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3
铜币: 292 枚
威望: 206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9-28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Unk+@$E&  
SpQ6A]M gm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3655mb  
l^Z~^.{y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f|6=x4  
3"RZiOyv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BGOI  
;bmd<1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6L=^q=  
'JVvL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C\K--  
s"Wdbw(O'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tJJ >"  
GW#Wy=(_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g&W423k_  
)i>KgX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Qw+">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J!>oC_0]8  
{I ,'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0{WB(P  
gf@Dy6<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z m%\L/BF  
pY@+.V`a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Pa*yo:U'h  
S/|8' x{<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iD!!{6+  
Q\Eq(2p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bPEAG=l"-  
- U|4`{PP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ScD9Ct*):C  
?w+T_EH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sgX~4W"J  
)L?Tq"hy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FoNEr&q  
?s//a_nL*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iR9iI!+;N  
e :#\Oh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1DX=\BWp  
1~+w7Ar =(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Bn.8wMB  
B\Uj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rO C~U85  
TCVJ[LbJ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hA/;  
)XD_Yq@E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z:w7e0  
%bAv.'C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X0m\   
"G< ^@v9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5n_<)Ycj  
sV-9 xh)i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Uu G;z5  
O:1YG$uKa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c[4Z_5B  
]86U -`p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IkD\YPL;  
BsxQW`>^y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9=a(j"  
+YP,LDJ!v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Ra.<D.  
t; "o,T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a 6[bF  
wL~ dZ! ,J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hMdsR,Iq  
- v`;^X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UL(#B TK  
XBCz\f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zcDVvP  
UDhW Y.`'~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kzj0m  
8MV=?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gFJd8#6t  
d.sxB}_O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S'lZ'H/  
\ c9EE-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MX]<tR`  
)FYz*:f>&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yS %J$o&  
M5CFW >T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z1*8 5?  
gM '_1zs U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kO+Y5z6=  
\IQf|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r1}YN<+,s  
P?\IlziCB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dc>\kUIv  
!"Jne'f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A|9=x*  
g ]e^;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40w,:$  
d,tGW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4V@raI-  
N =FX3Z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0K<y }  
_bRd2k,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SVB> 1s9F  
gG*]|>M JI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a~ sU  
,< Zu4bww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C=_eZJ  
X$Eg(^La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I8~ .Vu2  
O =m_P}K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Ck.LsL-  
.\)`Xj[?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l ld,&N8  
JV_VF'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x 9 `  
B\^myg4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LL% Aw)Q`  
 \EI<1B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Dnk}  
im,H|u_f4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Lsu_ f'p0  
lQ&"p+n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_L8|Z V./  
2><=U7~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iEx sGn]2  
&,*G}6wa;&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4e`GMtp  
yj$a0Rgkv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OKo)p`BX  
=`st1K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6Dl]d %.  
qX9x#92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h @4q/W  
C}'Tmi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J6>]MZ#)  
qrr[QEFW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2%Mgg,/~  
< C1Jim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e+~Q58oD  
OF1fS\P<>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N|-'Fu  
7=@3cw H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zL@FN sYVM  
;RzbPlkl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Qf  
*l.tsICmbP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efrVF5,y?  
T$IwrTF@?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 XB'  
),rd7GB>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61pJVOe  
ZW@%>_JR]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x_oiPu.V  
(iJ9ekB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XQq*  
*-`-P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vw)lD9-"  
UfSqiu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sZo1x%f  
l|j}Ggen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3R& FzLs  
RAU"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bw8[L;~%_  
1"wZ [.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d6f+[<<  
*O'`&J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o2rL&  
*;:dJXR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qV5l v-p  
-]Y@_T.C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CK9FAuU  
BcxALRWE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Ref54  
4o|<zn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d1';d6.u\  
}D[j6+E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K$KVm^`  
hn=tSlte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1Y'VpKm(~  
9Cz|?71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2( U;{;\n*  
NXX/JJ+w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u N4e n,  
g OK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Z&of-[)  
RPdFLC/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2'l=R5#  
#$ 4g&8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ejc>  
20# V?hX3  
  90.鐘氏因﹝鍾﹞筆誤 ;I?x; lH  
ey6ujV7!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x4K A8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i}Qr [Q  
L{rd',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zdm2`D;~p  
MdN0 Y@Ll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q;?zcC7  
D^gS.X^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o7s!ti\G  
&isKU 8n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SF`(`h0e  
f!{@{\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2hg?(ul  
lh[?`+A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050,S`%<g8  
LM+d3|gSV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QZtQogNy#  
,ryL( "G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RWGf]V]6  
T@Y, 7ccpd  
'_^T]fr}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fvcS=nRQv  
Bp3E)l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q58XwU `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j:xC \b47"  
o8Gygi5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lAM /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3+15 yEeA  
K)BQ0v.:[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Qr9;CVW  
](A2,F 9(U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Ix2O   
3iIy_nWC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IQRuqp KL  
V`1,s~"q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D2?H"PH  
L%T(H<G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g9k9 l  
I I+y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ujZ`T0  
:<t=??4m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4b`E/L}2  
e@Lxduq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G}fB d  
?vFy3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d+ jX49Vt  
P.'.KZJ:WD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B *W^-;*  
P>V oA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Io1j%T#ZT  
jYHnJ}<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_XGOt0<  
bj pruJ`=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3 e3)  
%MeAa?G-#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fp)SZu_*  
T/_u;My;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D+xs}\  
u>*a@3$f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8H0.u rw  
nTeA=0 4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C*;J  
B\J[O5},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v$y\X3)mB  
OrkcY39"~a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E70$yB ^  
QVT0.GzR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uw+nll*W%  
REh"/d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TMVPnvz.  
iJ{axa &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W'  
f#s6 'g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jJ2rfdfj  
D$FTnY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d8 %FQ  
-RP{viG WK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3o rSk  
]-wyZ +a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U{}N%S  
fHaF9o+/b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6fD5XtS  
|E6Thvl$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g?M?D8Ud3  
R(}<W$(TV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21V OPBS  
pauO_'j_1p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Csu9u'.V  
xZ'C(~t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y_: {p5u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F/!n  
/Igz[P^\9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W /v &V#  
8}BM`@MG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SOPair <r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8'c c8  
Eg&5tAyM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fNda&  
0OlT^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id,' +<  
GsO(\hR6^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h143HXBi1+  
O,7S1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Jek< 5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o;DK]o>kH  
"([gN: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yFd.tQs  
7m%12=Im5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qHheF%[\5  
^?0'\Z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z&c}  
p7{H "AC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n*eeD,  
<5Ll<0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Xk'Pc0@a  
S~H>MtX(<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_k A+&T  
db_}][;.c  
  東魯郡——孔。 v:Gy>&  
l{]KA4  
  雁門郡——文、田、童、農。 [ eU`O=uE   
$0OOH4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z]VDEJ{q  
>z/.8!#Q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F&+qd`8J  
QBi]gT@&g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4^YE*6z  
0y/31hp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I6t ^$HA  
|v : )9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Jd v;+HN[  
.L;e:cvx  
  高平郡——巴、範。 u8%X~K\  
H[OgnnM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Px*<-t|R-  
xYW &Mfka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ZMiOKVl  
bX:h"6{=R  
  舒、雍、壽、酆、黎、皇。 9 6#]P  
$)8,dS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I_->vC|>  
`=,emP&(H&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5E~^-wX  
hLk6Hqr7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hh%?E\qM  
%+Z*-iX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x{<l8vL=-c  
j4 #uj[A  
  陳留郡——伊、阮、虞、謝。 dY~z6bT  
|vGHhzZ|  
  上谷郡——成、侯、寇、榮。 =EA:fq  
'/@wk#,  
  沛國郡——朱。 ?7LvJ8  
,R<9yEWm  
  晉陽郡——匡、唐、景。 /"j 3B\`?  
$GGaR x  
  新安郡——古。 2@GizT*mA  
]SRpMZ  
  武威郡——石、安、賈。 (uDd_@a9t  
!%('8-x%  
  樂安郡——任。[ %>i:C-l8  
Uza '%R  
  馮翊郡——吉、雷。 fZ7AGP   
oR=i5lAU  
  中山郡——仲、湯、闌。 C=r2fc~w  
31G0 B_T  
  西平郡——池。 @&O4a2+  
'"\M`G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9c~kTjK  
cpltTJFg  
  東海郡——有、茅、徐。 Q,xL8i M,  
M }d:B)cz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qEST[S V  
6- i.*!I 8  
  下邳郡——闕。 _q27 3QG/"  
=xI'|%  
  延陵郡——吳。 #lP8/-s^  
Z,38eQpM  
  廬江郡——河。 x 6`!  
\@:,A]  
  北海郡——邢、郎。 1jl !VU6  
fo@^=-4A-  
  平陵郡——孟。 G:1'}RC :  
/8h=6"  
  彭城郡——金、劉、錢。 "n!yK  
?0VR2Yb${b  
  清河郡——房、傳、張。 u#E'k KGO  
~9dpB>+  
  東平郡——花。[ ' [ 4;QYw  
)|F|\6:ne  
  博陵郡——邵。 k&]nF,f  
afEa@et'  
  山陽郡——嶽。 xAQtX=FoX+  
%a;#]d  
  榮陽郡——昌、潘、鄭。 g{65QP  
11[lc2  
  臨海郡——屈。 #< im?  
:HkBP90o  
  范陽郡——簡、鄒、燕。 5'~_d@M  
kmI0V[Y  
  齊郡——查、晏、覃、富、譚。 #%0V`BS7n  
Hcq.Lq;2:  
  高陽郡——紀、耿。 xt{'Be&Ya+  
tli.g  
  敦煌郡——洪。 rz?Cn X.t  
nV;'UpQw  
  魏郡——柏。 {f!/:bM  
xvr5$x|h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_]Hna<Ly  
7io["zW  
  千乘郡——倪。 fV(3RG  
GXNf@&  
  會稽郡——夏。 US6_5>/  
^E !v D  
  河內郡——荀、司馬。 1SQATUV  
X'9.fKp  
  廣陵郡——貢、盛。 YeX*IZX8  
!,WGd|oJ  
  薛郡——海。[ BxY t*b%  
[}X|&`'i  
  河間郡——淩、章、詹。 cw;wv+|k  
I0=_=aZO(  
  南昌郡——塗。 CU$kh z"  
93-Y(Xx)bY  
  豫章郡——羅。 yIw}n67  
BT_]=\zi  
  潁川郡——陳、鄔、賴、鍾。 rvA>khu0/  
.@dC]$2=  
  護國郡——逢、邊、戴、稽。 ! \] ^c  
`s}*  
  餘杭郡——隗。 3f|}p{3  
KaIKb=4L|  
  汾陽郡——郭。 <Ij!x`MS+  
}v1wpv/b(  
  琅琊郡——符、雲、諸葛。 bT,:eA  
]A4=/6`g?b  
  廣平郡——遊、賀、談。 lED!}h'4  
,"qCz[aDN1  
  江夏郡——費、黃。 *k$[/{S1-  
On C)f  
  潦西郡——項。 ;qx#]Z0 <  
MB}nn&u#  
  平原郡——東方。 ?y>N&\pt2  
IrwQ~z3I  
  頓邱郡——葛、司空。 _h%Jf{nu  
HC0juT OiO  
  弘農郡——楊。 ; :e7Z^\/k  
UG1<Xfu|  
  百濟郡——福。[ LUbhTc  
eSPS3|YYn  
  內黃郡——駱。 ,@"yr>Q9#6  
VPN 9 Ql=  
  江陵郡——熊。 A#>wbHjWF  
D@=]mh6vl  
  鉅鹿郡——魏。 N=mvr&arP  
&+9 ;  
  蘭陵郡——蕭。 v[CR$@Y  
>=k7#av  
  解梁郡——關。 -]%EX:bm  
^!['\  
  燕山郡——竇。 EeaJUK]z9  
He_O+[sc  
  武功郡——蘇。 @`.4"*@M  
T*p7[}#  
  始平郡——翁、馮、龐。 (nqhX<T>  
lyL6w1  
  濮陽郡——爰。 +:A `e+\  
t%@iF U;}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Y58H.P  
!&%KJS6p4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cGE{dWz  
p5In9s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JU8F-/9  
j ,rc9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Dw=L]i :0v  
#m#IBRD: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jS,Pu%fR  
f y|JE9Io_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W{Qb*{9  
Ioe.[&o6B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Y1o[|yt W  
|A4B4/!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9#H0|zL  
}[%F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0ytAn+/"x  
l[ko)%7V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Zn1((J7  
tzl,r"k3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5hqXMs  
Eoz/]b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4 JBfA,  
+VIEDV+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SFzoRI=qG  
0?R$>=u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G>Bgw>#_  
B8cg[;e81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Gj#BG49g2  
m:EYOe,w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zv1,DnkqF  
W OYZ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rI)&.5^  
,gP;XRe1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1,4egMpR  
_#<l -R`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J(~xU0gd'  
8Z@O%\1x6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3,+Us B%  
Mi!ak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u [cT$  
I#yd/d5^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a 8jG')zg  
IetV]Ff6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y v>%  
)o_$AbPt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j%0 g *YI  
E<_+Tc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Y0OVzp9 b  
PDh1*bf{u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q->46{s|  
hmd,g>J:<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y+[wlo&WC  
mCpoaGV_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8<ri"m,  
E~!FEl;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seH#v  
6{I5 23g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pKSVT  
7,"1%^tU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SD2e@x{U  
c~Hq.K$d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5k}UXRB?  
71w$i 4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J7\& 7p  
{/ _.]Vh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3C8'@-U  
(#. )~poZ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B|~\m ~  
gGdZ}9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P>kS$U)  
Oox5${#^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pv hkJ g(  
+B'9!t4 2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v *~ yN*  
?P`]^#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bd<zn*H Z*  
G0//P .#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D x Vt  
&ze'V , :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w];t]q|  
F{f "xM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JT<Ia  
M* QqiE  
  篤祐、愛蓮。 Ctt{j'-[  
WE`Y!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haa [ob6T  
l=EIbh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AmX8" [  
^X0<ZI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g@?{5FP  
c+|,2e 0T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6eK18*j%H  
Ty#L%k}-t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RpS'Tz}  
M*+_E8Lh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Cdk%@Tj]B  
S4`uNB#Ht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N5}N\C:a  
zj`!ZY?fv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Vt*(L  
!>;p^^e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0sk*A0HX-  
!lL21C6g+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D`r:`  
I`E9]b(w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Z]":xl\7  
*)U=ZO6S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_~=X/I R  
lJu2}XRiU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TQ.d|{B[  
avykg(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z';p275  
n4qj"x Q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9,.ltd  
I(bH.{1n7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T Jp(  
QOcB ]G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Fax  
$F`jM/B6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C5\bnk{  
a7)q^;:O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0:@:cz=#*  
b-@6w(j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3hhM}6)DM  
5qGRz"\p~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1%G<gbHpI  
nG1 mx/w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Bi ]`e_(}  
Yi1_oe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g}! F-  
C=t:0.:PJ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 %S9H2Lv  
^VR1whCrx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3/H^YM @  
zU:zzT}|TZ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GrGgR7eC#P  
HU-4k/I~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NJ]2P9L  
:c"J$wT/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J*F-tRuEw  
4f ~CG r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v1?P$f*g  
H6 ( ~6Bp5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G'q7@d {'  
 N c F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Fu^eR%X  
q]=. Aik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 1\1Z@\M  
g3 6oEz~|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k>?&z7  
YiB]}/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s@OCj0'l  
73P=<3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FVMR9~&+  
RQWVjF#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w-FZ`OA`D  
5s8S;Pb]<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p~"?9b[ i  
ji? 0;2Y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eQzfx=|km  
D-9zg\\'`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w(8q qU+\  
vD D !.i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L!V`Sb  
0){%4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sL;B  
`!S5FE"-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pBAGm3  
X_C9Z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g-E!*K  
aO.'(kk8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J_}&Btb)e  
1)/B V{n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r]WB)_w  
->n<9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vT3SY  
pWSYbN+d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f]  
E?y0UD[8J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1KruGq~  
~Cks)mJs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lcJ`OLG  
3Aaj+=]W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n 6BI}n  
fL83:<RK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M7ry9dDH  
<^R\N#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0H +2  
&BG^:4b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oq(-Wv  
GPP~*+n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aGQ[MH\9  
*X%`MN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iA^w2K  
PwF}yx kI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i`2Q;Az_P6  
?e3q0Lg3 |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umrRlF4M;  
L4Nk+R;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4LBjqv,P  
1)u= &t,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4_ ~ku  
5U1@wfKE3>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JFYeOmR+l  
c0Q`S"o+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ik&loM_  
cB -XmX/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n"i;  
Dm 'Q&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A82{  
{\]SvoJnJ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7M~RB[  
-MB ,]m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pf 7  
rTmcP23]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l7 ojv  
_^SNI~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FwFqjvl  
hfEGkaV._3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I`EAR  
^]aDLjD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O(.J'=8  
{{2ZWK 6|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TL0hBaaR  
&,e@pvc3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rp]xx  
->93.sge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NINyg"g<  
j\Q_NevV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Qz/=+A/4  
'9^x"U9c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vk[Km[(U'  
iCw~4KG  
  放水改為尤氏。 @-u/('vpB  
(( t8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d3Y#_!)  
}hl# e[$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Iy`Zh@"~  
f+gyJ#R`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Y{2\==~  
vw+ @'+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W~DY-;  
>Wy@J]Y#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X"'}1o  
w{Dk,9>w)  
  90.鐘氏因﹝鍾﹞筆誤 [l'~>  
|4 wVWJ7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5H?`a7q N  
rX fQ_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2  
:^?ZVi59j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qTiX;e\W  
>*Y~I0>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5/Swn9vwl  
{f)",#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VSST?aUvX  
/koNcpJ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J%D'Xlb  
m5f/vb4l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v@"xEf1n[  
hRGK W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WihOGdUS6  
WynHcxC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0XL x@FYn  
7P:0XML}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pk(<],0]X  
56&s'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kw|bEL9!u  
&RpQ2*4n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QBY7ZT05Gt  
|5$9l#e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Ri aO`|1  
Hfm4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QVAsNW:O  
,LWM}L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1H-R-NNJ:  
6i%LM`8GEk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FbW kT4t|  
M+)%gnq`u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z58,hv  
: gv[X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tG{e(  
>UWL T;N/W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z`>a,X  
REnRpp$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I2YQIY+  
JS}W4 N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T* -*U /  
T!(I\wz;Bo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RWZ [-;)  
VGWqy4m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9h6"0K!  
|>jlY|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ZV_mP'1*  
@<W"$_ r-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x #BUIi  
" *kWM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uC 5mxZ  
+g7Iu! cA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q2dpzNW  
i ,4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uW6P3M  
T/)$}#w0i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L%pH>`  
+_ K7x5g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9#N+  
@DU]XKv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Fr/8q:m &  
.7+_ubj&,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l OI(+74  
frc>0\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1 (P >TH  
NZi5rX N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YpL{c*M  
9);a0}*5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q``CCOF&  
sBZKf8@/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9p>3k&S  
&R\ .^3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n&FN?"I/]  
-;Cl0O%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j= ]WAjT  
7!Ym~M=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CQ IN]iD  
f o4j^,`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l_>^LFOA  
WP2|0ib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2@uo2]o)  
xh_6@}D2J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b 3e(A  
I$9 t^82j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D!TS/J1S;u  
Ia0.I " ,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9uDY+70I3  
;W'y^jp]"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m`I6gnLj  
^r}^-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O292JA  
\m*?5]m ;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b@/z^k{%  
e~i ?E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4F??9o8}  
l`[*b_ Xt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S|SQz5%w  
hz>&E,<8q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C!u3ke2D  
z X2BJ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a{cJ6P  
cCw?%qq,L  
  笃佑、爱莲。 rgRh ySud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Y9'Bdm/  
M9 fAv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DSM,dO'  
QG4#E$ c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8]YFlW9  
_`+ !,kG[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05>~bn>pC  
yLW iY~Fd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i jg'X#E  
 =SRp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5$`i)}:s  
 G;Q)A$-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d?$FAy'o5  
17a'C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JY(_}AAu  
^+Ie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 &^:@V  
_bHmcK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W~$YKBW  
*T$`5|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6#MIt:#  
k#_B^J&d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puV(eG  
ryy".'v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vrXUS9i.  
;?"]S/16,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g)u ~GA*=  
lEL&tZ}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FX`SaY>D  
c |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8  ;y N  
|QHDg(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R=yn4>I  
MKq:=^w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wWB-P6  
`bw>.Ay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te4mY}  
~1jSz-s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1K\ _  
RoCX*3d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1|_jV7`Mz  
\_;z m+ <{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lcR53X  
*\ZK(/V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r/E'#5 Q  
=w&JDj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ns> z7  
MD`1KC_m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eaSf[!24"  
)"SP >2}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m4{GzB  
\Eqxmo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Z1u:OI@(  
w#ha ^4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v8=7  
.8[Uk^q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sJA` A  
^eu={0k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DK-V3}`q}  
lN@SfM4\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Ns3k(j16  
T4H/D^X|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o{C7V *  
x+1Cs$E;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8Jnl!4  
iA=QK u!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_hKhn%K9  
bLSZZfq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soSdlV{  
>%x N?%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n+ot. -  
-> $]`h"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Wc6Jgpl  
6bv~E.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8joltf  
1R}rL#h;=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z' oK 0"  
 BVJ6U[h`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As5*)o"&  
a/@F?\A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Dzd39aKr  
9a$\l2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IasWm/  
`rWT^E@p5m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5gw3 y  
/s/\5-U7q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i~HDiy  
)R+26wZ|n*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oe4r_EkYwW  
@5=2+ M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m9Pzy^g1  
i&di}x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aAi "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5McOSy  
[_X.Equ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QnZ7e#@UP  
{0~xv@ U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5*#3v:l/9  
O={ ?c1i: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scZSnCrR  
= a54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8j^3_lD  
9bb 5?b/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Y)](jU%o  
})TXX7[h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J12hjzk6@  
^1jZwP;5eW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JJ=F)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ns}"[44C}l  
e nw7?|(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Ip&Q'"HYj  
SBog7An9SI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kE*OjywN  
uNS ]n}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0X: :<N@  
vb1Gz]~)>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DAHQ7#qfQC  
25-5X3(>j=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VsTa!V^~  
& ~*qTojj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uFX,  
q(YFt*(;w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hJIF!eoI  
FY(C<fDRo{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X&+*?Q^  
H;(|&Asq>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M(+;AS?;  
G"._]3 CPF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O"Ua|8  
Q*h%'oc`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 D a[jFP  
RX DPT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_s> ZY0  
<y30t[.E6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3-T}8VsiP  
QaMB=wVr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QlFt:?7f  
 KOQ9K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p@se 5~  
+[sZE X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Q0WCm\5  
w|uO)/v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0J1_g  
~GWn>  
  放水改为尤氏。 JvZNr?_w%  
%!>~2=Q2*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 WsRCBA  
c<8RRYs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e[lRY>Pe5  
\9S&j(I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y'9 bs  
r`THOj\cM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5Zt B<  
-F+dRzxH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k*w#j  
kW#{[,7r  
  90.钟氏因﹝钟﹞笔误 {&'u1yR  
S=^a''bg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Om% 9 x  
a;a2x .<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HqW|  
{=AK  |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5=XszS  
,3k"J4|d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hi>sDU< x  
YQ`GOP#/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18|@\Znj  
`}s$cgEG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Xj;nh?\u  
cH()Ze-B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Q(-:)3g[aL  
eKlh }v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 p 1Et  
tVUoUl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Be{7Rj v  
*yqEl O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sgDlT=c'  
3 tMFJ ;*`  
      堂号文化趣谈 c+/SvRx^>  
Ti }Ljp^O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F4i c^F{K  
_e AZ_@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jE.U~D)2YF  
LuS] D%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D}l^ow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m/sAYF"  
oJw~g [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5Yc/Qp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0n+Wv @/  
x|G# oG)_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LUv>0G#L[  
'/kSUvd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2/f:VB?<T  
1 ry:Z2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E^_P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