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2
铜币: 291 枚
威望: 205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5-27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adic?5  
mjg@c|rTG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0SWqC@AR%  
Iox)-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L7aVj&xM  
,j`48S@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eGg6wd  
YLTg(*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D iOd!8Y  
;` Xm?N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U ^GVz%\  
,g}$u'A+d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P@ SR`v#  
lEwQj[ k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itabG-&  
`?R{sNr.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aUbB8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3rNX}tOMH  
 )sdHJ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Ca;gi !U  
&dWGa+e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LI3L~6A>  
{ V(~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YJHb\Cf.  
7?uDh'utt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PDw+Q  
% JiF269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7<)  
`5h^!="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ewi96  
E:/!]sm!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o} /'  
_<mY|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wE=I3E%  
X\H P{$fY_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T0X7MNx  
8'zl\:@N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tw<Oy^ i  
xSM1b5=Pu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B@ufrQ#Y.  
b+ycEs=_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9L}OAm  
Z&iW1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xT{Rz  
yl@Nyu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4OJD_  
)7+z/y+[n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Y2 J:x  
z?Z"*z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tnW ivrwR  
]v>[r?X#V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v,QvCozOz  
)hQ]>o@i{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Z]DZ:dF  
McS]aJfrk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z>,tP  
GLZ*5kw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66(*\xT  
5+oY c-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t! &x:  
lo6upir ZX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OI~^%  
>m!Z$m([J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TTa3DbFp%  
r 9M3rj]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EJ<L,QH3  
c1FSQ m81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_s0)Dl6K  
h/:LC 7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j(;ou?Uh  
^["D>@yIR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7! pc  
#Q["[}flVv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PcZ<JJ16F$  
rB]2qk`/'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l-zY}&  
4:O.x#p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F|!=]A<  
SQU@JKi; g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m*iSW]&  
) Kl@dj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FcZ)^RQ4G  
d { P$}b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OKau3T]  
e&ZH 1^O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N:pP@o  
nB :iG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S? _=JIX  
P<[) qq@;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5epDDP-t5  
]xb2W~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 IaeMvo  
n|Y}M]u,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LB$0'dZU  
g co;8e_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9Q_lVI|Q  
L:@COy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f Kn} ]kG  
S_??G:i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IvQuxs&a  
gwB0/$!4"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pG 4 g  
Y![ i=/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i%,YY  
I'n}6D.M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T> paE9  
XS&;8 PO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vs$. i  
&:g1*+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d:]ZFk_*  
|VyN>&r~6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R]nB  
#!yX2lR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8s\>T  
!T~uxeZ/;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y6G6wk;  
J=O_nup6C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4/S3hH  
fv* $=m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Pum&\.l  
81I9xqvSd~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mpIR: Im  
w#L`|cYCm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A&-2f]L tl  
"1DlusmCCB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Wn2J]BH  
pd.pY*B<[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gKWUHlQY  
+j8-l-o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n5fc_N/8O=  
)U}`x }:,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ze9-!%  
=C)2DWJ1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9:E.Iy  
pYUQSsqC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1u }2}c|  
V4,\vgGu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n2'XWbMaL  
>ca`0gu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o7v9xm+  
ehMpo BL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h?->A#  
g- INhzMu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0}NF  
s|:j~>53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h4~VzCR4x\  
,LU|WXRB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z4'*)W  
97}l`z;Z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3X`N~_+  
}ol<DV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4%SA%]a L1  
 I$fm"N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5J6~]J  
RAxp2uif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0(A&m ,  
;,@Fz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srS5-fs  
xl(R|D))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H]|R }h  
lygv#s-T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jn0Xh  
_xo;[rEw8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I-/-k.  
hx}X=7w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B(R$5Xp  
R)]+>M-.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G4n-}R&'  
!<0 `c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Gmmh&Uj  
'#612iZo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s+A2P  
x 4`RKv2m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rJCu6  
#nS crs@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S@WT;Q2Z  
j<d,7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Ce@"+k+w  
%Lfy!]Ru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F%:o6mT  
Q.l3F3;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EzXi*/  
-N1X=4/fg  
  90.鐘氏因﹝鍾﹞筆誤 \|R\pS}4  
)JA^FQ5N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qfgw^2aUa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yH*{/&  
f/^T:F6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V`"Cd?R0Z  
BBRZlx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J L2g!n= K  
&MJ`rj[%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m/aA q8  
X GDJCN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1<pb=H  
X;yThb` iI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L=kETJ:g  
?q}:ojrs1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6G>loNM^  
ME'LZ"VT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c- "#  
ryt`yO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p1 mY!&e(  
| =tGrHL  
[yDOv Q[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Fz@U\\94z  
\qB.>f"%p|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hGU 3DKHT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SBamgc  
*:Y9&s^6j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Z_ :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4FZK7Fm  
$~'G<YYF4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k~=P0";  
.!_^<c6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hZw.eChQa  
:qtg`zM/4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MN_1^T5  
XZj3x',;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mN'sJ1L-  
)C $1))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r ['zp=9  
^2"w5F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FES0lw{G#  
~?KbpB|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q `L}\}o  
s~g]`/h$r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h`Xl~=  
Y$FhV~m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A1x    
[m9=e-KS$Q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uo7[T*<Q  
K#dG'/M|Pb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cxnEcX\   
3OJGBiDAr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 $t%:`  
CZ ,2Rq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l/56;f\IA  
- 4B&{P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1X 6DH`  
>S:+&VN`M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rnXoA, c/  
H@`lM~T[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ogw0X  
'PdUSv|lH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I3dUI~}u  
Fj1'z5$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KwhATYWQb  
A "~Oi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jYsg'Rl  
-<^3!C >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tdn|mX#  
BzI(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sKDL=c;?j  
VBe&of+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T_~xDQ`v  
d6~d)E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Q=#!wWVP  
P@Av/r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YB3Ug]z  
l#|M.V6G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qQCds}<w  
fx/If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0 ;,M  
;`FR1KIg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TV(%e4U=  
QykHB k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TXfG@4~kC  
WmZ,c_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mH!\]fmR~  
lsB.>NlU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KZwzQ"Hl  
/P/::$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2w /qH4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UymhBh  
#oEq)Vq>g|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 Bdxu  
r8[Ywn <u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Ct}rj-L<i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i-Ri;E  
[ jgC`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lf\1)B~*  
^uIKwql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j^>W5  
zK&J2P`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T1fX[R ^\  
4mF=A$Q_/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W[.UM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_ +A$6l  
'K3%@,O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cUZ^,)8 Z  
?1lx8+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aKkY)  
Wx-rW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QNCG^ub  
\}NZ] l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u"M^qRhD  
wq`\p['Q,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DwH=ln=  
%'<m[wf^ o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Q4&<RWbT^  
qAR}D~t  
  東魯郡——孔。  Q-Rt  
Cr%6c3aQ  
  雁門郡——文、田、童、農。 [ %#b+ =J  
d#wK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 e]l08  
KoO\<_@";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N^&T5cAC  
oi}\;TG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vt-5 3fa|  
RVb}R<yU+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L[9]Ez$2+  
t= oTU,<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9JuQ_ R  
YC0FXNV  
  高平郡——巴、範。 Z]I yj 97  
nH]F$'rtA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Qr l>A*  
Ws(#ThA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a uz2n  
{,rVA(I@  
  舒、雍、壽、酆、黎、皇。 =1Mh %/y  
^atBf![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8y, ]>n  
SRx `m,535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7`f',ZK%  
_GK3]F0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qm@;!C  
.2 /$ !'E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Fv6<Cz6L  
V+kU^mI  
  陳留郡——伊、阮、虞、謝。 cSSrMYX2  
)} H46  
  上谷郡——成、侯、寇、榮。 ?#LbhO*   
VfiMR%i}  
  沛國郡——朱。 uE6;;Ir#mF  
5/O;&[lYy  
  晉陽郡——匡、唐、景。 kG7q4jFwP  
eiaL zI,O  
  新安郡——古。 I!ykm\<  
JL4\%  
  武威郡——石、安、賈。 9s-op:5  
N@>,gm@UU  
  樂安郡——任。[ t4H@ZvAH0  
I%NPc4p  
  馮翊郡——吉、雷。 ~\%MJ3  
*8uSy/l  
  中山郡——仲、湯、闌。 w$cic  
Uk02VuS  
  西平郡——池。 ^ )Lh5   
D %`64R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yuvt<kz  
>a;^=5E  
  東海郡——有、茅、徐。 e4V4%Qw  
QM1-w^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tj ,*-).4%  
e'oM% G[  
  下邳郡——闕。 28;D>6c  
>o=3RB=Fh  
  延陵郡——吳。 3:i4DBp,i  
6EhRCl  
  廬江郡——河。 .[hQ#3)W  
HM])m>KeT  
  北海郡——邢、郎。 8=!M0i  
uD&!]E3  
  平陵郡——孟。 b'^OW  
2sjP":  
  彭城郡——金、劉、錢。 BYEqTwhT&  
\`#;J?Y|`F  
  清河郡——房、傳、張。 5#.uA_Fov  
S<f&?\wK=v  
  東平郡——花。[ _7YAF,@vT  
`e0U-W]kF  
  博陵郡——邵。 :<=!v5 SK  
@5H1Ni5/o@  
  山陽郡——嶽。 ^Ois]#py  
pv TV*  
  榮陽郡——昌、潘、鄭。 $=$I^hV  
-[s*R%w  
  臨海郡——屈。 g*ES[JJH&  
j3VM !/  
  范陽郡——簡、鄒、燕。 6hYv  
StWDNAf)  
  齊郡——查、晏、覃、富、譚。 k+44ud.j  
epm  t  
  高陽郡——紀、耿。 jK\2y|&&c  
:7IL|bA<  
  敦煌郡——洪。 ;u,%an<(  
7|T<dfQk  
  魏郡——柏。 F8Y D:   
]c+qD,wqt>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1h.K1}M  
X#5dd.RR  
  千乘郡——倪。 h$~ NPX  
ExI?UGT  
  會稽郡——夏。 TclZdk]%T  
p*W4^2(d  
  河內郡——荀、司馬。 Gu~y/CE'  
KU3lAjzN  
  廣陵郡——貢、盛。 79uL"N;  
WW@/q`h  
  薛郡——海。[ >Fz_]z   
-hL8z$}  
  河間郡——淩、章、詹。 TxwZA  
q NU\XO`H  
  南昌郡——塗。 2j H`  
G?e,Q$  
  豫章郡——羅。 6,uW{l8L  
u7fae$:&  
  潁川郡——陳、鄔、賴、鍾。 Pp:(PoH  
(p68Qe%OuG  
  護國郡——逢、邊、戴、稽。 i5|A\Wv"  
@pYAqX2  
  餘杭郡——隗。 =bZ>>-<  
[xk1}D  
  汾陽郡——郭。 waQNX7Xdn  
-'&MT :L  
  琅琊郡——符、雲、諸葛。 =i Rc&  
C $aiOK-]+  
  廣平郡——遊、賀、談。 odny{ePAf  
iF{eGi  
  江夏郡——費、黃。 f<uLbJ6  
{]] nQ  
  潦西郡——項。 eq "a)QB3m  
. CLiv  
  平原郡——東方。 aIRCz=N  
G|'DAj%  
  頓邱郡——葛、司空。 hBLJKSv  
IJs*zzR  
  弘農郡——楊。 niFX8%<hP  
^lB1- ;ng  
  百濟郡——福。[ 2 Nr j@q  
8K]fw{-$L  
  內黃郡——駱。 C "<l}  
X"y rA;,o  
  江陵郡——熊。 7X2g"2\Wm  
G! zV=p  
  鉅鹿郡——魏。 j S')!Wcu  
:upi2S_e  
  蘭陵郡——蕭。 :v* _Ay  
z62e4U][  
  解梁郡——關。 )2g\GRg6  
{uL<$;#i  
  燕山郡——竇。 Ii,e=RG>  
FaPX[{_E  
  武功郡——蘇。 8 %Lq~ lk  
0J7[n*~  
  始平郡——翁、馮、龐。 Ii?<Lz  
`]FA} wC  
  濮陽郡——爰。 69!J' kM[  
LU?X|{z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F8Rd#^9PD  
/wljb b/s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U!XC-RA3 _  
e/r41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e69aAA,  
GL cf'$l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yXh=~:1~  
hW~,Uqy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r}/&  
%+L:Gm+^g#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aG%KiJ7KEN  
Ih;6(5z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A@Z&ZBDg  
f` 2W}|(jA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mv/'H^"[_  
(Q o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ctUl #j  
)TP 1i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7fsfcGM$  
B[Fx2r`0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ap%+(!I  
Om0Z\GP=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89v9BWF  
Y/2@PzA|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EA7 8&  
XpJT/&4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w=vK{h#8  
D.kLx@Z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3 q^3znt  
hk3}}jc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0.'$U}#b  
oTS*k: C'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ry\Nm[SQ  
@] uvpI!h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v#q7hw=  
4:.yE|@h[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L>3E#R-Q  
$bIVD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XFF(  
^ #B`GV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L:nZ_O;  
Azv j(j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enm#0Ha  
JWoNP/v6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1v)ur\>R  
9gVu:o 1/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Q'/v-bd?o  
X:+lD58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XZde}zUWn  
F`IV9qv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L}5nq@Uu)  
))- B`vi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eLWD?-v%  
A.vWGBR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Dojl #  
J:LwO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mj:X'BVA  
0aj4.H*%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 i9|lU"Va  
DdDwMq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gY45yT`  
x.W93e[]H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W8Li  
v3>jXf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j0P+<@y  
x[L/d"Wf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fJ]  
T7+_/ Qh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uq#smY  
qcpAjjK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6[wAX  
VaKBS/y"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aj) _.d  
o}QtKf)W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Sy\ec{$+V]  
+2X q+P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Y243mq-  
4l)Q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LYM(eK5V  
? }t[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M 78^6  
yex4A)n9"'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0=g~ozEW&  
fT$Fv  
  篤祐、愛蓮。 aJ;6!WFW  
#21t8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uPZ<hG#K  
~m0l_:SF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c;xDO&t  
\9FWH}|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n 1 \^:  
Ic!8$NhRS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A08b=S  
iRwlK5(&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RlW7l1h&  
Rq,ST: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 PAR  
!`UHr]HJ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Z#Q)a;RA  
v8PH(d2{@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X!'nfN  
Td|x~mZv: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X 8<;e}2  
<;T$?J9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LEM^8G]O  
1Vden.H*CI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Wd0$t    
pbM"tr_A{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L.]mC !  
E#cW3\)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K9BoIHo  
RR 8Z 9D;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cdH Ug#  
t G{?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OP-%t\sj>  
6BPZ2EQ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GA8cA)]zOD  
qtv>`:neB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VB?mr13}G  
/_,} o7@t~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kOe~0xoT@u  
<_|H]^o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h0N*hx   
K%p*:P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Z_^v#FJ'l  
>VAZ^kgi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K 7x,>  
}UzO_&Z#6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5"BKu1t  
vd5"phn 3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sKu#yW  
Q&rf&8iH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aE_)iE|  
GM/3*S$c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oadlyqlw#  
.2xp.i{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t  
$Xlyc.8YId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E^#DjhRQ3  
i*9l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Mglgw  
C { }s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NVnKgGlHgd  
3I_"vk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Bc4{$sc"O  
;+-$=l3[a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 y#6Nx,:  
c;w~-7Q*|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P$48o VY  
@=c{GAj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6e@ O88=  
5 TD"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r5&CUE5?  
!oU$(,#9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lF'o&v]  
0k5Z l?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I}Z[F,}*J  
f8! PeQ?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O0"i>}g4  
:~^ec|tp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pbX_  
L{~L6:6An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gQ h0-Dnw  
5;V#Z@S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UD*#!H  
~}4o=O(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N_L&!%s  
_]tR1T5e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0+8ThZ?n  
w\_NrsO!x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uL?7P  
eEn_aX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U:MkA(S%c  
aQN`C {nY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1l\O9D +$  
j&fr4t3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iTD}gC  
5%?La`C9[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t2OXm  
]Vl5v5_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S M987Y!B  
KN~E9oGs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Nt97eD)  
\9se~tAl3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lIzJO$8cM  
U3kf$nbV/J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R_vZh|  
h%+8}uywZ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9qXHdpb#g"  
4PD"[a="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fh:q2E#  
wc bs-arH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_gC<%6#V`r  
J-?\,N1R7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4C01=,6ye  
e,~c~Db* Q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tO[+O=d  
B"KsYB79t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82J0t}:U  
wmo'Pl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K%qW[e  
:-"J)^V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_hh|/4(  
t_]UseP$RF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n"FOCcTIs  
'd U$QO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mH{cGu?  
C4 Wdt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hLm9"N'Pf  
Z:/S@ry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FJU)AjS~  
bLV@Ts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3&"T.  
`=KrV#/758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D)n  
}?fa+FQGp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oTa! F;I  
\pzvoj7{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HJcZ~5jf  
+z[!]^H]4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NXmj<azED  
XdS<51 C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s lI)"+6  
^@19cU?q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A.h?#%TLL  
]yIy~V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GecXMAa:2  
>u/yp[Ky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qt:->yiq+  
hy]AH)?pR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3+$O#>  
[`b{eLCFX]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i,<-+L$z  
)Z_i[1V  
  放水改為尤氏。 [ho'Pc3A<  
}GC{~ SZ4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vV 0$vg  
5 O6MI4: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g Q9ff,  
e5/_Vga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Bf}_ Jw-=  
)~n}ieS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Cn<kl^!Q-  
p4Y 9$(X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 BGipX4  
4<Y?#bm'  
  90.鐘氏因﹝鍾﹞筆誤 =ht@7z8QM  
`WT7w']NT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xle29:?l  
dWUu3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A^7!+1*K+  
*k}d@j,*"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tc',c},h~,  
nr^p H.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8xX{y#  
]5\vYk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xet:#R'  
ep!.kA=\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9<ayQ*  
fm* Hk57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KOQTvJ_#  
'FhnSNT(4=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hTm}j,H  
8\9EDgT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D1IhDC  
kYAvzuGRb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9X[gef8  
Z7^}G=*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cie"\L  
3^Zi/r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6Oe2   
YUE[eD/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ob{pQx7  
1N+#(<x@,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XXN0+ /  
|@BN+o;`Om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ThxrhQ q[+  
l+6(|"md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U}0D^jDeE  
lI 1lP 1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76!  
2XHk}M|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9K|lU:,  
~<aB-. d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jvQ"cs$.  
"tM/`:Qp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y~7lug  
#A; Z4jK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Jo TWouNU  
J|-HZ-Wk|J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U?Bka!  
M;qL)vf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k 5D'RD  
rzDJH:W{2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eM<A$J  
dH|^\IQ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31& .Lnq  
M%xL K7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5#.\pR{Gd  
Jr)`shJ"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OPW"AB J  
9^ p{/Io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Hs=N0Sk]j  
; ,jLtl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CqK#O'\  
a +yI2s4Z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AijTT%  
mo[<4U ks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31XX=  
u3mT l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m,C,<I|'d  
f\|?_k]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YD-bqY  
P lH`(n#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ggc?J<Dv  
f~nt!$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z}lGu  
/1~|jmi(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V}fKV6 v9  
7'i#!5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NLZZMr  
9<h]OXv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C.7;Rvkp>  
~X<cG=p~u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G].__]  
3*$9G)Ey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E\~ KVn  
%m{.l4/!O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L3GC[$S  
"lz[zFnO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YA<e %  
]]=fA 4(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7X{bB  
wK'!xH^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Ht*)l?  
EEs-&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PN"8 Y  
H8$<HhuZM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1%spzkE 3P  
R'I_xjC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X^3=-{8  
3p3WDL7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3g0u#t{  
o"#TZB+k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K6v $#{$6  
n{^<&GWox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FL`1yD^2  
vXWsF\g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r<Dmn|\a  
B)rr7B  
  笃佑、爱莲。 VX;zZ`BJ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hqs$yb  
G(As%r]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0L:V#y-*  
<mZrR3v'D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AhvvuN$n%  
"7kgez#Y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LG=X)w)W4S  
`RL,ZoYuu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ZI~8rI~  
3>Q@r>c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jby~AJf %  
e&$p-0DmT|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z;dcAdz9  
-DP8NTl"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d7"U WY^  
<i}q=%W!1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R}DX(T,K  
CKv&Re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Q[J [=  
CAUijMI@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5v|H<wPp  
uAu( +zV2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i8Fs0U4"  
g4N%PV8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b fp,zs  
?k{|Lk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jg[5UTkcs  
yp=|7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LZ~2=Y< U(  
sFLcOPj-%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pan9PW  
 bH*@,EE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Q[M (Wqg  
%=V"CJ$|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7p^@;@V  
I*Vt,JYx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9b1?W?"  
RI-A"cc6A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zI:(33)  
 "Y7+{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4E2yH6l  
Yp*,Jp1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4otl_l(`yv  
GuT6K}~|D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u?F (1iN =  
mj@31YW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BDy5J2<<7l  
6 mCq/$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X_CFW  
pTWg m\h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1HhX/fpq  
4qt+uNe!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HkFlfPd  
-/>9c-F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iU5P$7.p  
thuRNYv <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_.{zpF=j  
bhD ~ 4Rz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9~c~E/4!  
9@n diu[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x? N.WABr;  
l&L,7BX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k@^KY  
>7'+ye6z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Z\Z,,g+WL  
R,F gl2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l$a?A[M$  
ZQAO"huk]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t<638`{kk  
l4vTU=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d yh<pX/$  
o5swH6Y.)J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pYo=oI  
K]/Od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BLn_u,3  
V}" g~=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c~imE%  
_c2WqQ-05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O9s?h3  
M;jcUX_{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ChD]PWQ  
4^*,jS-9g}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6_ xRyr  
W .I\J<=V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M`7y>Ud  
PFrfd_s{>\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WsI>n  
mwC=o5O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w1 `QIv  
g(Yb^'X/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Sk}{E@  
S6xgiem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Ld'J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Z=?aEU$7  
S($Su7g%_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X~ gwoz  
P7.'kX9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G)z|^yx  
x=q;O+7]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r;&>iX4B  
T,%j\0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UUc8*yU)  
c{3wk7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V,R >0"  
em{(4!W>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Pe;Y1Qq>>  
tDg}Ys=4K>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McE` 155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j|4C\~i  
FRu]kZv2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A$!, PX6  
n+;6=1d7ZW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2-N 'ya  
6!'3oN{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X(:jAy  
6 Orum/|h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phnV7D(E  
xG&)1sT#-\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7Q   
eq(am%3~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SN7"7joP<  
+LM#n#T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t5U.No  
NS%WeAf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Ln1pV~k  
ho##Z*O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e 6CJ  
C{gyj}5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1$M@]7e+!+  
MrZh09y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vnWWneeNr  
}:X*7 n(&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qh[N@F  
8GvJ0Jq}U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AxdCT  
|B?27PD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B!vmQR*1  
Q09[[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T:5fc2Ngv  
uc;8 K,[t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Ev4]}2C1  
ZosP(Tdq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W>k@L  
^$b Y,CE  
  放水改为尤氏。 eeyHy"@  
DRcNdO/1E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q WQ/ 'M  
:A/d to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Kx>qz.wwI?  
~`aa5;Ab_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9I&xfvD,  
.&DhN#EN0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Wf|Q$MHos  
7S}_F^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cTx[Z,  
vN`klDJgW[  
  90.钟氏因﹝钟﹞笔误 0cj>mj1M  
JpXlBEio%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Lm%:K]X  
@7IIM{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RZXjgddL  
A~)D[CV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sS*3=Yh  
|olA9mp|]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1`=nWy='  
i<#QW'R(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YtmrRDQs  
[_k1jHr48N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NPmym_ 6J  
fp`;U_-&0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r<^a6B  
h`^jyoF"(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X% t1 T4  
<M+|rD]oc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1y AdG 8  
9jM}~XvV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t!~%_WCv  
O%Xf!4Z  
      堂号文化趣谈 xF!,IKlBBp  
m*&]!mM"0G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aTH{'mN  
h4fJvOk|!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ZMQ Zs~;~d  
_kef 0K6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f%][}NN)Xr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11 Q1AN  
em%4Ap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Dw3;W}m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5-:?&|JK;  
 -*1d!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s?L^Z^  
ZgTW.<.%2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Acez'@z  
<}C oQz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Hpi<5N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