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鍾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aj/+#G2
Dy:r)\KX
全国鍾姓目前有两套所谓的“通天谱”:《中华鍾氏总谱》和《中华鍾氏宗谱》。为叙述方便,后面合称这两套谱为“两谱”。对中华鍾氏的肇姓起源及世系,两谱各执一词,说法未能一致,让全球的鍾姓人无所适从,如此之谱怎能“通天”?! +"1-W>HV
“基因科技可以服务于人类寻亲、认祖、证谱”。对两谱都无法解决的鍾氏源流问题,本文探讨性地提出了科学的“基因证谱”解决办法。 :,
3S5!(y
Xtloyph
一、鍾姓“通天谱”存在的问题 2H`>Kj
本文只讨论颍川鍾氏的祖源世系问题。 ~,Yd.?.TI
在1999年之前各地鍾氏族谱的源流和世系都是各说各话,很混乱,根本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蓝本”。2002年,“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在北京成立,提出要编中华鍾氏“通天谱”,并着手收集资料为编谱做准备,大家的热情很高。由于“改革开放”国家盛世,百姓修谱成风,引发了人们的寻根热。论谱的文章和书籍跟风而至,例如“粤东三老”1999年《鍾氏渊源校正本》,鍾蔚伦先生2000年《钟姓史话》,陈瑞松先生2003年《鍾姓通谱》……陆续出版;他们一致认为,颍川鍾姓是“烈系+接系”,全国鍾氏是多源的。因《钟姓史话》大量发行,让鍾氏多源的观点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鍾蔚伦先生作为当时“总会编谱办”的负责人,提出了“以《钟姓史话》为纲”的编谱原则,大家不表反对就算是默认了。但是,鍾蔚伦先生去世之后,“谱办”易人,“一源论”者当家,改旗易纲,发表了鍾大元先生“鍾氏只有一源”的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于是引发了2013年至2017年鍾氏“一源”和“多源”的激烈争论,2017年10月发展到“总会”被分裂成两个,并各自编谱(见拙文《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很快,“总会”编的2018年秋版《中华鍾氏总谱》和“重组会”编的2019年春版《中华鍾氏宗谱》先后登场,今天已经发行到了全世界。 fWb+08}C
面对无法调和的祖源争论,让他们的分歧不可避免,我们早有预料,所以我对他们在两谱中留下的许多互揭烂疤的文字,不感觉奇怪,故不想再评论,只关注和讨论他们“编”出来的源流世系。 %xKZ"#Z#K
(一)2018年秋版《中华鍾氏总谱》(后简称为《总谱》) yYP>3]z
编《总谱》依据的是1999年《鍾氏渊源校正本》、2005年《福建武平谱》和2006年《赣南钟氏族谱》(见“《鍾氏编谱通讯》总第一期”),这三谱的本质就是2000年《钟姓史话》:烈系+接系。 SbQ:vAE*ho
1、《总谱》的先秦祖源 X<5&R{oZ
《总谱》认为:全国鍾姓多源(少数民族鍾姓和汉族鍾姓大多不同源),汉族鍾姓也是多源。例如,鍾仪源自姬姓,鍾建源自芈姓,同为黄帝59世的鍾烈和鍾接则源自子姓;而且鍾烈的先祖是宋襄公到宋辟公的宋国王室是一脉,鍾接的前祖是宋襄公之弟“遨”及其后代伯州犁、鍾离簠和鍾离眛是另一脉,宋襄公和遨的父亲就是黄帝46世“宋桓公”,即二脉共祖于宋桓公。(第42-46页) c|Z6p{)V
2、《总谱》的汉后世系 X\>/'fC$
《总谱》对汉后世系的表述很清晰:烈系+接系。烈系来自《鍾氏渊源校正本》,接系来自《钟姓史话》。
d ^zuo
例如烈系,明确地否定“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九十五世祖,接受《鍾氏渊源校正本》的“校正”改成了四十七世祖。(第43页) Q- w_@~
因此编《总谱》的关键词是“校正”! 就是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包括对秦前的祖源和汉后的世系都做了“校正”。 CNhLp#
'Hs*
(二)2019年春版《中华鍾氏宗谱》(后简称为《宗谱》) ZAn9A>5_
《宗谱》原则上执行的是2013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就是依据史书(如:《左传》、《左传注疏》、《春秋左传注》、《史记》、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宋章定著《名贤氏族类稿》……等),和湖南澧州为基础的鍾谱(如:《湖南鍾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鍾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将这些史书和谱记中人物调整编排而成。其中经过几次改编,五年内推出了鍾氏一源的三个版本(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2019年出版的《宗谱》应该是第四个版本。 RS@[ +! :t
1、《宗谱》的先秦祖源 ^8YBW<9
《宗谱》认为:全国鍾姓只有一源(少数民族鍾姓另有源头,但部分少数民族如畲族鍾氏则出自汉族),源头就是宋襄公的孙子、黄帝49世“公孙鍾离”(姓鍾名离),天下的鍾姓和鍾离姓人都是公孙鍾离的血缘后代。其中:鍾仪是公孙鍾离之子,鍾建是公孙鍾离的5世孙,鍾离子是公孙鍾离的11世孙,鍾接是公孙鍾离的14世孙(黄帝62世孙),鍾烈是鍾接之子。秦前的祖源和世系是经“考”而得“正”的。(“世系卷”第55-58页) 18p4]:L
2、《宗谱》的汉后世系 *Vg) E*s
对汉后的世系,《宗谱》的思考就比较复杂,《宗谱》共有二卷(“综合卷”和“世系卷”),都是“接生烈、晏”,但对汉后世系的表述 二卷的态度会各有不同。 @sW!g;\T
例如烈系,“综合卷”对“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表达了明确的支持,认为《祖名歌》“既是清朝廷对鍾姓渊源的钦定,也是鍾姓的瑰宝”(“综合卷”157-158页)。 但是“世系卷”所展现的烈公世系,却很矛盾地执行了《宗谱》所坚决反对的《鍾氏渊源校正本》。稍为不同的是,《鍾氏渊源校正本》将95世校正为47世(烈为1世,毅为47世),而《宗谱》“世系卷”将95世考正为52世(若烈为1世,则毅为52世);除了前面多留了5代外,“世系卷”删掉的世祖与《鍾氏渊源校正本》删掉的世祖几乎一模一样。(“世系卷”第55-58页,第776-778页) 5X9L h_p
因此编《宗谱》的关键词是“考正”! 就是说,《宗谱》是用考证古籍所得史志人物编入谱中,对众多旧谱不正的地方作了“考正”。 @%YbptT}
-%Rbd0gVH\
(三)《总谱》和《宗谱》的尴尬 )."dqq^ q
在2017年之前,中华大地绝对没有号称中华鍾氏的总谱或宗谱。《总谱》和《宗谱》都是近期用了上百人花了近十年参阅了成百上千的“资料”才新编出来的“通天谱”,从任何角度看他们都是“编”而不是“修”;如果将这样大规模的“编”还硬说是“修”,只能说明编者心虚对“编”缺乏自信。然而,两谱的编者都认为:自己正确,对方错误。 LOr( HgyC
通天谱是要面对大众的,必须接受全国鍾姓人的“检验”,不是自认正确就是正确的。从鍾氏微信群的宗亲们的反应来看,人们对两谱的源流表述并不买账,因为两谱都不能与他们自己的族谱记载实现对接。特别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家的族谱一定正确的人们,更是颇有微词,报以冷嘲热讽,觉得两谱都不是他们心中的菜! $=`d[04
确实,两谱本身互不认同是第一硬伤,经不起推敲是第二硬伤;校而不正,考而不正,怎能去面对和说服千差万别的各地族谱?! 难怪人们以己谱“怼”两谱,对两谱没有多少好评价,先天的硬伤让人们失去了对两谱预期的信任。 KXpbee
我发现,《总谱》和《宗谱》对同一份资料的取舍是有差别的,而且都没有应有的解释。例如,《总谱》将“鍾氏九十五世祖”精简为47代;《宗谱》表示反对,于是特意“帮助”《总谱》列出详细的“留、删对照表”,并在“录者注”中鞭挞了新谱和《鍾氏渊源校正本》的这种精简校正(“综合卷”第121-126页)。奇怪的是,为什么《宗谱》没有将自己精简考正为52代的“留、删”过程也列进表中去呢? 事实是,两谱都没有交代自己对《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的“留、删”说明,这也是硬伤。 &|#,Bsk"@
可以这样说,两谱都无充分的证据确保自己编的源流世系真的符合历史! 6{0MprY
《总谱》和《宗谱》的尴尬,就在于他们表述上的重大差异: $*LBZcL
1、公孙鍾离:即宋襄公之孙“公孙黎”。据古典文献专家傅璇琮先生对《春秋左传.文公八年》的翻译,公孙鍾离在昭公事件中已经在宋国被杀掉了。但《宗谱》坚持他没有死还活着,而且逃去楚国做了官。 EXwU{Hl
2、鍾仪:史书上确实有鍾仪,但没有记载他的父亲是公孙鍾离。《总谱》否定公孙鍾离生鍾仪,《宗谱》肯定公孙鍾离生鍾仪。 ;*ni%|K
3、鍾信:《宗谱》说,他因念先祖改名“离信”;于是,他的后代名字都带上了“离”字,但都不是姓“鍾离”。如鍾离磬是姓鍾名离磬、鍾离春是姓鍾名离春、鍾离子是姓鍾名离子、鍾离滏是姓鍾名离滏、鍾离椻是姓鍾名离椻、鍾离眛是姓鍾名离眛、鍾离发是姓鍾名离发 ……(“综合卷”第30—33页) V-E 77u6{0
问题是:他们在历史上到底是姓鍾还是姓鍾离?不是我们可以曲解的;鍾离子是皖系鍾离姓人的始祖,他们能承认“鍾离子之父是鍾信”、“鍾离子是姓鍾名离子”吗? >;R7r|^k
注意:《总谱》的源流里根本没有鍾离信和鍾离子(认为他们姓鍾离,不姓鍾)。 h0HK~S#xBv
4、遨:《总谱》说“遨”是宋桓公之三子,《宗谱》说宋桓公生五子没有“遨”。 {[hgSVN;
5、伯州犁:有旧谱记述“伯州犁食邑于鍾离山”(《鍾史文选》考证鍾离山为今之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总谱》说伯州犁是“遨”的后代,而且“伯州犁食邑于鍾离国(安徽凤阳)”;《宗谱》说“公孙鍾离、州黎、公孙黎 或黎,其实是同一个人,他食邑于鍾离邑(安徽凤阳),州黎不是伯州犁”。州黎和伯州犁谁对?他们有交集吗? g++-v HD
注意:《宗谱》的源流里根本没有伯州犁(认为伯州犁不是鍾氏姓前祖)。 WJ LqH<
6、鍾接与鍾烈:《总谱》是“接系+烈系”,接只生晏,没生烈;《宗谱》是“接生二子:烈、晏”,接公是姓鍾名离接,后去离取单名接。 Se37-
鍾气:赣闽粤桂都有旧谱记载:“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二十”,即一世祖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左右。《总谱》丢了这个“年方二十”;《宗谱》也丢了这个“年方二十”,反而认为江西《兴国一修谱》“气公是烈公之第三子(复、叶、气),字易春,生于西汉文帝壬午(前159年)六月,殁于武帝征和壬辰(前89年)四月二十五日申时”值得后代参考(“世系卷”第24页)。这种生卒时间精确到“年月日时”的近代谱可信吗?为什么对“年方二十”两谱都避而不谈? O1wo
KkfV
7、对汉朝至宋朝的世系的校正:《宗谱》将《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校正为52世,《总谱》执行《鍾氏渊源校正本》校正的47世。两谱都不执行“鍾氏九十五世祖名歌”,且有5代的世代差别,谁的正确? ~Nf|,{[(5
8、既然史书记载在公元前600年就有鍾姓人鍾仪,为什么族谱记载的大多数支系都是南迁赣闽的鍾贤(重点是北宋的“四友公”)和鍾宠(重点是唐朝的绍京和绍高)的后代?难道从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战国到公元后600年的唐宋,鍾姓人的生育繁衍能力在这1200多年里都如此单薄,唯有到了唐朝宰相鍾绍京唐末大将鍾全慕和北宋进士“四友公”之后才拥有了超常的生育能力(查两谱,鍾姓人大约有五六成是鍾绍京和“四友公”的后代)? IYHNN
9、唐宋族谱记载太乱: 江西兴国的鍾绍京有多少个儿子(是三个四个还是二十六个)?福建武平的“四友公”是生于北宋南宋还是元朝?粤东的“五龄公”之父到底是谁(是理公天柱公还是响公)?“五龄公”是真的亲兄弟吗? 两谱都没有正面的回答。 =-&h@mB;G
10、旧谱对各代世祖有生卒年份的记载吗?如果没有,“通天谱”的这些生卒年份是从哪里得来的? TtH!5{$s
…… 3g5r}Ug
还有许多问题都被人们提了出来,就不再罗列了,都是两谱没有解决的问题。 g_A#WQyh\'
这些硬伤说明,《总谱》和《宗谱》暂时都不宜定义为“通天谱”,称之为“鍾姓源流参考书”可能会更为贴切。 ) jt?X}
我揭露两谱的诸多“缺陷”,意在摆事实;两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没有必要贬低他们,说句心里话,这是他们(其实是我们)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好成果了。但是,时机不成熟,急于求成,必然会建成“烂尾楼”,我在几年前就预料到了(见2015年《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所以我常常想,两谱的“编谱办”用近百人经十年努力而未能解决的鍾谱问题,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还能有办法去解决吗? /k(wb4Hv
二、鍾氏谱也有中国各姓族谱的通病 EziGkbpd@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出问题的原因。 JIHIKH-#
现实是:在中国几乎每姓都有族谱,有专家称是“无姓不有谱”;而且各姓的族谱世系源流“写”得都很乱,尤其是大姓,更乱。 )]4=anJu@|
与其他外姓朋友交流发现,鍾姓族谱存在着的上面所列举的问题,其他姓氏尤其是大姓也同样存在,而且问题比鍾姓还要多;看看网上“客家姓氏”中其他姓氏的争论,其“热烈”的程度一点儿不比鍾姓人低。这说明,“世系源流很乱”是各姓的通病! t;-F]
“通病”—— 就值得我们关注! 既然这是各姓的通病,那么我们能否找出通病的病因呢? nJ/}b/A{
下面是比较典型的两篇探讨文章,都是在两谱面世之后发表的,透露着鍾姓人两个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很有代表性。 我在2019-10《对族谱问题的探索与期待》中对这两篇文章有专门的介绍,其中或者能找到“通病的病因”。 mahNQ5 W*)
atmW? Z
(一)鍾子良先生的观点 Hs_7oy|P
在2019-9广东东莞凤岗镇鍾子良先生发表了连载文章《谱载析解五龄公父:理公、天柱公、响公》(下简称《析解》),对五龄公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记载的父亲进行论述。他说,查阅了从南宋到明清时期的鍾谱,记载“五龄公”有三个不同的父亲,问题都出自明清,是明清谱造假。并表明观点:只有南宋1136年“毅、刚、裕、发等四公”所编的绍兴年谱“理生五龄”是正确的,其后的明清民国谱都是错误的;他认为“五龄公”老大鍾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078年左右是可以接受的。按照福建武平鍾谱,“毅、刚、裕、发等象洞十四祖”都生于公元1050年前后的北宋时期,鍾子良先生的说法当然可以与福建武平谱对接。他的结论是:宋(前)谱正确,宋后谱是造假。问题是,他不敢保证看到的“绍兴年谱”确实是原谱。但在微信群里,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老年朋友的支持。 6eA)d#
M{jq6c
(二)鍾光伦先生的观点 l N0u1)'2
在2019-9年四川成都鍾光伦先生发表论文《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 )。他说,不但“四友公”等十七进士是官位造假,而且鍾姓宋前祖先的世系也是造假。论据如下: #K/JU{"
1、鍾提龄大约生于元朝末年(1368年)。 @1<VvW=
他在2011年去兴宁拜祖,调查得到“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是当时岗背钟氏辈分最高的在世老人,他们四人大约生于1930年左右。按平均代距33年测算,则鍾提龄大约生于(1930-33*17=)1368年(元朝末年)。 |`s:&<W+kp
2、鍾廷弁大约生于南宋朝末年(1279年)。 Q1x15pVku/
鍾廷弁是广东龙川回龙镇大塘肚开基祖,谱载“廷弁生于宋元之际”,即大约1279年(元朝元年)。他与入川开基祖、廷弁14世、生于1688年的鍾弼生的平均代距为31年左右,是可信的。而光伦先生是弼生的后代、廷弁21世孙,平均代距当然也合理。 xI/8[JW*
3、鍾提龄不是鍾廷弁的血缘祖先。 z#rp8-HUDS
(1)经调查,鍾廷弁之后的历代祖先坟墓基本上都能在龙川回龙和新田等两镇找到,证明谱载鍾廷弁之后的历代祖先充分可信。 @A<~bod
(2)鍾廷耀在乾隆四十七年首修《本谱》的自序说“……传至廷耀兄弟四人,接老族谱详查大塘肚至新田桥头数百年有余,无人接修族谱……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孟冬月朔四日……笔接抄族谱,故知前者已无可追而垂以后者。”
ls7P$qq
就是说,回龙新田的旧谱是没有开基祖之前的祖先世系记载的,直到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新田钟廷耀在首修《本谱》时,才与“兴宁重刻谱”合谱,将新田谱编进了“兴宁岗背谱”。这次合谱,将龙川回龙和新田鍾氏变成了兴宁岗背鍾氏后裔。这是一次错误的合谱。 ]ms+Va_/
(3)合谱后,鍾廷弁成为鍾提龄的7世孙,在年代上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6j+X@|2^
由鍾提龄大约生于1368年(元朝末年),鍾廷弁大约生于1279年(元朝元年),可以知道,鍾廷弁比鍾提龄的年纪要大(1368-1279=)90岁。后代怎么可能比祖上早出生?!所以鍾提龄不是鍾廷弁的血缘祖先。 ULgp]IS
4、从1136年到1469年的333年内族谱记载是空白。 ^4'!B
+}F
据明成化五年(1469年)钟崇辉的《葺录流传》和兴宁后裔钟复章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采葺录存”,由“南宋高宗十年(即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闽汀后裔刚、毅十四公增修源流”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333年间再无流传记载。 TJ_6:;4,|_
5、《源流传》证明“理生五龄”。 Z",2db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太平湖钟氏源流传》(简称为《源流传》 )的记载表明,五龄公之父是理公。而且《源流传》也是没有从1136年到1469年共333年的世系记载的。【插议:不管是1617年兴宁岗背的《源流传》,还是1782年龙川新田钟廷耀首修的合谱《本谱》,都是在1536年嘉靖解禁民谱之后才修成的族谱;从象洞十四祖1136年修谱(暂拟当真)到1536年解禁修谱,共有400年的空白期;但是,钟崇辉1469年的《葺录流传》估计是追溯了一二百年前的提龄文亮之后世系,已经补充进《源流传》,于是《源流传》才对接武平谱,接成“理生提龄”。猜测:粤东各县发现兴宁《源流传》在年代上无法靠拢武平象洞谱,便出现了对“五龄”之前世系的进一步追溯以“完善”《源流传》,于是在“理至提龄文亮之间”就有了明清族谱三、五、七、九代不同的世系记载,让提龄有了三个父亲和提龄文亮是否父子的几百年争论。】 ,nGQVb
6、《刍议》的结论: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 }TAG7U*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曾说:“宋元之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野姚氏宗谱序),这是对明清以来族谱的真实写照,真知灼见。从“十三进士”、“朝廷为官”、“元祐党人”到“广州刺史”、“镇蛮大将军”于宋史、方志、典籍无迹可寻,无一可考,不免会给人留下了钟友武兄弟和其十四个子侄是否真实存在的种种疑点。因此,至少可以确定友武、理不是北宋人,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自然就没有在理与提龄之间安上“四代”而人为地将其推至北宋的道理。也许清朝中叶后有知道朝代、年号、干支纪年者发现了“北宋”的钟理至提龄时间跨度巨大,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在理与提龄之间粗线条地加了大相、天柱、朝政、响四代,自然就可以“圆”了北宋“进士”、“元祐党”等之说,但在此之前理生提龄已经被各地钟氏后裔采信、传抄,因而理至提龄之间出现四代在时间上可能晚了很多,并且记载这四代的族谱在顺序和代数上也是颠倒不一、相互牴牾的。至此,以宋国偃王“三弟钟烈”为“启姓始祖”的世系、和宋代300余年间的世系缺失,真相已经不言自明了。 B#35)QI
显然,光伦先生否定宋前有谱,只肯定元后有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明清谱,最早的粤东谱应该是《源流传》了!);不但认为宋前世系是不可信的,即使是明清谱,也会在“合谱”中接错祖源,造成困扰(他以自己的《本谱》作为例证!)。 Y> ATL
2JcP4!RD
(三)综合分析 e&Q
w\Ze
鍾子良先生相信有宋前谱,鍾光伦先生认为没有宋前谱,应该信谁的? fO
.=i1
E}
子良先生的《析解》依据南宋高宗“绍兴年谱”认可鍾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078年左右(北宋),光伦先生的《刍议》依据明朝“万历《源流传》”认为鍾提龄大约生于公元1368年左右(元末明初),虽然都说是“理生提龄”,但提龄的出生时间却相差近300年! lC,~_Yb
鍾提龄只能有一个出生年份,不可能分布在不同的300年! %DA`.Z9#
两篇文章,两个观点,是两种不同的研谱态度。面对两谱,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q)KOI`A
本人依据对粤东鍾谱所做的“逆向考证”以及对《刍议》中的兴宁“四位老人”的推算,我只能认可“文亮生于1316年”(见广东兴宁谱)和“文振生于1309年”(见广东紫金谱);如果真的是“提龄生文振文亮文康”,则提龄应该生于1285年前后,不可能生于1078年或者1368年;我对“逆向考证”有信心,再对照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还能相信“理生提龄”的《源流传》吗? 所以我只能怀疑武平谱和《源流传》。这,让我对光伦先生“宋朝之前民间无谱,民谱都是明清时人所编”的观点表示支持,因为只有他的观点,可以解释旧谱的许多矛盾和错误。 w`3.wALb
据史,南宋政权不准民间修谱;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实行全国禁谱毁谱,四川内江人鍾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直到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修谱,民谱自此有了生存空间,民间族谱基本上都是此后建立的。所以,“公元1536年”应该是我们检视旧谱问题时值得重视的一个时间节点! };EB[n
在微信群里,有人认为,明朝之前民间没有族谱,各姓族谱的世系都是在明朝之后的人们通过追溯上古的名人作为祖宗来编造的。至于唐朝之前的“门阀世家族谱”在唐朝就已经因为“门阀世家”的消失而不存于世了,就连创造了“欧氏谱例”的北宋欧阳修的“家谱”也只能往上追溯五世为止,怎能编到唐朝之前乃至更为久远的夏商周和炎黄二帝? xU6dRjYhH9
假如上面的说法成立,就证明了光伦先生“宋朝之前民间无谱”、“民谱都是明清时人所编”的观点是可信的,值得我们重视。 y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