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华锺氏总谱》和《中华锺氏宗谱》都已出版发行,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看到,但对钟姓源流,他们肯定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述;对姓后的世系,我估计他们也不可能一致;人们将会有不同的看法,相信有些探讨将能对这两谱的错漏起到纠补的作用。下面介绍的是最近见于微信群的锺谱世系探索方面的三篇文章(谢文学先生的《“颍川堂钟氏族谱”的史料价值——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锺子良先生的《谱载析解五龄公父,理公,天柱公,响公》和锺光伦先生的《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 ),体现了作者对钟姓源流世系探索的热情。作为钟姓读者,我为之感动,谈点看法。 I") H~
D35m5+=I
H!Wis3S3G
一、谢文学先生对接系钟姓姓前世系的校正 I_:t}3s
HMF8;,<_w?
M_tj7Q3
W
对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到底有怎样的家世渊源?2017年,河南许昌学院谢文学先生专门发表文章《“颍川堂钟氏族谱”的史料价值——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下简称《价值》),介绍了他对钟嵘家世的考证。 i B%XBR
谢文学先生在考证中,参考了多本颍川堂钟氏族谱,对比《左传》《世本》《史记》《风俗通》《元和姓纂》《新唐书》以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梁书》《南史》等的记载,采用谱牒与史书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方法,通过去伪存真,来还原钟嵘家世的历史原貌。文中详细的介绍了考证过程,下面是谢先生考证所得的钟嵘世系。 {G Ub'J
钟嵘是接系后裔,他的姓前世系为:“1敖—2伯扈—3伯宗—4伯州犁—5伯卻宛—6伯嚭,—7其侄伯簠(伯焘之子)归故里钟离,因地为姓,为钟离簠—8钟离髦—9钟离秩千—10钟离勋—11钟离允—12钟离祖—13钟离鬷—14钟离眜—15钟离接(钟离眜的次子),徙颍川长社,去离单姓钟,为颍川长社钟氏之始祖。” '!pAnsXfO
其姓后世系为“1钟接—2 钟晏—3 钟钦—4 钟则—5 钟元—6 钟期—7 钟范—8 钟表—9 钟宝—10 钟皓—11 钟迪—12 钟繇—13 钟毓—14钟骏—15 钟晔—16 钟雅—17 钟诞—18 钟靖—19 钟源—20 钟挺—21 钟蹈—22 钟嵘。” U!x0,sr
这里,钟嵘的姓前世系,对比钟蔚伦先生的《钟姓史话》,多了二代:钟离允和钟离祖。这样,《钟姓史话》中黄帝59世的钟离接(钟接),现在应该改正为黄帝61世了。 $=\d1%_R|
而钟嵘的姓后世系,对比《钟姓史话》,则完全相同。这说明,《钟姓史话》对接系钟姓的世系表述,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JNcY]V#
当然,《价值》对“颍川堂钟氏族谱”的许多不实记载,如任官职务等,作了否定,谢先生说:“……这些皆为修谱者欲为祖上增光添彩而妄加的,不足为信。” 对其中的某“钟氏族谱序”也被谢先生认定为伪作。这种谱史互参的考证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HpW"lYW4
P`}$-#D F
Mg#`t$u
U%Dit
Dz,uS nnm
二、五龄的出生年代和“五龄之父”的争议 ';_1rh
+z+F-
!{$qMhT
在广东“颍川堂”气系钟氏族谱中,有一个叫“五龄公”的支系。据粤东五县(五华、兴宁、紫金、龙川、河源)谱,“五龄公”就是“提龄(字壁)、遐龄(字坛)、祯龄(字坦)、祥龄(字基)、瑞龄(字堂)等五个兄弟。” 但是,五龄之父是谁?不同地方的族谱记载却不尽相同,计有三个:理公、天柱公、响公! 哪个是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下面先介绍锺子良先生和锺光伦先生最近(2019-9)分别发表在锺氏微信群中的探讨文章,然后再谈谈我的看法。 s;s0}Td_1
s5Pq$<
*f{7
(一)锺子良先生的观点 3b#L17D3_
瑞龄公的后代、广东东莞凤岗镇锺子良先生在多个锺氏群于2019-9-11~ 26发表了连载文章《谱载析解五龄公父,理公,天柱公,响公》(下面简称《析解》),对五龄公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记载的父亲进行论述。他说,五龄系族谱以年代分为“古,老,旧,新”等四种,其对应的朝代为“宋,元明,明清,民国后”,分别为: 1JIG+ZN md
1、公元1136年(南宋高宗绍兴六年)由象洞十四祖编的谱是“绍兴年”古谱。他说,此绍兴年古谱载为“理生五龄”。 6@&fvf
2、公元1576年(明朝万历四年)编的“万历年”老谱,万历年间是编谱的鼎盛时期,此老谱为“理—朝政—响—大相—天柱—五龄”。对比绍兴年谱,这里在理与五龄之间加插了四代人!这说明,500年前,人们就怀疑并否定了“理生五龄”。 V:(y*tFA
3、公元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在福建汀州编的“康熙年”旧谱,此旧谱则是恢复了绍兴年谱的记载“理—五龄”。 y*w"J3|29
4、公元1789年(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江西龙泉县编的“乾隆年”旧谱,此旧谱又变了,记载为“理—大相—天柱—五龄”。还记载:“瑞龄公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至公元1370年)迁居长乐(今五华县)立宅……。”以及“提龄,名壁,字应朝,号乐定。于元顺帝乙亥年(即至元,公元1335年),由闽汀迁粤至长乐铁炉坝开基一世祖也,生有始,有甲,有贤。” YFG-U-t3
民国之前,有某地手抄旧谱(从紫金 “德先楼”传台湾再传广州花都),继承了“乾隆年谱”,是三世天柱生五龄。但谱称:公元1248年天柱携五龄从汀州迁齐昌(兴宁+五华+龙川+紫金)。且记载:“兄弟五人因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福建邵武,建宁,汀州三府冦乱,俱移广东各府州县地散居。各自立族谱。” bi+9R-=&
5、民国之后(没有说明年份),出现了新谱,它调整了“明朝万历年谱”中间四人的人名世序,即是将“朝政、响”与“大相、天柱”进行了对调,其世系变成了“理—大相—天柱—朝政—响—五龄”。而且出现了他们的生卒年份!还有记载:“响公带五龄公于公元1248年由梅州迁居五华铁炉坝。” j(&GVy^;?
6、公元1999年之前,重庆市涪陵钟世昌、与广东兴宁县钟泽民、五华县钟繁中、大埔县钟用渣、梅县钟汀剑等宗亲,通过频繁的书信交流,编写了《钟姓源流述略》一书,将响公确认为“五龄公”之父,此书出版了小册子更名为《钟氏渊源校正本》。 uG4$2
7、钟蔚伦先生在2000年出版《钟姓史话》时采信了兴宁锺泽民先生提供的资料:“理—大相—天柱—朝政—响—五龄”; 子良先生说,钟蔚伦先生在2004年出版《钟姓源流史》时否定了兴宁锺泽民先生的观点,采信了“理—五龄” ,对《钟姓史话》做了纠错。 >Q&CgGpW$
子良先生认为,凡载“五龄公父”为理公的族谱,对理公墓必有记载:葬于汀州井秋坑(可惜,2007年惠州市惠阳区钟氏文化研究会成员10多人专程到井秋坑堪察,无法找到理公墓);【锺胜注:据《锺史文选》和武平谱,锺理公1062年生于武平县象洞千家坪(今象洞乡沾阳村),1136年卒葬于千家坪。一个象洞人怎么会葬于离武平象洞50公里外的汀州井秋坑(今上杭县南阳乡)?】 五龄公的墓葬也在粤东有迹可寻;唯是“大相—天柱—朝政—响”无谱记载他们的墓葬在哪里。虽然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莞清溪建立了天柱公墓,但不是实葬墓(注:据广西浦北锺敬和先生与广东紫金钟树芳先生考证,此墓应该是锺氏后人纪念东汉功臣锺桂公——逢治公之次子,约生于公元前26年,名桂,字天柱——的纪念墓)。 Dq|GQdZ>o
对前面七点的世系记载子良先生最后进行了评论,并表明观点:只有南宋绍兴年谱的“理生五龄”是正确的,其后的明清民国谱都是错误的。 %z30=?VL
在这里,“理公”是谁?文章说的很明确:理公就是福建武平谱记载的、曾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职归田的锺友武之次子。据“2005年福建武平谱”记载,理公生于公元1062年,是“象洞十四祖”之一。 M/*Bh,M`
2019-9-19我在微信群里回应了子良先生,认为:在族谱的世系链上,“理生五龄”只是链线上的一个“点”,子良先生想要证明这个点。但是,世系问题不能只看一个“点”,而是要想办法理顺一段被模糊了的“线”,这段有问题的线就是“理至文亮多少代”。而且,我还顺着子良先生“理生五龄”的思路,证明“理至文亮”的平均代距很不合理: VXiui'/(
(1) 如果绍兴年谱确实是正确的,说明“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当年确实是有可能参与了反对在公元1069年北宋时实行的“王安石变法”,“2005年武平谱”说友武之次子“理公生于1062年”可信。如果真的“理生五龄”,那么“2006年江西赣南谱”说“提龄生于1078年”或“2008年四川内江谱”说“提龄生于1099年”就应该可信。 M
Z2^@It
(2)但是,我有多篇文章(如《“理至文亮共九代”的数据分析》),用逆向考证法已经证明锺泽民编1997年兴宁锺谱“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注:我还否定了“提龄生于1078年”或“提龄生于1099年”的可能,见《基石”的应用和检验》,这里不谈 )。 8IeI0f"l)
于是,依据(1)和(2)计算得出如下的平均代距: V>6QPA^
(3)A.据兴宁谱“提龄—文亮”,其代距为(1316-1099)=217 年 ,不合理; B.据五华谱和紫金谱“提龄与文亮是四代”,即“提龄—有始—升达—文亮”。平均代距为(1316-1099)/3=72 年,也不合理。用1078代替式中的1099,结果同样是很不合理。 d60c$?"]a(
由于平均代距很不合理,说明“理生五龄”无法解决“理至文亮多少代”的世系难题。 kPW BDpzN
我想,子良先生本人就是理公之后,是否有考虑过自己的世系和平均代距? SBC~QD>L+
有人告诉我,子良先生生于1949年、是瑞龄公24世孙。有某谱载,“理生五龄”,瑞龄生于1091年,则平均代距为(1949-1091)/23=37.3 ;据紫金谱,“响生五龄”,提龄生于1229年,推算瑞龄大约生于1241年左右,则平均代距为(1949-1241)/23=30.8 。对这个计算结果,不知道子良先生会有怎样的思考? >Dxe>Q'df
基于此,我只能说:我理解锺子良先生对五龄公之父的《析解》,文章虽有参考价值,但他没能解决“理至文亮多少代”的世系链。下面是锺树芳先生提供的、按“提龄生于1229年”整理制作的“部分五龄系宗亲平均代距调查表”,供子良先生和其他宗亲参考。 =`JW1dM
+.=1^+a
(/-lV&eR
附:部分五龄系宗亲平均代距调查表 \Ps5H5Qk;
序号 姓名 出生年份 五龄世系 平均代距 籍贯 说明 ;r3}g"D@
---------------------------------------------- )Q~C4 C-j
1 汉强 1945 提龄27世 27.5 兴宁岗背 应和裔 2H6:np|O
2 善标 1948 提龄25世 30.0 兴宁岗背 应和裔 vlvvi()
3 金海 1956 提龄25世 30.3 紫金瓦溪 应和裔 WXLK89ev\
4 亮森 1949 提龄23世 32.7 惠城芦岚 应乾裔 xg?auje
5 少灵 1945 提龄23世 32.5 紫金瓦溪 应通裔 ?5`{7daot
6 荫源 1939 提龄24世 30.9 紫金东门 文振裔 rjXnDh]MC
7 锋环 1966 提龄25世 30.7 紫金中布 文振裔 DjY8nePyE
8 娘顺 1949 遐龄24世 31.2 紫金南岭 sp^Wo7&g
9 威昌 1951 遐龄23世 32.7 紫金苏区 I,]J=xi
10 连生 1949 遐龄25世 29.9 紫金瓦溪 7"#f!.E
11 学远 1951 遐龄24世 31.3 紫金苏区 lVP |W:~K
12 宣梅 1948 祥龄21世 35.5 龙川车田 iM"asEU
13 先权 1968 祥龄23世 33.2 龙川车田 N0nj`
14 亚日 1949 祥龄23世 32.3 龙川车田
"3wv:BL
15 华星 1987 祥龄25世 31.2 龙川车田 alVdQfu
16 佛培 1954 祯龄24世 31.3 惠东稔山 Z4#v~!
17 荣芳 1945 瑞龄23世 32.0 紫金龙窝 oooS s&t
18 子良 1949 瑞龄24世 30.8 东莞凤岗 6s5yyy=L%~
注:①表中的1-7序号者其世系是按“提龄与文振文亮之间共四代”来计算的;②在计算平均代距时,五龄公的大约出生年份是取:提1229年,遐1232年,祯1235年,祥1238年,瑞1241年;③在《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中,还有另外20位提龄系宗亲的平均代距调查可供大家配合参考,这里就不再抄录了。 RJ@\W=aZ
从表中的数据说明,与这些五龄后裔宗亲的平均代距的合理性来说,提龄生于1229年,是可以接受的。那么,由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则“提龄与理”相差167岁,证明理公不可能生五龄公。 7N|
AA^I
Q<1L`_.>
bf1)M>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