否定“理公生于1062年”,也否定“提龄生于1229年”,而且这个角度很前卫,基本上是以史志论谱,用志史碑记去否定族谱的记载。我虽然知道有好几个宗亲都有他这个想法,但见以文章发表的,光伦先生目前应该是第一人! ,+gtr.
他的《刍议》重点有四:1、十七进士是官位造假,2、《源流传》可证明“理生五龄”,3、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4、廷弁与提龄非血裔。文章很长,下面只能将其文章述以梗概。 bu\(KR$s
?>vkY^/
:fy,%su
1、“钟氏十七进士”是造假 `w@z
Fc!"
(1)“十三进士榜上无名”。 《钟姓史话》说,北宋时“友文、友武、友勇、友盛”的十四个儿子有十三个是进士,连同“四友公”,进士共为十七个。经查史料,宋朝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有11万人登科;目前只能搜集到4万余人登科名录。在这4万余人中,有钟氏87人,但未曾查到有北宋“轰动朝野,震惊东南半壁”的钟氏十七进士。 ~YviXSW
(2)“朝廷为官子虚乌有”。 旧谱基本上都记载钟友文、友武、友勇等在宋神宗朝廷为官,甚至说与司马光、苏轼同朝为官,因上疏皇帝触怒龙颜而遭王安石、蔡京迫害。如此显赫的官职,但正史、方志上却丝迹难寻。遍查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近六十年的朝廷官员,从宰相至御史的1196人中无一姓钟,也无任何史志记载友武叔侄在朝为官的踪迹。特别是南宋理宗朝吏部尚书李埴的《纲要》,刀笔无情地剥下了清代中叶后的“谱师们”精心编织的“友文官御史,友武官大中丞、柔为中书舍人”的华丽外衣。“大中丞”是谱师杜撰的官名。 T<yfpUzX
(3)“无端附会元祐党人”。 《钟姓史话》说“……当时身为御史的钟友文兄弟,上表反对王安石变法,‘震怒龙颜’,遭宋神宗贬斥,兄弟相继‘去官归田’。宋徽宗上台后,支持蔡京、童贯等人围剿‘元祐党’,【反对变法的】友文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嗣劫运难逃,遭受株连,全部落难。” 但是,①“元祐党籍碑”无法查到他们叔侄之名,②北宋没有因言坐罪而被诛灭的事例,③蔡京的长子蔡攸还应钟诩之请,为宁波《钟氏族谱》写序,反而证明钟氏与蔡氏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④南宋高宗朝廷大力尊孔崇程大开党※禁,对北宋保守派大事褒扬,由徽宗、蔡京导演的“元佑奸党”事件落下帷幕,被列入“元佑党籍”的保守派官员陆续得到追赠谥号或官职。新旧党争以保守派最终扬眉吐气而收场,“元佑党人”后裔以此为荣,于是朝野攀附纷纷扬扬。 c5O8,sT
文章认为,是辽国契丹人、金国女真人,特别是蒙古人的全面入侵才是宋代汉人流徙、南迁的主要原因;“四友”叔侄们的外迁背景即是如此。所谓“四友”叔侄遭蔡京迫害而避奔逃难,纯属天方夜谭,与史实相去甚远,这应该归于谱师们的攀附造假。 |q\i, }
(4)“宋代广州从无刺史”。 众多族谱记载:“理公登宋朝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剌吏,因谏诤罢职,迁居长汀后被安石余党复害,于宋哲宗元年携男五人,避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这一记载与历史是否相符呢?查史书、《广东通志》和《广州府志》,①广州职官无刺史之官衔,②从971年查至1277年,广州守臣并无钟姓人。显然,“广州守臣无钟理”。 wGIRRM !b
此外,“镇蛮大将军”无法考证。 有谱载,钟理之孙天柱为南宋“镇蛮大将军”,但遍查《宋史》及广东、福建、河南等“通志”均无钟天柱之名,亦无“镇蛮大将军“之官号。 fLSDt(c',
【 以上内容,我觉得理据充分,可以接受,我是“佩服+赞赏”。 谢文学先生的《价值》和钟光伦先生的《刍议》,都证明 “修谱者欲为祖上增光添彩”而在族谱中妄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这个结论应该是准确的。我曾经也是对此多有怀疑,只是不敢明说。所以,对族谱中的那些一笔带过的官职记载,如“某某曾为朝散大夫”、“ 某某曾为光禄大夫”之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假的,不要当真。 ]_|%!/_
但我们所关注的,是族谱的核心、具有血缘关系的“世系链”。族谱争论的实质也是因为对“世系链”的互不认同。 下面涉及到了文章的世系问题,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所以就只能就地点评。 在下面,我会尽量引用原文并做适当的压缩以保留原意,我对原文段落中加的注释和对段落的看法,会用方括号进行限制,加插在其中和其后,以区别于原文;对文章的看法,则在引用完原文之后再另用新的段落同样用用方括号进行限制来表达。 】 4Sdj#w
/6\uBy"Xt
)fS6H<*
2、《源流传》可证明“理生五龄” NxK.q)tj6
文章说,“同祖先人众说纷纭”, “算术平均臆造‘八字’ ”。主要是: By}ZHK94I
(A)五龄生父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是钟友武生刚、理、齐,理生“五龄”;此说在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全国各地的钟谱普遍有记载。 二是友武生刚、理、齐,理生大相、大相生天柱、天柱生朝政、朝政生响,响生“五龄”…… 更有甚者,以“算术平均代距法”及孤本《钟氏族谱》考证出从理至提龄之子文亮严密的“九世说”; 此说仅见广东、广西极少数钟谱有记载。其中亦有说大相、天柱等生五龄者,不一而足。 【 注:我估计,所谓严密的“九世说”,大概是指像我(龙川锺胜)所论述的那些文章。“九代说”不是出于孤本,五华、紫金、河源、惠州、深圳甚至外省都有。我最先关注“九代说”,就是香港锺煜晟先生的紫金文振系族谱记载:“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 ”的世系链。“文亮生于1316年”则见于兴宁谱。还有不同世代数的其他族谱,主要就是“三代说(1+6+9)”、 “五代说(1+2+3+6+9)”和 “七代说(1+2+3+4+5+6+9)”了。我的家谱是“三代说”。我依据多本族谱进行探讨,根据平均代距的合理性,认为“九代说”比“三代说” “五代说” “七代说”合理。 】 Tgi7RAY
(B)纵观钟提龄世系,各地、各派的钟谱,虽然记载各不相同,但有四点是相同的: 一是旧谱无一记载了钟友武、理、提龄的生卒年月,更谈不上精确到时辰的“八字”。 二是提龄为友武、理之后,友文、友武、友勇三兄弟和子侄刚、理、齐兄弟及毅、密、察等八个堂兄弟世居长汀县(宋代福建路汀州治所)。 三是友武叔侄牵涉“元祐党争”,遭受王安石及余党打击迫害,被迫逃散今广东、江西等地,所处时代为北宋。 四是钟理为北宋进士,“授广州刺史,因谏诤罢职,退居长汀”。 %.\+j,G7
(C)“2006年12月在广东河源召开了‘五龄公世系’研讨会,会上持有两种观点,: 1、理公-大相-天柱-朝政-响-‘五龄’(原按: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2、理公-‘五龄’。两种观点都以谱为据,确实难于肯定任何一种。取第一的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取第二种的认定生于108◆9年。近几年有几部新编谱,提龄生于1297年,殁于1368年。” 原来钟提龄的年龄是研究者们呕心沥血“认定”的! ……不过,这段话还真道出一个客观事实:“两种观点都以谱为据,确实难于肯定任何一种。” 以谱论谱,当然谁也不服谁。 =>A}eR1Y
同为钟友武、钟理之后,“提龄之父是谁”各支派族谱记载迥异,给后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仅仅依靠族谱来论证族谱,显然难以揭开真相。 =_Z.x&fi
【 注:以上是作者把问题摆了出来,就是“理与五龄”的关系很乱,各说各的,难以“认定”。下面,作者提出自己的“理生五龄”看法,并进行论证。这应该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 $~
d6KFT
应该信谁呢? +x4*T
为此,作者寻找到的“理生提龄最早证据”,就是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太平湖钟氏源流传》 (下简称为《源流传》 )。作者认为应该信它。 zqI|VH
(1)公元1617年的《源流传》的来历和内容。。 钟提龄4世孙应和的后裔带着旧《钟氏族谱》 【注:兴宁谱记载的世系是 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和。这里没有说明“带”的时间;可以肯定,这本旧《钟氏族谱》其实是“兴宁谱”,后面提到光伦的《本谱》也是“兴宁谱”】 回兴宁岗背寻根问祖(《钟氏族谱·提龄系第一卷》钟达权)。其谱载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十月,提龄9世孙天奇倡首、世珍订证、逢龙修纂、天祐总理,重刻的《太平湖钟氏源流传》,重现了“原立于钟提龄之子文亮公祠”的已经模糊难辨的碑记。 【注:这说明,在这个“应和后裔携带旧谱回岗背”的时间点,兴宁岗背已经没有“岗背老谱”了,要靠应和后裔带来的旧谱来确认文亮公祠的碑记。我估计,由于1966年“文革”破四旧造成了“岗背老谱”消失,应和后裔带谱来岗背的时间点应该是在1990年左右。】 《源流传》载:“……宋末年间,因避难或江南、直隶……惟朝公与三子,长曰二十五郎,次曰二十八郎,三曰三十郞,移居汀州府白虎村,此为移汀州之始祖也【注:据武平谱,朝公之父叫锺贤,朝公生三子叫“远、道、逸”】……乃男二十五郎、二十八郎、三十郎挈家移落南岭穽萩(原文上穴下秋)【注:据武平谱,不是朝公之子去了穽秋坑,而是朝公之十一世孙浚公从白虎村迁去了穽秋坑】……长公、三公其螽斯瓜瓞,笔不胜载。而二公子孙(孙疑为衍字)钟四十郎,【注:即理公】名正懋,登宋朝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争一事,遂罢其职。婆李氏,生五子:长曰提龄、次曰遐龄、三曰祯龄、四曰祥龄、五曰瑞龄……吾始祖提龄始入兴宁,卜居城北五里外,地名龙归洞、太平湖,版籍二图,此又钟氏之发迹者也。盖在盛世之际,国朝初兴先后耳,迄今二百余年。地宅丘冢,犹初原址也。此又吾钟氏源流。” 【注:①应和后裔带来的旧谱中,有《源流传》的全文记载吗?文章没有说明。②请注意《源流传》与武平谱在世系上的不同。③我为什么会关注武平谱?因为五华铁炉坝和兴宁岗背的上游谱在福建武平象洞,这里是“象洞十四祖”的出生地,而理公是十四祖之一。 】 j0Os]a
(2)作者对《源流传》的解读。。 这应该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由提龄9世孙天奇】首倡的断代太平湖钟提龄源流,是真实可信的。 ①一是“宋末年间避难”与蒙古人横扫南宋、流民四起、民不聊生的历史相符,时间节点上正好与《临汀志》、《宋史》对接,广东是南宋最后沦陷地区,逃避战乱至兴宁岗背镇等地也是合理的。 【注:元朝(1279--1367)。这里的宋末避难,是否指提龄避难是在宋末元初?是1279年时的人?】 ②二是提龄“盖在盛世之际,国朝初兴先后耳”明确说明他是元明交际人,《源流传》的作传人为明朝人,称当朝为国朝,纪年格式都是中规中矩的。也与提龄之子文亮在明代设置的河南布政使司任职相吻合(《河南通志》卷三十一·职官、《开封府志》职官中未查到其名,应该是低官阶职员)。明代汉人重新修谱也符合南宋至大元的历史和谱牒史,至于修谱时间就看各宗族的兴衰情况了。 【注:这里,说提龄是元末明初人,是后面的结论所认可的;1368为明朝元年,1279则是元朝元年。】 ③三是作《源流传》时间距离提龄时期二百余年,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九代修谱,【平均代距(1617-1368)/8=31 】符合人类繁衍规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本谱《族谱流传名录》也列出兴宁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祐作《源流传》的名字和时间。 ④四是提龄的曾祖为钟朝,【注:如果提龄是元末明初人,则曾祖钟朝应为元朝初年人;许多锺谱包括武平谱都说钟朝是南北朝(420-589)时长汀白虎村的开基祖,曾祖与孙提龄三代间隔了八九百年!《源流传》是否抄错了? 】其祖、父以数字为名,不敢臆断是否另有其名号,这个数字名倒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和勋臣常十万(遇春)、汤和等所能追溯的几代先人之名雷同,不知是否是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的:“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提龄之父四十郎,名正懋,正懋即钟理,谱无异辞,充分证明了理生提龄。 【注:1、作者说人的名字有数字化,与元朝制度有关,值得参考;但数字化的人名,唐朝有,清初也还有,宋朝有没有?不知道。如果宋朝有,这段文字就不准确了。2、作者的四点证据,特别是与武平谱巨大的年代差异,能证明上面介绍的“兴宁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祐等人“作的《源流传》真的是“真实可信”吗?我是有怀疑的。】 JlEfUg#*
《源流传》后的《钟氏族谱次序列后》记载更较清楚:“一世祖提龄生元末交代之际,与弟满堂公即瑞龄公俱入长乐县学,国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割籍兴宁县,过北厢五十里、离城四十五里,地名龙归洞太平湖,创业建基址,正统始祖也,葬东厢马脐塘侧,祖婆罗氏……” 【注:提龄葬东厢马脐塘侧,就是现在的兴宁机场;龙归洞太平湖就是现在的兴宁岗背;岗背距离兴宁机场有25公里。提龄怎么会生死在相隔25公里的两地?】 这也与兴宁市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八十多岁的18代人健在的事实相吻合,这一客观事实必须受到尊重!他们世居祖籍,代代相传,世系不会存在偏差,说明提龄出生在元明交际是合理的,同时也间接证明了其父钟理应出生在元代。 【 注:2011年作者光伦先生去岗背时还有“四位八十多岁的18代人健在”。就是这四个健在的老人是提龄18世孙大约生于1930年,“提龄生于元末”即1368年,平均代距(1930-1368)/17=33 ,这应该是作者认为“提龄生于元末”的依据之一,于是可以推算理公大约生于1338年左右的元代(元代是1279—1367)。对此,我会在后面讨论并借用这“四位”老人,并质疑“提龄生于元末”。 】 j{=}?+M
【 注:作者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源流传》是“理生提龄最早证据”, “理生提龄,提龄生于元末” 是可以确信的。 但是,这些“证据”未能解决兴宁谱与武平谱的衔接问题。 I\j-
然而,前面锺子良先生说过,在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就编有“理—朝政—响—大相—天柱—五龄”世系的“万历年”《老谱》了,而且理公生于北宋。过了41年后编的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源流传》却是“理—五龄”,而且理公生于元末。为什么“万历年《老谱》”与“万历年《源流传》”会有这种差别?是否意味着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理与五龄”的世系之争?很值得大家思考。 】 UalwK
JV/:QV
Jiru~Vo+
3、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 G- ]_
d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曾说:“宋元之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野姚氏宗谱序),这是对明清以来族谱的真实写照,真知灼见。从“十三进士”、“朝廷为官”、“元祐党人”到“广州刺史”、“镇蛮大将军”于宋史、方志、典籍无迹可寻,无一可考,不免会给人留下了钟友武兄弟和其十四个子侄是否真实存在的种种疑点。因此,至少可以确定友武、理不是北宋人,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自然就没有在理与提龄之间安上“四代”而人为地将其推至北宋的道理。也许清朝中叶后有知道朝代、年号、干支纪年者发现了“北宋”的钟理至提龄时间跨度巨大,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在理与提龄之间粗线条地加了大相、天柱、朝政、响四代,自然就可以“圆”了北宋“进士”、“元祐党”等之说,但在此之前理生提龄已经被各地钟氏后裔采信、传抄,因而理至提龄之间出现四代在时间上可能晚了很多,并且记载这四代的族谱在顺序和代数上也是颠倒不一、相互牴牾的。至此,以宋国偃王“三弟钟烈”为“启姓始祖”的世系在宋代300余年间的真相已经不言自明了。 【注:这段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谱师们”不但官职造假,连世系也造假,从钟烈到宋元时期的族谱都是“谱师们”经过造假而写的?】 EF=5[$
u
【 注:这就是《刍议》的结论。直接否定宋前谱,这在年度范围上比“理生提龄,提龄生于元末” 更大更广。 3k8.5W
但是,武平谱中理公之前的世系能相信吗?结论没有明说,而是用清代钱大昕的一段话做了间接的否定,已经“不言自明”。就是说,从宋国偃王“三弟”为“启姓始祖”的钟烈到元朝理公,共1500年的钟姓世系,都可能是清朝谱师造假的产物! 这是钟姓史研究中前所未有的见解。 我之前没有看过这类文章,感觉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洞天!因为我没有认真研究过宋前谱,所以没有能力置评,只是增长了见识。 KRhls"\1
文章很明确,就世系而言:①《源流传》是正确的,“十四祖”不存在 ,即使存在,“十四祖”也不是北宋人,②大相、天柱、朝政、响等“四代人”是造假,③理生提龄,提龄生于元末,④“清朝谱师们”参与了锺谱的造假,元朝之前的谱都可能是造假的产物。我想,前三点是指局部,第四点则指全局,难道“清朝谱师们”能对全国的锺谱完成覆盖式造假?而且各地还把“假”造得彼此非常相似?这是很难解释的。 ^hT2ed +
这里,我不评论光伦先生的结论,只想议一议兴宁的“四位老人”。 g0;6}n
请注意:我在“逆向考证” 时也是在文亮的“原生地”岗背选得“基石”的! nU#K=e
=W
光伦先生说:他在2011年去兴宁拜祖,调查得到“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 他们是当时岗背钟姓辈分最高的老人。1997年版兴宁谱记载“提龄生文亮,文亮生于1316年”。即这四位老人是文亮17世孙,大约生于1930年左右。今年是2019年,四位老人应该有文亮20世的后代出生了。 jgkY^l
据兴宁谱,四位老人与文亮的平均代距为(1930-1316)/16=38.4年,说明老人的祖上大多数是幺子或生育迟后,所以代距大、辈分高。证明“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 9uX15a
1316年出生的文亮至今年有703年了,如果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现在出生的应该是文亮25世;如果按平均代距24年计算,现在出生的应该是文亮30世。就是说,2019年前后出生的兴宁岗背文亮公后裔,应该在文亮20世至30世之间,以“文亮24至26世”左右的出生率为最高。是否符合?请岗背宗亲自己去调查证明。 />>KCmc
显然,光伦先生对这四位辈分最高的老人还按正常的平均代距33年去反推算提龄生于明初1368年,在理解上是不准确的;四位老人的真实代距应该是38年。这更证明了锺泽民先生1997年编兴宁锺谱“文亮生于1316年”的合理性。 '^_^o)0gp
“四位老人”证明了“九代说”的基石是牢固的,没有问题。但《刍议》的意图是要掀掉“天花板”武平谱(说理公之前的世系链造假),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能真正掀掉,所以在武平谱被彻底否定之前,“九代说”的根基依然稳固。《刍议》的最大发现,是作者考证了自己的世系,被错误的链接在锺提龄的世系之下,正好印证了我的猜测(见《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和《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 )。 u-V(
2?
下面,是作者对自己世系的考证,很有见地。 】 mU||(;I
jrttWT
{sq:vu@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