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 7;n'4LIa9
z1LATy
“理公至文亮公”到底是多少代,是我们争论了几百年的老大难问题;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成这场争论。 KTk%Np
人们是怎样去争论的?从网上看,大家主要靠两种方法:一是以自己家的老谱为基准去衡量别人家的老谱,不合我家老谱的记载就是错的,但“我”无法证明自己家的老谱一定对,这叫以我为准。二是以A谱去证明B谱错,但却无法证明A谱一定对、B谱一定错,这叫以A谱怼B谱。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谱证谱”,无法让对方信服! 没有令对方信服的参照点(即“基石”)为依据,就是这场争论至今无解的原因。 H#G~b""mY
是不是每一本谱都能找到基石?不是! 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基石”?我为基石定了三个要求(见拙文《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并用“逆向考证法”先证明所选的“基石”正确合理,再用“基石”去评判其他各谱,其目的是要解决这场争论,让这场争论从“无解”变成“有解”。 Gr#p QE2;
这个方法是否可行,不应该由我说了算,应该让大家去讨论和认定(如果有人能找到比它更有效的方法当然更好);我只是觉得“基石”可以从理据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族谱问题不能一味感情用事,一定要有学术心态才能克服心理障碍进行理性探讨,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法解决心态感情问题。 =5LtEgHU
我对“理公至文亮公到底是多少代”的问题,已经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文振公是哪个祖先的二世子?》、《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等文章中做了详细的介绍,现在,我想就“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探讨进行数据分析。 ?S0VtHQ
2u6N';jgZ
由于“各姓氏的平均代龄在26至34年之间,以平均代距30年左右为最多。”这是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所以“平均代距大约为30年左右”便成为我探讨世系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5in6Y5c kj
据香港锺煜晟先生文章《钟氏族谱辨伪》和他的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理至文亮共九代”: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 【 另据兴宁谱:9文亮1316——10志聪——11应通1380 】。 P7E}^y`e
我所以要选择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九代”世系,通过后面的介绍就会明白,是因为他们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符合正常的“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更是理公与文亮公之间那“254年的时空”,决定了“九代”世系的合理性! qrNW\ME
为了证明“九代说”正确,我选了两块“基石”(兴宁岗背的“应通1380”,龙川芝野的“应铭1356”)和一块“天花板”(福建武平的“理1062”),而“九代说”就处于“基石”和“天花板”之间。我是通过“基石”和“天花板”证明了“九代说”是正确的。“基石”来自广东兴宁谱和龙川芝野谱,“天花板”来自福建武平谱,所以要否定“九代说”,只有否定了“基石”或“天花板”才有可能! tGd9Cs9D<
本来,我在之前已经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上述),用“基石”和“天花板”证明了“九代说”正确。但是还是有人说“看不明白”! [ WZ<d^L
下面,我用上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证明“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合理性。 m5zP|s1`['
k KL^U
一、“天花板”说明 dp2".
*`);_EVc
据福建武平谱:友武公次子理公生于1062年,提龄是理公的后代。这就是我将“理公生于1062年”作为“天花板”的理由。道理有二个:(一)据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据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理公生于1078年,应该选哪个谱呢?A、武平谱对比广东的粤东各县谱而言,武平谱是上游谱,紫金谱是下游谱;B、福建武平象洞是理公的出生地,所以应该选上游谱的记载(而理公的子孙生于广东,故其子孙的出生年份采用广东谱的记载);(二)据武平谱,理公是公元1088年中的进士,此年理公26岁,可信;如果按紫金谱理公生于1078年,则此年理公才10岁,不可信。按照“基石选定的三个要求”,当然应该选用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 "~7| !9<
对于理公,除了五华谱记载他在公元1098年左右携子大相与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到五华华城铁炉坝避难外,其他的族谱都没有关于他因涉“元祐党事件”的具体避难地的记载(有的说是去了福建上杭井秋坑,但被上杭锺氏宗亲会否认了),所以我采信五华谱,理公是五华铁炉坝锺氏开基祖。(见《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 ) XT= #+
ez86+
二、“基石”的正确选定 eJ%~6c`@!
60teD>Eh,
选择正确的“基石”意义相当重大。“基石”正确,就能判定基石后面所有外迁的子孙各世代是否合理,从而找到某些外地谱“接错祖宗”的错误。显然,“基石”真的正确吗? 这就必须先用现代人去证明“基石”是正确的。用“某些现代人”去证明“基石”,这就是“逆向考证”。 bg_Zf7{
选择“基石”的三个条件:1、作为基石的对象,要有记载其生卒年份的老谱或墓碑作依据;2、这块“基石”,要尽量与有争议的世祖的世系靠近,其“原生地”必须与有争议的世祖相同;3、在基石的“原生地”现在仍然有他的后代(即“某些现代人”),而且这些后代们与他有合理的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平均代距。 {*t'h?b
例如,应通公就符合基石的三个条件:1、兴宁岗背有谱记载,应通生于1380年;2、卒于兴宁岗背的文亮有二世与四世的争议,而生卒都在岗背的应通是文亮之孙则没有争议;3、在应通的“原生地”岗背至今仍然能找到他的大量子孙,他们不可能是“冒充”的子孙,而且与应通之间有合理的平均代距。 h:#
9T|7edl
(一)应通生于公元1380年(基石之一) *xU^e`P
据兴宁谱《提龄公谱系全》:应通1380—1444,(其儿子:晓1408)。 F>n<;<
我们知道,兴宁岗背的锺泽民先生是1999年《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三个作者之一,也是“烈、接二系论”的创立者之一,是兴宁谱的主编,生于公元1915年,据介绍,他是兴宁岗背应通公的第17代孙。锺泽民先生与应通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
4m#i4
(1915-1380)/ 16 = 33.5 年 *
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