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92
铜币: 291 枚
威望: 205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5-05-27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7 tOOruiC  
#rL%K3'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1Zw&X  
P"dWh;I_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0h~Iua5  
9Foo8e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jLi,uc  
S/}6AX#F4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qD/ #$   
o9dqHm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t.sbfLu  
]C |Zs=5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6LUO  
t+'|&b][Qi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NGjDa  
oQgd]| v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cE}R7,y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G}aw{Vbg_  
Nx~9Ug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vx/pH)f  
4`F(RweGx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W:q79u yX  
6AeX$>k+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 >B}e&,  
<ijf':X=*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0,q>w  
hS]g^S==2h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Y1a[HF^-  
Az4+([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9{{QdN8  
=}N&c4I[j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bo0-lnp  
$ o rN>M42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Hiee43  
Wbo{v r[2+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 ON n{12Q  
4\'1j|nS[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UhuEE  
utIR\e#:B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m_3l s}W$  
R<$_ <z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v"M5';ZS>  
 zjVBMqdD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40TS=evG  
O@;;GJ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S a5+_TW  
i#/,Q1yEn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n`+R~Kkh  
C[f'1O7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XtN3FTY  
IS *-MLi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l\&4/SJ  
Ewjzm,2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HUF],[N  
yo\R[i(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h`O"]2  
+ZH-'l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L?~>eT  
Dq=&K,5;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Y+il>.Z  
#_]/Mr1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N?cvQR{r9  
l=EnK"aU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XY1D<  
KGsS2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X.~z:W+  
Ziclw)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f uzz3#  
OIi8x? .~]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X`/3X}<$7  
;#'YO1`gf3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cHH<09 rl  
UoD S)(i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E,^bt<U  
2x PkQOj3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Eb 8vnB#  
^\<nOzU?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TcW-pY<N  
e}@VR<h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v86  
GvAP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Zv[D{  
/-J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jl-2)<  
-DVoO2|Dv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PjwDth A1  
[z:.52@!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d_v]mfUF  
ar&j1""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_#\e5bE=Z  
/Pbytu);ds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FOn%7r#Y  
8 x=J&d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XA b%V'  
?g{--'L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 Z/[ "  
RGu`Jk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t]3> X  
a/\SPXQ/9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nd "E  
@d&JtA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cp:U@Nh(  
zAW+!C.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4Wd H!z  
"[QQ(]={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xD\w^  
;tJ}*!z W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WA =  
HUFm@?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_v#Vf*#  
*@VS^JB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k]Gbty6  
34 '[O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cq`!17"k  
4Uk\hgT0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c Cx_tGR"  
o?g9Grk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M9QYYo@  
IkuE|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DC~1}|B"  
kxLWk%V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l*z+<c6$_  
Fr_6pEH]}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oO^=%Mc(  
pE {yVs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l 6QE=:  
wzF%R {;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0}"'A[xE  
iHT=ROL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C^fn[plL  
**.g^Pyc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W}6Xg(  
c5Hyja=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M0t9`Z9  
9 /=+2SZ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uxAti\  
!ou;yE&<,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m7u" awM^  
Y[s}?Xu]w#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hOYP~OR  
? U* `!-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r)Ja\ ;  
VHG}'r9KC%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_hIl(6F5N  
QabLMq@n`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aoBiN_  
p*U!94Pb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R![:T\,  
/I:&P Pff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ByacSN  
k\r^GB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T!i$nI&  
6Fc*&7Z+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OlgM7Vrl  
6ld /E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6Kx249Dw  
bwa*|{R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lq mr`\@)  
{gxP_>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t*Q"0X5  
]0g p.R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9><qKbO  
13 %: 3W(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Gzs$0Ki=  
[,{Nu EI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YABi`;R]'  
z|t2;j[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y;(G%s1  
QMy1!:Z&!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QKhGEW~G  
+N'&6z0Wf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d\zUtcJwC  
R}IuMMx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F9Oj1lM%  
bcT'!: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R@jbM  
m4yWhUi(o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Q- w_ @~  
EB@rIvUi,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ddbQFAQQQ  
nwzyL`kF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Cs\jPh;"  
H}q$6W E  
  90.鐘氏因﹝鍾﹞筆誤 uvw1 _j?  
-s1.v$ g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dqq^ q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4Xww(5?3  
%;|dEY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0F.S[!I  
!6z{~Z: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r'lANl-v  
9}L2$^#,NA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I*$-[3/  
#k[Y(_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V DZOJM)(  
l?YO!$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3g5r}Ug  
Do5.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B =7maYeU  
JIHIKH-#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g \ou+M#  
*B84Y.df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atmW? Z  
#{^qBP[  
y y[Y=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BjA$^i|8  
]!N=Z }LD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VE1j2=3+o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k#7A@Vb  
o^MoU2c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zSu,S4m_;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TJ_6:;4,|_  
)qOcx I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pYu6[  
Y>ATL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JAI.NKB3  
lC,~_Yb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Q,~uV^|  
AT1{D!b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xU6dRjYhH9  
zMBGpqdP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e$JCak=  
bR~5 :A^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5zkj ;?s  
o~q.j_Sa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qDz[=6BF  
}UQ,B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wzJdS}Yy!y  
Z glU{sU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a/3'!}&e  
inZ0iU9dy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q(L.i)w$  
H@~tJ\L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p~""1m01,D  
Msfxce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VB T 66kV  
1$6 u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w^YXnLLJG  
_`0DO4IU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n<<arO"cv  
JO&RuAq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DIWyv-  
s*Z yr%R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Mi'NO   
D`X<b4e8/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jsr)  
G\,B*$3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9F6dKPN:  
8x7TK2r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R>e}lM  
SMRCG"3qwA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1&7?f  
[fb9;,x`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K V?+9qa,  
6"}F KRR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0b8=94a{>  
i.?rom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gpd '*b  
HJpx,NU'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8Zs; >YuK  
"@5{=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fLSDt(c',  
bS55/M w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PG|Zu3[  
aE"dpYQ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P$^I\aGO  
d+ $:u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I,& gKgh  
Eb29tq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h8Z@r~a/  
.&>3nu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2G3Hi;q18  
sULsUt#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cVmF'g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E^pn-rB  
'Ir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aH, NS   
l)EtK&er(}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t+0/$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 "<4Ry.u  
W3R43>$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r -uu`=,  
-Gm}i8;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VQ+G.  
;YBk.} %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NOq>kH@  
h6tYy_(G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Go[anf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O3VX75f  
[ o 6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D\pX@Sx,v[  
nM99AW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NpS =_QeNw  
QEF$Jx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4;G^{ bX  
9N6 \Ou~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r\{iSg&g.  
hsYv=Tw3C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ylQ9Su>o  
8K&=]:(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ENFM``dV#  
v8C4BuwA  
  東魯郡——孔。 pfFHuS~  
^S!;snhn  
  雁門郡——文、田、童、農。 [ '@HCwEuz  
sFsf~|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c3'eJ0  
xT!<x({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aS~~*UHW  
F&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sqzlF  
WuTkYiF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MZ~N}y  
D]N)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V}, C  
aIh} j,  
  高平郡——巴、範。 }}k*i0  
#zBqj;p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Z< Sca7  
u]i%<Yy89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p1 ("  
M^>l>?#rl  
  舒、雍、壽、酆、黎、皇。 C ,|9VH  
Sw5:T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GiN^Y9dcc  
leI ]zDk=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O'{kNr{u  
5FF28C)>/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foL4s;2  
z( }w|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okv}x^L=Z  
b{{ H@LTW  
  陳留郡——伊、阮、虞、謝。 9=}[~V n  
pV_zePyOn  
  上谷郡——成、侯、寇、榮。 WVK AA.  
+R HiX!PG  
  沛國郡——朱。 xpo^\E?2  
" zD9R4\X.  
  晉陽郡——匡、唐、景。 1_v\G   
o$Nhx_F  
  新安郡——古。 VNIl%9:-l  
g\@.qKF  
  武威郡——石、安、賈。 L?N-uocT  
%O"Whe  
  樂安郡——任。[ ]&q<O0^'  
S7nx4c2xK~  
  馮翊郡——吉、雷。 <!UnH6J.b  
oQu>Qr{Zp  
  中山郡——仲、湯、闌。 :DNI\TmhJ  
xsJXf @  
  西平郡——池。 M|%bxG^l  
Q>Z~={"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m[3c,Axl7  
Q8m%mJz~]  
  東海郡——有、茅、徐。 iO?^y(phC  
Komdz/g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p\Zc*N;%  
3Q=\W<Wu  
  下邳郡——闕。 5= &2=  
g*YA~J@  
  延陵郡——吳。 SF-"3M  
{._'Q[  
  廬江郡——河。 87l*Y|osP  
L{F]uz_[x  
  北海郡——邢、郎。 U-1UWq  
8o%Vn'^t  
  平陵郡——孟。 6X h7Bx1  
PL$XXj>|:  
  彭城郡——金、劉、錢。 Ii[U%  
]i`Q+q[  
  清河郡——房、傳、張。 q5e(~@(z<`  
!vu-`u~86  
  東平郡——花。[ ~%>i lWaHB  
\X*y~)+K`  
  博陵郡——邵。 =h-E N_[  
QlMLWi  
  山陽郡——嶽。 d9TTAaf  
+0%r@hTv&>  
  榮陽郡——昌、潘、鄭。 =L#&`s@)_  
$nmt&lm  
  臨海郡——屈。 w#A\(z%;x  
N(4y}-w$  
  范陽郡——簡、鄒、燕。 c8mh#T bl  
*l=f=  
  齊郡——查、晏、覃、富、譚。 b?`2LAgn  
LRu*%3xx  
  高陽郡——紀、耿。 cFq<x=S  
Ddq*}Pf0K  
  敦煌郡——洪。 \`~YW<D  
|0}Xb|+  
  魏郡——柏。 7P(o!%H  
a"YVr'|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7)<Ib j<M  
D1-w>Y#  
  千乘郡——倪。 4t =Kt  
Rkk`+0K7$J  
  會稽郡——夏。 L`<#vi  
Ws3z-U>j  
  河內郡——荀、司馬。 9c}C<s`M  
"zNS6I?rzE  
  廣陵郡——貢、盛。 d_$0  
0B9FPpx?:  
  薛郡——海。[ 3C!|!N1Hn  
dkEbP*y Xg  
  河間郡——淩、章、詹。 p@Os  
UGM:'xa<T  
  南昌郡——塗。 \M.?*p  
AX+]Z$  
  豫章郡——羅。 @(=?x:j  
* wqR.n?  
  潁川郡——陳、鄔、賴、鍾。 a0JMLLa [I  
6w3[PNd  
  護國郡——逢、邊、戴、稽。 ^|h_[>  
V3*@n*"N;  
  餘杭郡——隗。 "S{GjOlEDF  
M^l%*QF[,q  
  汾陽郡——郭。 OBlQ   
h8M}}   
  琅琊郡——符、雲、諸葛。 9(=+OQ6  
"3 2Ua3m:G  
  廣平郡——遊、賀、談。 UDk H'x$=  
BB1_EdoG  
  江夏郡——費、黃。 S9b=?? M)  
V.Lk70 \  
  潦西郡——項。 g rQ,J  
vsA/iH.  
  平原郡——東方。 DeN2P  
}DvT6  
  頓邱郡——葛、司空。 ij_5=4aZ-  
>"zN`  
  弘農郡——楊。 qvh8~[  
n? ^oQX}.\  
  百濟郡——福。[ [m<8SOMG(  
&$pQ Jf  
  內黃郡——駱。 a}k5[)et  
+I.{y  
  江陵郡——熊。 @&Af [X4s  
?O#"x{Pk  
  鉅鹿郡——魏。 wX@g >(  
\VAS<?3  
  蘭陵郡——蕭。 ph7]*W-  
) @f6  
  解梁郡——關。 kbx4I?  
5.U|CL  
  燕山郡——竇。 RDu{U(!  
[_tBv" z  
  武功郡——蘇。 @w;&:J9m  
j@jUuYuDgl  
  始平郡——翁、馮、龐。 E$5A 1  
@t#Ju1Y  
  濮陽郡——爰。 V.kf@  
C.=[K_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V E|FTs  
X:OUu;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Sk%*Zo{|  
0-I L@Di`F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T5+9#  
j4]y(AA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R]%c*tA  
AP/#?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DDp\*6y3l  
Nu7lPEM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A$W~R  
E8b:MY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5T]dQ3[v4  
b_a6|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M.fA5rJ^  
wg]VG,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BhS*  
U*7x81v?j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B PG&R  
5 N:IH@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Jny0a/0  
EjP9/V G@=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R0YWe  
5+a5p C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W}@IUCRs  
1x^Vv;K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I`:%y  
BRXDE7vw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zJo?,c  
~]SCf@pRk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wTrWD!  
*auT_*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0[E \h   
K #}t\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Zxh<pd25Y  
'3?-o|v@D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pfHfw,[  
3!{Tw6A8(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HvmE'O8  
_r>kR7A\{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e$/y ~!  
"z*.Bk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2 Y8  
[5tvdW6Z &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5ncBY*A7  
#+i:s92],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aRElk&M  
| P`b"x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UA=? Xl  
 ? 8/r=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D+BiclJ  
E 0/>E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P;TM1k  
5*+DN U@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_iCrQJ0"T  
,|A6l?iV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y10W\beJ  
tQRbNY#}Z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S>r}3,]S  
H }]Zp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n>9(Mp!M  
r]&sXKDc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1*G&ZI  
7w" !"W#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gK;dfrU.8Y  
R-dv$z0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5Za<]qxr  
v;5-1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EPLHw  
,r~^<m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r>|S4O  
<dE~z]P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GrSvl}v'  
PPrvVGP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5wh(Qdib  
T,a{mi.hNR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ws,?ImA  
g'T L`=O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j|o/>^ 'e  
{yT<22Fl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yB *aG  
Z ]ZUK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i@WO>+iB  
bOrE86v:  
  篤祐、愛蓮。 bzZdj6>kX  
^tm2Duv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n]5Pfg|a  
wV$V X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2y8FP#  
4U)%JK.ta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U<Ae^V  
[vY)y\W{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G~*R6x2g  
}!s$ / Kn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Mwj7*pxUh  
^MT20pL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l$!NEOK  
}_Sgor83n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4=* ml}RP  
F20%r 0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rQ?2?  
`5~<)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IifH=%2Y  
P'Jb')m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C9T- 4o1  
jBd9  $`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nQ'AB~ Do  
gJ Z9XLPC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MWc{7,  
z*:.maq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NslaG  
TqMy">>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JE+{Vx}  
V|dKKb[Lve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o//PlG~  
)kNyl@m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YY:JLe  
;-65~i0Iu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a%S,I'  
+#y[sKa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 V"7UA22  
21U,!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N5[fw z w  
 0$l D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e]{X62]  
R3$e q )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U vOB`Vj  
)vk$]<$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Y0U<l1(|  
#x&1kHu<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P$D1kcCw  
6 9 ,;=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pXCmyLQ  
dM7-,9Vc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hL16S  
}S$]MY,*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N &ov  
k| nv[xY0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X5527`?e  
$AUC#<*C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aaXw?/zr  
*K'(t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Qhsh{muw(  
{d(@o!;Fi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cRK1JxU  
NB;8 e>8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A$Mmnu%  
S.aSNH<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a1_7plg  
pM= @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3FwFHW|  
#TM+Vd$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KyK%2:  
K2<"O qp_W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E4 GtJ`{X  
Pk!RgoWF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85+'9#~!  
z'Atw"kA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pN:ET B  
:sAb'6u1EU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PTrKnuM\J_  
82l$]W4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oBa=jL4  
Z;Q2tT /F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sG{fxha  
*?bOH5$@Nw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O(x1Ja,&  
Y;2WY 0eq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kNq>{dNRx  
_y:-_q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oqNQ'yZ  
sg YPR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Td,2.YMQ  
F*u"LTH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w 7{,HP  
,9,cN-/a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aH/8&.JLi  
--OAsbr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Z.}Z2K  
tt&#4Z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B,V:Qs6"  
Six2{b)p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a0ZL  
cqYMzS t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_|r/* (hh  
DX0#q #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Ddh  
63`5A3rii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zh`z/=92  
B.A;1VE5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I!"/I8Y  
%H[~V f?d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T*cLQ><  
Cp?6vu|RA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N(e>]ui  
S c ijf 9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0/'+;9  
SmS6B5j\R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y(*5qa<>  
S\ K[l/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I* P xQ  
tiy#b8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T4J WZ  
'JO}6 ;W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gk}.L E  
6J965eM'[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T<'GP'/r  
BPy pA $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q#0yu"<  
[3] h(D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0 d2to5 (  
?aZ\D g{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L @8[.  
1! R:}r3t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I -XkxDw  
O.?q8T)n82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ibgF,N  
C 2?p>S/q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1j`VJU9  
'L6+B1Op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ulXe;2  
":Pfi!9Wl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T(bFn?  
oz?6$oE(bt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Q.B\\  
tP/R9Ezp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86f/R c  
B ? D|B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RkBbu4uQ-  
Y&`nB,'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o*|j}hnbv  
!4 G9`>n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NpYzN|W:  
_cH 7lO[  
  放水改為尤氏。 qQ UCK  
\py \rI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B@2VI 1%  
!5K9L(gqb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P ||:?3IH  
K0O&-v0"1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7B,a xkr  
Sq,x57-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3R sbi  
9vZD?6D,n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Qs5^kddz=  
.`3O4]N[  
  90.鐘氏因﹝鍾﹞筆誤 ]e+88eQ  
$Dm2>:Dmt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Q2"OG@Q  
zFqlTUD`t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99/?T-QW  
m ["`Op4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uwcm%N;I"  
;ctJ9"_g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b!7*bFTt  
.BR2pf|R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75+#)hNa!P  
*t JgQ[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LK}Ih@ f  
Stkyz:,(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pu:Ie#xTDf  
M?i U$qI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z5'A|Wa=,  
i|]Kw9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u? #fLr  
OT*C7=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ZPktZ  
E<j}"W$a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wx a?.  
Vq'\`$_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Wchu-]  
q&/<~RC*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VH.m H<  
wLF;nzv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cwQG&as  
[~3[Tu( C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y/1Jf'2f  
1V\tKDM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v r=va5  
CIxa" MW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b< dwf[  
AiP#wK;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Fb!Ew`;QT  
:17Pc\:DS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J dM0f!3  
fN_qJm#:$y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L,|(o^  
[  *~2Ts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h@t#-Z"  
d=p=eUd2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f<{f/lU@  
`-!kqJ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WM;5/;bB  
*iN5/w{VG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Dl;DE1  
PfsUe,*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GCur~  
8Vjv #pm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sb_  
1G6 \}El95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l^^Z}3^Rk  
 .^2.h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lcLDCt ?  
l=t/"M=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pN)x,<M)  
y@,PTF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Hj(K*z  
8AuE:=?,,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7_P33l8y  
zRd.!Rv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nW^h +   
Phk3Jv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C7G,M  
N*hV/"joZ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_!I2"Q*  
(&Jo. <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Su7N?X!  
AEaN7[PQx|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f,E7eL@  
J9!/C#Fm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g hmn3  
J,)ytw]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Kp#Lx  
("t'XKP&N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Nj3iZD|  
cjPXrDl{\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lw|EpQk`  
c?HUW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 0;  
]<f(@]R/d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J[R.M  
`L`+`B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Pn">fWRCx  
Tl2t\z+ps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O+=%Mz(l  
? x #K:a?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1W{N6+u  
E:pk'G0bZ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V[nPTYO4  
LOx+?4|y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eA4:]A"  
%MjoY_<:_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luf5-XT  
Iy9hBAg\y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U_T<x8{  
:x\[aG9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FbE/x$;~O  
} GB~3 J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15g! Q *v  
x4'@U<  
  笃佑、爱莲。 lYx_8x2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XQ]K,# i  
b{A[\ "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l76=6Vtb  
JmI%7bH@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rQjk   
CY1WT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uwNJM  
/7AHd ;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9z7_D_yN2  
CsO!Y\'FY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a%6A#<X  
}je<^]a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HsCL%$k  
iM]O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W5R/Ub@g  
NQdwj>_a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k6tCfq;  
Hg#t SE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U2VEFm6  
< 5zR-UA>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cRvdUGv  
N.|F8b]v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 qd!_oN  
}&v}S6T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8lk/*/} =<  
jFQy[k-B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z_c-1iXCW  
|$ PA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4GJH=  
~&:-c v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TG=A]--_a  
DY`0 `T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twGIX  
:[a*I6/^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xxGm T.&  
Rd8mn'A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i&|AV"  
X au %v5r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kmP#`P~  
G=qlE?j`j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4+8)0;<H  
W,8Uu1X =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B\D)21Ik}%  
_"*vj-{-y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oY+b!L  
[<r.M<3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m p_7$#{l  
^coCsV^CW"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Sv=e|!3f[k  
BN&)5M?Xt6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P,zQl;  
%4` U' j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m\|'s-  
*]/iL#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Fa`%MR1  
a Z)1SX`D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3st?6?7|  
|<3x`l-`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2Q  
]7TOA$Q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G2y1S/  
K@:omT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WqM| nX  
`#<UsU,~Lu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o,?G(  
jPo,mz&^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x8C\&ivn  
6&;GC<].(y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zx$1.IM"4  
1,h:|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v#`2S(7  
'nM4t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QD3tM5(Yr  
+'5I8FE-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3) jUzD  
i@5Fne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QM 3DB  
^5Lk}<utw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7nl#o  
y{hy7w'd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2@.%s1o=  
^r&)@R$V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v+)#[]>  
rYr*D[m]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Y!CUUWM  
3@gsKtA&H4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A$&9c%  
z~ C8JY: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m|aK_  
fu^W# "{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H5Pw>{%h  
g F*AS(9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H&)}Z6C"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b,Az{EH  
p%3z*2,(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zsg\|=P  
gw]%: WeH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q=T1JY  
O[Vet/^)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M7FIDg  
=,6H2ew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zjpZ] $  
Eomfa:WL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0e0  
mmTpF]t ?`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U#jz5<r  
1BSd9Ydj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w+'I*QSt~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1Bj.MQ^  
fiGTI}=P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ygKP6M  
d^C@5Pd <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SHpcq>  
Tagf7tw4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A,\ M  
:zY4phR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orGMzC2  
j4~(6Imm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6/UOz V,[  
+_5*4>MC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3=O [Q:8  
7^eyO&4z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9J^\%JD  
]s\r3I]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8E%LhA.  
+Mo4g2W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u r$  
5CI {&E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6^<Vg  
'2lV(>"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Fb,*;M1'  
9qap#A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F_@B ` ,  
zyPb\/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c.>f,vtcn  
u`v&URM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k$$SbStD  
Y-it3q'Z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n$f#Ml_r  
It3k#A0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SPqJ [ F  
> TYDkEs0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V7WL Gy.,  
JV_`E_!  
  放水改为尤氏。 p&I>xu8fl  
p@pb[Bx~[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NV_^$y  
4A+g-{d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qt9jZtx  
|ru!C(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Tc|3U  
IhzY7U)}T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tD`^qMua  
;40Z/#FI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TeuZVy8a  
XR",.3LD  
  90.钟氏因﹝钟﹞笔误 4U\>TFO  
;|K }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Gq[i0  
X"3p/!W.4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jL44? W}l  
lI46 f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w*"Ii%iA<  
5M>p%/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i?Jg/qcxN  
Jv 5l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r;cH53  
pqvl,G5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h%n5R$:  
9*JxP%8T~X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x{1{Bw>Y  
[GM!@6U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FME,W&_d  
<b4} B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CyVi{"aF3  
m-[xrVV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 gaC  
K)Ya%%6[U#  
      堂号文化趣谈 lS2 `#l>  
d n%'bt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PJKxh%J  
M.$=tuUL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W"~"R  
]3U|K .G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T'a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Tz(Dhb,  
wxG*mOw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hz2f7g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mL@7,GD  
Nc(A5*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y7X>M2  
9\r5&#<(I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Je#3   
4Gh%PUV#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H//,qxDc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