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鍾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rnC<(f22
Zbf~E {
全国鍾姓目前有两套所谓的“通天谱”:《中华鍾氏总谱》和《中华鍾氏宗谱》。为叙述方便,后面合称这两套谱为“两谱”。对中华鍾氏的肇姓起源及世系,两谱各执一词,说法未能一致,让全球的鍾姓人无所适从,如此之谱怎能“通天”?! /}S1e P6
“基因科技可以服务于人类寻亲、认祖、证谱”。对两谱都无法解决的鍾氏源流问题,本文探讨性地提出了科学的“基因证谱”解决办法。 ~JB4s%&
w}U'>fj
一、鍾姓“通天谱”存在的问题 HBZtg
本文只讨论颍川鍾氏的祖源世系问题。 h5lngw
在1999年之前各地鍾氏族谱的源流和世系都是各说各话,很混乱,根本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蓝本”。2002年,“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在北京成立,提出要编中华鍾氏“通天谱”,并着手收集资料为编谱做准备,大家的热情很高。由于“改革开放”国家盛世,百姓修谱成风,引发了人们的寻根热。论谱的文章和书籍跟风而至,例如“粤东三老”1999年《鍾氏渊源校正本》,鍾蔚伦先生2000年《钟姓史话》,陈瑞松先生2003年《鍾姓通谱》……陆续出版;他们一致认为,颍川鍾姓是“烈系+接系”,全国鍾氏是多源的。因《钟姓史话》大量发行,让鍾氏多源的观点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鍾蔚伦先生作为当时“总会编谱办”的负责人,提出了“以《钟姓史话》为纲”的编谱原则,大家不表反对就算是默认了。但是,鍾蔚伦先生去世之后,“谱办”易人,“一源论”者当家,改旗易纲,发表了鍾大元先生“鍾氏只有一源”的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于是引发了2013年至2017年鍾氏“一源”和“多源”的激烈争论,2017年10月发展到“总会”被分裂成两个,并各自编谱(见拙文《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很快,“总会”编的2018年秋版《中华鍾氏总谱》和“重组会”编的2019年春版《中华鍾氏宗谱》先后登场,今天已经发行到了全世界。 @eP(j@(^
面对无法调和的祖源争论,让他们的分歧不可避免,我们早有预料,所以我对他们在两谱中留下的许多互揭烂疤的文字,不感觉奇怪,故不想再评论,只关注和讨论他们“编”出来的源流世系。 GK{~n
(一)2018年秋版《中华鍾氏总谱》(后简称为《总谱》) <-HWs@8#
编《总谱》依据的是1999年《鍾氏渊源校正本》、2005年《福建武平谱》和2006年《赣南钟氏族谱》(见“《鍾氏编谱通讯》总第一期”),这三谱的本质就是2000年《钟姓史话》:烈系+接系。 kQ|phtbI
1、《总谱》的先秦祖源 X\5EF7:S
《总谱》认为:全国鍾姓多源(少数民族鍾姓和汉族鍾姓大多不同源),汉族鍾姓也是多源。例如,鍾仪源自姬姓,鍾建源自芈姓,同为黄帝59世的鍾烈和鍾接则源自子姓;而且鍾烈的先祖是宋襄公到宋辟公的宋国王室是一脉,鍾接的前祖是宋襄公之弟“遨”及其后代伯州犁、鍾离簠和鍾离眛是另一脉,宋襄公和遨的父亲就是黄帝46世“宋桓公”,即二脉共祖于宋桓公。(第42-46页) G;]zX<2^3
2、《总谱》的汉后世系 *s?C\)x
《总谱》对汉后世系的表述很清晰:烈系+接系。烈系来自《鍾氏渊源校正本》,接系来自《钟姓史话》。 ?}No'E1!I
例如烈系,明确地否定“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九十五世祖,接受《鍾氏渊源校正本》的“校正”改成了四十七世祖。(第43页) =91f26c!~
因此编《总谱》的关键词是“校正”! 就是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包括对秦前的祖源和汉后的世系都做了“校正”。 PUC:Pl77
u+ 8wBb5!
(二)2019年春版《中华鍾氏宗谱》(后简称为《宗谱》) Lt{&v^y
《宗谱》原则上执行的是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就是依据史书(如:《左传》、《左传注疏》、《春秋左传注》、《史记》、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宋章定著《名贤氏族类稿》……等),和湖南澧州为基础的鍾谱(如:《湖南鍾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鍾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将这些史书和谱记中人物调整编排而成。其中经过几次改编,五年内推出了鍾氏一源的三个版本(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2019年出版的《宗谱》应该是第四个版本。 8< z
1、《宗谱》的先秦祖源 W\O.[7JP
《宗谱》认为:全国鍾姓只有一源(少数民族鍾姓另有源头,但部分少数民族如畲族鍾氏则出自汉族),源头就是宋襄公的孙子、黄帝49世“公孙鍾离”(姓鍾名离),天下的鍾姓和鍾离姓人都是公孙鍾离的血缘后代。其中:鍾仪是公孙鍾离之子,鍾建是公孙鍾离的5世孙,鍾离子是公孙鍾离的11世孙,鍾接是公孙鍾离的14世孙(黄帝62世孙),鍾烈是鍾接之子。秦前的祖源和世系是经“考”而得“正”的。(“世系卷”第55-58页) |^O3~!JP(>
2、《宗谱》的汉后世系 T/q*k)IoR
对汉后的世系,《宗谱》的思考就比较复杂,《宗谱》共有二卷(“综合卷”和“世系卷”),都是“接生烈、晏”,但对汉后世系的表述 二卷的态度会各有不同。 Ca3
{e1
例如烈系,“综合卷”对“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表达了明确的支持,认为《祖名歌》“既是清朝廷对鍾姓渊源的钦定,也是鍾姓的瑰宝”(“综合卷”157-158页)。 但是“世系卷”所展现的烈公世系,却很矛盾地执行了《宗谱》所坚决反对的《鍾氏渊源校正本》。稍为不同的是,《鍾氏渊源校正本》将95世校正为47世(烈为1世,毅为47世),而《宗谱》“世系卷”将95世考正为52世(若烈为1世,则毅为52世);除了前面多留了5代外,“世系卷”删掉的世祖与《鍾氏渊源校正本》删掉的世祖几乎一模一样。(“世系卷”第55-58页,第776-778页) q]v{o8:U
因此编《宗谱》的关键词是“考正”! 就是说,《宗谱》是用考证古籍所得史志人物编入谱中,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作了“考正”。 Sv[+~co<l
{mA#'75a#
(三)《总谱》和《宗谱》的尴尬 =64Ju Wvo
在2017年之前,中华大地绝对没有号称中华鍾氏的总谱或宗谱。《总谱》和《宗谱》都是近期用了上百人花了近十年参阅了成百上千的“资料”才新编出来的“通天谱”,从任何角度看他们都是“编”而不是“修”;如果将这样大规模的“编”还硬说是“修”,只能说明编者心虚对“编”缺乏自信。然而,两谱的编者都认为:自己正确,对方错误。 U)SQ3*j2D
通天谱是要面对大众的,必须接受全国鍾姓人的“检验”,不是自认正确就是正确的。从鍾氏微信群的宗亲们的反应来看,人们对两谱的源流表述并不买账,因为两谱都不能与他们自己的族谱记载实现对接。特别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家的族谱一定正确的人们,更是颇有微词,报以冷嘲热讽,觉得两谱都不是他们心中的菜! $
3R5p
确实,两谱本身互不认同是第一硬伤,经不起推敲是第二硬伤;校而不正,考而不正,怎能去面对和说服千差万别的各地族谱?! 难怪人们以己谱“怼”两谱,对两谱没有多少好评价,先天的硬伤让人们失去了对两谱预期的信任。 ?d)FYB
我发现,《总谱》和《宗谱》对同一份资料的取舍是有差别的,而且都没有应有的解释。例如,《总谱》将“鍾氏九十五世祖”精简为47代;《宗谱》表示反对,于是特意“帮助”《总谱》列出详细的“留、删对照表”,并在“录者注”中鞭挞了新谱和《鍾氏渊源校正本》的这种精简校正(“综合卷”第121-126页)。奇怪的是,为什么《宗谱》没有将自己精简考正为52代的“留、删”过程也列进表中去呢? 事实是,两谱都没有交代自己对《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留、删”说明,这也是硬伤。 8%;]]{(B
可以这样说,两谱都无充分的证据确保自己编的源流世系真的符合历史! Ar`U/ %Cu
《总谱》和《宗谱》的尴尬,就在于他们表述上的重大差异: 1pTQMf a
1、公孙鍾离:即宋襄公之孙“公孙黎”。据古典文献专家傅璇琮先生对《春秋左传.文公八年》的翻译,公孙鍾离在昭公事件中已经在宋国被杀掉了。但《宗谱》坚持他没有死还活着,而且逃去楚国做了官。 }QJ6"s
2、鍾仪:史书上确实有鍾仪,但没有记载他的父亲是公孙鍾离。《总谱》否定公孙鍾离生鍾仪,《宗谱》肯定公孙鍾离生鍾仪。 *m&(h@l
3、鍾信:《宗谱》说,他因念先祖改名“离信”;于是,他的后代名字都带上了“离”字,但都不是姓“鍾离”。如鍾离磬是姓鍾名离磬、鍾离春是姓鍾名离春、鍾离子是姓鍾名离子、鍾离滏是姓鍾名离滏、鍾离椻是姓鍾名离椻、鍾离眛是姓鍾名离眛、鍾离发是姓鍾名离发 ……(“综合卷”第30—33页) $wqi^q*)
问题是:他们在历史上到底是姓鍾还是姓鍾离?不是我们可以曲解的;鍾离子是皖系鍾离姓人的始祖,他们能承认“鍾离子之父是鍾信”、“鍾离子是姓鍾名离子”吗? ,sn
9&E
注意:《总谱》的源流里根本没有鍾离信和鍾离子(认为他们姓鍾离,不姓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