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士元爵士,大紫荊勳賢,GBE,JP(1917年11月3日-),祖籍廣東南海,外號大Sir,是香港老牌政治家,自從1990年代起,鄧蓮如勳爵退休返回英國定居之後,他一直都是香港政壇的第一號人物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直到香港總督彭定康上台為止。主權移交後,他再度得到香港特首董建華的倚重。 |=js!R|
m+Kl
多年來,他曾擔任載通國際有限公司,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及龍運巴士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中電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會德豐有限公司董事、香港科技大學副校監、香港工業總會及生產力促進局主席、工程師學會及工程科學院會長。他曾負責籌辦香港理工大學、城市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間高等學府及醫院管理局。 AO238RC!:
)G),iy
[编辑] 年表 c] -
1917年11月3日,出生於一個香港中產階級家庭。在聖保羅書院肄業。 Ihp
Ea,v)
1941年,鍾士元1936年9月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一二八」淞滬事變,無法返校繼續就學,畢業於香港大學機械製造系,並入住於1913年成立之馬禮遜堂,後進入黃埔船塢,成為該企業中僅有的兩位華人工程師之一。 &=]!8z=
1939年,鍾士元與張蓉馨在江西結婚。 :%_h'9Qq
1948年,考取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獎學金,前往英國就學。3年後取得工程博士學位。 \%&):OD1
1951年,返回香港,進入美資工廠 — 永備製造廠當工程師。 L*OG2liJ
1952年,開辦了“鍾士元顧問工程師事務所”。 M`n0
qy
1956年,鍾士元與朋友合資興辦了“崇佳實業公司”,並擔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 _(-i46x}
1960年,香港參與公職服務。後擔任了香港輻射委員會委員,民航事務委員會委員,工商業諮詢委員會委員,電話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貿易發展局委員,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主席,工業總會主席,公制度量衡委員會主席,產品設計委員會主席,經濟探討委員會委員,工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 xR8y"CpE
1965年,鍾士元被委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OLo?=1&;;
1972年,鍾士元委為香港行政局議員,躋身港府最高決策諮詢機構中。 z\"9T?zoo
1974年,鍾士元出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w
_4O;
1977年,鍾士元的夫人張蓉馨心臟病突發,逝世於新界龍珠島。 SAiaC _
1978年,鍾士元被封為爵士。 4V c``Um
1980年,鍾士元出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成為當時香港政壇最高職位的華人。1980年至1988年之間他先後出任香港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兩局議員辦事處投訴廉政公署委員會主席、港日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港美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城市理工學院校董會創校主席、職業安全及衛生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P_5 G'[
1984年6月下旬,鍾士元訪北京,被鄧小平接見。 5g.w"0MkY
1988年,鍾士元以71歲高齡退休。退休後,他仍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及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 ~^'WHuzPy
1991年,鍾士元聘為港事顧問。 kZhd^H.
1993年,鍾士元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 6v74mIRn'?
1994年,鍾士元出任預委會經濟專題小組新機場分組召集人。 U_hzSf
1995年,鍾士元被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O|u`fAqT
1997年1月24日,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公佈了特區第一屆行政會議成員名單,鍾士元名列首席非官守成員,並將在7月1日後成為行政會議的召集人。 T9'HQu
W7;RQ
另:中新社香港六月二十七日電 題:鐘士元追憶香港回歸 “故事” VoQhzp6&
8)2M%R\THn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w+Gav4
xj9xUun
今年九十高齡的他在香港土生土長,擔任公職四十年,一生充滿色彩,很多政治預言成真。他曾領導一家世界最大的電筒廠;先後擔任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首席議員;香港前途問題提出後,他穿梭于倫敦、北京之間,獲聘中國政府的港事顧問,擔任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籌委會委員;香港回歸後,出任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是首批大紫荊勳章獲得者之一。 8C?E1fH\
G*,7pc
aK]AhOG
Jl6lZd(Np
他,就是有香港“政壇常青樹”之稱的鐘士元。這位老人在此間接受中新社獨家採訪時說,他的第二次退休至今已八年。最近幾年,他腿腳不便,已不再出席公務活動,也未接受記者採訪。但他“腦筋清楚”,對香港的發展還是很關注,每天要看四份報紙,包括兩份英文日報。 }:u-l3e
f@$kK?c?
“鄧小平強硬而自信” mi7~(V>
]>ndFE6kl
一九八四年六月,鐘士元和另兩位同事首次訪問北京,見到了鄧小平。 HIt9W]koO
?>I
“會面時,鄧小平先生首先發言,歡迎我們以個人身份到京,願意聽取意見,但態度顯得相當強硬。他說,‘中英的談判你們是清楚的,這個問題我們會和英國解決,而且這些解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過去所謂三腳凳,沒有三腳,只有兩腳。’” (9=E5n6o
@,}tY ?>a
鐘士元續稱:“至於我們的發言,首先表明支援中國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主權,並實行‘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接著講述了香港人當時面對九七回歸的三個主要擔心:擔心將來的港人治港,有名無實;擔心九七後,中國處理香港事務的中低級幹部,將來在執行上不能落實中央的政策,處處干擾;第三,擔心將來的領導人改變現行國策,否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政策,使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落空。” Ra6 }<o
Ct zWdo.
“鄧小平聽了,作出回應。他說,‘所謂香港人沒有信心,這不是香港人的真正意見。目前中英談判的內容還沒有公佈,很多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們一旦真正了解了,是會完全有信心的。’” H<;~u:;8Q
VR%*8=
鐘士元坦承,以今日來看,香港經受住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等考驗,“一國兩制”方針落實得相當好;當年的憂慮是不必要的,向鄧公反映的三個擔心都沒有發生。“那時候,中國改革開放剛起步,內地與香港比還很落後,加之前途不明朗,港人存有疑慮。誰能估到,其後的二十多年,中國經濟保持這麼快的持續增長呢!” g[uf
e<
P_H_\KsH*(
九七交接二“故事” =P_*.SgR
`s3:Vsv4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夜,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新翼舉行。鐘士元也參加了。“那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多貴賓出席的一次盛典,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被安排在主席台中方一方的最高一排座位上。” 3+
2&9mm
rW_cLdh]#
“英方的下旗儀式只有短短的二十多秒。聆聽雄壯的中國國歌奏響,目睹中國國旗和香港區旗升起,那一刻我百感交集,過去一幕幕記憶紛至遝來:三年艱苦的香港前途談判、十二年的漫長過渡期……喜與悲,都倣似一瞬間的事情。” )K`tnb.Pf
6+"gk(
鐘士元對記者說,在十年前那些下雨的日子,還有兩個“故事”令他記憶深刻。其一,六月三十日傍晚,由港英政府籌備的第二幕告別儀式,在添馬艦東面的露天操場舉行,大雨下個不停,多數臨時架設的看臺沒有上蓋,賓客表現得相當狼狽。怡和洋行的“大班”亨利·凱瑟克就因天雨地滑,一時不慎,摔了一跤,折斷腳骨,受傷的腳有數月都要扎著繃帶。 Tj\hAcD
y@7CY-1
另一個是關於鍾老自己。“我這一輩土生土長較老的香港人,很少會說普通話。九七年,我八十歲。六月二十九日,為了特區宣誓就職儀式,我們在會展中心綵排,當我引領行政會議成員上臺,以不靈光的普通話向董建華宣誓時,引來全場大笑,董特首等人甚至笑到流淚。” 2R^Eea
%qqeL
“在錄音帶和同僚的幫助下,我用普通話苦練宣誓詞。七月一日淩晨終於過關。可惜的是,香港回歸十年了,我的普通話沒有進步,能聽但講不好。” @`Dh7Q
,S@B[+VZ
港珠澳大橋問題本有機會早解決 yS[HYq
Z: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