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士元爵士,大紫荊勳賢,GBE,JP(1917年11月3日-),祖籍廣東南海,外號大Sir,是香港老牌政治家,自從1990年代起,鄧蓮如勳爵退休返回英國定居之後,他一直都是香港政壇的第一號人物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直到香港總督彭定康上台為止。主權移交後,他再度得到香港特首董建華的倚重。
Qox /abC
h ~|O; Sdo= 多年來,他曾擔任載通國際有限公司,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及龍運巴士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中電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會德豐有限公司董事、香港科技大學副校監、香港工業總會及生產力促進局主席、工程師學會及工程科學院會長。他曾負責籌辦香港理工大學、城市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間高等學府及醫院管理局。
Xa#.GrH6 UQ;2g\([ [编辑] 年表
jXALL8[c 1917年11月3日,出生於一個香港中產階級家庭。在聖保羅書院肄業。
:):vB 1941年,鍾士元1936年9月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一二八」淞滬事變,無法返校繼續就學,畢業於香港大學機械製造系,並入住於1913年成立之馬禮遜堂,後進入黃埔船塢,成為該企業中僅有的兩位華人工程師之一。
lMu-,Z=" 1939年,鍾士元與張蓉馨在江西結婚。
^p9V5o 1948年,考取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獎學金,前往英國就學。3年後取得工程博士學位。
se2Y:v 1951年,返回香港,進入美資工廠 — 永備製造廠當工程師。
VV}"zc^ 1952年,開辦了“鍾士元顧問工程師事務所”。
>bQOpGy}l 1956年,鍾士元與朋友合資興辦了“崇佳實業公司”,並擔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
pL;e(lM 1960年,香港參與公職服務。後擔任了香港輻射委員會委員,民航事務委員會委員,工商業諮詢委員會委員,電話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貿易發展局委員,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主席,工業總會主席,公制度量衡委員會主席,產品設計委員會主席,經濟探討委員會委員,工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
Wex2Fd?DO 1965年,鍾士元被委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9 LoxU- 1972年,鍾士元委為香港行政局議員,躋身港府最高決策諮詢機構中。
7 L,`7k| 1974年,鍾士元出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o
-)[{o\ 1977年,鍾士元的夫人張蓉馨心臟病突發,逝世於新界龍珠島。
O#18a,o@ 1978年,鍾士元被封為爵士。
[f lK 1980年,鍾士元出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成為當時香港政壇最高職位的華人。1980年至1988年之間他先後出任香港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兩局議員辦事處投訴廉政公署委員會主席、港日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港美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城市理工學院校董會創校主席、職業安全及衛生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SG\ /m'F 1984年6月下旬,鍾士元訪北京,被鄧小平接見。
ocK4Nxs 1988年,鍾士元以71歲高齡退休。退休後,他仍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及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
Ij.mLO] 1991年,鍾士元聘為港事顧問。
bCC &5b 1993年,鍾士元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
biS[GyQ 1994年,鍾士元出任預委會經濟專題小組新機場分組召集人。
N}7b^0k 1995年,鍾士元被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dJnKa]X 1997年1月24日,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公佈了特區第一屆行政會議成員名單,鍾士元名列首席非官守成員,並將在7月1日後成為行政會議的召集人。
uuF~+=.| <bg6k . s 另:中新社香港六月二十七日電 題:鐘士元追憶香港回歸 “故事”
HDzeotD uuD2O )v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I{U|'a bf2n%-&9g 今年九十高齡的他在香港土生土長,擔任公職四十年,一生充滿色彩,很多政治預言成真。他曾領導一家世界最大的電筒廠;先後擔任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首席議員;香港前途問題提出後,他穿梭于倫敦、北京之間,獲聘中國政府的港事顧問,擔任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籌委會委員;香港回歸後,出任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是首批大紫荊勳章獲得者之一。
.-&
=\}^2l -UzWLVB^ k{F6WQ7 ]:?S}DRG 他,就是有香港“政壇常青樹”之稱的鐘士元。這位老人在此間接受中新社獨家採訪時說,他的第二次退休至今已八年。最近幾年,他腿腳不便,已不再出席公務活動,也未接受記者採訪。但他“腦筋清楚”,對香港的發展還是很關注,每天要看四份報紙,包括兩份英文日報。
!.O[@A\.- P{`fav “鄧小平強硬而自信”
e@Ev'] t5K#nRd Z: 一九八四年六月,鐘士元和另兩位同事首次訪問北京,見到了鄧小平。
d#bg(y\G| ,98 F “會面時,鄧小平先生首先發言,歡迎我們以個人身份到京,願意聽取意見,但態度顯得相當強硬。他說,‘中英的談判你們是清楚的,這個問題我們會和英國解決,而且這些解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過去所謂三腳凳,沒有三腳,只有兩腳。’”
2|RoN)% Zj ` ;IYFG 鐘士元續稱:“至於我們的發言,首先表明支援中國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主權,並實行‘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接著講述了香港人當時面對九七回歸的三個主要擔心:擔心將來的港人治港,有名無實;擔心九七後,中國處理香港事務的中低級幹部,將來在執行上不能落實中央的政策,處處干擾;第三,擔心將來的領導人改變現行國策,否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政策,使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落空。”
dJ])`S
ip{b*@K “鄧小平聽了,作出回應。他說,‘所謂香港人沒有信心,這不是香港人的真正意見。目前中英談判的內容還沒有公佈,很多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們一旦真正了解了,是會完全有信心的。’”
6}c!>n[' rOEBL|P0 鐘士元坦承,以今日來看,香港經受住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等考驗,“一國兩制”方針落實得相當好;當年的憂慮是不必要的,向鄧公反映的三個擔心都沒有發生。“那時候,中國改革開放剛起步,內地與香港比還很落後,加之前途不明朗,港人存有疑慮。誰能估到,其後的二十多年,中國經濟保持這麼快的持續增長呢!”
Yqo @
g2g `}sFT:1& 九七交接二“故事”
,d_rK\J qyKR]%yzi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夜,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新翼舉行。鐘士元也參加了。“那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多貴賓出席的一次盛典,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被安排在主席台中方一方的最高一排座位上。”
D5bi)@G7z 0~WXA=XG “英方的下旗儀式只有短短的二十多秒。聆聽雄壯的中國國歌奏響,目睹中國國旗和香港區旗升起,那一刻我百感交集,過去一幕幕記憶紛至遝來:三年艱苦的香港前途談判、十二年的漫長過渡期……喜與悲,都倣似一瞬間的事情。”
[U^Cz{G zlQBBm;fE 鐘士元對記者說,在十年前那些下雨的日子,還有兩個“故事”令他記憶深刻。其一,六月三十日傍晚,由港英政府籌備的第二幕告別儀式,在添馬艦東面的露天操場舉行,大雨下個不停,多數臨時架設的看臺沒有上蓋,賓客表現得相當狼狽。怡和洋行的“大班”亨利·凱瑟克就因天雨地滑,一時不慎,摔了一跤,折斷腳骨,受傷的腳有數月都要扎著繃帶。
&c&TQkx hDUU_.q)D 另一個是關於鍾老自己。“我這一輩土生土長較老的香港人,很少會說普通話。九七年,我八十歲。六月二十九日,為了特區宣誓就職儀式,我們在會展中心綵排,當我引領行政會議成員上臺,以不靈光的普通話向董建華宣誓時,引來全場大笑,董特首等人甚至笑到流淚。”
Y*#TfWv: ^
.A “在錄音帶和同僚的幫助下,我用普通話苦練宣誓詞。七月一日淩晨終於過關。可惜的是,香港回歸十年了,我的普通話沒有進步,能聽但講不好。”
5i'?oXL j)iUg03>/4 港珠澳大橋問題本有機會早解決
\' A-
Lp HEa7!h[a' 談到近些年廣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前身為伶仃洋大橋)問題,鐘士元透露,如果不是有人阻撓,這個項目,早就解決了。
ZDI?"dt{ *tR'K#:&g! 鐘士元主要用粵語與記者交談,偶爾夾雜英語、普通話。他說:一九九六年前,預委會經濟小組在北京開會,珠海市負責人梁廣大向我們提起伶仃洋大橋構想,希望在香港上岸,只要香港政府同意,不用花費香港的錢。這一意見反映到港府,“末代港督”彭定康不同意。
?-`&YfF
z `\KQx “香港回歸後,一九九七年七月下旬,梁廣大來香港,在特首董建華辦公室,梁廣大再次提起伶仃洋大橋。當時我在場,董建華問我什麼意見。我說我贊成,時間越早越好;連接珠海和香港的伶仃洋大橋一旦建成,將打開珠三角的西部,對香港的經濟利益很重。”
x*TJYST
gy|o#&e]% “遺憾的是,香港主要官員中有人不同意這觀點,反對此項目,事情也就擱置下來,對香港特區是一大損失。”
3N2d@R 6iEg]FI “全國人大釋法是很有道理的”
'T7 3V `}$bJCSF.n 香港回歸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三次釋法。鐘士元認為,人大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會損害香港的司法獨立。
(47la$CR b~YIaD[Z “其實,基本法規定得很清楚,人大常委會擁有該法的解釋權。英國也有類似釋法這樣的做法。當某個條文有爭論的時候,由上議院六、七位有一定社會地位、法律專長的勳爵,作出裁決。”
P&tw!B G6x'Myg I 對於香港的未來,鐘士元表示樂觀。他說,主要還看中國整體的發展。
q%vel.L]% [ 此帖被钟他山在2010-08-02 09: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