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鍾胜:读议家谱谈世系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2
铜币: 291 枚
威望: 205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2-25
楼主 发表于: 2021-03-03  

鍾胜:读议家谱谈世系

特别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与龙川锺氏廷珠系“德富、德贵、德满”等三房宗亲交流,对其他各房系宗亲,未必适用,只供参考。 KkHlMwv  
    我的家谱是指1948年保存下来的《湴田钟氏族谱》,因保管不善腐朽虫蛀,1983年集资请人进行了重抄,故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称之为“1983版湴田钟氏族谱”。 <gr2k8m6$  
    在2017年《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中,我已经对家谱作过一番探讨,但不够深入,在2019年出版了两个“中华锺氏总会”的《中华锺氏总谱》和《中华锺氏宗谱》之后(下简称《总谱》和《宗谱》),我觉得有必要对家谱作一次深入的读和议,这个“读议”其实是我学习锺谱的一份心得 以与族人交流,也是我之前文章观点的汇总和对族人的一个交待。 RQ51xTOL4]  
    读谱不难议谱难。读议时,我只好按时间顺序,以汉初、北宋、明朝中叶(1536年)之前和之后,在世系上分成四个阶段,即汉前时期、汉宋期间、宋明期间、明后时期,分段进行。我会一边读(分段用中括号【】引用家谱的原文),一边引(概略引用《总谱》和《宗谱》的相关内容),一边议(讨论其中的问题和个人看法),即边读边议,有错的地方欢迎族人批评指正。  M Xl!  
*WXqN!:  
    一、第一部分:汉前时期的世系 YWa9|&m1  
O[')[uo8s  
    (一)湴田锺谱的汉前世系 AzBpQb*  
【  颕川堂钟氏源流之谱 }Qvoms<k  
    钟氏世传微启之后,周成封于守宋公,稽生丁公,丁生申,申生襄,襄生熙,熙生励,励生釐,釐生举,举生惠,惠生间,间生哀,哀生戴,戴生武,武生穆,穆生和,和生庄,庄生凭,凭生桓,桓生兹,兹生甫,甫生遨,遨生禦,禦生宗伯,宗伯生州黎,州黎生眛。眛为楚项羽之大将,称亚父,食采薇于钟离因氏焉,生三子:发、接、连。 n!XSB7d~X  
    接公----始居颕川单姓钟,故郡曰颕川。钟氏自接公始。生烈公。 B.[5N;c  
    烈公----妣姒氏,生一子:复。 ,%]s:vk[u  
    复公----妣姬氏,生一子:叶。 P~*v}A  
    叶公----妣姜氏,生一子:气。 3qH`zYgh  
一世始祖 mc5$-}1V,  
    钟气公----妣吕氏,生二子:运亨、运丰。 @Cd}1OT)  
    气公之初,因世炝乱,从父叶公隐于颕川钟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隧姓钟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 : ]JsUb{YK  
27jZ~Bp$  
    (二)《总谱》和《宗谱》的“颍川堂钟氏源流”  PYYO-Twg  
    (1)《总谱》为源分二系:“接系+烈系”。 6I\mhw!pQ  
    1、接系: 46宋桓公 御说 — 47子遨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 — 51伯郤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眛 —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 60锺晏 — 61锺钦 — 62锺崱 — 63锺元 — 64锺期 — 65锺范 — 66锺表 — 67锺宝 …… p/uOCQ|1l  
    2、烈系: 46宋桓公 御说 — 47宋襄公 兹甫 — 48宋成公 王臣 — 49宋文公 鲍革 — 50宋共公 段 — 51宋平公 成 — 52宋元公 佐 — 53瑞秦 — 54纠父 — 55宋昭公 特 — 56宋悼公 购由 — 57宋休公 田 — 58宋辟公 僻兵 — 59宋康王 偃 — 60子烈(锺烈,锺姓烈系始祖)— 61锺复 — 62锺叶 — 63锺气 — 64锺运丰 — 65锺文义 — 66锺纯祐 …… 5'O.l$)y  
    (2)《宗谱》只有一源一系: _^0)T@  
     46宋桓公 御说 — 47宋襄公 兹甫 — 48公子御 — 49锺离(公孙黎,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锺瑁 [弟:锺珩(其六世孙叫“锺子期”)] — 52锺密 — 53锺建 — 54锺喬喆 — 55锺君 — 56锺信(锺离信) — 57锺离馨 — 58锺离滏 — 59锺离椻 — 60锺离眛 — 59锺接 — 60锺烈 [弟:锺晏(后续世系接上面的接系“60锺晏”)] — 61锺复 — 62锺叶 — 63锺气 …… GUK3`}!%  
    以上阿拉伯数字均为黄帝世系(即黄帝为1世,宋桓公御说为46世)。 r;aP`MVO<  
,_t}\7  
    (三)议评汉前世系 Hz<)a(r!J  
    湴田钟谱的汉朝之前世系(即立姓之前的世系)表述,既不同于《总谱》也不同于《宗谱》,而且语焉不详,既称“钟氏自接公始”又称“气公为一世始祖”,让人看不懂立姓始祖是接公还是气公。但《总谱》和《宗谱》的立姓始祖又各不相同,不知道以谁为准,说明姓前世系和立姓始祖,全国各地锺谱很不一致。 z15QFVm  
    据史,锺离眛是项羽麾下大将,大约生于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01年9月被汉高祖刘邦所杀。有锺谱称,锺离眛的次子锺离接生于公元前223年,为避父难在公元前201年“去复姓锺离改单姓锺”为锺接。另有锺谱称“汉高祖入关(公元前205年10月)时气公年方二十”,据此推定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既然接公只比气公大2岁,他们不可能是曾祖孙的关系,证明湴田谱的“接-烈-复-叶-气”世系有问题。 g|l|)T.s  
    《总谱》将接公从“接-烈-复-叶-气”中剥离出来,把“烈-复-叶-气”接到“59宋康王偃”之下,把接公接到“58锺离眛”之下,变成“接+烈”二系,广受诟病。  而《宗谱》将“接-烈-复-叶-气”归入“49公孙锺离”之后,将在“昭公事件”中被杀掉的公孙黎(锺离)进行死而复生处理,变成锺姓唯一的始祖,违背历史记载不被认同。 Y3wL EG%,:  
    现在有文章称,上述世系都是明清后人主观追溯出来的,不能反映真正的姓史事实,这个观点我认同。 (wsvj61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在《百家姓》中说:锺姓和百家姓一样,是多源的。不过,他的许多观点大都来自网络和族谱,说服力也不强。所以,锺姓是“一源”还是“多源”?锺姓始祖是谁?锺姓始祖有多少个?这些都是至今没有解决的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 FwGMrJW  
j2|!h%{nI  
    二、第二部分:汉宋期间的世系 -`ykVH gg  
    这里的“汉宋期间”是指“汉初至北宋末期”。 GB_ m&t  
} u7&SU  
    (一)湴田锺谱汉宋期间的世系 $JXQn  
【  一世始祖 }GTy{Y*&  
钟气公----妣吕氏,生二子:运亨、运丰。 OL"So u4  
气公之初,因世炝乱,从父叶公隐于颕川钟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隧姓钟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pV))g e\  
二世祖 6ypqnOTr  
运亨公----妣苏氏,生文趣。汉景帝时为中牟入关令。 [?`c>  
运丰公----妣姜氏,生一子:文义。 IyA8+N y  
三世祖 ?|9$o/Q}  
文义公----妣嬴氏。汉景帝时为许州牧。生一子:高。 dQL!>6a  
四世祖 S$I:r bc  
钟高公----妣刘氏,生二子:晖、亮。久已分派不及录。 ~d?\rj3=  
五世祖 eDSBs3k7H  
钟晖公----妣秦氏,陈氏,生一子:纯祜。 yo0?QRT  
六世祖 [f'DxZF-  
纯祜公----妣项氏,生一子:祮。 6.'+y1yS)  
汉平帝时为许州牧,因王莽篡位,遂隐居焉。 &hYjQ&n  
七世祖 #8d$%F))  
钟祮公----妣李氏,生三子:保、俨、朝(左边要加单人旁)。 &^YY>]1Py  
八世祖 KPA5 X]  
钟保公----光武帝时为朝散大夫。 FR@ dBcJUU  
钟俨公----和帝时为侍郎。妣陈氏,生一子:巽。汉明帝时为朝散大夫。 dfq5P!'  
九世祖 t`mLZ <X  
钟巽公----妣荀氏,生一子:良。 |"Oazll  
十世祖 {\e wf_pFk  
钟良公----妣庞氏,生一子:洧。 uQ.VW/>  
十一世祖 fJC,ubP[5  
钟洧公----妣许氏,生二子:逢兴、逢治。 ARu^hz=  
十二世祖 -Q8pWtt  
逢兴公----妣孔氏,生二子:桂、楠。 h(G(U_V-Od  
逢治公----妣谌氏,生一子:稔。顺帝时为奉剌大夫。 GS3ydN<v  
十三世祖 uL4@e  
钟桂公----妣徐氏,生一子:焕。 Q$9`QY*6"p  
十四世祖 ?Xo9,4V1  
钟焕公----妣刘氏,生二子:增、坦。 0,;FiOp  
十五世祖 ~ +$l9~`{  
钟增公----妣陶氏,生二子:铣、镳。 K~WwV8c9;  
十六世祖 M$gy J!Pb  
钟铣公----字迪,妣姜氏,生一子:繇。 为桓宙主簿,官至封侯,钟会即其派也。 qO9_ e  
钟镳公----妣裴氏,生一子:县。 fwQ%mU+  
十七世祖 ;SVF"Uo  
钟县公----妣曹氏,生一子:余。 a~~"2LE`  
十八世祖 3-8Vw$u  
钟余公----妣周氏,生二子:立、丘。晋惠公时为偃师令。 u;:N 4d=f'  
十九世祖 3r{'@Y =)Y  
钟立公----妣荀氏,生二子:宏、宿。 Z y7@"C  
钟丘公----妣孙氏,生二子:守为、守宁。二子皆为简帝县令。 2s6Hr;^w.1  
二十世祖 Ahq^dx#o  
钟宏公----妣朱氏,生一子:斌。 Ec6{?\  
钟宿公----为扬州都督。 ;o3 .<"  
二十一世祖 <STjB,_s  
钟斌公----妣刘氏,生一子:大有。 {+t'XkA  
二十二世祖  m|"MJP  
大有公----为会稽大守。妣姒氏,生二子:贡、贵。 FM7N|] m  
二十三世祖 knBT(x'+  
钟贵公----妣孔氏,生二子:才、先。 D\V}Eo';6  
此时宗族,居住南京、凤阳、颕川颕上县、许州长社等处,共有九百余丁。因天下晢沸,多隐居不仕,亦多迁居他郡,长社累被荼毒。宗谱失落,莫知源流。东晋太和元年,先公为扬州令,在宿公都督府中,找出族谱,方知源流。及先公罢任不仕,因不忍离祖旧业,仍居于颕川焉。 Z9aDE@A  
二十四世祖 r%'2a+}D  
钟先公----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为扬州县令。妣闵氏,生一子:酉。 }RUC#aW1  
二十五世祖 \aUbBa%!  
钟酉公----妣孙氏,生二子:范、简。二子俱奇才伟抱,东晋将败元兴之时,俱隐居不仕。 {YbqB6zaM  
二十六世祖 *G~c6B Z  
钟范公----妣朱氏,生三子:善、圣、贤。 ]@?3,N  
东晋将败恭帝悼宋之际,草寇勃发,钟氏一门皆荡析离散。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五月廿五日辰时,兄弟三人带族谱过江避难,流落万成在兴国竹乡。世传颕川离许州城三十五里,有祖坟三十六穴,又有松柏三百余株,面前有石狮石象,更有明山朝拱。(民国廿七年正月初旬记) y_QxJ~6t  
  [ 注:这是原谱注释,民国廿七年是公元1938年。] @3S2Xb{ra1  
钟简公----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八月十五日带人口三十余丁徒于浙江。 Ruk6+U  
二十七世祖 4'rk3nT8  
钟善公----移居浙江绍兴会稽县。   6^: l  
钟圣公----移居江西江宁府上元县。 G%kXr$?W  
钟贤公----妣黄氏,生一子:会正。移往江西虔州,即今赣州是也。后因闽地宁化县陆戎烽起,会正公督兵冲锋,前去剿灭陆戎。后为都督。 cdIy[ 1  
二十八世祖 G:e}>'  
会正公----字朝,妣欧阳氏,生三子:逸、道、远。 {fN_itn  
会正公,查见勤江白虎村地形秀丽,遂与母及妻、三男,筑居于是地焉,即今长汀是也。后来黄氏身故,公之子兄弟三人将祖母黄氏、马氏葬于九龙岗,即今汀州府台是也。     6OTxtk  
以上族谱,(钟)宪文进学之初,在汀州钟文俊、文杰兄弟进士家中,抄出一本。及(钟)宪尧在江西象洞堡钟氏,亦抄一本。二本若合符节,道公兄弟子孙累巨万焉。 9 [I ro  
二十九世祖 d=4MqX r  
钟逸公----妣伍氏,生一子:大仁。 d$2{_6  
钟道公----妣李氏,生一子:大义。 ?n@PZL= ]  
钟远公----南北朝宋武帝时之人也。妣孙氏,生三子:诠、䜣、谥。 a 5)[?ol  
三十世祖 4 |5ekwk  
钟诠公----妣张氏,生一子:纯。 |_=jXf\TL  
三十一世祖 zPkg3H  
钟纯公----妣赵氏,生一子:有碬。 _1R`xbV  
三十二世祖 (I~,&aBr  
有碬公----妣司马氏,生六子,俱是博秀士:曰功、曰助、曰勲、曰劼、曰勇、曰勅。 Mm[%v t40  
三十三世祖 uN\9c Q  
曰勲公----妣范氏,生二子:侗、供。 H*\ }W  
三十四世祖 ;Ok11wOw  
钟侗公----妣糜氏,生一子:弼。 ^3yjE/Wi"  
三十五世祖 wA~Nfn ^  
钟弼公----妣傅氏,生二子:邺、齐。 z!L0j +  
三十六世祖 =k/n  
钟邺公----妣颜氏,生七子:晃、暠、景、昱、晟、昇、旭。 #/jHnRrQ   
钟齐公----高帝时为襄阳太守。 x.r`(  
三十七世祖 YHRI UY d  
钟暠公----妣文氏,生一子:岿。 d,)F #;^5  
钟旭公----为扬州都督。妣许氏,生三子:孟、尚、书。奇县令三将军。 *r% mqAx(  
三十八世祖 "4?hK  
钟岿公----妣高氏,生一子:荩。 <?J7Z|  
三十九世祖 Ph%s.YAZ~  
钟荩公----妣柳氏,生一子:寅。荩公为山阴县令,梁武帝时之人也。 r?+u}uH  
四十世祖 bA^a@ lv a  
钟寅公----妣丁氏,生一子:勉。 Jb$z(?S  
四十一世祖 $cy:G  
钟勉公----妣徐氏,生二子:璿、智。 yED^/=\)}  
四十二世祖 =}"hC`3e  
钟璿公----继宿公扬州都督,遂居于扬州。 0F~9t !  
钟智公----妣孟氏,生二子:昭、穆。 +|8Lt[^ux  
四十三世祖 Em]T.'y  
钟穆公----妣鲁氏,生一子:光。 IGqmH=-  
四十四世祖 =J'?>-B  
钟光公----妣陈氏,生三子:易、平、日。 p.\KmEx  
四十五世祖 ^#Y6 E  
钟易公----妣詹氏,生二子:天明、天聪。 }-Ma ~/  
四十六世祖 SmLYxH3F  
天明公----妣游氏,生一子:人龙。 `x#~ -  
四十七世祖 ^+wzm2i  
人龙公----妣柳氏,生二子:其才、其能。兄弟俱为县令。 -$kJERvy  
四十八世祖 &Egn`QU  
其才公----妣张氏,生二子:百里、百有。 ?^!dLW  
四十九世祖 ~^C7(g )  
百里公----妣伍氏,生一子:江。 i;xMf5Jz  
五十世祖 GJuD :  
钟江公----妣田氏,生一子:概。 lKD@2  
五十一世祖 [;2:lbPx  
钟概公----妣郭氏,生二子:文焕、文烜。 Rj&7|z  
五十二世祖 2Ee1mbZVw8  
文焕公----妣祝氏,生一子:紫。 ;' W5|.ZN  
文烜公----妣白氏,生六子:长子天锡,其余五子不祥,未录。 3"hR:'ts  
五十三世祖 a?MtY EK2  
天锡公----妣何氏,生一子:大海。 =iQm_g  
五十四世祖 WuQYEbap  
大海公----妣欧阳氏,生二子:林辉、林耀。兄弟俱为大夫。 stG&(M  
五十五世祖 qR<DQTO<  
林辉公----妣丘氏,生一子:谈。 /t^lI%&  
五十六世祖 4Qo1f5 >N  
钟谈公----妣有氏,生一子:圭。 @~XlI1g$i  
五十七世祖 3# (5Kco  
钟圭公----妣田氏,生二子:本锡、本鏐。 N9PM.nbd%  
五十八世祖 Mfr#IzNHN  
本锡公----妣刘氏,生二子:洪、渤。 M^f1D&A  
五十九世祖 <`*P/V  
钟洪公----妣欧氏,生一子:木。 Z4-dF;7  
六十世祖 Pb;`'<*U  
钟木公----为许州牧。妣田氏,生二子:炲、炤。 vTEkh0Ys  
六十一世祖 .%<&W1  
钟炲公----妣何氏,生一子:北。 t5APD?5 c  
六十二世祖 6V?RES;X  
钟北公----妣何氏,生一子:逵。 8'[wa  
六十三世祖 .Topg.7W  
钟逵公----妣马氏,生七子:礼、恭、宽、廉、敏、惠、节。逵公,前唐玄宗开元时,谏议大夫。 m wCnP8:K  
六十四世祖 8} k,!R[J  
钟礼公----妣田氏,生一子:浚。 gWo~o]f  
礼公住赣县,又迁江西。公因朝廷佥鄞江白虎村祖坟,为汀州府衙,废住宅为长汀县衙,兄弟难抗。靠有司恩祈每年祭扫时,马知府将箭射坝田六十亩,作钟姓蒸尝,逢清明逊府堂与钟姓祭扫。后一许知府下令不容祭扫,将一姓磨灭,百端挖出祖坟,不见金骸。见一缸灯火明亮,有碑石镌云:“许尤许尤,与你何仇,数百年后,为我添油。”遂添油而复葬之。因官府贪酷,磨害无休,遂将箭射坝田尽卖,仍存者施舍入开元寺,兄弟各徒他方,分别时拜天誓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产英贤,若有不认宗枝者,天雷劈碎化灰烟。  后一李知府,初到寺僧,顶祝逸公兄弟功德,通府绅士呈明当事追封为令公塑像,寺东阁配佛世祝。 B3t>M) 9  
钟恭公----住信丰。 @]tGfr;le&  
钟宽公----住雩都。 NGs9Jke2  
钟廉公----住上杭县。 k f!/9  
钟敏公----住赣县一作雩都。 SkA'+(  
钟惠公----迁居长汀府。 6)$ N[FNs  
钟节公----徒邻邑,世传穽秋坑(井秋二字上面要加穴旁),有祖坟三穴象形,坐东向西,小河为罗带水一本廉下有信公住兴国。 Kx+Bc&X  
六十五世祖 kAliCD)  
钟浚公----妣陆氏,生一子:武。 IpXhb[UZ?  
六十六世祖 hNo>)$v!s  
钟武公----妣梁氏,生二子:尚仁、尚义。武公移于象洞庄中坊千家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为郡守。 q$rA-`jw  
六十七世祖 &RrQ()<as  
尚仁公----妣王氏,生二子:以福、以禄。 +|<&#b0Xd  
六十八世祖 0Ida]H  
以福公----妣张氏,生一子:泰。 {:X];A$  
六十九世祖 ,O)\,tg  
钟泰公----妣王氏生二子: 一、二。泰公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为知府。 DOIWhd5:  
七十世祖 I{I [N &N  
钟一公----妣王氏,生二子:达上、通上。 {kH^OZ^(e  
七十一世祖 O mIBk  
达上公----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为知府。妣王氏,生一子:三才。 Z^6(&Rh  
  [评:出问题了——泰公做知府的时间比孙子达上公做知府的时间竟然还后了114年?] 8#u_+;,p  
七十二世祖 %d J>8.jW@  
三才公----开元十年为知府。妣王氏,生二子:四知、四奇。 L)'rM-nkFh  
七十三世祖 Jwt I(>cI  
四知公----妣梁氏,生二子:五道、五达。 gtGKV  
七十四世祖 \X.=3lc&  
五道公----妣乐氏,生一子:球。 [5*-V^m2  
七十五世祖 M9g\/]Io;  
钟球公----唐僖宗广明帝封为中丞。妣李氏,生一子:徵奇。 PjW+V`  
七十六世祖 D>e\OfTR:  
徵奇公----妣刘氏,生一子:襄。 n{r#K_  
七十七世祖 +%\j$Pv  
钟襄公----妣黄氏,生一子:衮。 f$|v0Xs  
七十八世祖 J_E(^+  
钟衮公----妣刘氏,生一子:可栋。 ASa!yV=g  
七十九世祖 -+>r4P  
可栋公----妣陆氏,生二子:所见、所知。 cu?(P ;mQi  
八十世祖 F'$S!K58  
所见公----妣伍氏,生二子:作楫、作霖。兄弟俱进士。 mh7sY;SvM  
八十一世祖 67\Ojl~(1  
作楫公----妣刘氏,生一子:廷简。 %N>NOk)  
八十二世祖 ,Z7Z!.TY!  
廷简公----妣邱氏,生五子: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dCPa7:>&  
八十三世祖 uEGPgYY(  
振宗公----妣乐氏,生二子:鼎新、鼎调。兄弟均大夫。 +()t8,S,  
八十四世祖  M .`  
鼎新公----妣黄氏,生一子:养正。 7QiCZcb\  
八十五世祖 ?EQ^n3U$  
养正公----妣黄氏,生一子:缵绪。 &qP-x98E?  
八十六世祖 NVqC|uEAF  
缵绪公----妣练氏,生一子:式。 xqC<p`?4  
八十七世祖 i!$^NIcJ  
钟式公----妣邓氏,生二子:大始、大初。 /+t[,  
八十八世祖 zHOE.V2Qo  
大始公----妣余氏,生一子:尚。 ~P#zhHw  
八十九世祖 `s> =Sn&UP  
钟尚公----妣邹氏,生二子:山、岱。 mhLRi\[c )  
九十世祖 _<*GU@  
钟山公----封文林郎。妣李氏,生三子:友武、友文、友勇。 i;hc]fYb=K  
宋英宗四年,友文、友勇同登进士。 TWR $D  
山公于英宗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十五日殁,择葬日月形安厝,打开有砖有石有穴,坐北朝南,其地在庵前坝桥头。葬时大风雨,连雨三日,棺忽不见,地上本砖本石一一复之。后去祭扫,见有黄蜂出现,始知天﹟葬也。 ^%%5  
山公好施舍,乡里无衣食,及不能葬娶者俱周给之。其时乡中屠戮甚多,公皆捐资尽埋之。 k-pEBh OH  
钟岱公----封为崇义公,与山公配亨龙源庙食。岱公生一子:友盛。 6_5d  
山岱二公早卒,感岱公妻,殷勤教子侄读书,俱登科第。 wV[V#KpX8-  
九十一世祖 km\ld&d]$  
友武公----妣徐氏,生三子:刚、理、齐。刚徙居来苏,齐徙居武平。 [&qbc#L  
友武公为宋神宗庚戍年进士,官至侍郎。因谏王安石新法害民拂旨,兄弟遂罢职归。葬于穽秋坑,后兄弟阴灵,五凤楼救火,阴兵战败金人。徽宗刺封为龙源助国尊王。 !HjNx%o5<  
友文公----妣囗氏,生三子:毅、密、察。毅住象洞,密住武平,察居来苏,即今之宁化县。 k gu[!hD1  
友勇公----妣囗氏,生五子:裕、温、柔、中、正。 G P[r^Z  
裕徙屯镇武平即其派也。温徙樟州,后分一派回居象洞。柔居湖广。中徙武平河坑。正徙武平,后迁石窟都。诸公后代,俱称为郎,故混其名。 #H6g&)Z_  
友盛公----妣陆氏,生三子:发、强、壮。 ?6iatI !  
发公度名三十四郎,其母姓陆,是宰相之女,住潮州。强公度名三十郎,住嘉应州。壮公度名三十七郎,住石窟都。 Dp*$GQ  
九十二世祖 1: xnD  
钟理公----字正懋,度名二十八郎,妣李氏,生五子: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学名满堂)。 iE^a%|?}  
理公葬于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穽秋坑,眠狮望月形,坐北朝南。登一榜进士文第,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G(0y|Eq  
钟齐公----妣罗氏,生一子:鼎盛。 C9F+e  
钟强公----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明、义相。 t0J5v;  
钟壮公----妣邹氏,生三子:毡、壁、堂。 3[=`uO0\7  
壮公移居石窟都,福建,广东,长乐县(即五华),铁炉坝,正长乐上祠堂之基祖也。 】 &u1g7# #  
\FoxKOTp  
    (二)《总谱》和《宗谱》的汉宋世系 z34>,0  
    《总谱》以黄帝六十世的烈公为锺姓烈系1世始祖,气公为4世,理公为47世;气公至理公共44世,世系吊线略。其世系的依据来自《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2005福建武平锺谱》和《2006江西赣南锺谱》。 d$_q=ywc  
    《宗谱》以黄帝四十九世的公孙锺离为锺姓1世始祖,气公为18世,理公为66世;气公至理公共49世,世系吊线略。其世系的依据来自2013《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重点来自湖南澧县白族锺谱,以及《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 |^PLZ>  
$?)3&\)R  
    (三)议评汉宋世系 4,U}Am1Q  
    1、《总谱》的“校正”世系和《宗谱》的“考证”世系,我认为都不严谨,因为他们没有给出校正和考证的具体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 p + l_MB  
    2、对比以气公为锺姓1世始祖,理公为92世的《湴田谱》(后面另列有详细吊线。湴田谱其实是抄自兴宁岗背的旧谱),其所列的世系与《总谱》44世和《宗谱》的49世的宋前世系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总谱》和《宗谱》的汉宋期间世系也是彼此不同,所以,《湴田谱》、《总谱》和《宗谱》的宋前世系都值得怀疑!(见拙文《再谈锺谱的源流迷失》) /"Yx@n  
    3、虽然兴宁岗背(旧称大平湖)在公元1617年(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出版了最早的粤东谱《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但他的世系完全不同于福建武平谱,于是便受到以下事件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公元1667年由锺宗祚、锺白凤为首主编出版的福建《汀州谱》,其世系首次出现“锺氏九十五世祖”,据说还制造舆论称此谱被雍正皇帝在公元1724年发布“圣谕广训”加以表彰,影响很大,成为流行粤东的主流谱;公元1796年四川内江出版了基于“汀州谱”的锺丕谟编《内江锺谱》,其中加编了易于朗诵的“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更是成为许多地方的编谱指南,影响更大。兴宁锺氏受此影响便无法再坚持《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也改变为“锺氏九十五世祖”的世系,抄自兴宁的《湴田谱》可证明兴宁谱的这种改变。(见拙文《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pCP_`)u  
    4、湴田谱和兴宁旧谱的这段汉宋世系与《1667汀州谱》、《1796-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几乎一致,见上面的(一)所列,由于其平均代距只有14年(1世气公生于-225年,武平谱92世理公生于1062年),根本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于是便出现了《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2000钟姓史话》和《2003锺姓通谱》,将锺氏九十五世祖从接公到理公“校正”为47世,这三本书都没有说明校正的依据,所以锺敬和先生的《2012锺史文选》说他们是“校而不正”。《总谱》和《宗谱》都依据《锺氏渊源校正本》引用入谱(或做适当的调整而引用入谱),也同样不做论证,显然也是“校而不正”、“考而不正”,是无法服众的。(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Cnq2=A]A  
3K#mF7)a  
    三、第三部分:宋明期间的世系 IjDT'p_  
)jk1S  
    据史,除帝王家族和门阀世家外,民间无民谱。隋唐时期,由于朝廷废除了门阀世家大族的特权,门阀大族的家谱因家族地位的丧失已散失殆尽,因此,宋前无民谱。宋朝虽然推出了欧阳修和苏洵的“欧苏谱例”,也仅只适用于上层士大夫家族,且最多只能往上追溯五代;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对汉人实行禁谱毁谱,这些士族家谱也很难存世,难怪四川内江的清朝官员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6t3SZV  
    到了明朝中叶,由于社会稳定,事情出现了转机。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在此,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将这个时间点之后的世系,称为明后世系。 0/:=wn^pg  
    这里的“宋明期间”是指“北宋末期至明朝中叶公元1536年之间”。 JOdwv4(3V  
.b#9q6F-/  
    (一)湴田锺谱的宋明世系 !/nx=vg p  
【  九十二世祖 f>8B'%]  
钟理公----字正懋,度名二十八郎,妣李氏,生五子: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学名满堂)。 -H4+ur JJ  
理公葬于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穽秋坑,眠狮望月形,坐北朝南。登一榜进士文第,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t{X?PF\>o  
钟齐公----妣罗氏,生一子:鼎盛。 r6n5Jz  
钟强公----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明、义相。 iTLW<wG  
钟壮公----妣邹氏,生三子:毡、壁、堂。 wt}%2x} x  
壮公移居石窟都,福建,广东,长乐县(即五华),铁炉坝,正长乐上祠堂之基祖也。 #$t}T@t>  
九十三世祖 o3F|#op  
钟壁公----妣蓝氏、黎氏,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 R#/?AD&  
遐龄公----入东莞、博罗二县,立业居住。 3u4*ofjE5  
祯龄公----入归善、永安二县,立业居住。 !2Y!jz  
祥龄公----入河源、龙川二县,立业居住。 ]<q}WjXD'  
惟提龄、瑞龄二公,俱居长乐铁炉坝。当时有长乐而兴宁未立也,国朝立兴宁。 _;e!ZZLG  
吾祖提龄公移居兴宁,卜居城所五里外东厢,地名花螺墩,寨子脑,版籍图。后文亮公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始祖也。 \o B'  
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x :z ^U  
九十四世祖 "brRME3  
文振公----字六一,妣刘氏、陈氏,生六子:政、隐、俊、通、荣、安。 '(*&Ax  
文振公,南宋光宗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绶河南省布政,归官葬于大平湖,螃蟹爪。 >:jM}*dnL  
文亮公----字六二,妣余氏,生一子:志唿(口旁要改为日旁,音“聪”)。 wHt J_Y  
文亮公,宋朝光宗帝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公任河南省布政。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寿九十九岁,葬于大平湖螃蟹形。妣余氏葬于东厢马脐塘侧。 7?MB8tJ5r4  
文康公----妣囗氏,无传。 p?V ?nCv1O  
九十五世祖 &"[)s[m+t  
志聪公----谥耆老公,邑庠生,妣尤氏,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聪公葬于大平湖螃蟹形。 _hy{F%}  
钟政公----妣邓氏。 x7.QL?qR.  
钟隐公----妣张氏。 "]T$\PJun  
钟俊公----妣黄氏。  寿仙公在海阳居住。  dd<:#c9  
钟通公----妣叶氏。  寿珍公在程乡居住。 CZyz;Jtk  
钟荣公----妣董氏。 W-z90k4Z5  
钟安公----妣胡氏。 zj>aaY  
九十六世祖 $Ns,ts(ng  
应乾公----妣罗氏,生一子:晖。大房公派,龙州白坭田。乾公葬于螃蟹形左眼穴。 fVDDYo2\  
应通公----妣曾氏,生二子:晓、要(左边要加日旁,或用“曜”)。 ?GO SeV  
应和公----妣伍氏,生二子:义晧、义暶。 i*S|qX7``  
九十七世祖 zLsb`)!  
钟晖公----妣许氏,生一子:顺先。晖公葬于螺子塘。 6 u-$  
九十八世祖 2e9jo,i  
顺先公----妣王氏、鲁氏、龚氏。王生二子:廷璋、廷弁;鲁生二子:廷器、廷衮;龚生三子:廷免、廷虎、廷珠。先公葬于黄龙出洞。 D0 /DI  
九十九世祖 skIiJ'db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 @~k5+Z  
    注:九十九世的“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等,人们统称为“七廷公”。 WR/o @$/  
<b d1  
    (二)《总谱》和《宗谱》的宋明世系 <vB<`   
    1、以烈公为1世始祖的《总谱》世系: g@~!kh,TH  
    47理 - 48大相 - 49天柱 - 50朝政 - 51响 - 52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53(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文康)- 54(志福、志明、)志聪 -55应乾(、应通、应和)- 56晖 - 57顺生 - 58(廷器、廷兖、廷弁、廷冕、廷琥、廷璋、)廷珠 - 59德富、德贵、德满 。 F$Im9T6  
    2、以锺离公为1世始祖的《宗谱》世系: oZvA~]x9\  
    66理 - 67大相 - 68天柱 - 69朝政 - 70响 - 71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72(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亿里)- 73(功化、)志聪(、志盟、法旺) - 74应乾(、应通、应和)- 75晖(、十二郎) - 76顺生(、清先) - 77(廷器、廷弁、廷琥、廷璋、)廷珠 - 78德富、德贵、德满 。 N0Efw$u  
OM.k?1%+M  
    (三)议评宋明世系 38c?^  
    湴田钟谱的宋明世系与兴宁岗背的旧谱相同:“理公至文亮公共3代”,完全不同于《总谱》和《宗谱》的“理公至文亮公共7代”。而且《总谱》和《宗谱》的吊线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这段宋明世系,即使是粤东各地谱都很不一致。 J7BFk ?=  
    “理公至文亮公共为多少代”?这是兴宁旧谱为3代和兴宁新谱为7代(如锺泽民先生主编的《1997兴宁锺谱》),即新旧族谱世代数不同,记载混乱造成的。《总谱》和《宗谱》采信了兴宁新谱的7代,否定了旧谱的3代。这段世系为什么会不一致?这个问题拟在后面另述。 -AjH}A[!  
    但是,离开兴宁谱,看看同为“七廷公”的谱,对各“廷”的表述也不一致。 >Mvka;T]  
    下面看看廷弁系谱对这个时期“七廷公”的世系表述。 ba uA}3  
    2018-5-28广东和平县的廷弁23世孙锺汉标先生在“七廷公宗亲群”发了他的家谱照片,他的记载是:“九十七世祖 顺生公, 妣曾氏、龚氏、朱氏。元配曾氏生三子:长 廷器,次 廷兖,三 廷弁; 二妣龚氏生一子:廷冕;三妣朱氏生二子:廷琥 廷璋。顺生公葬于岗背下营,黄龙出洞形……”。 u8YB)kG  
    显然,廷弁系的族谱与我的家谱在记载上主要有如下几点差别: ①同是“应乾系谱”的九十七世祖,廷珠谱记为晖公,廷弁谱记为顺生公,两者相差了一代; ②名字有差别,廷珠谱记为顺先,廷弁谱记为顺生; ③顺先公的妣姓有差别,廷珠谱记为王氏、鲁氏、龚氏,廷弁谱记为曾氏、龚氏、朱氏; ④她们生育的儿子各不相同,廷珠谱记为“王生廷璋、廷弁,鲁生廷器、廷衮,龚生廷免、廷虎、廷珠”,廷弁谱记为“曾生廷器、廷兖、廷弁,龚生廷冕,朱生廷琥、廷璋”,两谱都没有七子的出生时间顺序; ⑤廷弁系谱还漏记了廷珠; ⑥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江西宗亲有谱称“顺生公生八子,第八子名叫廷颜”。 E6Q]A~  
    据其他微信朋友说,类似差别,另外的五“廷”族谱也同样存在。 S!;L F4VA  
    为什么提龄系各地谱(兴宁谱和“七廷公谱”)的宋明世系会有这样多的差别?而且人们争论最多的也是这段世系?我的探讨是: 7%}ay  
e>l,(ql  
    1、在公元1565年之前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 %K[daXw6E8  
    先了解一下提龄公的“原生地”广东兴宁的族谱情况。 Vb@ 4(Q  
    (1)民国前的兴宁旧谱如我家谱:“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B.$PhmCG  
    兴宁旧谱的世系是“理-提龄-文亮”。 ,~4H{{<j  
    (2)兴宁近代新谱《提龄公谱系全》:“一世 壁公 字提龄、号应朝。邑庠生,妣黎氏、蓝氏、罗氏。黎氏生有始、有甲,蓝氏生有贤,罗氏生文振、文亮、文康。壁公和弟坛,坦、基、堂,均生于元代,出生在长乐(今五华)铁炉坝。” ^rv"o:lF  
    兴宁新谱的世系是“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 7J9l.cM3  
    (3)据《1997兴宁锺谱》,文亮公生于公元1316年,卒于1414年,寿99岁。[ 结合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文振公生于1309年”,我推算:提龄公大约生于公元1285年。] &]P"48NT  
    据《提龄公谱系全》,文亮之孙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  我据此推测,应乾公大约生于公元1375年,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应乾公的曾孙“七廷公”大约生于公元1465年前后。 xvU]jl6d  
    必须强调,1949年之前的旧谱,几乎都没有记载各世祖的生卒年份,近代各地新谱几乎都加进了生卒年份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时”,这是现代人的造假行为,我们不可信以为真。现代兴宁谱提供的几个先祖的生卒年份,是已故锺泽民先生探讨出来的,我认为误差不算大,经得起“逆向考证”(见《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可以接受,故引用之。因此,我据此推算也只能作为探讨的一种参考,不能当真!务请大家注意。 . yZm^&  
    有了以上的兴宁旧谱和新谱的情况和数据,就可以进行以下的讨论。 4YszVT-MU~  
    据2018-6提龄系微信群的宗亲介绍,廷璋之孙天佑[ 我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1525年前后 ],曾经代表应乾系参加了兴宁岗背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的首次修谱工作,这就是谱序为“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十月重刻 源流传。 九世孙:天奇倡首 世珍订正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廷璋之孙天佑是提龄九世孙,按平均代距30年推算天佑大约生于1525年;假定他是40岁时修的“岗背三房谱”即笔写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这年当为1565年(这年比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可以建祠修谱,已经过去30年了),修谱已经不“违法”了,说明这个推理是合理的。在1617年天佑大约92岁时岗背提龄系又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我认为可信。 EgTFwEj  
    据此可以推定,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公开修谱是要被朝廷问罪的!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或者说1565年左右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应该是兴宁锺氏的第一本锺谱。由此推断,生于1465年左右的“七廷公”生前无谱。 /+V Iw`E  
    据上还可以推定,“提龄九世孙”天佑公之前的世系,都是靠“天奇、世珍、逢龙、天佑们”在1565年通过记忆、追溯或者个别人的私人笔记去完成的。例如成都锺光伦先生在2019-9的《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中,就介绍了钟崇辉在1469年做的笔记《葺录流传》,它必会成为《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重要参考。显然,“九世孙们”追溯了240年前的祖先提龄公,也追溯了提龄前面的迁出地福建的世系。可以肯定,他们的追溯和某些人的个人笔记都不可能完整地再现真实的历史,他们编写的“提龄公从福建迁入广东”的1617《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必然很不完善。 @}<"N  
    于是,这些“九世孙”的后代们,在后来《1667汀州谱》和《1796内江锺谱》流入广东后,粤东各地为了对接“上游”福建武平谱的“理公生于1062年”,从理公到文亮公,粤东在近代几百年里就出现了否定《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三代说”,转而用“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等取而代之,后世谱就这样变得更乱了!   n*Q`g@`  
    既然“提龄公是从福建迁入广东”的,那时候的人们只知道兴宁旧谱的“三代说”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而不知道上游的武平谱也是人们追溯所得的!自公元1980年后,人们又开始研究和编修族谱时,大家只是一味追究粤东谱之错而“忘记了”追究武平谱之错,是这四十年来人们研谱的最大缺失! X rF3kz!44  
    因此,通过追溯得到的明前世系,必是《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和武平谱的天生缺陷。而《刍议》以历史事实否定了武平谱,并进而否定了以《2005武平谱》和《1999校正本》作为基础而编辑出版的《总谱》和《宗谱》的“通天谱”地位,这是《刍议》对锺姓谱的重大贡献(请注意,我没有贬低《总谱》和《宗谱》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 pDu{e>S|:  
zfhTc=(/  
    2、外地宗亲为什么要坚持武平谱“理生五龄”? ZJ;LD*  
    在《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中我已明确指出:在否定了武平谱世系的正确性之后,就应该否定我以前坚持的“九代说”,有必要回到兴宁旧谱的“提龄生文亮”,但不能回到兴宁旧谱的“理生提龄”,原因就是经过逆向考证的广东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根本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即理公不可能在223岁生提龄! o`bo#A  
    但是,许多外地的对接兴宁提龄谱的宗亲因为合谱或其他原因而世系太多(例如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而兴宁谱的提龄至今才735年,让外地谱的平均代距不大于20年,在生育规律上很难自圆其说;他们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又不想退出提龄系,于是便杜撰出“提龄生于1079年、文亮生于1101年”去对接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并自作聪明给每个祖先都“安排了出生年份”,以坐实兴宁旧谱的“理-提龄-文亮”,并指责提龄原生地的兴宁宗亲无谱和造假了新谱“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据说兴宁宗亲由于在“文革”中丢失了旧谱,已经拿不出自己的“理至文亮共三代”的旧谱,而且还接受了外地的造假谱(“理至文亮共七代”)→间接地再造假了自己的新谱,在人们的指责声中兴宁宗亲无法解释只能沉默以对。 ''IoC j  
    显然,这种以假谱怼假谱的论谱,能论出结果来吗? !;%y$$gxh  
    不过,我用“逆向考证法”证明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是合理的,并由此认可“提龄生文亮”不认可“理生提龄”。(见拙文《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     3VmI0gsm.>  
UVB/vqGg  
    3、“合谱”的客观历史 GCT@o!  
    (1)提龄公至今大约有多少代世系? NYBe"/}GS  
    这里,我再采用“逆向考证法”,考证两个“原生地”锺姓村落。 FigR1/3o'6  
    据兴宁永和镇提龄后代锺声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提龄20世,最小的是提龄26世已经出生了。”如前述,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假如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85)/19 = 35.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85)/25 = 29.4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2.5年。 6*IpAIh  
    据五华铁炉坝村瑞龄后代锺锡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瑞龄21世,最小的是瑞龄26世”。据他的铁炉坝瑞龄谱和地方志记载瑞龄四世孙锺宣公任职时间推算,瑞龄大约生于1290年,同样假定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90)/20 = 33.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90)/25 = 29.2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1.4年。 `} =yG_!A  
    兴宁、五华是提龄、瑞龄的原生地。这两个村子的情况表明,提龄和瑞龄至今大约730年,两村平均代距约为32年。今年他们两村后代的最大世代数都是26代,考虑到各地村落生育的离散性,其他提龄和瑞龄血统村落大概率也应该在30代之内。所以那些自称是“提龄/瑞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外地宗亲,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一直坚持的与提龄或瑞龄的血统自信? ! ja[ 4.  
    (2)“合谱”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LP:nba :  
    据2019-9《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七廷公”中的廷弁公,其年龄比提龄公要大将近60岁,但族谱记载却将廷弁记为提龄七世孙。究其原因,是为了抱团取暖以提高宗族实力,他们的先祖在公元1782年与兴宁岗背提龄系进行了“合谱”。 Lf. 1>s  
    从我在微信群中的调查来看(见拙文《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提龄公群”中有许多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群友,现在看来,这些宗亲是应该考虑自己的族谱是否曾经在历史上和兴宁谱进行了“合谱”。 Sp:l;SGd  
    “合谱”是南方各姓都存在的历史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其实,当年为抱团取暖而“合谱”是当时的形势需要。所以合谱大多只能文化认同不可能血缘认同。如同“天下锺氏一家亲”一样,也只能是文化认同。 }e 9!xA  
    综上,可以这样认为,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无锺谱,即“七廷公”之前无族谱(即使有,顶多也只是上溯五代的“小宗”之谱,比如1469年的笔记《葺录流传》或许就是);大约在1565年兴宁岗背出现了锺氏首修族谱《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手写本,对“七廷公”之前的世系做了大量的往上追溯;1617年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让他扩散到整个粤东。后来有部分族系为了抱团取暖自觉地“合谱”到兴宁提龄谱中来了(于是也依照《汀州谱》完成了追溯到立姓始祖的“大宗”之谱)。 ?^ZXU0IkP  
    (3)测Y证谱是血缘认同的最好方法 ) Qq'Wp3i  
    “七廷公”是亲兄弟吗?他们到底有多少房系曾经和兴宁提龄系进行了“合谱”?我相信会有许多七廷公后代关心这个问题。作为廷珠公的后代,我就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如果还像这几十年来企图通过以谱怼谱去论证谁对谁错,事实证明是无法解决的,只会继续争吵而且得不出结果。但是,利用现代科技的“Y染色体基因检测”就能得到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密码”,基因密码其实就是“一串先祖们的Y基因数据”,这组数据可以证明我们是否共祖于提龄公/应乾公/七廷公。而且检测的人数可以很少,每个房系只要取样几个具有血统代表性男人的唾液(即三四毫升的口水)即可,不必对全部男人进行检测。就是说“测Y”是检验血缘关系的最好方法,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是否“合谱”的问题。(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AUfS-  
    这里不妨介绍一下锺姓人的“测Y”进度情况。据相关测试机构公布的数据,锺姓已有一千多人参加了基因检测。2020年锺氏总会副会长锺小明先生组建了锺氏“父系测Y寻亲证谱”微信群,参加者日见踊跃,目前已有上百锺氏宗亲向该群提供了自己的“Y数据”;群内有锺氏基因专家对“群”众普及基因知识和分析锺姓人群的基因数据,还得到许多外姓基因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可以相信,在几年内,人们就能通过“Y数据”的比对,找到自己的血缘祖源,让科技为纠正族谱记载的祖源错误和世系错误、为服务各地宗亲寻亲问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n~tqO!q  
mwh{"FL(  
    四、第四部分:明后世系 #,L~w  
rK7W(D}  
    历代朝廷都不允许民间建祠修谱,但是事物总会有例外。如前所述,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民间从此有族谱。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前面所介绍的“汉前时期、汉宋期间、宋明期间”的世系都属于明前世系。 bd!U)b(}OV  
    很明显,公元1536年之前的明前世系都是后人追溯出来的,不一定符合历史。这种追溯行为自1536年之后持续了几百年直至当代,才完善了锺氏“大宗”之谱,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种样子的族谱(包括2018《总谱》和2019《宗谱》),所以我对这些世系大有怀疑。 YNSyi@  
    在公元1536年之后的“明后世系”,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合谱”除外),而且大多都有墓葬可证,我对这段世系基本上不怀疑。下面介绍的就是我们廷珠系后代有墓葬可证的“明后世系”,还是继续边读边议吧。 P z ?m>>#  
    据谱:“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下统称为“三德公”)  我是德富19世后裔,2020-9-27我与龙川义都的六位“德贵系/德满系”的宗亲预约在老隆聚会,探讨族谱问题。他们给我看了一本义都石头塘德贵系和义都水南德满系在1998年合修的白色封面《锺氏族谱》,其中没有廷珠公墓葬方面的记录,有点失望;但看到了德贵、德满二公的墓葬记载,又很惊喜。就是说,除了廷珠公之外,他的后代墓葬都能在族谱中找到。 hq#kvvi{f  
    廷珠系的“明后世系”介绍如下。 n@!wp/J,  
f1mHN7hxW  
    (一)湴田锺谱的明后世系 yGTziv!  
    为节省篇幅,现只节录前面可供探讨的几代世系,后面的世系没有疑问,从略。 G @g h#[b  
【 九十九世祖 8eluO ?p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H}Ucrv:  
一百世祖 #;[Bl=3(  
德富公----字国宝,度名钟富九郎,妣杨妙四娘,杨生二子:良仲、良惠。 `>6T&  
国宝(德富)公, 永乐元年做里长起,正德七年征安开户甲首。当时从大平湖兴宁冈背堡,移于龙川广信都,百齐约,大有布开基立业,乃龙川基祖也。公葬于龙川百齐约大有布汤背坑,艮山坤向,孩儿坐栏形,顺局。妣杨妙四娘,葬于百齐约,下塘水口湾里,坟名荷白地,丙山壬向逆局。 o#>a 5  
德贵公----法名九十郎,妣罗氏,生二子:李养、洪养。 B8T\s)fxnX  
德满公----妣廖氏,生一子:李保。 ju|]Qlek  
一百零一世祖 GIT #<+"  
良仲公----妣马氏,生五子:永和、永顶、永隆、永智、永亮。 [4*1}}gW%5  
仲公葬于大有布水口獭形,逆局,坤山兼未。妣马氏葬于良仲公脚下,未山兼坤。 - v]Qhf&>  
良惠公----度名钟念三郎,妣张妙四娘,生五子:永富、永贵、永传、永祖、永坚。 .2.qR,"j  
洪养公----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_qn?2u3mnR  
李保公----妣刘氏,生一子:应时。 】 vE%s, E,  
    2020-10-4大有布宗亲集族拜祖,我首点香火随众拜祭了德富公墓和杨妙四娘祖婆墓。 }aF  
    按族谱,我是德富公19世孙,生于1950年。 `0bP0^w  
;I}'}  
    (二)1998年编《义都锺谱》的明后世系 gZO&r#   
    此谱以提龄为1世,按旧谱“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乾--5晖--6顺生--7廷珠-8德富、德贵、德满”进行排序。现节录相关几代世系如下(为节省篇幅,后面的世系省略): zI^]esX!2_  
    A、《龙川县义都石塘廷珠公德贵房系》: {$d<1y^  
【 第七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 3`*Kav>"  
德贵公落居到石塘后,(其后代在)公元1754-8-28(甲戍年甲戍月甲戍时)行墙起樑,屋形寅山申向:七星伴月石头塘,三栋四杠大池塘。 xzsdG?P  
后辈数排列:槐映琼林永焕彩,祖宏德业庆增辉。  c 6"Ib)  
第八世 德贵公,葬湖洋坝屋角头左边上面,已巳年重修。妣罗氏,葬大洉里屋角头右边上面,生二子:洪养、李养。 $7Z)Yp&T  
第九世 洪养公,葬大岭巷,狮形地。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移居外地)。 】 5.vG^T0w  
    注:①德贵公是从哪里迁来的?谱中没有记录。 5\bJR0I@  
    ②据某宗亲群转发的族谱图片看到,廷弁系谱将“维正、维清、维宁”记入了廷弁系,这是个有待澄清的疑点。 +m)q%I>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得知参会者锺培根宗亲是德贵公19世孙,生于1956年。 Fv8f+)k)Z~  
    B、《龙川义都水南廷珠公德满房系》: LY 0]l$  
【 第七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 Ooc\1lX  
第八世 德满公,由兴宁移居龙川义都水南立基,葬下本乡土名牛肉岭狮形。妣廖氏,葬下本乡土名楓稔墩眠犬形,生一子:李保。 p@~ic#X  
第九世 李保公,葬于本乡土名吴坑飞凤形艮山兼寅。妣刘氏,葬下本乡土名黄竹坜,生三子:应时、车荫、细细。长房细细公居住和平软坑,二房车荫公居住和平杨洞。 \OQkZ.cU;  
第十世 应时公,葬本村土名鬼塘吴公形丑山兼艮;妣刘氏,葬本村土名周径老罗坑丑山兼艮,生三子:青头、明享、明亮。三公俱住水南各祠,青头公居住井头,明享公居住上屋。 |4;UyHh  
第十一世 明亮公,葬本村土名杨江丘,癸山兼子右边灰坟上片第一穴。妣囗氏,葬杨江丘,夫妇同穴。生六子:贵聪、贵荣、贵远、贵添、贵喜、贵坛。 】 +bA%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得知参会者锺恩伟宗亲是德满公20世孙,生于1972年。 ?A?F.n`  
OcmRZ  
    (三)议评廷珠公后裔的明后世系 +D&Pp0xe  
    1、廷珠公的墓葬在哪里?德富、德贵、德满等三房族谱都没有记载。但族谱记载德富、德满二公均从兴宁迁出,好像廷珠公应该生在兴宁,有可能(但不一定)葬在兴宁。这个悬念有待澄清。 Es!Q8.  
    2、依兴宁谱及平均代距30年顺向推算,“三德公”(德富、德贵、德满)生于1495年左右,他们的儿子如良仲、洪养、李保等生于1525年左右(即与《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总编”天佑同辈)。问题是,“三德公”为什么要各自外迁?而且外迁地贝岭大有布和义都水南、石头塘相隔六七十公里,为什么不迁到同一个地方? :z&7W<  
    这与“七廷公”的情况相同,为什么生在兴宁岗背的顺生公要将七个儿子一个不留全都“赶出”岗背?而且他们同样也是分散地迁去各地而没有集中一处? _{4^|{>Pv  
    3、“三德公”兄弟都外迁了,父亲廷珠按常理也应该随迁。否则,就可能在父亲廷珠去世后三兄弟才外迁。但这些情况都谱无记载,让我质疑:“三德公”是亲兄弟吗?廷珠公和三德公是父子吗? / vxm"CJR  
    父辈“七廷公”全部外迁,子辈“三德公”也全部外迁(我用兴宁谱推算他们都出生在公元1536年之前),这说明了什么?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有没有“合谱”的可能?我认为这是需要继续考证的地方。 }^xE|~p  
    4、然而,“三德公”的墓葬各有族谱记载:德富公葬于龙川百齐约大有布汤背坑,德贵公葬义都石头塘湖洋坝屋角头左边上面,德满公葬义都水南乡牛肉岭狮形。实证了德富、德贵、德满是大有布、石头塘、水南等三地的开基祖,已经不容置疑。 x|i_P|Z  
    “三德公”有墓葬记录,“三德公”的后代也都有实墓记录,且生在“合法修谱”的公元1536年之后,无须追溯,谱记的正确性当然无须置疑。 WBr59@V  
    综上我的看法是:廷珠系是否与兴宁岗背锺氏同血统,还无十足把握;但是,假如“三德公”的后代真的是与兴宁岗背发生了“合谱”,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他们只能选择在“三德公”之前,不可能在“三德公”之后。 :"Y*<=x#2  
    同样,“七廷公”是否与兴宁岗背锺氏同血统,也无十足把握;但是,“七廷公”谱是否真的是与兴宁岗背发生了“合谱”,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最大的可能就在应乾公到“七廷公”之间,重点在“七廷公”这一代。甚至觉得,因为往上追溯了八九代,加上抱团取暖的需要,连《源流传》的主编天佑公是否与提龄公文亮公同血统,在理论上我都不敢实锤保证。 ),(V6@Z?  
    目前来看,对上面“1、2、3、”的疑问,“七廷公”中只有廷弁系通过《刍议》考证为合谱,其他各“廷”暂时还没有出现深入研谱的“锺光伦”也没有出现他这样的考证条件。但是幸运的是,“没有考证条件”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就是“测Y证谱”,而且“测Y证谱”的准确性比锺光伦先生的考证论谱更有实操意义。 pTJX""C  
    所有的男人都有自己的父系祖先遗传给自己的“Y染色体基因”。只要几毫升的口水进行检测就能获得自己的“Y染数据”,用各自的“Y染数据”就能证实彼此之间血缘的远近和共祖的年代,所以要解决上面这些疑问,对“七廷公”“三德公”的后代“测Y证谱”已是大势所趋。 -]srp;=i  
;=4Xz\2  
    五、湴田旧谱的世系吊线介绍 lk3=4|?zsE  
/ 3!fA=+  
    由前面湴田旧谱原文可得到如下的世系吊线(中括号内的名字是下一代世祖的父亲),不管正确与否,依原文罗列于下,只供参考: ,WD X(  
NX[4PKJ0C  
   【接】 —— 【烈】 —— 【复】 —— 【叶】 —— 1【气】 —— 2运享、【运丰】 —— 3【文义】、文仪、文隹 —— 4【高】 —— 5【晖】 —— 6【纯祜】 —— 7【祮】 —— 8保、【俨】、朝、倬、儒 —— 9【巽】—— 10【良】 —— 11【洧】 —— 12逢兴、【逢治】 —— 13楠、【桂】、树 —— 14【焕】 —— 15【增】、垣 —— 16铣、【镳】 —— 17【县】、绵 —— 18【余】 —— 19【立】 —— 20【宏】、宿 —— 21【斌】 —— 22【大有】、大仁 —— 23项、【贵】 —— 24才、【先】—— 25【酉】 —— 26【简】、范 —— 27善、圣、【贤】 —— 28【朝】 —— 29【远】、道、逸 —— 30【诠】、䜣、谥 —— 31【纯】 —— 32【有碬】 —— 33功、助、【勲】、劼、勇、勅 —— 34【侗】、供 —— 35【弼】 —— 36【邺】、齐 —— 37晃、【暠】、景、昱、晟、昇 —— 38【岿】 —— 39【荩】 —— 40【寅】 —— 41【勉】 —— 42璿、【智】 —— 43昭、【穆】 —— 44【光】 —— 45【易】、平、日 —— 46【天明】、天聪 —— 47【人龙】 —— 48【其才】、其能 —— 49【百里】、百有 —— 50【江】 —— 51【概】 —— 52文焕、【文烜】 —— 53【天锡】 —— 54【大海】 —— 55【林辉】、林耀 —— 56【谈】 —— 57【圭】 —— 58【本锡】、本鏐 —— 59【洪】 —— 60【木】 —— 61照、【炲】 —— 62【北】 —— 63【逵】 —— 64【礼】、恭、宽、廉、敏、惠、节 —— 65【浚】 —— 66【武】、睿、智 —— 67【尚仁】、尚义 —— 68【以福】、以禄 —— 69【泰】 —— 70【一】、二 —— 71【达上】、通上 —— 72【三才】 —— 73【四知】、四奇 —— 74【五道】、五达 —— 75【球】 —— 76【徵奇】 —— 77【襄】 —— 78【衮】 —— 79【可栋】 —— 80【所见】、所知 —— 81【作楫】、作霖 —— 82【廷简】 —— 83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 84【鼎新】、鼎调 —— 85【养正】 —— 86【缵绪】 —— 87【式】 —— 88大初、【大始】 —— 89【尚】 —— 90【山】、岱 —— 91【友武】、友文、友勇 —— 92刚、【理】、齐 —— 93【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 94文振、【文亮】、文康 —— 95【志聪】 —— 96【应乾】、应通、应和 —— 97【晖】 —— 98【顺先】 —— 99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 —— 100 德富(大有布开基祖)、德贵(石头塘开基祖)、德满(水南开基祖)……   H1/?+N}(  
);FS7R  
    六、我的看法 6gH{ R$7L=  
.iG&Lw\,  
    (一)逆向考证廷珠系谱 `d\r;cE%lm  
    “边读边议”到此结束,我认为“读议家谱”已经完成了。 i#/]KsSp  
    但是我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前面所说的,都是依兴宁谱“应通公生于1380年”从上往下“顺向推算”进行讨论,推算七廷公大约生于1465年,廷珠公之子“三德公”(德富、德贵、德满)大约生于1495年左右。即他们都生于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 'n;OB4  
    我的思考是,如果反过来,通过“从下到上逆向推算”廷珠系谱,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下面不妨试试。 :o46rBs  
    从2020-9-27老隆聚会时通过互通信息当面交流得知:德富公19世孙锺胜生于1950年、德贵公19世孙锺培根生于1956年、德满公20世孙锺恩伟生于1972年。 b[I8iSkfi  
    如果按平均代距30年进行逆向推算:1950-30*18=1410年(生德富),  1956-30*18=1416 年(生德贵), 1972-30*19=1402年(生德满),则“三德公”的平均出生年份应该为1409年左右。对比兴宁谱“顺向”推算的1495年,两者相差了(1495-1409=)86年。86年相当于三代人的时间。 E&`Nh5JfC  
    我想,在锺胜与“三德公”之间的(1950-1409=)591年里比平均情况只是多了3代人,这在生育的离散性和情理上都可以接受,但从数据上分析就有点尴尬了。 _n;;][]S  
    这是因为,如果按兴宁谱顺向推算“三德公”大约生于1495年来计算他们与锺胜之间的平均代距,是(1950-1495)/18 = 25.3年。虽然25.3年的平均代距也说的过去,但对比已知全国各姓平均代距为30-33年的大概率,19代人的平均代距才25.3年毕竟还是显得太勉强了一些! M|,mr~rRG  
    假如在二三年前靠“以谱怼谱”的方法来理解,我肯定会觉得上述差异可以接受,不会去钻牛角尖,探讨会到此为止。  但是,既然正向考证和逆向考证让我发现了这个疑问,而基因技术又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疑问,我就应该利用现代科技“Y染色体基因检测”的方法,用自己的“Y染”数据来检验是否能与提龄公/文亮公/应乾公的“Y染”数据相同。我希望用基因数据来实锤族谱的记载,而不想让这个“尴尬”困扰自己也困扰族人。 0[Ht_qxb  
    另外,四川锺光伦先生在《刍议》说他的廷弁系谱是在公元1782年“合谱”到兴宁提龄系谱的,那么我的家谱出现的这个“尴尬”是否也与“合谱”有关?(注:我已经在前面议论过了)  这是促使我采用基因数据来解决这个疑问的思考基础。 a5Y IUVCv  
    但是提龄公/文亮公早在六百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哪里能找到他的基因数据呢? A\fb<  
    基因技术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这样神奇。因为文亮公是兴宁岗背的开基祖,兴宁岗背有他的许多血缘后代,只要兴宁岗背能有几个男性宗亲参与“测Y”,就能在他们的基因数据的比对中找到文亮公的基因值,根本不用对文亮公开棺挖坟! PPkx4S_>  
    有了兴宁岗背宗亲的基因数据,再比对自己的基因数据,不就能判定自己与文亮公是否同血缘了吗?不就能证明自己的家谱是否曾与兴宁岗背“合谱”了吗? b2,!g }I  
    同样,通过比对自己和义都宗亲的基因数据,不是也能判定“三德公”是否亲兄弟了吗? x3 >  
    所以,我期待着兴宁岗背宗亲的基因数据,希望通过“Y数据”的比对来确认自己和廷珠公/“三德公”是否与文亮公有相同的血缘。也期待德贵公、德满公的后代能有人出来“测Y”,以证实“三德公”是否为亲兄弟。 >w+HHs/$wK  
    至于“七廷公”其他兄弟的族谱和血缘应该怎么考虑,相信他们会自有办法,我没有研究过他们的族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但“测Y”肯定是个好方法,谨作建议。 Uf1!qP/H?  
    几年来,有廷璋、廷器、廷弁系的宗亲在微信私聊中跟我探讨过这类问题,我都没有明确的回复。因自己水平太差,我连廷珠系下的疑问都没能解决,哪有本事解决“七廷公”的问题?所以,我希望通过“读、议”自己的家谱,回应这些宗亲,供这些态度理性且信任我的宗亲参考,这既利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也是一种友好的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 'K$[^V  
4zXFuTr($  
    (二)我对编廷珠系谱的看法 F8nYV  
    在2020-9-27老隆聚会时,大家曾设想编一套“廷珠系德富、德贵、德满三房族谱”。现在看来这个设想不太现实,理由如下: ?k+xSV  
    1、义都石头塘德贵系和义都水南德满系在1998年已经合修了《锺氏族谱》,贝岭大有布德富系也已经修了谱,如果再合修,无非是将这些谱叠加而成,意义不大;为此再劳民伤财,而且看不到新的内容,众宗亲必会有怨气,效果将是费力不讨好。 ^ sOQi6pL  
    2、“三德公”虽然是贝岭和义都的开基祖,但他们的后代在500年里已有许多人外迁,分布到外县外省甚至外国,没有他们的参与,这样的合修谱肯定是不完整的。 1XrO~W\=  
    3、要得到外地宗亲的相关资料,并不容易,其中有的可能已经失联了几十年几百年,短时间怎么联系得上? Df}A^G >X  
    4、要先解决“三德公”在血缘上是否亲兄弟的问题,还要解决廷珠系与兴宁岗背文亮公是否同血缘的问题,合修族谱才有意义。由于人们思想保守和对新技术的陌生,许多人对基因“测Y”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所以在短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得到他们的基因数据。 {AhthR%(1  
    5、要完成上面的工作,还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有钱无人难办事,无钱无人更难办事。由于大家都要工作吃饭顾家带小孩,难有时间义务为宗族集体长期付出,加上人员分散,不易集中,目前很难有人愿意出面牵头组织编谱班子,也没有人出面发动有经济实力的宗亲投入赞助。 +! ]zA4x  
    综上就是,时机还不成熟。 x,'(5*  
    与其编一本受后代质疑的谱,还不如不编谱。 I&fozO   
    大家只有将族谱好好保存,尤其是保存好旧谱,以平常心待之,不要受潮流影响,才是正道。我在上面介绍的湴田旧谱,就是旧谱原文,不加不减,不管对错,搬字过纸,如实引用。假如看到外地谱“新鲜”,就依样学样,将旧谱改得面目全非,这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后代!例如,硬给先祖们安排上生卒年份,甚至“准确”到令人目瞪口呆的“年-月-日-时”,这明显是造假,是无法面对祖先的。 Z-$[\le  
    最后,总结全文,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以公元1536年为时间节点,“三德公”之后的世系由于他们兼有墓葬实证,是真实可信的,不必怀疑;廷珠公之前的世系,因其年代在1536年之前,需要基因“测Y”用Y数据才能证实其血缘及是否“合谱”。 1D7nkAy  
& DS/v)]  
    广东龙川 锺胜 2021-3-3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